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第1篇

一、景观概念加州风情引导时尚居住理念

自1848年发现了黄金,加州便带给人们太多的梦想与喜悦。这是一片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美景与文化交织在一起,就像来自纳帕山谷的美酒,使人们沉醉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加州阳光”小区座落于远离市井喧嚣的北京市通州区,景观面积近7万平米,优越的区位为业主提供了一片体验宁静,享受阳光的自由天地。“加州阳光”的景观设计并非仅仅是对加州壮丽景色的直接克隆,而是通过把握其在居住、景观、文化、生态等方面更为深层的协调关系,根据用地的实际情况,购房者的文化层面,由景观师统筹安排,以达到形神兼备的环境效果。她为人们提供的不仅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

健康、和谐、时尚的生活方式,通过高品质的景观,达到提升人们的精神的最终目的。

二、设计特色 1.交流的空间 2.文化的空间 3.人本的空间 4.绿色的空间

三、景观设计“加州阳光”的景观设计大体可分为外部环境景观、内部道路景观、中心花园、组团景观及庭院景观

五个部分。 1.外部环境景观

外部环境景观是一个楼盘的门面,也是其风格与品位的体现。“加州阳光”的外部环境景观以会所为

景观中心,通过西、北两条商业空间向外延展。

会所前的主题广场命名为“渔人码头”,通过加州“渔人码头”的标志性景观来体现现代文化广场的景观主题。景观设计利用了会所与广场高差变化,结合台阶设置落水景观墙,形成较好的围合空间感,为开

展社区主题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

“渔人码头”的景观设计是会所的环境序曲及其功能空间的外延,同时也是连接西、北两条商业街的纽带。设计师归纳了西方商业街的景观特点并加以灵活运用,使人们沉浸在社区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商业街景观设计采用下沉式的空间处理手法,以加强商业街的空间围合感,最大程度地减小了道路交通对商业街的影响。商业街的内部空间布局收放有序,结合业态要求,点缀水景小品,形成不同特点的动态及静态

空间。景观设计着重强调了文化休闲的感受,使其成为社区文化和景观品位的浓缩。

2.内部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对于小区的整体风貌非常重要,景观设计取材于加州迷人的街道景观,在起伏的草坪点缀着具有加州景观特点且适合北京气候特点的树木、使其形成整体风格。景观设计特别注重了小区出入口的

处理,通过加州特殊的地域景观及雕塑小品,体现出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3.中心花园景观

中心花园位于小区中部,设计构想来自于加州美丽的湾区。中心花园的景观设计并没有强调宏大的气势,而是将景观元素中最为自然的一面释放出来。木质的栈道、静静的水面、雅致的亭架、舒适的木桥、

繁茂的植物以及悠闲的人们,犹如一阵清风拂过,好一派纯朴自然的湾区风情。

中心花园的景观设计体现的不仅是一种风情,而是将景观与小区绿地的休闲功能巧妙的组合在一起,结合人行出口合理地布置活动空间,并通过植物材料加以划分。在满足业主户外活动的同时,对保护

首层住户的私密性、高层的俯视效果及夜景照明效果均有较好的考虑。

4. 主题花园景观

在加州阳光小区中的多处集中绿地也是本设计的要点,景观设计分别以“迷你迪斯尼”、“星光大道”、“淘金时代”、及“布也纳花园”等为主题划分景区,并设有运动主题区域。每个主题空间结合自身文化特点,

设置主题雕塑,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带有强烈的加州文化特征的主题景观。

5.组团景观

组团景观以植物景观为主,设计在充分考虑到住户外休闲空间的同时还对庭院生活的私密性进行了必要的考虑。组团的入口部分设有主题小品,如酒乡的标志、加州的州鸟周花等,这些景观小品既加强了

文化主题及组团可识别性又为庭院增添了不少情趣。

6.植物景观

在生态环保日益被倡导的今天,绿色植物在居住环境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花、草合理配置的复层生态群落。小区的边界林选用减噪、抗污染的风景树种,并在树种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内部景观针对不

同的活动空间,进行个性化的种植设计,形成特征明显的植物空间,突出了植物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及

四季的均衡,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北山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北山公园现为一个具有简单的游步道及休息凉亭的部分开发的山体公园。按照温岭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形态为“一带二轴八组团”,“一带”为由北山公园、中央生态水网保护区构成的绿色空间,南北向贯穿城市,是城市生态防洪、景观、旅游空间主体。“二轴”为以万昌路和76复线为交通通道;以中华路和城西大道为交通通道串联城市八个组团。因此北山公园位于“一带二轴”的核心交汇地带,其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功能就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北山公园与温岭胜景石夫人峰隔城相望,其规划设计应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石夫人、东辉阁、下保山公园、塔下山公园等城市景观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是城市的主要景观点和观景

点。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1、自然风景生态区、

2、

中心景观带、

3、休闲观景区、

4、生态文化景区、

5、娱乐休闲带、

6、入口景区。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

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

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

需要。

一、规划布局

表3-1景区功能划分

功能分区

景观功能

服务对象

区内特色

休闲观

景区

保持两座山头的互动关系,提供游人合适的观景扬所。

本市居民、周边城市游客和附近居住区居民。

俯瞰城市,观景为主

生态文化

景区

观光览胜、休闲度假、生态康体健身。

本地居民、周边地区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闲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中心

景观带

为开发区城市中轴上的绿带,保持两座山体的连续性。

本市居民及开发区居民。

城市绿地

自然风景生态区

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园、生态竹林,山顶上建立石塔,成为公园标志物,

也是市西北区中的标志性景观。

本市居民及游客。

自然气息强烈,设计中体现自然生态特色。

娱乐休闲景区带

绿色教育、健身康体、结合废弃采石场的改造,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等。

本地区市民,特别是北山附近的居民区、各类学校、厂矿。

娱乐休闲的典型范例、生态恢复的先进代表

入口景区

结合北山面水的优美环境,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城市文化面貌的窗口

本市居民及游客。

文化品味高雅,档次高、优美的滨水环境。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

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观景平台:在山顶相对开阔的地方开辟设置观景平台,其上构造钢架、张拉膜搭建的观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饮茶等使用,观景亭既考虑人与建筑的尺度,同时自身也是体现城市景观形象

的小品。

2、观景亭:在近中心区的峭壁处建构两处膜结构亭,形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游人可登高远眺,

亦可在亭中休息,两亭之间遥相呼应,夜晚灯火通明,成为都市中的亮点。

(二)生态文化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西南部,这里林木茂盛、有一个村落和两处寺庙:上林庙和山塘庙,充满了浓郁的

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观。

1、上林庙博物馆

确保原上林庙寺院的环境氛围,保护其视线走廊和空间环境效果。在道及门区等视线敏感区避免设置大型构筑物及各种与景点氛围不和谐的元素;对已有影响景观的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修建上林庙博物馆,充实馆藏内容,全面展示上林庙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充分体

现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风格与成就及道教的特点。

2、山塘庙

现状中是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宗教建筑,规划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对所在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庙建筑,新增老年活动室,户外布置健身广场,放置健身器械,使整

个区域的性质转向公共性,强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3、山居风情度假村

增建各档次度假别墅,运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

一、统中有变,室内装设施则各有特色,,风格鲜明。别墅建筑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质量的住宿条

件,昼保留周围现有植物,在别墅周围点缀花灌木,以构成优美、恬静的别墅群。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档别墅,其风格外拙内秀,设施齐全,造型各弄,以古朴自然的造型将游客带入山野林间,倍享温馨。别墅依山势而建,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别墅之间可由小路通达,改

造村庄木屋条件,住宅内设卫生设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区。

控制别墅度假村建筑规模,禁止肓目扩建乱建,保护现有的景观和植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力给排

水设施系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三)中心景观带

进一步完善北山公园中心景观带的植被建设,增强其城市绿带的功能,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立意别致,造型典雅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建立起联系两山之间的

绿色桥梁。

(四)自然风景生态区

位于北部山体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规划在植物群落学和景观

生态学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求,规划不同的植物群落,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趣的景点。

1、自然风景园:

面向中心景观带的北山山坡,此处林地开多于合,林地山坡间有较多的空旷地,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

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台地园:

在山顶制高点开辟一跌落式台地园,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最高处设一石塔,成为全园的视觉中

心,同时也成为城市中借景的对象。

3、生态竹林:

北部山体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观为特色,点缀秋色叶和针叶类植物,在园路交叉口和景观优美的地段设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观小品,成为游人观景休息,改造现有园路,使其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形

成本区朴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五)娱乐休闲景观带

本区是北山山脚近居民区沿线地势相对平坦的带型绿地,由于靠近居民区,规划中加强了娱乐休闲

的功能。

1、水景广场(山底公园休闲区)

展示“水”主题,广场开敞、明朗、以水景环境小品、精致的铺装地面为表现对象,创造与人们心中

温泉感觉相呼应的形象。

2、林荫水景道

将空旷的道路改造为步行与车行两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区经生态处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条景观水道,以林荫树与花草植物美化水道两侧的环境,并在适当地点修建一到两处表现本地特点的建筑文艺小

品,作为点晴之笔激活居住区的环境。

3、体育游乐场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议在施工时采用密集式运动设施,在狭窄的基地,以立体构筑方式将数项活动设立于一处。

4、采石场生态重建区

大力整治现有采石场,推平、推缓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设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

景,改变景区整体环境。设置各项游戏设施,使之成为宜人的休憩环境。

科学植树造林,改良区域气候。当整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区将成为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但这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作为规划建设

的长期目标,必须加以重视并长期坚持。

二、绿化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

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1、道路绿化: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

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

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

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

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

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第2篇

此庭院大该有200多平方米,整个庭院形式独特,效果也很美。

二、 设计基本原则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了使用者的要求,坚持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原则。做好总体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符合居民需要的环境,为居民提供可居、可憩又易于沟通的庭院。

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配以高大的乔木和水池,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达到一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效果,同时注重所用植物材料季相和花期的变化,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适景适树“。

三、 设计主导思想

绿化设计主导思想以简洁、大方、方便、美化环境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主要以常绿树作为背景,用富有特色的花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达到四季有花。

种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期,在形成良好的庭院景观的同时,应考虑方便今后的养护管理。在节省经费,美化环境方面,要有其突出的特点,争取以少的投入,获得最佳效果。

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意局部景点的艺术魅力,满足功能需求。

四、 植物设计说明

植物设计,在整体环境观构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植物的配置上,选用了多种植物,充分考虑了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及不同的空间层次感。

庭院中心:基本上以低矮的灌木以及地被修剪而成,而且同时具备了折线曲线的线条美。美观又不是大方。

北方:多种植高大的乔木,既作为背景树,同时也对墙有一定的遮挡,使其不再单调,也起到遮阴的效果。

五、 庭院具体规划

亭子:位于庭院的西南角,它丰富了竖向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可供人休息以及观赏庭院内景色。

水塘:提升了整个庭院景观的可观性。在天气炎热时这里能给人们降低一点心头热度。

桌凳:位于庭院的东北角可供人们休息娱乐,给静谧的庭院增添一份生机。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第3篇

此庭院大该有200多平方米,整个庭院形式独特,效果也很美。

二、 设计基本原则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了使用者的要求,坚持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原则。做好总体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符合居民需要的环境,为居民提供可居、可憩又易于沟通的庭院。

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配以高大的乔木和水池,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达到一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效果,同时注重所用植物材料季相和花期的变化,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适景适树“。

三、 设计主导思想

绿化设计主导思想以简洁、大方、方便、美化环境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主要以常绿树作为背景,用富有特色的花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达到四季有花。

种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期,在形成良好的庭院景观的同时,应考虑方便今后的养护管理。在节省经费,美化环境方面,要有其突出的特点,争取以少的投入,获得最佳效果。

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意局部景点的艺术魅力,满足功能需求。

四、 植物设计说明

植物设计,在整体环境观构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植物的配置上,选用了多种植物,充分考虑了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及不同的空间层次感。

庭院中心:基本上以低矮的灌木以及地被修剪而成,而且同时具备了折线曲线的线条美。美观又不是大方。

北方:多种植高大的乔木,既作为背景树,同时也对墙有一定的遮挡,使其不再单调,也起到遮阴的效果。

五、 庭院具体规划

亭子:位于庭院的西南角,它丰富了竖向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可供人休息以及观赏庭院内景色。

水塘:提升了整个庭院景观的可观性。在天气炎热时这里能给人们降低一点心头热度。

桌凳:位于庭院的东北角可供人们休息娱乐,给静谧的庭院增添一份生机。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街头景观;小品设计;造型

街头景观小品概述

街头景观小品,简单直观的说:就是设置于城市的人行道上,或者街头节点处,甚至就是道路上的公共小品设施。小品就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区别于大型的建筑、山石、装置、水景以及绿化等元素,具有一定功能性,造型艺术性,体量小巧,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这样的小型建筑构造物或艺术造型体。

景观小品一般分为建筑类小品、雕塑类小品、植物类小品以及室外家具类小品。现在也出现了不少创新类的小品,例如将雕塑类与家具类结合,或者建筑类与植物类结合。 街头景观小品分类

公共标识类直接传达信息的公共设施。这类小品的设计要求简洁明了、显眼、易于辨认。造型和色彩的设计应该要符合环境以及要传达的内容。一般分为指示牌、路标、文化景墙、告示栏、广告牌等。

休息娱乐类坐凳,儿童游戏区等。这种小品实用性很强,更重要的是人们参与其中的互动,所以还要注重人机工程学的设计。

实用功能类护栏,围墙,灯具,垃圾桶、残疾人专用设施等。

美化装饰类这类所指范围较广,设置于街道上的各种设施只要经过精心设计,在自身功能最大化的前提下,外观别致,与环境相衬,并给人们带来美感体验的,都算是美化装饰了城市街景。

单体构筑类例如街区上独立的商亭、岗亭、公交站台、公共卫生间等,也是街头景观的组成部分。独立的使用空间具有更高的自主性,相对于周边环境,单体构筑的色彩和形象更为突出。

我国街头小品造型设计现状

当今社会,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建筑与街道都在不断变化,但在很多城市,街头景观小品的设计却没有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盲道被占,有些地方设计的弯弯曲曲、时断时续;小品设施破坏了无人及时修理;有指示牌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等等,这些都是大城市里长遇见的尴尬。

在造型上,缺乏独创性是我国小品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一味的照搬模仿,或是流行哪种便跟风设计。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小品设计是很难取得进步的。再看国外有趣的街头小品设计,首先从形式上改革创新,再带动造型的创新设计。

例如纽约市中心设计建造了一个非常迷你可爱的景观小品免费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目标是为路过的市民或游客提供一个快捷新颖的读书形式。这个小品实际由一个倒着放的塑料罐改装而成,并用木制支架将其固定,节约且环保。小品造型简洁却独特,十分吸引路人们的眼球。小品上部分有圆孔,可以让借阅者外向内观察,看看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这个公共小图书馆不仅是功能的创新,也是街头景观小品形式的一种创新。它新颖的造型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有趣的新体验。 街头景观小品造型设计的原则 1.从小品主体的色彩,形态,材料出发

色彩是小品造型视觉效果中最明显、最引人注目的构成要素,一个好的景观小品,在色彩构成上必定是协调的。街头小品重要的是色彩要与环境协调,不要与环境色冲突,破坏了整个空间的统一感。

形态也是造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构成物体的主要特征,其它要素如色彩、材料都要依附于它。街头景观小品的形态设计应该从周围环境及使用人群着手考虑,还有可以加入本地元素或时代特色造型。

在街头小品的设计中,材料决定了小品的肌理,质感等,不同的材料也带个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由于街头小品是放置在户外的,要求能经历住各种自然条件的考验,所以最好要选则坚固耐用的材料,来展现小品长久的艺术魅力。 2.从观赏者的感受与体验出发 放置在街头的小品设施,其参观者是来往行人,行人与小品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关系,观赏,使用,传达信息。人们对小品的第一认识是通过视觉形成的,但其他全方位的体验,如触觉,听觉,嗅觉等。优秀的街头景观小品会依据人类活动规律进行设计,最大可能让人与小品产生互动。

景观小品的设置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例如在阴沉的天气里,看到的是空旷单调的街道,会使人心情低落;相反,要是有趣味性的景观小品出现,人得心情便会轻松许多。 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第5篇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涉及城市形象、环境改善、居民休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

我们可以把景观定义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1]所以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乡土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果,其本质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为当地人的生活而设计,也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从现在来看,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体现为“自然之美、文化延续、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乡土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战略定位,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先进理念:

1、具有环境优美、和谐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主要特征,是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2]

2、乡土景观是人性化、生活化的园林景观。

3、乡土景观具有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4、乡土景观是绿色、低碳的生活景观。

5、乡土景观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审美导向。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城市绿地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一些列问题也开始显露并呈现出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为:

1、“过度开发、生态失衡“;”千城一面,失去特色“;

3、盲目崇洋,文脉流失”。 [3]那么如何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化、人文化、合理化的乡土化景观环境是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所追求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求,乡土化景观的时代即将出现。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2004年,沈阳建筑工业大学新校区出现了中国首个校园里的农田景观。

在收集大量资料及现场考察后,我们选择了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中心地带的一块占有约

1

为34万平方米 ,毗邻白云山的地块作为乡土化景观公园设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中进行景观设计,并重点把 “将农村带入城市” 的概念融入本项目设计中,向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生态并且人文化与人性化的景观场所。

2

2 相关资料收集

2.1 乡村化景观的哲学基础 2.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其反映到造园中,既表现为园林造景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自然。[1]同样乡村景观也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

2.2 乡土化景观的特征 2.2.1 乡土性

溢乡生态园侧重于乡土气息的表达,延续广州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园林吸收营养,注重环境景观与当地风土环境的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2.2.2 生态性[4]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规划水体、湿地,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 利用地形公园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2.3 乡土化环境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的意义

乡土化景观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朴实无华,但却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景观元素保持较为明显的差别。我们认为,从平凡的乡土景观元素入手,去发现其朴实的美和透露出的真情,进而对当前的园林创作活动提供思路,应该是一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事情。[5] 2.3.1 维护和重塑生态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已经逐渐发生了偏差。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日渐升高的全球气温、束手无策的各种疾病这些残酷的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没有大自然,人类什么也不是。[6]

因此,为了重新找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古人对待自然与土地的态度,学习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学习他们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文明走的更远也更加辉煌。

3

2.3.2 保持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总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城市,每个区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各不相同。它标志着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和历史人文,是地方特色最准确的表达方式之一。[7] 2.3.3 延续地域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速,土地上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崭新的故事,今天可能是农田,明天就变成了住宅区;今天还是乡野古镇,明天就开发成了旅游度假村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历史呢?一一丢掉的历史,我们该怎样对待它?是毫无留恋的扔掉,还是换一种方式保留?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再论证,因为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明天,还有那些血脉相连的过去!所以,即使是一块小小的农田,一片长满水草的池塘,一条孩童嬉戏的小溪,它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因此当必须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应该怀着虔诚的心,对自然、对乡土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即使另作他用,也尽可能的将这块土地的记忆保留下来,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4

3 相关案例解读溢乡生态园景观设计

3.1 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内,东临云城东路,西靠云城西路,北至齐富路,南至齐乐路,是白云新城的中心地带。公园占地约为34万平方米 ,毗邻白云山,基地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学校和居民区;东部主要是特色文化区,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南部的齐富路连接白云新城的商业区。 3.2 基地现状条件 3.2.1 地理条件

白云新城是广州城区内重点规划的新城,政府重点支持开发,毗邻万达广场,使白云新城拥有了更大的升值潜力,成为继珠江新城外广州城市最受瞩目的重点开发区域。将被打造成一个可容忍24万居住人口的城市副中心。 3.2.2 交通条件

区内交通网络四纵四横划分清晰,交通方便,地铁2号线延长线和多个公交枢纽途径白云新城核心区,现规划中的9号、12号、14号轨道线也途径新城核心区。 3.2.3 环境条件

地块毗邻白云山。全园以平坦地形为主,南部较为平坦,北部较为复杂,以现状环路为中心,环路内存在自北向南下降的台地地形,整体较为平整。其绿地率达到40.6%,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0平方米,居民在步行500米范围内可到达公园白云新城一带将成为广州的“新绿洲”。 3.2.4 植被状况

平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分布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青草,棕榈树未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榕树等植物。基地中央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和野草,除此之外,榕树和松树也成片分布于梯田处。 3.2.5 水系

基地南部以湿地为主, 水资源丰富,由北向南的流向汇成一条水沟。南部有几处面积较小的水塘,皆由地势的高低汇水形成的。总体而言,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北部水

5

源相对汇集,南部水源相对分散。 3.2.6 土壤

由于基地曾经是飞机跑道,基地土层较薄,土壤贫瘠,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 3.3 特色景观资源归纳

广州市景观资源丰富,本项目从生态景观资源与文化景观资源两方面进行归纳,其中乡土化景观属于文化景观资源的一部分。 3.3.1 生态资源特色

1、现状山坡和梯田特色

公园北部地表起伏较大,空间层次丰富,内部独特的台地形成 ,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乡土地形条件为营造特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平原水系特色

公园中部低洼,植被稀虚,特色鲜明,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是公园生态建设的特色所在。 3.3.2 文化资源特色

1、周边环境文化特色

该区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以及毗邻各所学校等,为打造特色文化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乡土文化特色

当地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繁荣。其中特色民俗活动包括秧歌、荷塘垂钓、划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茶艺、雕刻和武术。 3.4 设计理念 3.4.1 设计概念

“把乡村带入城市”,为在这嘈杂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片心灵净土。 3.4.2 设计主题

“隐”是溢乡生态园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想通过景观营造空间的形式,让人们在这个空间形态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交流,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从精神层面上去改变,最终达到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 3.4.3 设计载体

6

乡村景观作为设计载体,营造一个生态的乡村景观公园。人类的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人类的进步都是从原始一步一步的走来的,而农业的发展是延续至今的一个见证体,它沉淀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而乡村景观作为它最直接的呈现体,给予了人们太多的精神记忆。在这里儿童可以找到本性的童趣,老年人可以重拾孩时记忆,青年们在这记忆的家园里规划这自己的人生蓝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3.4.4 设计目标

溢乡生态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上和地方特色,表达乡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并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浏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3.5 总体构思 3.5.1 功能分析

根据主题概念"把乡村带入城市",我们在规划的景观空间中以乡土诗意的语言融入到设计当中。在总体布局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景观规划中两地块的长形景观空间,并通过特色天桥的景观过渡与连接,形成了公园内部南北互动的景观空间。 3.5.2 环境景观分析

1、交通分析:

整个公园的交通流线以环形的车道包围着,主要的人行流线通过入口的整合联结,使之合理有效地贯穿于基地的每个景观空间,且步移景异。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车行与人行线路的分离,让人与车都可以畅通舒坦。(见图3.1)

2、视觉景观分析:

整体以自然乡土风光为主,将乡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中。在视觉的衔接考虑上,我们以宽阔空间与高低空间的结合设置视点,将视线范围更广化,满足人们观赏各角度的景观形态,让景观空间丰富多样化。(见图3.2)

(1)对外(公园外)视线的开与合

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娱乐区和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入口广场视觉完全开放;健身区和梳云揽翠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周边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

7

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通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看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其他建筑高楼,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11]

3、空间组织分析:

结合以水、绿、土为主体的乡土景观元素的构成,通过“S”环形流线,将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稻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涧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衔接于一体。将景观效应增至最大,满足人们对景观均好性方面的需求,并让各景观共享成为人们的互动交流的平台。(见图3.3) 3.5.3 环境景观设计

1、软质环境设计 ⑴ 水体

本公园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① 在场地南部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② 在场地北中部利用人工开挖,并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和挖水渠的方式将水引到场地各部。该水系南北循环流动,起蓄洪作用。

③ 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喷泉、涌泉、滚水、溪流、池塘、小型瀑布等共人观赏和儿童戏水。

⑵ 绿化

本公园绿化分为七个区,即密林区、观赏区、桃园区、亲水活动区、生态湿地区、湖滨区、休闲区,形成乔木、灌木、地被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密林,形成一个具有亚热带特征的乡土植物生态群落。

①密林区(健身区):公园的健身运动区以香樟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公园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②观赏区(梳云揽翠区)以银杏、桂花、栾树、木槿等植物为主,清幽的观赏空间。 ③桃园区(峡谷涵街区)以樱花、紫薇为主,营造梦幻的植被景观。

④亲水活动区(科普感知区)以柳树、芦苇、水芋等,陆上以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其密度,让人们亲近大自然,寻找野趣。

⑤生态湿地区(水乡印象区)利用原有湿地改造成一个个小池塘,水域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让人们体验水乡

8

生活。

2、硬质环境设计 ⑴ 硬质铺地

①园内主道采用彩色混凝土铺设,明度低,避免地面反光的出现。同时在各园路交叉口出设计乡土文化符号的铺装图案,各广场中的特色铺装都增加了公园的文化感、艺术感、时代感、可读性和趣味性。

② 园区内开敞空间的铺装以花岗岩为主,充分利用了花岗岩自然、稳定、耐磨、耐冲击、抗滑能力较好的特点,给各年龄段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空间环境。

③ 园内的水岸空间的铺装设计力求与自然水面充分融合,以新型聚氨酯透水材料、防腐木、天然石块叠加砌筑进行铺设,形成自然式驳岸,并统一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中。

④ 园内的私密空间采用混凝土砌块砖、鹅卵石、马赛克等材料进行铺设,园路本身的曲折性和铺装材料之间相互搭配构成的多样性,不仅延长了浏览路线,活跃空间气氛,而且是园路与环境充分融合,将铺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

⑵ 景观小品

在公园环境中设置园林小品的目的有:一是满足功能的需要,二是满足审美的需要。 ① 蛇形雕塑:设计色彩鲜明,将其布置在空间环境中人的视觉交汇点,与整体环境形成对比效果,以形成空间环境趣味中心。

② 置石:本公园对于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置石方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构成多幅美好的组景。如忆乡园中的干枯河流,就是利用不规则石头的堆砌而形成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

③ 凉亭:在本公园中点状布置,形成多个观赏点,同时凉亭下,设木椅,供人们休息、坐赏周围风景,同时凉亭外形美观,可供装饰环境,与周围植物等有组景功能。

④休息座椅:根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木材、石材与塑料。

3、竖向设计

①场地总体地形为中低外高,南低北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场地整体向水中倾斜。

②生态建筑利用植被和石材为外立面,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9

4、灯光夜景设计

园灯在夜间柔和的照明可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游人的作用,同时丰富了公园夜色。结合公园个景观点的需要,分为园径高杆灯、低杆灯、草坪灯、景点泛光灯、指示系统灯。造型简洁、色彩为黑色或深灰色为佳,点缀装饰园林景色。

5、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公园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活泼,色彩鲜艳,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铁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

①环境标志:在公园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置公园导游图,并标明游客当前的位置。 ②名称标志:设置于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③指示标志: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园路交叉口设置,起到导向作用。

④设施及警告示标志:设置在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 3.6 景点设计说明 3.6.1 总体布局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得大功能区: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水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谷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见图3.4) 3.6.2 分区景观设计

1、 涵珠娱乐区 ⑴ 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的设计提取了中国八卦文化中的乾、坤、离、坎四卦作为四周的景观布置,通过虚实的形式布置形成以种向心的围合广场。水体以太极形式进行设计,中心的喷泉是为一个以石磨是结构进行解构设计,中心向外八个口留出,形成一种容纳八方的韵意。

⑵ 涵珠会所

本设计由张开的蛤蚌演化而形成露天剧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公园的一景。露天剧场由下而上呈分层式圆弧状,错落有致。是一处功能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见图3.5)

2、静宜休闲区

10

⑴流水画廊

流水画廊连接着茶馆,仿佛是茶馆的延伸,给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延续本土文化,又探索新的艺术。(见图3.6)

3、 水乡印象区 ⑴ 湿地浮岛

把乡村景观池塘引入公园。人们在野草的熏香里,感受诗意地栖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所祈求的田园城市。(见图3.7)

⑵ 喷泉蛇道

喷泉蛇道连接着科普感知区与地铁预留的公共空间,像一条带有菱形斑纹的响尾蛇。人仿佛走在蛇身上,与骑在老虎尾巴上是等同的,这暗示着人与野生自然的精神联系。

从反向的蛇道聚集而形成的蛇形雕塑,象征着一对夫妻在此逆境中仍然相濡以沫,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见图3.8)

⑶ 桃源茶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水风车,建筑就像一架横式的水风车。它以循转的舞台为中心扩散,周围是观赏美景与享受美食的顾客。整座建筑被樱花包围着,就像处于世外桃源之中,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见图3.9)

4、科普感知区 ⑴ 戏水涧

设计灵感来源于矴步桥,以矴步桥的形式穿过一个自然的场景,一种自然界生存法则的场景,让孩子对自然产生好奇,进而去了解自然,关爱自然。

5、水景健身区 ⑴ 梯田运动场

设计灵感来源于梯田,运动健儿们就像是在田间作业的农民,亲身跟自然接触。而在每个场地的角落空间成为了人们场下的一个交流空间,同时也避免了以往运动场地大面积铺砖的情况 入口广场。

⑵ 游船码头

富有韵味的折线码头穿梭于湖岸,并把富有禅意的凉亭运用于观景亭中,码头中间的沉船雕塑,它既是一种景观,又给人起一种警戒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6、峡谷涵街区

11

⑴ 峡谷艺术街

设计灵感来源于峡谷,悠长的峡谷景观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魅力与力量,峡谷中有不同的穴洞概念空间,成为各种不同的休闲服务空间,创造了空间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给整个公园创造了地形上的变化。

7、梳云揽翠区 ⑴ 云顶眺望台

云顶眺望台提取了鸟巢的结构形式进行在设计,通过旋转楼梯可到达三个层次的观景点,每个观景点的观景方式都不用,第一个层次是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相机构图的方式进行设计,第二个层次的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了圈景的方式进行设计,在预留的开窗前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而顶层的观景方式是引用环形原理,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设计,游客可以全角度的观赏到公园的全景。(见图3.10)

⑵ 忆乡园

设计灵感来源于板凳桥,通过架高的板凳桥完成整条观赏的路线,而路线的走向是根据树木的存在而形成,它代表着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为自然让路。整条观赏路线贯穿着一条干枯的河流,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见图3.11)

⑶ 螺景艺术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只螺,建筑就想是一只被埋在大地里面的巨型化石螺,它的表面爬满了植被,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而高低变化的旋转楼梯更是全方位的让人去感受空间、了解自然。(见图3.12)

12

4 设计创新点

1、公园建筑:建筑以“隐”的形式展现,让建筑与绿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2、公园里的各个景点源于乡村景观,将乡村意境引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几丝浪漫和诗意。

3、“流水长廊”:是茶馆的延伸,人仿佛身处于山水之间感受文化气息。

4、“蛇道喷泉”: 集文化气息与科普教育于一体。

5、“戏水涧”: 功能性、亲民性、人文性的设计。

13

结论

本文探讨了乡土化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理念以及运用方法,在寻求突破和创新点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缺憾。比如从公园规划与实施方法两方面探讨乡土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运用时,由于笔者实践经验的不足与时间的限制,对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未能作出很好的阐释。但在方案构思方面提出的概念设计对于今后乡土景观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说的一点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考虑到人文景观的可持续性,它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相适应,以人为本,突出原始的人文思想。如果在设计当中我们仅仅以景观文化为目的,而脱离人的中心,也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总是,景观文化是一个维系人、自然与社会的共生机制系统,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系统外的多方面因素。随着乡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体系和实践项目都将逐渐完善和丰富,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用途。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 道路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2 视线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3 功能分区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4 功能分区图

15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5 涵珠会所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6 流水画廊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7 湿地浮岛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8 喷泉蛇道

16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9 桃园茶馆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0 云顶眺望台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1 忆乡园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2 螺景艺术馆

17

参 考 文 献

[1] 场博幸.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刘蔓,刘宇. 景观设计方法与程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许浩.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俞孔坚. 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R]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5] 荆其敏,张丽安. 地景网络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 孙晶译. 第二自然:当代美国景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7]

俞孔坚. 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认同[N].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60期

[8] 张丽友.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9] 俞孔坚 王志芳 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EB/OL]. http:///paper/paper.php?id=192. [10] 张德或.乡土化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D].山东省阳信县建设局,2009. [11] 孙新旺 王浩 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08 [12] 俞孔坚.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再认识[N].成都日报,2010. [13] Kongjian Yu, Dihua Li, Nuyu Li.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

[14] Kongjian Yu.The Art of Survival: Positio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New Era[J].The Art of Survival: Recov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6.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第6篇

本设计位于长沙学院新校门口进门左侧,面积约为3500平方,连接着艺术楼与音乐楼,中间有一个小湖泊。

设计是以一分为二的原理,以一个主要的构造物连接艺术楼与音乐楼,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固有景观(水体、大树、原有地形)、学校氛围、学校发展以及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纵观全局,设计在艺术楼与音乐楼的中间,设计了一个时钟广场,交通上连接着艺术楼与音乐楼,促进着艺术生之间的交流。以大树为主体,建造一个圆形的广场,以不同的绿色和黄色植被为铺装,建筑一个植被时钟。在一个学校里面,时钟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广大学子,谨记时间的概念。在进入景区的入口处有三条道路,其中一条是马路,通往音乐楼。两条小路分别通往艺术楼与音乐楼。进口设置了完善的指路系统,在通往艺术楼的入口处设计了一个用植被构成的art字样。在作为景观的同时,他也作为的一个指示系统。在通往艺术楼的路上,旁边增加一些雕塑,以一些世界上有名的画家、设计家(如米开朗琪罗,贝聿铭等等)的半身像,以及他们的一些名言名句,在增加学校气息的同时,也打破这景观的一些枯燥。

根据我们学校的规划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能够升为重本,那时候的艺术楼应统称艺术学院,文化墙的设立必不可少。在艺术楼的前面,有一个艺术楼广场,面积在260平方左右。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小建筑,运用水体的烘托、灯光的装饰,更为明确的突出了中间的学院标志,加上旁边校训石碑的使用,突显了一个学院的气派。在艺术楼小广场的附近有一个文化学习区,方便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同时在各个小道边,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休闲座椅,座椅采用石雕艺术以及独特的造型,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装饰的艺术感。也与学院的艺术相呼应。改造对象中有很丰富的水资源,设计中有运用小桥流水的意境,配合人造景观的设计而使用,温和而又文雅,也为学院营造了一份安静、祥和的画面。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

园林景观设计说明参考范文第1篇一、景观概念加州风情引导时尚居住理念自1848年发现了黄金,加州便带给人们太多的梦想与喜悦。这是一片我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