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研几”是船山哲学的重要内容。考量船山的“研几”理论,从儒家哲学立场来看,它既来自于传统,又超拔于传统。“研几”之学,也奠定了船山哲学优秀的特定向度,至少在成人之道上。

关键词:船山;研几之学;哲学品格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研几”之学的传统。这一传统最早由《周易·系辞上》作过概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基于《周易》“研几”观念,船山展开了其富有哲学品味的“研几之学”,考量这样的哲学品格,可以加深拓宽、展显船山哲学厚度和魅力。

(一)

船山有气本论的哲学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船山从气上为“几”找到基础。在船山看来,“几”因存“诚”,恰在“气”。也就是说,船山哲学的气本论倾向,通过“研几”,更加深化了这种气本哲学的具体性和深刻性。船山在解释《系辞上》这段话,紧紧抓住“天下之至神”在于“诚”之“几”,其中是由于“气”的内在关系。船山释谓;“天下之至神,诚之至也。健而诚乎健,顺而诚乎顺,絪緼组而太和,裕于至之原,精粗、本末、常变皆备于易简之中,故相感者触之”。“相感者”乃“几”,有“几”则有“诚”。是由于“气”的存在。这里船山用“絪緼而太和”道明“诚乎健”“诚乎顺”,是出于气的动静变化。“几”乃气之动静变化的微妙之处,而“诚”就是去把握这“几”的动静开端。船山引周敦颐“诚几神”说道:“谓诚则几,诚之几则神也。”这里船山与周子在“几”观上具有哲学信念上的细微差别是,周敦颐说“诚几神”,归结于主静,而船山归结于动静本体的相互变化之中。说船山与周子在这里的“细微”差别,周子也是从《周易》發挥而来的观点,《通书-诚上》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在周子看来,“诚”乃圣人之根本,以《易传》万物由始的“乾元”作为“诚”的本源,此“诚”即天道、人道的合一,纯粹至善的本性,道德性命的根源。黄宗羲说得一语中的:“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故日主静立极。”同样出自《周易》,船山观点的优点之处,就在于气本上说,而周子在“无极而太极”上说,因此船山的“几”说比周子的更加具有运动的辩证性质,周子从中得出“主静”,而船山得出动静中的“诚”、“几”、“神”。

从气上说“几”,前引船山“絪緼而太和”,就是“气”的一种说法,“絪緼太和,合于一气”,而“几”即从气上来看的,船山这样形容“天下之物”是“太和所屈伸之化,既有形而又各成其阴阳刚柔之体,故一而异。惟其本一,故能合;惟其异,故必相须以成而有合。然则感而合者,所以化物之异而适于太和者也;非合人伦庶物之异而统于无异,则仁义不行。资天下之有以用吾之虚,《咸》之彖辞日:‘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矣。”目见其情乃得其理,则尽性以合天者,必利用此几而不容灭矣。”张载说“二端故有感”,气有阴阳二端,船山释其谓:“健顺刚柔,相须以济,必感于物以生其用,而二端本太和,感之斯合矣。”有感则有合,感起于几,都是气上说的。《周易》的《咸》卦,主旨是阴阳二气相互感应,如张载说:“感即合也,咸也。”对此船山感悟:“至虚之中,阴阳之撰具焉,絪緼不息,必无止机。故一物去而一物生,一事已而一事兴,一念息而一念起,以生生无穷,而尽天下之理,皆太虚之和气必动之几也。”“几”乃属于“气几”也。

船山对张载《张子正蒙·太和》极为重视,称其为“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学之事,必达于此。”此段话可分二截看,从“道”到“性”,是从“气几”角度说的,这里,船山似乎已经挑明了认识到“气几”的重要价值;从“作圣”到“下学”,是从“人道”角度说的,它更有意义的是,船山把“气几”(天道层次)转化成“作圣”、“下学”(人道价值),实际上就是船山实现了把天道转化为人道,船山相信“道一也,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有人道。”所以,船山并不是就“气几”而论“几”,其实质在于解释“几”的人道方面的重要性。看一下船山在《太和》中的强调:“皆阴阳和合之气所必有之几,而成乎情之固然,犹人之有性也。”阴阳二气相合运动,必有几微,而人之性情相合运动,也必有几因,“此言天地人物消长死生自然之数,皆太和必有之几。”从天道到人道,从气几到人几,船山点到极是,便在成人之道上:“气化者,一阴一阳,动静之几,品汇之节具焉。秉太虚和气健顺相涵之实,而合五行之秀以成乎人之秉夷,此人之所以有性也。”此“性”为德性,是成人之道之性,“则惟天有道,以道成性,性发知通”,“通”于何处?通在认识和把握“几”上,这叫“通于几”。这是船山对于“几”哲学把握的高明之处。虽然,在宋明理学的一批哲学家那里,对于“几”,都比较重视,也有的放在成人之道上,但是船山坚持在气本论基础上讲“几”,讲成人之道,很有独特见识。

(二)

船山致力于的“研几”,意图何在?船山对“研几”作过多种解释:《周易外传》:“《书》曰‘所其无逸’,研几之谓也。夫乃以大通而集成矣。”“遭变事而知权,以研几也,而固已早合于神矣”。《张子正蒙注·中正》:“研几,则审乎是非之微,知动静之因微成著而见天下之心。”“君子精义研几而化其成心,所以为作圣之实功也。”《张子正蒙注·可状》:“精者研几精求,必求止于至善,惟精而后能一。”仅以此三段,就大致看出船山论“研几”,主要是从人生论上说的,并通过三个向度展开陈述,即求通、作圣、至善:

其一,“通于几”。

船山对于“通于几”的深刻理解,涵盖了船山哲学底蕴。他对《周易·系辞上》的“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一句释谓:“‘深’者精之藏;‘几’者变之微有。极而至之、研而察之者,神也。圣人之神合乎天地,而无深不至、无几不察矣。故于《易》著之,以待天下之感,面予之以通。”这里,反映出船山哲学在“研几”“而予之以通”里蕴涵了三个层次的哲学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变之微”。深入研究、彻底把握隐藏在物体动静里面的微妙端倪之处。在船山看来,由太和之气形成的物体,是体用一体之物,其静为体,其动为用,这是气本论上讲体用一体,其“几”就是极为深至的研究所要把握的精义。并且认为,人生成功,就少不了把握这个“几”,船山看到了这个意思;“唯研其几,而知体用相因之际,同异互成,其微难见,而静有其体,动必有其用,则庶务合而归诸道,无不可成也。”

第二个思考是“神也”。“研几”,达到极深而研察,这是圣人之“神”处。这里的“神”,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思

是说,获得了对于“几”的真正把握,可谓就是达到“圣人之神”的境界了。在船山的哲学里,圣人并不是不可及的,而是通过性与天道的“日生日成”而渐渐造就的。但是必须指明的是,所谓对于“几”的真正把握,此“真正”的意思也乃是“神”处所指,就是把握到“研几”的成人之道上,人在把握“几”的过程里达到与“天人合一”的神圣状态。

第三个思考是“待天下之感”。天下万物有内在统一性质,有共通之理,但是这一切的统—性和共通性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把握的,这其间首先要研究“几”,因为在“几”里显隐着天下统一变通之理,所以“几”也非普通之几,船山指出:“以知大始而作成物,故无深其深,无几非其几,以速于应而妙万物。”此“几”乃成就万事万物的重要开始,以最快的速度適应事物的变化,就要深入“研几”,这意味的是,这样的“几”,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没有这样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也就没有天下的“几”。因此,“几”乃维系住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所然和所以然,研究这样的“几”,就是接近了圣学;“此圣学极深研几,谨微以全天德事。”

因此,结论就是;所谓“通于几”,就是要在天下的万事万物变化里去感悟和掌握“几”,并顺着这个“几”去认识和把握变化中的“一”或谓“常”。对此船山点明:“通者,化虽变而吉凶相倚,喜怒相因,得失相互,可会通于一也。”而真正能够把握到“几”,就是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是“通”之的最高境界。在这个状态里,人的一切情感思索都会达到“见几而决”,这可以说是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尚最神圣的境界了。这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状态,而是一般的普通人都可以获得的,问题就是要有“通于几”的作圣之功。这就使“通于几”具有了认识论意义。

其二,“作圣之实功”。

在中国哲学里,本体论与认识论具有一致性,而认识论根本上又具有伦理学意义。因此,一切有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讨论,目的就是在成人之道上。船山也抱着如此哲学底蕴来挖掘“几”义:“学圣之始,功在于见几;盖几者,形未著,物欲未杂,思虑未分,乃天德之良所见,又说:“存神以知几,德滋而熟,所用皆神,化物而不为物化,此作圣希天之实学也。几者,动之微,微者必著,故闻见之习俗一人于中以成乎私意,则欲利用安身而不可得,况望其德之滋乎!”“几”能够被天德良知所把握,知“几”能够健陡德性成熟。这就是一种“作圣之功在于见几”的成人之工夫。这里有三个深度可以继续看出船山成人之道在“知几”层面上的哲学品格。

第一个哲学品格是“尽性而于致隐”。所谓“知几”,在这里就是人心要深入研究事物人情变化的明显处和隐蔽处,于此人就能获得日日不断进升的环境和动力。这就是“圣功”所在,船山以“不忘困勉之心”来加以证明:“义日精,仁日熟,则从心不腧,困之所得者深矣。然则处常而无所困者,将如之何?境虽通而一事一物之感,一情一意之发,严持其心,临深履薄而不使驰驱,以研几于极深而尽性于至隐,则安利之境,不忘困勉之心,圣功在是。”所谓“研几于极深”,要求义精仁熟,这就需要在困境中严把此心,去获得显隐的深奥之‘几”,这一“圣功”,在船山的哲学里就表现为“日生日成”的成人之道,而船山的哲学正是要显示和研究这样的“日生日成”的环境和动力。

第二个哲学品格是“知几而正”。“正”,就是做人的端正,它离不开对“几”的正确把握。这是从物欲动静上说的。船山解释张载“知几而正”时指出:“小人之诱君子,声色货利之引耳目,急与之争,必将不胜,惟静以处之,则其不足与为缘之几自见,故日‘无欲故静’,静则欲止不行,而所当为之义以静极而动,沛然勇为而无非正矣。”“声色货利”一类物欲,是人之需要,所以无可厚非,但是一味追求,急与去争,所以在这一层次上就要有“静以处之”的冷静态度。另外,从动的角度看,物欲之生,必有几微,这样的“几微”就必须对之深察秋毫,要明辨物欲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以静制动,用道义去克服物欲的消极面,也用道义去扶正物欲的积极面。这就是一种“圣功”,船山的哲学就是要彰显这种正确的物欲道义观。这样的哲学是超拔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和佛、老的“无欲论”,因而可以被更多的普通人接受。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正确把握和引导物欲之“几”的性质。

第三个哲学品格是“德性之成”。船山的成人之道,说到底,就是落实到人的德性之成上船山看出:成就德性,要把握“成性”之几。性有善恶方面,故几也有善几和恶几,船山说得如是:“得失争于善恶之几”,正确的做法是:要成就善几,走向德性。船山有如此评价:“性无不善,有纤芥之恶,则性即为蔽,故德之已盛,犹加察于几微。”善性随时会受到“纤芥之恶”的蒙蔽,所以在德性生成的进程中,要时时刻刻明辨洞察恶的蒙蔽之几,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德性。这也是一种“圣功”,它是成德的开始,就如船山一再申辩:这是“圣功之始基,即天德之极致,下学上达。一于此也。”又是“作圣之功,其入德之门审矣。”船山哲学整体上就是立于这样的成性之说”、成德之论、成人之道而极富独特品味的哲学体系。船山的“性与天道”互动说正是这样的一种卓越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关键之处就是认识和把握到成德之几,促使德性的生成。

因此,结论就是:所谓“作圣之实功”,是经过“知几”的认识活动,把握到了善几并使之成为德性生成的内在动因。但是,德性生成是艰难和持久的,它要依靠人的不断努力,‘研几’是深刻而又精细的“尽性而于致隐”的主体性活动,要有通达天下之几的广度和深度,就需要这样的“大”而“深”之“研几”,船山发挥《系辞上》那段“极深而研几”深刻指出:‘天下非特有几也,析大而详之,则几矣。”“图乎大而已几,有所以至,而人莫测其即此而至,斯天下之神矣,是故至深者天下也,至几者天下也。莫深于天下之志,莫几于天下之务也,故足以相因而底于成与通也。”旧天下的“几”,是要靠人努力进行“大而详”的探研才能把握的,要成就天下事业之志,要通达天下变化之道,就要有“至几”、“深几”、“通几”、“研几”之“实功”,这是“知几”的努力,这是“成与通”的路径,船山挑明;“求其通,则深矣”;“溯所成,则几也”;而“存其志,尽其务,其不敢不忍于天下者,以是为极深而研几也”。这“成与通”,也含成(德)性成人之中。

其三,“止于至善”。

手段为目的服务。研几精求,目的是达到善,就是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所谓“通于几”和“作圣之实功”,无非就是达到学圣成圣之境地。船山一再挑明这样的观点:“学圣者见几精义以不违仁”;“是圣狂分于歧路,人禽判于几希”例;“颜子之所欲几及而未逮也”,故“(颜子)未造圣人之极致”。所谓“不违仁”,就是善始善终地与道、与仁在一起,也就是达到至熟至圣的“见几精义”之境地,颜子未达“圣人之极致”,也与未达“研几”之熟有关;有理性的“圣人”与没理性的“狂人”,叉路口就在有无“研几”上;

人与禽兽之优劣也判定在这种细微的“几”上。由“几”上看出,船山这里讲的“止于至善”,有二层特别的意义;一是“研几”出于至善的目的,是为了成人;一是“研几”陪伴人的生生死死,人生,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局,这就是与“研几”善始善终。因此,具体分析这里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成为船山哲学在“研几”中的精到之处,即“精义”、“诚几”、“熟几”此三说。

第一,“精义”说。

船山有不少“精义”或“义精”之论,但多从“研几”层面而发。如说:“义精,则有以处凶惧而无不正矣。趋时者,与时行而不息,宵害瞬息,皆有研几徙义之功也。”辨其几,则已取义矣;而义必精而后尽理之极致,故进此而研之以充类至尽。”“不失其时者,顺天下之大经,合于时之中道,研几速而徙义精,一于正也。”甚至船山还藉此运用于政治道德层面来进一步指明精几之义的重要性:“此屈伸相感之几也。故尧有不肖之子,舜有不顾之亲,文王有不仁之君,周公有不轨之兄,孔子有不道之世,皆惟其时而精其义,归于大正。”“研几”要“精义”,是船山看到了事物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人事万物会向善恶好坏两个方向转化,更重要的是,船山看到了“几”变化会产生的外在现实性:“几,动而应以所精之义,复于外也。”同样,“研几”获得了其“精义”,也会转向成功的外部事实。“几”的这些重要性质,船山从行为正当性上加以“止”字确认:“行而不爽其止之正,止而不塞其行之几,则当所必止。”这就为“研几”的“精义”说,提供了止于至善”的理由。因为成人之道,说到底,还是行动上的哲学理论。

第二,“诚几”说。

船山连接“精义”,引入“诚几”说:“义精而诚立”,“诚立而几明”。行动上的哲学理论并不是单向的理论。研几是结合“精义”、“诚几”的互动,并且是性与天道、天道与人道、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结合,也就是内与外的相互结合。这里的“诚”,船山就是从这种内外结合去规定的:“合内外者,化之神也,诚之几也。”这就为“诚几”找到了主客观基础。船山很欣赏张载的“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并给予这种性质的解释:“诚者,神之实体,气之实用,在天为道,命于人为性,知其合之谓明,体其合之谓诚。”与船山的“太虚之和气必动之几”连接起来看这个解释,“诚几”就没有任何的神秘主义色彩。“诚”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状态,而这一状态的进程里存在事物发展的“几”,人们在这一状态下进行的“研几”活动,就包含了二个重要规定:一是必须始终保持自身与外在的相互结合,做到了这个秩序,就是“诚”了;進入到了这个“诚”之状态,“研几”本身就成为了成人之道,就成为了德性生成的内在因素。二是“几”有客观性,它存在于事物当中,是气之运动的“用”,人要按照气之运动的规律去“研几”,在这个意义里,“诚几”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就达到了“研几”的“止于至善”。这是船山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上嵌入了辩证法原则去阐释德性生成的成人之道,很具独特性,它远远高拔于在“诚”问题上比较多的倾向于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宋明理学,因为这批宋明理学家们对于“诚”,也是极为注重的,而且也是阐发得最广泛的基础性的哲学概念。

第三,“熟几”说。

船山肯定:“义精仁熟”。精义诚几,关键要“熟几”。儒家有“熟仁”之说,船山纳“几”于熟仁之中,看出“熟几”之于熟仁的重要性质。船山多有如此申辨:“知几,德滋而熟’,“熟之?(几)则圣,圣熟而神”,而“此言学圣之始功在于见几”。在儒家那里,熟仁主要是从成人之道上说的。熟仁是至圣境界,也是圣人指标。而在儒家圣人系列里,孔子是圣人,其弟子颜渊未达圣人,就在于欠熟仁之几的把握。有人就这样评论过:“颜子未达(圣人)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曾国藩)细究其委,原来是:“研几’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研几侄熟)也。”孔子始终不违仁,而颜子是“三月不违仁”,两者的确有着熟与不熟之异,异在何处?异在“研几”的熟与不熟。如孔子事事能“止”而正中,而“颜氏求龙德正中而未见其止”(张载语),船山评道,这是“颜子之所欲几及而逮也”。颜子有圣人之体,却少了圣人之极致的地方,船山赞同张子说“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而。”并作了这样的解释,来阐明颜子欠“研几”之熟的原委:“颜子之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养其心以求化于迹,则既志于仁,抑能通物理之变而周知之,具圣人之体矣。未极乎高明广大至善之境,以贞万物于一原,故未造圣人之极致”船山讲到点子上了:颜子未至圣人之止就在于欠“研几”之熟也。张载、王船山和曾国藩会有如此相同的此番感慨,一定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是共鸣于颜子“研几”之熟不够也!当然,儒家这是以圣人的境地和标准来衡量颜子,这虽然是一种成圣的境界,但是它也是一种成人之道,熟几之于熟仁,对于圣人、对于普通人,在成人之道上,同样具有一般意义。

因此,结论就是:“止于至善”成为“研几”之目的,使船山对“研几”的分析,在成人之道上加以廓清,给予善恶上分辨:“善恶分趣之几”目标是在“精义”、“诚几”和‘熟仁”中锁定学以至善的“研几”之道:“学以穷理而成身,察理于横逆之中,则义精而仁弘,求己以必尽之善,则诚至而化行,乃圣学之极致。”“研几”,是为了使己成善的,又是学会与仁善始善终。在这里,实际的哲学意蕴是:船山精致地规划了儒家学圣之道与成人之道在“研几”中的内在连接。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初中物理辅导网:http:///

初中物理辅导网:http:///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A.草原

B、荒漠

C、苔原

D、热带雨林 2.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多糖的是

A.淀粉

B、葡萄糖

C、植物蜡

D、核酸 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燃烧煤不会导致酸雨

B、人类活动曾造成生物的灭绝

C.海洋石油泄漏对海洋生物无影响

D、氟利昂大量逸散不会导致臭氧减少 4.下列物质中,通过质膜进出细胞需要转运蛋白的是 A.K+

B.CO

2C.O2

D.甘油

5.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形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该过程称为 A.细胞生长

B、细胞病变

C、细胞凋亡

D、细胞分化 6.人类对家鸡祖先经过数代的选育,获得了很多家鸡品种。这属于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定向变异

D、生殖隔离 7.下列对艾滋病患者的建议中,合理的是

A.不与人共餐,以免通过食物传播

B、外出戴口罩,以免通过空气传播 C.不参加献血,以免通过血液传播

D、不与人握手,以免通过接触传播

8.控制小鼠毛色的基因有A+(灰色)、AY(黄色)、a(黑色)等,它们是染色体上某一位置的基因突变成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A.普通性

B、多方向性

C、可逆性

D、稀有性 9.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为证明促进生长的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进行了实验。其中一组实验的设计如图所示,另一组是

10.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缺失会引起遗传病,患者智力低下,哭声似猎叫。该遗传病属于

A.显性遗传病

B、隐性遗传病

C.多基因遗传病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1.某12岁男孩因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患呆小症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呆小病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B.该男孩补给甲状腺激素,呆治愈呆小病 C.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不足会使生长受阻

D.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不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受阻 1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死亡率很高的种群为衰退型 B.出生率决定了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1 C.理想环境中,每单位时间的种群增长倍数相同 D.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不会超过环境容纳量

13.在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中,某同学将玉米籽粒纵切,其剖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煮过和未煮过籽粒部位①的着色基本相同 B.用沸水煮籽粒的目的是杀死部位②细胞 C.籽粒部位②的着色,煮过的比未煮过的浅 D.纵切籽粒可让部位①、②便于染色和观察 14.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器是伸肌和屈肌

B.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内部

C.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组成 D.只有反射弧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15.将电表的两极连接到蛙坐骨神经表面,如图所示。在a处给予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引起了腓肠肌收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是可兴奋细胞 B.静息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C.a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传播到b处

D.刺激a处,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16.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2P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该实验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A.转基因技术

B、病毒的感染与重建技术 C.DNA的提取技术

D、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17.高等动物细胞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如下,其中①~④代表不同结构,②代表溶酶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B.②解体后才能降解被细胞吞噬的颗粒 C.③与质膜直接相连构成了物质转运的通道 D.④由一系列双层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

18.育种工作者利用某二倍体作用进行单倍体育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 B.单倍体育种能排除显隐性的干扰,提高效率 C.花药离体培养是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有效方法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可获得纯合植株

19.真核细胞需氧呼吸中含碳物质的变化是:葡萄糖丙酮酸CO2,其中①②表示两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②中产生[H]较多的是② B. ①和②产生的[H]都用于生成H2O C.①和②是需氧呼吸中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D.①和②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20.某二倍体植物根尖的有丝分裂装片的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④是分裂期的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 A.①处于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 B.②处于分裂末期,该时期细胞中央会形成细胞板 C.③处于分裂前期,该时期细胞内中心体发出纺锤丝 D.④处于分裂中期,该时期细胞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

21.某班级分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采用了如下流程:制作脱氧核苷酸制作脱氧核苷酸链制作双链DNA螺旋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脱氧核苷酸时,将磷酸和碱基连在脱氧核糖的特定位置 B.制作脱氧核苷酸链时,相邻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直接相连

C.制作双链DNA时,两条链之间的碱基A与T配对、G与C配对 D.各组DNA模型的碱基序列往往不同,反映了DNA分子的多样化 22.ATP、ADP循环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①只能来自化学能

B.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反应①供能 C.反应②中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D.能量②可用于乳酸在人体肝脏再生成葡萄糖 2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应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能识别“非己”的分子标志,但不能识别自身的分子标志 B.巨噬细胞将抗原降解成肽,肽移动到细胞膜上与MHC分子结合

C.细胞毒性T细胞与巨噬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结合后,即被激活 D.细胞毒性T细胞被激活后,分裂分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24.某研究人员利用酵母菌成功合成了氨基酸序列为Phe-Pro-Lys的三肽。三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见下表: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控制该三肽合成的基因共有9对脱氧核苷酸

B.合成该三肽过程中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

C.mRNA上编码该三肽的核苷酸序列可能为AAGGGAUUC D.转录过程中会形成基因的编码链与RNA的杂交区域

25.某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假设分裂过程未发生基因突变。下列叙述与该图不相符的是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该细胞中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C.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是ABb、aBb、A、a D.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6.(6分)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物质传递的关系如图所示。

3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家禽和家畜属于_______,在“水稻鸡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属于第______个营养级。

(2)粪肥中的有机物最终来自图示中______。粪肥中的有机物经______的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农作物重新吸收和利用。

(3)在家禽和家畜的养殖过程中,如果大量粪便排入河流,会引来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污染,北引起更多生物死亡。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调节。

27.(7分)某研究小组进行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活动,其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经抽气处理的叶圆片沉在NaHCO3 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叶圆片上浮,氧气产生于 叶绿体的______,该结构产生的ATP和_____用于将3-磷酸甘油酸还原或______。

(2)该小组利用上述装置,以叶圆片上浮时间为观察指标,研究NaHCO3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坐标系中用曲线图预测实验结果,并标注横、纵坐标的名称。

(3)该小组还利用菠菜叶圆片研究了某些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表:

注:观察前去除液体中叶圆片或残渣:“+”越多表示溶液绿色越深,“”表示溶液颜色无显著变化

①该实验的可变因素是_________。

②第

3、

4、5组的溶液呈绿色,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8. (7分)果蝇眼色的色素的产生必需基因A,基因B使得色素为紫色,基因b使用色素为红色。没有基因A的果蝇不产生色素,眼睛呈白色。其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多只白眼雄果蝇和多只纯种红眼雌果蝇随机交配,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眼♀:红眼♀:红眼♂=1:1:2。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基因遵循_________________定律, B和b位于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且只有 (2)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红眼雄蝇和白眼雄蝇杂交后代雌、雄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写出其遗传图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D

2A

3B

4A

5D

6A

7C

8B

9B

10D 11B 12C

13C

14D

15D

16D

17A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4B

2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6.(6分)

(1)群落

消费者

三 (2)农作物

分解者 (3)正反馈 27.(7分)

(1)类囊体膜

NADPH

三碳糖磷酸

(2)

(3)①酶的种类和浓度

②去壁的细胞吸水胀破;叶绿体破裂 28.(1)自由组合

X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

⑵、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⑶、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⑷、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学生活动的和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

⑵、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⑶、通过对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

⑵、通过阅读“打捞中山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

⑶、通过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

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并推导分析出密度关系,最后分析总结浮沉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及其施教策略: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

施教策略:利用好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与平均密度关系的推导。

突破策略:利用F浮=ρ液gV排和G物=ρ物gV物以及V排与V物的关系进行推导。

四、教学资源:

橡皮泥、苹果、蜡烛、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浮沉子。

五、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可由节前引言引入物体的浮沉问题,导入本节课。

(二)新授内容:

、活动10.12

通过活动“怎样使下沉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物体沉下去?”并思考自己的做法实际上改变了什么力?是如何改变的?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

2、探究物体浮沉条件:

演示实验:

先多放点配重物,测出重力,然后将瓶子浸没水中,测出V排,计算出浮力,观察浮沉,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减少配重(使之浸没后上浮),测出重力,观察上浮现象,比较力的大小。

待物体静止漂浮时,测出V排,算出浮力,比较力的大小。

④若能恰好调至悬浮,则更好。

记录数据,并由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浮沉条件,指出漂浮、悬浮、沉底(三种静态)和上浮、下沉(两种动态)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说明漂浮、沉底分别是上浮、下沉的最终状态。讲解悬浮时要指出物体处于自由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全部浸没就叫悬浮。

(3)利用浮沉条件推导出对于实心物体应该满足的密度关系,结合习题练习。

例:一个均匀的实心小球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小球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放入该液体中,则(

)

A、两部分都上浮

B、两部分都悬浮

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D、体积大的下沉,体积小的上浮

3、讲授“浮沉条件的应用”:

演示“浮沉子”在水中的上浮、下沉,说明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分析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

补充有关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原理:漂浮条件。

使用:能判断不同液体密度大小,并知道分析方法。

三、复习小结:

复备与点评

六、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与沉

物体的浮沉条件:

实心物体

漂浮(静)

F浮=G物

ρ物<ρ液

上浮(动)

F浮>G物

悬浮(静)

F浮=G物

ρ物=ρ液

下沉(动)

F浮

ρ物>ρ液

沉底(静)

F浮+N=G物

浮沉条件的运用: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气球、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浮沉。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 她们需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 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 因此也开设物理课。物理难学, 人所共知, 教材编排难度大、概念多、重理性分析、并伴有复杂计算, 普通中学生尚且感觉困难, 何况中职生。她们在初中学习物理已有阴影, 兴趣偏感性, 面对这样的困难和现状, 面对未来的社会责任, 作为任课教师, 帮助其减压、提升自信、增进学习兴趣并最终取得实效则至关重要。我在组织物理教学时结合体验式学习法, 较好地解决了前面遇到的难题。

2 体验式学习理论依据

体验式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 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实际操作经验出发, 通过亲身体验实际问题的操作、解释与应用, 最终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在课堂中会经历“体验反思内省归纳应用再体验”的循环过程, 它是内在的, 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强调让学习者亲身经历、体验、感受、觉悟、交流、分享、提升并应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体验后的收获会在大脑中形成相对固定而长久的神经连接, 对知识的稳定和运用颇为有利。

右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 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 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 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 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而第五种“小组讨论”, 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 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 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学习, 应该是所有这些学习方式的综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有效。

3 体验式学习进入物理课堂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我们在普通中学的同行们就率先改革自己的课堂, 让学生通过讨论、参与、体验、分享等方式主动学习, 效果显著。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 我也创设条件, 实施了比如问题陷阱、模拟体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比赛等体验。在讲《力的分解》时, 为了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做个小实验:取一个沉重的大砝码放在桌上, 要用细线将它提起, 问学生是用一根细线易断还是两根细线易断?学生大多都说一根易断。而实验结果却让人惊讶, 一根细线稳稳地提起砝码, 两根细线 (故意设置一个较大夹角) 去提时, 线却断掉了。为什么两根细线还不如一根呢?这一“悬念”情景好似给学生注入一针兴奋剂, 思维活了, 学生求知的动力也由此产生。在学到《机械波》一节时, 我们以人浪、麦浪为引, 让本班学生表演波的舞蹈, 原本就爱唱歌跳舞的学生兴趣极大, 居然能在跳舞的过程中体验质点的振动以及能量的传播, 理解也加深了。在讲到《动量定理》时, 我让学生助手与我一起表演:将一个鸡蛋高高举起, 突然失手落下, 掉入我地上的纸盒中, 在学生“破了!”“坏了!”的惊呼中, 教师迅速接住反弹的鸡蛋, 让学生年看到鸡蛋完好无损。之后揭开谜底:原来纸盒中有一层厚厚的海绵。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 事先安排一场故事会, 分别由学生来演讲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故事, 探索科学家走过的科学之路。再用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与牛顿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进行大辩论, 学生分成两队, 各自为自己的论点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还可以做实验论证。最终老师总结陈词, 判辩论胜方及正确的观点, 即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应用。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中, 学生参与情景体验, 可让她们感觉身临其境;参加角色体验, 可以让她们感悟责任;参与操作体验, 可以让她们产生兴趣;参与探究体验,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辩论课, 可以让学生提升价值判断。

4 中职生物理教学管理策略

中职学生以物理实用性教学为本位,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基础;注重对物理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群体, 采取以下教学管理策略。

4.1 降低难度

面对知识层次较低的中职生,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适当降低难度, 增加趣味性, 减少计算性作业, 多设计活动, 多留悬念并逐步解决。体会到求知的快乐, 提升了学习的信心, 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 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速度会逐渐加快, 慢慢地, 中职生也会爱上学物理, 适应未来职业的能力日渐增强。

4.2 增加体验

在课堂中应用体验式学习法, 需要老师在每次课前精心准备、事先安排, 课堂上布置课外的任务并督促完成, 有时甚至找些学生做“拖儿”, 或以“锦囊”的方式交与学生, 学生才能在下次课前有所准备, 比如一些演示、表演、故事、辩论素材, 在活动的引领下, 我们愉快地学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掌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终身受益。

4.3 注重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设疑问、组织问题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鼓励学生获得成功, 纠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错误, 尽量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体验。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学习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感受、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它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我的课堂有效性就一点点实现。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物理教学碰到的诸多困难, 本文提出体验式教学, 分析其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 结合实例, 为中职学校物理教学解决学生学习动机、动力问题, 提高课堂实效, 体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老师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体验式学习,学习金字塔,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谢志强.谈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的角色转变[J].考试周刊, 2012 (17) :143.

[2] 邢有旗.中职物理教学困惑及对策[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2) :48.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研几”是船山哲学的重要内容。考量船山的“研几”理论,从儒家哲学立场来看,它既来自于传统,又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