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精选6篇)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 第1篇

测 量 学 实习报 告 册

班级:园林082 组号:1 组长:陈超

组员:高飘、钟莉、彭文娟、周连英、程欣浩 指导教师:陈英俊

目录

一、前 言??2

1、实习时间??? 2

2、实习地点???2

3、实习小组信息???2

4、实习目的及要求??2

5、实习任务及内容??2

二、控制测量(闭合导线)???3

1、控制点布置3

2、闭合导线水准测量(高程控制)3

3、闭合导线距离测量(平面控制)6

4、闭合导线水平角测量(平面控制)???8

5、导线坐标计算及展绘??9

三、碎部测量(测绘地形图)??11

1、测区概况??11

2、外业数据采集 ???11

3、内业成图??13

4、注意事项13

四、实习心得? 14

一、前 言

1、实习时间:

2010年11月29日 至 2010年12月3日

2、实习地点: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本部教学区北区

3、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 园林082 第1小组 指导老师:陈英俊 组长:陈超

组员:高飘、钟莉、彭文娟、周连英、程欣浩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陈超、程欣浩 观测与读数:周连英、彭文娟 记录与计算:钟莉、高飘

描点与绘图:高飘

4、实习目的及要求:

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

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皮尺的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掌握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全过程;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5、实习任务及内容: 5.1任务:

1)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本 部教学区北区,通过5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取得6~7个控制点数据,并进一步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实际大小为150*200m,比例尺为1:500,图纸为3*4(每格10cm),a点坐标为(500,500,50),高程数据不少于20个的地形图。

2)完成一份实习报告册。5.2内容: 1)周一上午——领取仪器

2)周一上午——闭合导线控制点选取

3)周一下午——闭合导线水准测量(高程控制)

4)周二全天——闭合导线水平角距离测量(平面控制)5)周三上午——展绘控制点,检查控制点成果 6)周三、四——碎部测量

7)周五上午——清绘图纸,完成实习报告 8)周五下午——归还仪器

二、控制测量(闭合导线)

1、控制点布置:

本实习控制点布设形式为闭合导线,导线位于农大本部教学区北区,点号连接为a—b—c—d—e—f—g—a,边长均在30~100m所使用的仪器有ds3水准仪、dj6经纬仪,罗盘仪。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2、闭合导线水准测量(高程控制):

2.1观测路线:位于农大本部教学区北区,点号连接为a—b—c—d—e—f—g—a 2.2观测方法:

1)安置整平仪器,照准后尺黑面,依次读取上、下丝及中丝读数。2)转动仪器,照准前尺黑面,依次读取上、下丝及中丝读数。3)前尺变红面朝向仪器,读取中丝读数。4)后尺变红面,仪器照准后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2.3 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仪器:ds3水准仪 双面尺 2.4内业计算:

取每测段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平均数作为该测段的高差,如果导线全长闭合差在限差范围内,根据已知高程,算出每一点的高程。2.5测量成果:

表一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篇二:普通测量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

班级与班级代码 09土地资源管理2班

实验室名称(或课室)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任课教师 陈少沛

学 号: 09250811207 姓 名: 黄莉莉

实验日期: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 制

姓名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年月日

实验1 四等水准测量

实验时间: 作业小组: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实验目的:

1.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的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水准路线的检核方法。实验意义:

熟悉、掌握并巩固水准路线测量知识与技能,正确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学会组织和实施四等水准测量。

二、实验仪器及内容

实验仪器:

1.由仪器室借领: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水准尺1对、尺垫1对、手簿1本及皮尺1个。

2.自备:计算器、铅笔、橡皮擦、计算用纸。

实验内容:

巩固水准路线测量知识与技能,正确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学会组织和实施四等水准测量。

三、实验记录(见附表1)

四、实验成果处理

1、测站计算、校核

测站上的计算与检核: 当测站观测记录完毕随即计算:①前后视距(即上、下丝读数差乘以100,单位为米);②前后视距差;③前后视距累积差;④基、辅分划读数差(即同一水准尺的黑面读数+常数k-红面读数);⑤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⑥高差中数。检查各项限差要求。1)高差计算与检核:附表1中,(9)=(4)+k-(7)(10)=(3)+k-(8)(11)=(10)-(9)式中,(10)和(9)分别为后视及前视标尺的黑红面读数之差,而(11)则是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k为后视和前视标尺红黑面零点的差数。

(16)为黑面计算的高差,(17)为红面计算的高差。但由于两根尺子的黑红面零点差不同,因此,(16)并不等于(17),其值应相差100。故可用(11)做一次计算检核,即

(11)=(16)+100-(17)2)视距计算,附表1中,(12)=(1)-(2)

(13)=(5)-(6)

(14)=(12)-(13)

(15)=本站的(14)+前-站的(15)

式中,(12)为后视距离;(13)为前视距离;(14)为前后视距之差;(15)为前后视距累积差。

观测结束后的计算与检核:

每站观测结束后应当即计算检核,若有超限则重测该测站。全路线施测计算完毕,各项检核均已符合,路线闭合差也在限差范围之内,即可收测。1)高差部分:

∑(3)-∑(4)=∑(16)=h黑

∑{(3)+k}-∑(8)=∑(10)

∑(8)-∑(7)=∑(17)=h红

∑{(4)+k}-∑(7)=∑(9)h中=(h黑+h红)/2 式中,h黑、h红分别为一测段黑面、红面所得高差;h中则为该测段高差中数。2)视距部分:

末站的(15)=∑(12)-∑(13),总视距为∑(12)+∑(13)

若测站上有超出限差规定的观测成果,在本站检查发现后应立即重测。若在迁站后才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开始重测。

2、水准路线测量成果校核(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及调整)

实验任务与要求: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施测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路线长度约 500米,设6~8个测站。高差闭合差限差:fh容=±6mm或±20 mm。

fh容??12nmm,其中n为测站数。最大允许值:? 计算闭合差是否容许;

①计算校核:hab=∑h=∑a-∑b 第二次仪器观测高差:h2=a2-b2 两次高差满足:h1-h2<=5mm ③成果校核:高差闭合差fh:测量成果由于测量误差的影响,使得水准路线的实测高差值与应有值不相符,其差值称为高差闭合差。

a:闭合水准路线 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又闭合到原来点的环形路线。高差总和理论值:∑h理=0 其高差闭合差:fh=∑h测

b:附合水准路线 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符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的路线。起、终点间的高差总和的理论值为∑h理=h终-h始附合路线测得的高差总和∑h测与理论值∑h理的差值即为高差闭合差: fh=∑h测-(h终-h始)c:往返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到终点,又从终点返测到原来高级点的往返路线。支水准路线长度为1~2km其高差闭合差:fh =∑h往+∑h返

当fh≤fh容时,认为外业测量成果合格,否则须重测。篇三:测量学实习报告

测 量 实习报 告 书 地点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号: 时间: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二0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前言………………………………………………………………3

二、实习任务…………………………………………………………3

三、实习目的…………………………………………………………3

四、技术要求…………………………………………………………4

五、成果表格…………………………………………………………10

六、实习心得…………………………………………………………16 前言

由于地形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地形测量实习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由学校统一部署安排,我们交通工程专业所有学生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测量实习。

本次测量实习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测量资料、识读和应用地形图、掌握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打下基础。

实习任务

1.完成小区内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采集与成果整理。2.每组测绘一幅40×40cm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并进行拼接、清绘和整饰工作。

实习目的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

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 控制测量

(一)平面控制:敷设图根导线。

1、准备工作:仪器的检验校正、工具与用品准备、复习教材有关容。

2、外业工作:踏勘测区、拟定布网方案、选点、标志点号、角度观测和距离丈量,定向。

3、内业工作:外业手簿的检查和整理、绘制控制网略图、导线平差计算、坐标计算、平面控制成果表、绘制坐标格网与控制点展绘。

1、控制形式

因测区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建筑物较多,已知测量控制点不足等具体情况,平面控制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等级为图根,布设成闭合导线,采用假定坐标系。在此次实习中控制点已选好。

2、角度测量

(1)经纬仪架在控制点上,用脚螺旋进行对中,再伸缩架腿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调节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也居中。通过对中器观察是否居中,否则反复调平。

(2)望远镜调成盘左,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使得十字丝对准目标,记录数据。顺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读数并记录数据。

(3)望远镜调成盘右,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使得十字丝对准目标,记录数据。逆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读数并记录数据。

(4)两次测量角之差不能超过40秒,否则重测。

3、量边

(1)用钢尺进行往返测或单向双次测量,读数至毫米,较差率不大于1/3000;

(2)当地面倾斜大于1.5%时,用水准仪测二点间的高差,或用经纬仪测倾斜角,将斜边改化为水平边长;

(3)边长超过尺长度时,须用经纬仪定线。定线偏差不超过3厘米。

(二)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敷设四等水准路线

1、准备工作:水准仪检校、工具与用品准备、复习教材有关内容。

2、外业工作:踏勘、选点、埋标、进行四等水准观测。

3、内业工作:手簿检查、水准测量成果整理、编制水准测量成果表。

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等级为图根水准。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 第2篇

一、关于水准测量原理

二、关于每一测站前后视距相等

1、方法:

(1)可采用步测法,保证前后视距大致相等(注意步测法不能精确获取前后视距)

(2)使用上下丝读数,获取前后视距法。

视距=(上丝读数-下丝读数)*100 m

注意此种方法获得的视距精度较低。

三、关于读数1、2、读数前,精确调焦,消除视差

读数一定要注意:或者以米为单位,或者以毫米为单位

四、测站检核(省略了)

可以采用双面尺法,或者两次仪器高法。

五、计算检核

后视读数之和-前视读数之和=高差之和

六、闭合差计算

注意限差的计算,本次实验使用测站数来计算限差。

七、内业计算

高差闭合差调整

计算改正后的高差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 第3篇

普通车床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对工件加工余量的测量采用静态手工测量,需要多次停车,耗能多且生产率低,此外手工测量易引入测量误差,从而使产品的废品率增加,并且精度也较低。

目前,CCD传感器与单片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讨论的测量系统就是以CCD、A/D转换器、单片机、LED显示器组成的智能化仪器。工件尺寸的计算通过汇编语言由单片机来实现的。该测量系

统在不改变原有普通车床结构的前提下,将其应用在工件剩余加工余量的测量中,用动态非接触式测量取代了静态手工测量方法,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

1 测量原理[1]

该测量系统主要分为六个模块:CCD驱动电路[2]、CCD视频信号的调理电路、二值化电路、以单片机为基础的数据处理系统及LED显示系统,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射出的平行光把被测工件成像在CCD光敏面上,由于被测工件的遮挡,形成了工件与背景在光强上的强弱变化,反映在CCD视频信号上所对应的图像边界尺寸部分处会有急剧的电平变化,这样就捕捉到了工件轮廓真实尺寸相对应的光电信号。对该视频信号进行调理、放大和二值化处理后,可以得到一个与工件尺寸相对应的方波信号,经过A/D转换之后,把该信号输入单片机系统,软件程序处理后,再经过LED显示系统把工件尺寸的实际尺寸和需要完成的进给量显示出来,然后通过车床进给系统完成工件加工余量的进给。

2 工件尺寸信号的提取

2.1 CCD器件的选择和驱动电路

根据测量精度要求,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的TCD1251UD的线阵CCD传感器,该器件是感光单元尺寸为11μm11μm,中心距也为11μm,2 700像元的二相线性CCD,工作电压为12 V。它采用二相0.5 MHz脉冲驱动,复位脉冲频率为1 MHz,且具有暗光效应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其驱动电路由SH、Φ1、Φ2、RS四路脉冲组成,CCD的驱动电路采用文献[3]中的方法。图2为CCD的输出波形,a、b部分的宽度与工件尺寸相对应。

2.2 CCD视频信号的处理

2.2.1 信号的调理与放大

CCD的输出信号[4]是脉冲信号,其中既包含被测尺寸的信息,又含有大量的干扰和噪声信号,导致CCD输出信号波形在轮廓边缘处有一渐缓的过渡区,这一变化直接影响捕捉真正代表物体边缘的特征点,使得有用信号难以提取。由于CCD输出信号OS和补偿输出DOS被RS容性干扰的相位相同,为改善图像质量,可以用差分放大器LF357完成信号共模信号的抑制,调理电路如图3所示。

信号放大电路选取了美国模拟仪器公司的AD8031AR运算放大器,如图4所示,其工作方式为反相放大方式。CCD的模拟输出信号连接到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可变电阻RV2用于调整CCD的补偿输出,改变CCD的感光灵敏度;可变电阻RV1用于调整放大器的反馈电阻,改变放大器对CCD信号的放大倍率,以得到更合适的模拟CCD信号。

2.2.2 二值化电路

为了明确的区分出工件和背景的信号,需要对CCD视频信号进行二值化处理,通过二值化处理把CCD视频信号中的工件尺寸部分与背景部分分离成二值化电平信号。实现二值化处理可由硬件电路完成,常采用电压比较器,即将CCD输出视频信号与某一阈值电平比较,高于阈值电平的输出高电平,低于阈值电平的输出低电平,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的二值化电平的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对应被测工件尺寸的大小。

为消除CCD输出视频信号中因光源不稳定而造成的误差,选用浮动阈值法[4,5]来进行二值化处理,将CCD输出视频信号幅值的变化关联到阈值电平,使阈值电平跟随变化而变化。

2.2.3 A/D转换

二值化处理后的信号需要经过A/D转化后变成数字信号,由于TCD1251UD输出的视频信号的输出频率较高,普通的A/D转换器的转换速率无法满足系统要求,因此这里选择TI公司的高速A/D转换器TLC876,它是10-Bit,采样率为20MK的并行输出的高性能CMOS模数转换器,其输入通道只有一只,其管脚排列如图6所示。将二值化后的信号经过输入通道接入TLC876即可完成A/D转换,得到工件尺寸对应的数字信号。

3 数据处理部分

经过A/D转化后变成数字信号,然后输入单片机和LED显示系统。单片机在进行数据处理[6]时,主要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CCD传感器对样品工件的标定程序部分,用标准脉冲信号对二值化后得到的方波信号进行计数,通过数据处理确定单位脉冲对应的尺寸信息,从而得到尺寸测量时的比例系数;然后,启动实际测量程序,开始对实际尺寸对应的方波信号进行计数,该数值与定标时所得到的比例系数的乘积即为实测尺寸,并把尺寸信号送到相应的I/O端口;最后,单片机调用LED显示程序,对尺寸值进行显示处理。该显示系统采用动态扫描显示,不仅节省了大量的I/O端口,并且功耗较低。根据LED显示系统的显示尺寸可以直接对机床的加工零件直接完成进给。

4 结论

本文给出的测量方法用于普通车床上不仅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从轴类零件的测量结果看该测量系统采集到的尺寸信号连续可靠,基本可以满足精度要求,并且成本较低,硬件结构也较为简单,易于推广使用。

摘要:针对目前普通车床加工工件时停车次数多、加工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CCD图像传感器和单片机的工件尺寸自动检测系统,在机床不停车的条件下完成了对工件加工余量的测量,该系统主要由工件尺寸信号提取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组成,采用汇编语言完成软件编程。本文介绍了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各个部分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用动态非接触测量代替了静态手工测量,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量精度。

关键词:普通车床,工件尺寸,自动检测,CCD传感器

参考文献

[1]孙钊,高爱华,田爱玲.线阵CCD测径装置的设计[J].应用光学,2003,24(2):31-33.

[2]张智辉,田地,杨义先.线阵CCD驱动电路设计的几种方法[J].仪表技术与传感,2004,6:32-34.

[3]徐富新,申冬玲,吴承德,等.线阵CCD图像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及其电路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 30(2):5 1-55.

[4]张文革,段晨东,董革平.线阵CCD输出信号的处理方法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21(1):76-78.

[5]张文革,段晨东,董革平.线阵CCD检测技术中二值化方法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3,(17):92-97.

普通测量常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第4篇

关键词: 测量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测量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一是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相关专项测量实验可以给学生后期的测量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较好地完成复杂的测量项目,三是使学生顺利通过以后的测量工操作考核。

1.普通测量常规实验教学现状

1.1学生对测量实验主观上的不重视

1.1.1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测绘类工作,工作中不会用到,对其作用不大,不感兴趣,而不认真学习。有的认为现在实际测量中不会使用这类型仪器,对这类型的实验不重视,所以测量实验不认真。

1.1.2测量实验每组都有四个人,别人在操作的时候,他不注意看,也不想,轮到他了就不会做,要不就是依样画葫芦,甚至不动手操作,直接创造实验数据,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1.2老师指导过细

实验前老师将实验的原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实验的操作过程讲得很多,这样会导致学生实验前不看实验指导书,实验中一旦遇到问题马上就问老师,实验后不思考,缺乏主观能动性,过于依赖老师或同学。

1.3老师指导累

有的班级学生人数多,大班有时有20多个组,一次实验课演示实验起码要讲两次,有的学生还不听,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不思考,不与学生讨论,也不看书,直接就问老师。有时因为班级太多,仪器使用频率过高,而会检核仪器,故老师在实验课上没有很多时间去观察各组情况,导致在下课看学生实验数据时,没有办法准确说出学生测量数据精度低的具体原因。

1.4考核有待加强

测量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考核以小组为单位,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有的组可能动手能力不强,但因报告写得好,可能成绩更高,而组内因每个实验的内容一样,有学生会让其他人代劳,这样容易使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2.普通测量常规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2.1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

2.1.1由于测量技术是与工程结合很紧密的课程,现在一般工程都不采用经纬仪,全部使用全站仪,因此为了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有的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理信息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就不要做经纬仪测角的实验,改为全站仪测角,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操作能力,为以后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2.1.2常规测量的实验项目要和不同的专业培养要求联系起来,开设本专业必修的实验,水准仪的认识,普通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经纬仪(全站仪)的认识,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与视距量距等实验外,对于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和城市规划要开设选修的实验地形图的识图,土方量的计算,对土木工程要开设点位的测设,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的主点的测设,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的中边桩测设。

2.2实践教学手段的改革

2.2.1实现实验远程教学。把测量实验做成录像或动画的形式,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让学生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观看。同时开发网上实验预约系统,学生通过实验预约,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学生通过网上与教师互动来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2.2.2实验教学安排可以合理调节。因为有的实验(四等水准测量)一次课学生是做不完的,而有的实验(水准仪的认识)学生不需要一次课就做完,可以按专题做实验,如与水准仪有关的实验一起做,与经纬仪(全站仪)有关的一起做,这样学生可以更合理地利用时间。当然也可以按上课一样做,只是对做不完实验的采取开放性实验的办法,在实验课上教会学生使用后,再让学生利用其他时间做完实验的内容。

2.2.3测量实践也可以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开设生产实践课,到工程单位测量,或者参与到老师的项目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觉到测量组织、程序、数据处理和成果这整个过程,夯实学生的测量基础。

2.3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通过实习检查试验改革成果,学生每年在测量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野外测量两到三周的实习工作,测量实习在校内的实习基地进行,测量实习主要分为三部分: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平行四边形或道路中线测设。测量实习分组进行,实习分组名单一般和实验分组名单一致。在实习之前,就告知学生实践教学考核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测量实习中工作表现和仪器操作也是考核的一部分,老师把实习任务安排下去,每一个部分规定完成的最后时间。到了时间老师对相应的成果进行检查并给予成绩。每天的工作任务由组长安排,所以每个学生都按测量任务积极主动地完成测量实习。每天学生很早起床,根据实习日程安排有序地进行测量工作,学生不畏惧炎热和寒冷,积极进行导线控制点的踏勘、测角、量边和四等水准测量、磁方位角测量。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作指导工作,提出实习目的、要求和测量成果,学生做实习工作的主体,按照《工程测量》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要求独立设计测量方案,导线控制点布设,从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到地形图碎步测量每一个学生都能非常熟练地操作测量仪器,准确读取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把地面上地物和地貌展现在图纸上,按时圆满地完成了测量实习任务。

通过测量工的测试检核实验改革成果。我校鼓励学生考取测量资格证书,其考试分为应知和应会。应会主要就是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两次仪高法测高差和测回法一个测回测水平角。如操作中无问题,成绩主要以完成任务所需时间为准,成绩评分如下表:

表一 两次仪高法测高差评分标准

表二 测回法测水平角评分标准

应会成绩的最终评分以两部分取加权平均值来确定,即两次仪高法测高差的成绩/3+测回法测水平角的成绩*2/3。通过考核发现学生的应会部分通过率达到98%,优秀率达到40%以上。

3.结语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实际工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但是测量实验改革的实验内容会与课时安排的矛盾,实验所用的仪器与设备更新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学生实验的时间与实验室老师上班时间的矛盾,学生上课时间与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间矛盾等问题,需要相关教师的全身心投入,需要得到学校和院部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总之测量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熊春宝,姬玉华,主编.测量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

[2]刘汉兰.深化试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5).

[3]黄长军.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考试周刊,2012(8):7-9.

[4]管志勇,冯卫芝,洪庆华.《测量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4):40-41.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 第5篇

为大家提供的测量学暑期实_报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测量学暑期实_报告一:

实_时间:20XX 年 xx 月 xx 日至 20xx 年 xx 月 xx 日

实_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_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

2.地形图识图实_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

实_小组信息:

组别:地球科学学院 011081 班测量 6 组

指导老师:XXX

组长:xx

组员:xx、xx、xx、xx、xx、xx

组员分工:

(实_报告 shiXibaogao.Com.cn)

选点与跑尺:xx、xx

观测与读数:xx

记录与计算:xx、xx

描点与绘图:XX、XX

特说说明:因 12 月 18 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 18 日进行的测绘实_改为识图实_,19 日继续进行测绘实_。实际日程安排为 16、17、19 三日进行测绘实_,18 日进行识图实_。

一、实_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_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_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_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_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 班测绘区域

2.任务:通过 3 天的地形图测绘实_,每小组要取得 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 1:1000,等高距 2m 的 20cm*20cm 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 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 3 天的测绘实_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 2 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

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_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 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 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 80 米,地大 I15 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 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 20 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 I40 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 I15 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

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 I13,它依然不是我们 6 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 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 6 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 10 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 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 50 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_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 6 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月 17 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 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 6 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 I06。I06 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

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 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 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 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 011081 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 I06-1 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 I16 控制点。

测量学暑期实_报告二:

前言

一.实_目的:

1、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2、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钢尺)和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3、掌握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与计算方法,掌握地形测量的测、算、绘技能;

4、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二.实_要求

要求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检验和校正的方法;掌握测绘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作业能力;学_和掌握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三.实_任务

1.小组上交成果及资料:

1)导线点及水准路线示意图及野外记录;

2)水准测量及导线测量的外业观测原始记录本;

3)内业计算及精度评定说明书;

4)指定实_范围的一幅标准图幅的 1:500 地形图。

注意:外业观测原始记录及地形图绘制一定要使用 2H及以上铅笔

2.个人上交成果:实_报告一份

四.实_时间

20XX-8-31 至 20XX-9-11

第一章测区概况

一.测区地理位置: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山东科技大学测图实_基地之场地三。位于山东科技大学校园内,东以 J6-5教学楼东侧的南北路的东边界,东大约至 J3 楼西边的南北

路,北大约到 J1 教学楼南侧的墨水河

二.测区气候特点:青岛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2.3℃降雨量年平均值 680.5mm,全年雨量集中在 7、8两个月,终年多东南和西北两个风向。年平均风速 4.9m/s,各月平均风速以 3 月最强为 5.6m/s,9 月最弱为 4.1m/s。

第二章选点

一.选点要求

安全性。便于安置仪器,考虑地面湿滑、来往车辆等对人身和仪器安全的影响。

实用性。点位间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

便利性。导线点选好后须做好标记,便于寻找。

二.导线布设

以已知点I116点为1号点,导线边在80~150米范围内,均匀分布各区,便于控制整个测区。并使相邻边长之比小于3:1

导线点的标志是画红油漆于固定点处,在点旁边注明点号,1 号点为 D2-4-1 表示地质工程专业 2 班 4 组 1 号点,依次点为 D2-4-2,D2-4-3。根据要求我们一共选了 10 个控制点。

三导线布设示意图

第二章平面控制测量

第一节仪器工具

DJ6 经纬仪一台,脚架 1 个,花杆 1 根,测钎 1 副,钢尺 1 把,皮尺 1 把

第二节水平角测量

1.经纬仪的安置

经纬仪的安置,包括对中和整平两个内容

安置方法:

①用三角架架腿对中

使架头大致水平,架头中心大致对准测站标志,先在适当位置踩实一条架腿,两手分别握另外两条架腿,在移动架腿的同时,从光学对中器的目镜中观察,使对中器的十字丝中心对准测站标志为止。

②用三角架腿粗平

伸缩三角架的架腿,在移动架腿的同时,使基座圆水准泡居中,使照准部大致水平。

③脚螺旋精平,平移基座精确对中

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第6篇

本次实习于2013年6月24号至7月17号,旨在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等主业主干课。为了掌握高精度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设计,布点,测量以及内业平差的计算方法;掌握RTK基准站、流动站的连接设置、沉降观测的方法。把课堂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我们专业分两部分同时进行,校园精密水准测量和GPS控制网的布设。我们二班先进行的GPS测量,然后两班互换仪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本次实习严格按相关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从选点埋石,观测记录到内业数据处理及成果报告的提交,要达到测绘生产规范要求。我们测绘二组的组员都一丝不苟,在实习过程中认认真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暴晒还是闷热我们都按时出去测量,出色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GPS平面控制测量 任务与要求

(1)测区范围:9km*9km,西至圆明园东路,西至奥林东路,南至四环志新桥,北至五环奥林森林公园北。等级:国家D级 点数:17个

GPS测量规范及规程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国家测绘局,199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95,国际测绘局,1995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建设部,行业标准,1998 GPS平面控制测量步骤

方案设计:在学校根据google earth 设计网图。

选点和埋石:6月28号,星期五,两个班同学分成6组,由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选点。选点第一选在视野开阔,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在北京地区,卫星由北边升空,所以在北京必须无障碍物,第二避免设置在路边带来安全隐患。并记录了点之记。

观测设计:在周末编制了GPS卫星的可见性预报图,进而根据卫星预报图编排作业调度表和制定GPS外业观测通知表。我们组抽取的点是:G01,G07,G13。GO1位于圆明园东门。G07位于学院路新手检校收费大厅门口处。我们组观测分为五个观测时段,每天两个观测时段:7:00-9:00;10:00-12:00。4.GPS接收机选型以及检验

本次实习主要是一般检验和通电检验,主要检查接收机设备各部件及其附件是否齐全,完好,紧固部分是否松动与脱落,使用手册及资料是否齐全等。通电检验:接收机通电后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和仪表的工作情况,以及自测试系统的工作情况,当自测正常后,按键作步骤检验仪器工作情况。

5.外业观测的方法

(1)按照GPS控制网应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

(2)在仪器安装以及外业观测中,注意观测过程中不准移动仪器;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测三次,并及时将平均值输入及记入测量手簿之中。(3)对手簿进行设置。卫星截止高度角:10° 采样率;1s(4)观测文件设置:ce202 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软件:HDS2003 起算数据

经验总结

通过这次GPS实习,我不仅对GPS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GPS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处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从这些麻烦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第一天GPS观测中,由于G05点在马路附近,架设仪器的可能影响了交通,所以他们第六组被交警驱赶,找了附近的一个点在7点半开始观测。在数据导入时发现G05点的第一个时段的观测文件没有被接受,所以在第一个观测时段G05与G01、G02、G03、G04、G06没有基线。我们把接收机所有的数据都导出来,查看也没有发现,估计是当时没有被接收到。所以我们6个组在7月3日的下午重测第一个环,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结束GPS的外业测量了、但是真是“天意弄人”,G02那个点的组也出现问题了,在回来导数据的时候,发现他们只测到17个历元,也就是开机了17秒。由于我们参加北京市测绘技能大赛,知道出现的问题我们已经回来了。经过分析,是接收机数据内存已满。这样计算下来,目前只有G02和G05没有基线,所以在7月7日下午,重测测了G02、G05,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终于,外业测量可以告于段落了。

接下来就是数据处理阶段了。处理数据还是比较繁琐的,必须得耐下心来处理,重复成了数据处理的代名词。可能是PDOP值的原因,有的基线由于接收到卫星波动太大,改的比较困难,我还记得G08-G12,G11-G12,特别难改,radio值总是改不到3.最后花了2个多小时,把卫星一点一点删,改一点就保存数据,有时候改的不合适重新恢复改的那段卫星结果改不会来,只能关了重新改。好不容易,改好基线后。搜索重复基线,一开始发现有2条中误差超限过大,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导入观测文件时,把点号标错了。重新搜索基线发现有6条问题。晚上再机房处理数据都感觉无处下手,在费了很长时间后,终于改了两条了。和一班同学交流中发现,可能是导出的数据到中海达时,测站的天线高会出现错误,有几站的天线竟然是默认的,对照GPS外业观测手簿进行改正,把天线类型改成Unknown,量测方法:天线斜高。然后进行处理全部基线,发现重复基线变成两条。然后就是对基线闭合环和异步环闭合差进行改成,通过该两条基线的波动大的卫星使得两条基线的整数解误差减小,最好都小于0.01。在改完异步环后,就可以进行网平差了、先是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然后输入G08、G09两点的坐标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通过GPS实习我总结了几条,第一观测前要检查接收机的内存是否已经满了,电池是否还有电。第二,静态观测前在手簿设置一定要设置正确,点名要统一。第三,GPS外业观测手簿一定要记录完整尤其是天线高。第四,观测时注意仪器,千万不要让自己和路人动脚架。三.高程控制测量

1.任务与要求

1.1测区范围:中国地质大学,东至学院路、西至地大西北门,南至地大南门,北至地大北门

1.2主要任务

(1)踏勘测区:了解水准测量的选点工作以及水准线路的选择与确定。(2)填写水准点点之记

(3)仪器的i角检验(4)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完成三个水准环的往返测测量。我们每组人员测一个环形路线。然后用南方平差2002易软件进行平差。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及限差的要求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施测时间:2013.07.08-07.11 数字水准仪观测顺序

4.1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后前前后

4.2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前后后前 高程起算数据 S07=49.572 高程成果

6.1闭合环限差

(1)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S6-S5-S2-S3] 高差闭合差=0.0(mm),限差=4.6(mm)路线长度=1.303(km)(2)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S4-S7-S8-S5-S2-S1] 高差闭合差=-0.3(mm),限差=5.2(mm)路线长度=1.708(km)(3)几何条件:闭合水准

路径:[S10-S11-S12-S5-S2-S1-S4] 高差闭合差=-0.9(mm),限差=4.9(mm)路线长度=1.515(km)

[控制点成果表] 二等水准经验总结

7.1在测量过程中注意: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后前前后。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前后后前。我们在测量S04-S07中,因为在最后一站本应该为“前后后前”测成“后前前后”导致高差测反,结果那一段的闭合差超限7cm。所以要特别注意

7.2注意把Trimble 自带的黑色塑料尺垫扣在尺的底部,这样立在尺垫上会比较稳。

7.3注意在测站同学没说搬站时,不要移动尺垫。

7.4测量时间尽可能赶早不赶晚,早晨起早,天气凉快,测得精度高而且不容易超限。下午尽量避免太阳直晒。

7.5在马路上测,要靠近人行道,必要时要穿标志服。注意安全哦。

沉降观测

1.观测区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小白楼,教二楼,教五楼。

2.测量规范

2.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2《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2.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规范

2.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3.观测内容: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工作基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的高差,水准路线构成闭合。4.观测周期:不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根据建筑物本身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本次实习沉降观测两期数据。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最弱点沉降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1mm的要求。高程平差值和精度成果表(第一期)高程平差值和精度成果表(第二期)体悟与总结

在二等水准控制测量完成后,我们有开始了沉降观测,这次测量沉降点25个,在教二楼,小白楼、教四楼。跟水准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有的是二等光学水准仪。读数比较繁琐,而且距离远了,基辅之差特别容易超限。前后视距差也容易超限,不像数字水准那么方便,所以我们测的都很小心。测量沉降的这几天,真可以说是艳阳高照,有的时候观测都晃眼睛。好在就观测两期数据,所以在一段适应期,我们还是很快熟练了操作。我们测量的时候教二楼在施工,所以我们选择了最后测那栋楼,测量也比较困难,我们扒开楼脚的草,和树叶,就在一条狭窄的空间内,慢慢的测过去。第一遍测的时候,摸索着前进,因为要后绕小花园。但是测第二期的时候,我们的点位大概都了然于胸,所以很快就测完了。我们可以好好休息几天了,嘿嘿。

五.工程测量参观实习与报告会

7月8日下午。我们去地铁14号线建设现场进行了参观,主要参观竖井和基坑。城勘院的高工带上我们进行参观和讲解。第一次戴上了安全帽,走进了工地,有种特别的感觉,想象着若干年后这里是否可能是自己的工作场地。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一个很大的基坑,就是未来14号线的车站,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根根恩纵横交错的铁管,经过讲解,原来是钢支撑,简单的说就是建造地铁用的 16mm壁厚的支撑钢管、钢拱架、钢格栅一样,这是都是支护用的,挡着涵洞隧道的土壁,防止基坑倒塌,在地铁施工中广泛运用。地铁施工中用到钢支撑组件包括固定端、活络接头端。以前经常坐地铁,但不曾想到原来背后的建设是如此的复杂,我们出行方便的背后是工程师们的智慧的结晶和工人兄弟们的汗水筑造的。真心佩服他们,他们如此让我们敬仰。

李工又对地铁施工的工法进行了介绍,总的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种:盾构法、和明挖法。盾构法施工是以盾构机为隧道掘进设备,以盾构机的盾壳作支护,用前端刀盘切削土体,由千斤顶顶推盾构机前进,以开挖面上拼装预制好的管片作衬砌,从而形成隧道的施工方法。盾构法施工的优点(1)、场地作业少,隐蔽性好,因噪音、振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小;(2)、隧道施工的费用和技术难度基本不受覆土深浅的影响,适宜于建造覆土深的隧道;(3)、穿越河底或海底时,隧道施工不影响航道,也完全不受气候的影响;、穿越地面建筑群和地下管线密集区时,周围可不受施工影响;(5)、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较快。盾构法施工的缺点:(1)施工设备费用较高;(2)覆土较浅时,地表沉降较难控制;(3)用于施工小曲率半径隧道时,掘进较困难。明挖和盖挖法是由地面挖开的基坑中修筑车站或隧道的方法。明、盖挖修建地铁地下车站较为安全,工期较短,也较经济。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关键之一。基坑倒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深基坑工程的安全。

最后我们下竖井,进行参观。给我的印象就是楼梯特别的陡,而且很深,这里就是进行联系测量,把地面的已知坐标和方位角转到地面,为以后隧道贯通提供依据。还有就是把掘进的钻头掉下去,进行隧道的开挖,有时候竖井作业空间小,还得先进行手工开挖。有时候,为了加快施工速度,一段地铁路线,开挖好几个竖井,同时进行开挖,然后贯通。分别从贯通面两端的控制点测量导线到贯通面上的同一控制点,从贯通面两边测得的同一控制点的坐标互差归算到线路方向及线路法方向的值即为贯通纵、横向误差。也可用直接量取贯通面两侧中线延伸到贯通面上同一里程处两个临时点的间距确定。方位角贯通误差可利用两侧控制导线测定与贯通面相邻的同一导线边的方位角较差确定。

诚然社会是一个大学堂,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的讲解,多亲身经历,才能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再将实践的内容再次融入到课堂,得到终身受益的经验。

7月10号城勘院的陈总和高工,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交流报告会,主要从监测相关法规、规范要求。各相关施工工法。监测作业方法。三个部分介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施各阶段第三方监测工作内容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轨道铺设、设备安装阶段、运营阶段。其中运营阶段主要是新线施工上跨或下穿即有线专项监测,监测:车站及隧道结构变形监测、轨道结构变形监测、轨道几何形位监测、既有线裂缝观测。施工监测开展环节主要有①资料收集分析与调查②方案制定(工程背景分析,监测对象确定,监测项目、频率周期确定,监测控制指标及预警标准,监测布点确定,监测方法等)③测点埋设④现场监测与巡查⑤监测成果反馈⑥预警与跟踪处理

监测方法分类:几何测量监测方法、测试仪器测试方法、监测新技术。比如: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微波干涉测量等。这次工程测量讲座,很好的把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课堂上学的地下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部分很自然的与地铁建设联系起来,让空洞的知识具体话。让自己对未来的工作与方向有了个全新的认识、社会和课堂所学的还是有所差别的,怎么样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才是精髓所在。校园RTK实习。

测区范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和学院路马路

任务要求:熟悉RTK的操作,基准站的架设。流动站的架设,特征点的测量。时间安排:7月17号下午3点 任务步骤

4.1基准站的连接与设置:将GPS接受机安置在开阔并且相对较高的地方,电台和天线架设好,连上电缆后开机,先启动基准站; 4.2建立新任务:并选择无投影无基准

4.3配置中基准选项和基准站电台的设置,选择天线类型为Trimble mark3类型 4.4启动基准站,量测天线高

4,.5流动站的连接与设置:新建任务并配置坐标系

4.6在配置中设置流动站电台,天线为Trimble 内置。然后连接,选择频率为电台设置的频率。

4.7连接到电台后,接收机上电台的灯会闪烁绿光,表面已经连接完毕。可以在测量中启动RTK开始测量。

4.8测量时选择三个已知点就行点校正。5.经验总结

7月17号,下午我们进行了RTK的实习,主要是为下一步的摄影测量像控点做准备。我们连接好电台和基准站后,发现大家的流动站都连接不到电台。经过检查,是流动站的天线设置错误,我们原来设置的天线为Trimble zephyr,应该为Trimble 内置天线。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但看见其他组的流动站都可以,但是我们还是连接不行。在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把所有改检查的项目都检查了,还是不行,我觉得可能是接受机的内置天线坏了,或者是连接天线与接收机的数据线有问题。我们把其他组接收机换了一下,结果发现电台的灯亮了,原来就是接收机的内置天线坏了。

就这样短暂的RTK实习就在这个炎热的下午告于段落了,迎接我们的是接下来的实习。未完待续.......七、实习体会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自己已经从开学什么懂不懂得新生成了大四的准学长了。如果说大

一、大二是对新鲜事物认知和适应的过程,那么大三这整个一年就是积累和奠定知识的过程。随着,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更加对测量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对新的测量方法也有了自己独到的体会。

还记得去年大二夏的周口店的实习,在周口店那苦交织的日子里,自己经历了许多、跌倒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新认识,每一天的早晨又是崭新而忙碌的一天。有得必有失,不得不说周口店的生活确实苦,这种苦不仅使身体上的而且跟多的是心里面。但教会了我们的东西也许是一辈子都受用的。如果说周口店的实习是对测绘的初次体验,那么这次实习无疑是锻炼自己设计、组织安排的培养。测量是一个团队,此刻显示的淋漓尽致。实习无时无刻,需要锻炼我们的默契,简单而不平凡。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就比如立尺来说,在二等水准测量时,必须屏住呼吸,眼神注视着水准气泡,而且后视尺千万不要动尺垫。

通过这次GPS实习,我不仅对GPS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GPS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处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从这些麻烦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测绘确实是需要很大的细心,不能马虎大意,做很多工作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这次实习不仅是对动手能力的一种提升,更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巩固。虽然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也要求我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只知道怎么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做,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其他问题时,就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我觉得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只有把理论知识学好,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所以我们要学好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理论知识学好了,动手能力也要努力培养,不能只会纸上谈兵,所以我们要多动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量,并在实践中促进巩固理论知识。只有理论是实践这两个环节都做好,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很高兴,这个暑假实习用到了学院新买的数字水准仪Trimble DINI。所以这次二等水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动动手指”就行了。但是还是有些细节还是得注意的。

7月8日星期一,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实习的时候虽然,Trimble DINI有自己的测距功能,但是量步子这项工作还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话前后尺视距差调起来也方便,基本保证在1到2米左右,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重复调焦带来的误差。如果只是凭借目测,大致估计一个距离的话,调整起来比较麻烦,一开始会比较快,但是调整视距会浪费很长时间。还有一点,仪器自带的塑料垫子要扣在尺底部,这样把尺放在尺垫上会有个凹槽,尺子会比较稳,不容易打滑。测完第一个环线,就是地大西北环线用了一个多小时,本来想乘胜追击,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们等了半个小时雨还没有停的意思,为了仪器着想,我们只好会了宿舍。

接下来的几天,都有雨,我们就这样起的早点,貌似进行的很顺利,但是我们发现有一个环的闭合差,超限了。竟然有7个厘米,这肯定是操作中有错误。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测量过程中转点忘了放尺垫,或者在已知点上放了尺垫。经过我们的交流,立尺的同学肯定是放了尺垫的,我想可能是在某一站测站操作有误,把后前前后,按成前后后前了。因为这个其他组的同学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犯错并不可怕,犯了错并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继续粗才可怕。我们在进行返测后,导出数据后进行每一个测段的比较,结果发现G04-G07这一测段高差不符,然后看了电子记录簿,结果发现是该测段的第二站应该为“前后后前”结果测成了“后前前后”结果导致高差成了负值,改过来后闭合差为0.090mm,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看似错误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正确,就看你是否有发现的眼睛。

获得正确成果的背后,肯定是错误的累积。有时候,尤其是水准,不要超限了,就一味的重测,我们要善于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知道哪里出错,哪里可能会出错才是这次实习的精髓。这就是我学到最宝贵的经验,不禁想起了,老师给我们说的一句话,现在测量这门行业技术在不断发展,仪器也在不断发展。操作越来越简单,可能是个人培训一两天都会操作的熟练,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知道没一步的原理,分析数据,这样才能让我们变得优势。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

普通测量实习报告(精选6篇)普通测量实习报告 第1篇测 量 学 实习报 告 册班级:园林082 组号:1 组长:陈超组员:高飘、钟莉、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