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第1篇

为了满足目前医学实验室认可的需求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制定本方案。适用于强生VITROS产品的试验项目的性能验证,包括V250/V350/V950/FS5.1//V3600/V5600上所能开展的所有定性检测项目。本方案从准确度、精密度、参考范围、线性范围以及方法学比对5个方面对各个试验项目进行评价。

一、 精密度(Precision):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所获得的检测结果的接近程度,表示测定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程度的指标。 精密度通常用不精密度表示。可以分别评价连续精密度(批内精密度)、重复性不精密度(中间精密度,包括批间、日间精密度等)和再现性精密度。本方案采用批内和天间两种方法对各个试验项目的精密度进行评价。全部实验过程使用同批号试剂和质控品,并且保证检测当日质控在控。

1、 批内精密度(连续精密度):

方法:在检测患者标本过程中,连续运行高低水平质控品各20次,记录检测结果。计算批内精密度的CV值和SD值。

结果评价(1)厂家评价标准:计算精密度指数=验证SD/厂商SD,精密度指数要求小于等于1,或者实测CV小于等于厂家要求的CV,两者符合其一即可。具体见《精密度评价》表格。

(2)按照国际推荐标准:批内精密度应在CLIA88允许误差的1/4以内,见美国CLIA’88能力比对检验的分析质量要求。

2、天间精密度(中间精密度): 方法:同样使用两个水平的质控品,若需复溶冻干质控品做实验,要注意选择产品的稳定性和瓶间差。要严格控制每次复溶冻干品时的操作手法。连续测试20天,每天检测1次。在次过程中不能更换试剂批号及质控品批号,是否需要重新定标则取决于实验室。测试完成后记录检测结果。

结果评价(1)厂家评价标准: 计算天间的SD及CV值,并计算精密度指数=验证SD/厂商SD。精密度指数要求小于等于1,或者实测CV小于等于厂家要求的CV,两者符合其一即可。具体见《精密度评价》表格。 (2)按照国际推荐标准:批内精密度应在CLIA88允许误差的1/3以内,见美国CLIA’88能力比对检验的分析质量要求。

二、准确度

准确度(accuracy)指检测结果与被测量物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是分析测量范围、分析灵敏度以及生物参考区间评价的基础。 准确度的评价方法很多,比如检测定值参考物质,同参考方法进行比对,同有溯源性的检测系统进行方法学比对,卫生部临检中心质评的汇报结果均可以作为评价准确性的方法之一。本方案采用测定定值标准物质的方法来评价各个检测项目的准确度。定值标准物质采用厂家定值标准品。 方法:

(1) 试验期间保证机器状态正常,保证试验当日室内质控在控。 (2) 按厂家要求准备各个项目的新批号定标品(要与定标时使用的定标品批号不同)各一套,按照标准复溶。 (3) 记录该新批号定标品的定值。

(4) 在设备上检测各个定标品(多水平)的相关项目,每个水平重复2次,记录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录入《准确度评价》表格。

结果评价:

(1) 厂家标准: 按照各定标品各水平的定值和不确定度(厂家提供),来确定准确度的偏倚范围。计算实测均值的各项目各水平定标品的偏倚,与偏倚范围相比较,来判断偏倚是否可以接受。详见《准确度评价》表,实测的均值如果落在该限度内,则为其准确度认为可被接受。

(2) 按照国际推荐标准:准确度偏倚应该在CLIA88允许误差的1/2以内,见美国CLIA’88能力比对检验的分析质量要求。

三、 参考范围验证

参考 NCCLSC28一A2文件,本方案仅对厂家提供的或者实验室正在使用的各个项目的参考范围进行验证。 方法:

(1)选择20个能够代表实验室的健康总体的标本。 (2)保证试验系统运行正常,依照标准操作程序检测标本。 (3)运行该20份标本,记录结果,将结果填入《参考区间验证》表格。 结果评价 如果20个参考个体中不超过2例的检测值在验证的参考限之外,厂商或提供参考区间的实验室报告的95%参考区间可以接受。如果3例以上超出界限,再选择20个参考个体进行验证,若少于或等于2个观测值超过原始参考值,则可接受,若还有3个超出参考限,需要重新检查各种条件,决定是否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四、 线性范围

分析测量范围即定量检测项目的线性范围,是整个检测系统(包括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操作程序、检验人员等)对应于系列分析浓度的仪器最终输出的信号间是否呈恒定比例的性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器性能分析指标。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配比比例的高低值新鲜患者标本,以验证实测值和理论值的线性关系,来评估每个检测项目的线性范围。 方法:

(1) 实验室人员必须十分熟悉仪器的操作、质量控制和定标方法,以及正确的收集样本。试验期间保证仪器状态良好下,质控在控。

(2) 全部实验数据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如可能,单个分析试验最好在一天内做完。

(3) 用于验证线性范围的标本类型应与临床测试所用的标本类型相同或相类似,所有标本应不含厂家所标定的干扰因素(如溶血、黄疸、脂血等)。如果上述条件不可避免,则应在最后的报告中注明在评价实验中所用的标本处理方法或基质类型。注意:收集的高浓度标本应尽可能的接近线性范围高限。

(4) 按照《线性评价》表格要求配比标本。将H 和L 样品按: 5L 、4L+IH 、3L+2H 、2L十3H 、lL十4H 、5H 关系各自配制棍合,形成系列评价样品。

(5) 难以收集到低限样品,可收集高值样品,用相应稀释液作系列不同程度稀释,形成系列评价样品。 (6) 在《线性评价》表格记录检测结果。

结果评价:将数据填入《线性评价》表格,以X表示各样品的预期值,以Y表示各样品的实测值,得出散点图。

若所有实验点呈明显直线趋势,用直线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得直线回归Y=bX+a,若r2>0.95,斜率b在1.00±0.03范围内,可直接判断测定方法在实验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成线性。

五、用患者标本进行方法比对及偏倚评估

实验室准备用一个新的检测系统或测定方法(或新的试剂盒、新仪器进行病人标本测定前,应与原有的检测系统或者公认的参考方法-起检测一批病人标本,从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了解新检测系统或方法引人后的偏倚。如果偏倚不大,或者偏倚量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说明两检测系统或方法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基本相符,新检测系统或方法替代原有检测系统或方法不会对临床引人明显偏倚,这样的实验称为方法学比较实验。在方法学比较中,常将新方法称为实验方法,与之比较的方法称为比较方法。 试验方法: (1) 各种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严格按SOP操作。

(2) 检验人员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检测系统的各个环节,熟悉评价方案。

(3) 在整个实验中,保持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都处于完整的质量控制之下,始终对实验结果有校准措施。

(4) 实验时间至少做5天,时间长一些更好,可以客观反映实际情况。 (5) 至少做40份病人标本,多一点更好。

(6) 尽可能使50%的实验标本分析物的含量不在参考区间内,各个标本分析物含量越宽越好。

(7) 不要使用对任一方法有干扰的标本。

(8) 每份标本应有足够的量,以便使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都能做双份测定。例如,第l次序号为1 、2..3..4 、5..6 、7 、8 ,第2次序号为8 、7 、6 、5 ,, 4 、3 、2...1 。两方法都按此实验。

(9) 应在2个小时内两种方法对同批标本分别开始实验,最好使用当天采集的标本。

(10) 实验结束后,记录数据。保留原始数据。 结果评价:

(1) 不采用已明确有人为误差的结果。

(2) 将所有无明显误差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但是,若两种方法结果的各自差值大于任一方法的批内不精密度,应查对标本,并重新实验。若找不出原因,应保留数据备考。 (3) 整个实验一定要有内部质量控制,失控时结果必须重做。 (4) 对实验数据的初步筛查:

①设比较方法测定结果为X 值,实验方法测定结果为Y 值。在《方法学比对》表格上录入检测数据,若有40个标本,则有 80个 X 和 Y 的结果。

②检查每一方法内现份测定值有无离群表现,先计算每一标本每一方法成对结果的差值和差值的均值。以4 倍的各方法差值的均值为判断限,各方法内标本的成对差值都应在限值内,说明双份测定结果符合要求。

③若原数据仅40 例病人标本的结果,剔除的数据应另做实验补 上。若有1 例以上需剔除,应检查原因是标本原因,其他数据仍可使用。无法找出原因,则保留使用所有数据。若最大差异超过临床允许误差,应从仪器、试剂、方法上寻找原因,停止继续实验。 (5)在《方法学比对》表格上,以X均值 、Y 均值和(Y-X)、X作图,通过这两种图了解线性关系,即有无明显离群点,是否呈恒定变异等情况。如果实验结果具良好线性关系,继续处理数据。 (6)X 、Y 关系实验点有无离群表现

先看图在无明显离群点。若无,可作以后的统计;若有,应对X 、Y 配对值作离群值计算。将每一个标本两个方法的前后两个测定值一一对应,求出第1 个X 与第1 个Y 的差值和第2 个X 与第2 个Y 的差值,并计算出所有标本总的平均差值,以4 倍的平均差值为判断限值。所有差值都不应超出限值。若有,为离群点,仅一点离群点,剔除。有一点以上离群点,需查原因,判断是否保留数据。若原因不清,不能随意剔除,全部保留作统计分析,或者用一批新标本重做评价。凡有剔除的,应另用标本补做。

(7) 标本内分析物含量分布是否适当的检验。相关系数r 常用来表示两个变量间互相关系密切的程度。在直线回归统计时,除所有实验点和回归线间的离散度会影响r 值的大小外,实验点对应的分析物含量分布宽度也会明显影响r 值的大小。若实验点过于密集,尽管离散度不大,但r 值偏小。因此,可用r 检验X 取值范围是否适当。一般要求r 大于或等于0.975 (或r2大于或等于0. 95) ,认为X 范围是适合的。若r 小于0.975时,应再多做实验,扩大数据范围。 (8)线性回归统计

可用直线回归分析来估计斜率和截距。数据以回归式Y=bX十a,表示这些数据的直线趋.这是以X 方法为准,Y 方法与之配合的关系式。式中b 为斜率,a为截距。两方法理想状态的回归式应为Y=X, 即b =1 , a=0。根据临床使用要求,可在各个临床医学决定水平浓度 Xc 处,了解Y 方法引人后相对于X方法的系统误差(SE) , SE == | (b -1)Xc + a |。

(9)以美国CLIA’88能力比对检验的分析质量要求允许误差的1/2为判断依据,由方法学比较评估的系统误差(SE)不大于允许误差,认为系统误差在可接受水平内。 备注:

1、各个实验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性能验证的方法和标准。该方法适用于科室内所有生化设备的验证。

2、上述试验方案可用于强生 Vitros 系列产品,仅供实验室参考。

参考文献:

1、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冯仁丰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 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 ,杨有业 张秀明,人民卫生出版社

3、 NCCLS,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

4、 NCCLS,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A Statistical Approach; Approved Guideline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第2篇

摘 要:本实验以测定公园河流水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数量,来测定特定地点的水质情况。初步介绍了一种通用的方法来检测水源的健康指标,判定水体的质量。对该实验点的水源作出了定性的评价,以及关于试验中如何提高梯度重复的精度的分析。 关键字:河流水;细菌总数测定;大肠菌群;EMB培养

前言

各种天然水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水中细菌总数往往同水体受有机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因而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cfu/g(mL)],可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可用来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并可间接推测水源受肠道病原菌污染的可能。

特征:G-无芽孢杆菌,兼性厌氧、在37℃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多管发酵法

初发酵:适当稀释样品,乳糖发酵培养,产酸产气;

分离培养:伊红美蓝(EMB)平板上划线分离,出现紫色、粉红色特征性菌落; 复发酵验证:挑取特征性菌落进行乳酸复发酵验证。

材料和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用于水中细菌总数测定

牛肉膏5g,蛋白胨10g, NaCl 5.0 g,琼脂8g, 蒸馏水1000ml; pH 7.0 乳糖胆盐蛋白胨培养基:用于初发酵

1:蛋白胨 20g、牛胆盐 5g、乳糖 10g、0.04%溴甲酚紫水溶液 25mL(调pH值后加)、水

1000mL、pH 7.2-7.4 三倍浓缩液(3):除水以外,其余成分取三倍用量

分装:1的培养基分装9ml/管, 3的培养基分装5ml/管或50ml/瓶,均装上德汉氏小管。 灭菌条件:115℃ ,15min。

EMB培养基:用于大肠菌群菌落鉴定

脱水培养基,按说明书操作,水用量为90%。 水源:紫竹院河水

仪器: 高压灭菌锅、无菌培养皿、试管、吸管、接种环 、德汉氏小管、温箱、载玻片、酒精灯、显微镜等。

试剂 : 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粉,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水、乳糖、0.04%溴甲酚紫水溶液、胆盐、革蓝氏染色试剂

具体实验步骤: 1),相关器械的灭菌操作,以及前往紫竹院取少量的样品水。 2),按照上述的配料,无菌操作配置培养基。

-1-2-33),细菌总数的测定:取上述样品水,一次稀释10,10,10,3个浓度。对于每个浓度,取1ml稀释液加入冷却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立即混匀,每个浓度重复一次。将平皿倒置培养在37℃的温箱24h,计算平皿的细菌总数。 4),大肠菌群的测定:将样品水稀释成10,10,10,3个梯度。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1,细菌菌落总数

稀释浓度及菌落数

组别 1 2 平均 10 12 4 8 -1-2-30-1-

210 0 0 0

10 0 0 0

平板菌落状况 报告方式选取 最低稀释度下菌落数 稀释倍数

菌落总数(cfug , cfu/ml

均小于30

8.010

2,大肠菌群总数

实验结果 产酸 产气 紫黑色

EMB 粉红色

革兰-G 氏染

结论 阳性管数 初发酵 + + + 原溶液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3,EMB 数据值计算 查表可得,MPN=MPN指数10ml

接种量最大的一管的水样ml接种量最大的管:1ml

每100ml水样中菌数最大可能值:230

95%可信限值

上限:700

下限:70 水样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果:细菌总数:80个/mL

大肠菌群数:2300个/L

大肠菌群数占细菌总数:2.88%。

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 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已达标。 大肠菌群不得超过1000个,超标。

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大肠杆菌不超过10000个,水样达标。

结论:从上述的水样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此处的河流水污染不是很严重,作为景观水,已经达到了标准,但是此类水是不能作为饮用水的,可能存在一些粪便的污染,导致大肠菌群的数量过高,倘若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才能饮用。

实验讨论:

1, 大肠菌群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大肠菌群作为水源被肠道病原菌污染的指示菌?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而由于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而且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所以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2,EMB培养基含有哪几种主要成分?在检查大肠菌群时,各起什么作用?

EMB培养基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物质:蛋白胨,乳糖,蔗糖,磷酸二氢钾,伊红Y,美蓝,蒸馏水。EMB培养基的机制就是靠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使培养基发生分解,产生大量的氢离子,从而改变培养基的PH,由于提前添加的指示剂,在PH值的改变下,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从而鉴定生长的菌种。在检测大肠菌群的时候,蛋白胨提供了氮源,磷酸二氢钾提供了磷元素和钾元素,

实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改进: 1,样品的问题

由于本实验是一个检测的实验,存在一个严格灭菌的过程。从采样,到最后的分析,整个过程不仅不能让其他杂菌污染,而且还得保证样品中本身细菌的总数基本不损失。 1),采样的器械必须是经过严格灭菌的,而且其本身的构造不会对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由于样品会处于密闭的过程,水中的含氧量会慢慢降低,所以对样品的处理应该尽快处理。 3),对于样品的稀释不应该用蒸馏水,而应该用灭菌的生理盐水,防止细菌吸水裂解死亡。 4),整个接种的操作必须正确,不能杀死细菌,或者引入其他杂菌。 2,关于梯度重复的问题

本实验设计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梯度重复。对于一个梯度的实验量的统计和处理,我们常常采用重复,来解决其实验误差所造成的影响,但有些时候重复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却没有根本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仅以本实验为例。在对细菌数量测定时候,我们每个梯度设置了2个重复,在事实上,第一个梯度的准确性很高,但是在最后一个梯度,可能存在很大的误差。在对一个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我们往往要考虑很多干扰它的因数。假定我们所取的样品现在要进行一个梯度的稀释后取样,当前浓度为c,取样的体积为v,那么假定单位体积内只存在一个细菌,则可以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wxnixnxaixcv,xixaip,aipkcvcvcv

kaivcn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表达式:w,ainvcaivc,当取样体积和梯度恒定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增大取样的重复数,可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但是当c足够大的时候,分子本身就会变得无限小,而分母的一次增量远不如多次的。同理,当c很小的时候,分子变得很大,分母变得很小,这个时候不增加次数,或者调解取样体积,会造成很高的实验误差,所以,本实验的三个精度变量就是梯度,取样体积,梯度重复数。鉴于对本实验的最后分析,我们觉得,在后两个梯度有必要增加重复数,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可以有效避免较大的实验误差带来的干扰。同样,在对其他的实验样品处理过程中,原始浓度一般只需要2个重复,随着数量级的增加,其重复的次数也应该发生变化,不应该不-3-5变,诸如在在10,设置4个重复,而10时候,可以设置8个重复,这样可以在追求最简工作量的时候,获得最简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第3篇

[摘 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该以“实用型”“技能型”的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为主,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人才需求为主,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将培养目标设定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面向就业的方向。应该从实训改革着手,提升教学效果,切合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0.107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测仪器、检验方法日新月异,许多检测项目自动化、微量化趋势日趋显著,测定项目的种类也逐步增多。因此,不断发展的检验技术对高职检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检验医学高职教育的水平,培养适应临床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模式仍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覆盖面比较窄,专业课依旧是讲授临检、血检、免疫、生化、微检等基础知识,与当前临床科研、质控以及检验设备自动化所需的要求相距甚远。

陈旧的实践教学依旧是伴随理论课程的进度,实训课的安排没有系统化,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课程计划,例如临检课程,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包含的教学内容依次为: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血涂片制备与染色、白细胞显微镜检查、红细胞检查、血小板检查、血栓与止血一般检查等。教师在上理论课时,每对应一节内容的实训课都超过1∶1。传统的教学都是理论一结束,实训跟上,目前我院各年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达70人次,专业教师有限,教师不能做到一对一专业化训练,即使实训课分组教学后,教学效果依旧不明显,高职学生自觉性太差,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实训时间,甚至浪费时间。教学逻辑思维混乱,学生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而开展实验,没有把思维模式放到整个专业上,而是定位在所上那门专业课程上。这样的实践课只能称为实验课,不能称为实训课,背弃了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了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 检验实训流程化

严格遵循临床医学检验操作规程,制定本专业实训课程流程图,流程图按照表格形式制作,以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为主线。

表格中对应的项目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细化、规范化。

2.2 检验实训课程化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共性、临床工作中的操作中的分区,我们将检验专业实训课按照科室项目进行分割,制定每一门实训课程的标准,并打造校本实训教材,分课程进行。

2.2.1 标本采集与前处理

按照各科室项目不同包括:血标本(静脉血、末梢血、血浆、血清、动脉血、血培养标本)采集与前处理;尿液标本采集与前处理;粪便标本采集与前处理;常见分泌物与体液标本采集与前处理等。

2.2.2 常规检测

模块一 血液一般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凝血四项检测、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模块二 尿液检查: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尿液沉渣检查、尿液蛋白实验、尿液葡萄糖检测、尿干化学检测、尿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检测。

模块三 粪便检验:粪便外观和显微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

模块四 体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浆膜腔积液检查、精液分析、阴道分泌物检查。

模块五 脱落细胞学检查。

2.2.3 形态检测

根据检验专业形态学内容覆盖范围分:微生物学形态、外周血细胞形态、寄生虫学形态、体液和粪便中形态。

2.2.4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项目主要有: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单向免疫扩散实验、玻片凝集试验、肥达试验、RF检测、正向间接凝集实验、酶标仪的使用、洗板机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2.5 生化检测

生化检测项目主要为:722型分光光度计使用、血糖测定、血清蛋白测定、酶类测定、脂类测定、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解质测定。

2.3 实训课程采取单项训练+综合实训+期末考核

专业教师打破常规的理论—实践—理论—考试的模式化教学,把整个检验专业实训课打散后融合为6门专业实践课程,并制定各门课程的实训标准(严格执行操作标准、考核评分标准)。让专业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教材。每一门课程采取单项练习—综合实训—期末考核的阶段进行,单项练习接着进行单项考核并记录成绩。综合实训再加强各项目的技能,做到每一个项目都标准化、熟练化,最后再进行期末考核。

2.4 考核

根据检验专业实训要求每门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为: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实训报告)10%+单项考核30%+期末实训考核60%。以上6门实训课分别在大专课程计划中分学期排课,逐步完成。

3 结 论

在以着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摒弃过往技能训练单一的实验,尽可能多开展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强的实训课,实验内容具备先进性、时代性与实用性,即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变单一性实验为综合性实训、变理论性实验为结合實践性实训,专业六大课程相互结合、彼此紧密相连,模拟临床设计成综合性实训,将学生带入医院的场景中。另外开设实习前强化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大赛、毕业前操作技能考核等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把关,使学生真正掌握检验基本技能,真正培养社会需求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芳梅.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医学检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7):130-132.

[2]严春霞,黄斌伦,何国产,等.谈高职检验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3):438-439.

[3]江凌静,叶霞.建设校内场景实训基地[J].推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2014(22):13-14.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第4篇

1 培养基的购入与验收

1.1 购入

微生物检验中使用的各种药物、试剂以及干粉培养基都必须出自正规专业生产厂家, 商品质量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测。同时, 还具备符合规定各项商品信息, 如培养基的具体名称、产品生产编号、生产批号、成分清单、使用前的p H值、储存条件、有效期等, 以方便培养基使用时数据的记录与比较。对于供应商的选择, 要尽量选择市场上诚信、可靠、服务好的企业, 尤其要关注企业是否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确保购入培养基的质量。

1.2 验收

采购培养基运抵后, 应组织专人对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验收的内容包括认真仔细的核对生产企业的相关商品资料, 培养基的商品名称、规格数量、外观质感、生产批号、保质期等是否都在规定范围以内。验收人员在每批次货物到达时都应对培养基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 未验收合格的培养基不得投入使用。

2 培养基的储存

干粉培养基应储存在阴凉干燥的位置, 不得被阳光直射。未开瓶使用的培养基储存在室温条件下, 其最长保存期限为2年;已经开瓶使用的培养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一定要注意防潮保管, 尽快在半年内使用完毕。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保管的培养基, 确认容器的密闭性良好, 查看首次开封日期不宜过长和培养基是否有变质的迹象, 如发现培养基已经出现了结块、变色等情况应及时废弃。

3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制备时使用的水须用纯净的蒸馏水或与之有相同品质的水。为防止交叉污染对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在称量时应使用专用的角匙。如条件允许尽量在较干燥的房间内称取培养基。选择制备合适的盛装容器, 整个容器的体积需大于复水后培养基体积总和的2倍, 防止因加热溶解而溢出容器。如培养基中含有琼脂粉成分需在加热前浸泡几分钟, 并在加热时适当搅拌。少量培养基最好以沸水浴的形式进行加热, 以免局部温度过高烧焦或沸腾溢出。一旦培养基烧焦不仅营养物质遭到破坏, 还有可能产生其它有害物质[1]。如果操作中不慎烧焦或在未溶解前溢出, 则不得再继续使用, 而应重新制备。其中琼脂类培养基二次融化时应用沸水浴或流动的蒸汽加热, 每份培养基加热不超过2次, 即使未使用完毕也不继续使用。

在对培养基灭菌时, 必须严格按照配方规定及时灭菌。通常灭菌条件为:121℃高温, 时间15min, 从而确保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 并且不对培养基内含有的有效成分造成损伤。配制完毕的培养基要尽快灭菌, 防止长时间搁置使微生物滋长, 影响养分含量和酸碱度。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必须在合适的p H范围, 以更好地体现本身的生物特性。因对培养基灭菌时p H值难免会发生变化, 为了保证培养基的质量要准备Na OH1mol/L和盐酸1mol/L调节培养基p H值。需要注意的是, 人为调节p H值次数不得过多, 否则将影响到培养基的渗透压[2]。

经灭菌后的培养基要快速降低至所需要的保存温度, 以免在灭菌锅搁置时间过长导致灭菌过度, 使微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选择性效果受到不必要的破坏。在此建议平板倾注以后就立即使用。为了尽可能保留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需将培养基保存在4~12℃的冰箱内, 或避光保存。培养基保存时间在2d以上, 应放入密封良好的塑料袋内;已经制备好的肉汤类培养基保存时间在14d以上, 应放入配有螺旋盖的试管或容器内, 防止过度蒸发。

4 培养基性能测试

制备完成的培养基都有各自的颜色, 且液体澄清无杂质。培养基性能测试可通过观察颜色是否有异常, 是否蒸发或脱水, 是否有浑浊、沉淀现象等。还可以从每批培养基选择若干样本进行污染测试, 再次确认无微生物生成即可。

摘要:培养基的制备与使用是微生物检验的基础工作之一, 直接关系到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本文从培养基的购入与验收、储存、制备、性能测试4个环节, 详细分析了培养基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新南, 杨杰.卫生检测中微生物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8, 7 (2) :124~125.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第5篇

1 精简试验内容,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检验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临床服务的, 要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劳动者[3]。因此, 我校在开展临场试验课程的时候, 针对临床试验需求和本校检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采取了精简试验内容来强化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减少验证性实验, 开展连续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将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合并。一些书中出现的在临床上用的想对较少的试验, 在试验安排中就会削减掉, 而另一些基本的微生物检验操作和在临床上经常要用到的检验检测方法则多安排课时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掌握。

对于微生物检验来说, 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很重要。因此, 笔者在教授学生试验之初, 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 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的大气中、自己的身体、还有没有灭菌的器具上都存在大量的细菌。笔者通过一个普通的琼脂平板让他们把一些平常接触的东西或者直接用手接触上面, 然后拿去培养, 让他们深刻体会微生物的无处不在, 从而增强他们的无菌意识。

2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由于我校招收的检验班分别来自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的层次,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对不同班级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试验技能。初中毕业生班级人数多、接受能力相对教低的情况, 笔者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一些重要试验的操作方法, 例如无菌操作、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涂片制片、革兰氏染色等。高中毕业生由于其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好, 在教授基本技术后, 抓住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供自主支配及操作练习, 对于试验中集中出现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己去思索解决方法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例如在教授学生不染色标本观察细菌的动力, 教师通过提出怎样才能清楚看到细菌的运动这样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一步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全面开放实验室,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微生物检验实验课前有很多准备工作, 如物品的灭菌, 血清的准备以及培养基的配制等, 这些工作在临床上检验工作人员天天要做的日常工作, 也是最基础的基本功[4]。我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试验动手能力, 我校的实验室会全天候对学生开放, 除了实验课之外, 一些基本技能没有掌握的或者想进一步学习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这些准备工作之中。在帮助教师准备试验的同时, 也可以请教教师一些平时没有掌握的试验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方式, 既减轻了实验教师的负担, 又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采用启发式教学, 增强学生思维和总结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笔者对所教的班级采取半开放式的教学, 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分配与发放、试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观察与报告全部都由自己去完成, 教师只作启发式的指导[5]。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出现的与课本不同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开始一步步找到实验不成功的原因, 通过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同一细菌所做革兰氏染色试验, 一同学染成红色, 而另一同学则染成蓝色。此时, 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染色的原理、方法、影响染色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所在。此外, 笔者还通过启发学生去思考革兰氏染色中的阴性菌和酸性染色同染成红色的异同, 引导学生去认识相同试验现象中的不同点。

5 改革考试方案,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考试, 大多都采取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来作为最终成绩。笔者结合学生实际, 采取了平常实验和最后的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做法是对平时学生的实验表现、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平时的实验报告也要求学生仔细说明每次实验的成功及不成功的原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使得学生每次实验课都会认真去准备、完成, 让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和能力, 避免了为了考试而去学习。

综上所述, 在中职卫生学校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以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摘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笔者主要采取技能指导、半开放及启发式等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教学方法,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黄静芳.加强微生物学检验技能培训提高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2:109.

[2] 汤丽霞, 覃志坚, 龙显科, 等.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尝试和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19:1695~1686.

[3] 陈彩贞.关于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6) :105~106.

[4] 李闻文.浅谈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5:1631~1632.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第6篇

1 食品微生物主要检验指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检验指标的确定直接影响着检验的方向。新时期下,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指标有致病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

1.1 菌落总数

食品通过检验处理, 在特殊条件下进行培养后, 获得的每一克被检测样本中的总生物菌落总数是主要的检测数据。一般来说, 在肉制品, 乳制品, 速食品, 生鲜水果和饮料等食品在售卖时, 都需要提供相应的菌落总数指标。以此数据来判断该食品是否被微生物污染, 并确定其是否卫生。

1.2 大肠菌群

在自然界中, 发酵乳糖, 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存在于一定培养条件下的动物粪便中。而其也成为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检验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的指标之一。

1.3 致病菌

自然界中的一些细菌有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或者以食品为媒介而传播病菌。主要致病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氏菌, 蜡样芽孢杆菌等等。而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出现, 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这些致病细菌的存在。

2 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技术

就当前而言, 我国相关学界也拥有多种检测微生物的方法。而在众多的检测方法中, 以微生物培养法的检测结果最为准确。传统检测方式整套流程过于复杂且周期较长, 所以不提倡广泛使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商品化的检测方式,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 效率高。食品企业采用这种检测方式, 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 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提升其生产效率。

2.1 PCR检测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属于分子生物学, 该过程可使指定的某一DNA片段变大并复制。所以, 其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使少量的DNA变多, 从而可以看出它在未来食物安全检验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当今食物中微生物的检测来说, 其技术发生很大的变化, 已从原始的PCR技术转变成荧光定量、多重以及实时的PCR技术。在对市场上的烧熟牛肉以及香肠中沙门氏菌的检验过程中, 方平等人主要使用实时的PCR技术。根据最后的检测结果可知, 在使用Real-time PCR技术时, 13CFU/25g的沙门氏菌就能起反应, 和常规的PCR技术相比较, 比其少115CFU/25g;对原始的PCR方法来说, 116CFU/25g即可, 但对实时PCR方法来说, 12CFU/g即可, 由此可见, 后者较前者更灵敏。楼秀芹等用阪崎肠杆菌ITS序列上的某两个片段做目标基因, 对有三对引物的多重PCR技术来说, 其使用过程中各方面的特性都有大幅度提高;为了能够减少检验阪崎肠杆菌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和国家当前检测结果保持统一, 对108份的食物样品进行了9.26%的检出。对只有一个核的增生李斯特菌来说, 其很容易使人们患病, 致死率能达到70%, 在用普通的PCR方法对它进行培养时, 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且前期准备活动太多, 实验室的环境很容易被破坏。刘燕艳将该技术转换成实时的PCR技术, 同时使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在现在的检测过程中, 其灵敏度最少可为80CFU/ml,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检验质量、缩短检测时间。

2.2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使用显微印刷、光导原位合成等技术, 使含有特定的DNA序列的探针能够按照要求存在于玻片、硅片等物质上, 随后将其放入样品中进行杂交, 最后通过其杂交的结果来判断目的分子的分布情况, 得出其样品中所含有的基因信息。

2.3 LAMP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是一门新型技术, 其主要的优势是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简便, 对环境和设备的要求都较低。在实际操作中, 只需要一台水浴锅或者一个恒温箱就可以进行反应。其结果也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来进行检测, 而是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混浊或者绿色荧光产生就可以进行判定。正因为如此, 所以这种检测方法非常适合基层使用。目前, 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食品和化妆品等物品的安全检测中。

摘要:近期, 我国各地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及新技术进行了论述。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

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第1篇为了满足目前医学实验室认可的需求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制定本方案。适用于强生VITROS产品的试验项目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