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
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第1篇
《1.小蝌蚪找妈妈》
塘(水塘)(池塘) 脑(脑袋)(电脑) 袋(口袋)(袋子) 灰(灰色)(灰蒙蒙) 捕(捕捉)(捕鱼) 迎(迎接)(欢迎) 哇(好哇)(哇哇叫) 姨(阿姨)(姨娘) 宽(宽宽的)(宽阔) 龟(乌龟)(龟壳) 顶(山顶)(屋顶) 披(披上)(披着) 鼓(敲鼓)(打鼓)
《2.我是什么》
晒(晒干)(晾晒) 极(极其)(极端) 傍(傍身)(傍晚) 管(看管)(保管) 越(越来越好)(越长越高) 滴(一滴水)(滴下)
溪(小溪)(溪水) 奔(奔跑)(飞奔)坏(坏人)(坏蛋) 淹(淹死)(淹没) 没(没收)(淹没) 毁(毁灭)(毁坏)屋(房屋)(屋顶) 猜(猜谜)(猜想)
《3.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植树)(种植) 如(如果)(假如) 为(成为)(无所欲为) 旅(旅游)(旅行) 靠(依靠)(靠着) 备(准备)(防备) 纷(纷纷)(五彩缤纷) 刺(刺刀)(刺客) 底(海底)(底下) 炸(炸弹)(爆炸) 离(分离)(离开) 察(考察)(观察) 识(认识)(知识) 粗(粗细)(粗心) 得(得到)(取得)
《语文园地一》
套(手套)(全套) 帽(帽子)(衣帽) 登(登顶)(登上) 鞋(鞋子)(鞋袜) 裤(裤子)(短裤) 图(图画)(图案) 壶(水壶)(茶壶) 指(指针)(指向) 针(针对)(针线)
《1.场景歌》
滩(沙滩)(海滩) 艘(一艘船)(几艘) 军(军舰)(军队) 舰(舰队)(军舰) 帆(扬帆起航)(帆船) 稻(稻谷)(水稻) 园(公园)(园林) 孔(孔雀)(孔桥) 翠(翠竹)(翠绿) 队(队伍)(军队) 铜(黄铜)(铜器) 号(学号)(句号)
《2.树之歌》
梧(梧桐)(梧桐雨) 桐(梧桐)(桐木) 枫(枫树)(枫叶) 松(松鼠)(松树) 柏(松柏)(柏树) 装(装修)(装饰) 桦(桦树)(白桦) 耐(耐心)(忍耐) 守(守护)(守卫) 疆(疆土)(新疆) 银(金银)(银色) 杉(水杉)(杉树) 化(变化)(化学) 桂(桂树)(桂花)
《3.拍手歌》
牢(牢记)(牢狱) 记(记住)(记性) 雀(麻雀)(孔雀) 锦(锦鸡)(云锦)
1 雄(雄伟)(雄鹰) 鹰(老鹰)(雄鹰) 翔(飞翔)(滑翔) 雁(大雁)(飞雁) 丛(草丛)(花丛) 深(水深火热)(深林) 猛(猛兽)(凶猛) 灵(百灵)(机灵) 休(休养)(休息)
《4.田家四季歌》
季(四季)(春季) 蝴(蝴蝶)蝶(飞蝶) 麦(麦苗)(小麦) 苗(禾苗)(树苗) 嫩(嫩叶)(鲜嫩) 桑(桑树)(桑叶) 肥(肥胖)(肥大) 农(农业)(农民) 归(归来)(回归) 场(场院)(一场) 谷(稻谷)(谷物) 粒(米粒)(颗粒) 虽(虽然)(虽说) 辛(辛劳)(辛苦) 苦(吃苦)(辛苦) 洋(海洋)(大洋) 了(了解)(了却)
《语文园地二》
葡(葡萄 )萄(葡萄) 紫(紫色)(姹紫嫣红) 狐(火狐)(狐狸) 狸(狸猫)(狐狸) 笨(愚笨)(笨蛋) 酸(酸酸的)(酸甜苦辣)
《4.曹冲称象》
曹(曹操)(曹营) 称(称重)(称量) 员(人员)(队员) 柱(圆柱)(柱子) 议(商议)(议论) 论(讨论)(争论) 重(重量)(体重) 杆(一杆秤)(笔杆) 秤(台秤)(一杆秤) 砍(砍刀)(砍断) 倒(倒车)(倒是) 根(一根)(树根) 线(直线)(线条) 止(止血)(停止) 量(数量)(量词)
《5.玲玲的画》
玲(小巧玲珑)(八面玲珑) 详(详细)(端详) 幅(一幅)(字幅) 评(评出)(评点) 奖(评奖) (奖品) 催(催眠)(催化) 叭(哑叭) (叭啦) 脏(脏话)(脏手) 报(报纸) (电报) 另(另外)(另有) 懒(懒虫)(懒腰) 并(并用)(并有) 糟(糟糕) (糟了) 肯(肯定)(肯干)
《6.一封信》
封(一封信)(密封) 削(削皮)(削苹果) 锅(下锅)(锅炉) 朝(朝向)(朝着) 叠(叠加)(重叠) 刮(刮风)(刮下) 胡(胡说)(胡人) 灯(点灯)(电灯) 修(修养)(修竹) 肩(肩上)(肩膀) 团(团员)(团圆) 重(重复)(重新) 完(完结)(说完) 期(期望)(星期) 束(一束)(结束) 鲜(鲜花)(新鲜)
《7.妈妈睡了》
哄(哄骗)(哄人) 先(先后)(首先) 闭(闭上)(关闭) 紧(紧张)(紧握) 润(红润)(湿润) 蛋(鸡蛋)(脸蛋) 等(等级)(等待) 吸(吸水)(吸收) 发(头发)(理发) 沾(沾水)(沾湿) 汗(汗水)(流汗) 额(额头)(扶额) 沙(沙滩)(风沙) 乏(疲乏)(困乏)
《语文园地三》
弹(弹力)(弹性) 钢(钢琴)(钢笔) 琴(弹琴)(口琴) 泥(泥土)(水泥) 滚(滚来滚去)(滚动) 铁(铁丝)(钢铁) 环(铁环)(环绕) 荡(回荡)(荡漾) 滑(滑冰)(滑梯) 梯(楼梯)(梯子)
《8.古诗两首》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闻(闻名)(闻一闻)省(节省)(省力) 尤(尤为)(尤其) 位(位子)(座位) 湖(湖水)(湖面) 央(中央)(央求) 约(约定)(约好) 引(吸引)(引出) 沟(山沟)(水沟) 种(种树)(种植) 够(足够)(够好) 市(市民)(市长) 分(水分)(盐分) 昌 (新昌)(昌盛) 卧(卧室)(卧铺) 沿(沿着)(边沿) 话(说话)(讲话) 哪(哪里)(哪边)
《9.黄山奇石》
名(著名)(姓名) 景(景区)(景色) 区(区别)(区分) 部(部分)(南部) 秀(秀美)(秀丽) 神(神奇)(神气) 其(其实)(其他) 仙(神仙)(仙山) 巨(巨人)(巨大) 著(著名)(著书) 形(形象)(形状) 状(形状)(状态)
《10.日月潭》
绕(围绕)(缠绕) 围(包围)(围巾) 胜(胜利)(胜出) 岛(小岛)(岛屿) 华(华丽)(中华) 隐(隐身)(隐约) 纱(面纱)(纱布) 童(童年)(童趣) 境(环境)(仙境) 客(客人)(请客)
《11.葡萄沟》
产(生产)(产品) 梨(香梨)(雪梨) 份(月份)(年份)搭(搭配)(搭档) 棚(凉棚)(草棚) 淡(淡然)(清淡)好(爱好)(好客) 收(丰收)(收拾) 城(进程)(城里)留(留下)(去留) 钉(钉子)(图钉) 利(利益)(利用)味(味道)(气味)
《语文园地四》
铺(店铺)(铺子) 调(空调)(调解) 硬(坚硬)(强硬) 限(无限)(有限) 乘(乘客)(乘法)
《12.坐井观天》
答(回答)(答案) 渴(口渴)(渴了) 喝(喝茶)(喝水) 弄(弄错)(弄堂) 错(犯错)(错误) 际(边际)(国际) 抬(抬头)(抬手)
《13.寒号鸟》
号(学号)(号角) 堵(堵着)(围堵) 缝(石缝)(墙缝) 朗(朗诵)(开朗) 衔(衔接)(衔着) 枯(枯草)(枯萎) 劝(劝告)(劝导) 趁(趁着)(趁早) 将(将来)(将就) 且(并且)(而且) 腊(腊肉)(腊月) 狂(疯狂)(轻狂) 吼(吼叫)(大吼) 复(复习)(重复) 哀(哀求)(悲哀)
《14.我要的是葫芦》
葫(葫芦)(西葫芦) 芦(芦苇)(芦荟) 藤(草藤)(藤蔓) 谢(感谢)(谢谢) 哇(好哇)(对哇) 蚜(蚜虫)(棉蚜) 盯(盯住)(盯着) 赛(比赛)(决赛) 感(感觉)(感受) 怪(怪事)(奇怪) 慢(缓慢)(快慢)
锋(刀锋)(锋利)扫(扫地)(打扫)炒(炒菜)(吵闹)洪(洪灾)(洪水)伤(受伤)(伤害)续(后续)(继续)恢(恢复)(天网恢恢)朱(朱德)(朱红)志(志气)(志向)陡(陡坡)(陡峭)疼(心疼)(疼痛)泼(泼洒)(泼水)驶(驾驶)(行驶)盛(盛饭)(盛满)健(强健)(健康)轿(轿子)(花轿)防(预防)(防止)考(考察)(考试)
《语文园地五》
蜜(采蜜)(蜂蜜) 蜂(蜜蜂)(黄蜂)
慕(羡慕)(爱慕) 墓(扫墓)(墓地)
《15.大禹治水》
毒(有毒)(毒蛇) 蛇(毒蛇)(蛇尾)
灾(灾难)(灾害) 难(灾难)(苦难)
退(后退)(退步) 被(被动)(被子)
《16.朱德的扁担》
德(德行)(品德) 扁(扁担)(压扁)
伍(队伍)(行伍) 敌(敌人)(敌军) 难(困难)(难办) 斗(北斗七星)(升斗) 根(树根)(根本) 料(意料)(预料) 《17.难忘的泼水节》
度(度过)(一年一度)敲(敲门)(敲打)
容(容易)(笑容) 踩(踩到)(踩死)
碗(碗筷)(大碗) 祝(祝福)(祝愿)
康(安康)(康复) 寿(长寿)(寿命)
《语文园地六》
救(救命)(营救) 摩(摩的)(摩托车)
渔(渔夫)(渔民) 货(货车)(货物)
《18.古诗两首》
幕(开幕)(闭幕) 抄(抄写)(抄录) 兽(野兽)(禽兽) 继(继续)(后继有人)耕(耕田)(耕地) 担(担子)(扁担) 抽(抽到)(抽签) 仗(打仗)(仗势欺人)敬(尊敬)(敬爱)
龙(龙舟)(龙船) 铺(铺上)(铺开) 福(福气)(有福) 托(拜托)(托住) 科(学科)(科目)
宿(住宿)(宿舍) 寺(佛寺)(寺庙) 危(危险)(危机) 辰(星辰)(辰时) 恐(惊恐)(恐怕) 惊(惊喜)(惊吓) 似(好似)(似乎) 庐(庐山)(草庐) 笼(笼罩)(笼络) 苍(苍白)(苍松) 茫(茫然)(白茫茫) 《19.雾在哪里》
雾(大雾)(雾气) 淘(淘米)(淘气) 顽(顽劣)(顽皮) 于(于是)(终于) 暗(暗中)(暗处) 岸(上岸)(海岸) 街(大街)(上街) 梁(房梁)(上梁) 甚(甚至)(甚于) 至(至今)(至于) 躲(躲藏)(躲避)
累(劳累)(累了)渐(渐渐)(逐渐)烫(烫手)(滚烫)激(激动)(感激)椰(椰子)(椰奶)骏(骏马)(骏才)假(假如)(假设)转(转动)(转轮)抗(对抗)(反抗)纳(容纳)(收纳)借(借钱)(借书)捡(捡到)(捡拾)拌(搅拌)(拌饭)便(方便)(便利)
《20.雪孩子》
添(添加)(增添) 柴(砍柴)(柴火) 旺(兴旺)(旺盛)
冒(冒尖)(冒雨) 奔(投奔)(嫦娥奔月) 冲(冲突)(冲向)
终(终于)(始终) 浑(浑水)(浑然) 淋(淋雨)(淋湿)
《语文园地七》
壳(果壳)(外壳) 漠(沙漠)(大漠) 骆(骆驼)驼(骆驼)
悬(悬挂)(悬梁) 崖(山崖)(跳崖)
《21.狐假虎威》
威(威风)(威力) 寻(寻找)(寻人) 扑(扑向)(扑倒)
扯(扯开)(扯断) 嗓(嗓音)(嗓门) 派(派人)(门派)
爪(鸡爪)(爪子) 趟(一趟)(赶趟) 猪(小猪)(母猪)
闷(闷闷不乐)(纳闷) 受(接受)(受到) 骗(骗人)(骗子)
《22.狐狸分奶酪》
酪(奶酪)(乳酪) 俩(他俩)(我俩) 始(始终)(开始)
帮(帮忙)(帮助) 嚷(吵嚷)(叫嚷) 瞧(瞧见)(瞧着)
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第2篇
(开场语)
男:春日春风春浩荡
女:龙年龙岁龙吉祥
男:玉兔辞旧春华启
女:龙腾新春气象新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
合:大家新年好
男:新的钟声
女:新的一年
男:新的祝福
女:新的期待
男:2011年在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中渐渐远去了
女:2012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男:过去的一年里,在任曙总经理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公司在生产经营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女:回首往事,我们满怀豪情
男: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在肩
女:今夜无眠
男:今夜有梦
女:让我们跳起来
男:让我们唱起来
合:为了上海申德机械有限公司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加油。(开场语) 男:春日春风春浩荡
女:龙年龙岁龙吉祥
男:玉兔辞旧春华启
女:龙腾新春气象新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
合:大家新年好
男:新的钟声
女:新的一年
男:新的祝福
女:新的期待
男:2011年在成功和收获的喜悦中渐渐远去了
女:2012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男:过去的一年里,在任曙总经理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公司在生产经营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女:回首往事,我们满怀豪情
男: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在肩
女:今夜无眠
男:今夜有梦
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一年级的教材,识字量大,每课都有六个左右要求会写的生字,有十来个是要求会认的生字。而本学期时间短,活动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那么,在课堂的设计上就需要做足功夫了。如果课堂设计得不够紧凑,不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不够理想。因此,中设计教学的环节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首先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在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自主识字,先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生字,再把生字标注上拼音。然后,让孩子们同桌合作识字生字,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识字方法,在交流的基础上,再一次牢固地识记了生字。最后集体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们联系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识字。在已经识字了的基础上,再来进行有趣的小竞赛,比如:开火车读,小老师教读、摘苹果游戏、上楼梯游戏等。学生在既轻松又激烈的氛围中再次巩固了对生字的识记。
学生识记了生字后,还得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这时,我便利用了新课前两三分钟,让学生看着卡片读生字,然后再去掉拼音认字。需要写的生字呢,就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听写,有时,还搞搞听写小竞赛的活动。学生也就能比较轻松地识记生字了。
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第4篇
“大”下有一点-----太 尘土飞扬尔无首小 鸡又飞走------鸟 屋檐要滴水------下 十天----早
上唇合下唇,一齿撅外头-------牙 “下”翻跟头-----上 《识字3》
小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水 秋收---火
中间高,两边低,一座连一座,爬上看风景-------山 十人-----木
比鸟少一撇,脸上没有点,奔跑快如风,遇敌勇往前----- 马 《人有两个宝》
撇捺互支撑,立于天地间-------人 直追前人---个
“毛”尾收起,立正站好------手 一人-----大
一个杠铃,竖立在地-------工 月亮中间有一竖------用
1 叉子里面没有食物-------又 小“丁”伸头又伸腿-----才 《升国旗》 开戴歪帽子-------升 天鹅一出,鸟不见----我 一个人站在门外-------们 口分两边------中
一点在上头,倒“八”站在“二”中央-------立
三横加两竖,此字像迷宫,说记也好记,一横一竖分着写-------正 先写一个撇,大嘴张着,小口往里藏-------向 《江南》
工人水边洗洗手------江 添丁进口------可 十张嘴巴-----叶
坐也是卧,立也是卧,行也是卧,卧也是卧-------鱼 说四不是四,中间要出头,上面一横来遮盖-------西 《我叫神舟号》 风丝雨点满地扬------飞
“存”子不在,埋在土里--------在 人尔相遇永不离------你 米戴帽子------来 风吹土飞-------么
2 风停土来-----去 白色的勺子--------的 《家》 日上一撇------白 去丢一竖-------云 七丢一横变成撇-------儿
一个字,地上有,天上无;去字有,来字无;墙上有,房上无了要做操---子 《东方明珠》 十辆车变成小-------东 万头多一点------方 朋友变月亮--------有 此床不是木头做-------广 缩头乌龟-----电 天上有风吹走横-------头 子要立正------了 顶着太阳走十步--------是 《秋姑娘的信》 女孩吃瓜子------好 左边又来一工人-----友 一轮弯月陪三星------心 一只牛--------生
-----土 一寸短木头------村 点点成金------全 《看菊花》 去土变八--------公 升的帽子戴正了------开 房上户头变反文------放
半边十口上站,流了一地都是汗-------点 下穿外套------不 中午不可以说话------许
有土就是地,有水就是池,有人就是他-------也 张嘴吃芹菜,一口咬掉草--------听 《识字4》 中下有只脚---虫 总有雷但不下雨-------田 大上一横------天 大丈夫不得出头-------牛 《识字5》
水边就是少了水--------沙 看见尾巴收起来-------贝
有一撇还不够,飞的翅膀收里头-------风 大灰狼遇见水-----浪 小鱼见水游的欢-------渔
4 《识字6》 白开水------泉
牙下变小,帽子戴好-------乐 厂里有人叫丁丁-------厅 两棵大树------林
太阳下山,月亮升起-----阴 东下小字变成十-------车 六下交叉-------交 《大海睡了》 泥土伸进太阳------里 也是个女孩-------她 手拿着包-------抱
用去一竖
再减减肥-------月 月儿北边慢慢升------背 《冰花》
贝的脚伸出来------见 池塘没水只有人------他 一加一-----丰 两人前后走-----从 脱去月有话讲-------说 一寸光阴------时 《北风和小鱼》
5 秋天到,火不要,口来到------和 两座山连成串------出
一横加一撇,梯子口中藏-------面 老牛没竖,飞不起来------气 四四方方一张嘴------口 手翘尾巴------毛
矢口要牵手
什么都晓得-----知 《怀素写字》 与戴大帽------写
子加宝盖头,每天都要写------字 十张嘴------古
小儿跟着牛后面,抓住牛尾不放手------先 口从中间分两边-------日 姓张不拉弓------长
一人身子直,上下两个驼,头上一只眼,每天要见面.--------书 《小河与青草》 月亮咬掉丰尾巴------青 早上戴草帽-------草
说树不是树,因为没有木------对 主人------住 八把刀------分
千的小帽要戴平-------干
1、天没它大,人有它大
2、一加一
3、头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数到最后不是一
4、一撇落在木头上
5、上翻跟头
6、一棵树
7、地上有,天上无;墙上有,房上无
8、直追前人,树上有人
9、一个人
10、两个人
1、天没它大,人有它大
(一)
2、一加一
(二)
3、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 数到最后不是一
(三)
4、一撇落在木头上(禾)
5、上翻跟头(下)
6、一棵树(木)
7、地上有,天上无;墙上有,房上无(土)
8、直追前人,树上有人(个)
9、一个人(大)
10、两个人(天)
11、一点一横,两眼一瞪
12、秋收
13、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
14、天下大变
15、四四方方一座城
16、有力能参加,有斤会听话
17、口从中间分两边
18、有女就是好,有人就是仔
19、有人就闪亮,有口会提问, 有耳就能闻 20、用去一竖,再减减肥
11、一点一横,两眼一瞪
(六)
12、秋收(火)
13、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
(七)
14、天下大变(无)
15、四四方方一座城(口)
16、有力能参加,有斤会听话(口)
17、口从中间分两边(日、中)
18、有女就是好,有人就是仔(子)
19、有人就闪亮,有口会提问, 有耳就能闻(门) 20、用去一竖,再减减肥(月)
7
21、只打雷不下雨
22、缩头乌龟
23、你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
24、开带歪帽子
25、一点万两
26、巴子一张口,小竖就溜走
27、太阳照在土地上
28、米戴帽子
29、手翘尾巴 30、石头露头
21、只打雷不下雨(田)
22、缩头乌龟(电)
23、你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也)
24、开带歪帽子(升)
25、一点万两(方)
26、巴子一张口,小竖就溜走(己)
27、太阳照在土地上(里)
28、米戴帽子(来)
29、手翘尾巴(毛) 30、石头露头(右) “大”下有一点-----太 尘土飞扬尔无首小 鸡又飞走------鸟 屋檐要滴水------下 十天----早 上唇合下唇,一齿撅外头-------牙 “下”翻跟头-----上 《识字 3》 小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水 秋收---火 中间高,两边低,一座连一座,爬上看风景-------山 十人-----木 比鸟少一撇,脸上没有点,奔跑快如风,遇敌勇往前----- 马 《人有两个宝》 撇捺互支撑,立于天地间-------人 直追前人---个 “毛”尾收起,立正站好------手 一人-----大 一个杠铃,竖立在地-------工 月亮中间有一竖------用
叉子里面没有食物-------又 小“丁”伸头又伸腿-----才 《升国旗》 开戴歪帽子-------升 天鹅一出,鸟不见----我 一个人站在门外-------们 口分两边------中 一点在上头,倒“八”站在“二”中央-------立 三横加两竖,此字像迷宫,说记也好记,一横一竖分着写-------正 先写一个撇,大嘴张着,小口往里藏-------向 《江南》 工人水边洗洗手------江 添丁进口------可 十张嘴巴-----叶 坐也是卧,立也是卧,行也是卧,卧也
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第5篇
人對經穴之認識,當由養生靜坐體會經絡動靜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複察其流注斂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義,俱由自覺而知。其命名也,或因共在處.或取其事功,或喻之以物象,等等不一。用二三字義,標明其體用性能,而定其名稱,此非信口偶然者也。若雲必表而出之,雖聖人有所不能。
經筋及經絡人體機構,極屬唯物。經筋確有形質可考,在《靈樞經》中早有記載,近代醫書生理解剖言之更詳。經絡雖無形質可見,而確有實在作用。即老子所雲:“無之以為用”也。
按當時老子以目之所見者為有,其所不見者為無。尚不知大氣中更有好多元素。
愚竊度之,經絡產自經筋,由兩條經筋夾成一條經絡,猶兩山夾成一穀,兩岸夾成一川也。在解剖上只能提出經筋,而兩條經筋夾隙間之經絡,則提之不出。譬如房屋牆壁有裂縫,外可入風,內可通氣,內外交通,作用顯然,人盡知之,人盡見之。若將此房拆毀,則磚石若干,土木若干,俱有形質可考,而在未拆房以前,有目共睹之牆縫則解剖不出。經絡之於人身,即猶是也。不見針灸醫療,循經取穴,均在兩筋夾隙中間乎。
問刺之有痛有麻感覺不同者何也?曰:此猶蓋房時先設鐵筋木板為之結構,刺中鐵筋則金聲,刺中木板則木聲,刺中土坯則無聲也。故曰欲知經絡先識經筋。從來一般中醫急於救療,故研究經絡者多,講求經筋者少。致使針灸學者,對於經絡學說信其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也。
愚又常觀生理學胚胎初形,形如圓珠,逐漸成長,狀如蝌蚪,即頭部與脊柱先成形也。因思經絡十四,應以頭脊為始。又考針灸學術,我國開創最早,相沿多年,均以手太陰為諸經之首,近又有擬以手少陰為諸經之首者,愚均以為未洽。故逞主觀淺見,擬以督脈為首經,任脈次之。猶先定乾坤兩卦,為大體陰陽,其他太少明厥之六經,則猶震巽坎離艮兌六子卦也。此等學說,《醫易通論》言之最詳,故不贅述。
督脈人身經脈十四,要以任督兩脈為主,督脈屬陽,行人身腰背,任脈屬陰,行人身胸腹,各統其兩旁陰陽經絡營衛而作循行也。又以督脈在人背部正中,故古人曰督者中也。二脈居中而立,如衣之背幅有騎縫也。如行軍,以元帥為主,督理全軍總部,故元帥又名都督。《奇經考》雲:“督脈為陽脈之總綱”,故愚以督脈為十四經之首,而以長強穴為全身諸穴之首。
長強迴圈無端之謂長,健行不息之謂強。養生家調運任督,以意導氣,起自尾閭,循脊骨,上百會,下齦交,銜接任脈,下頤循胸,至臍腹以抵會陰,複合於督脈。由本穴循背上行,再作由旬,即莊子所謂“緣督以為經”也。如此升降輪回,迴圈不息,無盡無休,故名“長強”。
不然,行程萬里,終有盡時,力舉千鈞,終有倦時,總歸有限,何長強之有?由此觀之,古人之于人身穴位,命名取意,豈信口偶然者哉。願我同道,俛體古人創名深意,加以審思,行于實用,施之臨床,不無補益。同道張繪五曾雲彼刺此穴治癒經閉多年者。即促使迴圈助其健運之力也。茲再擴而言之,人體氣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飲食便溺之交替,凡諸新陳代謝,均在迴圈行運之中。無論寐寤,其運行變化,均無休止,即關尹子所謂“營衛之行,無頃刻止”者也。
吾人經常處此長強二者之中,又經常行此長強之事,而毫不自覺。即中庸之道難知難能者也。
腰俞俞為腧之簡,腧為輸之變。輸者,通達傳送也。《素問◎骨空論》謂“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線循行之初步。由長強上行越過尾閭,透出薦骨之下,其處為全腰之俞。試將腰部扭轉,本穴如戶下樞軸(腰背督脈諸穴,皆具樞動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論,本穴能疏解腰部鬱滯之氣,故名“腰俞”。
凡腰疾之轉運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滯委楚之症,則非所宜,當求其罹病之本也。
本穴又與腎經構通,腰部有疾,多求之於腎,故俗稱內腎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戶”。本穴功能治陽萎有效,是其有關於腎之明證也。
養生家盤膝運腰時,以本穴為全腰抵礎,左右前後反復盤旋,可使兩腎生熱,借添命門之火。
陽關本穴兩旁為足太陽之大腸俞。灸陽關,可覺火氣直入腹中,分佈內臟。即由陽關穴位橫通大腸俞,由大腸俞連及足太陽其他各俞、以通臟腑。由於此項功能,足可證明本穴與大腸俞二者之間定有橫絡,以為督脈與足太陽經交通之隘道,故名“陽關”。
中醫病理,大腸有燥糞,則涉及頭昏,有如癲狂狀者,名曰髒燥。即大腸邪熱由大腸俞橫傳陽關,循督上腦也。不然,大腸為貯糞之器,與腦何關?在治療上刺此穴可愈此症,是明證也。
命門中醫稱兩腎之間為生命之門,簡稱命門。此就內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觀之,本穴兩旁平于腎俞,本穴居其中間,亦猶內景命門居於兩腎臟之間也,故稱本穴為“命門”。以其橫通足少陰之經,故本穴又為本經構通腎臟之門戶。
問足少陰經行於腹部,督脈何以得通?現今針灸圖書較早年倍加精詳,何以不曾提及?曰:《素問◎骨空論》雲“督脈者合併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觀此段經文,可知督脈由本穴通少陰之經,又由腎俞穴透入內臟,分屬兩腎。但與陽關之通大腸,略同而小異。陽關先通大腸俞,經由足太陽經分佈內外。本穴之通腎臟,乃由腎俞穴傳導,隨足少陰經而入。因足少陰經自湧泉上行至陰穀穴處,橫交委中,合併足太陽經線,而行於足太陽經之裡層,兩經一表一裡,疊並上通,抵腎俞穴處,得與督脈橫通交會,故內經於督脈有“貫脊屬腎”之文。足太陽之經,由腎俞穴處與少陰經分道逕自上通。而足少陰之經由腎俞處獨行入內,屬腎絡膀胱矣。
《靈樞◎根結篇》雲:“太陽根于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乃是另一命門,非本穴也。乃指兩目之間而言。養生家稱兩眉兩目之間,幾約方寸之地,稱為寸田。《靈樞經》所謂“突於畜門”者,或即指此。(突,原文作“究”,應作突。)按畜字,從玄,從田。田,即寸田之處。畜門,去田則為玄門,即暗示寸田處,乃“玄牝之門”也。老子雲:“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研究針灸當與調氣導引諸書互參,俾求增益療效。
懸樞懸為托空不著之處,樞為致動之機。本穴治腰脊強直不得屈伸等症,故名之以樞。人當仰臥之時,腰脊處約有數寸懸空,可以探手通過。本穴適當此處之上端,兩條膂脊之間,故名之以懸,而曰“懸樞”。小兒仰臥,懸空最顯,老弱疲乏者懸空較微。
脊中本穴當背部十一推之下,為脊推全數之折中,故名“脊中”。主治腰脊強直,不得俯仰,與“懸樞”功用略同。《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傴僂。因其處肌膚薄淺,易於深灼也。髓灼則僂矣。
中樞本穴在第十一椎之上,亦屬脊骨中部樞要處。古書多不記載,後人增之。與脊中、懸樞名義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子及懸樞之“樞”字,而名之為“中樞”也。
筋縮本穴旁平肝俞。肝主筋,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本穴治瘈瘲、脊強、天吊諸般抽搐筋攣之症,因名“筋縮”。又以本穴正當背部大方肌之下角,逐漸狹縮之下,亦筋縮”命名之一義也。凡治筋縮之症,可以取此。
至陽至者達也,又極也。如四時節令,夏至為夏之至極,冬至為冬之至極。人身以背為陽,而橫膈以下為陽中之陰,橫膈以上為陽中之陽。陽中之陽,即陽之至也,故名“至陽”。又可意為督脈之氣上行至此,乃由陽中之陰達于陽中之陽,即背部陰陽交關處也。凡屬寒熱交爭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氣之陽,而卻病邪之陰,俾收汗出而解之效。譬如陰陽交爭之際,勢均力敵,各不相下,而陽方突得生氣增熱之助,猶生力軍突來增援,則陽之為勝,必可知也。故虐疾多取此。因本穴旁平膈俞,則知其內應膈肌也。
靈台古代國君有靈台之設,為君主宣德布政之地。即中醫學說,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內應神志。《莊子◎桑庚楚篇》注文:“靈台者,心也”。凡屬有關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強感通之力,而調性靈之能,故喻本穴為“靈台”。《針灸大成》雲:“禁針,可以多灸”。治氣喘不得臥者。火到便愈,蓋以興奮其陽也。但虛人或多寒濕及精神不振者,宜之。不然,助熱陽亢矣。故醫之於病,先須辨證。
神道氣之伸者為神,行之通者為道。督脈之氣,升而上通,行而直達。又以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因名“神道”。其治症,與靈台略同。顧名思義,知其功用專在神機,而非用於氣化形質之為病者也。《針灸大成》禁針。
身柱本穴承神道之氣,循督上升,正而且直,故名“身柱”。觀本穴所治,因腦力不足而眩暈,因中氣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癲癇,因大氣下陷而脫肛,均屬正氣先虛,則督經之氣升舉無力,以致產生腰脊肩背諸病。宜取本穴以興奮之,使督氣得充,正立直行,功同抵柱,諸症可愈矣。
其能治風者,何也?本穴旁傍風門,與人體內熱生風有關。故所治多屬搖擺眩暈火極而生之風。若以治外侵之風,及濕滯作痛之疾,非其所宜。猶抵禦外侮,良相不如良將也。 陶道本穴與任脈之璿璣,前後相應。璿璣在星象為北辰之樞。于此喻督經之氣羊角直升,緣身柱,上巔頂,下前額,循鼻入齒,銜接任脈下行,再緣督經由旬不已。在古代觀點,物體旋轉最速者莫過於“陶鈞”。《史記◎鄒陽傳》謂:“獨化于陶鈞之上”。中國古代談天地運行稱為“運轉鴻鈞”,即大體運轉,陰陽迭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于“陶”者,即法陶鈞之居中旋轉牽動四旁也。旋轉則必生風,故其旁下之穴,名曰風門。三十年前,余見賈璽亭先生取陶道治眩早極效。以其有調於人體大氣迴圈也。又見有人用本穴治瘧疾,亦本其斡旋大氣之理,調解陰陽,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諸症,均屬全身疾患。如時疫、感冒、發熱、惡寒、四肢無力、百節痠痛、煩滿、瘈瘲,俱皆有效。是其所關者大,所應者普也。譬如旱澇不均,得大氣斡旋,則風雨調順矣。故所治症多關整體,非僅限於局部也。故取譬陶鈞之旋轉,而名之以“陶道”。
陶鈞:即古法製造陶器之轉盤機也。其機上設平板,下有機輪,踏動機輪,牽引上板平轉,置陶泥於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隨盤自轉,可使隨意光勻。凡諸盤碗盎盂,埏埴以為器者,皆取制如此。
大椎在第七頸椎下。頸七椎為頸背椎骨之最大者。古人排序以此椎為諸椎之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
本穴位於背部極上,背為陽,本穴為陽中之陽。為督經諸穴之在橫膈以上者,調益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四經之會,故凡陰陽交爭一方偏勝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調之。 啞門本穴內應舌咽、主治瘖症。刺之俾使發音。故稱“啞門”。為回陽九針之一。凡諸瘖症俱可取此。《針灸大成》謂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啞,以其近於舌咽及腦也,故不宜火攻。
凡取經穴治病,可針者針之,可灸者灸之;針灸俱不宜者,則按而摩之,是為經穴三用。風府《靈樞◎歲露論篇》雲:“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所舍節,則其府也”。本穴在脊關節之最上,與風池、翳風相平,本穴居其正中。以形勢論之,猶統領風穴之衙府也。以病理言之,則風邪內傳之門戶也。緣風邪中人,多先舍於腠理,腠理內應三焦,三焦為六府之一,衛氣之所應也。凡疾病之關於風者,均可取本穴為主,故名“風府”。
諸風穴多忌灸。以火入風穴則走竄愈烈也。猶爐灶之火,得風則旺也。慎之為要。《銅人》禁灸。
腦戶督脈上頭通腦,本穴為其入腦之門。更考足太陽之脈,“起於目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當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腦戶”。
又以足太陽經與督脈於此交會,故本穴又為督脈與足太陽兩經之會穴。《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啞。《素問》雲:“刺腦戶中腦立死”。蓋謂刺之過深,傷及腦髓也。總觀本穴大意,針灸俱不相宜。
按腦喜清涼,養生家按摩腦後兼以搓敲,能使頭目清爽,乃由腦戶穴放出頭部鬱熱也。或問既然不宜針灸,又雲能治頭目癲癇等症,為針醫者何以措手?答凡屬針灸俱不宜之穴位;可用按摩法行之。譬如嬰兒皮肉嬌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聖創立推拿治法,專為小兒科設也。成人有畏灸畏針者及穴位之禁針禁灸者,均可採用按摩。
強間本穴在後顱硬骨下緣,功同腦戶。有雲能治頭目病及癲癇諸症,以其功能多在腦也。《銅人》未言禁灸,蓋以此處頭骨堅強也,故名“強間”。然少灸則無益,多灸則不宜,不如勿灸為佳。凡屬此等穴位,均須用手按靡。
後頂穴在巔頂之後,故名“後頂”。與前頂相對而言之。其所治症為頸項強急、額顱頂痛、偏頭痛、惡風、目眩等症。但前頂偏於治額,後頂偏于治項也。
百會穴在人體至高正中之處。《針灸大成》雲“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也,故曰頭為諸陽之會。雲:“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故名“百會”。所謂“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謂百神者,有關全身之神識也。該書又喻頭為昆侖。蓋以中國地勢而論,境內群山以昆侖為主,所有山脈河流,多由昆侖披瀝而下。故本穴別名“昆侖”。因足太陽經足跟後方外側,另有“昆侖”穴位,故本穴“昆侖”之名因之不傳。又本穴處人身最上,四圍各穴羅布有序,大有百脈朝宗之勢。猶地理學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則總攝陽經之匯也。名以“百會”,最為確洽。故後世以本穴為治療頭部諸病之總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經》所雲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時雖用瀉法,而反升提。何則,因人身血氣迴圈有壓力亦有浮力。熱邪與浮力結合,故有時降之不下也。故針家治頭部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侖,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瀉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濟。即上病下取之義也。有謂病理醫理不切實際,蓋以術者不言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經也。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順其情也。用寒遠寒,用熱遠熱,避其勢也。諸般大法,術者最須留意。 前頂穴在巔頂之前,故名“前頂”。與後頂相對而言之。治症略同後頂。只是前頂偏於治額,後頂偏於治頂也。
顖會顖,從頁從思,思從自,從心。人當思慮之際,神識會於顖門,故名“顖會”。胎兒諸竅靜閉,唯以臍吞吐母氣,促動膈肌為之鼓蕩,顖處亦為之小顫,是為胎息。胎息為先天之氣。迨既生之後,則鼻司呼吸,是為後天之氣。而顖乃漸合。《銅人》謂八歲之後,乃可針。凡關頭腦之病,以上各穴均可酌用。昔唐高宗患頭脹目昏,諸醫守至尊頭上莫刺之戒,故治之不效。獨秦鳴鶴取顖會放血立效。《大成》雲:刺百會出血。蓋隱顖會雲百會,以防粗工濫角有失也。愚以為凡刺此穴須先捫之,覺有突突灼熱,乃可刺之,血出亦易。捫之不熱者勿刺,乃虛證也。後人多取上星穴以代。
上星人當審思之際,多先反目上視。俾意與腦合,而後慮之能得。閉目凝神,迴光返照,則往事如見,喻猶黑夜之有明燈也。穴在頭上,因名“上星”。凡屬風熱上沖,鼻塞、鼻衄、風眩、目不遠視,如霧迷蒙,一切上焦沉陰,頭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詳玩星字之義,則本穴之大用可知矣。
神庭本穴在腦海前庭。為神識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續博物志》雲:“面者,神之庭也”。故名本穴為“神庭”。顧名思義,則知其功用在神也。《淮南子》雲:“神者,智之淵也”。凡治有關神識之症,皆可取此。又凡醫書所載之神,乃自身神識之神。須先識此,不可混也。凡屬治療神識之穴位,靈感最敏,成敗亦因之最速。凡刺此等穴位,均須慎審從事。 素髎髎,為骨隙之狹小者。本穴在鼻尖正中縫隙中。鼻尖,俗稱準頭,以其中立不倚,而為面王中正之標準。凡物體之素於其位元者,必中正乃佳。故稱本穴“素髎”,又名“面正”。其名之以素者,以鼻為肺竅,肺于五行屬金,金于時為秋。于色為白,白為素色,金為素氣,秋為素令,故名之以“素”也。又肺惡熱而喜清,最宜清冷靜潔,取名于素,意義深長。且寓有調和肺氣之意。病準頭亦者,火克金也。本穴治之有效,亦取用於素也。
水溝(人中)穴在口鼻之間,正中之處。養生家閉口藏舌,舌抵上齶,運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潤喉嚨,通滲髒府。本穴正當口水吞咽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乃指口中功用而一言。若自外表觀之,則僅涕水之溝渠耳,於義則淺。
鼻通天氣,口通地氣。本穴在口鼻之間,故名“人中”。所謂通天氣者,即吸則取之于天,呼則還之於天。籍人心肺鼓盈,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迴圈也,故亦喻胸廓為天。所謂通地氣者,即飲食水穀動植等物,皆取之於地,入之於口,經胃腸消化吸收精華,排出便溺,還仍之於地,合於土壤,又複產生水穀動植物以供口腹。是與地氣作迴圈也。故喻腹腔為地。人中之名,較水溝之名為雅,且顯。故後世呼本穴多曰人中,而不言水溝。近今水溝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見用矣。又本穴為督脈與手陽明經左右交通之會,故治口眼喎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辱動如蟲行。又以手陽明之經,內屬大腸,大腸吸收水分。本穴既為督與手陽明之會穴,故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症。
兌端《易》:“兌為澤,為口,為舌,為剛中外柔(寓唇柔齒剛之意)。”端,正也,緒也,又稱事物之盡頭為極端。本穴在上唇之端而正中,又為督經末端,故名之曰“兌端”。鼻腔、口舌諸症,及有礙發言之病,均可取之。 齦交《靈樞◎經脈篇》:“手陽明之脈,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循鼻入上齒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門齒正中縫隙中。上者屬督,下者屬任,兩者均為任督二脈之交會。故名“齦交”。上下齒縫雖不連接,由於人中、承漿兩會穴,手足陽明兩經左之右,右之左(手陽明于人中交叉,上至鼻旁,足陽明於承漿交叉,上至額角)兩經四線,循口環唇,任督兩脈之連系,由口角兩旁之線,接引交會,而任督兩端籍以相連也。本穴功用主要為瀉頭部督脈之氣,所治為口齒鼻目巔頂等處之疾,但不及於耳。
愚初學醫時,對於任督二脈於口齒處相與連接,頗有疑問,及閱《內經》、《靈樞》,乃知古人早有明見。故一再提出以供同道參考。
簡錄《靈樞◎經脈篇》原文二段如下:“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頰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觀此兩節經文,則任督相交一目了然矣。
任脈人身經絡十四,要以任督二脈為主。督脈屬陽,行於背,循脊上頭,過額鼻,至口齒,而交接任脈。任脈屬朋,行於腹,上胸,經咽,至唇,入齒,緣手足陽明之脈,而與督脈連接。《內經素問◎骨空論》雲:“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下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滑伯仁曰:“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又言:“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分之於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於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見《十四經發揮》)余以為任者,任重而道遠之意也。一人在爬行時,任脈在下,擔負全身,故名曰“任”。 任脈總攝全身諸陰之脈,為陰脈之海。又本穴當本經外循行之發端。《素問◎骨空論》,王冰注:“沖脈起於氣沖,從少腹之內,與任脈並行。又言“沖脈與任脈皆起於胞中。”按沖、任皆屬陰脈,故名“會陰”。猶言諸陰之會也。穴在兩股夾襠,兩陰竅之間,故能治穀道、子宮、精室、陰器諸處之病。又本穴在處,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義,遮以蔽也。《銅人》雲:可灸。《指微》雲:“禁針”。其他針灸文獻有言,凡幽僻掩遮之處,多禁針,皮肉淺薄之處,多禁灸。(“屏翳”二字餘有異議,見“鳩尾”解。)曲骨本穴在恥骨上緣,凹曲處,故名“曲骨”。與足部京骨處京骨穴、束骨處束骨穴意同。治虛冷失精,五內寒弱諸症。子宮精室膀胱諸病多取之。
中極本穴內應胞宮、精室。胞宮、精室,為人體極內之處,猶房室之堂奧也。乃人體至中至極,故名“中極”。
以外景觀之,人體自項至踵,全身長度,本穴當其折中,亦中極命名之一義也。治病同于曲骨。
關元本穴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為養生家聚氣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此處為下玄關,古時“玄”與“元”通,顛倒讀之,即關玄。古人多於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顛倒其詞,隱玄關,而稱“關元”,其所治症多為有關大體虛證。如遺精、陽痿、尿頻、癃閉,以及女子月經不調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義,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易經》:“乾元”指乾之全體。“坤元”指坤之全體。關者,門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謂“關元”為元陰元陽交關之所,即先天之氣海也。 石門石者,喻堅固也,門者,非僅通行之孔道。《白虎通》謂:“門以閉藏自固也”。如深山蘊玉稱為寶藏,儲藏貨財,大者稱寶庫,小者稱石櫃。人之子宮精室,猶蘊櫝之藏也。有此封藏之閉,乃能蘊育種子,以待發生成長,故喻此表面穴位為“石門”,即猶石室之門也。
針家多雲,刺本穴可使人絕育,孕婦則能墜胎。更有謂深刺重刺,則能斷孕,淺刺輕刺,反使人受孕。蓋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淺刺輕刺,興奮之也。則本穴內應子宮、精室之義,更顯然矣。又女子天閹,稱為石女,蓋古人先得“石”字之義矣!氣海本穴與肺氣息息相關,當腹部統氣之根本。苟氣海處不作吸引,則中氣不能達於臍下。男子腹呼吸,全賴氣海為之鼓蕩,乃有吐納也。養生家調息,綿綿若存動而愈出者,全在於此。故養生家以本穴為大氣所歸,猶百川之匯海者,故名“氣海”。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溝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醫常雲,氣為血之帥。
按海字之義,又可喻為事物廣泛,作無邊無際解之。試觀海水之化雲升騰,降為雨露,即天地間之氣化迴圈也。在人身凡屬氣息升降失調,其治皆以本穴為主。余見裴廷輔治一氣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開行氣之路。再刺本穴,使引上逆之氣下達臍下,立即生效。猶導川入海,則水不橫逆矣。古人定膻中為氣會者,蓋以後天之氣鼓蕩於胸,以促臍下之氣相與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氣升降,猶橐籥也。
《道藏》服元氣法,略謂氣海與兩腎相屬。腎屬水,氣與水互為子母。水在人身為陰,獨陰不能升化,必須濟之以陽。心屬火,火在人身為陽。《書經◎洪範篇》雲:“水曰潤下,火曰炎上。”合之人身陰陽不可偏盛。人之飲食、呼吸、寐寤、動靜,只是調停自身水火而已。故養生家以心意之陽,下降腎宮,而溫存以守之,則猶天日之陽下照江海。陰水得陽火之照射,則化氣升騰,雲行雨施,澤被大地。其于人身則正氣流行,邪氣自不幹攪。視此水火升降,則知地天之所以為太也。
在醫理上,亢熱之症,得辛涼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濟也。亦即《內經》:“身若燔炭,汗出而散”之義也。若稍涉辛溫,則猶澆油救火矣。則其為敗必可致也。故于此症,古聖有桂枝下嚥陽盛則斃之戒。王太僕又擴充斯意,謂“寒之不寒,是為無水,熱之不熱,是為無火。”三複斯言,可發深悟。養生家以動靜調寒熱,以寒熱平水火,同此一理。氣海之義,豈可輕忽。宋代大儒邵康節,冬不爐,夏不扇,蓋即深得此理,而善調自身水火者也。
陰交此穴為沖任腎三經之交會也。沖脈循足少陰上行,至本穴相平處,由任脈交叉互過,仍循腎脈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沖貫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發,男子至口而髭鬚生,因沖任腎三脈俱屬陰經,故名“陰交”。又交者,聚也,三脈聚而交會也。其所治症,統此三脈之在腹部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過深。
神闕本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後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常存。在內景接近大小二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俱關於化。即大而化之之謂神也。《道藏》曰:“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出入中門,示顯貴也。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本穴為心腎(心藏神、腎藏志)交通之門戶,故稱“神闕”。 又神為一身主宰,應變無窮,即變化無極之意也,人苟無神,則全身無主,而成不知不覺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為陽居陰位,故喜熨灸而忌針刺。凡屬揮霍撩亂,有幹神明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但以灸熨為佳。
按摩者,轉運此穴,可以通暢矢氣,消化水穀。《道藏》謂;“臍為後天之氣舍。”故又名本穴為“氣舍”。因足陽明一經更有氣舍,故本穴只稱神闕而不稱氣舍。
水分本穴居下脘之下,內應胰臟。又橫結腸正由此處經過。胰臟有分解乾濕之能,大腸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關於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乾濕之意也。故能治水腫腹堅、胃腸虛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
中醫古說,臍下為水腹,蓋以小腸週邊為水油,膀胱內容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與三焦膀胱均有聯繫,故本穴功能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過甚也。《明堂》用灸。《資生經》亦以不針為是。汪訒庵雲“中焦不治,水停中脘”。蓋謂脾之功能失調,則水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
下脘即胃府也。本穴內應胃底大彎之處,故曰“下脘”。本穴為本經與足太陰經之會穴。因足太陰經屬脾絡胃,由內循行之線與任脈連通也。凡胃病陰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取此。故治厥寒、腹滿、痞痛、宿積、寒滯之症。《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開之,然後取三裡以瀉之。《百症賦》則取本穴並取陷穀,治腹堅而止腸鳴。均以本穴能通胃底,而資以針道抑揚而通利之,故于陰滯之病得速效也。古人采穴配用,簡捷靈便,宜其垂法後世也。 建裡建者,築也,置也;裡者,居也;止也。《靈樞》雲:“胃有五竅者,閭裡門戶也。”張景嶽雲:“咽、賁、幽、闌、魄”五者皆胃氣之所行也。本穴治腹暴痛、呃逆、不欲食、胸中苦悶等症。後人演得經驗,兼取內關,用以安定閭裡,通徹門戶,而和中也,不愈,則檢取他穴,促使吐瀉,以逐外邪。但愈後仍須補此,即安內重在善後也。凡屬胃中不安之症,本穴皆可為力,俾以奠定閭裡,而人得安居也。故曰“建裡”。玩索本穴名義,包含補意居多。
中脘本穴內應胃中,即近於胃小彎處也。因穴位所在,故名“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故治胃府諸病,以此為主。《難經》謂:“府會太倉”。滑伯仁曰:“太倉,一名中脘。”按太倉為納穀之器,在人身唯胃為然。
上脘本穴內應賁門。賁門,即胃上口也。故曰“上脘”。主治滿悶、吐逆諸症。蓋以本穴接近賁門也。賁,即今之所謂橫膈肌也。俗雲心口痛,即賁門症也。玩味本穴治吐,則知下脘可以治哆。有謂賁門為噴門者,乃抄傳之誤也。
巨闕闕為內庭中正之門,俗稱中門,又稱儀門。古者貴家,門必有闕,所以飾門第,別尊卑也。本穴內應腹膜,上應膈肌,為胸腹交關,分別清濁之格界,又為食道及動靜脈上下通行之關隘,故名“巨闕”。
古者劍號“巨闕”,劍為除暴戡亂之器。本穴在胸骨劍突之下,其所治症為胸滿、瘈瘲、霍亂、吐逆、痰飲、心痛等症。凡屬清濁相干,不得寧靜者,本穴均可治之。猶仗劍立朝,清除君側,而戡定變亂也。因名“巨闕”,則又命名之一義也。但刺此穴,患者須仰臥揚手,乃可下針,防止膈肌下沉,或有傷之也。傷膈肌,則呃格不休。 本穴為心之募穴;募者,會也,聚也。《內經》雲:“心藏神”。《道藏經》雲:“神門,巨闕”,蓋謂神之門乃巨闕也。即雲人體神識與此有關也,故為心臟之募。
鳩尾穴在胸骨劍突下。肋骨分岐,如張兩翼,劍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鳥之尾,而必喻以鳩鳥之尾者,以鳩鳥之尾常垂善蔽也。中醫稱劍突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故名本穴為“鳩尾”。
先賢有雲,凡穴在隱蔽處多禁針。愚曾見誤刺此穴呃格不休者,即傷及膈肌也。又中醫論病多言“氣”,即言人體氣化通行之路也。氣化有傷,則傳感失常,而為病矣。如誤刺此穴而為病者,非僅傷及膈肌之質,若影響膈肌之氣,致氣不通暢,亦作格逆,或致呼氣不利,吸氣作痛者,亦常有之,術者當慎之。
鳩為布穀鳥之別名,性喜聚居,故稱多人施工為鳩工。本穴又名“尾翳”,似不洽當。愚意當以會陰穴為“尾翳”乃佳,以其近於尾骨也。會陰穴別名“屏翳”,亦不洽。當以本穴名之“屏翳”,以其近于巨闕,猶中庭之門稱屏門也。屏或尾之誤,以字形近也。
中庭穴在蔽骨之上凹隙處。蔽骨猶屏門,本穴則庭除也,又屋之正室為庭。本穴兩旁為足少陰之步廊穴,猶主室之旁,房廊相對也。如此者,則形成空庭院落。不然,步廊二字,在人體有何取意。蓋古人所譬,心為主人,則胸廓猶其庭院,再進則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為“中庭”。其所治症,為喘嗽、支滿、嘔逆、噎格等症。俱屬胸廓不舒,神情煩悶之類。以中醫理論揆之,凡屬內因自亂,而非外邪干擾者,本經膈上諸穴均可採用。用以安內,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僅是本經行人神識門庭之初步,命名之義,可審思之。
膻中《靈樞經◎脹論》雲:“膻中者君主之宮城也”。蓋指心包膜部位而言。本穴內景正應心包外腔,故名“膻中”。體會宮城為用,則其應症可想而知矣。
《素問◎靈蘭秘典》謂:“膻中為臣使之官。”蓋古時稱君主所居為宮室,故由中庭再進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臟外衛充盈之氣,俗稱心氣,又名中氣。倘中氣有所減損,則人體各部之氣,均來填補。猶諸侯之會師勤王者,故稱“膻中”為氣會,又稱為“上氣海”,以諸氣有時來歸也。有因此中氣之傷,致人體全域之氣,因之消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氣分之病。由此宮城再進則玉堂、宣室矣,蓋古人寓言取譬者也。本穴主治頗關要害,故《針灸大成》示人禁針。但實症可以淺刺,虛證則灸之。
玉堂玉,貴稱也,堂,正室也。即主人治事處也。猶衙署正廳稱大堂,法官審訊稱過堂,又稱人家長為堂上。古人以心為中主,故尊心之所居為玉堂。此之所謂心者,即胸腔中正之氣也。
按尊貴所居,固應屬陽,然貧之至極,則守衛嚴肅,反有陰森氣象。此亦物極必反之義也。本穴主治心煩、嗽逆、上氣、胸膺骨痛,均屬陽中之陰症。
紫宮穴在華蓋之下。《黃庭經》華蓋注:“華蓋之下多清涼引動腎氣上布紫宮”。按《洛書》“離為九紫”。離屬心火,紫為陽極之色。物極則反,而現勝己者之化。故紫色較赤色為黯。黯,近于黑,黑屬水,水克火,故曰勝己。宮為尊長之居,因名“紫宮”。 《黃庭經》又雲:“心為絳宮田。”絳色為陽之正,紫色為陽之極,陽極則反陰,猶政令之極,則為嚴秘,故君主有宣室,如樞秘院掌政令之秘。在未施行時,反象嚴秘之陰。故本穴治症為氣逆、胸滿,煩悶、嘔咳等陽中之陰症。多同於玉堂。
按華蓋、紫宮、玉堂,巨闕等名稱,乃道家寓意之言。俱是人體虛靈主要部位,勿以其有似迷信,而斥為異端也。考東方哲學始于黃老。中醫文獻以《內經》為先,其中名詞、術語多與道家淆混。因當時中醫尚未獨立學派,只是潺於道儒之間耳。故傳統醫學名詞、在近期難與道派劃清界限,其合于生理病理者,無妨存其原貌,以證我國先代研醫之奧,亦古為今用之一道也。
華蓋《內經》雲:“肺者,髒之蓋也。”按蓋,具覆護之意,猶屋宇之覆護內容也。揆之人體,肺臟居胸腔最上,故養生家喻之為華蓋。創穴名者體會此意,即名本穴為“華蓋”。《天文應象》注謂:“華蓋七星,其柄九星,列如蓋狀,以蔭帝座。”正與肺臟之覆護心臟意同。
人身五臟,肺喜清涼。《道藏》曰:“肺部之宮似華蓋,過華蓋下且清涼。”詳“過”與“且”字之意,非僅謂其部位處清涼,且此外更須得清涼以濟之也。
華,繁盛也。人身正常之氣,行駛至此,為陽之盛極。而本穴兩旁,為足少陰經之彧中穴。彧,亦繁華茂盛之意也。中醫對人體各部均以陰陽五行括之;又以五行本性生克制約,各應所須以濟之。如肺臟多喜清涼,故引致腎水之氣上布胸中,以相調濟。腎經之神藏平任脈之紫宮,坎一之腎陰,調離九之心陽也。腎經之彧中,平任脈之華蓋,即起陰潛之腎水,滋嬌柔之肺金。使各得自然之宜,而成其繁茂也。此乃天成之水火升降,亢承制約,互調寒熱,歸於溫涼。則陰平陽秘,病安從來。養生家巧得此理,施于有為,所以能養生也。
觀此經氣流行,配調相濟,人體先天已經奠定,而為後天生生之本。彼養生家守此妙道,調攝之耳。醫藥家借外界物質,攻補之耳。針灸則就人體自有功能,抑揚之耳。同是養生之道也。
璿璣北斗第二星為漩,第三星為璣。北斗自轉,而璿璣隨之。故測天文之儀器,名曰璿璣,又名混天儀。儀上樞軸,亦名璿璣;其軸總□全儀,旋轉動力之源。人之胸腔,猶混天儀之籠廓,本穴居胸腔之上部,猶璿璣持衡,因名本穴為“璿璣”。
養生家以璿璣為喉骨環圓動轉之象,文學家以璿璣為珠、玉之別稱,均喻其圓潤光滑也。統此諸說,同一意義。再考其所治諸症,為喉痹、咽腫、胸滿、澀痛等等,是其功能富於滋潤滑利,有通滯去瘀消腫之能,似治乾澀枯燥之症。操針者意會此理,以為運用本穴之則。
天突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本穴位於胸腔最上,其功用為通。刺法使患者含胸延頸。術者循胸骨內緣向下探刺,導引滯塞之氣上通,俾淤痰鬱氣之在胸臆者,得以爽利湧出,故名“天突”。突,奔沖也;又煙囪也。取名“天突”,喻猶胸腔之囪突也。按摩術有點天突法。張壽甫《衷中參西錄》言之最詳,茲不贅述。
一九四八年餘診一婦人,因大怒氣厥。余擬刺回陽九針,甫刺啞門一穴。一老人突然走入,呼令去針,餘急起針。彼令一壯婦人抱扶患者端坐。另一婦人以中指探其天突,叱令用力,再用力,患者忽然啊的一聲,大哭而蘇。餘不敏而退。後餘仿用此法,通痰導氣,多收捷效。願同道共識之。
廉泉舌下孔竅名曰海泉,人之口津出此。本穴在結喉上緣,凹陷處,內通舌之下海泉。刺本穴,口可生津,故喻之以“(氵兼)”,(氵兼),為潮水最勝之詞。我國舊習以中秋節後數日,為(氵兼)水之期,期間海潮最大,簡稱(氵兼)水。因名為“廉泉”((氵兼),音廉,等同)。
先哲有言,“氣道滋之以津,食道濟之以澤。”源源為津,沛然曰澤。養生家以口喻海,舌下有穴曰海泉。下顎舌前凹處,喻為天池,又名華池。喻舌為赤龍。以舌攪口中,可以生津液,俗名赤龍攪海。本穴內通喉咽,上達顎池,以舌攪口,可以生津潤燥。與手少陽經之液門,有同功焉。本穴為陰維與任脈之會穴,故其功用偏于陰也。
余曾體會天池之水,源源若泉,經過咽喉,降瀝胸腹。內調藏府,外澤肌腠。猶地泉之水,滲透上滋也。《針灸大成》謂本穴治咳嗽、上氣、嘔沫、難言、舌下腫、舌根縮急、舌涎出、口瘡、不食諸症。均取其功用在舌與水也,故名“廉泉”。余曾見某老醫,治重舌,灸本穴
四、五壯,則小舌縮入而愈。觀眾驚為神奇。古法確有絕妙獨到之處,一旦失傳,豈不可惜。
承漿承漿者,指口內承受漿液言也。人口中漿液,養生家稱為瓊漿玉液,乃由舌下滲透而出,匯于天池,經舌尖向上舐送。由上顎膛翻轉向後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廉泉處,受舌咽擠迫而下嚥,本穴內通舌下,正應口內天池。因近天池為存儲津液之處,故名為“承漿”,又名“天池”,又名“懸漿”。懸漿則喻口水出天池,由咽後下行也,有如爆布之淩空而下,故名之以“懸”。若徒自表面觀之,則僅沾受飲食之餘瀝耳。
本穴近于任督二脈之交,故治牙疼、口禁等症。又為足陽明經左右交叉及任脈之會,故主治口喎、邪風、半身不遂等症。穴雖淺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
肺手太陰之脈《靈樞◎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之端。”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擬補。
中府本經承肝經足厥陰之氣,內循胃口,上膈,屬肺。肺為呼吸外氣之府庫。又以本經之氣,由本穴出中達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後人簡稱“中府”。蓋以本經之氣由內府輸出也。即出納外氣,經氣隨之通行之過棧也。
本穴功用與雲門略同。俱能舒達內藏抑鬱之氣。《針灸大成》謂治少氣不得臥。按中醫病理,少氣之人,多喜靜臥。今言不得臥,乃氣郁於上,非氣虧於中也。刺本穴使氣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為肺藏之募穴。按“募”字之義,匯也,聚也。古時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壯丁,而揀選之也。
按針灸治療多在調氣,如行氣、導氣、提氣、降氣,均以理氣為務。又針下有感謂之得氣,撚轉提插謂之行氣,下針之時或在呼氣,或在吸氣;總不離乎調理其氣。故於穴位命名,多取氣、水、雲、天、海、泉、溪、澤。雖曰丘、陵、關、室,亦懷通、降、容、瀉之意。
雲門雲,猶氣也。肺經之氣,由內府輸出。循行經絡,分佈於表。本穴猶氣化飛升之門也。在治療上通經行氣之功居多。凡屬氣鬱之症,取本穴可以舒之。即使陰滯之氣,化雲行空,暢達于陽,故名“雲門”。治症略同中府。但雲門主外、主開,中府主內,主闔也。
按雲之為意,遠也,多也。“太山之雲,不祟朝而滿天下”。蓋譽之飛升流布,速且廣也。《針灸大成》禁針,誤刺生暈,以其升散太過也。但治壯人之鬱則宜,若老人患郁,針此反傷正氣,宜取豐隆引氣降下,解鬱而氣不耗損。 天府肺開竅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頭及胸廓也。本穴接於雲門,故能通宣肺氣,出於氣府,行於肌腠,周遍全身,猶雲之漫天匝地,廣漠流行也,更以其有關於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積之多,猶府庫也。
治症與中府意同。中府治內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猶納,此者猶出也,名詞字義,可以參之。
古代朝庭制度,有天府、玉府、內府之設。天府,即中央集權處也。故雲“天府治中”,即治理內政得失也。補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氣,使之集中。宜施於虛不攝氣之症,然必用補法。《甲乙經》謂治咳嗽上氣,喘不得息,逆氣不得臥,凡汗出,身腫,恍惚,善忘。揆此諸症,俱為氣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氣匯於胸廓,猶行政之治中也,故稱“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稱臂曰“天”,無乃牽強?蓋人身四肢,猶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則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處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夾白穴在上膊,臑部內側,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夾腋之處,故名“夾白”。以穴位在處得名也。為手太陰經行氣之夾道。治心痛、氣短、嘔逆、煩滿等症。必辨其確為氣鬱所致者,乃可用此。蓋以本穴能行氣也。
尺澤脈訣雲:“分寸為尺,分尺為寸”。人之前膊腕橫紋後一寸為關,由關至肘橫紋為尺。診家謂“尺膚熱”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見此一尺之熱,即知全身俱熱也。右數語,專為尺膚熱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論。本穴在肘橫紋外側端,為手太陰經之合穴,合象水之歸。水之所歸,大則江海,小則沼澤,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澤字立意,治意亦廣,大有普及全身之勢。如治舌咽乾澀、血不榮筋,臂攣喉痹、以及津液失調,四肢拘急,靜脈充血,取本穴治之,則甘霖普澤,萬物孳生矣。尤其時病拘急,在本穴靜脈放血,可以立愈。須兼取曲澤,猶旋瀉水流通於湖澤,減低漕道水位,則無漲逆之患矣。本穴於位則尺、於功則猶澤也。因名“尺澤”。
孔最孔,通也,甚也,又間隙也。最,甚也,聚也。本穴為本經之郤。郤即大孔竅也。考肺手太陰之氣,出於中府,化雲行天(雲門、天府)降為雨露(尺澤)。在在孔竅,以通以達,猶天空大氣,周遍寰宇也。又本穴為本經之郤,其功用最能開瘀通竅,為治孔竅病,最得用之穴位。其所治症多為身熱痛,汗不出,頭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屬有關於竅,而有取於通者,二字連用,即通竅之極也,故名“孔最”。
列缺古稱雷電之神為列缺。雷電在大氣中有通上徹下之能。人或巔頂有陰沉鬱痛之疾,則頭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猶霹靂行空陰霾消散,而天朗氣清矣。故喻本穴為雷電之神,而名以“列缺”。于《易經》,在卦為大壯,剛以明也;為無妄,天下雷行,性命正也,皆用陽剛以制陰柔之象也。
《針灸大成◎席宏賦》:“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尋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今以列缺名義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猶天之太空也。最喜清明涼爽。倘或溫熱之霧氣彌漫,而僅取淵、溪、池、澤之穴以瀉之,何能有濟?若得霹靂驚天,則雨過天晴,雲收霧斂,而溝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後,宜複取太淵,以疏瀉之也。三複此理,則知雜病法歌,太淵與列缺並用。後溪與列缺並用,等等法訣,即此意也。
願同道研究穴名,則能運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義,愈以明矣。
本穴為手太陰之絡,為與手陽明經相互溝通之捷經。致本經之氣,得過陽明而上達頭腦。此下各穴,乃本經梢末之餘氣耳。在診斷上觀察,陰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陽經之氣偏盛,而感覺手足灼熱。若陽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陰經之氣偏盛,而成覺手足清冷。若二經之氣俱不足,則厥逆矣。其他各經之陰陽構通,亦同此理。倘遇此等證候,可于主客原絡諸穴調停處理之。
經渠本穴善能瀉熱開瘀,猶浚源疏流也。其所治症為胸脹、暴痹、喘咳、氣逆、胸背痛、喉痹、掌中熱、鬱熱、汗不出等症。總以開瘀瀉熱為主,猶分洪流為多渠也。故名“經渠”。雖曰脈會太淵,本穴有同用焉。
太淵本穴為脈之大會,通達十二經絡,猶水流之交匯也,故名“太淵”。太,大也;淵,深也,會經渠之總匯而得名也。
治肺脹、喘滿、狂言、嗌幹、妒乳等症,總以清涼退熱之功為多。凡諸鬱熱之宜以清涼者,皆可取此。
《道藏》雲:“太淵玉漿,甘如飴”。原注:“太清之淵隨時涼”。即以本穴功在清涼,故名之為“太清之淵”,簡稱“太淵”。 魚際穴在手拇指本節後,掌內側豐肉際,形如魚腹,古稱此處為魚。《靈樞◎經脈篇》雲:“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為“魚際”。張隱菴謂“有如魚腹,因以名之”。蓋謂魚處之邊際也。
少商肺屬金。金,在音為商,于時為秋。本穴為手太陰之末,交傳手陽明之初,出陰經而入陽經。功能通瘀解熱,以其具金氣肅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商”即五音之商音。商之氣令雖屬肅殺,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為“少商”。
本經之氣,由列缺傳入手陽明之經,循經向上進行,連接十二經脈,如環無端。
前言手太陰之氣,既由列缺通過陽明,循經上行,其餘氣貫入拇指則可,而曰傳入陽經以商陽為行氣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飛越也。本經之氣由其絡穴通過陽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順其貫力之勢,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併陽明之氣,隨而上行也。其他各經之陰陽交接,均同此理。
大腸手陽明之脈《靈樞◎經脈篇》:“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大指次指之端,即挨近大指之次指端。
商陽本穴為手陽明之始,承肺金清肅之氣,遞接而來。借少商商金之氣,由陰側轉入陽側,故名“商陽”。張隱菴曰:“陽明司四時之秋令,而太陰主四時之清秋”。揆之此意,則少商為秋商之初,商陽為秋商之正也。商,金也。陽明之氣令也。故名本穴為“商陽”。體此秋商涼肅之意,則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矣。又以本穴為手陽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滿。又本經從缺盆上頸,貫煩,入下齒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故本穴又能治頸項喉齒諸疾。
二間本穴一名“間穀”。穴在次指內側,爪後第二節後。故名“二間”。間,隔也。治症略同合穀。
三間本穴一名“小穀”。穴在次指內側,爪後第三節後。故名“三問”。二間、三間,均與合穀交會。故二穴治病,均與合穀略同。三間別名小穀,二間別名間穀,以其次于合穀也。
合穀合,會聚也,交與也。《內經》謂:“肉之大會為穀。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間,大凹隙中,故喻之為“穀”。更有小谷、間穀來與交會。故名“合穀”。合穀稍外,名曰虎口,以其擴張也。
本穴治症頗多,以面口為主。又合穀、太沖各二穴,名為四關,以其能大開通也。余治一重感冒,戰而未汗。家人大驚,急延診。為刺合穀,針甫下,戰慄立止,稍撚轉,汗大出,言語正常,少時安睡,次日能食,但體弱耳。此後餘愈信針道之妙,有不可言傳者。此四十年前事也。
陽溪《內經》雲.“肉之小會為溪”。凡經氣行至凹隙處,多取名溪、穀、淵、池、泉、海。此穴當腕骨陽側內聳凹隙之中,故名“陽溪”。其所治症,略同合穀。
偏曆曆,傳也,又經過也。穴在橈骨陽側,近腕偏棱處。經氣由此通行,故名“偏曆”。本穴為手陽明之絡,與手太陰構通,前此數穴,乃本經稍末之氣。若陽經之氣不足,則熱力不達稍末,形成陰經之氣偏盛,則指端清冷。若陰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陽經之氣偏盛,則手心灼熱。以下諸經,陰陽交變,均同此理。本穴所治以口齒耳目諸疾居多,以其經絡所過也。
溫溜溫,和暖也,溜,流動也。本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曆安順行來,其有和暢溫通之意。觀其所治病症,為肘臂寒痛、寒厥頭痛等一切寒濕濡滯之症,則知其有溫熱散通之力也。又治腸鳴噦噫,則知其有決溜通暢之力也,故稱“溫溜”。以其功能而得名也。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之意,昭然如見矣。
下廉、上廉廉,側也,又隅也,棱也。二穴在前膊外側,肉棱凸起處。在側棱下端者為“下廉”,在側棱上端者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兩穴治症略同,凡諸偏風、腹痛、尿黃、冷痹不仁等症。但有關大腸者,則更效。
手三裡本穴名義,有體、用兩解。有言其體以地位而定名者,《靈樞經◎刺解真邪篇》雲。“取天容無過一裡。”《太素◎五節刺》雲:“天容無過一裡而止”。楊上善謂:一裡,一寸也。玩兩書“裡”字之義,決非道裡途程計也。當以《靈樞經》、《太素》為正,考本穴定位,多謂曲池下二寸。若于屈肘尖處量之,則為三寸,故名“三裡”。另如五裡穴,諸書多謂曲池上三寸。若於肘尖處量之,適得五寸,故名“五裡”也。又如足之三裡,經文明言“取之下陵三裡”,猶言棱下三寸處也。如此定名言其體也。
又《內經》言:“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蓋謂天地萬物主從之氣,得其中和之宜,則生長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則交通不表,風雨不節,人物即因之生病。三裡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裡”。以其功用而得名也,本穴在臂、故名“手三裡”。
所謂天氣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氣也。地氣者,口納飲食,取水穀之氣也。人氣者,一為先天元氣,一為後天七情變化之氣,及飲食補助之氣。所謂天樞上下者,即天樞穴位之上下處也。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言也。腹部有病,三裡統能治之。《針灸大成◎席弘賦》言:“手足上下針三裡,食癖氣塊憑此取”。又雲:“肚腹三裡留”,皆不專指“足三裡”也。只揣針灸諸穴名義,凡以三裡、五裡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經病也。
更玩古代中醫術語,常以天地人代表上中下,複以天地代表輕清重濁。如頭部三節,腦喜清涼而喻天,故穴名曰天沖、通天之類,口喜和暖而喻地。如稱地倉、地閣之類,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類。又在中部以胸廓喜清虛而稱天,在腹以濁滿充實而稱地,在四肢,臂為上肢,穴在臂有天府,天泉,腿足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機、地五會。如此示意,言簡而意深。節省許多文字。學者苟能潛心測會,擴其含意,則針道進展無限量也。《針灸大成◎席弘賦》雲:“肩上連臍痛不休,手中三裡便須求”。《雜病篇》及《穴法歌》俱雲:“手三裡治肩連臍”等等歌訣,據此推測,手三裡治臍上膈上連及肩背等疾,足三裡則可治臍以下至小腹胯膝諸疾也。兩三裡分工取治,有不同而同及同而不同之異。
曲池穴在曲肘橫紋外側端,肘骨曲角內緣陷中,因名“曲池”。曲肘覆手取之,穴名與曲澤義同。治偏風、喉咽、肘臂肩腕等處之症,以經絡之所過也。 肘髎穴在肘外側凹處,故名“肘髎”。肘為全身關節較大者,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按肘角內緣曰“拏”(音拿,牽引也),肘角外緣曰肘,故名“肘髎”。即雲肘尖處之髎窠也。
五裡《內經》雲:“地有五裡”。裡與理,裹,供通。即理其內,俾使達於外也。《針灸大成》謂:主治風疥、驚恐、吐血、咳嗽、腎不納氣、心下脹滿、身黃等症之有關五藏者。因名“五裡”。又治臂痛、嗜臥、四肢不動、瘰鬁、痎瘧,目視□□等症。其由於內因已甚,而不見於外者,本穴亦能治之,以其病在內也。他如外因直中者,多不取此。苟辯證未明,不可莽甩,故《銅人》可灸,《素問》禁針,以其關係五內,示人不可輕舉濫用也。
又以其所處地位,在曲池上三寸之處,若自肘尖處向上量之,適得五寸。以古說一寸為一裡計之,故名“五裡”。此又一說,言其體也。
臂臑凡肉不著骨之處,可由肉下通透者,曰臑。本穴在上膊肉不著骨之處(由肘尖上量七寸),故名“臂臑”。舉臂取之。主治寒熱臂痛,不得伸舉,伸舉則牽及頸項痛。並治瘰鬁諸症。但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郤之處,其靈感傳導功能亦大,須防其影響其他部分也。
肩髃髃,骨間陷隙也。又同腢,肩頭也。穴在肩端,舉臂兩骨間陷者中,故名“肩髃”。為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穴。治肩臂項背風痛及痿痹之症。凡穴位與他經交會者,為會穴。在治療上,則兼及與會之經之症。
巨骨本穴在上膊骨、肩胛骨、鎖骨三骨之會,構成蘭角形凹隙,如循規矩,故名“巨骨”古“巨”與“矩”通。《銅人》針一寸半,《素問》禁針。 天鼎按“鼎”字之義,功在水火。養生家借此寓其調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調和,不事克伐。如藥品中有國老之稱者,如甘草,俗名國老。諺曰:“三公在朝,君臣和協。”“良相當權,內外安然。”凡消大患於無形,而有裨於社稷者。謂為調和鼎鼐。本穴主治暴瘖、氣梗、咽腫、喉痹、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等諸般火症之有礙於喉咽者,取此穴以通暢之。更以本穴在頸,接近於頭,故以治喉咽頸項之疾,因稱“天鼎”。與任脈之天突義近。以炊事言之,“鼎”為爐灶,“突”則煙囪也。均以有關水火,而義則調和也。又鼎乃宗廟重器,雖處尊貴之位,而無顯赫之功,常在封閉,故本穴又名“天蓋”。針灸者,不常取用。
扶突突,泉名,又跳也,沖也。本穴撫之突突應手。有如水泉湧突之狀,因名“扶突”。又煙囪曰突。其所治症,與天鼎略同。針灸者,比天鼎如爐灶,本穴猶煙囪也。用其通暢之力。瀉除幽鬱之火。如治暴瘖、氣梗,喘息等症。與任脈之天突義同。凡穴下有跳突者,須以指甲深掐,然後下針,防傷動脈也。
禾髎穴底近齒,齧咬食物,本穴為之牽動。平人飲食米穀居多,本穴喻猶齧禾之髎,故名“禾髎”,以其通於齒根,故治齒痛。又以其近於鼻,故治鼻塞鼽衄。《銅人》禁灸,蓋以其處肌肉薄也。
迎香本穴接近於鼻,當嗅覺之沖。人情喜香惡臭,故名“迎香”。治鼻病及嗅覺不敏,極效。《針灸大成》禁灸,恐火氣有傷氣道,肺惡熱也。
胃足陽明之脈《靈樞經◎經脈篇》:“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上(上,原作“之”,誤也、應改“上)交(安頁)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應作“其直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應作“其支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下口,下循腹裹,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廉”應作“陵”。),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頭維維,護持也。穴在額角,猶牴角之作防禦也,故名“頭維”。治風熱頭痛、目瞤,淚出等症。所治以外感侵襲為主,內傷諸症次之,亦抵禦外侮之意也。王太僕謂:為足少陽脈氣所行,蓋以穴位偏於兩側也。愚意仍應屬足陽明經為是。
下關關,為開闔之樞機。木穴有關牙齒開闔,故稱之以“關”,以其在顴骨弓下,且與上關相對,故名為“下關”。以治牙齒、眼,耳、偏風諸症,取意于“關”也。
頰車古時稱頤為車,又曰牙車,又曰輔車。因下顎骨如車□之上撬,左右相夾,俗稱腮頰,因名“頰車”。穴近下齒,故下齒痛宜取之。若上齒痛,宜取下關。
承泣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為陽蹺脈與任脈及足陽明之會。治諸般目疾。穴處俗名淚窩,因名“承泣”。口喎冷淚者,取之效。
四白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顯見之處,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巨髎穴在上顎骨與顴骨接縫中,為面骨巨隙,故稱“巨髎”。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口眼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地倉在口角旁四分,為手足陽明,陽蹺三經之會穴。人含食物常積儲腮齒之間,因喻其處為倉。又以其位於口旁頤側,故名“地倉”,口通地氣也。主治口喎、偏風、目昏、失音等症。
大迎迎,合也,又逆西就之為迎。人之初生,應接外物,飲食最先,故於口頰喉咽處之穴,名之曰“迎”。《靈樞經◎寒熱病篇》“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馬元台曰:“大迎出足陽明,而手陽明之脈,入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齒之義,當是顴髎。本穴應依《素問◎骨空論》所雲:“在口下當兩肩”,為正。按口下當肩,正頷骨下緣凹曲處也。以其為人面迎前之處也,因名“大迎”。故治口喎、目痛、舌強、齒痛、吻瞤、頰腫及顏面五官之症。
人迎穴在頷下、頸部兩側,迎前顯見之處,亦即飲食吞咽、人事送迎之處,故名“人迎”。穴處動脈應手,為古法診脈三部九候之一。各方書所稱人迎脈者,即指此處顯動之脈也。晉◎王叔和以左手脈為人迎,右手脈為氣口,是臆說也。
凡溫熱病正在灼熱之際,人迎脈跳動甚力,故診溫熱病時,先察左側頷下之人迎搏動如何?再候右手氣口是否洪大而數?以為判定溫病之確證,故曰左人迎,右氣口。非左手脈為人迎,右手脈為氣口也。後賢不察,一再傳訛,致成流弊。又考血遊流行,發于左而回於右,布於周身,故溫病表灼之際,右手脈較左手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滿、喉腫,瘰鬁,霍亂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會”,當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會穴也。無甚意義,好事者強湊之耳。 水突穴在人迎之下。結喉兩旁,人當飲食下嚥時,本穴向上衝動,氣向上沖,即突之意也。氣水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為通利降逆。其所治症,多屬氣分。故治咳逆、上氣、咽腫等症。
汪訒菴雲:“上焦不治,水溢高源。”餘以為取本穴當能有效。但未曾經手試用耳,或然也。
氣舍本穴與下腹部氣沖相應。人當吸氣足量時,則肺氣上抵氣舍;或努力持重時,本穴亦為之充脹,是為氣之住舍,因名為“氣舍”。
本穴治咳逆上氣、頸項強直、不得回顧、哽噎、咽腫等症,取順勢利導也。但於虛人切慎用。
缺盆《史記◎倉公傳》:缺盆,乳上骨名。本穴在乳頭直上鎖骨上緣凹陷正中。因在缺盆骨上,名以“缺盆”。按盆之為物,貯而不藏,水火燥濕無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腸、膽各經絡內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猶貯而不藏也。惟刺則三分,灸則三壯,以其內近肺臟,不宜太過,非如溪穀淵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淺取,使術者心存盆盂之念,先發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滿胸熱,但後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氣戶穴在肺之上部,平於雲門。雲門與氣戶意義相同。故亦治咳逆、上氣,胸背痛,不得息、胸脅支滿,喘息,食不知味等症。又以本穴內通乳腺,故能治乳癰初起。以其治症多屬氣分,補瀉兼宜,猶開之則行,闔之則藏,故名“氣戶”。 庫房本穴治症,多關肺臟,猶肺之儲藏室也。其所治症,為胸脅滿、咳逆上氣、氣不歸根,及吐膿血濁沫諸病,均屬氣分上越之症。乃氣逆,非氣虛也。所治均屬實症,有如宿積者,故曰“庫房”。
屋翳本穴上有庫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猶屋簷之遮翳,故名“屋翳”。其所以名“翳”者,亦含有華蓋之意也。本穴內應於肺,故治症同於庫房。
膺窗穴在乳盤上緣,性善疏利,能泄胸中鬱氣。凡胸中積悶之症,本穴統能治之。喻猶在簷下,開窗通氣,故名“膺窗”。以上諸穴,曰屋、曰房、曰庫,喻其容納儲藏也。曰窗、曰戶,喻其通利開闔也。
乳中穴在乳頭正中也。治癲癇,俱用灸;治目瘤,則放血。朱丹溪曰:乳房,陽明經氣所經,乳頭厥陰肝氣所經。故本穴能治目瘤也。由此推之,治目病可並取光明;調月經可並取日月。
乳根穴在乳房下緣,故名“乳根”。治症頗多,均用灸法。如胸痛、滿悶、膈氣、噎食、乳痛、乳癰,諸有關局部者。
不容本穴治嘔吐不食及兩脅(月真)脹,有不可容物之勢,故若“不容”。按“不”字,有時音義同“痞”,具有痞滿之意。治血氣實症較多,故用瀉法亦多。
承滿本穴治上氣喘滿之實症,承前穴不容之意也。兩穴均屬意于滿,故名“承滿”。《千金方》:治心下堅滿,以治症功效而命名也。
梁門橫木為梁,又迎前山嶺為山梁,均含有橫直之意。《難經◎五十七難》曰:“心之積曰伏梁,起於臍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 又考其他方書,凡心陽失律,穀氣寒凝,橫脹塞滿,類似潛伏之橫樑者,可以取此,益陽氣以灼陰邪,消寒滯而開痞鬱。故稱之“粱門”。即破橫亙之梁,而開通敞之門,亦以療效而得名也。
關門本穴與建裡平,又與足少陰之石關挨鄰。上有梁門,下有太乙門及滑肉門,均與胃腸接近。玩味胃腸近旁各穴,多稱門,稱關。因其功用為交通開闔,有關出納也。《內經》:“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刺本穴可以調胃,故以治痞滿諸症。又屋象天闕之間為關梁。關梁者,在人身即關門、梁門之意也。因名關門。
按闕之名,在人身雖無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脈之神闕、巨闕處也。關門兩穴,左右各一,夾任脈,又巨闕在上,神闕在下,二闕之間即天闕之意也。
太乙門本穴簡稱“太乙”。古“太”與“大”通,“乙”與“一”同,又“乙”曲也。《河圖》以中宮為太乙。養生家臍下為太一君。二意相同,隱喻太乙為腹中央也。中醫以脾為中土,其取意亦與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於下脘,穴底挨近脾臟並胰而言,內應小腸,小腸多曲,以及橫結腸兩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乙”字於字義為腸,穴名曰“乙”,即喻腸道多曲也。匯此緒義,故名之為“太乙門”。
《禮記》:“魚餒必自乙。”注:“魚去乙則不肥。”大腸俗名肥腸。本著大與太通,乙意為腸之意研之,“太乙門”即是大腸門”。又觀玩其所治症,除腸疾吐瀉而外,如癲疾狂走、心煩。正合中醫之陽明府證,棄衣登高譫語等證,正與中樞神志有關,所謂髒燥則狂者,由於大腸結熱。而大腸結熱,又多在迂曲彎轉之處,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與療效有關。本穴又可與足太陽之大腸俞、小腸俞及督脈之陽關相互參用。
滑肉門《周禮滑◎瘍醫》:“滑以養竅。”注:“滑物通利往來似竅。”本穴內應腹膜油脂,外應松皮軟肉,與任脈水分相平,在束帶滑軟之處,因名“滑肉門”。治癲狂、嘔吐,重舌,舌強等症,可並取太乙門。
余意凡病之應療以滑者,可取此穴。如腸套疊、腸梗阻亦可取用。塞者通之,頗合“滑”字之義。
天樞天,為氣化運行自然之序,如天生、天殺,天年、天然諸義;樞”,為致動之機。
本穴內應橫結腸屈曲迴折之端,其功能長於助使膈下臟器運行加速,即輔助腸中水穀氣化吸收水分,排出幹矢,增益蠕動之力,因名“天樞”。又以大小腸連結管道甚長,故別名“長溪”、“長穀”,又名“穀門”。
我國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為天樞,主持天際各星運行之律。養生家取法此意,作臍輪周轉、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猶天之中樞,而名之曰“天樞”。
《鬼穀子》:“人君有天樞,生長成藏”。陶宏景注雲:“生長成藏,天道之行也。”即以人事合天道也。天道即大體自然變化之進展現象。雖曰人文進化,其主導皆本于自然,醫家、道家自不例外。
本穴在治療上,促使胸腹之氣上下構通,以促新陳代謝,即順應物性之自然也。揆天樞二字,即天道自然行運之代名詞也。 按摩,以拇食兩指揉按左右兩天樞,只在穴位上旋轉,可通矢氣,利大便,此其驗也。按通矢氣行大便,亦即人體自然行運規律。
外陵本穴與足太陰之腹結挨近。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本穴在天樞下一寸。大橫、天樞俱與臍平。本穴與腹結橫距約寸半至二寸許,諸書記載不
一、相差無幾。又“結”字有凝滯積聚之意,即內有所結,外現陵起也。又如人在努力時,則臍腹之氣,顯然內結,而外表則出現硬棱,棱下是穴,因名“外陵”。
本穴治繞臍腹痛。凡腹氣之繞臍者,多屬寒熱氣結。凡內有所結,則外現隆起。腹結與外陵兩穴,有內外相關之象。
大巨本穴內應小腸及膀胱部位。小腸屬手太陽經,膀胱屬足太陽經,二經俱稱巨陽。古太與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二字,以其功用在兩太陽經也。其主治為小腹(月真)滿及小便不利,有關小腸、膀胱事,故名為“大巨”,即太陽、巨陽之意。
水道:《素問》:“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本穴當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內經》又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汪訒菴注:“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溢膀胱。”按汪氏此說,則水突、水分、水道三水穴,可以互參。餘又補充言之,周身之膜,三焦之屬也。故治水液之病、須兼顧三焦,不可專責脾腎。即《內經》:“少陽屬腎”,“水道出焉”之意也。又《靈樞》所雲:“中瀆之府”者,乃統言水之大意也。由此觀之,中醫之于《內經》,切須全部領會,若僅斷章摘句,無濟於用。 歸來養生吐納者,當吸氣時腹氣上升,與中氣交會於氣海處。呼氣時,腹氣下降,名曰氣息歸根。本穴為腹氣下降時之根,故名“歸來”。言返本也,即歸根也,言其向下行動也。
本穴治男子卵縮、女子子宮脫出等症。皆屬氣分之病。刺本穴可使復原,亦即“歸來”之意也。
氣沖人當呼氣時,腹氣由歸來下降,吸氣時,腹氣由本穴內部上沖,與歸來成橐籥作用。歸來居本穴之上,其作用為鎮墜下降。本穴居歸來之下,其作用為擎舉上沖,故名為“氣沖”。《銅人》禁灸,恐傷氣道也。本穴與歸來二穴之作用,作氣功時當有體會。
《內經◎海論篇》:“胃者,水穀之海,其俞在氣街,下至三裡。”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氣上沖也,治之最效。
初時,餘以為“氣街”為“氣沖”之誤。後玩索《海論篇》:“其俞在氣街”之句,“其俞”二字指穴位言,“在氣街”三字,指所在部位言。又《靈樞◎經脈篇》:胃,足陽明經有“入氣街中”,“下至氣街而合”。足少陽經有“循脅裡入氣街”,玩此諸句,因想氣街之處,面積必大,乃能容開兩經出入往來之道。至如足太陰經、足厥陰經,上行入腹之門,雖未明言走氣街,然其所過之處,距氣街當在不遠,不然,舍此路而不由,別無門徑可通。故餘猜氣街是“片”,氣沖則是此片中之一點耳。馬元台謂:一穴兩名,語近模棱。 髀關穴在髀股前方,膝上一尺二寸處。其經氣由小腹斜走髀股外側,乃由小腹之陰,達於股前之陽也。凡屬經絡之氣,當陰側與陽側互通之處,不論橫通斜通,多稱關,稱門。即陰陽交關之意,故稱本穴為“髀關”。
本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牽引下行之力也。與用牛膝、大黃等藥治陽亢充血頭痛,同一意也。用針、用藥,可以互參。
伏兔《針灸大成》謂:“膝上六寸,起肉處,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為名,其義未盡。餘則以為動物中臥伏牢固者,莫過於兔。人當跪坐之時則腿足之氣,沖至兩膝以上,則兩腿股直肌,肌肉繃急,推捏不動,猶兔之牢伏也。若僅依三指按捺,何以辨其為兔為貓?其雲伏者,意在穴位處肌肉堅牢。方喻兔伏之性,非喻兔伏之形也。
《考工記》:車軸兩端著輪之處,亦稱伏兔。其處嵌鑲鐵鍵,取其耐磨。此鐵鍵俗稱車釧,亦以其處牢固不動,而得伏兔之名也。本穴之稱“伏兔”,乃指股肌繃起處全部肌肉著骨牢固而言,此穴則以點代面耳。
陰市本穴與足太陰經之血海相對,治症亦與血海同功。善治小腹脹痛、月事不調等症。蓋謂本穴雖屬陽經,而所治則多為陰症。猶與足太陰之血海交易互市,故名“陰市”。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風濕、陰濕等諸陰寒疾患、猶治諸陰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陰市”之義也。因揣本穴性能,為陽為熱,富於火力,故能消散陰翳,故其別名又稱“陰鼎”。鼎,爐灶也。《針灸大成》禁灸,《甲乙經》不可多灸。用熱遠熱也。若遇陰極之症,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甲乙經》不可多灸之戒。 梁丘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陰市下一寸許,兩筋間。曲膝取之。骨亙如梁,筋猶小丘,穴在臏上,因名“梁丘”。以其近於膝關節,故治膝關節痛,使之屈伸。
犢鼻穴性膝下直筋外側,其處形如牛鼻,因名“犢鼻”,取象形也。《素問◎刺禁論》:“刺膝出液為跛。”《千金方》:“犢鼻腫,可灸,不可刺。”《甲乙經》:“犢鼻腫,可刺其上(即鶴頂穴),堅則勿攻,攻之者死。”足三裡本穴名解有二。《靈樞◎九針十二原》:“陽有陰疾者,取之下陵三裡。”猶言陵下三寸處也。《太素》注:楊上善謂:“一寸一裡也。”此以地位而論,言其體也。
《素問》:“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本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症,是以謂之“三裡”。古“理”與“裡”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裡”,示別於手三裡也。
《靈樞◎海論篇》:“胃者水穀之海,其輸在氣街下至三裡”。依此推之,氣街以下,至於三裡,統為胃之俞穴。華元化謂:三裡主治五癆,羸瘦、亡陽、虛乏胸瘀血、乳癰等症。秦承祖謂:諸症皆治,但以治胃為主。觀此可知本穴功能,不僅行於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與手三裡互參。
上巨虛上本穴原名“巨虛上廉”。按“巨虛”二字之義,即大空隙也;廉、側也,隅也。本穴位於小腿外側,大空隙之上端、故簡稱“上巨虛”。
本穴為大腸之合,故能治大腸諸疾,取此穴須足跟稍揚,足翹則本穴弛張,乃可進針,凡取俞穴,戶須先使孔竅開,乃刺之。 條口本穴與兩巨虛同在一條縫隙中,上巨虛在縫隙上端,下巨虛在縫隙下端,本穴當其正中,取此穴時足尖稍揚,以其關於趾長伸肌也。揚足尖,則三穴處,形成一大條口,因以“條口”名其穴。
下巨虛本穴原名“巨虛下廉”,位於條口之下。為小腸之合,能治小腸諸疾。治闌尾炎,可取兩巨虛,或取條口。按此三穴,同在一條縫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異,上巨虛合於大腸,下巨虛合於小腸,條口居二巨虛之間,其與二腸有關,勢可知也。以形勢而論,三穴在腿,故其治濕痹脛痠,亦有功效也。
豐隆豐隆,雷神名也。屈原詩:“召豐隆使先導兮。”“吾令豐隆乘雲兮。”《淮南子》:“季春三月豐隆乃出”。注:“雷神也”。本穴在人體下肢,猶雷起地下。于《易》在卦,則為“複”、“豫”之象。“□動來複也”。本穴司氣分之升降、於體則像,於用則複。猶地氣升為雲,天氣降為雨。《廣雅》釋天:雲師謂之豐隆。
觀本穴所治,為胸膈痰滯,沉昏頭痛。一切頭腦不清,有如雲霧蒙蔽之狀,均屬天陽失律,陰氣彌漫之症,藉此下陽上達,而消在高在上之陰翳也,故本穴寓有雲雷之意,名以“豐隆”。再以字義測之,既豐且隆,乃豐年大有之象,本穴治症頗多,且多治豐盈充滿之症,頗具豐隆含意。又本穴在下肢外側,肌肉隆起之處,亦有豐隆之意,叩其寓意則薄矣,不若取意雲雷為佳。
解溪本穴在足關節當前正中,脛骨距骨相接之凹隙處,因名以“溪”。又以其處易於脫臼,故名之以“解”,而曰“解溪”。
本穴治(骨行)骨轉筋之外,又治癲癇、煩心、眉棱骨痛、目赤,以其能引上焦鬱熱下行,而解之也。 沖陽本穴在足跗、陽經外側、與太沖穴為鄰,故名“沖陽”。沖,具當前正迎之意。凡人舉足邁進,或揚腳撩踢之時,足附首當其衝,即沖陽之意也。治口喎、齒齲、腹堅、寒熱,以及跗腫足緩等症。以經絡所在導引下行也。
陷穀穴在足跗、內庭穴之後,歧骨凹陷處。故名“陷穀”。此上四穴,俱治頭面胃腸等處之疾,蓋以本經外循之線,發端頭面,內循屬胃絡脾,兼通二腸也。
內庭門內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本穴之下為“厲兌”。“兌”于《易經》為口,為門。本穴猶在門庭之內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處,而在頭腦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關於內也。于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
厲兌《說文》謂:“(來阝)上曰厲。”(來阝),音悉。《前漢書》王褒傳“駕齧(來阝)”,注:“良馬低頭曰至(來阝),故曰齧(來阝)”。按(來阝)在蹄上前凸屈伸處。以馬蹄喻人足指甲也。本穴在足趾甲外側,爪甲角處,猶馬蹄上凸之處,正其(來阝)上也,故名之以“厲”。《易》:“兌為口。”以口加(來阝),正合齧(來阝)之意,故名為“厲兌”。且示意本經之氣,由頭面行抵足指之端也。
《易》“兌,為門。”“厲兌”,即巨門也。大門以內,即是內庭。古人于此穴名,頗具深意。
又陽明屬金,金于《易》屬兌。兌,為澤,為少女。澤與少女俱屬陰象。又“厲”字之義,危也、虐也、病也,又涉水沒帶曰厲。《論語》:“深則厲”。犯政為惡曰厲。均屬極陰之象。再以經氣言之,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于厲兌,即陰陽互根也。 竊考足三陽之氣,俱發於頭面,下達於足,傳於足之三陰,其陽經末端之穴,均以陰象命名,示意陽接于陰也。如足太陽經終於至陰;足少陽經終於竅陰,足陽明經終於厲兌,三意略同。其他各徑之接合亦各有其安排用意,個中微妙,原有高深意旨。
脾,足太陰之脈《靈樞◎經脈篇》:“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髁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隱白本經承厲兌之金,由足陽明之陽,傳交足太陰之陰。金色白,堅剛為陽,本穴居陰經之下,猶潛龍之隱,故名“隱白”。太陰根于隱白。
凡病勢之撩亂促暴者,俱宜調動本身清肅之氣(即金氣)以鎮定之。如喘滿腹脹,不得安臥,嘔吐暴瀉及衄血、屍厥、月事不止等症,本穴均能治之。
大都大,廣泛也,都,豐盈也,又彙聚也。二字連用,喻猶諸病彙聚一大市集也。凡患熱病不汗,身重不臥,傷寒四逆及腹滿、煩嘔、熱悶、目眩、嘔逆、胸腹脹痛、蛔痛、小兒客忤、表裡寒熱等症,本穴並能治之。故以“大都”二字名其穴。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潛隱,猶陽氣下鐘,得時而出,孳發其蘊容之性能也。其力無限,故名“大都”。
太白天象,金星別名太白星。古人觀天之象,乙太白為兵象。具戡定內亂,匡複正統之意。合之人身,則為急病之屬於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骨行)痠,便難、滯下、後重等症,宜於武斷取治者;凡暴病初起,元氣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氣已耗,則不宜猛治矣,用本穴有效。他如病後之艱於複元者,有如亂後餘劫;治取本穴,須兼取安撫之穴乃效。凡專用剛暴穴位,猶臨之以兵、清除變亂也,此穴以功用得名,故稱之“太白”。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頗複雜,但以陰滯之急症為主治。
公孫公,眾也,支屬之總匯也;孫,嗣續也,又順理也,猶支系之絲絡也。本穴為足天陰之絡穴,與足陽明經本構通。治症頗多,採用副穴亦多。惟須先取本穴為主,後取他穴為輔。即他穴猶支屬,本穴則正宗也,《靈樞經◎脈度篇》雲:“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故名“公孫”。即本穴為公正之主,其它輔助之穴猶孫也。要知孫之字義,乃絲絡之細絲,如子子孫孫,分支□□,而繁衍不窮也。
商丘商,五音之金音也。金,于時為秋,于色為白。于六氣為陽明。故本穴具嚴肅凜冽之氣,稟肅殺剛毅之性,以治陰柔濡滯之病。又本穴位於足內踝前方陷中。因喻踝突為丘陵,猶商金之氣發於丘陵也。丘陵為沙石之處,具西方堅剛之氣,故名本穴為“商丘”。所治脾虛,腸鳴、心悲、太息、寒瘧、黃疸等陰柔濡滯之病。
三陰交穴在足三陰經交近處,因以為名。為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經之會穴。其所治症,多關經血胎產,及子宮精室各症。凡屬肝脾腎三經症之關於血分者,統能治之。如藥之當歸也。《針灸大成》言之最詳,可與互參。
漏穀穴在三陰交上三寸處,脛腓二骨夾隙中。《醫宗金鑒》謂:“在夾骨隙中,”故喻之為穀。又以脛骨有漏血孔,與本穴遙相關通,故名之為“漏穀”。 本穴又名“太陰絡”。蓋以本穴外表部位與足陽明絡穴“豐隆”部位相對,或與足陽明經有所構通,故名“太陰絡”也。雖無明文考據,測其療效,能治腸鳴、逆氣、痃癖、冷氣在腹,膝痹等症。其為通陽助熱可知也。《銅人》禁灸,蓋防其由漏血孔傳熱及髓也。不然何以傍近陽經他穴不禁灸,而獨此穴禁灸也?古人于此等細秘處,早已見到。
地機機者,靈運之動能也。本穴治曆節風、麻本、風濕,鶴膝風。凡屬不良於行之症,均可取之,俾以複其靈運機動之能也。穴在下肢,故名“地機”。
本穴兼治水腫、腹堅、脅脹、不欲食,故又名“脾舍”,脾屬土,亦含有“地”字之義。
陰陵泉《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疾高而內者,取陰之陵泉”。本穴在膝之內側,脛骨上端,踝突下,凹陷中。喻猶陰側陵下之深泉也。因簡稱“陰陵泉”。所治為腹堅、喘逆,疝氣、癥瘕、遺精、遺尿、暴泄、飧泄,俱陰象症也。
血海海,水之歸也。本穴在膝上內側,按之凹深。治崩漏經帶,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諸病。猶言治血症之淵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蟲窠”。按諸書有謂有謂本穴治濕癢瘡毒者。或以濕癢之瘡,內含細菌,本穴內治此症,故名為“百蟲窠”。
按經漏下血諸症,由於血不歸經者居多,猶河漕淤,而水溢流也。應治以通因通用,行開瘀之法。如概以補塞為治,與築堤遏流何異。治療宜引血歸經,猶導洪流入江海。故名之以海,此依治法言也。 箕門箕,星名。在南天,凡四星,列如簸箕之形。人當敞腿兀坐時,兩腿分張,形如箕狀,故稱箕坐。其兩腿內側,肌肉豐腴,有如魚腹。本穴在腴肉上端,猶當箕星之門,故名“箕門”。凡穴位之曰門,曰關者,俱以其具開闔出納意也。治淋濁遺尿、小便不通、鼠溪腫痛等症。酌取本穴,以調補瀉。
沖門本穴在氣沖外側,與之相平,故名之以“沖”。沖,突進也。本穴應症,能開闔開降,故名之以“門”。治病之上沖者,如沖疝、子沖,瀉本穴以降之。病之下陷者,補本穴以升之。同此一穴,而能升降異治者,在於手法之妙用也。凡屬經穴,莫不皆然,非只本穴也。
府舍本穴在少腹之下,猶內府元氣儲藏之舍宅;故曰“府舍”。與手太陰之中府,命名同義。取上下相應也。中府為胸氣之府,府舌為腹氣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結之收,而佐以沖門、氣沖之放,亦即往復升沉之道也。其所治為疝、痹、積聚等症。由此觀之,針穴命名,乃養生靜坐調氣,體驗有得, 而定之也。
腹結結,凝聚也。本穴與足陽明經之外陵挨近。人當小腹努力時,則外陵處肌肉與本穴處肌肉,同時硬結。腹結結於內,外陵陵於外也。更以其能治腹中積聚諸症,故名腹結。由此測之,外陵之治心下引臍腹痛,與本穴所治之氣痛,同一道理。用本穴時,可與外陵同參。
大橫本穴平臍,內應橫行結腸,故名“大橫”。能治腸腹氣分之病。又養生家謂“臍下為“橫津”,橫津者,即腹內橫通之徑路也。按腹內器官橫通用事者,肝腎門脈而外,即膈肌與結腸也。 氣功養生者雲:臍下有橫津者,當指橫行結腸言也。本穴名為“大橫”,即此意也。
腹哀哀,悲鳴也。腹鳴,即腸鳴也。人有哀泣,則氣息頓促,且時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極時,常曰“柔腸百結”,或曰“令人腸斷”,均是因哀及腸,腸動而腹振,皆哀氣之所致也。
本穴為足太陰與陰維脈之會穴,屬於純陰。又《春秋繁露》雲:“哀氣太陰,而當冬。”蓋以哀氣主陰,陰氣為用多閉結,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中痛,故名“腹哀”。
“哀”又音衣,暗自悲傷也。《詩◎小雅》:“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悲傷,莫知我哀”。哀,在《詩經》此節讀“衣”音。但一般讀“唉”,可以俗。
食竇“食竇”即食道也。本穴與食道有關,故能治食道各症。本穴取法,須先單臂上舉,以開經穴之路,然後下針,乃有療效,有此經道之開,乃通傳導谷氣之路,即開通食飲之孔道也,故簡稱“食竇”。
附記:人在餐飯時,偶然噎塞,格忒不休,單臂上舉,同時頭向不舉之側稍轉,則食道立通,而呃逆之氣,隨之舒降矣。
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第6篇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考查学生对会读会认的生字掌握情况。并检测教师对学生写字的指导情况。二年级特开展本次听写生字比赛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4年月日
三、 活动地点
120
1、120
2、1203班教室。
四、参加人员
二年级学生、语文老师及年级组长
五、活动程序
1、二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要求单人单桌,以保证成绩的真实性。
2、各班语文老师负责给本班学生念生字,只听写学过的一类生字,每个生字读三遍。
3、听写过程中,学生不能交头接耳。
4、听写完毕,教师收齐学生听写的生字并检查是否写清了班级、姓名。整理好后,交年级组长。
5、二年级语文老师一起负责对学生的听写情况进行评价。
6、评出前五名,报教导处。
幼儿园生字练习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