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 男61例, 女39例, 年龄20~63岁, 病程1个月~10年不等。本组患者完全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并经腰椎CT或MRI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100例患者可分为:后外侧型80例, 中央型15例, 极外侧型5例。其中单节段突出70例, 主要为L4~5、L5~S1突出, 双节段突出30例, 主要为L3~4、L4~5、L5~S1突出。所有病例均有典型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1)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微屈、臀部垫高。 (2) 扫描范围:扫描层面平行于椎间隙, 层距3~5mm、层厚3~5mm;每一腰椎间盘扫描上、中、下3个层面, 从第1腰椎下缘开始, 向下逐一进行腰椎间盘扫描。 (3) 角度:扫描架与脊柱长轴垂直或与椎间盘平行。
1.2.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臭氧
此方法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1.2.3 CT引导下射频靶点治疗
此方法是一种安全、高效、价廉、操作简单的全效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扫描显示94例为LDH, 后外侧型25例、后正中型35例、外侧型24例、游离型10例, 与手术诊断符合率为94% (94/100) 。
A组患者随访1个月, 疗效优29例, 占58%, 良10例, 占20%, 差11例, 占22%, B组随访1个月, 疗效优43例, 占86%, 良6例, 占12%, 差1例, 占2%, 2组均无并发症。结果见表1。
A、B2组优良率比较, χ02.05, 1=3.84, χ2=9.47<3.84, P<0.05, 2组差异有显著性, 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
3 讨论
CT在我国普及率较高, 用于诊断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其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它以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为特点, 可直接清楚地观察椎间盘的形态, 准确判断局部细微变化,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臭氧治疗原理:将臭氧注入到椎间盘髓核组织内, 瞬时破坏髓核细胞及氧化蛋白多糖, 髓核细胞体积缩小、固缩、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从而减轻神经根压迫, 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射频热凝髓核成型术的治疗原理:利用低温 (约40℃) 气化技术去除部分髓核组织, 完成组织重塑, 并利用加温 (约70℃) 技术直接把突出的髓核变性、凝固、收缩、减少体积、解除压迫来达到治疗效果。其主要优点为:对正常的髓核组织损伤较小, 且对神经根水肿、损伤的纤维环、周围神经根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有效率高。这2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上被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和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1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然后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A、B2组各50例, A组在CT引导下行臭氧注射, B组在CT引导下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膨出56例、椎管内游离体10例、髓核向后侧或外后侧突出17例、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或移位7例、其他征象10例。A组患者随访1个月, 疗效优29例, 占58%, 良10例, 占20%, 差11例, 占22%, B组随访1个月, 疗效优43例, 占86%, 良6例, 占12%, 差1例, 占2%, 2组均无并发症。A、B2组优良率比较, P<0.05, 2组差异有显著性, 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结论 采用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另外,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射频靶点治疗也是一种安全、高效、价廉、操作简单的全效微创治疗方法, 这2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上被广泛推广。
关键词: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臭氧治疗,射频热凝靶点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21.
[2] 李卓才.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6) :561~562.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第2篇
椎间盘膨出表现为椎间盘边缘均匀的超出相邻椎体边缘,硬膜外脂肪层清晰,硬膜囊无明显受压或轻度受压。
椎间盘突出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第3篇
椎间盘膨出表现为椎间盘边缘均匀的超出相邻椎体边缘,硬膜外脂肪层清晰,硬膜囊无明显受压或轻度受压。
椎间盘突出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不同程度腰骶部活动受限、疼痛, 下肢感觉障碍及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状; (2) 直腿抬高试验 (+) 、加强试验 (+) ; (3) 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4) 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签订知情同意书。共入组80例患者, 收住院后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侧别和对应的脊髓节段与CT扫描结果不一致, 其中男18例、女11例, 年龄46~73岁、平均 (57.82±7.83) 岁;对照组5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侧别和对应的脊髓节段与CT扫描结果一致, 其中男32例、女19例, 年龄43~72岁、平均 (57.15±7.66) 岁。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根据病变腰椎的阶段做10~12 cm的后正中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骶棘肌等肌肉后显露脊椎的棘突和两侧的椎板。根据术前定位, 选择相应的腰椎节段, 切除棘上、棘间韧带及黄韧带, 咬除两侧椎板后进行扩大开窗, 首先探查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情况, 记录后用环形钻头向内钻入约2.0 cm, 摘除髓核组织。术毕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 放置负压引流管, 依次缝合各层组织。
1.3 观察指标
1.3.1 术中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两组患者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的情况以及髓核突出的大小。
1.3.2 术后观察指标
术后1周时, 采用Medtroni肌电诱发检测仪行下肢肌电图检查患侧下肢运动神经的潜伏期 (LAT) 、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 (MCV) 及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 (SCV) ;采用NRS疼痛量表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中观察指标
术中可见观察组存在神经根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观察指标
术前, 两组患者的NRS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神经传导速度MCV和SCV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均低于术前 (#P<0.05) , 神经传导速度MCV、S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均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术后vs术前: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病变。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 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 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 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 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 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这一现象称为腰椎间盘退变, 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1]。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蛋白多糖降解, 聚合水减少, 其抵抗压力的能力降低;纤维环胶原成分改变使其抵抗张力的能力减弱。二者共同作用使椎间盘降低或丧失吸收负荷、分散应力的力学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发生诸如出现裂隙、断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变化, 最终导致髓核突出, 压迫刺激脊髓、神经根, 产生腰腿痛症状和体征[2]。
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不同, 可以将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 (后纵韧带下) /脱出型 (后纵韧带后) 及游离型。其中, 突出型是指髓核经纤维环裂隙向椎管内突出, 后纵韧带未破裂的情况[3];当症状进一步发展, 突出的髓核突破后纵韧带则成为脱出型, 与相应椎间盘不连接则成为游离型。目前的研究认为, 脱出型和游离型症状和体征较为严重, 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并且一部分患者存在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情况[4]。在上述研究中, 我们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意及手术治疗的效果, 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处理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在术中发现, 观察组存在神经根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这就提示神经根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可能是造成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这是由于当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或髓核突出偏大时, 可能造成病变对侧或者上下阶段的脊髓受到压迫, 而这一现象无法通过CT扫描发现, 因而造成了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5]。针对两组患者, 我们均给予了手术切除治疗, 结果可以发现术后, 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无差异、且均低于术前, 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无差异、且均高于术前。这可以反映一下两方面的问题: (1) 手术切除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状态; (2) 存在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患者, 接受手术治疗后能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 并未出现疗效的差异。
由此也可以得出上述回归性研究的结论:神经根水肿、粘连及髓核突出偏大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临床表现与CT结果分为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的观察组和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一致的对照组, 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中观察神经根存在水肿、粘连的情况以及髓核突出的大小, 术后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术中可见观察组存在水肿、粘连以及髓核突出偏大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运动神经潜伏期无差异、且均低于术前, 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无差异、且均高于术前。结论 神经根水肿、粘连及髓核突出偏大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与CT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永添.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与表现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6) :157-158.
[2] 康两期, 陈卫, 丁真奇, 等.临床症状与髓核突出左右不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2) :144-146.
[3] 王爽.CT表现与临床症状左右不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J].广东医学, 2012, 33 (10) :1447.
[4] 常旭, 董永锋.CT征象与症状体征不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7 (12) :167.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熟悉腰腿痛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常用的治疗原则。
2、了解腰腿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3、了解腰腿痛的治疗方法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
床边案例教学
讲授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一、病因及病理
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主要是髓核脱水,脱水后椎间盘失去其正常的弹性和张力,由于外伤或多次反复的不明显损伤,造成纤维环软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该处突出(图)。
髓核多从一侧(少数可同时在两侧)的侧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神经根受损伤征象;也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障碍。如纤维环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可造成广泛的马尾神经损害。由于下腰部负重大,活动多,故突出多发生于腰4-5与腰5-骶1间隙。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放射向大腿前方。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
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图)。
脊柱侧弯的方向,髓核突出部位与神经根的关系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三)脊柱活动受限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四)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六)神经系统检查
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
3、
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七)影像检查
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线征象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可借此排除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作脊髓碘油造影、CT扫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上述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间盘突出。
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第
2、
3、
4、5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三、鉴别诊断
腰椎后关节紊乱 上下关节突构成腰椎后关节,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厘米处,可有放射痛,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但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
腰椎管狭窄症 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骑自行车可无症状。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扫描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腰椎结核 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 椎体转移瘤 疼痛加剧,夜间加重,可查到原发瘤。X线可见溶骨性破坏。
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 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卧硬板床,理疗和按摩。牵引治疗方法很多。俯卧位牵引按抖复位,是根据中医整复手法归纳整理的一种复位方法,现已研制出自动牵引按抖机,其治疗原理是:牵开椎间隙,在椎间盘突出部位以一定节律按抖,使脱出的髓核还纳。此法适用于无骨性病变、无大小便失禁、无全身疾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不宜饱食,以免腹胀,治疗后须严格须卧床一周。一次不能解除症状者,休息数日后可再次牵引按抖。本法简便,治愈率高,易为患者接受,为常用的非手术疗法。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①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症状较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②神经损伤症状明显、广泛,甚至继续恶化,疑有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③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者。
鉴别诊断:
急性腰扭伤
一、病因与病理: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三、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压痛点明显者可用1%普鲁卡因(或加入醋酸氢化可的松1毫升)作痛点封闭,并辅以物理治疗。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散瘀、止痛膏药。症状减轻后,逐渐开始腰背肌锻炼。 慢性腰部劳损
一、病因及病理:经常的反复的积累性轻微损伤(劳损),可引起肌肉附着点、骨膜、韧带等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等病理改变,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导致腰痛。为了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一些肌肉常呈痉挛状态,而持续性的腰肌痉挛也可造成软组织的积累性劳损。职业需要固定姿势下工作,也是劳损的重要原因。急性软组织扭伤如未能获得完全恢复,也可能转为慢性劳损。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
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三、治疗:局部压痛点强的松龙封闭治疗。坚持腰背肌锻炼,增强肌力,稳定脊柱。 骶髂劳损
一、病因:①腘绳肌紧张 牵拉坐骨向下向前,而髂骨被旋转向后,易引起骶髂劳损。弯腰拾重物可使腘绳肌紧张,常为发病原因。②先天性异常 如腰椎横突骶化。③妊娠 因黄体素作用使韧带松弛,体重和腰椎前凸增加。
二、诊断:①疼痛 患部疼痛,臀部和股部外侧可有转移痛。常有肌肉痉挛。平卧不适,翻身困难。站立时弯腰疼痛、受限较明显,但坐位弯腰因腘绳肌松弛不甚疼痛。②挤压或分离骶髂关节时,患处疼痛。③“4”字试验及唧筒柄试验阳性。④局部压痛⑤在急性病例,X线片无特殊改变。
三、治疗:①休息,卧硬板床②急性期给予止痛片③局部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④热疗:局部湿热敷、蜡疗和红外线等。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提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互动:让学生演示直腿抬高试验。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与处理;
2、课外阅读有关腰腿痛治疗的文献及预习上下肢骨折;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第6篇
总结及优化
一、定义: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卧硬板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2、辨证分型论治:
1)寒湿腰痛: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2)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3)肾虚腰痛
肾阴虚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方药: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药:右归丸加减。 4)湿热腰痛: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3、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取穴:肾俞、阳陵泉、委中、阿是穴。血瘀加后溪、人中;寒湿加气海、大肠俞;肾阴虚加太溪:肾阳虚加命门。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八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灸法:患者腰部艾箱,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3)拔罐;辨证取穴,每穴5分钟,每日一次。
4)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5)腰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6)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7)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8)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9)腰椎牵引: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腰痛完全消失,行走及活动无不适感,肢体凉、麻、痛、萎等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治疗268例:其中血瘀证型83例;寒湿证型65例;湿热证型6例;肝肾亏虚型114例。总有效率98%。
2、疗效评价
腰痛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众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腰痛,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腰痛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骨健筋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腰痛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腰痛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腰痛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开展腰痛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4)定期开展腰痛宣传教育,提高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
(5)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6)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针刀疗法,以松解粘连,缓解挛缩。 (7)可进一步引入中药外用足浴改善症状。通过协定处方将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药物放入泡洗桶中,加速下肢血液循环 ,缓解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