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范文
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范文第1篇
关于化隆县2011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说明
根据县纪委《关于转发地区纪委<关于对20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监督检查的通知>的通知》的要求,现将2011年我县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完成情况说明如下:
一、耕地保护完成情况
2011年底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64万公顷,二次土地调查的耕地总面积4.85万公顷实现了耕地保有量的目标任务。至2011年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4万公顷。 全县各乡镇中基本农田保护比例最高的为金源乡,最低的为群科镇。
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领导重视,责任到位。为了把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工作落到实处,我县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对2011年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工作责任制,由县人民政府主管县长负总责,明确了责任,层层落实了工作责任。并与各乡镇填写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乡镇与各村签订了控制村庄,保
护耕地’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村。
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范文第2篇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实施乡村XX战略总体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任务目标
安排取土化验80个+2个(随机抽取土样做平衡检测),田间试验示范4处,组织县级技术培训1次,组织乡镇技术培训2次,现场观摩活动1次。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和对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进行补充工作。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
结合化肥减量增效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继续抓好田间调查、取土化验等基础性工作,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区、耕地占补平衡区、耕地损毁复垦区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和数据库更新,并将最新评价结果标注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图上。
(二)巩固提升土肥水基础工作。
继续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耕地质量监测、配方发布的土肥水基础工作。
1.继续开展土样采集化验工作。按照《XX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区继续安排耕地质量调查样点,开展田间取土化验工作。全区统筹安排取土化验80个,取土要全面覆盖2019年规划建设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23个,新增加1个定位监测点。土样必测项目包括: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常规6项;水溶性盐、容重、水解性氮及中(钙、镁、硫)、微量元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14项。
2.田间试验示范。为修订和完善我县主要作物施肥体系,按照省、市方案任务目标,安排小麦、玉米肥效对比试验各1处;小麦、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各1处。根据市农委文件要求,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将试验委托给XX大学农学院完成,所需经费任务承担单位支付。
3.耕地质量监测。现有省、市、县三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继续调查监测和取样检测。选择位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空白区和常规区,设立监测点标牌。进一步完善监测基础信息,建全监测档案,总结各类耕地质量变化动态,编写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三)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
为了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XX省2020年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在保障完成基础性工作后,结合XX区实际情况,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示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采用物化补助方式(所需物化补助的货物,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集中展示配方施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主体设有:指导专家、示范对比田和醒目标识牌。通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总结试验示范技术成果,修订完善示范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总结形成示范作物减肥增效技术模式。
(四)做好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服务
组织农民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农闲时节组织县级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科学施肥技术。在春播、麦收、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制作技术明白纸,不定期深入到镇村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活动,宣传科学施肥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能,营造全县科学施肥的浓厚氛围。
四、资金安排施用
根据XX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关于做好旱作节水及耕地和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工作的函》文件要求和任务资金分配,XX区为2020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基础工作县,补贴资金3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耕地调查、取土化验、试验示范、等级变更评价等基础性工作,以及产品抽检、宣传培训、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等与项目直接有关的必要性支出。
五、实施进度安排
2020年8月-9月上旬,制定实施方案;
2020年9月下旬-10月,采样布点及制备土壤样品;
2020年10月,安排小麦试验;
2021年6月,安排玉米试验;
2020年10月-11月上旬,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
2020年10月-12月,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和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
2020年11月,化验土壤样品;
2020年9月-2021年6月开展田间管理指导,开展乡镇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活动;
2020年10月-2020年12月,集中开展县级培训;
2020年12月,XX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六、补助资金支出范围及标准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基础性工作补助6万元
主要用于取土、化验。
(二)技术推广服务补助5万元
主要用于技术推广服务、示范技术推广标志牌制作、宣传培训及省市会议培训等。
(三)小麦、玉米试验共四处,试验费用8万元。
根据市农委文件要求,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将试验委托给XX大学农学院完成,所需经费任务承担单位支付.
(四)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费用5万元。
主要用于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费用支出。
(五)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补助费用6万元。
主要用于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所需要的配方肥料进行物化补助。
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面对当前形势下势如破竹的大肆建设,耕地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耕地;保护
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面对当前形势下势如破竹的大肆建设,耕地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这一对矛盾呢?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城市化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忽视保护耕地的倾向。在如何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1.1 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从广义上讲,城市土地闲置是指:(1)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及时对土地加以利用,或土地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致使土地处于未被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状态;(2)各种非法批地所造成的闲置状态;未经批准已圈占了土地,以及未征、未用或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闲置等。
1.2城市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1995年,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贯彻国家土管理局《关于全面清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的通知》精神,对1992-1994年贯彻执行土地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了土地执法检查。
1.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根据199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全国640个城市建成区19264.2平方公里,空闲土地按10-15%计划,这些城市用地潜力达1926-2890平方公里,如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可安排城市人口1926-2890万,此潜力仅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的内部挖潜改造能力。此外,我国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太低,1990年全国455个设市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只有0.31。城市用地结构亦不合理,在结构上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用地比例偏小,道路用地比例过小的问题。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地不能尽其用,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不能体现。1991年全国城市土地平均工业产值7277元/平方米,地均利税715元/平方米,且因城市规模而差别大,20-50万人口城市地均工业产值6625元/平方米,地均利税525元/平方米,20-50万人口以下城市地均工业产值2459元/平方米,地均利税265元/平方米。
1.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用地规模过大。 1996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单位数2336.33×104个,職工1.35×108人,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镇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8%的乡镇企业少数在集镇,绝大多数在村及村以下。由于过度分散,使用地规模至少增加1/3,出现了不注意节约用地,大量圈占农田,削弱农业生产的问题。
2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已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严重威胁,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既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切实保护耕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设,又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既达到发展建设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的作用,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变矛盾为协调和统一。
2.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必须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3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占用过多的耕地,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2.4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城市的发展建设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实施旧城改造,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增加城区容量;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坚持城市建设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土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服务。
2.5根据具体情况,改革现有有关不利城市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和政策。 制定出一系列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政策,改革现有有关制度和政策,以利于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如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凡是基本上放弃农业生产,脱离农村,在城市做工、经商、经营企业,并成为自已和家庭的生活来源;长期居住城市并有自己住房,或有能力长期租住房屋的农村居民,应该改变户籍关系,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享有同其他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已经获城市户口的原农村居民,不再作为农村居民,也不再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收回分配的责任田或口粮田。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脱离同土地,特别同耕地的直接联系等。
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范文第4篇
1 忻州市城镇化情况分析
1.1 忻州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1.1 自然条件。
忻州市在晋北地区, 土地总面积为2.48万km2, 全市大约有315.4万人, 包含14个县。山峰纵横,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全市土地呈现山地丘陵居多, 平川较少。在全市土地的比重中, 丘陵和山地大约有87%, 川地有13%。主要河道有汾河、黄河、桑干河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质量好的耕地少。境内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 十分方便。
1.1.2 社会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忻州市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也在加快,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忻州市瞄准发展机遇, 在忻州市委班子领导下, 各县人民努力克服障碍, 脚踏实地完成各项任务, 积极创新发展模式。2016年该市整年生产总值达680.3亿元, 与上年相比增长约为2.5%, 人均地域生产值达到了21729元。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 公共财政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加大了。2016年一整年的税收收入以及公共预算为39.5亿元、72.8亿元, 分别降低了7.9%、24.3%[1]。
1.2 忻州市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1.2.1 城镇人口现状。
忻州市2016年城镇发展水平为47.9%, 在全省排名第9, 比重和运城、吕梁接近, 低于整个山西省平均水平8.31个百分点。忻州市常住人口达到313.6万, 城镇人口达到150.8万, 乡村人口达到152.8万人。对比2015年, 城镇人口增长5.7万, 乡村人口降低4.3万, 与2015的46.31%相比, 提高了1.59个百分比。
1.2.2 城镇化现状。
忻州市城镇化率在2010年的时候为37.86%, 到2016年增长到了47.9%, 增长了10.04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在近几年来逐年上升。
1.3 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2016年忻州市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大为忻府区、河曲县和原平市, 分别为61.78%、49.42%和51.48%;城镇化最低的仍然是静乐县、五台县和神池县, 城镇化率分别为39.81%、37.49%和39.75%。忻州城镇化率第1位和第14位的差值为24.29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该市各地区城镇化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忻州市城镇化水平在逐渐上升, 可整体水平并不高, 忻州市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47.9%, 与全省56.21%相比差了10个百分点, 并且位于全省倒数第三, 只高于倒数第一的运城0.25个百分点。低于2016年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太原市84.55%大约36.65个百分点。
2 忻州市耕地的资源现状
2.1 耕地资源数量分析
第2016年土地调查数据显示, 2016年忻州市土地面积为2 515 154.65hm2, 此中耕地面积为632 867.69hm2, 全市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不高, 仅为25.16%。耕地以水浇地、旱地为主。水浇地大约为132 704.64hm2, 占据耕地面积的20.97%, 旱地面积为499 591.67hm2, 占据耕地总面积的78.94%, 15度以上的耕地所占比重大[2]。
从耕地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 忻州市地貌复杂多样, 耕地主要集中在河岸两边以及西部的小型丘间盆地区, 坡度15度以上耕地多。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大, 缺少肥力和有机质,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 节约集约度不够, 产量不高, 效益也低。
2.2 耕地资源质量情况分析
2.2.1 地形。
忻州市地势复杂, 东南高西北低。全市山地丘陵居多, 平川较少。境内山脉北边是恒山, 西边是吕梁山的北段, 南边有一部分是舟山, 东边山地众多, 有太行山、五台山。
2.2.2 土壤条件。
忻州市土壤类型多样, 耕种的土壤养分比较丰富, 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促进了棉、蔬菜等农作物的长成。但是如果对耕作土壤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而是过度开发, 破坏植被, 会使本来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忻州市水土流失变的更加严重。这样即使有优越的耕地资源也无济于事, 甚至会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 使耕作条件受到严重的破坏。
2.2.3 坡度。
耕地的坡度对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对农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忻州市有很大一部分梯田和坡度是15度以上。忻州市矿产资源丰富, 尤其是煤炭资源所占比重大, 而众周知煤炭资源储藏在地下,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开采, 这些地区会很容易发生地面塌陷, 种种问题会给土壤表面造成较大破坏, 即使是坡度低的耕地也很难进行更好的作业, 从而使忻州市无法实现集约规模化经营。
2.2.4 耕地产出效益。
2016年忻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2016年忻州市粮食产量达到1 271 706t, 比去年增长了140 913t。忻州市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 这不仅仅归功于市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 同时也归功于忻州市良好的土壤条件, 以及一系列自然方面的因素。
2.3 忻州市耕地资源存的在问题
忻州市山地和丘陵面积所占比重最大, 地貌类型和地形条件复杂多样, 耕地主要分布在盆地、河岸两边;而且全市坡度较陡, 优质产田稀少, 土壤肥力低, 可利用的土地不多, 土地利用多粗放模式, 集约度低, 全市土地利用率为59.2%, 较全省平均水平低。再加上大规模的乱采乱伐,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大量的土地受到严重破坏, 土地耕作条件下降, 直接影响了耕地的产出效益, 使得耕地可利用的优质资源日益减少,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耕地资源的又好又快发展。
3 推进忻州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建议
3.1 强化地方政府和公众保护耕地意识
忻州市的耕地资源关系到整个市以及周边县城的经济稳定。因此忻州市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树立耕地保护意识, 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生态效益, 忽视粮食安全问题。忻州市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比如可以以穿插电视公益广告或者张贴海报, 发放宣传手册, 加强教育学习讲座等方式让耕地保护观念深入人心[3]。或者建立一些激励制度, 以此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让耕地保护成为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
3.2 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
忻州市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大, 耕地坡度大, 再加上乱采滥挖和过度开发, 使得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因此当地必须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损坏的土地资源展开整治, 将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或者是坡度大肥力差, 土壤贫瘠的土地实行优先整理。在治理的同时要注意采用节水措施, 并加强水土流失体系的建设, 加大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4]。
3.3 及时推进损毁土地的复垦
统计忻州本市及周边城镇, 因生产或者自然灾害毁坏的土地状况, 并采取保护措施, 对那些受损严重的土地优先复垦, 降低土地毁坏率。对土地毁坏状况轻重分情况处理, 对于毁坏较轻的鼓励权利人自己实行复垦, 对于毁坏重的土地, 有关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项目, 规划好要复垦的土地, 及时处理, 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要积极听取当地民众的建议, 在复垦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创新复垦技术,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土地复垦效益。
3.4 因地制宜实施各类土地开发
忻州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 每种土地资源都有其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将不同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 合理开发荒草地和滩涂。优先考虑将土壤肥力高, 坡度小, 环境状况好, 水源充足的区域作为耕地。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距离居民点近的区域开发为林业用地, 种植果树, 方便购买出售[5]。还可以在矿产资源集中的地区建立工业园区, 或者是在关闭禁用的矿区进行重新建设, 减少闲置土地的浪费, 因地制宜更好地发展忻州市经济。
3.5 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多少年来环境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所困扰的难题, 在很多地域经济发展都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全球变暖的严重性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忻州市山地多, 大部分地区有河流经过, 这就意味着土地开发难度会比较大。只有实施一些能够降低水土流失率的相应措施, 坚持一边发展经济, 一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才会改变忻州市植被少, 环境差, 耕地数量低的现状, 从而实现增产增绿齐头并进, 走出一条属于忻州市特色的可持续道路。
摘要: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可以用城镇化率的高低来体现, 它既是一种转型过程, 也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一种蜕变, 它的影响和意义都十分深远。大量的耕地因为城市化建设被占用, 使得人地矛盾突出。两者的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既不利于城镇化发展, 也给耕地资源带来了严峻考验。本文以忻州市为例, 将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面积进行比较, 来分析忻州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城镇化人口现状, 从耕地数量质量方面分析了忻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耕地资源现状, 并得出了忻州市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进程中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耕地保护,忻州市
参考文献
[1] 忻州市统计局.忻州统计年鉴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2] 李品, 苏丹.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8.
[3] 牛星, 欧名豪.城镇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报, 2004, (6) :729734.
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范文第5篇
1、授权委托书(签字盖章)
2、关于要求拆除旧房建造新房(翻建)用地申请(签字盖章)(村意见、时间,负责人签名,并加盖村公章)
3、公告(原件或复印件上盖章)
4、公告照片(1由村长签注:公示后,群众无异议,并签名加盖公章、签名时间;2每户一份原件)
5、户口薄复印件(加盖当地派出所公章)
6、独生子女证复印件或独生子女证明
7、原宅基地使用情况表
8、会议纪要(原地改建、拼建由镇、开发委出具联席会议纪要; 异地新建由县农房办出具联席会议纪要)
9、城建定点(规划许可证、规划平面图)
10、农保图(盖所公章)
11、现状图(盖所公章)
12、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证明或地质灾害评估资料(需要提供的乡镇:平水、王坛、稽东、富盛、兰亭、漓渚、夏履、湖塘)
13、土地证原件 (拼建需提供复印件和原件)
14、土地证注销单(需本人手签并加盖公章)
说明:1.地质灾害易发区各所在审批表中的意见需注明“该地块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用地审批与耕地保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