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第1篇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更进一步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以人为目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各种权利的实现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会有先有后,但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人的生命、人的价值是最为基本的。人不是手段、更不意味着成为了一些群体、一些集团、一些成员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人是目的,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正是对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展开。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独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间的协调。社会主体的分化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又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正处于社会主体开始分化并进一步分化的阶段。同时,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发展的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与生力军。我们同样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与全局,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长,更要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坚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就是对于广义上的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系统和全面考虑。

此外,和谐社会系统观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还要下大力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思维创新和发展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任何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表明矛盾的双方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视矛盾的斗争性,更要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与体制不断的改革完善而得到解决。至于说围绕它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更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采取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去协调。当然社会上还会存在一些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通过斗争去解决,但这已经不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改变那种你死我活、顾此失彼、水火不容的唯斗争思维,在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矛盾双方的依存、融合,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兼容思维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局面,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坚持。这些年来,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造成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生活持续低迷,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城乡差别越拉越大。胡锦涛同志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城市和工业发展单兵突进转向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发展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我们对在所有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内部要素中抓住主要方面的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的科学把握。

案例:正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建言献策,一些常委们将矛头直指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碘超标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政协常委瓦哈甫•苏来曼说,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过低、打击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惩罚力度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瓦哈甫•苏来曼建议,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法律体系,提高罚款额,延长企业惩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强对打假工作的监督检查。

广场比天安门大、贫困县里办公楼豪华奢侈多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却屡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贫困县市愈演愈烈,引起群众强烈反感。政协常委萧灼基指出,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设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形象”工程也无可厚非。但目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必须节约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用于扶贫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当前贫困情况还相当严重,全国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为赤贫者。

萧灼基指出,中国有限的资源,不应该本末倒置用于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应该用于急需的扶贫工程。这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款追星、不孕广告满天飞政协常委曹圣洁在分析现在社会上种种“作秀”现象时表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是重要内容。在社会道德的要求方面,中国传统道德一向注重“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然而近20多年来,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社会上道德失衡,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现象比较严重,公民道德建设急需加强。

曹圣洁建议,道德的实践不仅是依靠理论教育,更有赖于习俗,以及社会氛围的形成。要达到“诚信友爱”的社会,必须大力树立这方面的正气。建议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不仅把“诚信”当作标语口号来宣传,更要对“诚信”之风大树特树,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无情地揭露鞭挞。只有教育和赏罚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第2篇

这学期,我翻阅着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文中小林宗作校长的所作所为,让我钦佩不已,当我反思自己时却觉得惭愧不已。小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小豆豆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教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管我们的教育设备多么先进,教学手段多么现代,尊重人最初的本性都应该是教育的最最基本的内涵。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按着成人的思路叫孩子做这做那,教育手段显得是那么专断!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真正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那该多 1

好。我想那就要付出自己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教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的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于是,每一个孩子就从自己喜欢的那一门课开始学习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就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这样的话,随着小学生们的年级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最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置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听课心不在焉的情况。

此外,巴学园的图书室其实也是小林校长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小林校长说:“这里摆着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总之,请你们多多读书。”每一个孩子在巴学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学习的自主,成长的愉悦!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因材施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中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给学校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最矮小

的高桥君获得。虽然高桥君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了。但在他怀有这种肉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巴学园式的运动会,就是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校长故意设计的。看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林校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他是真正在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

在中国古代,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提倡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像西方的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这种类似的故事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中举不胜举。小豆豆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看到此,我由衷地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当教师的十几年教学时光,是否真正曾经这么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对待低差生和调皮生,我做好了吗?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第3篇

更新时间:2012-5-17 7:31:06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发展的观点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沧海桑田”等中国古人的智慧已经充分证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

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学校教育最大的功利和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成就人使人尽可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表现在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健康体质等方面。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充分认识学生所具有的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发明大王”爱迪生因为小时候考试常常不及格,而被老师骂作“不折不扣的糊涂虫”。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以极端调皮而闻名学校,爱讲离奇古怪的故事,说出别人想不出的花样,老师和校长曾把马克思列为中等的、希望不大的一类学生之中。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呵特两人是同班同学,都是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一次被老师当众奚落:“看!这两个没出息的人。”可后来,恰恰是他们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这些老师为什么妄下断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看待学生,没有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

学生也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方向等却因其身心基础和外界影响不尽相同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比如说:同样两个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也许由于智力水平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最后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一个进步很快,一个停滞不前;或者说相同成绩、智力水平的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的差异,一个人后来偏向文科,成为作家,一个人走上了理科等。

根据学生具有发展性、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把好三关: 第一要把好长远关。

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个性发展和团体精神的养成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我们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思路和要求,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月活动、班会、周会、身边的榜样演讲活动、温馨教室评比活动、观看爱国电影、讲科学加的故事、读好书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自立、自律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徐汇区教育局特别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按照学科分别制定了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书写、仔细检查、认真倾听它人发言的习惯、积极思考问题和举手发言的习惯、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等. 还可以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参加各类网络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课余生活中,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社区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科普宣传、社会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协调发展。学校的体育和美育等教育活动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强健体魄和坚强意志,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余生活中,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要把好引导关。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要激起学生主动发展的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谐发展,教学时首先要做到“新”、“奇”、“趣”。以新的内容或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这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开端。如:教学《恐龙》、《揭开雷电之谜》,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恐龙、闪电、打雷的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关注自然,了解科学的意识,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课外去探索自然奥秘和追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便会根据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个性的发展由此开始。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发表的观点中的个性特点加以区分,如有价值,则可继续引导延伸;如没有价值,则应采取温和的方式予以收缩,切忌采用粗暴的方式予以打压。这一关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记得我在家长开放活动中上《尊严》一课时,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况:当我问到大家对年轻人一定要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才吃饭有什么感受时,一名同学的手举起来了,我以为他要谈自己的感受,于是满怀希望地叫他回答,可是,他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什么杰克逊大叔要年轻捶捶背,而不要他做别的呢?”这在备课中我是没有考虑到的,因为我认为这是人人都能明白的问题,不需要提出来,而且在试教时也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我想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你怎么不认真听清老师的要求呢?后来我转念一想,这个问题正好可以深入理解杰克逊大叔这个人,于是我马上改变教学思路,对全体同学说:“这位同学提出了问题,说明他在认真思考,我想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只是,这个答案是隐藏起来的,要细心读才能发现,现在请你们再认真读课文,找找杰克逊大叔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有人说,杰克逊大叔是一位善良的人,他本来要免费提供食物给年轻人的,可是年轻人一定要劳动后才能吃,他是为了照顾年轻的自尊心,特地找了一个轻的活给他做。有人说,年轻人已经疲惫不堪了,别的活对他来说很难承受,所以一挑了一个轻的活给他做。我对那个提问的学生说:"你现在知道答案了吗?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还有别的问题吗?”那个学生点点头,说明白了。这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对杰克逊大叔这个人也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要把好评价关。

一要客观公正。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因主观原因而产生偏差。有的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表现来评价,如上文中爱迪生的老师、马克思的老师;有的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如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有偏差,就认为他一无是处,将其优点全部抹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有的一俊遮百丑,用成绩代表全面,认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老师心中要有一本明细账,好就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实事求是,经渭分明。然后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溯本求源,寻找原因。 二要全面科学。长期以来,以片面的成绩分数用来衡量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一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这是不能用一个分数来简单衡量的。要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评价内容也就必须全面。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决定着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因此,评价时要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如采用“等级+鼓励性评语+兴趣特长”、“动态+静态”、“观察+考查+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正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评价的标准和结果都不一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其他科任老师的意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民主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世界上没有哪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更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那些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的“朽木”说不定就是将来的马克思、爱迪生、巴伯基和马呵特。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学生特别不喜欢学习,作业爱做不做,上课从来不举手,主要原因是成绩一直不好,而且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因此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一次,我在他的写字本上故意给他打上一个大大的良,结果他兴奋得大声喊了起来:“我得了良!”当天上课时,他第一次举起了手,我马上要全班同学用热烈地掌声对他的进步表示祝贺。在那以后,我总是在他的作业本上我总是悄悄地给他拔高一个等第,平时我还经常寻找并宣扬他的优点,如帮同学拖地,及时开关电灯等,慢慢地,他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由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学习了,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堂上也经常举手发言,成绩也有了进步。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第4篇

张雅美

本节课在课前对于教材的把握比较透彻和准确,重点和难点也做到了突出,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情的分析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有关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夭。

堂课程教下来,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参与度也达到预计要求,但是我觉得对于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还可以做的更好,教师可以再放手一些,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本堂课中,我做到了适当提问,但要注意上课提问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有时也可以插入一些小故事,调节学生心情,有时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然后由他们总结。此外,我觉得应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多问一些同学觉得这堂课听得怎么样,感觉怎么样,是否清楚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的方法有没有不足的,举的例子是否恰当,教师布置的作业深浅度如何等等,要充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第5篇

这学期,我翻阅着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文中小林宗作校长的所作所为,让我钦佩不已,当我反思自己时却觉得惭愧不已。小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小豆豆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教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管我们的教育设备多么先进,教学手段多么现代,尊重人最初的本性都应该是教育的最最基本的内涵。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按着成人的思路叫孩子做这做那,教育手段显得是那么专断!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真正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那该多 1

好。我想那就要付出自己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教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的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于是,每一个孩子就从自己喜欢的那一门课开始学习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就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这样的话,随着小学生们的年级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最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置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听课心不在焉的情况。

此外,巴学园的图书室其实也是小林校长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小林校长说:“这里摆着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总之,请你们多多读书。”每一个孩子在巴学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学习的自主,成长的愉悦!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因材施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中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给学校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最矮小

的高桥君获得。虽然高桥君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了。但在他怀有这种肉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巴学园式的运动会,就是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校长故意设计的。看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林校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他是真正在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

在中国古代,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提倡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像西方的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这种类似的故事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中举不胜举。小豆豆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看到此,我由衷地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当教师的十几年教学时光,是否真正曾经这么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对待低差生和调皮生,我做好了吗?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第6篇

这学期,我翻阅着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文中小林宗作校长的所作所为,让我钦佩不已,当我反思自己时却觉得惭愧不已。小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我感触颇深:

一、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小豆豆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教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管我们的教育设备多么先进,教学手段多么现代,尊重人最初的本性都应该是教育的最最基本的内涵。而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按着成人的思路叫孩子做这做那,教育手段显得是那么专断!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真正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那该多 1

好。我想那就要付出自己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教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的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于是,每一个孩子就从自己喜欢的那一门课开始学习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就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这样的话,随着小学生们的年级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最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置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一直到孩子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听课心不在焉的情况。

此外,巴学园的图书室其实也是小林校长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小林校长说:“这里摆着的书,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可以。总之,请你们多多读书。”每一个孩子在巴学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享受着心灵的自由,学习的自主,成长的愉悦!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因材施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中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给学校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最矮小

的高桥君获得。虽然高桥君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了。但在他怀有这种肉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巴学园式的运动会,就是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校长故意设计的。看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林校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他是真正在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

在中国古代,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提倡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像西方的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这种类似的故事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中举不胜举。小豆豆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看到此,我由衷地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当教师的十几年教学时光,是否真正曾经这么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对待低差生和调皮生,我做好了吗?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

用历史唯物主义看范文第1篇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