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正是文学的发展史,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都独具特色.目前,西方除了有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的“沙学”,也有研究我国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不断追求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文化上来了,而研究文学作品则正是了解一国文化的良好途径.因此,被称为我国文学瑰宝的古诗词不断的被翻译为各种外国语言而被各国的人文学家所研究.然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我们本国人,都可能会因为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更不用说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的外国人了.本文将从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入手,并通过实例分析来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2 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诗词在形式上很注重工整、对仗和押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颔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与“天涯”都是表示地点的词,“知己”与“比邻”都是关系亲密的人,这两对词语在词性和词义上都相互对仗;统观整首诗,首联、颈联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津”,“邻”,押“in”的韵,再加上五言绝句简短精悍的特点,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没有阶级之分,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其流行和使用范围都不局限于统治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也有使用和创造的权利,甚至有一部分诗人希望能让目不识丁的老弱妇孺都能听懂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便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国现代的古诗词教育在学前班便被列入必修内容.其次,我国的古诗词很讲究意境.一篇词或者一首七言绝句不过寥寥数语,却要将事情讲清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于一首不过20 个字的五言绝句都不仅能将所描写的情景写的细致入微,还能充分的表达出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慨,如李白的《静夜思》.因此,一首好的诗或者一篇好的词都非常讲究用语的精炼.诗人们会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使某一个字词能体现出他想要的意境“. 以静制动、以虚写实”就是常用的手法.另外,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样,诗人们也非常擅长用以少总多的方式,抓住其中最富有包孕性的一点来着力刻画,使读者们能以小见大,了解整个社会的状况.最后,中国古诗词非常注重含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我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近两千年.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封建制度都可以被称为王权制度,王权是至高无上的,因此除了皇室成员外,普通百姓和朝廷官员都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防止损害了皇室的威严.诗人们在创作是不仅要注意是否犯了皇室的避讳,更要其中某些词语加以修饰以使其显得含蓄,比如“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古人用雷霆代表天 子的威邢,用雨露代表天子的恩泽,再比如清朝时
盛行的“文字狱”,都迫使诗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带来灾祸. 3 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无论是语言的模糊性还是其他翻译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本质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目前对于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不管哪一个定义,对于文化应当是思想或者精神层面的内容是的认识是统一的.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区域的人们所受到的教育、接受的生活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态度都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诗词翻译中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差异导致认知的差异,中西方在地域上的差别,会导致中西方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不同.如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候差异,在北半球,东风是暖和的,而在南半球,东风则是寒冷的.同样是报告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到来的意思,但是在诗歌的表达上却会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如果将其按字面直译的话可能会对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如唐朝罗隐的诗《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其“东风”的意思表示春天的意思,与这之中的秋相对,如果直译为“east wind”,不但不能准确表达其意思,也不能体现出其意境,如果换成“spring breeze”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了.其次,社会习俗的不同对人们认知的影响也会较大,如中国古诗词中提到“月亮”,通常以为着诗人在表达其思乡之情,但是在西方国家月亮的寓意通常是年轻的美女或者年老的妇人(随着月亮的盈缺而有变化).如上文所说的“东风”在陆游和唐婉合著的《钗头凤》里还有指代陆游的母亲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要注释出其不同的含义外,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衬托出这一词在这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最后,汉语比较注重意义,汉语在意义上的模糊性是诗人们在创作时成功营造意境的重要条件,但是英语比较注重结构和逻辑性.而在翻译时要创造出同样的意境是非常难的.如《竹枝词》的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几种不同的翻译: 1.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2.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 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 is rain or shine? 3.In the east the sun is out, in the west there is rain; It is not yet clear, but somewhat clear, you may as well say. 原诗借助夏天天气的特殊性,以及“晴”与“情”在发音上相同的特点,一语双关的表达出少女在看到久无音讯的情郎的欣喜之情. 诗歌中“无晴”和“有晴”其实指的就是无情和有情.三种翻译的前半句都体现出了原诗表面的意思,后半句的翻译中,翻译1 和翻译2 缺少了原诗中所有的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分别都较直白的告诉读者这首诗是在说少女的感情问题,翻译3 试图充分的展现原诗的双关语手段,但是“clear”一词却不能让人充分的感受到这是在表达少女的深深的爱恋以及发现情人对自己也充满情意的情感.究其原因,就在于英语直白而理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汉语模糊而感性的特点的差异. 4 实例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导致古诗词翻译被人怀疑“不可行”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古诗词的翻译较艰难的首要原因.下面将以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篇冰心在玉壶.英文翻译版本为: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 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 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 am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r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这首诗整体上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下了一夜寒冷的大雨之后江水滔滔,天才刚亮的时候,我(诗人)就要送别我的友人辛渐,那一刻,连朦胧的远山看起来都显得非常孤单,当你到达洛阳后,如果亲友们问起我了,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暇,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其中所隐含的不但有四年故乡的亲人朋友的意思,其中最后一句更是有多重含义,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离别多年的亲友保持着对故乡对亲友的拳拳深情,还表现出他在遭到贬黜后的委屈和坚忍的情绪.英译本可以做如下理解:寒冷的雨混合在来自东方的溪流中侵袭了这个夜晚,黎明时分你将南边
的孤独的雾中,如果我北边的朋友们问起我是否安好,我的心就像在水晶瓶里一样的冰一样摆脱束缚了.显然,由于语言的差异,原文与英译文在形式上差别很大,几乎完全失去了古代诗人们所追求的简练、工整的形式.第一句中“连江”是满江的意思,诗人想表现寒冷的秋夜,哗哗的大雨,再加上滔滔的江水那种萧瑟的场景,译者将其翻译为“mingle with East stream”,没有能够准确的表达除原文的意思,但是在意境上也能够让人体会到悲凉的感觉.第二句和第三局中的“southern”和“north”相对,分别指代诗人所在的地方和洛阳,南方和北方都是很宽泛的,但在译文中直接用洛阳的英译,则又可能不利于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外国人理解.全诗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喻人非常的正直清廉,诗人是在向人们传达他虽然遭贬,但是不会自暴自弃,而改变他纯洁完美的品格的信息“. free of strain”是摆脱束缚的意思,而“crystal vase”是水晶花瓶的意思,一方面,诗人要传达的不是摆脱束缚的意思,另一方面,冰放在水晶花瓶里在西方文化中也不存在指代圣洁完美的品行的情形.因此,基于文化的差异,最后一句很难通过英文来表达出诗人的原意. 5 小结
在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希望能对其他国家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影响某一片地域内的居民的行事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了解一国文化来了解其国民性格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流传不但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还能使本国文化对外国产生影响.然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另一国文化的同时,国家质检文化的差异会阻碍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的古诗词一直贯穿其中,因此,从古诗词入手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到较全面的信息,然而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却是横亘在古诗词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的一座大山.汉语的含蓄、委婉以及许多独具匠心的指代无法通过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就如文中所举例子的“冰心”和“玉壶”一样,不能为其他国家的人才能充分理解中国的古诗词,在无法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的前提下,我们或许只能通过注释、注解的方式推动中国古诗词在世界各国的流传. 参考文献: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语言系统的差异根源于文化不同。各民族不同的思维、生活习惯、历史传承等都体现在语言中。汉语和俄语分属于汉藏、印欧两大语系, 在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 都形成各自特点鲜明的民族文化, 且二者有较大差异。由于这种文化差异, 导致翻译具有不对等性。
(一) 民族文化差异
在俄罗斯神话中, 龙 (дракон) 是一个恐怖的怪物, 是邪恶的象征, 具有强烈的贬义, 所以在俄罗斯神话中常有英雄斩杀恶龙的故事。在中国古代, 龙 (дракон) 就是皇帝的象征, 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汉语中, 常用“亚洲四小龙”形容亚洲经济发展迅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当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俄语时, 通常把龙译为“虎 (тигр) ”
此外, 还有很多成语、谚语。俗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俄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былоделоподпалтавой, 直译过来就是“在波瓦城下打过一仗”, 中国人不能理解其含义, 而根据俄罗斯的使用习惯, 其含义为“往年盛世”, 与汉语中“沧海桑田”有异曲同工之妙。古时候俄罗斯人穿长袍, 这种长袍衣襟过膝、两袖拖地、穿这种衣服行动很不方便, 人们想认真地做事情就得把袖子卷起来, 因此俄语中就有了成语“работатьзасучиврукава” (挽起袖子干活) , 形容“工作勤恳、效率高”, 而要形容一个人做事马虎潦草、漫不经心则用成语“работатьспуструкава” (耷拉着袖子干活) 。像这样的成语还有“семьпятницнанеделе (反复无常) ”“плаватьвполоток (无所事事) ”“выноситьсоризизбы (家丑外扬) ”等等。
(二) 自然环境差异
中俄两国由于地理位置不同, 生活环境各异, 气候条件差别大, 这些都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制约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 向来以竹为喻, 比拟君子的谦谦风度和高尚情操。苏轼有云:“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由于俄罗斯气候寒冷无法生长竹子, 因而俄罗斯人无法理解中国文化中, 竹子所比喻的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品格。又如我们在形容事物发展速度快时说“雨后春笋”, 但由于森林多盛产蘑菇, 所以俄罗斯人说“雨后蘑菇” (какгрибыпоследождя) 。在俄罗斯很多文学作品中, 很多选择以白桦树为题材, 俄罗斯认为耐寒的白桦树象征着俄罗斯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俄罗斯纬度较高, 冬季气温寒冷, 耐寒的白桦树种植广泛, 也是俄罗斯民族的象征。
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技巧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 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提高翻译的有效性。翻译工作实质上是集技术、艺术、语言于一身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两国文化差异的存在, 才使得翻译工作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妥善处理文化差异, 在翻译中应该采取以下技巧:
(一) 意译
顾名思义, 意译并不是依照原文逐字翻译, 而是需要在把握该词基本意义的及充分了解两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而大胆的引申。
俄罗斯人常以奶酪、牛奶等奶制品为事, 所以在日常语言表达中, 常以Кровьсмолоком来形容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的状态。Кровьсмолоком直译是“血和牛奶”的意思。Онбылсвеж, каккровьсмолодом, здоровье, казалось, такипрыскалослицаего.该句正确的译法应为他气色红润, 脸上带有一种健康的活力。若此时直译为“血和牛奶”显然让读者不知所云。
俄语中有一个俗语:“Два медве дя водной берлоте не живут” (两只熊能不能在住在一个洞穴里) , 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概念中, 熊是强大、勇猛的象征。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中熊并没有这种特定的含义, 汉语中与之相近的动物是老虎, 所以可以译为“一山不容二虎”。
(二) 音译
音译较多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的翻译。音译中的汉字只表音, 无意义。如俄罗斯首都Моска, 在汉语中音译为莫斯科, 无额外意义。再如водка音译成汉语伏特加, 是俄罗斯的一种酒, 随着中俄文化的不断加深, 在不用注释的情况下, 中国人就能理解其意义。音译在中国饮食中的表现最为典型 (夫妻肺片、童子鸡、麻婆豆腐等) 。这些菜名应该采取音译法。就像目前国内流行的日本料理中的“寿司”、“刺身”等。
(三) 解释或注释
解释可以是一个文本, 它使得本来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易于理解, 这不仅指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 而且还指词语解释、注释。解释在俗语、成语中使用较广泛。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 越是作家鲜明个性的体现, 此时的翻译大多需要用上注释。
俄语中有一句著名谚语:“В Тулу сосвоими самоваром (带着茶炊去图拉) ”用来形容做某事是多此一举的, 与汉语班门弄斧意思相似。但是不了解俄罗斯文化的人不知道图拉城是俄罗斯著名的茶炊产地, 此时若加上注释, 可使读者能清晰地理解原文想表达的意思。Не успели похоронить Наталью, как уж снова запахло ладаноми васильками васильками в просторно й мелеховской горнице. (Шолхов) (还没来得及安葬娜塔莉亚, 麦列霍夫家宽大的内室里又散发出檀香和矢车菊的气味了。) 读了此译文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注释:矢车菊是俄罗斯人用来扎花圈祭奠亡者用的花。这里指又有人去世了。
中国常用“丢了西瓜, 捡了芝麻”来形容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而在俄罗斯文化中, 西瓜与芝麻没有必然联系, 自然无法理解中国的这句俗语。此时这个词组可以译为:“Смечкикунжутасобрали, аарбузпотеря-ли.”然后加入注释:“Излишнезаботитьсяомелочах, забываяоглавном.”注释后就能准确的传达中文俗语本身的意思。
三、结语
翻译是一个“词语解构”和“词语重构”的过程, 它从源语文本走向目标语文本, 使后者尽可能接近等值, 并以理解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为先决条件。
汉俄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承载不同的文化, 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译者作为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 克服中俄两国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做到既尊重本国文化, 又尊重别国文化, 使译文尽可能达意, 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摘要:翻译的过程是文化潜在转移的过程。由于两种语言背后是两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自形成的文化特色, 因此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俄两国在地域、宗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翻译不对等。分析中俄文化差异, 有助于俄语学习者更好的了解俄罗斯文化。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中俄
参考文献
[1] 胡卫平.从翻译目的看翻译差异[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2] 叶芳来.俄语谚语俗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1 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1.1 宗教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 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 o d相关的成语。如M a 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如出自《圣经》的成语: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1.2 生存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生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汉语中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have a good sailing(一路顺风)等。
在汉语中,“东风”就是“春风”,如古诗《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常与炎热联系在一起,如“赤日炎炎似火烧”等。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春风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代表帝王和权威。因此, 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中, dragon却是一种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1.3 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强调的是个人自由的价值观,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忠”和“孝”,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求同、重和谐;西方人重理性、逻辑、求异、重竞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个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这种不同必然要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语的引申义的不同,因此,我们要在翻译中注意。
2 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鲁迅对“信与顺”的辨证关系做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求易解,二则是保存着原著的风姿。”这就是说翻译的标准是忠实、通顺。在实际翻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理解原文
理解原文就是吃透原文,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外延。同样的文字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完全相同。试看下列例子。
他们讲唯心论,我们讲唯物论。
They preach idealism whereas we advocate materialism.
同是一个“讲”字,但译文一处用preach,而另一处用advocate, 不但译出了褒贬,而且反映了用词的多样化。
2.2 正确表达
正确表达主要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英文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保持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地方色彩等。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采用直译法能译出原文的形象和成语的特色,显得具体生动。在翻译中,要尽量采用直译法,以确保原文的格调。
(2) 意译法。所谓意译, 就是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ㄢ
对于汉语中的成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时,可以把其中的意思译出来。
2.3 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译出(或补译)对应的转换词
汉语中词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上下文及语序来表示,较少使用连词。英语则通常用连词表明各种逻辑关系。
如: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比较好一些。
Taught by mistakes and setbacks, we have became wiser and, as a result, we’re able to handle our affairs better.
在原句中,并没有“因此”这样的词组,但在翻译时,我们应补译出这一逻辑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感悟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英汉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 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留或无法求同时, 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阐释, 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中西文化差异甚远, 我国从古至今在文化领域的造诣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字一句皆是描述。所以在翻译英文作品的同时并不能一味的追求精致, 如果按照汉语来解释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形成悖论, 譬如She fully enjoyed cakes and ale。误译:她充分地享用了蛋糕和啤酒, 原意:她尽享了人生乐趣, 说明:cakes and ale意为“人生乐趣”, 而并不是蛋糕和啤酒, 综合西方心理来看待这个句子就会发现其中不同, 因为多数的句子按照如此的翻译方式只会误解作品原意。
西方文化也有着很深的底蕴, 其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以怎样的主导思想, 如何的体系去发展, 就会造就怎样的文化。所以对于翻译的理解性和精准性要把握尺度恰到好处。
如:We must accept finite disappointment, but we must never lose infinite hope.--Mattin Luther King我们必须接受失望, 因为它是有限的, 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 因为它是无穷的。用汉语翻译显得乏味无趣, 缺乏诗意, 不仅仅是我们对西方语言曲解, 其实是相对的, 西方对于汉语而言更是不知其然。例如:
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Sleepless at night when wind and rain lash gauze windows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She cannot forget her sorrows new and old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在字里行间连隐带藏只透其情不解其意, 如果用通俗的意思去翻译, 则失去了原作的意蕴。可见, 对于翻译的精准拿捏是其根本。
二、风俗习惯的根本差异
不管是我国儒家代表思想“仁”“义”“礼”“智”还是其它学派的文化思想, 都为今天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古人对于文字的激情远超如今人们对于知识的向往, 他们所撰写的一字一句都是日积月累的精华所在, 而西方的哲学家比较重认知、重科学、重认识论、重方法论, 哲学和科学相互交融孕育了科学认知型的思维方式。各自的思维方式对双方的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制度的影响又进一步传达到语言上。面对中国传入的古代宫廷剧, 由于西方观众不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皇权制度, 再者他们长期实行的是民主制度, 进而给他们理解带来困扰。当我们随意查看网上资料可见, 西方出现的描述等级的词汇是少之又少, 或者体现其它等级制度也没有那么强烈, 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观众对电视剧的理解, 例如“是, 娘娘圣明”这一句中, 其意思则是对娘娘的敬畏和诚服, 可是英文翻译会成为“Yes, mylady.Exactly!”虽说有一定的诚服和敬畏的意思, 但是和汉语相比较而言, 在情感方面的态度和程度远远不够, 或者说完全违背了这句话的作用。对于英语作品而言, 中西结合的文化必然走着极大的矛盾, 汉语追求一字一句的风情动人, 而英文所表达的就有所不同, 对于英语翻译而言, 必须做到结合实际要求, 盲目的去翻译只会曲解原作之意。
三、翻译者心理的矛盾
翻译工作者在面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翻译过程中, 因地制宜, 在没有违背其原文的意思上作用另一种语言去描述, 并且结合另一种语言的风俗文化, 不能曲解原文意思, 只是按照原作的中心实意去用另一种意境去表达。例如, 可以将“black”翻译成“红茶”而不是根据其字面意义翻译成“黑茶”, 根据不同场合的不同种需求, 灵活运用语言的多变性。
例如:葡萄美酒夜光杯Enjoying beautiful grape wine of moonlight cups, 结合西方的理解意义来说这就是纯粹的三个实物, 葡萄、酒、杯子, 但在汉语中确实代入了千万种情思。
欲饮琵琶马上催Want to drink lute but hurried on the horseback.此句必定会被误解, 想喝以及琵琶连接到一起便会曲解其意, 变成烂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Don't laugh when fall asleep drunk on the battlefield
古来征战几人回How many soldiers ever come back home?在西方意思看来疑问句又似设问句, 难免会被浓缩的词句所蒙骗。所以在翻译者的笔下, 结合实际的风俗习惯, 人文意识是必要的手段和技巧。
四、结束语
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异性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因此如何去抹除因名族差异导致的文化不和成为了英语翻译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和解决的矛盾。本文就此种种影响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问题做一阐述, 从根本的问题着手, 从根源去解决日益积累的矛盾。翻译英文的作者应当秉承不对各种文化产生分歧和矛盾, 坚持合理的文化思路, 确保翻译的中正和美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 中西文化交流, 资源共享日益频繁, 时至今日已是双方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和学习方式。对西方作品进行翻译的同时中西方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其作品的实意, 语言障碍的差异使得翻译后的作品与原作相差甚远, 翻译不仅是要掌握语法、词汇, 更是要结合中西文化根本, 也就是了解世界文化。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文学,作品翻译
参考文献
[1] 李洁.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J].语文建设, 2016 (10) :56.
[2] 钟志华, 周榕.中西文化差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作品之翻译[J].时代文学 (上半月) , 2012 (4) :205-206.
[3] Li Yinhua, College Englis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Study Press, 1997.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英思维方式差异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中国人侧重于形象思维, 善于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事物, 例如,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英国人更注重逻辑思维, 他们使用抽象的概念。中国的词语“对牛弹琴”, 如果英文翻译成“play piano with cattle”这让人无法理解, 所以我们必须用逻辑思维来进行翻译。
2、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
中国人通常为圆润、圆滑的曲线思维, 一句话的意思, 通常不会直接表达, 常用含蓄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英国人的思维是直线的, 他们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且更注重逻辑思维。
3、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中国的思维, 具有整体性和辩证性, 所以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词汇量非常庞大, 词性也不会发生改变。但是, 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分析, 所以单词会经常发生词性的变化。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性, 通常文章都会有韵律美。中国人更加注重个别单词上的不同使用, 在不同语境下, 选取意思相同, 但结构不同的单词。例如“承认”这个单词, 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acknowledge”、“admit”、“recognize”
4、主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以人为主,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通过客观的分析观察来了解事物。客体型思维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界。中国人常常习惯本体型思维, 英国则注重于客体型思维。
中国人讲究以人为本, 最高的思想境界, 便是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界最杰出的作品, 所以汉语中常常以人作为主语, 具有相当强烈的主体意识, 但是又常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所以主体客体的分别并不是特别明显, 例如“车上坐着一个人”, 自动和他动混淆, 其实记忆思维, “一个人在车上坐着”。
5、重伦理思维和中重认知思维
中华民族特别注重伦理, 早在宋朝就伦理严密, 强调集体主义思想, 强调重义轻利, 当个人利益集体利益, 发生冲突时, 要以集体利益为主。所以汉民族的主语, 通常使用我们。而英国人强调个人价值, 将个人的得失看的很重, 但这却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个人主义有差异。它仅仅是一种自我个性的张扬, 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思想。
二、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
1) 中英双方语言成分表达顺序不同。汉语思维通常是主谓宾, 先说主语, 习惯性的寒暄, 重要的表达部分通常放在最后。而英文往往将重点放在句首, 将不重要的部分放在后面。而如果学生忽视了中英各种成分的顺序不同, 很有可能, 根据自己习惯性的母语进行翻译。就可能造成语句都不通顺, 是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译时要按照英文的表达语序, 进行调整。
2) 中文善用动词, 英文善用名词。中文种动态性的动词较为丰富, 所以在中文中动词是时常用的。而英文属于静态性语言, 常常使用名词。在翻译中, 应该注意将中文常用的动词转化为英文中常用的名词, 符合英文的语句习惯。
3) 中文是意合语言, 英文是形合语言。中文中并没有明确的, 具有指向性的, 不能明确搭配使用的词汇。不像英文中, 如果使用了although就不能用but。英文非常注重逻辑关系, 有严密的逻辑性, 翻译中要注重连词的使用, 不能按照定势思维进行翻译, 这样通常语句是不通顺, 或是缺少词素的。中文注重意境, 即使没有严密的连接词或是介词, 意思也是完整的, 浑然一体。
三、排除英汉思维差异, 对翻译影响的对策
1) 了解英汉差异。在翻译之前便要了解双方的文化特征, 教师在教授知识要也要渗透一些文化差异与认识。平时积累着重对比, 双方的思维差异。如果以学生看到某些句子翻译不通顺, 意思表述不完整, 便是用了汉语思维来, 解释了英文意思。
2) 广泛阅读。阅读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法。他不仅是单词词汇句式的输入, 更多的是英文思维方式的一种输入。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 潜移默化的接受西方思维, 在翻译时可以及时有效的转换思维方式, 达到翻译目标。
3)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了。要有意识的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注重抽象性思维, 客体性思维, 直线思维的培养。就是可以先去一些有代表性的段落, 要求学生背诵, 这样可以潜在地增强他们的思维转换的能力。
4) 应用与翻译实践。任何事物的学习都离不开实践, 单纯的掌握理论, 继续是行不通的, 最重要的是需要反复练习, 增强记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文, 或者是翻译的作品, 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并加以分析, 加深学生的印象, 促使其有意识的避免思维方式差异所引起的翻译错误。
5) 克服定向思维。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 我们总是习惯于中国式思维去解释英文, 倾向于用自己的母语去解答, 进行表述。所以在翻译的时候, 我们要努力, 克服定向思维, 转换思维方式, 达到完美的果。
四、总结
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差异, 对翻译造成很多的影响, 无法转换思维, 会使翻译效果不尽人意, 失去原文的风味与特色, 中西结合, 不伦不类, 甚至无法将本意思表达出来。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中,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减少翻译作品中浓重的翻译腔。有时一时的规避思维的不同, 不断探索与发现属于自己的方式, 完成翻译佳作。
摘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 更是一种思维的转换。由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中英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翻译不单纯是根据原文保留原来的语音意,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因为我们常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所影响, 翻译出现偏差。所以在中英翻译中, 我们要重视双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了解其在翻译中产生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锦;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06期.
[2] 梅肖娟;浅论汉英翻译中的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原因及其表现形式[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第6篇
一、现代广告艺术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广告作为商品宣传的重要载体,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为满足当今社会人群的需求, 广告艺术设计更贴近与人们的生活。在广告艺术设计中, 情感因素的融入, 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从心底打动每一位消费群众。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西方文化慢慢渗入我国, 改变了我国大多数人们思想, 我国设计师为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 将西方广告艺术设计观念引进我国的广告设计中, 大量的抄袭与模仿, 造成我国的广告设计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与此同时, 我国的广告设计严重缺乏本土民族特色, 不仅不利于我国现代广告设计长远的发展, 而且还会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遗失。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沉淀和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广告是为指引商品销售为目的而进行的表现艺术形式, 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的目光。
随着我国广告艺术设计越来越国际化, 导致我国本土文化的流失, 与现代艺术设计缺乏创新, 制约着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因此, 为了我国广告艺术设计能够长远的发展和走出自己的特色, 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中, 对其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 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广告艺术设计主要是对图像、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元素进行设计, 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广告的目的和意图。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与沉淀, 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 其主要的设计元素主要体现为中国传统汉字、传统精神、传统图形、水墨画意境、传统手工艺等方面。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创新素材, 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 主要是继承了传统的工艺美术和传统的图案和纹样, 其装饰纹样都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案的思想内容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 因此, 它们的呈现都有属于自己的寓意。
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中, 比较注重意。所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它们所传达的寓意都是积极向上的, 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广告设计中, 不仅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而且还能够传达设计理念。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与艺术审美的重要符号。同时汉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一, 不仅个性鲜明, 而且还具备有特殊的语言情景。因此在广告设计中, 将汉字结构、形式进行创意运用, 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 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 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且还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民间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大多数来来源于人们生活, 带有时代气息与浓郁的民族风格特征。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文化沉淀, 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技巧, 对于现代的广告艺术设计来说, 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这些传统的图案与纹样, 为现代广告艺术设计提供重要的资源与设计灵感, 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师创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现代广告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文化艺术设计不仅是协调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然而当前我国许多设计师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不惜违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制约着我国广告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 在现代广告艺术设计过程中,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不仅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理念, 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促进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贸易不断频繁, 由于我国广告艺术设计远落后与西方国家, 导致我国广告艺术设计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 严重缺乏创新, 同时也将我国传统文化流失。因此, 为了促使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快速发展,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广告设计中, 对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广告作为商品的宣传载体, 不仅承担着指导消费的作用, 而且还承担着促进商品销售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为体现出我国商品的不同特点, 将中国传统文化引用到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中, 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 而且还能引起更多消费者的注意, 促进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的欲望, 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中通过对现代广告设计的现状分析,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广告艺术设计,运用,影响
参考文献
[1] 殷韦韦.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艺术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2) .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