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建筑论文题目范文
预制装配式建筑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所谓的BIM技术也就是以结构、建筑、暖通以及施工等各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的数据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实体的建筑模型, 能够便于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 有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及时解决, 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方案的可实时性。
1、BIM技术概况
所谓的BIM技术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 能够将建筑工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有效的整个起来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信息, 通过使用相应的软件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建模, 从而给予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等各个阶段科学性的指导。运用BIM技术的优点如下: (1) 协调性。由于BIM技术的使用, 能够提前对建筑物进行检测, 同时也能够模拟建筑物的施工环境, 因此, 能够有效增加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中的协调性。 (2) 可视化性。由于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可视化包含了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 包括前期的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的运行等各个阶段。 (3) 模拟性。按照建筑工程不同阶段的特点, 可以对整个建筑过程进行模拟, 根据施工环境的不同, 便于及时发现存在与建筑工程中的问题, 从而提前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便能够防范这些问题的发生, 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4) 优化型。能够帮助设计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于不同阶段的问题, 同时便于能够专门针对特定的方面做出优化, 不管是对施工造价还是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BIM技术仍然属于比较前端的施工技术, 尽管该项技术已经达到了项目的基本建设需求, 但是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在不断探索的阶段, 需要将该项技术更加高效的运用到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2、BIM技术思路与装配式建筑的关系
与装配式建筑相比, BIM技术的建设思路与其有很多相似之处, 借助BIM技术, 不仅可以把传统的2D的构件设计使用3D的设计进行代替, 使其体现出可视化的特点, 同时还能够实现深化设计的目的, 能够借助BIM构建装配式建筑的户型库以及产品库, 进行建筑项目的量化以及工业化的生产, 从而有效提升国民经济的建设水平。与此同时, 使用BIM技术, 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设计质量的优化, 从而减少更改图纸带来的工作量, BIM技术本身自带的碰撞校核管理器能够借助碰撞实验来更好的查看碰撞信息, 主要包括碰撞所产生的位置、碰撞总量、碰撞构构件的集合属性以及碰撞材质等。如果发现这些部位存在异常, 就需要对管线以及相关构件爱你的配筋进行及时的调整, 从而避免由于设计错误而引发的返工、变更问题的存在。
3、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使用BIM技术, 能够有效借助一个立体的模型来直观的展示出事物不同特征状况下的基本信息, 并且实现对事物所有状态下的信息的管理, 这一特点和生产制造有很多共通之处, 比如, 对于产品的生产, 需要使用各个零件的不同的基本信息来进行管理, 比如PC工程也是这样的原理, 能够把建筑的不同部分分别零件化, 比如预制梯以及预制空调板等, 当工厂将这些构件生产出来之后, 需要在现场进行浇筑, 并且完成拼装, 这一过程也是需要借助不同的信息协调配合之下才能进行施工的, 使用BIM技术, 能够对于这些信息进行很好的整合以及管理, 从而给予工程项目的建设一定程度的指导。再加上装配式住宅对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 可以将该项技术很好的运用到PC工程中, 从而有效提升对整体PC工程的管理效果。使用BIM技术, 不仅能够将3D的信息模型在建筑项目的整个过程很好的得以运用, 同时还能够实现对4D/5D模型的模拟, 在3D模型的基础之上增加时间的维度也就成为了4D模型, 借助Excel或者Project能够有效的编辑业主的项目时间进度, 然后将其导入到Navisworks的施工模拟过程中, 以此来有效指导项目的实际工期, 同时也能够随时考核项目的进度。在4D模型的基础之上增加成本的维度也就能够成为5D模型, 借助专业的算量软件, 能够核算出不同方案的成本, 然后在这些方案中, 能够对最佳的方案做出选择, 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方案的改善以及优化。
4、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在生产预制装配式构件的过程中, 对于预制构件的分类存储比较复杂, 同时也容易出现错误。借助BIM技术再结合RFID技术, 物流配送人员以及存储验收人员能够直接在预制构件上读取相应的信息, 从而有效的管理预制构件的库存。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施工吊装工艺复杂, 对于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的要求也比较高, 因此, 在开始施工作业之前, 施工单位需要借助BIM技术来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进行施工模拟, 然后来优化整个施工过程, 从而不仅能够很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施工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 BIM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使用BIM技术, 不仅投入成本比较低,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 此外, 还能够维护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从而有效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
摘要:如今, 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以往的建筑施工方法存在较高的污染, 并且对资源浪费消耗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同当前的环境环保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号召不符合。为了克服以上问题, 建筑行业开展关注对环境污染少、施工速度快以及资源利用率小的施工方式。鉴于此, 本文就BIM技术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与应用展开探讨, 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BIM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
参考文献
[1] 李双双.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探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17.
[2] 肖阳.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 2017.
[3] 苏蕴山.以设计一体化及BIM技术应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 2017 (09) :39-40.
预制装配式建筑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预制装配式是指根据特定的工艺技术在预制工厂中完成建筑物不同部件的生产。通过特定的运输方式将制作完成的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技术而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不需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流程一步步实施, 可以几个部分同时进行工业生产, 从而减少了因施工流程不同步而导致的等待时间的浪费和原材料的浪费, 提高建设项目的工作效率, 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
2、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势与特点
2.1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优点
预制建筑施工技术是一种工业生产方法, 内外墙板、空调板、叠合板、预制梁柱等装配式构件均是在工厂里预制生产和制造完成的。通过一定的运输途径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成型。与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相比, 采用预制建筑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损耗、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缩短建筑施工周期;同时还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此外, 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代替了大量的传统的人工浇灌作业, 减少了因现场施工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提升了建筑工业设计的标准化水平;缩短了建筑工程项目的作业周期,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性价比。除此之外, 传统作业建筑现场需要大量的现场工作人员, 而如今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将工作人员转移到工业生产的工厂中, 施工现场只需要留少量的施工人员, 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 有效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
2.2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功能特点
在工业生产预制装配式构件的过程中, 可以对建筑模具的形状、尺寸等规格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与调整, 构件的可变通性较高, 能够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 让建筑结构更加多样化。同时, 在工业生产中可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 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能够满顾客的多功能化需求。预制装配式构件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体积或各种形状, 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同时, 在生产和吊装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专业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管理软件, 这就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运行成本, 但从长远来看, 这些设备是可以长期使用的, 而且后期的预制装配式生产而产生的长期效益更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看出,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技术特点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应用中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由于工业化生产, 构件尺寸大小一经预制便不可更改, 对放线及测量精度、预留孔的位置等技术要求都比较高。预制装配式构件作为组合连接的构件之一, 在构件连接的部位不宜产生过大的缝隙, 否则会影响构件本身的性能, 从而影响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 为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在预制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预先确定相关的组成部分, 对构件的质量、性能加以重视、严格把关, 使其能够达到建筑施工的要求。为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 施工人员应尽可能选择有弹性的装配式构件, 同时选择具备一定抗震性能的构件, 使其能够满足具体的使用需求。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BIM技术在预制建筑的设计规划阶段和构件的生产阶段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制造建筑构件的工业生产阶段, BIM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可以结合起来生产构件的原材料。诸如类型、尺寸和和安装位置之类的信息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芯片嵌入在各种类型的制造各种建筑物的预制构件中。由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编码具有唯一的识别性, 因此在构件的生产、存储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对预制构件材料的管理, 建立合理的存储空间, 合理规划构件的运输线路, 有效保护建筑设备和材料。
3.2 预制内剪力墙施工
在预制剪力墙的结构设计中, 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采用半预制还是全预制的剪力墙结构。建筑过程中预制内部剪力墙结构需要确保不同预制构件的可靠连接, 这保证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性和结构完整性。创新的螺栓连接技术可用于预制内部剪力墙的施工建设中。安装墙板时, 肋的位置是预留的。然后固定螺栓以将建筑结构连接到预制剪力墙之中, 以形成可靠的单元。但是, 在施工作业中, 应注意连接剪力墙的螺栓应放在中间, 以至于不会影响垂直钢筋连接。该操作方法具有方便可靠的特点, 连接成本小, 施工工作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3.3 预制窗体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预制构造施工技术是预制建筑装配施工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在预制模板结构期间螺栓和吊耳的相似性可用于有效地连接保留在模板上的螺母。同时, 在构件连接的过程中, 模板应根据相对于工作表面300mm的位置并根据具体的位置全面连接到窗体的构件中。然而, 在连接过程中, 应根据窗户的结构特征完全调整模板的方向, 以便使模板的螺栓可以很好地插入墙板的连接孔中。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预制配置式房屋建筑的质量, 而且充分展示了预制配置式房屋建筑技术的优势。
结束语
总体来说, 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流程化作业、高效率的施工, 同时有利于减少污染、降低成本, 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这是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建筑施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施工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整体效果也比较满意, 可见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能够给建筑施工带来很大的便利, 我们应该加强对预制装配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摘要:随着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建筑项目工程的逐渐增多和城建速度的加快, 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出现有效地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缩短了建筑工程的周期、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论述了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势和相关特点, 以及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相关应用分析。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茜, 毛晓峰.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2
[2] 丁洁.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江西建材2015
[3] 国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J]房地产导刊2016
[4] 康顺年.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析[J]门窗201
预制装配式建筑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在进行预制装配建筑施工过程中, 各个专业人员必须要相互协调配合, 以此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规范管理。而BIM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技术, 在预制装配建筑施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 不仅能够实现对施工人员的高效管理, 也能够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作用, 对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BIM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建筑施工中, 对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能够为预制建筑施工提供有利依据, 充分发挥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2. BIM技术在预制配装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2.1 有利于改善预制构件库存及现场办理
在进行预制装配建筑施工的时候, 在预制生产分类及存储等各方面都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资源, 以此减少人为疏忽等问题造成的不利状况。然而在BIM技术的应用条件下, 可以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在预制件和各种设备的组件中存储相关信息, 使后勤人员及检验人员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电子信息, 有效减少人工检测中的误差, 对记录中存在的不稳定问题进行处理, 使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及财力成本得到有效减少。
2.2 实现现场吊装办理和可视化监控
在确定预制装配建筑的施工方案之后, 可以将BIM模型储存到施工顺序和提升构建定位信息中, 将移动设备作为平台基础, 构建出三维无纸化检测方案, 使监控系统实现较好的可视化效果。在进行起重构件的吊装工作之前, 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 对于施工方案的更新要做好现场检查, 准确识别起吊构件的信息并记录好时间。在设备就位之后, 工作人员要确定构件的检查范围和相关构件的吊装施工细节, 之后利用移动设备对构件芯片进行扫描, 准确识别出构件的施工完成时间。同时, 要记录好各种部件的施工时间、定位及装配过程, 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使故障问题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进一步提高预制装配建筑施工的整体效率。
3.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3.1 在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 若是设计人员依旧选择传统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势必就要对图纸进行多次修改, 在找出设计图纸中的问题之后, 对其进行改进使设计图纸的质量得到保障, 整个过程不仅消耗大量时间, 也无法保证图纸的问题能够得到彻底清除, 难以充分发挥建筑设计的作用, 不利于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 必须要充分发挥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BIM技术对建筑设计的方式方法进行改变, 使设计人员能够根据虚拟环境制定出详细、可靠的图纸, 使施工人员能够结合三维图对立体图和平面图进行分析, 为建筑施工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同时, BIM技术的使用比较便捷, 其所得数据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能够有效实现对建筑成本的统计分析, 使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2 在构件生产中的应用
为确保预制装配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建筑企业必须要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作用, 通过BIM技术对构件生产进行辅助, 使信息传递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通过BIM技术中的信息组件进行信息管理, 能够有效发挥构件在建筑中的作用, 使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得到有效保障。
3.3 在施工吊装中的应用
为确保预制装配建筑的施工质量, 使建筑施工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施工人员需要充分发挥BIM技术在数据库中的作用, 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工程信息, 继而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 使数据管理的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快速建立出所需的三维立体模型, 为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依据。在进行吊装施工的时候, 对BIM技术进行有效应用, 可以确保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合理性, 使建筑施工中的信息传输更加快速和准确, 使施工人员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有效减少建筑施工中的失误几率, 使施工人员能够准确定位, 以更加的状态做好各项工作, 有效提升预制装配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
3.4 创新BIM技术
创新是每一个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需要对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不断创新, 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 为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建筑企业不仅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使企业员工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也要加强对BIM技术的优化和创新, 使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得到有效提高, 进一步提高预制装配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同时, 对于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情况要准确把握, 对于不符合建筑施工需求或企业发展要求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改进, 使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为充分发挥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建筑施工中的作用, 建筑企业应深入了解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充分发挥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阶段、构建生产阶段及施工吊装阶段的作用, 并不断加强对BIM技术的优化和改进, 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 BIM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建筑领域中, 通过分析BIM技术在预制构件生产、装配式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及后期运维等各方面的应用情况来看, BIM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对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针对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策略, 希望能为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BIM技术,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 邹文芳.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J].建材与装饰, 2017 (38) :24-25.
[2]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立项[J].中国住宅设施, 2016 (Z1) :14.
预制装配式建筑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工艺流程
1.1 模板的设计、制作与使用
1.1.1“平脱法模具”
是指将构件在水平模具内完成浇筑, 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 (通常为不低于15MPa) 后, 水平起吊脱模;平脱模具既可以完成水平构件的制作, 也可以完成竖向构件的制作, 如果是竖向构件, 则需要通过翻转台装置将构件翻转成竖向状态, 以方便后续处理、运输以及现场安装。该模具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用钢量较少;但由于脱模后不能在原地方翻转, 需通过翻转台装置将其竖直, 为此需要相对多的厂房空间及多翻转工序, 在人工及机械台班需额外的付出。
1.1.2“翻转台法模具”
是指将构件在水平模具内完成浇筑, 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 (通常为不低于15MPa) 后, 既可以水平起吊脱模, 也可以通过模具自带的翻转装置翻转后, 垂直起吊拆模;该模具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用钢量较大;但由于脱模后不能在原地方翻转, 需要相对多的厂房空间较少, 同时能节省人工及机械台班。
如图1所示。
在模具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 模板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需通过实际假设来进行具体计算, 强度可按照下述计算公式计算:
(1) 混凝土侧压力计算公式[2]: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计算的较小值作为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F。
(2) 模具的强度及刚度计算公式[3]
刚度计算可简化为简支梁按下式进行计算:
(3) 模具的稳定性可通过构造要求实现。
另外, 在模具的使用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产品脱不了模, 蹦角以及烂边等情况, 这些情况可通过下述一些构造措施来解决。
(1) 楔块, 是指在无脱模斜度的方型或П型孔洞, 模板配件做成一整体而无法拆除的情况下设置的楔形配块;该楔块装置一般在窗孔内模, 预留方孔等地方设置。 (2) 活动拆生块, 是指在方便装拆的地方, 将部分模板配件做成螺栓连接, 有利于脱模, 保护好产品边角的完好; (3) 一定的脱模倒角 (一般为5 m m~1 0 m m坡度) , 指如果在5 0 m m~100mm直边处, 该处模板不便做上述活动拆生块时, 征求建筑师的同意, 将该边设置倒角坡度。在工程实践中, 该做法经常被采用, 且效果很好。 (4) 防漏胶条的合理设置, 可以较少或避免漏浆而造成的蜂窝麻面, 尤其在铝窗部位还可以充分的保护铝窗, 不至于铝窗受损。模具在使用过程中, 需要遵循一定的施工顺序:清洁-涂抹脱模剂-安装钢筋笼骨架-安装其他模板配件-安装预埋件--拆模。
拆模后, 模板堆放有序, 方便下次操作, 提高工作效率。
1.2 钢筋笼骨架的制作
如图2, 图3所示。
按照构件的配筋图, 对钢筋编号标示、下料及放样, 每类型的钢筋均需编号标示, 且编号是唯一的, 分别对钢筋进行堆放, 以便绑扎钢筋笼使用。
钢筋笼骨架的绑扎在预制好的钢架内进行, 钢架需按照构件轮廓图制作, 注意设置好保护层间距;钢架上有油漆 (或焊接记号) 标示好主筋及分配钢筋的相对位置, 尤其是在有永久性预埋件的地方, 方便工人操作, 同时有利于控制钢筋笼的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钢架需具有醒目的标示, 以方便拿取, 以免吊错钢筋笼;钢筋笼的吊运, 需借助吊架吊运或者多吊点吊运, 以免造成钢筋笼的变形甚至散架。
1.3 预埋件的安装与定位
预制构件产品中, 预埋件的种类很多, 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永久性的结构预埋件、临时性的吊装与堆放预埋件、电器类预埋件、给排水预埋件、煤气类预埋件以及接地线预埋件。预埋件的安装主要固定在模具旁板上, 或采用吊杆固定, 或固定在底模上, 理论上认为采用此方法定位可满足精度要求, 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旁板容易变形而导致相对位置错位, 为此, 工程质检人员需逐个复核。
另外, 为方便构件安装时精确定位, 控制水平标高及垂直度, 在模板底表面刻横纵细凹槽, 该凹槽, 在模板加工制作过程中需考虑, 并且应该作为检验模具合格与否的重要内容。待产品成型出模后, 根据痕印弹线, 并且引到产品的室内面, 该线提供安装时的重要参考线。
吊点的位置设定需考虑起吊后水平及竖向平衡, 工程师可绘制单件产品的三维立体图来确定重心, 从而对称均匀的布置起吊点, 保证起吊后产品倾斜角度不超过15度为宜。
外墙砖的做法有两种: (1) 是作为预埋件安装于模板底面, 具体做法如下:选择、确定面砖模具格-在模具格中放入面砖-嵌入定制分格条-用滚筒压平-粘贴保护纸-用专用刷刷粘牢固-专用工具压粘分格条-板块面砖成型产品; (2) 是后贴瓷砖, 产品堆放在货仓场地时, 弹控制线, 黏贴瓷砖, 勾缝并包装。前者一次成型, 能保证瓷砖的黏贴力, 后者能很好的控制瓷砖缝的高度, 确保产品安装完后砖缝的一致, 确保建筑美观。图4为预埋件固定形式
1.4 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
混凝土一般可采用料斗布料, 混凝土坍落度取125±25mm;外震机振捣或插入式振捣机振捣;当气温低于12℃时, 可采用蒸汽养护, 以缩短生产周期, 提高生产效率。
每个预制构件产品在浇筑过程, 同时制作一组 (一般可为2件) 试块, 随产品同条件养护, 以备拆模时送实验室试压, 当达到一定强度 (实践中定为15MPa) , 方可拆模起吊, 否则继续养护。
对于与现浇墙连接处以及叠合结构的预制构件 (如外露台、楼板、外墙混凝土模板等) , 在结构缝处需凿毛处理, 也可采用喷涂缓凝剂, 浇完混凝土养护约6小时后进行冲水洗涮, 让骨料干净外露, 形成良好的混凝土连接面 (如图3所示) 。
1.5 产品的堆放与养护
出模后的产品, 翻转正位后, 需借助堆放货架来固定堆放, 根据产品的特点, 可设计货架将产品成对堆放, 有利于稳定, 同时也节约空间与运输成本。
堆放架的设计需满足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在这里稳定性按下式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小于2来验算, 主要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风荷载⑷:q2=βzμsμzWO
抗倾覆系数⑵:
式中:MG为抗倾覆力矩;
M为倾覆力矩;
在货仓, 按相关规范对产品进行养护。
如图5, 图6, 图7所示。
1.6 产品的运输
产品的运输主要依靠汽车陆路运输, 因此, 受城市高架桥及隧道的影响 (我国大陆高架桥限高为4.7m) , 在选择运输工具以及堆放货架时, 需特别考虑, 同时需要对产品加固及保护 (如图7所示) 。
2 结语
本文作者以具体的工程实践的工艺流程中相关关键步骤的介绍与阐述, 列出相关的工程技术参数, 以及临时配件的设计方法, 在模具设计制作工程中考虑相关因素, 使得标准化施工, 降低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施工难度, 提高了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 以提高预制构件在建筑工地现场的安装效率与建筑产品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 模具均采用钢模具, 减少传统木模板的使用, 以减少CO2的排放, 体现绿色环保施工。
备注: (1) 万科1#2#实验楼;万科新里程PC项目20#21#商品住宅楼工程[5]。
摘要:预制装配式住宅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预制构件的施工在该途径中是关键的环节之一;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 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生产效率, 降低建筑污染, 倡导绿色环保施工。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施工技术,施工流程,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龚娅.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住宅适应性研究 (学士论文) .
[2] 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第二版)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7.
[3] 夏志斌, 姚谏.钢结构[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5.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北京.
[5] 楚先锋.万科“标准化”走住宅产业化之路[J].城市开发, 2009 (9) .
[6]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
[7] F K Kong.R H Evans.Reinforced andprestressed concrete.Third edition.1987.
预制装配式建筑论文题目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