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
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第1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第2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第3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第4篇
【学习目标】
1.通过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2.以深圳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知道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请你找出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2.阅读教材43页内容,结合44页《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如何? 3.阅读教材45页,说出对内改革在城市改革的情况
二、合作探究
1、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你能说出几点?
2、联系学过的内容想一想现代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开放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
三.当堂检测
1.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A珠海B汕头C深圳D厦门
2.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在农业、建立特区和国有企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先后次序是:①农业②国有企业③建立特区() A.①②③B.②③①C. ③②①D.①③②
4.中国有一个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又最早主动开放为经济特区之一。它就是() A.厦门B.上海C.广州D.福州
5.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所说:“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B.实施“一国两制”政策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6、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A反腐倡廉 B 进行“三反”运动 C 改革开放 D 实行民主法制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A.城市改革B.农村改革C.国有企业改革D.沿海地区开放
8.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极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二:“包产到户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三:以胡景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注民生,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决定在农村建立最低保障制度。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反映我国农村实行了什么新体制?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四、课堂小结
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第5篇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一: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課 孔子與老子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大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4課 宋明理學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第5課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6課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嶽麓版高中歷史 教材目錄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治律
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第8課 英國的制度創新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
四: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第12課 鴉片戰爭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14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第15課 辛亥革命第16課 五四愛國運動
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第20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六: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22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第2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七單元:複雜多樣的當代世界: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第25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26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第7課 漢字與書法
第8課 筆墨丹青第9課 詩言志歌詠言
第10課 從傳奇到小說第11課 梨園春秋
三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第12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13課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第14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5課 理性之光第16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第18課 詩歌、小說與戲劇
第19課 音樂與美術第20課 電影與電視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第21課 西學東漸第22課 新文化運動
第23課 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24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25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第6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旧标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三单元总结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
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必修三 文明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8课笔墨丹青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
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选修 重大改革
一、梭伦改革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三、商鞅变法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王安石变法
六、欧洲宗教改革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八、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九、日本明治维新
岳麓版初中历史第9课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