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清明节的感受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清明节的感受范文(精选8篇)

清明节的感受 第1篇

4月5日,我们学校900余名师生,开始了徒步远足祭扫烈士墓的活动。来去徒步需要3个小时,说实话,我们真的为低年级的孩子们担忧,他们能坚持下来吗?可事实是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极为出色。低年级的孩子比较轻松的完成了徒步走到烈士墓的活动,高年级的孩子们在回来的路上表现的就各有不同了。

整个活动下来,我看到了现象:

家长:

现象一:一男家长说:“让孩子走到三一八,不他妈的把孩子累死?”

现象二:不让孩子参加。(全校缺席100多人)

现象三:直接送孩子到目的地。

教师:

现象一:“学生能走动吗?”(活动实施前)

现象二:让自己的孩子坐车来去,或坚持一半路程。

现象三:“我们带学生坐车回来吧?”(回来的路程)。(内心开始有抵触情绪)

现象四:没有了抵触情绪。(回来后)

学生:

现象一:兴奋。(去时的路)

现象二:哀求、抱怨、无奈、坚持。(回来时的路)

现象三:又商量到哪里去玩。(回来后)

整个活动下来,我一直在反思:

一、是谁造成我们的孩子不能吃苦的?

我们平时谈论的时候,总是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不能吃苦,缺乏锻炼。可是,当我们真正想让孩子们去锻炼时,我们的表现又如何呢?孩子没怎么样呢,大人先打退堂鼓了。我们征求孩子的意见了吗?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了吗?

唉!很多时候我们所表现的都是:说别人时,对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都能高谈阔论,而轮到自己时,便会找到一大堆的理由来为自己和孩子开脱。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利用我们的便利条件会给给孩子的将来带来什么样的优势?

现在走捷径了,将来离开我们的呵护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自己的刀难削自己的把啊!

二、当面临选择时,我们该怎样引领孩子们?。

在回来的时候,我们面临了是坐车还是徒步的选择。当我们为了安全也为了磨练孩子们意志,我们选择了高年级的师生徒步回来。当命令下达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首先是教师思想的抵触,既而是学生们的哀求和抱怨。

当面临选择时,我们该怎样引领孩子们?

作为一个集体,特别是作为一个集体的领袖人物,我觉得,我们首先要知道服从集体的决定,否则,我们的堡垒首先就会从内部瓦解。其次,在孩子们面前我们的精神支柱不能先倒,否则就会树倒猢狲散。

在孩子们面前,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精神来引领我们的孩子们。

只有这样,当你作为一个集体领袖人物下达命令时,班级成员才会在你的影响下服从、战斗!

清明节的感受 第2篇

当时,我怕黑,外婆还借着床头灯的一丝微弱灯光摸索着手电筒。每天外婆帮我洗澡、做饭、睡觉、喂奶,这一切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却令我铭记于心。那一句句温馨的话语一直萦绕在耳边,那一个个为我付出的画面久久徘徊在我的脑海里。无私、和蔼的外婆更是我最想感激的人。可是当我想对外婆说声“谢谢”时,您已不在人世。

那是一个凄惨的夜晚,院子里的野猫叫得格外悲伤,我说:“外婆,我想吃东西。”您艰难的从床上去厨房,嘭的一声,您却倒在了客厅里,无论我怎样喊叫,怎样发出痛苦的呻 吟,您却死死的沉睡了。我只是看到一些穿白衣服的叔叔把您抬了出去,懵懂的我,还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住院四天后的临晨三点钟,您带着依恋与不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无论家人怎样地呼唤您的灵魂,您却已经去了天堂。永远……永远……

清明节的感受 第3篇

从这一认识出发, 针对小学生作文的现状, 我们就必须倍加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着力改进习作教学, 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指出, 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对自己、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如何设计我们的习作教学, 并通过实践努力达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上述目标呢?

优秀青年教师朱萍对此做了可贵的探索。譬如, 在《记一件感受深的事》的教学中, 她做了如下的设计、安排:

实录1

师:同学们, 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着许许多多的事情, 它们带给我们酸、甜、苦、辣不同的心里感受。请大家回忆一下, 在你的记忆中哪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 是让你觉得很难过的事, 难过得你直想哭?是让你觉得很难为情的事, 当时真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是让你觉得特别害怕的事, 紧张得你大气不敢出一声?是让你觉得左右为难的事, 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是好, 还是让你十分开心的事, 乐得你手舞足蹈?简要说说是什么事, 它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曾经经历过一件很为难的事情。那是一个周末, 我和爸爸逛商场时看见个小偷, 我很想支持爸爸把他逮住, 但又担心爸爸受到坏人的伤害, 因此我不知道怎么办是好。

生:我感受最深的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三上体育课时, 我不小心把脚给扭伤了, 那种酸痛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

生:我在暑假里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了钢琴十级考试, 这件事让我无比高兴。

师:今天这节作文课我们就记一件感受深的事, 学习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先后以“拔牙”和“打针”两件事作为全班学生共同讨论的话题, 组织学生通过个人观察、领悟、回忆、梳理,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习如何体验、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这部分的课堂教学实况参见实录2、实录3。)

最后, 教师鼓励学生具体回忆各自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 通过多种方式, 让学生无拘束地自由表达, 展示个性。

实录2

师:生活中的事情给我们的感受太多了, 刚上课时同学们就谈了不少令人喜出望外的、让人十分委屈的、使人非常苦恼的你们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吗?下面老师请大家分4人小组交流, 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把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后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说清楚, 注意听听别人是怎么表达的。

师: (引导集体交流) 在刚才的小组讨论中你是否发现某个同学的感受谈得特别真切, 想推荐他讲?或者你想听听别的小组的哪位同学发言?当然你也可以自我推荐。

生:那是个周末, 爸爸带我逛商场。在卖钟表的柜台前, 我们突然发现人群中有个小偷正把手伸向一个阿姨的口袋。我吃惊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心想:这小偷真坏, 一定要叫爸爸把他抓住送到公安局!想着, 我轻轻拉了拉爸爸的衣角。爸爸先是一愣, 后来也发现了那个坏蛋, 立刻想冲去抓住他。可就在这时, 我又犹豫了:电视里常常播放那些坏人身上都带着匕首之类的东西, 要是爸爸冲过去一定会受伤的, 那可怎么办啊

生:我往靠背椅上一坐, 理发师就给我围上围布, 拿起梳子, 启动电推剪, 开始给我理发。只听见耳边“嗡嗡”作响, 像有一架直升飞机在我的头顶盘旋。顿时, 我脖子后面感觉少了东西, 碎头发掉下来一些, 有点痒痒的, 直想用手去抓

师: (微笑着) 这节课我们在一起交流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和在这件事中的独特感受。透过这些, 老师感受到同学们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深深地为你们的真情而感动。下节课我们就把它写下来, 老师盼着读你们那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

点评

尊重学生个性, 鼓励学生自由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

从实录1和实录4中, 我们看到, 在朱萍老师的这节作文课上, 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高涨, 表达活泼流畅、感情真挚, 个性鲜明, 富有生活情趣这样的状况确实令人欣喜, 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种思想、感情和词语。”朱萍老师在这次写作教学中, 鼓励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事, 表现自己的“心灵感受”“独特感受”, 无论“酸、甜、苦、辣”“难过的、难为情的、害怕的”“喜出望外的, 十分委屈的, 让人苦恼的”什么感受最深就写什么, 写什么都行!前文说过, 不同的人, 个性不同, 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也各不相同。而个性是写作的灵魂, 展示个性是写作的动力。朱萍老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自由选择感受深的事, 说真话、吐真情, 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 充分调动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积极性, 使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兴趣。

可以说, 朱萍老师这节课成功的首要原因正在于她认真地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 引导学生珍视并努力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真切体验。

实践和研究表明:在写作教学中, 像朱萍老师这样引导, 不仅有利于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 认识到自己感受和体验的价值, 获得成就感, 激起习作欲望, 而且, 可以让学生通过习作充分张扬个性, 有助于学生观察力、感受力、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实录3

师:同学们有着各种各样不同感受的事, 有位同学对拔牙这件事有很深的感受, 他对拔牙的感受是害怕、紧张。所以, 在习作中, 就很清楚具体地表达了自己是怎么害怕、怎么紧张的。你们拔过牙吗?没拔过牙的是哪些同学?你能想象出拔牙是什么滋味吗?想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表达的吗?今天, 我们先不急着听他的表达, 先看看当时的情景, 看看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产生紧张、害怕的感受的。拔过牙的同学可以再次跟随这位同学回顾自己拔牙时的情景和感受。

师: (播放无声录像) 现在你就是这位拔牙的同学了, 走在去拔牙的路上你会怎么想?进了医院看见医生了, 你又会有哪些想法、哪些感受?当医生拿着银光闪闪的拔牙器具走向你时, 马上就要拔你的牙啦, 你又怎么想?注意, 现在你就是他了。

生: (推测想象拔牙的感受:或点头, 沉浸于自己拔牙的感受中;或善意地微笑, 笑录像中的孩子那么害怕拔牙;或捂着自己的小嘴巴, 脸上显出害怕的神情)

师:想听听这位同学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吗? (录像声画同步播放) 请大家边看边听边思考:听了这位同学对拔牙时感受的叙述, 他那种紧张、害怕的感受你们能体会到吗?他在拔牙前看到了什么, 是怎么想的?拔牙时那种害怕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怕成什么样?拔牙后呢?又是怎么想的?

生:他在和妈妈去医院的路上就很紧张了, 进了医院的大门, 他更加心惊胆战, 恨不得往回跑。

生:当他看见为自己拔牙的是个年轻医生时, 就在心里暗暗叫苦:这么年轻的医生, 也能给人拔牙?医生拿着银光闪闪的拔牙器具走向他时, 他吓得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生:当医生安慰他时, 他心想:你别把我当傻瓜, 不用说拔, 就是看了也觉得恐怖。我才不上当呢!

师: (小结) 是呀, 这位同学抓住了自己看到、听到什么后心中的感觉、内心的想法, 就把对拔牙的感受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了, 真好!我们有的同学也拔过牙, 感受跟他不一定相同, 只要你也能清楚地表达, 同样行!

点评

活用范例启发, 引导换位领悟如何表达亲身感受。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范例, 发挥范例的“原型”启发功能,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通常做法是, 引导学生先学习范文, 弄清范文的内容和写法, 再模仿范文练习写作, 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写作方法。

朱萍老师在实录2的教学活动中却一反常习, 独辟蹊径。她不是引导学生先学习范文《拔牙》, 而是先播放《拔牙》的无声实况录像, 引导学生或通过观察想象 (没拔过牙的学生) , 或通过观察回忆 (拔过牙的学生) 进入“拔牙”的情境和“拔牙”者的角色, 体会拔牙时的感觉、想法和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再播放那位“拔牙”同学的作文, 让学生通过阅读 (听觉的、视觉的) 领悟他“紧张、害怕”的感受是怎样逐步产生、如何具体表达的。

朱萍老师这样活用范例, 是具有心理学和写作学意义的。

写作心理研究指出, 感受, 就是接触了现实生活受到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反应。生活中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感觉, 不同感觉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如欢悦、喜爱、紧张、害怕等等。心理反应与感觉的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感觉不断积累, 产生强烈的感受, 感受的反复冲击, 会引起激动的情绪, 情绪常充满变化曲折而表现得比较复杂, 所以需要进行梳理, 理出感情发展, 捕捉感受变化。这对小学生来说, 并不是十分容易的。

朱萍老师让学生进入情境, 心理换位, 通过观察回忆、推测想象, 经历了“拔牙”时紧张害怕的感受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观察所得的感 (知) 觉不断积累, 产生了仿真“拔牙”的心理反应。当学生带着这种种“感受”和阅读范文的欲望, 认真学习范文《拔牙》时, 就不仅能“以心比心”地真切体会到“小作者”拔牙时的感受是什么, 怎么产生的, 而且能从中领悟到如何把感受梳理清楚、表达清楚。朱老师对范例的如此活用, 使范例不再是供学生“依样画葫芦”的机械模仿生吞活剥的“样”, 而是真正发挥了范例的“原型”作用,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弄清内心感受与文字表达之间的关系。无疑, 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表达感受能力的发展。

实录4

师:拔牙是我们不少同学没能经历过的, 刚才我们通过看录像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孩子, 推测想象了拔牙时的感受, 还学习了小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感受的。我们也能这样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在事情中的感受吗?为了便于讨论, 我们先找一个大家都经历过的都有较深感受的事来讨论讨论吧!比如, 打针, 大家都经历过吧?打针这件事, 你有什么感受?同样的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回忆一下, 说说打针前后、打针时你分别有什么感受, 心里怎么想。好好想想, 说的时候要能让我们体会到你当时的感受。

生:记得那是三年级时我们班打预防针, 同学们排队来到医务室门口。我满不在乎, 心想:打针有什么好害怕的。看到班上有的女同学紧张得大气不敢出一声, 我觉得好笑, 心里暗暗想:等会让你们这些胆小鬼看看我的吧

生:医生把针刺进我的膀子时, 我紧紧闭着眼睛, 头扭向窗外。我不断对自己说:“坚持, 坚持, 坚持!上次妈妈带我去的那个公园景色多美啊, 那么多种菊花竞相开放, 有的我见都没见过呢!”我努力想着令自己愉快的事情

生:许多没打过针的同学纷纷问我疼不疼, 我安慰他们说:“不疼, 一点都不疼!打针时就感觉像被蚂蚁轻轻咬了一下一样。”

师: (小结) 刚才同学们谈的这些感受都是最可贵的, 因为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的心灵所真切感受到的。写作文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这些感受是很重要的、不简单的。做到了, 你的作文也就成功了。

点评

精选典型话题, 组织回忆讨论, 学习表达独特感受。

在实录3的教学活动中, 朱萍老师精选“打针”作为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典型话题, 对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 培养学生表达个人感受的能力,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 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作文的实质就是作者从自己头脑储备中提取信息, 形成内部言语, 然后加工整理, 把它输出形成外部言语的过程。因此, 可以说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已经认识了的事物, 是自己以往的见闻和感受。按理说, 小学生头脑里储存的信息 (见闻、感受) 虽然比成人少, 比成人幼稚, 但用这些信息习作还是足够的。然而不少小学生不善于回忆、选择、表达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到作文时就为内容而头疼了。学生缺少这些能力, 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去解决它。

朱萍老师选择“打针”为典型话题, 正是“对症下药”。其一, “打针”, 每个学生都不止一次经历过, 也几乎每个人对此, 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学生乐于回忆, 易于回忆。以“打针”为话题进行讨论, 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积极投入。其二, 对“打针”的感受与对“拔牙”的感受, 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在学习范文《拔牙》之后, 紧接着讨论“打针”, 迁移的规律在这里产生了神奇的作用, 学生从范文《拔牙》中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很快应用在对“打针”感受的表达之中。其三, “打针”是生活中的常见事情, 以此讨论, 能打开学生思路, 有利于启发学生从自己见闻感受的储备中选取习作题材。

写作心理研究指出, 感受生活总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因个人个性不同, 感受就不一样。正因为每一个人对现实生活都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才会写出千变万化的各具特色的文章。即使对同一生活事件, 每个人写出的文章也都不会一样。朱萍老师以“打针”为共同话题, 不但便于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讨论, 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交流面, 而且, 更有助于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打针”时各具个性的感受, 领悟上述的道理。从而, 更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 作文时更努力清楚、具体地表达个人的感受。从这一角度说, “打针”的讨论实质上也起到了“原型”启发的范例作用。正是由于朱老师设计、组织了对拔牙和打针的讨论, 使孩子们在一节课中经历了一个以提高选择提取信息能力、梳理表达感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发展过程。

此外, 从这节课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体会到, 朱萍老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要满腔热情地感受生活, 对生活要富于感情, 要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灵敏地、广泛地感受生活, 努力做到看、听、想, 把眼、耳、身、脑等都调动起来, 主动去摄取生活, 获得感性材料, 丰富自己的感受, 使得胸中具有一个情、声、色、味俱全的立体客观世界。这对培养学生珍视并表达个人独特感受, 展示并发展学生个性有着重要意义。埒

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大数的作用 第4篇

“认识整万数”是四年级上次第十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大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同时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堂写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多了解自己的家乡丹阳吗?请看屏幕。(课件)在这一组信息中,有一些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你能指出来吗?那剩下的这些数是多少呢?它们又该怎么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整万数。

(评析: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通过了解自己的家乡丹阳,让学生从课堂的一开始就能有兴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为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奠定了探索的基础。)

二、新授。

1、根据小正方体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一起看,这是我们以前认识的计数器,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多少个一千是一万?(板:10个一千是一万)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有多大呢?我们借助小正方体再来感受一下。(数小正方体)这一万个小正方体,感觉怎么样?我们再接着一万一万的数下去,一万、两万……这里10个一万是多少呢?(板: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啊?那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你们知道吗?(百万)多少个十万是一百万呢?(板:10个十万是一百万)我们十万十万的数,十万、二十万……一百万,感觉怎么样?那有谁知道比百万还要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千万)根据刚才的数数,你觉得多少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呢?(板: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千万个小正方体有多少,感觉怎么样?(太多太多了)

2、完成新的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好,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数小正方体又认识了一些比千大的计数单位,看以前的计数器,只有4个计数单位,还够吗?那把2个计数器这样一并,行吗?你会改吗?在练习纸上改一改。把你改好的计数器从右边开始一起读一读(贴计数器)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改的时候没有一个一个擦掉去改,方法很巧妙,有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是这样改的同学举手,有什么发现了,谁来说说看?(一一对应)看屏幕,再来感受一下。(课件)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在以前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可以借助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那你们知道吗?每个计数单位都有它相应的数位,比如:个,它相应的数位就是个位;十,它相应的数位就是十位,这个呢?后面你们会吗?(P86,填数位顺序表)一起读一读。请你们仔细观察手中的数位顺序表,有什么新的发现吧?(省略号,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万)

3、写数和读数。你们看,邹老师在万位上拨了一个珠子,表示多少?(再加一个)这个呢?……你能把这个五万写下来吗?拿出练习纸,对准计数单位在第一条横线上写下来,想想看,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指名说,板:50000)这里的4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这个5在万位上,表示5个万,后面的数位上一个都没有,就要用0来占位,一共要写4个0)写对的举手!这是?9万,写在第二条横线上。谁来说说,你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板:90000)是这么写的举手!同学们,写这样的整万数,我们都是先写万级上的数,有多少个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上的数,没有就用4个0来占位。(再拨一个)现在是多少?这样拨行吗?怎么拨?对了,万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板:满十进一)在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就表示十万,现在是?(放珠子,12万)写在第三条横线上,怎么写?(板:120000)没有计数器,你会写嘛?书P87,第5题,写在书上。反馈

三、巩固练习。

1、书P87,第4题,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读出横线上的数吗?反馈。2、读一读,比一比。好,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它读作(85)和85万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有85,意义、读法不同)85在计数器上怎么拨?(课件)表示85个一,85万在计数器上怎么拨?表示85个万。继续读一读,看看后面的几组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指名读,再比较)再次告诉我们,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

四、课堂总结。

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整万数,读、写整万数,都是从万级读起或写起。)

五、游戏。

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幸运抽数!这里有一个数字框,它会随机出现一些幸运数字,会读的同学就举手抢答,看谁读得又对又快!听明白要求了吗?好,准备!(课件)

六、课外延伸。

你们真厉害!都能读得又对又快,那如果给你这样的数,万级、个级上都有数(课件)它表示什么呢?又该怎么读、怎么写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评析: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在游戏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和下节课的内容的穿插游戏,让学生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 第5篇

上山的路上,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开满了陡峭的山头,一丛又一丛新绿点缀着单调的黄土,虽然没有见到那明媚的阳光,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不久,雨停了,我们也到了祖奶奶的墓,在上面一点,就是我祖爷爷的墓。

哥哥和爸爸走上前去,砍下几截树枝,插在附近的土上,挂上祭祀用的小球、纸花,然后点燃了一条长长的鞭炮。他们站在墓前,烧了些纸钱,插上几根香,在碑前摆上了一些鸡、鸭,洒下了一小杯谷酒,等都准备好了后,我走上前去,对着祖奶奶拜了拜,心里暗暗地说:“祖奶奶,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一定会听话、好好学习的。”随后,我们又上去祭拜了祖爷爷。

终于,都祭拜完了,我们借此机会,来到了一座小山。这里长满了蕨:大树后,草丛中,石子旁,到处都是。妈妈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好不容易回到乡下,总要弄些东西回去吧,我也毫不示弱,拿起袋子来到一边。在这附近,还有一片翠绿的竹林,在直窜云霄的竹子边,还有一头头刚刚冒出土地的小竹笋,一个个虎 头虎脑地望着这个新奇的世界。我和妈妈在这边采蕨,爸爸爷爷那边也开始行动了,一头头小竹笋在锄头的挖动下,纷纷倒地,都被装进了大袋子里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 第6篇

坐在狭小的车上,我的心情无比复杂。说开心也不是很开心,甚至还有一丝郁闷。可说烦躁吧,又不是很糟糕,“唉”我幽幽地叹了一口气。突然,车子开始摇晃起来,一会儿飘来飘去,一会儿又上下抖动,一会儿又安安静静地行驶终于,在我快要吐了的时侯,车子停了下来。

下了车,看着前面高耸的山峰,简直不敢想象我将要爬上去,而且还不只这一座山,顿时有些欲哭无泪。心里后悔自己为什么一时冲动答应来祭祖。但都到了这时候,心里再后悔也没用,认命地跟着队伍,背上东西向山里进发。

午时,太阳高高地挂在头顶,阳光照在大家的身上,为每一个人渡上了金光。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揉了揉因为背东西而发酸的肩膀,继续向前走去。忽然,队伍停下了,我向前看去,只看到一条坑坑洼洼,泥泞湿润的路。大人们商量以后,决定让我带弟弟妹妹们先回家,而他们继续去拜山。

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有些感慨,千辛万苦地爬上来,到最后没拜成就回去了,总归是不好受的。

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 第7篇

每当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有这样一个节日,让我们祭祀祖先和悼念已逝的亲人,并走进春日阳光中春游踏青,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与自然沟通,与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亲人沟通,感悟生命,感悟自然,这个节日就是清明节。古往今来,清明节激发起诗人们的诗情雅兴,在这个节日里,人生的悲欢离合、生与死的际会多重感遇交织在一起,成为诗人们创作的催发剂,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清明与寒食的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数量可观、色彩纷呈的诗歌,造就了清明节独特的文化魅力。

清明节的两项主要活动:扫墓和踏青,都在古诗中有所反映,这些清明节古诗,一方面寄托了对祖先及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等清明节习俗和活动的情景。其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空灵,描绘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每逢清明节都要被人提起。

清明节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祭祀和悼念亡灵,引发诗人们对生死、对人生的思考,如宋代大词人苏轼在其《东栏梨花》一词中的句子:“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表达对人生几何的感慨。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蕴含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无论贫富贤愚,归宿都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人生的生离死别不可避免,当自己最亲近的人逝去,这样的离别是最惨痛的离别。清明节是寄托人们对逝去的亲人思念和爱的节日。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尽写生离死别的伤痛。宋代诗人杨万里《寒食上冢》写道: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表达诗人扫墓路上的哀伤心境。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风俗。杜甫《清明》诗云:“着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表现踏青的炽盛场面。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文情并茂地表现了一幅春游画卷。还有关于清明节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活动在古人的诗歌中都有表现,体现了人们珍惜大好春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唐代韩翃的《寒食》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能感受的幸福 第8篇

不妨文化地看一眼幸福, 南京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向来有些风雅, 看过《儒林外史》的读者都还能记得, 一帮文化人喝足了酒, 坐在风景处感慨古今, 远远地看见两个挑粪桶的汉子走过来, 歇在阴影下, 一位拍着另一位的肩膀说:“兄弟, 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 我和你到永宁寺去吃一壶, 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

这番话让坐那聊天喝酒的文化人目瞪口呆, 只能吐着舌头说, 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烟水气和烟火气本义差不多, 用南京人身上, 烟火就俗, 烟水则雅。同样的例子还有胭脂和金粉, 本来都一个意思, 可是说到六朝金粉, 气势已完全不一样。南京人习惯于在小感觉上找点幸福, 什么事都不太在乎。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幸福指数, 北京人看当没当官, 上海人看挣没挣钱, 南京人当官挣钱都不是强项, 只能把这些个事都不当回事。

我熟悉的一些朋友, 议论到别人升官发财, 不是眼红, 反倒有些幸灾乐祸。用此地的口头语, 就是鸟人又当官了, 鸟人又发财了。不在乎之外, 还要加上一点点鄙视。南京人最喜欢的一句话, 永远是“多大的事”, 这语气一定要用地道的南京话来说, 声调得往下走, 充满了无所谓, 一点也不往心上去。不以成败论英雄, 是这个城市的最大优点, 在这里, 你不用害怕自己没出息, 混得好不好都一样。南京人励起志来, 忽然想到卧薪尝胆, 能做的选择也就是发誓要到外地去, 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是“老子到深圳去”, 好像深圳到处都是机会, 现在变了, 改成“妈的, 我要去上海了”, 仿佛上海满大街是银子。

南京一度也提过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喊过这口号, 到了90年代, 又叫过一阵。除了提倡者自己有些激动, 谁也不太当回事。说大话谁不会, 说了大话还要当真, 这就不对了。幸福从来不是看一个城市的大和小, 也不是看高楼多少, 看收入高低, 看当官大小, 看房子的住房面积, 这些玩意儿一点不在乎不对, 完全依靠它们也不对。

幸福有时候还得玩点文化, 换句话说, 人总得有点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享受才行。南京从来不缺文化, 但是光有文化还不够, 还得会享受, 我不是说别的地方不懂得这享受, 想说的只是, 地道的南京人似乎更擅长此道。

清明节的感受范文

清明节的感受范文(精选8篇)清明节的感受 第1篇4月5日,我们学校900余名师生,开始了徒步远足祭扫烈士墓的活动。来去徒步需要3个小时,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