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2、社会语言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3、批评语言意识与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4、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英语

5、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中的歧义问题

6、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高职英语教学方法

7、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探索

8、高职院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解读英语阅读教学

10、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11、从语义学角度谈英语词汇学习

12、生态语言学视角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13、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4、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改革分析

15、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向

16、英语术语的语言学思考

17、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18、职业岗位需求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分析

19、浅谈交际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浅谈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2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英语热”与“汉语危机”

23、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审视“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

24、基于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25、从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角度看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状况

26、英语教学大纲如何有效设计词汇教学

27、谈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8、中英文化思维转换融入英语听说实训课实践研究

29、从语言学角度看待国际学校与国内学校英语教学间的区别

30、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英语故事教学

31、关于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32、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优化模式构建

33、英语语言学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34、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论英语委婉语的模糊性和模糊美

35、中小学英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案例评析

36、从建构主义角度探析英语语言学教学

37、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及方法

38、英语语言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

3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英语课堂遭遇沉默的现象

40、藏族大学生大学英语学习风格研究

41、英语语言学视域下语境的融入与应用

42、基于生态语言学的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研究

43、英语阅读分级制指导下的大学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44、沉浸式语言学习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45、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46、应用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路径

47、我国学生英语学习信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48、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

49、论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播音主持语言特点

(一) 音声性

在日常生活中, 播音主持人常见于电视、网络等媒体, 其是主持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提升播音员的播音主持水平, 必须凝练播音员的语言组织结构。语言艺术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 这是语言艺术性的重要表现模式, 其与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密切相关。为了提升信息的传播效益, 主持人需要进行有声媒介的灵活性应用, 这种方法能够提升受众群体的范围, 实现观众视觉、听觉等的调动, 帮助主持人深入了解所播出的节目内容。这有利于加深观众对新闻信息的感知力, 有利于提升观众对相关节目信息的印象。但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观众不能花费较多的时间理解及消化所听到的信息。这类传播媒体具备音声性的特点, 声音停止意味着信息传播的停止, 观众缺乏更多的时间理解节目内容。

(二) 真实性

播音主持播放的大多是当今社会的时事热点, 其充分、真实、有效的反映了当下社会发展状况, 播音主持者必须实事求是, 不能随意就播音内容展开修改。其播音主持内容以社会真实话题为对象, 播音员需要就具体真实事件展开深入性、具体性描述。

(三) 艺术性、创造性

为了提升观众的节目体验, 必须进行有声语言艺术性的表达, 并将相关的情感传递给播音者。在这个过程中, 播音者需要熟练使用普通话, 进行不同语言技巧的结合及应用, 进行新闻事件的准确性描述及表达, 从而充分展现播音语言的艺术性。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 播音者需要强化对语言创造性的应用, 进行播音语言的利用, 进行现实社会事件的开拓性探讨, 其节目效果非传统媒介工具所能达到。为了提升播音主持水平, 必须提升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引导观众对相关节目内容展开深入性分析。

二、语言传播中的问题

(一) 声腔问题

在播音主持中, 港台腔问题比较常见, 港台腔已经成为诸多主持人的模仿热点, 在港台腔流行趋势下, 各类港台腔词语不断得到传播, 在社会各界广泛流行, 这种新潮性的语言模式带起了一股语言改革之风, 但如果过渡推崇这种语言声腔模式, 将不利于提升语言应用的科学性及组织性, 擅自对语言展开更改, 也会妨碍普通话的深入性推广。有些播音主持人缺乏良好的播音主持态度, 其缺乏良好的专业素质及道德修养, 对受众群体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发展影响。

(二) 话语权问题

目前来看, 我国电视台节目内容形式多样且繁杂, 其受众群体比较单一。相比于专业电台主持人, 我国新媒体播音的社会影响力较低, 缺乏良好的话语权。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 有些职业播音员综合素质过硬, 其专业功底比较深厚, 但缺乏良好的才能展现平台。在电视等媒体传播中, 有些主持人缺乏专业性的播音主持素质, 难以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及接受。

三、语言艺术性优化方案

(一) 主持人语言特色

综合来看, 播音主持人的语言组织及应用模式应具备多元性的特点, 为了有效提高播音者的素质水平, 必须进行主持人现有工作状况的分析, 确保观众就相关节目知识展开深入性学习。为了实现新媒体播音主持人语言魅力的提高, 必须有效提升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水平, 确保相关主持人进行播音语言的有效性、规范性、针对性使用, 进行相关节目内容的清楚性表达。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过程, 各个播音主持人需要提升自己的实用性、专业性素质, 避免对新媒体语言模式的夸大及改造, 避免出现相关形式化播音主持问题, 进行科学性语言模式的创新, 严格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标准, 以突破传统工作环境的局限性, 避免对观众的日常生活情况造成困扰。

(二) 语言技巧及情感表达

为了吸引观众就相关播音主持知识内容展开分析, 主持人必须实现语言应用技巧与情感表达模式的结合, 展现出自己饱满的工作态度, 避免出现形式化的播音主持问题。这需要引起相关主持人的重视, 实现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的表达, 确保播音主持内容的正确性宣传及表达, 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节目发展内容, 应用不同的情感表达策略, 确保语言说服方式的多样性、艺术性及科学性, 进行语言概念及句子汉字的准确性表达, 通过对播音语言的准确性理解及科学性应用, 有利于提高观众的体验水平, 从而获得社会大众群体的喜爱及关注。

四、结语

为了适应新时代播音主持工作的要求, 必须针对播音主持中的问题展开分析, 实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的提高, 这需要引起相关播音主持人的重视, 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 创新现阶段播音主持模式, 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及道德修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类社会新媒体形式不断得到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 播音主持语言内涵更加丰富。随着新媒体发展体系的日益健全, 播音主持人数量不断增加, 专业性播音主持队伍体系不断完善。为了适应现阶段播音主持人的工作及发展要求, 必须确保播音主持语言的正确性、科学性, 这是播音主持人的基本职业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新闻事件

参考文献

[1] 张洋.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探析[J].新媒体研究, 2016, 2 (6) .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抽象艺术的视觉语言运用于学前儿童绘本的可行性,归纳抽象视觉形式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策略。根据图像学、文献学、阐释学以及案例研究法对学前儿童绘本中体现的抽象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与总结。抽象艺术视觉语言在学前儿童绘本中的应用,增添了画面的形式感,并且运用图形、色彩、肌理等元素表达情感,更利于与孩子产生共鸣。

关键词:学前儿童绘本;抽象艺术形式;绘本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设计的善意与新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伦理修养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研究”(XJK18AGD003)研究成果;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问题——探究’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483)研究成果。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儿童绘本多以具象艺术为主要视觉表现手法,无论是绘本中的人物还是场景的绘制,都以人的社会经验进行提炼与概括。而抽象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状态,自石器时代就已发展。在彩陶时期,人们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抽象艺术创作。几何抽象图案与写实图案几乎同时产生,对于中国美术创作而言,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诞生不分先后。只是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具象艺术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因此,抽象艺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亟需运用在儿童绘本创作中。文章通过图像学、文献学、阐释学以及案例研究法归纳总结抽象艺术运用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方法,期望抽象艺术的表现手法能灵活运用于儿童绘本的设计中,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审美天赋的目的。

一、抽象艺术与儿童绘本

(一)抽象艺术与抽象艺术形式美

抽象在语义学中的概念是提取事物的共性与本质性,并通过概念推理出事物的性质,即逻辑抽象思维。艺术中所指的抽象概念与语义中的抽象不同,是视觉上的抽象。艺术家许德民指出,抽象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为了表达理性的主题,而是表现符号的形式秩序,即“无主题的纯粹抽象形式”。将几何抽象画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思维称之为“形式理性思维”,并且将抽象绘画称为“非理性绘画”。对此,许德民对抽象艺术定义为:“非具象、非理性(非主题、非功利)的纯粹视觉形式。”[1]并对“非理性”进行了阐释,指明非理性不是指不理性、不正常,而是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如感性的情绪、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及直觉、灵感、无意识等。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非理性不是与理性对立,而是超出理性之外。

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形象作为美的对象,不仅有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且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观念与想象,“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融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养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2]自此,人类开始通过“有意味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理知、逻辑、概念诠释清楚的深层情绪反应。因此,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思潮,虽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才开始出现,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与陶器中早已展现,且贯穿了整个艺术史。“抽象”这个名词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抽象元素早已存在于人类五千年的文明中。

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对而言,主要指形式抽象,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构成等视觉元素的探索与组合体现人的非理性情感与直觉创造。抽象艺术思维并不是完全屏蔽理性,尤其在进行抽象艺术创作时,对色彩与构图的布局运用了“形式理性思维”,其特征为无理性主题、只是表现符号秩序的纯粹形式。因此,美的形式规律中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对比调和等形式美法则易能指导抽象艺术的组合规律。文中所探讨的抽象艺术不仅包含西方艺术体系,还指广泛意义上的抽象艺术。

(二)儿童绘本的概述与设计风格现状

儿童绘本作为视觉艺术品,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文字。绘本强调文学性与艺术性,对文字要求简练且有趣,还要求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讲究图的精美与细节,从而培养孩子的认知、观察能力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情感的发育等。

美国儿童文学家夏洛特·S·赫克(Charlotte S H uck)等人著作的《儿童文学在小学》一书中,对儿童绘本的设计风格进行分类,从艺术风格上分为八类,包括写实或具象派艺术、印象派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稚拙和民间艺术、卡通艺术、文化习俗及个人风格[3]。而抽象语言作为平面设计的风格之一,运用在以视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本创作中,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关于抽象艺术运用于儿童绘本的理论研究很少见,更多的是探讨抽象画与儿童涂鸦以及儿童鉴赏之间的问题。

绘本离不开人物、场景和故事,而故事背后暗含思想与经验,因此,抽象艺术会通过逻辑语言将形式赋予思想意义,而不是只具有纯粹意味的艺术品。所以文中只分析抽象艺术形式在绘本中的运用,而不是纯粹的抽象艺术作品。

二、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

学前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儿童具有感知抽象艺术的能力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均匀、規整,且许多装饰品磨制光滑、钻孔、刻纹,并且“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4]审美与艺术潜藏在实用功利的内容之下,并逐渐具有社会性的符号意义。在彩陶时期开始创造几何抽象图案,虽没意识到是抽象艺术,却在天赋中完成创造,因此,许德民《抽象艺术文化论》认为,“审美先于思想和观念”“人的自然本能先于社会美学”“抽象审美是人类的天赋”,不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只是通过人的直觉、顿悟、本能等精神因素就能感受到纯粹抽象视觉形式中的美与意味。

因此,儿童的思维与认知虽然还没有发展完善,但并不影响儿童对抽象艺术形式美的感知。所以,抽象艺术的形式规律运用于儿童绘本的设计中,不仅增添了形式美,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而且还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

中國知名原创绘本大师熊亮提出,艺术家要把最擅长的东西,用简单生动的方式去展示,不要因为是给孩子看就用简单的内容去适应孩子,且言语上不要过于抽象。对于担心抽象艺术运用在儿童绘本中会让孩子看不懂的困惑,则完全不必担心,因为绘本本来就是促进思维活跃、内容新颖、注重创造的书籍,如果儿童不懂那便是画面形式的设计没有适应孩子的认知特点,而不是抽象艺术形式不适合在儿童绘本中创作,因为欣赏抽象艺术不需要思想,而在于如何去感受。

(二)抽象艺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绘本所展现的视觉语言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认知与审美能力,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绘本的读者性质要求绘本回到纯真,转化为孩子的视角。人的属性简单分为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其中社会属性主要指理性思维,表现为理念、秩序,而自然属性则以非理性思维为主,表现为本能、感官与感觉。孩子是偏向自然性的人,更依靠本能去理解事物,如果过早进入理性世界,属于孩子的天性则会被压抑与隐蔽,不利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思维的活跃与灵感的激发。

绘本需要符合孩子认知阶段的特点,不是用成人的经验角度去创作,而是以自身的体会去感受这个世界,因此要符合孩子的愿望与需求。绘本为故事服务,而故事却客观反映了现实理性世界,或多或少以社会生活为创作对象,在绘画语言上若用人类创造美的直觉去实现形式美的创作,用线条组合和色彩涂鸦来调和故事的逻辑思维,则易给孩子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带来意识的跳跃。4~6岁是儿童图画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熏陶孩子接受高质量图文,初步体会艺术美感,虽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带来即刻的变化,但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水平与思维能力。

(三)幼儿教育亟待抽象艺术的介入

人类艺术中的抽象形式虽然早已存在,然而大部分群众对于抽象画却表示看不懂或难以理解。其实,观看抽象艺术“重要的不是‘看懂’画的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感受。单纯地欣赏一幅画的形式、构图与色彩,感受笔触的运动、色彩的轨迹、形式的组合,也会让人产生联想、引发共鸣、获得愉悦。但是,这样的感受力是需要培养的。”[5]世界知名博物馆的艺术教育活动,会对少年儿童进行通感启发,让其描述对抽象画的感受;在西方幼儿园的美术课上也会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让孩子根据词语描绘的感觉选择对应的形状或者让孩子根据音乐作画。

其实,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抽象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从抽象艺术与儿童涂鸦的相似性中可以看出,两者画风朴拙生动,对事物的提取与概括更接近艺术情感表达的本质。将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儿童绘本的创作,更贴近孩子绘画表达的方式,易产生共鸣感,进行无言的交流。通过孩子对绘本中抽象画面的解读,也能让家长侧面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三、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

学前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设计策略

(一)点线面的应用

在儿童绘本的设计中,点的运用形式无穷无尽,既可结合“点”的概念、特征进行自由排列构成,形成新的形式,也可以赋予点内在的概念特性,使其内涵丰富。“点是最简练的形式”[6],与面相对而言,没有精确的外形概念,是抽象艺术的最小元素形式。当点的大小形状发生改变,人对抽象点的官能体验也会相应改变。因此,学前儿童绘本中,点元素的运用可以是相对的,其外形轮廓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更可以是任意几何形状。

儿童文学界寓言大师李欧·李奥尼创作的学前早教绘本《小蓝和小黄》,用抽象的点代表人物,作者将主角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用手撕的技法表现出来,使点的形状边缘呈现不规律的边缘形状,显得生动活泼、画面丰富。绘本中“点”的意义被赋予特定的表达含义:用“点”指代人物角色,以精炼的形式传达特定概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刚开始,很多图书馆员怀疑该作品是否会被孩子喜爱,事实证明,孩子对此作品产生极大兴趣(如图1)。

在儿童绘本画面语言的创作中,线元素概括分为直线和曲线,不同的线有不同的情感,且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根据线元素的特点,可以巧妙传达故事内容的语义与语境。直线表现静,且具有坚硬的特点,稳定、平和;斜线具有不平衡感与速度感;曲线则柔软、优雅。线由点生,由点入线,由静入动,既有张力又有方向,此外,线还有位置、长度、宽度、形状、性格等属性。

绘本《跟着线走》体现了线的运动性与方向性,引导孩子跟着线在街道、海里、天空、森林、房子中旅行,带领孩子认识颜色,发现差异、认知事物,具有导向的特点。该绘本的主视觉以卡通绘画为主。线元素则以引导视觉走向的形式、作用出现,将各个物象元素串连起来,将散落的视觉元素整合成有秩序、有逻辑的构成形式。因此,插图画面虽然以散点式的构成为主,却用“美的线条”[7]进行延伸、迂回起伏,以令人愉悦的方式吸引人的视线随着它的方向而转移,引导孩子跟着书中的逻辑进行畅想,具有故事性,且本书想象力丰富、画面简明、趣味十足,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图2)。

面在绘本画面中通常占据主要位置,随着面的形状、大小、肌理、色彩等形式的变化,从而定下绘本整体的造型基调。面可以是扩大的点,也可以是线形成了面。通常可以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偶然、不规则等几种面的形式。

《佩泽提诺》讲述的是佩泽提诺是个小块儿,他觉得别人都是大个子,自己肯定是什么人身上的一块,所以他开始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不小心摔了一跤,碎成了许多的小块,这时才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是由小块组成的。作品名源于意大利语Pezzettino,意思指“小块、小片”的意思,言外之意指不够大、可能不起眼。主角佩泽提诺为几何形式的方块元素,而另一人物形象“飞毛腿”则是通过方形元素的重复,将五颜六色的色块堆砌在一起,形成与单元素主角佩泽提诺强烈形状对比的另一鲜明人物形象,从而通过每个人物之间不同的形状引发矛盾,产生故事。该作品的语言富含节奏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如图3)。

(二)肌理的应用

肌理又称质感,指形象表面的纹理,大致受材质的特性、绘画工具的类型以及造型的方法三类因素的制约,因此可以从材质、绘画工具、造型三方面入手,进行选择与把握。由于肌理能丰富绘本画面的形式与内涵,产生不同的意味,在儿童绘本的图画创作中,适当增加画面的肌理质感或材质,可以强化感官上的艺术效果,甚至可以从书籍材料入手,让孩子通过视觉与触觉上的双重刺激,感悟不同物体的真实表面,强化对内容的理解,引导孩子主动发现世界与认识世界。

肌理感受以人的触觉为基础,调动视觉质感的产生,具有自然抽象形式的自然痕迹。在儿童绘本的设计中,将故事内容与绘本材质巧妙结合,更利于孩子理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拍拍小兔子》中以兔子的外观轮廓与皮毛材质来指代兔子,与兔子轮廓外的纸质材料形成鲜明对比,让孩子通过触摸充分感受与认识到真实兔子的触感,从而帮助认知与记忆(如图4)。

(三)色彩的应用

抽象艺术的色彩在形式表达上是纯粹的,概括事物内在美,进行情感的抽象表达,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抽象艺术的色彩表达方式运用在儿童绘本中,能够有效地通过画面传达氛围与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活跃孩子的思维,激发灵感。

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简单直接,因此,直接概括事物本质的色彩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在色彩的选择上更加纯粹。鲜艳明确的颜色更能准确传达情绪,比如紫色神秘、高贵;蓝色空旷、忧郁;红色热情、危险等。

首先,儿童绘本的创作需要注重色彩的纯度与明度之间的对比,并且灵活运用。同一色相下,不同的饱和度与明暗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具有不一样的视觉语义。饱和度高的色彩给人鲜艳、明快、活泼的质感。饱和度低的色彩给人温柔、细腻、安静的感觉。而幼儿更倾向于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年龄小的孩子对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更关注,而成长到5岁左右的孩子,对温和淡雅的颜色更加喜欢。其次,色调的冷暖在画面中传达不同的视觉语言。暖色调给人温暖、友善、和缓的视觉氛围,冷色调则让人感觉寒冷、孤独与紧张。早期儿童偏爱红色、黄色,喜欢暖色调。

驹形克己给学前儿童设计的《咕嘟咕嘟咕咚咕咚》绘本中没有故事,只有抽象图形、拟声词以及橘红、柠檬黄、群青、天蓝四种色彩,而橘红是每页都会出现的颜色。至于橘红色为什么这么重要?驹形克己表示,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亲肚子中虽没有分辨色彩的能力,却能模糊感觉到色彩。就如在眼睛前用手挡住太阳,却依旧能从手缝中看到颜色一样,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也能感受到这温暖的橘红色。所以通过对橘红色的运用,还原幼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感官体验,使孩子的心情变得安宁舒缓且平静,而且还能刺激婴幼儿脑部发育(如图5)。

(四)情感方面的应用

儿童绘本的创作需要善于通过画面的视觉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点、线、面作为三大构成元素,是造型艺术的主要语言,能给人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点具有不同的大小,大点给人简洁、单纯的感觉,小点给人简单、复杂的感觉;点又可以变为圆形或方形,圆形顺滑、有运动感,方形理性、有秩序感。线作为直线,平静、有力量;作为斜线,不平衡,有升降趋势;作为弧线,有运动感、柔和。完整的面让人感觉安定、圆满,不完整的面让人感觉不平衡、有遗憾等。而色彩作为一大构成要素,对人的知觉与心理效果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绘本创作中,注重色相、明度、纯度在情感表达上的运用,灵活使用肌理语言进行表达。

儿童绘本还需要运用通感的方式进行交流。通感,指人们五感之间相互沟通、交错,比如颜色有温度,冷暖有重量等,形成独特的心理感受,使读者通过绘本中的视觉表现,感受到更多的信息与内容,达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融合,运用视觉语言吸引小读者深入了解绘本里的故事。

驹形克己的《咕嘟咕嘟咕咚咕咚》一書中,除了对色彩的运用,还利用婴幼儿最熟悉的圆形吸引他们的注意。因为婴儿从出生就依赖妈妈的乳房,所以看到圆形的东西会有反应,所以将挖洞以及同心圆的设计加入其中,让婴儿享受触摸的乐趣。《咕嘟咕嘟咕咚咕咚》虽没有故事,却考虑到孩子阅读的主体性,用“咕咚”“咕嘟”的拟声词配合抽象图形,激发孩子想象力,并将水的声音视觉化呈现。从驹形克己的书中我们能看到,将抽象语言运用于儿童绘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可视化的元素与观者沟通、传达意向(如图5)。

四、结语

抽象绘本具有强烈的形式感与构成感,且与儿童涂鸦具有相似性,贴近孩子的绘画表达方式,通过图形、色彩、情感等元素进行表达,有利于透过文字的传达与孩子达成共识。抽象风格绘本在视觉的创作上善于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进行画面表达、增加肌理元素与材质上的表现、注意色彩语义上的展现、注重艺术创作中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在内容的传达上信息丰富,在情感的传递上融合互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更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许德民.抽象艺术文化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高蕾.现代儿童绘本设计风格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4]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

[5]赵毅平.如何理解抽象艺术?[J].幼儿美术,2020(5):38-43.

[6]康定斯基.点线面[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7]荷加斯.美的分析:荷加斯论美[M].杨成寅,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杨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智艳,硕士,湖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副教授。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 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的语言素养,是完整良好实现课堂教学的因素之一,因此, 对教师来说,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专业素养,应该成为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是教学知识最普遍和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是主要的信息载体。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视,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现状

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生物教学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但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这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明显的与教育发展已经不相适应了。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过多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坚持用单一繁琐,语调平淡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不重视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普遍语速过快,学生的思路更不上,反应不过来。 而语速较慢的话,学生也不能适当的对其思维进行调整。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语调通常是平铺直叙, 不能抑扬顿挫的进行讲述,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教师也没有教学的激情。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采用的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过于繁琐,导致生物教学拖泥带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1]。 教师教学语言过快或者过慢 、语调平淡 、语言啰嗦等不适当的教学语言,都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不能准确掌握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生物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通过对语言的利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语言艺术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它是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的信息手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授、讲解、概括和提问都是通过语言的利用才得以进行的。 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简介通过教学语言传输给学生,因此,只有教师教学语言清晰明确,学生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论是知识的传播、开阔思维、陶冶情操,还是培养能力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生动和有趣,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果[2]。

提高对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能够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品格。 教师合理的应用教学语言, 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升华,体现出教师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和语言魅力。 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应用教学语言艺术,可以启发学生智力、开阔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对学生在完善和发展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语言艺术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和相关事物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判断分析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教师通过完美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智力,开阔了思维,提高了其自主思考能力[3]。

4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过程

4.1引出重点的过程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简短而有吸引力的描述,为学生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方向,这在生物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简短的引言,奠定课堂的主要基调,体现了教师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等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内容过程中,为了能够将重点引申出来,教师需要构置一系列问题,如“P’与d’及pd’在显微镜中呈什么像? ”激发学生兴趣, 并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 促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显微镜呈倒像的含义,通过简洁、明了的问题的引导,能够突出本节课重点,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4]。

4.2过渡过程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度是相当重要的,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教学语言艺术体现出来,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 使学生体会到生物教学过程的严谨性。 过渡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过渡环节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这一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本地某河流中的生物类型,并让学生汇报收集成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播放相关音乐及图片,如《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阳》等,给学生展示草原生态系统, 促使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内心中产生共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4.3内容讲解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教学语言,要想起到教师和学生形成思想共鸣的目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运用生物教学语言时就要适当的进行情感的投入,创造出丰富、生动形象同时具备情感投入的生物课堂教学环境, 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5,6]。 例如 :在进行 《植物特点 》这一内容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葫芦藓”、“蕨类”等植物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两类植物生存环境等,在了解植物基本特点基础之上,为学生展示二者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虽然这类植物矮小、极易被人们忽视,但是,同样是生态圈中的一部分, 需要人们共同保护,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植物特点。

4.4评价和总结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学生课堂表现和问题进行评价,实现教学结果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然后教学的收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动物生殖》过程中,师生在共同分析鸟类生殖行为后,在课堂总结时,采用问题等形式,让学生总结鸟的生殖、发育特点,落实本节课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动物生殖特点的认识,强调课堂教学重点。

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学生除了对生物基础知识需求之外,对教师普通话、幽默语言等方面要求逐渐提高,至此,教师需要从自身入手,加强对语言艺术的分析和研究,立足于学生特点,不断突破自己,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呈现耳目一新的课堂氛围,不单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6]。

5结语

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它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但是教学语言艺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因此, 教师要不断对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进行研究、 完善和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水平。

摘要:语言是人们传递和表达信息的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的载体。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都要用到语言进行教学,并且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基于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其运用的意义和过程进行分析,这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1女性语言的风格特点

英语中女性语言,无论口语或书面语都独具特色。美国著名名社会语言学家Lakoff提出“女性语言”、Crosby和Nyquist提出出“女性语域”等观点。通过对女性语言特点的研究,语言学家们们发现女性语言的风格特点是“柔声细语、委婉礼貌”,主要表现在在音韵语音语调特点,语义词汇选择特点,以及语法句法结构特点这三方面。

1.1 女性语言的语音语调特点

在语音方面,女性的发音一般比男性更“准确”,女性的语音音更接近标准的语音,例如发ing时,女性发后鼻音的频率高于男男性,男性发音时不明显,经常发为in。在语调方面,生理因素决定定女性的音调比男性高, 语调高低变化的幅度大。女性善用语调调变化抒发情感,语调温柔。如“I wish you would try it”,男性一一般以降调结尾,语调坚定,而女性一般用升调,轻松。

1.2 女性语言的词汇选择特点

男女性有各自偏爱的词汇, 这些词成为男女性别的标志。志。女性喜欢的词汇如下:

①夸张性的形容词。用夸张性的形容词是女性语言的一个个明显特征,如cute。男子也使用,但就传统而言他们很少使用。

②程度副词或加强形容词之副词。女性交谈中常用:用:awfully, pretty, quite等程度副词起强调作用。如 :It was sosointeresting.

③小词。女性喜欢用一些小词,喜欢在一些词或称谓后面加上“-y”或“-ie”表示“小”或者“亲昵”之意。女性在她的语言中大量地使用“birdie”,“dearie”,“sweetie”等词被视为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如果男性在公众场合使用此词,会被耻笑。

④优雅的词。女性更注意语言的优雅、含蓄,尽量避免粗俗的词语。很少使用damn,shit等词,常用“oh dear”这样的叹词。

⑤有标记的礼貌词,(如:please, thanks和委婉语)。

1.3 女性语言的句法结构特点

女性应该用什么句法结构在任何语言中都没有规定, 但是语言学家通过分析, 发现虽然女性语言在句法上的特点不及词汇明显,但以下特点仍显示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①使用正确的句法结构。女性更倾向于用正确的句法结构。如,女性很少用不标准的双重否定。男性趋向于用“I didn’t donothing”,而女性用“I did nothing”。

②使用插入语。插入语包括无肯定意义的短语(如:I think),表犹豫的插入语(如:well),助动词(如:would)和某些副词(如:probably)。女性在谈话中喜欢用这些避免做正面回答的词。

③使用礼貌客气的句法形式。女性喜欢用疑问句,尤其是附加疑问句。它的运用可以使句子语气委婉礼貌。比如女性用“Let’s open the window, shall I?”来征求对方的意见。

2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解放,但在家庭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还是不能与男性平等。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反映在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语言中形成了语言的性别歧视。英语的性别歧视现象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2.1 构词

①当指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 指男性的词是无标记的,而女性的词则是有标记的,通过添加粘着词素或复合法来构成。有标记、无标记范畴是语言学家格柏林等人针对语言的关联性提出的,是一种把一对成分区分开来的区别性特征,区别的标准为“简单、容易和普通”,符合这一标准的为无标志,反之就有标志。如:male/female。这反映出对男性的尊重和对女性的轻视。

②用阳性名词或阳性代词作为共性代词。英语中常用阳性代词(he,his,himself)来泛指两性,阳性名词(man,mankind)来指整个人类,这都是歧视女性的语言现象。

③英语中有大量表示职业的词也是用man结尾的,如policeman, salesman、fireman、chairman等。而一些地位高的职业都是指男性,如present、lawyer、doctor等,如果要表示女性,则要在前面加woman来避免误会。相反, 一些地位低的职业,如nurse, secretary等则表示女性。

④在称谓上, 把男性放在前面, 而女性放在后面, 如:Mr.Wang and Miss Li、father and mother、brother and sister等。

2.2 语义

①阳性词与其相对应的阴性词内涵意不同。如master意为主人,相应的阴性名词mistress字面意义为“女主人”,但其内涵则是“靠男人养着的女人”、“情妇”。

②同一个词用于男性和女性, 意思截然不同。如:He is acall boy.他是一个侍者;She is a call girl.她是一个应招女郎。

③在英语中很多骂人的词都是针对女性。如,bitch、hen、wanton等。

3导致女性语言特点和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因素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指出:“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最好的窗口。”女性语言特征的形成及性别歧视现象的产生既有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和文化因素。

3.1 生理和心理因素

女性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方面与男性有差异,女子的声带短、薄、紧,声波音频高,尖细,给人优雅的感觉,而且女性在青春期后文静温柔,感情细腻、礼貌友好。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女性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的差异。

3.2 社会因素

西方谚语“Men make houses,and women make homes”,描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以性别为基础的劳动分工决定男性主导的角色和女性的丛属地位。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妇女走出家庭,但仍无法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这反映在语言上是强势和弱势。肯定而强势的语言体现了男性的特点,而女性的语言则体现无权势的风格,所以女性的语言与男性不同,女性从属的社会地位导致其在语言中受歧视。

3.3 文化因素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社会的文化氛围给男女成员规定了不同的社会身份,并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加以规范,而且语言教育、行为教育、心理教育等均围绕着男性的主导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来进行。女性气质被设定为端庄文雅,要求女性尽量选择更有身份、更正确的上层语言形式。在女性言语中,疑问句的使用远远多于命令句, 即使在陈述句之后, 也经常有附加疑问的形式,好像对问题缺乏明确的判断,需要他人对自己加以肯定。

总之,语言是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世界上没有脱离语言的社会,也没有脱离特定社会背景的语言。通过对女性语言风格特点, 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以及导致它们产生的因素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利于提高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增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摘要:不同社会群体使用的语言各有特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语言,女性语言也独具特色。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英语中女性语言风格特色进行思考,以揭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找出导致女性语言特点和语言歧视现象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模式。《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引入,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足之处。但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即采用准确、巧妙及实用原则,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准确;巧妙;多媒体;整合

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媒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现就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探讨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有如下三大优势:

1.多媒体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力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打造。多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大大节约了学生查找信息的时间和教师书写的时耗,让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更高。

2.多媒体的正确使用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载体,如文字、图形、画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方式极大地、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能通过对其视觉听觉的刺激,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弘扬“真、善、美”的美文。我们利用多媒体资源能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能将虚幻的意象图形化,再配以或消沉、或高亢、或悦耳的音乐,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感染和刺激,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趣的升华,提升审美情趣。

但是,“工具不论多么先进,也只是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局限性,多媒体也是如此。它不可能取代语文教学。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有的教师一上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似乎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就等于多媒体,而教师则沦为多媒体的奴隶,成了一个多媒体的机械操作者。有些多媒体的课件制作也存在程序简单、图面简单,或有形无声,或画面呆板等问题。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优势,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课程特点。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又要有效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势,才能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在整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上就应把握“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引入课堂。它以海量的信息、直观的图案、悦耳的音乐、穿越时空的表现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课堂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往往以其抽象可感性吸引人,有些意象与思想只可意会,过多地利用媒体,则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要把握“适用”与“和谐”的原则,用得准确。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应用多媒体。首先在课件整体设计时应注重准确性的原则。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而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这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的一些科目来说,是有其特殊性的。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主要是知识和事理的学习和研究。以掌握知识、弄清事理为主要目标。而语文学科却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为重要目的。这便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在程序设计上要有艺术性,要符合课文的文风与语言特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古今中外都有,风格迥异。因此在课件设计时要契合多元化文化特色与风格。同时,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由于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亦应具有多样性,总之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语文教学者应使多媒体为己所用,成为多媒体的主人。

2.巧妙原则。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如《背影》一文,这是朱自清先生1917年所写的一篇美文,文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及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怀念之情,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做任何的渲染和修饰,将父子车站分别一幕娓娓道来,但家境惨淡、社会的压抑,以及知识分子当时的落寞与凄凉的情绪在文章灰暗的基调中流露,使得父子之爱更加真挚、深沉而感人。但由于这一幕发生的历史背景现在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选用灰暗的画面、沉郁的语言、配以哀伤的背景音乐,很容易就将学生带入那个多苦多难的时代,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到父子情深。再如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播放一些雄浑壮阔的北国画面,将学生引入妖娆美丽而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中,配以激昂高亢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代伟人胸怀豪迈的情怀和意气风发的斗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材料和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手段,但教学材料和手段的丰富多样却对课件的设计和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巧妙地设计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论图像多么好看,音乐多么动听,首先要看看这些东西与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是否相同,是否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与你的教学目标和方案相吻合,才是有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的,才是必要的好材料、好方式。否则,一会儿图像,一会儿音乐,一会儿字幕,一会儿做练习,学生手忙脚乱,不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和思考,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所得的甚少。所以一堂好的多媒体语文课,一定要注意学教方案的科学性、有序性、实用性,将各种辅助媒体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实用性原则。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本身就属于新型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语文多媒体课件必须建立在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文意的思想内涵的感知和领悟。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实用的原则,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要契合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学科非常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非常讲究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彩的片段、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感悟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营养。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思绪以驰骋的广阔空间。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重其展示形式的多样性,不要让多媒体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力,造成其思维的僵化和停滞。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三个实用的原则:

1.多媒体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多媒体的采用和取舍要服务于文章的教学目的。

2.多媒体的使用要具有实用性,切忌哗众取宠,流于形式。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

挥主观能动性留出余地,给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留出空间。

3.多媒体的细节上要注重灵活性,如:画面的色彩、背景音的选择、动画的剪辑、活动图标的选用、选择按钮的指向性等,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应体现简单实用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的艺术,语文多媒体教学只有本着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才能合理适度地动用好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郝维谦,龙正中,张晋峰.中华人民共国高等教育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超,张巍.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的对比研究[J].兰州学刊,2007,(S1).

[4]李敬民.《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邓彪(1969-),男,湖南临湘人,中教语文一级教师,1992年毕业于岳阳师专中文专业,2000年7月获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

语言学角度下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2、社会语言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3、批评语言意识与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4、从系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