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市场;中医药;制剂工艺

1 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

1.1 中医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中医药的发展与成就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始由中医药的无知和偏见、回避和拒绝逐渐转向试探、了解、关注和接受。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针灸最早得到非华人世界的认可,到二十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终于开始松动对中医药品的管制等等,都表明一个有利于中医药发扬光大、造福全球的社会环境日渐形成。

1.2 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曾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还指出:“积极发展中药产业,实行优惠政策,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1999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过长期调研,确立了“中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选择“中药科技产业”作为切入点,开始实施“中药现代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并落实了措施。此外,还成立了上海中药创新中心,并拟发展香港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代表着国家倾向于通过上海和香港让中医药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提出了2002-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措施,这必将加快我国中药现代化步伐。

2 进入国际市场的劣势分析

2.1 企业与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接轨的新药创新面临很大困难

中医学理论体系经过数千年医疗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中医学本身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和东方哲学内涵,与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中医学体系很难被西方国家理解和接受。

2.2 中成药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难以被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所认可。中药材生产的GAP尚处在试验阶段;对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还缺乏明确的要求,符合GLP条件的中药实验中心和中药的GCP临床试验基地建设还处在规划阶段。因此,中药材、中药炮制品、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临床评价等质量标准体系尚未按国际标准有效建立,成为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问题之一。

2.3 中药生产质量控制水平不高

目前,由于中药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导致中药生产在有效成分分析、药效毒理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尚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

2.4 中药制剂工艺落后和设备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中药生产基本还采用水煮醇沉的传统工艺方法,一批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各单元制药设备独立动作的现象仍很普遍,未能形成管道化或连通型流水线,亦未达到相互间的智能化组合与控制,且缺乏客观化的条件控制,加之,对影响产品内在的重要的关键性工艺参数缺乏在线检测或软检测技术和装备,最终导致产品质量难以完全稳定均一。

2.5 中药剂型难以适应国际消费习惯

目前,中药制药企业遵照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这是毋庸置疑的,辨证施治是中医药致病的灵魂。然而,欧美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却给辨证施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他们难以接受中药的怪味,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西方人也难以掌握。

2.6 中药及其制成品的知识产权尚未申请国际专利保护

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传统理论体系完善,搞好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务之急,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仅局限于国内,中药产品尚未申请国际专利,或未按国际惯例作为商业机密进行保护,若被西方发达国家申请专利或抢先进行商标注册,会使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2.7 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缺乏国际营销经验

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与创新,懂得国际营销惯例的人员和业务人员缺乏,更面临着产品国际知名度低和国际营销网络薄弱的问题。缺乏国际营销经验会导致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生挫折或走弯路。

3 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

3.1 市场地位灵活化,以非药品名义抢滩欧美市场

现阶段中药制药企业在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如果以非药品名义绕过美国药物门槛,不失为可行良策。

3.2 出口方向多元化,扩大视野拓展市场

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使用植物药的传统,对中药并不排斥,因此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应放宽视野。目前我国中药出口不畅,主要原因是初级产品和中药材居多,附加值低,出口结构不合理。因此,应以优、特、新的中药产品,即选择疗效好而西药又无法根治的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3 产品结构多样化,在相关领域首先“侧翼突破”

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产品体系是中药产业化的又一趋势,中药以非药品名义抢滩国际市场,应大力开发中药相关产品,首先寻求侧翼突破。

3.4 市场细分化,锁定目标市场

任何一个商品市场,包括药品这种特殊商品,都有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消费者,并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制药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国际市场进行细分,评估选择对本企业最具吸引力的细分部分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3.5 营销战略整体化,医药配合齐头并进

中医与中药是相辅相成的体系,目前国外巨大多数西医师不会使用中药,限制了中药的国际化。目前,中医医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被列为一些国家的医学院校课程,针灸、按摩等也在欧美被广泛接纳。但是,国外中医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连欧洲,只有美国等少数地方开设三至五年的中医正规教学,其它全是业余中医班,而且师资力量很差。同时,国内正规院校毕业的有经验的中医师无法顺利到欧洲取得职业资格。这一问题首先要通过政府出面协商解决,使国外的行业协会调整政策,接纳来自我国的中医师和中药师。国家则积极鼓励国内至少懂一门外语的优秀人才出国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提高海外中医教育的质量和规模。一旦时机到来,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应毫不犹豫地做出反映,通过输出中医药文化,加强中西交流,更好地促进中药国际化。

3.6 本国生产出口产品,降低风险

在本国进行生产,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是比较简单、风险比较小的一种策略,极为有利的是可得到我国政府的各种支持和帮助。

3.7 港、澳地区生产出口,作为最佳跳板

中国香港在中医药立法、专业注册、执业等级、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事业架构中的定位、中药产业的发展蓝图、推动人才培训、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区政府相继采取了必要措施,制订完备法规。建立监管机制,使中医药在香港取得法定专业地位。

通过港、澳地区生产出口的策略,可以合作建立国际中医药交流的高科技平台、信息网络系统及先导型企业。采用这一策略,可以找到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多选题 5*2=10

配伍题 10

填空题 20*0.5=10

简答题 4*5=20

计算题 5+10+10=25

设计题4题15

一选择题:

单选主要前言、绪论中各类制剂分析和中国药典相关知识,GCP,GLP,GMP

多选主要是对照品的选择:研究质量标准时有对照品,对照药材,阴性对照。药典方法侧有:

配伍题:剂型的检查项目,含量测定方法,特殊杂质检查,药典知识,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二填空题:

黄酮与蒽醌的结构与性质,溶解性,例黄酮在热水中的溶解情况。

三简答题

1 生物碱在HPLC测定中,使用C18柱,色谱峰拖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黄酮弱酸性的比较。蒽醌弱酸性的比较。

3黄酮结构中与金属络合的官能团。

4挥发油中不同结构用不同的方法鉴别。

5 合剂、汤剂质量分析的异同。相同点均为液体剂型,异点在提取,精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不同。

6散剂与颗粒剂的质量分析异同。

7片剂与丸剂的质量分析异同。

8中药制剂的学科特点。

9TCL中方法学的解释

10第七章供试品制备,前处理中涉及到TCL的理解,含量测定

四 计算题

1. 杂质限量计算:中国药典重金属检查有几种方法。

砷盐检查法的公式,注意标准砷溶液的体积在一法,二法的差别。

2.3题关于原料或制剂计算,包括有容量法,HPLC,UV

有小问答关于供试品的制备的。为什么要用干燥滤纸过滤,超声和冷浸法的选择。

五设计题

1 鉴别和含量测定时选择那个药,那种成分,理由是?

2 鉴别-化学鉴别,要用3中以上的化学方法进行。例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小檗碱,朱砂的化学鉴别。

3检查项目如丸剂的检查条目

大蜜丸的特殊杂质检查 ,雄黄中三氧化二砷的检查方法,检查原因。

4含量测定:化学法-容量分析,生物碱用非水碱量法。考察到的药有:牛黄解毒片,九分散,万事牛黄清心丸,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

HPLC 牛黄解毒片的色谱条件:流动相组成,加酸原因,固定相,检测器(有紫外吸收?),定量环等。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一、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海拔相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据统计,我县共有中药材资源180余种,其中:野生名贵中药材50余种,重庆重点药用品种135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目前,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多亩,覆盖全县20个乡镇65个村,庙当、独活、桔梗、牛膝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其中:庙当的种植规模达4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了全县1.5万户药农脱

- 1

(二)延伸产业链条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核心

巫山中药材产业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就必须由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规范的生产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强大的加工能力来保证产品的附加值。一是强化产业链前端的科技支撑。今年5月29日,我县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正式签约县院合作协议,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将运用他们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巫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庙党之乡打造、重庆市中药材基地县打造、党参GAP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全面开展科技合作,全面推动巫山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强化产业链中端的生产管理。良好的产品质量是品牌打造的基本前提,我县在大力推广GAP等标准化种植规范的同时,从抓农业投入品这个源头着手,防微杜渐。三是强化产业链末端的加工销售。我县以中药材初加工为主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近10家。神女药业、至合农业两家招商引资的公司,都已经确定建设规模较大的饮片加工厂。建成后,将基本解决我县中药材产品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话语权等制约瓶颈。

(三)建设特色品牌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

围绕品牌打造,我县多措并举,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是安排专门资金扶持标准化种植。我县已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1 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

(1)中药品种复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仅是贯众植物的数量就高达27种之多,当超量使用绵马贯众时,会产生失明、昏厥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同样,根据史书记载,木通类植物原本无毒,但是如今的关木通却有毒,超量使用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地区依旧在使用。同时,由于中药品种的复杂性,其搭配需要尤其谨慎,中药配伍不当就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例如山楂、五味子、酸梅等共同服用就可能引发血尿。

(2)中药的炮制方法不正确大部分的中药在使用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但是如果其炮制方法不正确,中药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大黄,一般适用于体内淤积、体虚疲劳等,其在食用前需要用炭火充分翻炒,以削弱其下泻作用,增强其吸附性,以更好地治疗腹泻。但是大黄如果炮制不正确,则其止泻功能会大大削弱,反而增强了其通肠下气的功能,其反而会大大加深病人的病情。还有乌头、斑螯等中药若炮制不当也会导致中毒。

(3)中药食用超量由于中药使用的剂量不正确而导致的毒副作用是在中药中毒事件中最频繁发生的。中药可以主要分为无毒、小毒以及大毒三种类型,对于具有毒性的中药应该谨慎使用,例如在六神丸中就具有一些含毒性的原料,如果使用的剂量不正确,甚至会给幼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儿童应该禁止使用该类药物。目前,人们普遍存在对于中药服用的误区,大部分群众认为中药无毒、天然,有病治病,没病健身,但实际上,部分中药短期服用没有毒副作用,若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人们的健康。

(4)自身的身体因素不适合由于不同地域与种族遗传的差异性,因此,人们的身体素质等对于中药的使用反应是不同的。例如附子,一般其使用量主要为3至15克,但是有的人仅食用了9克就产生了毒副作用,而有人即使食用了13克也无不良作用。与此同时,病人的年龄、身体素质的因素都会对中药服用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幼儿与中老年人极其容易发生中药中毒,该类人的肝肾功能不完全,因此,使用部分中药极其容易导致中毒,所以,医生在面对该类患者时,中药搭配应该严格谨慎。

2 中药毒副作用的对策

(1)加深对中药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于部分中药的药性等都还认识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深入对其的研究,保证中药的服用效果。对于即将上市的中药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核查,保证其质量与药效,对于存在不良反应的药物,要进行及时的追踪与信息反馈,必要时甚至需要召回处理。中药的质量保证是其使用的前提与基础,其中中药剂量的控制尤其重要,医生应该准确掌握不同病情时各类药物的用量,不可乱用、滥用中药。

(2)提升医生的整体水平医生的执业水平高低对于中药的用药安全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医生首先要提升自我水平,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对于各类药材的药性与药效应该牢记于心,做到很好的对症下药。医生对于中药的使用应该合理有效,并且医生需要严格掌握各类药物的药性,严格控制用药及药量,防止滥用、乱用药物,医生应该做到准确、有效地使用中药。同时,医生还可以对患者的观念误区进行矫正,宣传正确的用药思想,增强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3)规范中药使用说明书在目前的中药市场上,部分企业为了追求药物的销量,而轻化了说明书上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说明,甚至部分企业在说明书上完全不标注不良反应,仅仅是提示了注意事项,对于该类问题,希望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中药服用说明书的规范,详细写明药品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适用人群,也为医生搭配药品提供一定的方便。

(4)健全药品管理制度中药管理的不完善主要因为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政府除了加强对于药品质量的监督以外,还需要增强对于药品管理制度落实程度的督查。药品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后期反馈系统与监管,还需要提供必要的用药指导,指导患者科学、规范地服用中药,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谨慎用药的宣传,指导群众学会辨别中药的效用与毒副作用,正视其不良反应。尤其对于不良药品,政府应该加强其惩罚强度,完善我国的中药市场。

3 结语

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我们切不可忽视,但是也不可慌张,应该正确对待。本文主要根据中药毒副作用产生的关于中药品种复杂、中药炮制方法不正确、中药食用超量以及自身身体因素不适合等四大方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深入研究、提升医生的整体水平、规范中药使用说明书以及健全药品管理制度等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摘要:中药是传统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副作用小而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近些年来,中药使用中毒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因此,本文将主要对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并针对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中药的安全使用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原因,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 申青石.浅论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3,(22).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1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

(1) 药品的前期处理过程不够规范药材的鉴定检验和加工过程是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中药的药材资源有限, 所以市场上药材的价格比比攀升, 有些制药机构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对药品的原材料偷工减料, 减少含量或者选用相对劣质的材料等现象层出不穷,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中药制剂原材料的来源和使用过程混乱。甚至还有制药机构使用未经正规研究确定的新药材, 这可能会导致原材料中的一些有害的物质进入药品, 最终威胁人体健康。中药制造商不按规定对产品进行检验, 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药品这样的违规现象都会影响中药制剂的品质, 所以药品的前期原料选择是制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的提取分离技术存在缺陷中药制剂与其它西药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对药品的提取和分离技术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的提取分离技术来说, 现在新的技术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很多先进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同时又保证了生产的质量。部分中药制剂中含有蛋白质或某些有机物, 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些过敏现象, 在提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这类物质做好控制工作就很可能造成药品纯度不够, 而导致过敏现象, 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我国新药审评机制对于这类问题的检测过程有了很大的转变, 严格的质量检验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但是对于一些上市时间较长药品的检验还有待跟进。

(3) 制剂成型生产工艺的研究薄弱在中药制剂成型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工艺过程是灭菌和一些辅料的添加这两个步骤。由于辅料添加不当而导致的药品质量不合格。辅料添加不当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首先是辅料的种类不正确, 另一个方面是辅料添加量没有达标, 这两个因素都直接导致了最终形成的制剂药效的改变, 达不到应有的疗效。目前我国这方面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 所以, 想要控制好中药制剂工艺中辅料添加过程, 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解决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1) 完善中药制剂前期处理流程, 为其确定科学的参考指标中药制剂研究相对落后是由于中药与其它制药差异性比较大, 中药制剂的成分相对复杂, 同时又缺乏基础性的研究数据, 中药的有效成分、无用成分以及有毒成分都还不够明确, 这给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为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各方面数据的实验测定, 各方面反应现象的成文规定, 给制药企业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 这样才能首先在理论上把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规范起来。

(2) 完善制作工艺质量监控, 提高各环节的生产质量虽然中药制剂制作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 从中药研究纵向的比较来看也进步了非常多。但由于信息化发展快速, 市场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包括检测指标不明确, 也没有具体针对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指标, 甚至有些具有毒性药品的有毒成分含量标准也是不明确的, 还有一些中药中含有重金属。众所周知, 重金属摄入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而中药制剂中重金属含量也是没有专门的检测依据的。由此可见, 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过程中质量的监控工作还要进一步落实,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质量标准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人体安全标准。

(3) 利用药品保护制度提高质量, 同时加强制剂成型研究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的中药制剂质量不合格, 特别是一些年代很旧的老药品, 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规范它, 生产工艺的科学性, 稳定程度, 过程的控制性等等都是必须要重视的内容。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是一项有利于提高其质量的有效措施, 只要企业可以申请该制度的保护, 这样可以获得某一中药药品在市场上得到它的专利权, 这样可以激励各大制药企业创新更好的产品, 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的整体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中医能否快速发展造福人类, 与中药制剂的品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 无论是从我国中医发展的角度和保护人们使用的药品安全的角度都要求着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发展壮大。中药制剂的优势在各类药品中很突出, 所以在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其生产工艺的提升是关键的步骤之一, 相关企业单位一定要牢牢把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 对中医药品的需求和关注自然也随之增加, 其中药品的质量安全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 药品安全性符合相关标准是保证人们生命安全的基础, 所以对这方面的发展情况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市场上产品的现状来对我国中药制剂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有效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药制剂,生产工艺,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马方励.常用灭菌技术及其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12) .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该组研究的111 例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均为医院内科于2014 年12 月2015 年10 月收入, 并在知情状况下就该组研究签署了同意书。 将111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是56 例与55 例。 其中, 观察组中男30 例, 女26 例, 年龄为35~69 岁, 平均年龄为 (49.83±5.15) 岁;糖尿病病程是10 个月~10 年, 平均病程为 (5.10±1.75) 年;对照组男29 例, 女26 例, 年龄为35~68 岁, 平均年龄为 (48.99±5.02) 岁;糖尿病病程是11 个月~10 年, 平均病程为 (5.07±1.66) 年;两组患者于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1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 年通过的2 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1], 即存在糖尿病症状, 随机血浆葡糖糖水平在1.1 mmol/L及以上,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在7.0 mmol/L及以上, 且经OGTT试验发现其餐后2 h血浆葡萄糖水平在1.1 mmol/L及以上;2符合《中药新药治疗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病肾阴虚证中医辨证标准, 主证为口渴多饮、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次证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或者骨蒸发热、形体消瘦、失眠健忘、早泄、遗精、经少经闭、舌质红且少津, 无苔或者少苔, 脉细数[2]。 患者主证有两项及以上, 同时次症有两项及以上, 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肾阴虚证; 3口服常规西药降糖药能够稳定其病情患者;4年龄在35~70 岁之间患者; (2) 排除标准: 1确诊为2 型糖尿病, 但需进行胰岛素治疗对患者;2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近期脑血管病和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等患者;3精神病患者、慢性肠道疾病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4肝肾功能障碍和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5近一个月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伴随感染患者。 6严重过敏体质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糖尿病常规治疗, 即在主要进食低盐、低糖、低脂和高蛋白食物, 每日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锻炼;服用降糖药物阿卡波糖 (商品名:拜唐苹;生产批号:140522, 规格:50mg*30 片) , 起始剂量为每次1 片, 3次/d, 往后逐渐增加至每次2 片, 3 次/d。

观察组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 应用滋阴补肾中药治疗, 即取熟地黄30~50 g, 黄芪20 g, 山药20~30 g, 山茱萸15~20 g, 枸杞子10~20 g, 茯苓12~25 g, 知母10 g, 泽泻10 g, 牡丹皮15 g, 麦冬10 g, 葛根15~35 g, 丹参10 g,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增减药物剂量。 水煎后, 取汁300 m L, 分早晚两次温服。 两组患者均坚持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糖水平, 包括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和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水平。

1.5 疗效判定[3]

依据患者临床症状、 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肾阴虚状况:1显效:患者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干唇燥、尿频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肾功能恢复正常, FPG低于6.0 mmol/L, 2h PG低于8.0 mmol/L, Hb Alc低于7.0%;2有效:患者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干唇燥、尿频等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 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FPG处于6.0~7.8 mmol/L范围内, 2h PG处于8.0 ~10.0 mmol/L范围内, Hb Alc低于7.0 ~9.0%范围内;3无效:患者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干唇燥、尿频等临床症状毫无变化, 肾功能障碍, FPG高于7.8 mmol/L, 2h PG高于10.0mmol/L, Hb Alc高于9.0% ;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该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 17.0 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均数表示, 其对比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检验其统计分析, 而P<0.05 代表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肾阴虚治疗效果

观察组肾阴虚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 对照组肾阴虚治疗总有效率为83.64%,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 表示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变化

治疗前,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FPG、2h PG和Hb Alc方面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FPG、2h PG和Hb Alc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数据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 表示P<0.05。

3 讨论

糖尿病, 是因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引发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高血糖[4]。 糖尿病具有不可逆性, 无法根治, 只能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保证生活质量。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饮食结构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 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表现为逐年升高的态势。 糖尿病肾阴虚证作为糖尿病重要并发症, 其以腰膝酸软、代谢紊乱、体重降低、盗汗、眩晕、耳鸣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对患者日常生活、 工作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临床上通常采取饮食、运动等糖尿病综合疗法, 同时口服常规西药治疗, 但疗效一般, 不能作为糖尿病肾阴虚证的首选疗法。

中医学认为, 糖尿病肾阴虚证的发病机制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机体代谢紊乱状态, 容易使肾组织产生病理性变化, 致使阴虚燥热, 气阴两虚, 久而久之则形成淤血, 进而使精微外泄, 产生糖尿病肾阴虚证。 祖国医学通过辨证论治, 认为“滋阴补肾”应作为糖尿病肾阴虚证主治原则。 该组药物所选用的山茱萸、熟地黄和枸杞子均有滋阴养肾之功效, 而山药和黄芪可健脾益气, 茯苓与泽泻具有渗湿利水之功效, 而葛根、知母与麦冬可润燥滋阴、止渴生津, 牡丹皮与丹参有凉血、活血之功效。 诸药合用, 可实现浊泻、气充、血行、津生、真阴得复、添髓益精的治疗目的。 同时, 该组滋阴补肾中药药方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熟地黄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的作用;山茱萸可调节患者免疫力, 并发挥抗氧化、降血糖的作用;枸杞子、茯苓有护肝、调节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黄芪可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 提升其免疫能力, 并发挥抗衰老、降血糖的作用。 其余药物如知母、麦冬、葛根、牡丹皮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功效。 该研究通过对比行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应用滋阴补肾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 发现观察组肾阴虚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而血糖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从该组研究结果即可明确滋阴补肾中药治疗糖尿病肾阴虚证的显著功效。

综上所述, 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采取滋阴补肾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 其在改善患者肾阴虚状况、降低其血糖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 可作为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滋阴补肾中药治疗糖尿病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期间诊治的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中抽取111例作研究对象, 将其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 (n=56) 和对照组 (n=55) , 观察组以糖尿病常规治疗为基础, 同时采取滋阴补肾中药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取糖尿病常规治疗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肾阴虚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糖水平。结果 观察组肾阴虚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 远高于对照组的83.64%;同时, 观察组FPG、2h PG和Hb Alc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肾阴虚治疗效果和血糖水平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滋阴补肾中药治疗糖尿病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显著, 其有助于改善患者肾阴虚状况, 降低血糖水平, 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滋阴补肾中药,糖尿病肾阴虚证,血糖

参考文献

[1] 陈吉生, 郑聪.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 17 (23) :276.

[2] 陆培红, 姚永江.六味地黄丸辅治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 10 (8) :123-124.

[3] 张成秋, 辛青, 王秀琴.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 54 (19) :1660-1662.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中药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国际市场;中医药;制剂工艺1 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1.1 中医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医药的发展与成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