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参考手册范文
野外地质参考手册范文第1篇
此次实习地区选在北京西山的九龙山、愁儿岭、香峪大梁一带。行政区划属门头沟区的门头沟乡和军庄乡,包括城子、龙泉务、军庄、灰峪等自然村。实习区交通发达,风景优美。地处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气候温暖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晴燥,夏热多雨,春旱多风,秋高气爽。多年平均雨量600mm。 第一天的路线是三家店水闸到西山林场。
1. 窑坡组页岩,此地属于山岭,植被繁茂。岩石土灰或黄色,页片状,
泥质结构,破碎风化严重。本组富含植物化石,含煤情况自西向东减少。接着观看龙门组(J1)砾岩,砾石较破碎,风化严重,土黄色,分选性不好(大小差不多)粒径1--20cm,砾石磨圆度较好。砾石泥质胶结,胶结状态不好。岩层产状3°<33°。九龙山组(J2)砾岩成分复杂,多为火成岩,粒径25mm。
2. 九龙山向斜。J1--J2--J1的向斜构造。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的凝灰质
砂岩,凝灰质含粉砂泥岩及凝灰质粉砂岩,夹含砾火山岩屑砂岩。
3. 九龙山砾岩风化严重,岩石成土黄色。九龙山向斜北的砾岩岩石坚硬
完整,粒径1~10cm,磨圆度一般,主要为泥沙岩硅质胶结,分选性一般
第二天的路线是龙泉务到琉璃渠。
4. 该点为石炭系岩系。岩石主要为砂岩,硅质胶结,解理较发育,呈灰
色。此地的页岩为灰色,产状为116°<50°。火成岩有崩塌,坡积物较多。然后观看了红庙岭组石英砂岩,主要为肉红、砖红色、浅绿色石英砂岩。
5. 此地为断层破碎带。魁心阁的红庙岭组砂岩,次一级的小断层。地貌
属于山崖垭口。泥质胶结,风化严重,未土黄色,粒径0.510cm。南大岭组(Jβ)主要为辉绿岩,灰黑土黄,隐晶质成分,新鲜面灰绿色。主要为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风化严重。此处大约宽900米,坡30°,植被较多。上有断层,有510米的分化层。
6. 琉璃渠断层。底层缺失,土黄灰黑色,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 第三天的路线是斜河涧到老虎头。
7. 此点为工程点,铁道隧洞。洞口前侧岩石主要为纯净的石灰岩,呈灰
白色,产状混乱,有断层破碎带。上面是土黄色的泥质石灰岩。隧洞洞口衬砌,边墙衬砌有锚杆支护,表面喷射混凝土。
8. 奥陶系和石炭系的分界点。隧洞打在石炭系上,全衬砌,岩石主要为
页岩砾岩。石炭系的岩石主要为砂岩页岩,风化较严重,破碎,植被繁茂。奥陶系的岩石主要为纯净的石灰岩,方解石脉,有小断层。沉沙孔有水土保持的作用。2号隧洞只加洞口衬砌,3号隧洞断层面与轴线斜交,而正交最好。
9. 此点为岩性点。奥陶系与石炭系的分界点,O2的石灰岩性脆,易弯
曲,沿途观测C2主要为土黄色和褐色。老石灰岩内断层解理多,可以用于建材石灰炼钢溶剂。
第四天的路线是军庄到三家店。
10. 此点为岩性点。主要为石炭系的砂岩页岩,岩石风化严重,层理倾向
南偏东,球状分化。此处的砾岩分选型不好,磨圆度不好,硅质胶结,
产状为203°<39°。此处的辉绿岩无层理,火成岩主要为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有一些白条的石英岩。
11. 三家店水库左坝肩。植被繁茂,开挖边坡70°,自然30°。主要为
南大林祖辉绿岩,岩石风化严重,风化层35m。岩石完整有气孔杏仁构造。灰绿色无产状,对下游防渗不利。九龙山组砾岩,倾向南,115cm,分选性不好,硅质胶结,风化不严重,解理不发育,魔猿较好。
12. 香峪向斜。核部由太原组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太原组没系地层以及
奥陶系和寒武系组成,南翼仅有出露太原组煤系地层。两翼倾角不等,北陡南缓。向东南方向倾斜。
13. 此点为岩性点,九龙山组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青灰质粉砂岩。产状
为47°<15°。断层破碎带有压碎岩,断层泥,碎砾岩确实啦。 本次野外实习观察了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详细观察了各个系的岩石的岩性,以及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比如向斜背斜。以及一些工程地点,比如大坝,隧洞等,深入了解了工程地质条件。
野外地质参考手册范文第2篇
地质勘查工作具有点多面广、从业环境复杂、人员及装备投入量大等特点。勘查时使用的设备,对于操作人员存在辐射、高温的伤害;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还会导致受到设备伤害。这些因素使得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加大,从业风险高。如何有效地加强地质勘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直是地质勘查部门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浙江省地质勘查的地域、领域不断扩大,作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安全生产风险进一步加大。为此,浙江省地质勘查局(以下简称“省地勘局”)通过深入开展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创新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机制完善、制度健全、监管有效、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较高、安全防护设施完好、应急体系健全、总体风险可控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推动了全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确保了地质勘查的安全生产。2012-2013年,该局连续两年未发生任何生产安全事故。
高度重视 精心谋划
根据浙江省安委会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2012年,浙江省地勘局研究布置了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明确了试点单位和总体工作框架,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在重点确保地质勘查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各单位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存在的难点,开展创新工作,每年解决1~2个长期困扰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问题。
为了促进事故防范体系建设,省地勘局还专门印发了《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生产安全事故防范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省试点工作,督促、指导、检查其他单位的体系创新工作。
2012年初,省地勘局对局系统所有地质勘查项目进行了摸底,建立了地质勘查项目清单,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调研,编写了《地质勘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到试点单位——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同研究如何开展地质勘探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过调研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的工作内容、步骤和各阶段的要求和目标,并印发了《地质勘查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2013年,省地勘局在对2012年度试点工作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浙江省安委办《深化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下发后,省地勘局对地质勘探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进行再次研究,明确了2013年地质勘探事故防范创新体系的工作思想、目标和要求。
此外,该局还制定了2013年度《浙江省地质勘查局深化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试点工作推进方案》及《关于深化地质勘查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并下发相关单位。方案和意见明确了目标,并固化为简明实用的事故防范手册,明确了工作步骤和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同时,对试点单位进行了调整,在明确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作为试点主体的同时,将坑探项目的试点工作交由省第七地质大队承担,强调局属其他地勘单位的配合责任。
试点先行 扎实推进
作为试点单位,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根据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的要求,制订了《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2012年度地质勘探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组织机构、工作步骤,要求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按计划开展项目安全标准化、加强野外作业安全管理、完善管理台账及个体防护措施等工作。
2013年各试点单位都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分解工作内容,明确了相关项目和责任人。上虞横塘项目部体现地勘特色,加强矿区安全管理,按照质量、安全、职业健康“三合一”管理要求,建立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并上墙明示,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省地勘局也多次到试点单位对进行督导,并在横塘项目部召开了项目安全标准观摩会,推广项目安全标准化经验。试点单位于2013年6月底,完成事故防范手册初稿编写工作后,向各地勘单位和一些长期从事地质安全管理工作的老专家征求意见,并及时汇总意见,督促试点单位完成修改。
2013年8月底,在衢州开化召开了第一次专家评审会,并观摩试点单位项目安全管理及作业现场。根据评审意见,省地勘局指导两个试点单位对运行手册进行了修改,印发了《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手册》(试运行版),要求局属地勘单位试运行,并及时报告运行中发现的问题。2013年11月19日,召开了第二次评审会,根据评审意见,局组织有关单位对《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手册》进行了全面修改,并于2013年12月12日印发各单位正式实施。
着眼长效 成效初显
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勘查事故防范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省地质勘查局以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建设为契机,探索各种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该局针对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参照建设工程等行业的先进经验,对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与整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为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台账。该局参照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和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样本,结合地质勘探项目的特点和工作内容,制订了8类28个台账,全面系统地规范了地质勘探项目的安全管理。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岗位责任体系。地质勘探作业的特点是高度流动分散作业,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自主管理优为重要,为了明确“一岗双职”的有关要求,该局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建立了重点环节部位安全风险探程序。地质勘查是安全生产高风险行业,作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安全风险的难以预测,是地质勘查安全生产最大的特点。省地勘局通过防范体系建设,对项目危险源识别、野外作业安全管理、洞探施工、危险物品管理、商业性地质勘查安全管理等,都建立起一套可靠的控制程序,使安全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开展地质勘探项目施工安全标准化示范,建立了项目安全标准化规范。由于地质勘探行业安全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尚可参照的规范较少。在这次试点过程中,省地勘局在管理、设备与防护、作业与环境等方面,初步提出了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规范,也为全国地质勘探安全协会正在起草的“地质勘探安全标准化规范”提供了参考。 编辑 杨 璇
野外地质参考手册范文第3篇
1 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
“灌输式”实习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方式。即每到一个实习点, 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讲解, 学生记录, 实习结束后, 整理实习笔记编写报告, 教师批阅评分的教学模式[1]。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我们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讨论、探索获取知识,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地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 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讨论。例如有相当多学生不知道野外如何区分“角闪石”和“辉石”这两种常见的矿物。通过现场讨论, 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所增加, 下次再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从节理、形态等几个方面来鉴别。有时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 但是都要耐心解释, 否则下次看到他们依然不熟悉。如果真正学会了些技能,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提高。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野外实习的兴趣, 也能提高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
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首次进行野外实践教学, 主要任务是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逐步建立起观察结果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地质思维方法。
(1) 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地质学更是如此, 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视而不见, 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 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观察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勤于观察;二是善于观察;三是观察与分析推理相结合。
(2) 地质工作者还应具备描述能力, 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能真实、准确、全面地记录下来。如何做到真实和全面, 完全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比如对一个岩石的描述应该包括哪些方面?面对一个地质现象, 先让学生进行描述, 然后老师进行点评, 反复几次, 学生便掌握了描述的方法。
(3) 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地质思维方法, 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通过分析推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得出正确的结论[2]。老师要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引导启发, 耐心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归纳综合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鉴定泥岩和粉砂岩石的时候, 要让学生亲自感知二者手感的不同, 肉眼很难区分, 粉砂岩有粗糙感, 而泥岩没有。接着可以分析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及判断的依据, 比如, 判断断层的基本依据、不整合形成的原因等等。通过几天的实习, 学生不仅开阔知识面, 学到了知识, 而且增强了技能, 建立了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
(4)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精神。由于地质专业是艰苦专业, 地质工作者工作场所主要在野外, 人烟稀少, 交通不便。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是经常的, 因此从学生阶段就培养吃苦精神。引导学生向老一辈地质人员学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地质精神”, 做到眼快、手快、口勤、脚勤, 做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另外, 老师还要身体力行, 要学生走到的地方老师必须先走到。野外实习通常要将2~3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 独立完成某项任务, 例如地质填图、测量地层剖面、采集岩石标本等。有时实习中山路比较陡, 有些体力较好的男生主动伸出友爱之手, 搀扶同学爬山, 或者帮忙背采集的岩石标本, 这就要求几个人必须通力合作, 共同克服困难。通过实践锻炼, 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 结语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野外实习中, 指导教师只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 达到既完成野外实习任务又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就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摘要: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野外实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等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野外实习,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冠民, 陈世悦, 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35.
野外地质参考手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