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第1篇

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

班级:生物医学工程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实习单位:XXXXXXXXXXXX

日期:2010年1月1日2010年1月26日

实习报告

二十多天的销售实习工作已经结束,回想起实习的日子,我最大的体会是做什么都不容易,只要我们确定要做某件事情就应该做好,不能三心二意。做一行爱一行,没有决定的公平,只要努力了总会有收获,在有理想的同时应该懂得知足常乐。我们去的是昆明创豪科技有限公司,是经毕业导师帮忙安排的,老师在百忙中还帮忙找实习,很感谢老师,公司的规模不是很大,带上老板有五个人的编制,可就是这样的公司里我的体会却很深,因为他们那么的便宜见人,那么的和蔼可亲,公司里的同事和我们年级差不多,交流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到那里我们主要是和他们跑销售,其余都是琐屑小事。有人说销售最能锻炼人,我看有道理,做销售不需太大的办事能力,却是极其精细的活,就像艺术家对于他的作品一样要想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的确得花一番工夫。主要是愿意深入市场,与顾客真心交流。

我们公司主要是销售医疗仪器,在我们学习的领域里我们知道,医疗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如心(脑、肌)电图机、血流图仪(计)、呼吸机、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超声仪器、各种传感器、X线机、X-CT、MRI、各种激光器、电子内窥镜、各种监护仪器等等诊断用仪器和用于理疗的各种治疗机等。而我们公司才刚起步,主要从事的很小型的设备,经过实习期的了解,主要是呼吸机和制氧机。从那里我们了解到这两个产品。呼吸机和制氧机,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这两个产品。

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装置。 当婴幼儿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时,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无效,呼吸减弱和痰多且稠,排痰困难,阻塞气道或发生肺不张,应考虑气管插管及呼吸机。

呼吸机必须具备四个基本功能,即向肺充气、吸气向呼气转换,排出肺泡气以及呼气向吸气转换,依次循环往复。因此必须有:能提供输送气体的动力,代替人体呼吸,呼吸机分类:按照与患者的连接方式分为:无创呼吸机:呼吸机通过面罩与患者连接;有创呼吸机:呼吸机通过气管插管连接到患者

我们公司的产品是无创的,在那里我们还学会了使用方法:首次使用:第一次使用呼吸机时,可能会感觉不适。这属正常现象。做几次深呼吸,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患者会逐渐适应这种新的感觉。起床:如果夜间需要起床,请取下面罩并关掉呼吸机。继续睡眠时,请重新戴好面罩并打开呼吸机。口部漏气:如果使用鼻面罩,

治疗期间尽量保持嘴部闭合。口部漏气会导致疗效降低。如果口部漏气问题不能解决,则可以使用口鼻面罩或使用下颚带。面罩佩戴:面罩佩戴良好且舒适时,呼吸机的疗效最好。漏气会影响疗效,因此消除漏气非常重要。戴上面罩之前,请清洗面部,除去面部过多的油脂,这有助于更好地佩戴面罩且能延长面罩垫的寿命。干燥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鼻部、口部和咽部干燥现象,这一点在冬季更为明显。通常,加上一个湿化器即可消除以上不适。鼻部刺激:在治疗的前几周,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现象。通常,加上一个湿化器即可解决以上问题。

除了呼吸机我们公司还做制氧机的销售,从中了解了该产品,工业制氧机的原理是利用空气分离技术,首先将空气以高密度压缩再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冷凝点的不同使之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气液脱离,再进一步精馏而得.工业上的用氧一般是通过此物理方法得到的,大型空气分离设备一般设计的较高为的是能让氧氮等气体能在爬升与下降的过程中充分置换温度,得以精馏.

家用制氧机工作原理:利用分子筛物理吸附和解吸技术.制氧机内装填分子筛,在加压时可将空气中氮气吸附,剩余的未被吸收的氧气被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即成为高纯度的氧气。分子筛在减压时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回环境空气中,在下一次加压时又可以吸附氮气并制取氧气,整个过程为周期性地动态循环过程,分子筛并不消耗.

目前所有医疗用制氧机采用的都是世界先进的PSA(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制氧技术,它是基于吸引剂(沸石分子筛)对空气中氧、氮吸附能力的差异来实现氧、氮的分离。当空气进入装有吸附剂的床层时,氮气吸附能力较强被吸附,而氧气不被吸附,这样可以在吸附床出口端获得高浓度的氧气。由于吸附剂具有其吸附量随压力变化的特性,改变其压力,可使吸附交替进行吸附与解吸操作。

作为一名销售人员,当然应该知道我们销售的群体,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脑缺血、脑眩晕、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原缺氧病症: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山病、慢性高山病、高原昏迷、高原缺氧症等。易患缺氧的人群:中老年人、孕妇、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公司职员、机关干部;长期从事井下或密闭空间作业的人群、过度运动劳累氧供济不足的人群等。其他需要氧疗的人群:体弱多病肌体免疫力差的人群、中暑、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的营销方案是从医院下手,和医院的医生打好关系,公司有这样的成就都是靠经理一个人打拼出来的,知道这件事时我对他的佩服大大提升,我们去的主要

是呼吸科,不管是呼吸机还是制氧机都是这个科的需求比较大,有时候肿瘤科也需要,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去过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昆明医学院,还有昆华医院,市三医院,四十三医院,延安医院。我们公司在这些地方都有销量,还去过一些同样是做医疗仪器销售的公司,和他们进货,跟他们交流,才发现我们这个行业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且这是一个新鲜行业,利润也不浅,这不仅激发了我以后创业的想法,当然不可能是现在,先给别人打工,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再说,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在为期几天的实习里,我像一个真正的员工一样按时上下班,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学生了,每天7点起床,然后象个真正的上班族一样上班。实习过程中遵守该公司的各项制度,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一个月的实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对昆明创豪科技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他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是我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次尝试。我想,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建立自身的十年发展计划已迫在眉睫,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第2篇

摘 要:人们通常根据心率的变化范围来安排负荷强度调整运动量。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有关心率、最大心率及目标心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作了进一步的概括。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网球又是一项比赛时间长、战术变化多、易受外界影响的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因而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参阅了最近国内一些有关研究资料,就心率变化在运动实践的中反应心理特征变化的应用作一综述分析。

关键词:心率变化;网球运动;心理特征

一、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一)技、战术的重要性

网球运动是一项以技、战术对抗为主的速度较快的隔网对抗性项目,具有力量、速度、落点、旋转和弧线等几大要素,他们的不同组合使得网球这项运动变得灵活多样、变幻莫测。虽然网球运动相对于足球、篮球、武术、拳击等运动而言,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但是打法多变,主要分为上旋球和平击球打法。技术构成分为底线正反手直、网前截击、高压球、发球、削球等。在此基础上,每一名运动员又会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领悟技术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打法,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以及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应付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手。要想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既要技术全面,没有明显短板,又要突出特长,例如:纳达尔正手上旋球平均转速可达到3200转/分钟,以及罗迪克“大炮式”发球技术等都能让他们在比赛中关键分的处理上更胜一筹,从而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二)体能的重要性

從训练学的观点来看,网球属于技能主导类的隔网对抗性项目。技能在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矫莉华等人在她的论述中阐述:全面的体能条件(尤其是全面的身体素质)是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而专项身体素质又是提高专项技战术的必需。也就是说良好的体能能够促进专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会约束、限制专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网球比赛更是超越单纯的体能与技术本身。它对运动员的时机判断、协调性、决策、速度、注意力和毅力等综合能力有着苛刻的要求。比赛过程中要求高度的专注力,尤其是在赛点、盘点、发球局轮换等时机常常会给运动员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展现出来的竞技状态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心理能量的发挥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条件。以大学生参加正规的网球比赛为例,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参与比赛多以提高技、战术,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为主要目的,他们一般都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网球训练,训练年限较短,基本功不扎实,比赛经验不足,在竞赛中更容易受自身心理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导致比赛失利。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的重视、训练与指导,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临场自我心理调控方法,从而在比赛中能够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发挥出竞技水平。

二、网球训练和比赛时的监控方法

(一)技、战术监控

网球技战术的监控手段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广泛应用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比赛中,帮助运动员更准确的了解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战术的执行情况,也有助于教练员给予运动员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关于网球技战术的监控中外学者近几年做出了很多研究,随着网球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学者在研究手段和数据统计方法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虞丽娟)等人创新的提出运用数据挖掘等理论与方法,对运动员比赛的技战术特征进行诊断、分析、评估与预测等系统研究。

(二)专项体能监控

目前关于网球运动的专项体能监控有许多研究,主要通过统计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密度以及测量研究、心率、最大摄氧量以及血乳酸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的运动强度和能量代谢特点。

(三)心理监控

随着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并无太大差异,现代网球运动不仅是运动员技战术的比拼,更是心里素质的较量,良好的心理状态无疑成为运动员在赛场出色发挥的重要保障。关于网球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状态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兴趣和重视。但纵观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景点的心理学方法,帮助我们了解网球运动员的一些基本的心理特点(杨伊里、王慧芳等)。但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调控的手法和手段还是比较局限。(张忠秋)等人采用Observer软件分析系统对跳水运动员高水平竞技表现的比赛行为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了一套高频行为信息表,为充分掌控运动员的临场竞技心理状态提供了重要手段;(张松林)等采用FaceReader4.0面部表情分析系统,以及运动项目项群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北京奥运会决赛中的运动员临场比赛时的面部表情进行分析,结合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分析面部表情背后的心理学意义,来解释高水平运动员在临场发挥时的心理状态。

三、心率监测在网球运动中的应用

网球是一项对心理状态要求较高的项目,在网球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会影响比赛中的技战术发挥。高校的网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理状态的差异、比赛中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不同和发球、接发球时心理状态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随着测量心率仪器的进步,监测心率不仅可以反映出网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体能消情况,更可以突破传统的研究方式通过实时监测心率来对网球运动员的赛中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因此实时监测心率变化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心率的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

心电图室利用心电扫描仪从体表记录心脏运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是检测心率最为准确的一种方式。但是心电图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连接复杂的电极,一般只适用于需要准确的胜利参数的场合,由于运动项目的活动范围和幅度较大,所以用心电图测量心率的方式在竞技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较少。

(二)心率遥感装置

陈超、邓伟明、孙学川等人通过POLAR表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直接测量来评价运动强度。但是由于剧烈运动,以及运动员运动时出汗、女子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带来的不便,使得传输带的佩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新型心率测量工具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佩带设备越来越先进,其中心率摇杆手环的应用使得测试数据更加准确,更适合监控运动员的运动前后的特别是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情况。

五、总结

目前针对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研究员还是比较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少有对于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过程的的心理变化的直接监测手段,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量化指标,而根据阅读,总结相关文献以及借鉴其他反方面的的监控手段,我们发现心率不仅可以用于测量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情绪的唤醒水平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并且已有研究者运用心率来评估一些相对静态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状态。因为网球不同于相对静止运动项目,所以类似于比赛过程中的监测心率来观察其心理变化的实验好少有研究者涉及。随着监控技术和设备的完善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心率也可以应用于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监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矫莉华.当代网球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90-92.

[2] 吳双明.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的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14,01:91-94.

[3] 曹晓晓.简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节[J].运动,2014,03:36-37.

[4] 郑宏伟,朱兴宇.网球比赛中“Choking”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10:37-38.

[5] 杨伊里,程亮.网球项目专项训练监控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2,03:24-29.

[6] 王慧芳,周继和.论心率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运用——以中国国家女子网球队为例[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2.

[7] 曹晓晓.简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节[J].运动,2014,03:36-37.

[8] 虞丽娟,张辉,凌培亮.隔网对抗项目技战术分析的系统研究[J].体育科学,2008,10:41-48.

[9] 杨伊里,程亮.网球项目专项训练监控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2,03:24-29.

[10] 王慧芳,周继和.论心率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运用——以中国国家女子网球队为例[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2.

[11] 张忠秋.我国优秀跳水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心理调控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1.

[12] 薛艳,陈庆荣.Observer行为观察系统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7:13-18.

[13] 张松林.高水平运动员临场竞技心理状态的面部表情特征测评及其应用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3.

[14] 邓伟明,孙学川,范晓燕.基于Polar表数据的体能训练生理负荷强度分析系统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05:779-783.

[15] 王本杰,魏羽辉,吕维臣.应用polar表监控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2:79-80.

[16] 郭进.应用polar表监控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0,23:104.

[17] 秦永生,张敏,郝占国,宋立新.运动训练与心率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3,06:952-953.

[18] 万文君.利用心率变化科学设计、监控和评价体育锻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35-37.

[19] 韦蕾,余一兵,俞雪春.专科学校学生“四人制”篮球比赛心率变化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v.3105:23-24.

[20] 王润极,朱一力,吴昊.男大学生乒乓球训练课心率指标变化特点[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2.

[21] 唐笑年.便携式多功能心率监测仪[D].吉林大学,2004.

[22] 彭国雄,周全富,胡柏平.大学生网球教学比赛前后心率和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No.9505:67-69.

[23] 金宗学.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中心率与技术发挥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4] 王青云.心率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v.18;No.8701:48-49

[25] 吴家舵,戴金彪,杨烨,卢志泉.我国优秀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特征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4:58-61.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第3篇

1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生动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中一些镜下形态结构, 如各种细菌、病毒、免疫细胞的镜下形态结构, 单纯通过语言描述或在黑板上画图, 学生感觉很枯燥, 很难理解掌握。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于一体, 通过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 生动鲜艳的画面,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积极思维, 探索新知。

2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拓宽知识范围, 加强能力培养, 促进思维发展

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 使学习内容变得简单容易。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教师板书、画图的时间, 增加了教师讲解、举例和学生交流的时间, 扩充了知识容量, 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习变得主动和自觉, 思维更加活跃, 理解更加透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 知识容量大、体系繁杂, 而且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按照常规教学, 时间非常紧张, 甚至不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应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变得轻松, 还可以通过网络增加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多媒体教学能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使学习简单快乐, 增强学生的自信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画、视频、动画等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绘声绘色的形象表现出来, 直观生动, 给教学带来了生力, 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使用而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借助多媒体, 创设动态情景, 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教学内容全面展现出来, 可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轻松地突破教师难以描述清楚的知识点及重难点, 使课堂变得简单生动。如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 传统的教师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T细胞在胸腺内的早期发育阶段、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 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T细胞的分化发育。再如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历来是课堂讲授的难点, 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 生动形象的把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展现出来, 学生很容易轻松掌握。

4多媒体教学能够变抽象问题具体化, 变微观问题宏观化, 变复杂问题简单化, 变枯燥内容形象化, 提高课堂效果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中免疫学一些概念、原理和机制抽象难懂, 如NK细胞的ADCC作用,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 免疫应答的机制, 补体的激活机制,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等, 单纯语言讲解, 感性材料不足, 学生感觉深奥难懂。通过多媒体制成动画并配以语音解释, 以直观、生动的图、文、声、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创设逼真的情境,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枯燥的内容形象化, 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而对于学科中一些微观的现象, 如细菌、病毒的镜下形态,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从而宏观化, 学生一目了然, 提高教学效率。

5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明白的, 还可以再播放一次使演示实验更加灵活, 指导效果更明显。如细菌和病毒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对于那些由于学校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开展的实验项目, 也可以从互联网下载一些相应的视频, 以满足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要求, 如放射免疫测定, 豚鼠过敏性休克等。而且,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相关课件进行一些简单编辑来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多角度展示, 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加清晰的了解。6多媒体教学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施多媒体教学, 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教材体系, 还必须强化科技意识, 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 学会用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具有相当鲜明的特点, 运) 用得当,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加速感知、理解和记忆,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

(1) 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 过度依赖多媒体, 忽视其他教学手段, 造成教师备课惰性。教师上课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 对其它常规教学手段不屑一顾, 过度依赖多媒体, 不认真备课, 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照着“PPT”念念讲讲, 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 照本宣科, 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处于缺乏活力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缺少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场景呈现和触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使学生缺乏自我探索、自我感悟的过程, 也就很难实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2) 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 重形式轻内容。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 激发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集中大量声音、动画、图象信息, 甚至截取影片中的声音, 设置彩色文字, 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 学生只顾得好奇了而忘记了教学内容, 造成本末倒置, 喧宾夺主, 冲淡主题, 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费事、费时、费力。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费事、费时、费力。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非常强大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 如果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 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 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教学活动, 忽略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4)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师、多媒体、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把一页讲稿投放在屏幕上, 教师成为解说员, 或按照屏幕上的字符念一遍, 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成为辅助工具;还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讲到底, 置“不愤不启, 不排不发”于脑后,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情况应当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去, 达到教师、多媒体、学生的协调互动。

(5)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不利于学生做笔记。多媒体教学中, 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的过度刺激和感官的偏用, 再加上教学环境和场所的变化, 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精神不是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而是被漂亮的界面和外部环境所吸引而使学生注意力更加涣散、反应迟钝, 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如在介绍化脓细菌时, 使用了大量病人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一下子讨论起来, 注意力转移了。而同时多媒体课件由于省略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知识点的切换节奏快, 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若学生顾着记笔记, 又不顾上听教师讲解, 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既有其优越的一面, 也有其欠缺不足的一面, 为了发挥多媒体最佳的教学辅助功能,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并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掌握好多媒体课件使用的量与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者, 学生是主体, 多媒体课件起辅助作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学, 更不能从头到尾使用多媒体, 并不是多媒体教学覆盖的课程数和章节数越多越好, 教师要注意多媒体运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非常适合, 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对一些教学内容用语言和板书是能够解释清楚的, 没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总之, 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掌握使用的量与度, 要和教学内容相协调, 与教学方法配合, 和其他教学媒体配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要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质量, 多媒体课件制作力求简单易操作, 要精美实用。教师要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 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领,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力求简单易操作, 生动形象, 有点有面, 重点突出, 将声音、文字、动画、图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但不要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 使课件既精美又实用。

(3) 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2种教学模式, 2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必须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而不能将两者孤立应用, 更不能将2种教学模式对立起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的讲授、提问, 学生的回答, 师生间的眼神语言交流可以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而科学的应用多媒体, 又可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便于教师更好的把握节奏, 使学生听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积极寻求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 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和效果, 让多媒体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4) 正确处理教师、多媒体、学生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要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决不能让多媒体来简单的代替教师的授课, 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声情并茂的讲解, 丰富的肢体语言, 再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扬长避短, 互相弥补, 合理运用。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 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将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优越性及其不足之处, 以及具体的改进措施。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第4篇

一、团队主要成员

刘利军、汤守国、张娴文、徐家萍

二、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信息及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管理与应用,以国际医疗信息标准为基础、国家卫生部医疗信息标准为依据,吸取国内外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系统方面的最新理论及成果,将云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之中,解决生物医学信息的集成、共享、分析、挖掘以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涉及国际医疗信息标准(HL

7、DICOM与IHE),医疗信息系统,医学信息集成与共享技术,医疗诊断决策支持技术,临床路径决策支持技术,远程医疗与会诊技术、医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医学影像检索与挖掘、远程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生物医学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与挖掘等。

四、学科特色与优势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探索更优的教学方式是本课程组永恒的课题。本文将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基本要求,及翻转课堂将给生化课程教学效果带来的利益进行剖析,从而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引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翻转课堂;知识内化

疾病的基础知识是一名临床医生的必须储备,在医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医学生的教学划分为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和临床课程的教学。医学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的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等,是医学基础课程中举足轻重的学科,其具有知识密集、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和内容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医学生物化学成为医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科,其难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在进入临床后无法熟练应用。然而临床病人的发病情况复杂,机体生物化学指标变化存在差异,这对医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提出了高要求,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正常机体物质代谢的情况及其调控机制,也对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度,本课程组一直在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临床病例引导教学,将学生带入临床实际,让其产生兴趣,并在探索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深化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结合转化医学理念教学将学生带入转化医学时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在对前沿知识进行了解的同时将基础知识熟练内化[2]。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作用,也确实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课程组并不满足于现在的状态,仍试图探寻更优的教学方法。

一、翻转课堂的历史和特点

翻转课堂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实现了优化。该教学方法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天,化学教师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和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录制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授课视频,并将视频发到网上以帮助缺课的学生补课,发现这种方式受益不菲。后来,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把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用来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们这一创新尝试,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引领了一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之风——翻转课堂[3]。5年时间,这一模式在美国20多个州、30多个城市得到应用,并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目前,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在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研究,并逐步实现与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Mooc(慕课)等国内外视频资源实现了对接,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4]。

若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引入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结合国内外教学资源,加之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有望给本校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翻转课堂实施对教学主体的要求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前环节和课中环节,其中课前环节包括制作教学视频、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课前练习,而课中环节包括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知识内化,总结、反馈。顺应此教学模式的要求,翻转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应顺势发生转变。

1.翻转课堂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为了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从课堂的“独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5]。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搞好教学设计以深化教学知识理解、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拓展知识面答疑解惑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上。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课程组的教师均为医学生物化学领域的博士,师从医学生物化学不同研究领域的顶尖导师,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医学生物化学前沿研究动态。具备优秀的设计和统筹教学的能力,并凭借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好评。因此,课程组教师能够在翻转课堂适应此模式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制作适合学生课下学习的视频,即在课下讲解原来课上的授课内容。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而且对教师的凝练和讲解知识的能力有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下学习视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知识点的凝练,同时也需要把理论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更需要教师所讲述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虽然和课堂教学要求一样,但是录制视频的时候因为没有学生入座,在氛围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别。关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点,要求比课堂教学更高,因课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观看视频,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在教室听讲。当然,为了获取相应的课程知识,学生可以选择在网站公共平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观看,不过如果课程组录制的视频不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这将导致课程组录制视频的资源浪费。

总的来说,若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授课教师需要付出相对传统教学法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优化和丰富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能力。

2.翻转课堂实施对学生的要求。然而,课程教授的主体是学生,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内化、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较传统教学有所改变。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将被要求从被动的“倾听者”角色,转变成为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学习→提升能力”的主角[5],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进度、“最近发展区”和与教师同学的协作交互来深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

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收益良多,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纵观国内现当代中学教育的模式,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育,隐匿了学习的自主性、自我学习的自觉性,执行能力也相对较差。例如:传统教学的预习和复习环节,只有小部分学生可以坚持这两个环节的执行,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课上学习,就是在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复习。因此,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学习环节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将面临部分学生不学的困难,这不仅影响课程的进度,还会造成“不学”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不如传统教学。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去解决,解决方案可以有两种:方案一,课前集中观看教学视频。但是这种方案将会大大增加该门课程的学时数,并且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而且少部分学生仍然可以在观视频的时候精力分散,不易于被学生接受。另一种方案是将学生分组,每组任命组长,并令组长监督组员观看课前教学视频。此方案对组长的责任度是一种考验,而大学生已经处于成年时期,不少学生不愿意服从同龄人的管理,同时,对少部分学生起到的监督作用较前一种方案弱化。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该尽力引导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不仅对学生的个人自觉能力要求高,而且对其多人合作亦有要求。翻转课堂的分组讨论,协作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多人成组,通过互动互助学习知识点,并共同探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学生分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层次来进行随机分组,即将同一层次的学生随机平均分入各组,每一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这种分组方式不仅可以产生帮带效应,利于促进自觉性差,或者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的进步,而且可以形成一种组间良性竞争的局面,利于全体学生的成绩提高。

总之,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组主要寄希望于学生本人的高度自觉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课程组将会就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短期及长期利益对学生做充分说明,有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并积极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结论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课前学习时间自由,学习资源丰富,增加知识内化过程,将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优点。可利用课前教学视频将知识动态化,将学生学习的时间灵活化,加之课堂教学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调动起来,再度内化知识,其形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可大幅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用于医学生物化学,这类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内容繁杂、紧随前沿的课程的教学。此教学模式在拟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困难重重,但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过程也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本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挑战中得到提升,而这些能力将使学生和教师终身受益,翻转课堂的收获定是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贾舒婷,张继虹,吴晓明,周若宇,唐文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病例引导型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2]周若宇,贾舒婷,吴晓明,盛苗苗,唐文如.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和转化医学理念的创新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8).

[4]陈莉.Mooc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医学生物化学》是电大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优势互补,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革。MOCC、微课、混合式教学通过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知识和资源的共享。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配置、网络资源运用、教学效果监控等方面释放出创新活力,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传统学习与网络数字化学习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医学生物化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护理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参加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在職护士,学习时间难以保证,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深入透彻的理论讲解和实验教学,根本不可能。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以适应成人学习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方法指导、网上学习资源介绍及运用指南—网络课程自学—网上讨论—课堂讲授—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课程实验—网上作业、测试—网上答疑”的学习流程。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的作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完善教学内容, 实施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高质量的视频资源学习、形式多样的线下课堂活动和网上答疑,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性很强,而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实验的设施和条件难以达到普通高等学校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直观的呈现实验步骤和反应现象,加深对实验原理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体会

1.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学生可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线上线下互动,可取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2.师生双方角色发生变化,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教师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到混合式教学中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运用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成为导学者。

三、混合式教学普及存在的难点

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因为相比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除了上课外,课前还要进行线上理论学习,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而对老师来说,混合式教学更强调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给学生设计更多的与时代相结合的“实践体验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大答疑、指导、总结反思的力度,课堂的不可控性增加。

尽管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突破,致力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普及,但实际效果甚微。如何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普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强化,成了推广混合式教学的一大难题。

通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教学公平发展,仍是我们不懈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莫宏伟,徐立芳,毕晓君,王科俊,王宗义.《MOOC与人工智能的混合式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5.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

医学生物化学技术范文第1篇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班级:生物医学工程姓名:XXX学号:XXXXXXXX实习单位:XXXXXXXXXXXX日期:2010年1月1日20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