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
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第1篇
类型:1。定语次序不当
2、状语次序不当
3、谓语次序不当 4.主客体次序不当
5、对应次序不当
6、分句次序不当 (1)定语次序不当
1、 物馆展出了一千五百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2、我们非常敬佩教学工作出色的南山中学的这位语文老师。
3、为了表彰先进人物,我们调查了许多王老师的先进事迹。 (2)状语次序不当
1、 小时后,有人陆续交卷了。
2、 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3、 八路军战士英勇地正在山顶上抗击敌人。 (3)谓语次序不当
1、 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2、 同志们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3、 同志们的文艺创作在生活的波浪中成长着、发展着、锤炼着。
4、 由于小李苦干加巧干,所以半年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5、 英语虽然难学,但我还是取得了好成绩。 (4)主客体次序不当
1、白求恩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民是很熟悉的。
2、科学家指出,大量饮酒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5)对应次序不当
1、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 中国同日本的战争,是正义和非正义、侵略和非侵略的大较量。 (6)分句次序不当
1、 不仅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2、 们要善于解决问题,还要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 [课堂巩固训练] 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1.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职业间谍埃姆,揭开了美国情报史上特大的在职情报人员为外国提供绝密情报的丑闻。
l 2.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l 3.不但他爱下围棋,而且精于围棋发展史的研究。 [课堂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l 1.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职业间谍埃姆,揭开了美国情报史上特大的在职情报人员为外国提供绝密情报的丑闻。
2.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3.不但他爱下围棋,而且精于围棋发展史的研究。 [课堂巩固训练] 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4.由于纺织工人努力提高生产质量,我国棉布的出口深受各国顾客的欢迎。 l
5、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93`)
l
6、微软拼音、双拼、全拼、智能ABC及郑码等输入法,是电脑用户中很受欢迎的中文输入法。 搭 配 不 当
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
4、一面和两面不当
5、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6、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7、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8、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谓搭配 l 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l 结冰时期,各层水中溶解的氧很充足,水的温度较暖,鱼多集中在水底。 l 艺术团到达的城市,都毫无例外地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搭配不当:动宾搭配
l 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正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 l 我们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l 这次活动,大大增强了干群关系。 搭配不当:主宾搭配
l 天山的夏天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l 这些花长得这么好的原因,是花农精心管理的结果。 l 我们这个班的基础是整个年级中较好的一个班。 搭配不当:一面和两面搭配
l 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发关键。
l 班级面貌变不变,最根本之点在于全班同学对学习的目的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
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词搭配
l 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l 东方塑料厂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l 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l 单位今天分房,我拿到了这间房间的钥匙。 搭配不当:状语和中心词搭配
l 在会上,他积极地听取人家对他的批评。
l 四年来,他刻苦钻研,已经成熟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搭配不当:补语和中心词搭配 l 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 l 他投篮投得正确,命中率很高。
l 我们的课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
l 他在劳动时虽然不感到疲倦,反而越干越有劲。 l 不管工作任务这么重,我们也能完成。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搭配不当)
1、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92`)
2、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地攀登到顶峰。(93`)
3、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92`上海)(4---97`)
4、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 5.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95`) 6.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93) 又例: 7.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2001`)
8.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96`)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 9.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99`) 10.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多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2000`)
11.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稿,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2001`春招)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 l
12、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93`)
l
13、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96`)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1、清明前后, ××部队派了800人次, 参加郊区植树劳动。(88`) l
2、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超额完成了。(00`春季)
l
3、公园里展出的有象征中华民族腾飞的“中华巨龙”等冰雕艺术品,也有取材于《西游记》、《海的女儿》等神话和童话故事(01`春季)
l
4、本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年代。
l
5、长期的睡眠不足,会使人体生物钟功能失调,正常的生活节奏发生紊乱,从而促使人早衰和引发某些不必要的疾病。
l
6、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了造成这种落后状况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科教兴市的工作思路。
l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l
8、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l
9、战士们冒着滂沱大雨和泥泞的道路前进。
l
10、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学习质量。
l
11、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研讨,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l
12、我们要研究经济犯罪分子的特点,以便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他们。 l
13、尽管你的赠礼多么微薄,但在他心上却象千斤重的法码。
l
14、培养新世纪的一代新人,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l
15、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l
16、自动化仪表厂知错就改,主动退回了去年年底滥发的二十多万奖金。 l
17、善不善于发现和使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
l
18、20世纪末,人类能否和平迈入新的世纪,取决于西方资本主义对世界走势的清醒判断和理智使用自由力量的能力。
l
19、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关系到能不能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重大问题。 成 分 残 缺
类型:
1、主语残缺
2、谓语残缺
3、宾语残缺
4、定语残缺
5、状语残缺
6、关联词语残缺 成 分 残 缺:主 语
l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对环保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 l 张海迪的报告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成 分 残 缺:谓 语
l 作家应当深入生活,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才能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目的。 l 东湖镇镇委会,在改革开放中去年粮食产量增加了百分之二十,林、牧渔也有了很大发展。
l 我们应当把端正考风当作重要问题,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成 分 残 缺:宾 语
l 工尚行政管理部门严肃查处了这家公司出售翻版光碟
l 农民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在生产上手把手地教会了农活。 成 分 残 缺:定 语 l 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l 刚完成了兴修水利的郑主任昨天回去了。 成 分 残 缺:状 语
l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愿意取代圆珠笔。 l 当我遇到许多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我解决。 成 分 残 缺:关联词语
l 只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幸福的生活越过越好。 l 水渠修成了,老天不下雨,我们有水来灌田。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成分残缺)
l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养猪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97`)
l
2、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93) l
3、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93`)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1、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l
2、看到老师傅认真负责地工作,忘我劳动,使我很感动。
l
3、罗马尼亚艺术家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l
4、回顾“文革”对教育战线的破坏,确实很严重。
l
5、发射试验通讯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和试验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l
6、这些杂交水稻由于产量高,而且比国外进口的水稻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颇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l
7、炊事员老朱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游客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l
8、国家工商局、技术监督局负责人近日强调:必须把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制造假酒这人命关天的非法行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l
9、中科院李院士的报告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在2005年以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l
10、当民族危机的时候,只有人民才能担当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l
11、李国英教授又设计出了两套高难度的自由体操。
l
12、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成 分 赘 余
类型:
1、主语多余
2、谓语多余
3、宾语多余
4、定语多余
5、状语多余
6、补语多余
成 分 赘 余:主 语和宾语
l 他尽管前几年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他一点也不灰心。 l 庆祝国际劳动节的到来。 成 分 赘 余:谓 语
l 节日期间,百货大楼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l 他之所以能评上“三好学生”,是因为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工作而评上的。 成 分 赘 余:定 语
l 这是我县从来没有过的第一次的规模最大的运动会。 l 睡了觉还点灯,真是不必要的浪费。 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想法。 成 分 赘 余:状语和补语
l 我们努力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搞好工作。 l 听了王立的话,我真是从心里由衷地感谢杜老师。 l 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修改一些。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 (成分多余)
l
1、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97`)
l
2、凡事要依靠群众, 否则单靠自己, 什么事也做不成。(88`)
l
3、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98`)
l
4、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00`春季)
l
5、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1、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是当前全国各类体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l
2、听了父老乡亲们的介绍,看了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欣慰。
l
3、对于那些知法犯法的党政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l
4、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少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l
5、中央对棉花生产是十分重视的,指出“棉花生产要有个大发展,速度要加快”的指示。
l
6、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红旗镇采用“内引外联”的办法发展起来的几个乡镇企业的经验。
l
7、自然科学发展加速的第三个原因是,科学领域集中了社会上最优秀、最富有创造才能、最勇于探索精神的人才。
l
8、习惯势力使他们对公安局无端抓人拘禁感到熟视无睹。 结 构 混 乱
类型:
1、句式杂糅
2、结构不清 结构混乱:不同句式杂糅 l 我们一定要叫珠江变个样不可。 l 对于改变工种这个问题上,我曾一度产生错误的思想。 l 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结构混乱:两个句子套叠
l 这个须研究的问题我曾向他提过意见。 l 我生长在珠江边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结构混乱:主动被动混合
l 对于滥用方言的现象是应该受到批评的。 l 他们把我们带到家里,受到热情款待。
结构混乱:结构不清
l 我校是XXX捐资百万美元,跨省办起外语培训学校之一。 l 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 (结构混乱)
l
1、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01`春季) l
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01`)
l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表现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99`)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1、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 l
2、当上级宣布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大家有一种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的。
l
3、当前,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经营十分引人注目,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它的巨大作用。 l
4、鸟类的迁徙,往往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表 意 不 明 类型:
1、指代不明
2、语意未尽
3、歧义 表意不明:指代不明
l 一中和二中在一次篮球赛中,最后一分钟终于把他们打败了。 l 小王和小李在路上走着,小丁迅速走到他跟前问长问短。 表意不明:语意未尽
l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中国的革命就大大地变了样。
l 我父亲工作的袜厂,他的待遇比过去提高了。 歧 义:词语多义 、词语多音 l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l 这个人好说话。
歧 义:层次结构划分不同造成歧义 l 翻译小说
l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歧 义:词语管辖范围不确定造成歧义 l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早有准备。 l 两个职业中学的老师来到这里。 歧 义:连接界限不清、标点不当 l 老师和学生中的一部分坐汽车去。
l 他真后悔自己没按老王的吩咐,把电门关上,结果才引起了这场火灾。 歧 义:苟且简略造成歧义
l 我看见张远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l 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歧 义:语意不明造成歧义 l 制订工作计划前,厂里召开了党员、团员、群众会讨论。 l 对这种做法,有人提出批评,我认为是对的。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5](表意不明)
l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94`)
l
2、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91`)
l
3、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96`) l
4、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00`春季)
l
5、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l
6、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理化呢?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l
7、他在班上的表现到底怎么样,据他的科任老师反映,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1、不准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和商业区以外的地方设立广告牌。 l
2、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
l
3、部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的准备的。
l
4、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l
5、记者否认外星人光临W国N城是有根据的
l
6、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还要不要?在义与利面前如何选择?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l
7、李秀成被清兵抓住砍头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l
8、一个产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这个产业就会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反之,则成为一个夕阳产业。 l
9、搜集史料比较容易,鉴定和应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文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不 合 逻 辑
类型:
1、偷换概念
2、前后矛盾
3、不合事理
4、判断不当
5、否定不当
6、概念并列不当
7、照应不当
8、分类不当 不合逻辑:偷换概念
l 在会上,大家谈了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l 进考场什么也不准带,只能带钢笔、铅笔、直尺和圆规。 l 我校编写的语文复习资料已经在付印中。 l 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滴滴答答地响着。 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l 只要是生病,就一定会发烧。
l 他是南方人,很会游泳,可见,南方人都很会游泳。 不合逻辑:判断不当
l 青年人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l 中国人民的胜利,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革命斗争历史。 不合逻辑:否定不当
l (1)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l (2)会议达成了重要协议,难道还能否认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吗? 不合逻辑:否定不当
l (3)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都在等着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l (4)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不合逻辑:概念并列不当
l 学雷锋小组常常为孤寡老人做饭、挑水、搞卫生、干活等。 l 植树节那天,不少青年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都参加了植树活动。 l 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自私自利;要艰苦奋斗,不要自由散漫。 不合逻辑:照应不当
l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l 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不合逻辑:分类不当
l 校图书馆有许多小说,有长篇的,古典的,中国的,短篇的,现代的,外国的。 l 该到会的都已经到了,有老教师,全国先进教师,年青教师,省市先进教师,校先进教师。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不合逻辑)
l
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94`)
l
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98`)
l
3、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95`) l
4、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01`)
l
5、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00`)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l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l
2、近几年来,王芳同志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 l
3、我们青年人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不高和经验不足。 l
4、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l
5、下了晚自修,教室里没有一个人,只有小王还在教室里打着手电在偷偷摸摸地搜索着什么。
l
6、在这个边远的小城里,一家为顾客提供各类用品、服装、文具、家电的大型超市即将开业。
l
7、据初步统计,目前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l
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第2篇
1. “millions” 或者“thousands”在句子中出现时不能加复数,只有“数字+million or thousand”的说法。 2. “the number of”后面一般接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amount of”,“the quantity of”和“the volume of”类似,后面一般接不可数名词。
3. 图表作文中不可以出现“I”或者“We”,雅思图表作文需要正式的书面语言,因此在语言使用方面要减少第一人称的使用,减少非正式的说法。
4. 引用数据时不需要使用定语从句,直接引用数据即可。
错误的例子:North America had a lower proportion of degraded land, which was only 5%.
正确的例子:North America had a lower proportion of degraded land, at only 5%.
5. 上升”和“下降”这些词(Increase, drop 等)都是不及物动词,没有被动语态。也就是“was increased”错的。
6. Reduce 和 raise 这两个词小作文用不到,因为是及物动词;arise 也不能替代 rise;“ascent/descent”不能用在小作文里。
7. 表示“占据”的时候,最好不要用“occupy”,而是使用“account for/represent/constitute”
8. “outnumber”的主语一般是可数名词的复数,不能是不可数名词;而“overtake/surpass”的主语多用于不可数名词,或者是“number/figure/amount/proportion”这样的词;“exceed”表示超过某一个特定的数字或容量。
9. 对象词的错误。对象词就是图里的数字所代表的东西。
10. 时态的错误。多为一般过去时,有时候可能出现一般现在时或者将来时态。过去进行时不可能出现。 11. 动态图过分注重数据和小的波动,而忽视趋势。所谓趋势,就是一个区间内最主要的一个变化(譬如说,如果大部分时候是上升,就是上升趋势)
12. 静态图过分侧重读数据,没有将数据归类和归纳(具备类似特征的数据要放在一起)
13. 很多学生使用奇怪的上升或者下降的替换词,而忽视词性的变换(应该使用名词或者分词去替换动词)。 14. Increase/rise/drop 这些词用作名词的时候,要用不定冠词“a”,譬如说“saw a drop” 15. 比较句中,比较对象不一致。 16. doubled 不及物动词,没有被动。
17. rise 的过去时是 rose,而不是 rised。过去分词是 risen,而不是 rose。
18. “Percentage/proportion…accounted for”永远是错的,只有人或者物可以充当 “accounted for”的名词。
19. Per cent 前面要加数字,譬如说“40 per cent”,而 percentage 一般充当主语,后面要 加 OF,“the percentage of …”
20. While 是连词,要连接两个句子。
21. 副词修饰动词,应该在动词后面。譬如说“increased slightly”,但是不能说“slightly increased”;slightly 也不能修饰名词,也就是“a slightly increase”是错的,应该是“a slight increase” 22. 形容词不能修饰比较级别,譬如说“was slight higher than”是错的,要说“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23. remained 后面只能加形容词,也就是“remain constantly”是错的,只有“remain constant”。“Maintain”不是“remain”的替换词,譬如说,只能说“remained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port”,而不能是 maintained 24. “reach”这个词后面直接可以读数据,譬如说“reached 32 million”,不需要加“to” 25. 在动态图里,一般是 rose “数字”-fold,而不是“rose five times” 26. 没有“comparing with”的说法,只有“compared with”的说法
27. 当表示“数字很低,几乎可以忽略”的意思,应该用 minimal,而不是 minimum 28. 表示年龄的时候,可以说“people aged between 20 and 40”,不能把“aged”写成“age” 29. 图表作文总结段不能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推测和预测,图表作文只需要根据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0. 图表作文总结段不能出现数据,因为数据的表述已经在主体部分完成。
B 流程图
31. Equipment 是不可数名词,facilities 是可数名词复数
32. Materials 是材料的意思,而 element 是元素的意思(不能用于流程图) 33. 如果 A 步骤是在 B 步骤之前发生,那么应该是“A happens, before B” 34. 流程图不能使用祈使句
C 地图
35. Cross 是动词,而 across 是介词(不能充当谓语) 36. Expand 是扩大的意思,expend 是花费的意思
37. Happen, take place 表示“发生”的意思,都没有被动语态
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第3篇
FATAL严重错误
cannot open file不能打开文件
I/O error closing fileI/O错误 正在关闭文件
I/O error writing fileI/O错误 正在写文件
I/O error reading fileI/O错误 正在读取文件
out of memory缺少内存
assembler limit : macro parameter name table full汇编限制:宏参数名表已满 invalid command-line option无效命令行参数
nesting level too deep嵌套过深
unmatched macro nesting不正确的宏嵌套
line too long行太长
unmatched block nesting不正确的区、段嵌套
directive must be in control block指令必须在控制段
error count exceeds 100; stopping assembly错误数超过100,停止汇编 invalid numerical command-line argument无效命令行参数
too many arguments太多参数、定义、冲突
statement too complex声明太复杂
Internal Assembler Error内部汇编错误
missing source filename找不到源文件名
COFF error writing fileCOFF错误,正在写文件
invalid debug and browser data; file exceeds line limit不能排除故障和浏览数据;文件超过行限制
cannot find link.exe找不到连接程序
cannot find cvpack.exe找不到cvpack.exe
SEVERE严重的错误
memory operand not allowed in context内存操作数无法载入上下文环境 immediate operand not allowed当前操作数无法载入
cannot have more than one ELSE clause per IF blockIF段只能有一个ELSE从句 extra characters after statement附加的字符在声明之后
symbol type conflict符号类型冲突
symbol redefinition符号已经定义
undefined symbol符号没有定义
non-benign record redefinition没有利于记录的定义
syntax error语法错误
syntax error in expression表达式存在语法错误
invalid type expression无效的类型表达式
distance invalid for word size of current segment当前区、段的大小命令无效
PROC, MACRO, or macro repeat directive must precede LOCALPROC, MACRO, 或 macro repeat指令必须在LOCAL之前
.MODEL must precede this directive.MODEL必须在指令之前
cannot define as public or external不能定义为公有或外部的
segment attributes cannot change区、段属性不能更换
expression expected预期表达式
operator expected预期操作数
invalid use of external symbol使用了无效的外部符号
operand must be RECORD type or field操作数必须是RECORD类型或域
identifier not a record没有记录标示符
record constants may not span line breaks连续记录不能超过行间隔
instruction operands must be the same size命令操作数必须是一样的长度
instruction operand must have size命令操作数必须有长度
invalid operand size for instruction操作数长度对于指令无效
operands must be in same segment操作数必须在相同的段
constant expected连续预期
operand must be a memory expression操作数必须是一个内存表达式
expression must be a code address表达式必须是一个代码地址
multiple base registers not allowed不允许多重基础寄存器
multiple index registers not allowed不允许多重标志寄存器
must be index or base register必须是基础或标志寄存器
invalid use of register使用的寄存器无效
invalid INVOKE argument无效的INVOKE符号
must be in segment block必须在区、段、块中
DUP too complexDUP太复杂
too many initial values for structure太多结构的基础资料
statement not allowed inside structure definition声明不允许在结构里面
missing operand for macro operator找不到宏的操作数
line too long
segment register not allowed in context上下文不允许有寄存器
string or text literal too long文本或字符串太长
statement too complex声明太复杂
identifier too long标识符太长
invalid character in file文件里有无效字符
missing angle bracket or brace in literal语句里找不到同样的括弧或框架
missing single or double quotation mark in string找不到单引号或双引号
empty (null) string没有字符串
nondigit in number没有总数
syntax error in floating-point constant不确定的指向中有语法错误
real or BCD number not allowed不允许real或BCD编码
text item required必须的文本项
forced error强制错误
forced error : value equal to 0标准等于零
forced error : value not equal to 0标准不等于零
forced error : symbol not defined符号没有定义
forced error : symbol defined符号已定义
forced error : string blank字符串是空的
forced error : string not blank字符串不是空的
forced error : strings equal字符串是相同的
forced error : strings not equal字符串不是相同的
[ELSE]IF2/.ERR2 not allowed : single-pass assembler[ELSE]IF2/.ERR2不允许单独汇编 expression too complex for .UNTILCXZ.UNTILCXZ表达式太复杂
can ALIGN only to power of 2仅能对齐到2的幂
structure alignment must be 1, 2, 4, 8, or 16结构对齐必须是1,2,4,8或16 expected预定义
incompatible CPU mode and segment size不匹配的CPU模式和段尺寸
LOCK must be followed by a memory operationLOCK指令必须跟在内存操作之后 instruction prefix not allowed不允许的命令前缀
no operands allowed for this instruction指令没有操作数
invalid instruction operands无效的指令操作数
initializer magnitude too large for specified size初始指定尺寸太大
cannot access symbol in given segment or group在特定的段或类不能存取符号
operands have different frames操作数存在不同的结构
cannot access label through segment registers在段寄存器中不能存取标记
jump destination too far跳转目标太远
jump destination must specify a label跳转目标必须指定一个标记
instruction does not allow NEAR indirect addressing指令不允许近间接寻址
instruction does not allow FAR indirect addressing指令不允许远间接寻址
instruction does not allow FAR direct addressing指令不允许远直接寻址
jump distance not possible in current CPU mode跳转距离不适合当前CPU模式
missing operand after unary operator一元运算符之后找不到操作数
cannot mix 16- and 32-bit registers不能结合16位和32位寄存器
invalid scale value无效范围标准
constant value too large连续标准太多
instruction or register not accepted in current CPU mode当前CPU模式不认可的指令或寄存器 reserved word expected预期的保留字
instruction form requires 80386/486指令需要80386/486指示
END directive required at end of fileEND指令必须在文件结尾
too many bits in RECORD太多位在记录里
positive value expected预期的明确的标准
index value past end of string索引标准在字符串结尾之后
count must be positive or zero计数必须是零或明确的
count value too large计数标准太多
operand must be relocatable操作数必须是转移表
constant or relocatable label expected预期的转移表或连续的
segment, group, or segment register expected预期的段,类型或段寄存器 segment expected预期的区段
invalid operand for OFFSETOFFSET操作数无效
invalid use of external absolute由于完全外部的使用无效
segment or group not allowed区段或类型不允许
cannot add two relocatable labels不能增加双重转移表标记
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第4篇
常见的语法错误
我们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语病,如“词类误用”、“复句组织中的毛病”、“虚词使用不当”等,我们已经在有关章节(分别在第二节、第八节、第九节)里谈得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在这一节里就不再谈了。有些语病,如“搭配不当”、“残缺”、“词语位置不当”等,虽也已分别在前面几节里谈到过,但考虑到一般在写作中犯这些方面的毛病比较多,前面又是分散着谈的,这里有集中谈一下的必要,所以这里将不避重复,再作进一步的说明。此外,在这一节里我们还想谈谈在指代和数量表达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毛病也比较常见。
一 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 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报)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刊)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例如:
(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刊)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书) 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
(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6)*汽车本身质量的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例(5)主语“内容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宜将主语改成“内容是否正确”或“内容正确与否”。例(6)刚好相反,主语是从两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从一个方面说的,也不搭配。宜将谓语改成“也是能否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主语或谓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主谓的配合。下面的句子都有问题:
(7)*一年不见,她的身体,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比先前提高了许多。(刊)
(8)*由于该县领导严重忽视安全生产,以致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事
83 故屡屡发生。(报) 例(7)“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说“提高”,“身体”是不能说“提高”的。可将“身体”改为“健康水平”,便两项都照顾到了。当然也可以这样改:
(9)一年不见,她的身体比先前好多了,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也比先前提高了
许多。 例(8)毛病出在作定语的主谓词组“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上。“财产”可以“遭受巨大损失”,“生命”不可能说“遭受巨大损失”。宜分开来说,改为“劳动者人身伤亡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二)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上不搭配,例如:
(1)*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由违反协
议者负责赔偿。(刊)
(2)*凡拒不执行火场指挥员指挥的,必须给以严厉的行政处分,严重的要负刑事
责任。(报)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他们加强了安全教育与管理。 例(1)“违反”和“义务”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宜改为“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协议,不履行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例(2)“执行”跟“指挥”在语义上也不搭配。如要保留“执行”,可将“指挥”改为“命令”或“指示”;如要保留“指挥”,可将“执行”改为“服从”。例(3)我们只能说“防止„„发生„„”,不能说“防止„„不再发生„„”。“为了„„防止发生„„”就是“为了不再发生„„”的意思。如要保留“防止”,得把“不再”删去;如要保留“不再发生”,可以将“防止”改为“使”。
另一种是语法上不搭配。例如:
(4)*经过这一阶段的整顿,见到了成效,初步改变了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
乱。(报)
(5)*在焦作市发现的一组元代杂剧陶俑中,有奏乐、有吹口技、有跳舞等,个个
姿态优美,生动逼真。(刊)
(6)*你看完这个电影,会强烈地感到一个没有出场的人,那就是电影故事的作者。
(报)
例(4)动词“改变”要求后面所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而“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乱”是个主谓词组,不属于名词性词语。应在“„„比较混乱”之后加上“的状况”三个字。例(5)动词“有”也要求带名词性宾语,而现在“有”后面的词语“奏乐”、“吹口技”、“跳舞”都是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可有两种改法,一是改为“有的奏乐,有的吹口哨,有的跳舞”,一是改为“有奏乐的,有吹口哨的,有跳舞的”。例(6)是另一种情况,动词“感到”要求带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而现在“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是个名词性词组,与要求不合。可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改为“有一个人没有出场”。
当述语或宾语为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述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下面的例句在述宾配合上都犯有顾此失彼的毛病:
(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8)*这一年来,长沙市教育局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培养和提高中学中青年教师的
业务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先锋厂这几年来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技术,不可能带来高效益,所以
他们不断采用新技术,努力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报)
84 例(7)作述语的“看到了”不是联合词组,而作宾语的“„„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是个联合词组。“看到了„„小屋子,„„乡亲”,是说得通的;“看到了„„乡音,„„笑声”,不合情理,声音只能听到,不能看到。这可能是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了,以致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例(8)作述语的“培养和提高”是联合词组,作宾语的“业务水平”不是联合词组。宾语“业务水平”只能跟作述语的联合词组里的“提高”搭配,不能跟“培养”搭配――“提高业务水平”说得通,“培养业务水平”是说不通的。例(8)“努力„„”这一小句可改为“培养中学中青年教师,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例(9)述语“研制、开发”和宾语“新产品、新工艺”都分别是联合词组。“研制、开发”跟“新产品”都能搭配,“研制、开发新产品”是说得通的;“研制、开发”跟“新工艺”在搭配上就有些问题,因为“新工艺”可以开发,但不能研制。
(三)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包括定语和状语,是修饰、“打扮”中心语的。我们在本章第七节七小点里曾经指出,“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好,就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二者搭配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
(1)*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 一支动人的历史性歌声。(报) 例(1)“歌声”前用了三个修饰成分――“一支”、“动人的”、“历史性”,其中“一支”和“历史性”就都不能跟“歌声”搭配。再说,“歌声”是比较实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歌声”,这说法也不贴切。例(1)宜改为:
(2)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动
人的历史性乐章。 下面是犯有同类毛病的实例:
(3)*由于他试制成功了这项新的电子元件,从而弥补了我国电子工业上的一个空 白。(报)
(4)*食品、酒类、化妆品的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
(法规)
(5)*注意饮食、不忘运动、保证睡眠和规律地作息,可以说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刊)
(6)*自从03谍报员被捕以后,孙长林的处境一天一天地险恶。(书)
(7)*这篇作文在写法上非常简洁、生动。(刊) 例(3)、(4)定语跟中心语都搭配不当。例(3)量词“项”是用于抽象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一项任务”、“一项工作”、“一项主张”等,不用作具体事物的计量单位,因此“这项”不能与“电子元件”搭配。这里可以将“这项”改为“这种”。例(4)“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这个偏正词组,其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用语”能与药品混淆吗?例(4)可改为:
(8)食品、酒类、化妆品的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其它容易误导人们将食品、
酒类、化妆品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
例(5)-(7)是状语跟中心语搭配不当的实例。例(5)“规律”是名词,不能作动词“作息”的状语。可在“规律”前加个“有”,改成“有规律地作息”。关于例(6),须知“一天一天(地)”作状语总是来说明某种变化的,所以中心语不能是单个儿形容词,都得带有“起来”、“下去”这样的趋向补语,或者带个“了”。如“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一天一天(地)烂下去”、“一天一天地好了”等。现在例(6)受“一天一天地”修饰的是一个单个儿形容词“险恶”,这就不合要求。根据全句意思,后半句改为“孙长林的处境越来越险恶”似更好一些。例(7)作为状语的介词结构“在写法上”跟中心语“非常简洁、生动”在意义上不搭配,“简洁、生动”只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写法。这里无 85 需用“在„„上”这样的介词结构,整个句子宜改为:
(9)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简洁、生动。
在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上,修饰语或中心语如果是个联合词组,也特别需要注意彼此的配合。如果不注意,也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毛病。例如:
(10)*西城公安局由于能随时注意研究并掌握流氓盗窃分子的活动情况和活动规
律,所以不管犯罪分子如何变换花样,都能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这些社会渣
滓。(报)
(11)*人们都以崇敬的目光倾听着这位穿军装的找水英雄刘国柱的动人报告。(报)
(12)*我们尤其要注意听取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的同志的意见。(报)
(13)*检查人员检查上市公司时,可以对有关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像和复制。
(法律条文)
例(10)在“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这些社会渣滓”这个“状-中”偏正词组里,状语和中心语都是联合词组。“打击社会渣滓”可以做到“稳准狠”;“识别社会渣滓”可只能做到“稳准”,不能做到“狠”。 可以有两种改法:或者把状语“稳准狠”改为“很好地”;或者分成两句话,说成“西城公安局„„,都能很好地识别这些社会渣滓,并稳准狠地打击他们”。例(11)“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可以说,“以崇敬的目光倾听着„„”就说不通。宜将介词结构“以崇敬的目光”里的“目光”改为“心情”。例(12)的毛病出在“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这个“状-中偏正词组”上。“跟自己合不来”说得通,“跟自己看不惯”说不通。全句可改为:
(14)我们尤其要注意听取自己“看不惯”或者跟自己“合不来”的同志的意见。 例(13)对情况,可以记录、录像,不能复制;而对资料,可以录像、复制,不能记录。可以分为两句话来说:“„„,可以对有关情况进行记录、录像,对有关资料进行录像、复制。”
上面所谈的几对句法成分之间搭配不当的毛病,需特别注意。除此之外,有时还需注意主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问题。主语和宾语虽然在语法上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如果谓语动词为“是”、“成为”或“~成”等,主语跟宾语在意义上就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需要注意它们的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章第五节里的“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一小节中谈到了,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15)*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电影节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城市上映的五部
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报) 例(15)一紧缩,句子的基本框架是:“„„电影节以及„„影片都是„„好作品”。“影片是好作品”,说得通;“电影节是好作品”,显然不通,这里就没注意主语和宾语在语义上的配合。例(15)可以改为:
(16)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电影节所放映的电影,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
城市上映的五部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
二、句法成分残缺
句法成分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句法成分。例如:
*这几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明确树立起依靠科
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报)
这个例子中的“树立起”要求后面跟一个名词性宾语,而现在后面所跟的“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是个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原因就在于犯了残缺的毛病,缺少了宾语中心。应在“„„新产品”后面加上“的观念”三个字。
残缺有多种类型,下面分别介绍。
86
(一)残缺主语
这是写作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这多半是滥用介词和使动句式造成的。像下面这种说法在目前的报章杂志上随处可见: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刊) 例(1)逗号前是个介词结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逗号后是的使动句式“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整个句子没有主语。从内容上看,那主语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但由于滥用“在„„下”这类介词结构,这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也可以让“他的学习成绩”作主语,但由于用了使动句式,“他的学习成绩”也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在”和“下”删去,保留使动句式;一是保留“在„„下”的说法,把“使”字去掉。下面再举些类似的病句:
(2)*在数学界老前辈的热情指导下,使杨乐在数学科学研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刊)
(3)*从上述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充分证明案发时王永明并不在案发现场。(刊)
(4)*通过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在哈尔滨铁路局绥佳线上发生的“130重大交通
事故”,给了各列车段的各级领导以深刻的教训:“层层不负责任,就没有交通 安全保证!”(报)
例(2)的毛病跟例(1)一样。改法也是或删去“在”和“下”,或删去“使”。例(3)、(4)都是由于在句子头上用了介词“从”、“通过”,句子就残缺了主语。例(3)宜将“从”和“中”删去;如要保留“从„„中”的说法,也可在“充分证明„„”前加上“我们可以”之类的词语,不过这种改法从表达上看不如前一种改法好。例(4)也宜将介词"通过”去掉,这样句子就没有毛病了。下面是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所造成的残缺主语的病句。例如:
(5)*听了刘大妈的诉说,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书)
(6)*高老大看到了儿子的亲笔信,才使他放下心来 。(书)
(7)*每当我看到江姐英勇就义的镜头时,免不了要使我流泪。(报) 例(5)“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的是“刘大妈的诉说”,而不是“听了刘大妈的诉说”这一行为。就全句意思看,宜将“听了”删去。例(6)、(7)毛病跟例(6)类同。例(6)宜将“使”删去,把“才”挪到“放下心来”的前面。例(7)宜将“使我”二字删去。
在复句组织中转换句式或转换话题之后,滥用省略,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例如:
(8)*这几年来,①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②严格了教学秩序,③一旦发现谁
考试时作弊,④就会被通报批评或被记过处分,⑤直到不发给学位证书。(校
刊)
(9)*在1978年于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受到了与会科
学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报)
(10)*我们曾将这些信转给陶斯亮同志,因来信很多,不能一一复信,因此写了这
篇文章,对广大读者表示谢意。(报)
(11)*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的烤鸭技艺越来越精湛,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时,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报) 例(8)、(9)是随意转换句式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例(10)、(11)是转换话题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例(8)这个复句包含了五个分句,除第一个分句出现主语外,其余分句的主语都省略了。而在句式上,第
一、第
二、第三这三个分句都是主动句式,这三个分句的话题相同,都是“北京大学”;第四个分句是被动句式,而且改换了话题(从上下文看那话题该是作弊的学生);最后一个分句又是主动句式,并又换用了跟第
一、第
二、第三个分句相同的话题。所有改换的话题在分句中都给省略了,以致造成残缺主语,结构混乱的毛病。例(8)可以有两种改法:一种改法是都采用主动句式,全句改为:
87 (12)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一旦发现谁考试时
作弊,就对他进行通报批评或者给以记过处分,直至不发给学位证书。 另一种改法是“一旦”后的分句都采用被动句式,全句改为:
(13)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如果谁被发现考试
时作弊,谁就会被通报批评或收到记过处分,直至不被授予学位。
根据例(8)的内容,前一种改法要好一些。例(9)这个复句的前一分句用的是被动句式,后一分句用的是主动句式,而且话题也变了,但变了的话题却随便省略了,致使残缺主语。宜在“给予”前补出主语“大家”;另一种改法是将“受到”改为“得到”。例(10)从文章内容看,第
三、第
四、第五个分句的主语都该是“陶斯亮同志”,现在文章作者由于转换话题后随意省略,致使让读者搞不清“不能一一复信,„„”是“我们”呢,还是“陶斯亮同志”。宜在“不能一一复信”前补上主语“她”。例(11)谁“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呢?按原句的写法,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了。其实从报道看,是我国政府进行宴请。应在“特地”前补出主语“我国政府”或“周总理”。
有时,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虽然相同,但也不能随便省略。例如:
(12)*清华有数以千计的人,或者直接聆听过周总理的教诲,或者同周总理亲切座 谈过,或者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受到了周总理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个复句一共包含五个分句,其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三个分句是分述,最后那个“受到了„„”的分句是总说。那个总说的分句主语不能随便省略,省略了就会使句子不通畅,意思也不清楚。按现在的写法,读者可能以为受到周总理细致入微关怀的只是“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的那部分同志。其实,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这样。宜在“受到”前加上“他们都”三个字。除此之外,在句子组织上也还可以进一步推敲。
(二) 残缺谓语
残缺谓语的毛病比起残缺主语的毛病来要少得多,但是有,这多半是因为急于往下写,一时疏忽所所造成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句子长,写到后面忘了前面,把整个谓语漏掉了。例如:
(1)*唐总经理一听说×国厂商不顾信义,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供应汽车零件,
就怒火中烧。他由于按捺不住怒火而折断了手中的铅笔这个动作,如果唐总经
理不发火、不激动,倒是不符合他的思想性格的,这丝毫谈不上有什么鲁莽之
处。(刊)
例(1)这一段话是用来反驳别人意见的。显然在第二个句子的“他„„这个动作”之后落了谓语。宜补上“是合乎情理的”一类谓语。
另一种残缺谓语的情况是,指残缺谓语中心动词。例如:
(2)*对于县委关于扩种省里推广的新的棉花品种的决定,反应不一,有的甚至抵
触情绪。(报)
例(2)主语“有的”后的谓语不是整个儿都漏了,而是在名词“抵触情绪”前漏了个动词“有”。这个“有”是不能省的,省了句子就不通了。再如:
(3)*你想想,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成就一番事业,这不也是很自豪的吗? (报)
(4)*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临窗望着天穹上的一弯新月,千里共婵娟的你,
我双手合十,虔诚地为你默默祝福。(报) 例(3)残缺了谓语中心动词“值得”。“自豪”只能用来说明人,不能用来说明事件;说明事件得用述宾结构“值得自豪”。应在“自豪”前补上动词“值得”。例(4)“远在大洋彼岸的我”是不可能“望着”“千里共婵娟的你”的。在“千里共婵娟的你”前宜补上动词性词语“思念着”或“想着”。
88
(三) 残缺宾语中心
汉语里的及物动词大部分要求带名词性宾语。可是,常常见到该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后面却带上了非名词性宾语,这种毛病大多数表现为残缺宾语中心。例如:
(1)*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线,并把另一间空房改造成生产豆腐。
(报)
(2)*这种创作思想,造成了我们的文艺作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刊)
(3)*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不少售货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树立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了。(报)
(4)*张洪友站在被告席上,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放弃往上申诉。(报)
例(1)宜在“生产豆腐”后补上“的车间”三个字;或者干脆把“生产豆腐”换成“豆腐房”。例(2)宜在句末加上“的局面”或“的现象”。例(3)可在“为人民服务”后添上“的思想”三个字;也可以删去“树立”,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接作“谈不上”的宾语(“谈不上”后面可以带动词性宾语);例(4)应在“往上申诉”后补上“的权利”三个字。
(四) 残缺必要的虚词
在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虚词,是残缺的另一种常见的毛病。这里只谈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了助词“的”。在汉语里,动词性成分和主谓词组一般不能直接作名词的定语,中间非要用“的”不可。少了“的”,实际表示出来的意思跟想要表示的意思会出入很大。例如,要是把“他要我吃的碗”中的“的”落了,说成“他要我吃碗”,就会闹笑话;而如果把“我偏支持他反对的那个人”里的“的”丢了,说成“我偏支持他反对那个人”,则正好跟原意相反了。句子如果比较短,一般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句子一长,前后照顾不周,就往往容易把“的”漏掉。例如:
(1)*我会相信他散布谣言而跟我的女朋友分开吗?
(2)*他身为商场总经理,不但对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做法丝
毫不加制止,反而指责那些坚持原则的售货员是“拆商场的台”,是“不顾大
局”。(报)
例(1)应在“他散布”和“谣言”之间加上“的”,变主谓词组(“他散布谣言”)为偏正词组(“他散布的谣言”),因为“我”不相信的不是“他散布谣言”这件事,而是“他”所散布的“谣言”。例(2)作者的原意是批评那位商场总经理对“出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做法”不加制止,但由于在“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之后缺少了一个“的”,意思就全变了,变成批评那位商场总经理不去制止“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那种行为。那个“的”一定得补上。
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在汉语的复句里,有时可以不用关联词语。特别在口语里,常常是能不用就不用。下面是老舍作品《全家福》剧本里的一段对话:
(3)唐大嫂由乡下来看她爱人,把住址条子丢了,她只粗粗地记得唐大哥在南河沿
肥料厂,找了半天也找不着,急得直哭,交通警把她交给了我,我帮着又找了
一阵子,也没有用,我就把她领到这里来了。(老舍《全家福》)
这段话一共包含九个分句,中间几乎没有一个关联词语(最后一贯分句里的“就”可以算一个),也不必给补上什么关联词语。但是,有时如果在前面的分句里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了关联词语,那么往往要求在后面的分句里用上与之呼应的关联词语。如果不慎漏用了,就会使句子脉络不清,甚至使句子站不住。例如:
(4)*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明,国外已出现了“电子手”,但因为没有感觉,
灵敏度差,不能作精细动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
由连词“因为”带起的原因从句到哪儿为止?就到“没有感觉”这一分句为止,还是到“灵敏度差”这一分句为止,还是到“不能作精细动作”这一分句为止?光就这个句子本身判断 89 不了,因为“灵敏度差”和“不能作精细动作”这两个分句,既可以分别看作是前面分句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后面分句的原因。从原文内容看,得在“远不能„„”之前补上连词“所以”。下面的句子毛病相同:
(5)*美国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我们到过的几个城市,几乎都没有无轨或有轨电
车,公共汽车的线路和车辆也较少,等十多分钟不见车来是常事。地下铁道全
国只有很少几个城市有。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上班地点就在住宅附近,那就
只好自备汽车了。(报)
(6)*吉林省磐石县曾经是多年无森林火灾的先进县,该县县委主要负责人无视国
家法令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纵容一些人进入林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搞副业,
使一个好端端的林业先进县城变成山林火灾最多的一个县。(刊)
例(5)最后一个分句“那就只好自备汽车了”头上要有连词“否则”来和“除非”相呼应。现在缺少了这个关联词,不仅语气脱节,而且意思也变得含混,叫人费解。例(6)第一个分句的意思和后面分句的意思显然是正好矛盾的,应该在第二个分句“该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前面加上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但是”或“可是”,这样就使句子语气连贯,意思清楚了。
三
词语的位置摆得不是地方
句子里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当,造成结构混乱,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例如:
(1)*为推进国营企业的改革,有人提出可考虑推行股份制。为慎重起见,许多领
导同志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的问题,深入各方面听取了广泛的意见。(报) 例(1)作者本意是要说许多领导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问题广泛、深入地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但由于作者把“深入”、“广泛”、“各方面”这些修饰成分放得不是地方,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混乱,使句子意思含混不清,甚至会让人误解为“深入”是动词,“各方面”是作“深入”的宾语。
(一) 修饰语位置不当
修饰语位置不当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如例(1),又例如:
(2)*据美国报纸最近报道,多个病例表明,大量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胡萝卜、
西红柿、青菜等,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报)
(3)*10岁的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学生,每天晚上都还得由他母亲半夜起来为他接尿。 (报)
(4)*这个成人教育教材编写会议是由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全国职工教育
管理委员会联合于今年五月在苏州举办的。(刊)
(5)*老李吃力地托着被淹的孩子的身体,老林也奋力游去抓住孩子的手腕,他俩
合力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终于托出了水面。(报)
(6)*你做了这么一件大的事情,怎么不跟你丈夫商量商量呢? 例(2)、(3)是名词前几个定语的顺序有问题。例(2)“好的”和“治疗癌症的”这两个定语应互相换个位置。一般说,如果名词前有一个由形容词带“的”的定语,有一个由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那么通常是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放在前面。例(3)主语中心名词“学生”前的几个定语的顺序很不合适,整个作句子主语的偏正词组宜改为“一个十岁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例(4)、(5)是同时出现的几个状语的排列有问题。例(4)状语“联合”应贴近动词“举办”,句子改为“„„于今年五月在苏州联合举办的”。例(5)在动词性词语“托出水面”前有三个状语――“合力”、“终于”、“将„„孩子”,但全给作者放乱了。应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他俩终于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合力托出了水面”。例(6)是把该作状语的成分错放到了定语的位置上,应把“这么”放在“大”之前作状语。
90
(二)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对不上号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次序不一致,彼此对不上号,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例如:
(1)*饰演这男女主人公的是人们熟悉的陈冲和高飞。(刊)
(2)*郑敏之是同林慧卿作了长时间的“对磨”后才以2∶3败北的,第五局的比分
是23:21。(报)
(3)*这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劳动教养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政策上对劳动教养
工作中的各个基本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阐明。(报)
例(1)不熟悉陈冲和高飞这两位演员的人,看了这句话会以为陈冲是男的,高飞是女的,其实正相反。应把他们俩的名字倒换个位置,说成“高飞和陈冲”。例(2)包含两个分句,前一分句是从郑敏之的角度说的,说郑敏之跟林慧卿打了五局才以2∶3败北,那么后一分句在说明她们的关键性的第五局的比分时,应将郑敏之的得分数排在前面,林慧卿的得分数排在后面。可是,作者摆错了她们两个人得分数的位置,说成了“第五局比分是23∶21”,似乎第五局是郑敏之赢了。这就造成了前后语义矛盾。应将“23:21”改成“21:23”。例(3)应该把“深刻的阐明”放到“详细的规定”前面,使“从理论上”这一个状语跟“深刻的阐明”相对应,“从政策上”这一个状语跟“详细的规定”相对应。
(三) 某些词语的位置跟介词的要求不合
有些介词在使用上对某些词语的位置有特殊要求,譬如在前面我们讲过,使用介词“把”,要求否定词放在“把”之前。我们只能说“他没把信交给我”,不能说“*他把信没交给我”。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犯词语位置不当的语法错误。例如:
(1)*我们年青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应该无私地献给祖国,献给人
民。(报)
例(1)助动词“应该”要放在“把”字之前。上面说的是使用介词“把”中出现的位置问题。
使用介词“对”或“对于”时,必须注意主、客的位置问题,否则也会出错。例如:
(2)*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对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龙须沟的巨大变化,对于我们这些“老北京”都是非常了解的。
(4)*赵丹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演员之一,他的名字无论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
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介词“对”和“对于”时,行为动作的主体要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客体要放在“对”或“对于”的后边。以上三例都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一种改法,干脆将“对”或“对于”删去;另一种改法,保留“对”或“对于”,调整主、客位置――例(2)宜改为“对这个道理我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3)宜改为“我们这些‘老北京’,对于龙须沟的巨大变化都是非常了解的”。例(4)宜改为“无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于赵丹这个名字都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其它介词时,也需注意位置问题。例如:
(5)*听说他的棋艺很不错,跟他你不妨比试比试。(习作)
(6)*他是有名的“往里扒”,跟这种人你别打交道。(书)
(7)*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都在显著位置作了详细的
报道。(报) 由介绍“跟(和、同、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前面。例(5)“跟他”要放在“他不妨”之后;例(6)“跟这种人”要放在“你别”之后。由介词“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后面。例(7)“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这一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要保留介词“关于”,那就得把“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移至主语“世 91 界各大报纸”的前面。也可以有另一种改法,那就是把“关于”换成“对于”。
(四) 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
有的情况,词语位置不当,从句法上说不好说有什么问题;但是汉语在表达上常常要求句式整齐对称,词语位置不当有时会破坏句式的对称,让人读着感到很别扭,因此也需要注意避免。请先看实例:
(1)*他们尝到了公路建设的甜头,大家觉得,一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就会使山
区经济进一步搞活,使山区的土特产就能畅通地往大城市运,就会使山区老百
姓的生活水平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报)
(2)*在浦东十天的考察中,浦东今天崭新的发展面貌,上海人观念上的深刻变化,
既使我们惊叹,使我们又感动,也使我们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
真正含义。(报)
(3)*当时班上王敏玟、张莹玉和我是大家公认的尖子,我们三个,谁都想赶在最
前面,可是不知怎么的,我这个男子汉怎么赶,总不能跑在她俩前头,几何考
分不是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刊)
(4)*论学习,小燕比她哥要强多了,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书) 例(1)-(4)孤立地一个分句一个分句看,语法上都没有错,但整个句子一看,会发现毛病都出在句中某些成分放得不是位置这上面。例(1)第一个“就会”放在“使„„”的头上,第二个“就能”放到“使„„”后边去了,第三个“就会”又放在“使„„”头上,这就破坏了表达上句法格式的对称性,让人读着不顺。应该把第二个“就能”放在“使山区土特产”的头上,使“就会”、“就能”、“就会”这三个成分所处的位置一致起来。例(2)的毛病与例(1)类似。改法有二,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前边,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后边。如果采用后一种改法,干脆把中间那个“使我们”删去,改成“使我们既惊叹,又感动,而且使我们也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真正含义”。例(3)“不是„„,就是„„”要求处于对称的位置上,宜改为“不是几何考分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例(4)宜将最后一个分句里的“比他哥”挪到“学得”的前面。
四
句法成分杂糅
句法成分杂糅也是一种常见的语病。这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要表示一个意思,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使用不同的句法格式。下笔的时候,想用某种说法,写着写着却换用了另一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两种句法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例如:
(1)*这种款式的女大衣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女青年所欢迎。(报)
这个句子就是把“受到„„的欢迎”和“为„„所欢迎”这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了。可以将“所”改为“的”,也可以将“受到”改为“为”。下面的例句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2)*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谁呢?(书)
(3)*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刊)
(4)*他为了说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时,特意举了国内外许多由于破坏生
态平衡而造成灾难的实例。(报)
例(2)可以在“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吗?”和“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的谁呢?”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种。例(3)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例(4)把“为了„„”和“在„„时”这两种句法格式混在一起了。改法有二,或将“为了”改为“在”,采用“在„„时”的说 92 法;或将“时”删去,采用“为了„„”的说法。
为帮助大家防止出现这类杂糅的毛病,这里不妨列举一些我们所搜集的比较常见的杂糅格式:
[1] 关键在于„„
„„起决定作用
→ *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 [2] 目的是„„
以„„为目的的
→ *目的是„„为目的的 [3] 是为了„„
是以„„为目的的
→ *是为了„„为目的的 [4] 他的死是为了„„
他是为了„„而死的
→ *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5] 以„„为宜
„„即可
→ *以„„即可 [6] 是由„„决定的
是出于„„
→ *是出于„„决定的 [7] 是由„„造成的
是因为„„
→ *是因为„„造成的
[8]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比去年同期增加/减少了„„
→ *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9] 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 *本着„„为原则 [10] „„的特点是„„
„„有„„独到之处
→ *„„的特点是„„独到之处 [11] 深受„„的欢迎
深为„„所欢迎
→ *深受„„所欢迎 [12] 听到„„噩耗
„„噩耗传来
→ *听到„„噩耗传来 [13] 奔向„„
向„„奔去
→ *奔向„„奔去 [14] 以„„为幌子
打着„„的幌子
93 → *打着„„为幌子 [15] 以„„为名
借口„„
→ *借口„„为名 [16] 经过„„
在„„下
→ *经过„„下
[17] 对于(关于)„„问题,„„
在„„问题上,„„
→ *对于(关于)„„问题上,„„ [18] 由于„„的领导(帮助)
在„„的领导(帮助)下
→ *由于„„的领导(帮助)下 [19] 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以„„为例来说明„„
→ *举了一个„„为例来说明„„ [20] 为„„所欢迎
受到„„的欢迎
→ *受到„„所欢迎
(二) 本应分开说的两句话人为地糅在一起
这是杂糅的另一种情况。例如:
(1)*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也是非
常重要的。(报)
(2)*当上级决定把12月19日夜里在天安门“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前舞龙的任务
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那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报)
这两个例子是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一起,硬凑成一句。例(1)宜在“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之后点断,并在后半句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加一个代词“这”,使另立为一个分句。即全句改为:
(3)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这也是
非常重要的。 例(2)也应分成两句话:“当„„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写作中不留神,把标点符号丢了,也会造成类似的杂揉毛病。例如:
(4)*他的名字叫张慧芳在牡丹电视机厂工作。(报)
(5)*堂屋的左边是书房大约有十平方米。(书)
例(4)应在“张慧芳”后面加上一个逗号;例(5)应在“书房”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这样便都没有毛病了。
(三) 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
前后两个分句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两种不同的句式,我们也把它归到杂糅的语法错误里。例如:
(1)*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两台扫描 机、一台刻盘机等。
例(1)是在一个联合词组中把不同的格式杂糅在一起了。在列举事物时,既可以采用“有 94 +名词+数量词”说法,也可以采用“有+数量词+名词”的说法,但不能在同一个联合词组中混着用。修改时,如采用前一种说法,宜将顿号改为逗号,并将句末的“等”删去,全句改为:
(2)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扫描机两台,
刻盘机一台。
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全句可改为:
(3)现在我们研究所有18台PC电脑、2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以及两台扫描机、
一台刻盘机等。 下面是犯同样毛病的例句:
(4)*我去采访的时候,学校正进行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扫地,有的刷墙,有的擦
玻璃窗,也有在操场上拔草的。(报)
(5)*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书) 例(4)“有的„„,有的„„”是对一个群体里的个体逐一分述的一种句式,“有„„的,有„„的”是另一种分述的句式。现在这句话把这两种分述句式混用在一个复句里了,造成杂揉的毛病。宜将最后的那个分句改为“还有的在操场上拔草”。例(5)孤立地看,前后两个分句都没毛病;前后联系起来看,就不妥了。既然前一句说“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那么后一句应顺着上文,说“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可是作者忽然改换说法,致使句子语气脱节,让人读着感到别扭。此句可改为:
(6)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 或改为:
(7)在汉语里,名词可以充任主语,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主语。
上面第四小节曾讲到“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的问题,其中所举的病例,如“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从某个角度说,也可以看作这里所讲的“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的杂揉毛病。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8)*他是一个典型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干起事来,他比谁都说得动听, 可是做得比谁都差。 例(8)前面用“比谁都说得动听”,后面用“做得比谁都差”,前后不相称。如保留前面的说法,后一分句应改为“可是比谁都做得差”;如保留后面的说法,前一分句应改为“说得比谁都动听”。
五
代词指代不明
在说话写作中,运用代词可以避免重复罗嗦,同时能保证语言的连贯性。但是使用代词一定要做到指代明确无误。可是不少人在写作中常常犯指代不明的毛病。在分析这种语法错误前,有必要先交待一个概念,那就是“前词语”。
“前词语”是指“代词所替代的词语”。当句子里要用到除第
一、第二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和“你、你们”等)以外的代词时,一般必须先出现“前词语”。例如:
(1)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
气喘。(孙犁《荷花淀》)
(2)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马南邨《杂文四则》) 例(1)“女人”是代词“她”的前词语,“丈夫”是代词“他”的前词语。例(2)“陶渊明”是代词“他”的前词语。
在指代不明的语法错误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段话里,用几个相同的代词来指代不同的前词语,即指代不同的对象。下面是这方面的两个典型病例:
95 (1)*陈刚心里明白,如果徐鹏飞真正知道了他们地下工作者的的名单,就不会跟
他1这么费事了,正因为他2不知道,所以他3说“知道了”。(刊)
(2)*徐书记推门进实验室,李教授也正好要推门出实验室,他1立刻把买实验
仪器的事告诉了他2。(刊)
例(1)根据句子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1”是指代陈刚,“ 他2”、“ 他3”都是指代徐鹏飞的,但都用“他”来指代,会让人读着一时搞不清“他1”、“ 他2”、“ 他3”都分别是指代谁的。宜将“他1”改为“自己”。例(2)根据句子的内容也没法搞清楚“他1”和“ 他2”是分别指代谁的。从小说内容看,是徐书记把买实验仪器的事告诉李教授,因此应将“他1”改为“徐书记”。下面例子里先后用了七个“他”,每个“他”指代谁,更让人弄不清了:
(3)*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他2说出原棉的秘密,
那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他3难于应付,他4知道他5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本身就暴露
了其中必有问题,只有鼓励他6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他7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例(3)一共用了七个“他”,分别交叉指代梅厂长、韩云程和徐总经理。读者读着感到费劲,要来回细细捉摸,才能搞清每个“他”之所指。这样的文字是很要不得的。“他2”可删去,“他3”宜改用“梅厂长”,“他4”也宜删去,最后一个“他7”宜改用“徐总经理”。全句改为:
(4)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说出原棉的秘密,那
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梅厂长难于应付,知道他2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反倒会暴露
其中的问题,只有鼓励他3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徐总经理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还有种情况,代词虽只有一个,但可以被看作前词语的名词不止一个,这样,也可以造成指代不明。这种毛病也较为普遍。例如:
(5)*天刚拂晓,联军部队急行军赶到了卡萨布莱桥,守在桥东头的两个团的敌人
惊恐万状,他们立即抢修工事,组织好队伍,准备强夺卡萨布莱桥。(书)
(6)*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跟她学画的胡
絜青老师。(刊) 例(1)“他们”是指代“联军部队”呢,还是指代“敌人”?要读到最后一个分句,才知道是指代“联军部队”。这里的“他们”宜改为“联军指战员”。例(2)里的“她”是指代“林虹”,还是指代“顾晓莹”,还是指代胡絜青老师?林虹到底遇见了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不清楚。要搞清楚,还将涉及到“她”前面的“跟”该理解为连词还是介词的问题。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林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胡絜青老师”两个人,那么宜将“跟”理解为连词(这种情况,“跟”最好改为“和”),将“她”改为“自己”,而且最好在“学画”后加个“时”字,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7)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自己学画时的
胡絜青老师。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胡絜青老师”,“林虹”遇见的只是“胡絜青老师”一个人,“跟”得理解为介词,那么干脆将介词“跟”和“她”都删去,而且最好将“胡絜青老师”改为“老师胡絜青老人家”,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8)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学画的老师胡絜
青老人家。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顾晓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胡 96 絜青老师”两个人,“跟”得理解为连词,那么宜将连词“跟”改为连词“和”,将“她”改为“顾晓莹”,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9)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
老师胡絜青老人家。
有时,前词语和代词的位置摆得不当,也会造成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10)*一天,她在火车站里被沙皇暗探发觉了,母亲在被捕之前,迅速打开皮箱,
把所有传单散发给了大家。(刊)
例(10)会让读者误认为“她”和“母亲”是两个人,其实是指一个人。应该前面用“母亲”,后面用“她”来复指“母亲”。
也有这样的情况,文中用了代词“他”或“他们”,而前词语在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这也是指代不明的一种毛病。例如:
(11)“妈,他哪儿去了?”志刚一进门就问。“你说谁啊?”妈反问了一句。(书)
(12)*编辑同志:你们转来的信我都看了,意见提得很中肯,在此我感谢他们指出
了我的疏忽之处,纠正了我的错误。 例(11)“妈”为什么会反问呢?就因为志刚在问话里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前后却没出现前词语,叫志刚妈摸不掌握头脑。例(12)读者当然会按常理推断出信中所说的“他们”是指写信提意见的人。但那是读者按常理推断出来的,不是信中说清楚的。
六
数量表达混乱
数量表达混乱,也是常见的一种语法错误。
在讲到数量减少时用了倍数的说法,这是数量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例如:
(1)*由于加强并改善了交通管理,广泛开展了“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教育活
动,今年本市交通事故只发生了五十七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将近一倍。(报) “本市”去年发生了多少起交通事故?光凭例(1)这个句子所提供的数据是推算不出来的。好在“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材料中曾有过透露,说去年“本市”发生了一百一十八起交通事故。可见,例(1)的表达法很不恰当。应将“减少了将近一倍”改为“减少了将近一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数量增加多少也好,说数量减少多少也好,指的都是差额,而差额都要以原来的数量作为基准,因此,讲到数量增加时,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倍数,而讲到数量减少时,只能用分数,决不能用倍数。有的人所以会犯错误,就在于讲差额时以减少后的数量作为标准了。下面的例句犯了同样的毛病。
(2)*沈阳粮食公司的职工研究出先进的保管方法,囤粮用的席子比过去节省了将
近一倍。(报)
(3)*这就是说,质量如太阳大小的恒星,它的半径如果从目前的七十万公里缩小
到三公里,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就要演变为黑洞。(刊) 例(2)“节省”也是减少的意思,应将“节省将近一倍”改为“节省了将近一半”(或“节省了将近二分之一”)。例(3)“缩小”也是减少的意思,“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宜改为“即只为原来的二十多万分之一”。
说明数量上的增减可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增减了多少;一是说增减到多少。这两种说法所指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明增减的那部分数量,后者是指明增减以后的实有数量。混淆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也是数量表达中常见的毛病。例如:
(4)*今年蚌埠站到6月份已超计划完成了2.4万吨集装箱运输任务,与去年同期
相比,提高到50%。(报)
(5)*中学民办教师原来全省只有二千二百多人,现在则有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增
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报)
97 (6)*这个区的菜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蔬菜供应紧张的一个原因。据金刚、张北、
花台三个大队报告,他们原有菜地二百四十多亩,由于市城建局频频征用土地,
两年来减少到八十来亩,现在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报) 例(4)既然是“超计划完成了”任务,显然不会是“提高到50%”。应将“到”删去,也可以将“到”改为“了”。例(5)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当是二千二百多人的32.6倍。“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应将“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改为“增加了三十一点六倍”,或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是原来的三十二点六倍”。例(6)按“减少到八十来亩”的说法计算,现有菜地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按“现有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的说法算,两年来菜地应是减少到一百六十多亩。看来百分数是可靠的,“减少到„„”的说法出了毛病。应将“到”改为“了”。
“甲比乙大/多/高三倍”和“甲为乙的四倍”,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常常有人把这两种说法混起来,说成“甲比乙大四倍”而出错。这也是数量表达上的一种毛病。例如:
(7)*木星绕太阳公转一次,约需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书)
(8)*现在去境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北京来说,去年去境外旅游的旅客只3000 多人,而今年增至30000多人,比以往多十倍。(报)
(9)*鱼虾的价格涨得更惊人,八十年代初,太湖螃蟹每斤只卖三元多,现在涨到
六十多元一斤,价格比过去高二十倍。(报) 例(7)应改为“大十一倍”。例(8)或改为“比以住多九倍”,或改为“是以住的十倍”。例(9)或改为“价格比过去高十九倍”,或改为“价格为过去的二十倍”。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类说法是有歧义的。因为由“超过”带上数量宾语所形成的述宾词组本身就是一个有歧义的格式。例如,“超过六个”,那“六个”可以理解为超出的数量,例如:“我们每人每天定量二十个,小李今天超过六个。”这实际是说小李今天完成了二十六个。那“六个”也可以理解为是被超过的数量。例如:“定额并不高,只要求每人每天编十个筐。可是小李哪一天都完不成任务,能超过六个,就算不错了。”这就是说小李每天至多只能编
七、八个。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实际就是上述的述宾词组。假定年计划为60吨,那么“年计划的百分之四十”,就是24吨。“超过24吨”的说法是有歧义的。不少人不了解这一点,滥用“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一说法,造成数量表达模糊的毛病。例如:
(10)*一车间去年的产量超过年度计划的百分之九十,是全厂完成生产任务最好
的一个车间。(报)
一车间的年度生产计划到底完成了没有?就这个句子本身无法判断。如果全厂完成任务的情况都很好,那么一车间当然是大大超产了;如果全厂完成计划的情况不怎么好,那么一车间在全厂虽名列前茅,也还是个没有完成生产计划的车间。例如:
(11)*今年元旦,永安矿务局夺得开门红,生产原煤二千五百六十多吨,超过日
产量的两倍。(报)
永安矿务局肯定是超产了。但是,原定日产量多少?元旦那天的产量比原定的日产量高多少?不清楚。因此,这类格式使用时要谨慎。只有在不致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种格式。例如:
(12)煤炭工业传来捷报,今年一月份产量超过了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
因为前面已经说明是捷报,所以“超过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不会引起误解。不过最好还是采用“超额(产)百分之多少”的说法。上例也可以用“比去年十二月超产百分之十”的说法。
七
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
98
在写作中出现语法错误,大凡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修养太差,一是疏忽大意。我们写一篇文章,写一篇新闻报导,写一个年度总结,或写一个调查报告等,不可能写一句就来考虑一下自己写的句子有没有语法毛病,一般总是先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然后作多次修改润色,甚至征求他人意见,最后修改定稿。因此人们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在开始把自己想的写下来时,为了求快,在初稿中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要养成一种分析的习惯,使自己的思路更有条有理,力求避免出现一切可能在初稿中出现的语病。有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很容易发现和改正。有些语法错误则不容易一下子发现,需要作一番分析后才能发现和把握,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句子较长――或是句子内部包含长而复杂的附加成分,或是包含好些分句;一是错误比较隐晦,似是而非。为了帮助大家对付上述两种情况的语法错误,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检查语法错误的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
(一)紧缩法
一个句子,如果比较短,有语法毛病,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句子如果比较长,句子有语法毛病,我们会感到念着不顺,但不太容易发现问题在哪里。人们常常喜欢把句子比作一棵树。一棵树有主干,有枝叶,枝叶纷繁茂盛,就不容易看清主干。句子也有“主干”和“枝叶”,“主干”就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里的核心名词、谓语里的核心动词以及宾语里的核心名词等;“枝叶”就是种种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就不容易一下子看清楚,有了语法错误也就不容易发现。这时我们可以用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上面在讲属于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时,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1)*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这个句子的毛病就不容易一下子发现,因为修饰成分太多。我们在分析这个病句时,就用了紧缩法。把“枝叶”去掉些,句子一紧缩,毛病立刻显露出来了。请看:
(2)我又看到了„„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 “乡音”和“笑声”怎么能看到呢?再分析个实例:
(3)*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更加郁郁葱葱。(报)
(4)*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北大校领导的关心下,在王选教授亲自主
持和带领下,在北大各相关系科的协助下,在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
年的紧张劳动,我国终于研制出了世界第一个汉字彩色照排系统。(报) 例(3)要是去掉一些修饰成分,如定语“福缘小区的”、“广大”,状语“在„„下”、“经过„„”、“一共”、“更加”等,句子就紧缩为:
(5)*居民„„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郁郁葱葱。
一紧缩,立刻会发现这个句子犯了主语与谓语不搭配的毛病。应将“新增”改为“新栽”,并在最后一个分句头上加上“使小区”三个字,全句改为:
(6)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栽了两万多棵槐树,使小区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例(4)如将“枝叶”,特别是状语成分都去掉,紧缩为:
(4)*全体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我国研制出了汉字彩色照排系统。
一眼就能看出,句子显然不通。原句由于修饰成分太多,作者写到后边忘了前面已经有个主语“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修饰成分写完后又引出了一个新的主语“我国”,使原先的主语没着落了。可以在“我国”前加一个介词“为”,还让“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 99 作人员”作全句主语,而又不失原意。
有时,毛病不是出在“主干”上,而是出在“枝叶”上。这也可以通过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
(5)*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这个句子,我们读着总觉得别扭。不妨通过紧缩来检查一下。例(5)可以紧缩为:
(6)我不怀疑他们有„„决心。
这没有语法错误。那么问题可能出现在“决心”的定语上。那定语是“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不妨再将它紧缩一下:
(7)*为完成任务的
这个定语显然有问题。这里的“为”是介词,“完成任务”是作介词“为”的宾语。由“为”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带“的”作定语。可以有多种改法:一是将介词“为”删去,全句改为:
(8)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二是在“完成任务”后加“而奋斗”三个字,全句改为:
(9)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而奋斗的决心。
三是在介词“为”后添加“祖国”或“国家”等名词,让它作介词“为”的宾语,而介词结构“为祖国/国家”作“完成任务”的状语,全句改为:
(10)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祖国/国家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运用紧缩法要注意两点:第一,紧缩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原句子的基本结构,换句话说,不能破坏原句子的基本结构。第二,某些修饰成分去掉后,会影响句子的原意,明显的如否定词语删去后,意思必然会跟原句相反。所以,紧缩时,对于那些会严重影响原句意思的修饰成分还得适当保留。
(二)类比法
明显的语法错误,一看就发现了。有些病句一下子看不准,似是而非。碰到这种情况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具体说,当怀疑一个句子有语法毛病时,可以按所怀疑的句子格式仿造一些句子,看那些仿造的句子站得住站不住。例如:
(1)*他默默凝视着墙上悬挂着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的画像。 这个句子读着有点儿别扭。但由于这个句子从内容到用词都不是口语里所说的话,所以这个句子到底能说不能说,一时不好判断。那我们就不妨按这个书面语句子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的句子:
(2)*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着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着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着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着故事。 这些都是比较口语化的句子,一读就会感觉到它们都站不住,不能那么说。把句子里的“着”改为“的”,这些句子就都能说了,请看:
(3)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的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的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的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的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的故事。
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例(1)确实是个病句,也应把其中的“着”改为“的”。
再看个实例:
(4)*书桌上放着整整齐齐摆着的线装书。
100 这个句子书面语味道也比较浓,能不能说,一时也难以断定。也可以按这个句子格式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一些的句子:
(5)*床上放着整整齐齐叠着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整整齐齐站着的队伍。 *怀里抱着严严实实裹着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结结实实捆着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严严实实封着的铁桶。
*墙上贴着歪歪扭扭写着的标语。 显然,这些句子都是不能说的,正确的说法是:
(6)床上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站得整整齐齐的队伍。
怀里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捆得结结实实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封得严严实实的铁桶。
墙上贴着写得歪歪扭扭的标语。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断定例(4)是有毛病的,得改为:
(7)书桌上放着摆得着整整齐齐的线装书。
运用类比法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仿造的句子应力求跟原句的句子格式一样;第二,仿造的句子尽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话。
上面我们介绍了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有时,在检查语法错误时,需交叉使用这两种方法。请看下面这个病句:
(8)*你把这几天各位专家就国企改革、实行股份制等问题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应该 好好归纳一下。(刊)
这个句子也让人读着感到似是而非,但因为比较长,书面语味道比较浓,所谈的内容一般人又不是很熟悉,所以毛病在哪儿,一时不易发现。检查时,可以先紧缩一下,紧缩成:
(9)*你把种种观点应该归纳一下。
(注意,这是个“把”字句,所以句子里的“把„„”这个介词结构虽然是状语,但不能随便删去,得保留)再用类比法,仿造一些口语里的“把”字句。如:
(10)*你把他们的意见应该整理一下。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看一下。 *你把这件事应该说一下。 *你把时间应该安排一下。 *你把书应该借来。 *你把话应该说清楚。 *你把奶奶应该接来。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保管好。
以上这些“把”字句显然都读着别扭,原因是助动词“应该”的位置不对,“应该”要放在“把”字前,说成:
(11)你应该把他们的意见整理一下。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看一下。
你应该把这件事说一下。 你应该把时间安排一下。
你应该把书借来。
101 你应该把话说清楚。
你应该把奶奶接来。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保管好。
至此我们就知道原句,即例(8)里的“应该”放得不是地方,要把它挪到“把”字前边。
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第5篇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XX年1月1日施行)、《国家行政机 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就“发文字号”的用法、格式、标准都作出 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发文字号”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多少不规范的现象 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搭配虚字。如:“×政字〔XX〕第2号”、“×发字〔XX〕第35号”,这里的“字”“第”均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多余字,应删去。规范化的用法是:“皖政〔XX〕2号”(即安徽某某人民政府XX年度发的第2号文件)、“皖发〔XX〕35号”(即中共安徽某某委XX年度发的第35号文件)。
二、要素颠倒。《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三章第十条第四款已明确规定:“发文字号应当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实质上等于指定了“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三要素排列顺序。但个别地方和单位在使用“发文字号”时,并没有按以上指定顺序排列,三要素位置颠倒。如:“(76)榕银农字第85号”,这一“发文字号”,不仅年号不全、“字”“第”多余、“括号”用错,而且年份前移,是错误的。规范化的用法应是“榕银农〔1976〕85号”。
三、年号不全。如“×政发〔97〕8号”、“×政秘〔86〕6号”,这里的“〔97〕”“〔86〕”是指1997年度、1986年度。虽然,在廿、廿一世纪里,“〔97〕”、“〔86〕”可理解为1997年、1986年,如若事过几个世纪或时间更长一些,为什么不可把“〔97〕”理解为公元97年、997年、1697年、2097年呢?年号不全会给将来查找利用文件档案带来很大麻烦。所以,年份号应该写全称〔1997〕〔1986《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明确:“年份应标全称”。
四、错用括号。如“×政办(XX)8号”、“×政办〈XX〉8号”,这里的年份所用的括号“()”、“〈〉”均是错误的。规范的用法应是六角括号“〔〕”,如“×政办〔XX〕8号”。
五、乱设虚位。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序号”常常出现虚位,如“×政秘〔XX〕008号”,这里的“008号”应改为“8号”。《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已明确规定:“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01)”。
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第6篇
下面,对公文写作中一些常见错误及其改正办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文种不明
即从公文的标题上看不出属于哪种公文。例如“关于接待德国×××公司总裁访问的事”这一标题,就没有表明是“函”,是“请示”,还是“通知”;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又如“汇报电力标准化工作”这一标题,不仅没有文种,连题意也不清。应该根据这份文件的内容与目的,或者把它改为公文类的“××××(发文单位)关于电力标准化工作的报告”,或者改为事务类的“××××(发文单位)电力标准化工作总结”。
二、生造文种
一种情况是把性质、用法不同的文种混为一体,拼凑在一起,不伦不类,例如“关于×××的请示报告”;另一种情况是把某些事务文书或规章制度类文书当作机关公文那样直接行文,例如把“计划”、“安排”、“总结”、“制度”、“细则”等直接作为公文印发。
第一种情况容易改正,只要根据公文内容确定一个文种,把另一个删去即可。第二种情况则应这样处理:如果这些事务类、规章制度类文书要像正式公文那样行文,下行的可以采用“通知”文种,用以下方式行文:
(1)规章制度类文书以“印发”形式行文。如××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印发〈××省电力有限公司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把发布的规则作为通知的附件,一起行文。(又,《国家电力公司公文处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以‘国电内规’字号印发,由法律事务部审核编号。”据此,规章制度类文书也可以不用“通知”文种而直接行文,但字号及审核编号部门应按规定。)
(2)事务文书以“转发”或“批转”的形式行文(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单位的用“转发”,下级单位上报的则用“批转”)。如《关于转发××电业局1999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将《1999年工作计划》作为通知的附件行文。
如果是上行公文,可用“报告”行文,把要报送的事务文书、规章制度类文书作为附件。
三、错用文种
错用文种的情况更为常见,大致有以下几种:
(1)把“请示”误为“报告”。例如《关于××电厂国有资产评估立项的报告》,其内容是申请对现有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立项,应使用“请示”,却误用为“报告”。
(2)滥用“通知”。即把本该用“决定”、“规定”、“办法”、“通报”的误为“通知”。
(3)滥用“请示”。有些单位向同级单位或者有关业务部门提出某些请求批准或办理的事项时,不用本该使用的平行文种“函”,特地用“请示”这一上行文种,认为这样做是尊重对方,好办事。这种做法破坏了行文规则,必须改正。
(4)“批复”误用为“通知”或“函”。对下级的“请示”,必须用“批复”这一文种作答复,但有的公文却写成《关于批复××××的通知(或函)》,应改为《关于××××的批复》。
(5)“函”误用为“批复”。某些业务主管部门在答复不相隶属单位请求审批的有关事项时,本该用平行文“函”,却写成《关于×××(单位)×××(事项)的批复》。
(6)误用处分事项公文文种。“决定”和“通报”均可用于处分事项。处分“决定”是行政处分的正式文件,要装入被处分人的档案;批评性“通报”主要起教育警醒作用,不装入档案。批评性“通报”可以带附件(即关于事件或事故的调查报告),处分“决定”不能带。处分“决定”一般让有关人员知晓即可;批评性“通报”要发送到下属各单位,甚至要抄送有关的不相隶属的单位。因此,应该根据处分事项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以避免误用文种。
四、越级行文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因此,除了特别紧急的情况,上行文都应按隶属关系向上一级机关(单位)行文,逐级上报。即使因特珠情况必须越级行文,也应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单位)。但是在有些基层单位,所写的公文还经常出现越级上报的问题,必须坚决纠正。
五、格式不全
公文格式中规定的各个组成部分,有许多是每一份公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在某一份公文的具体写作中,该标识的要素没有标识,就是格式不全(如缺少发文单位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单位、附件、成文日期、主题词等)。纠正这类错误的唯一办法就是认真检查,看到底有哪些部分该写而没写,然后将残缺的部分补写上去。
六、发文字号混乱
发文字号应当包括发文机关(单位)代字、年份、序号。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 〕”括入;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发文字号混乱的表现主要有:项目不完整;年份用中文数码标识或只标两位数,不用六角括号而用圆括号“( )”、方括号“[ ]”括入;序号加“第”字或编虚位。对这类错误,要根据具体情况一一改正。
七、标题不准确
具体表现在:公文标题没有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有时甚至题不对文;标题太长,甚至超过了50字;有的则过简,致使题意不清;标题中随意使用标点符号,而实际上按规定“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长标题的排布不合理不美观,没有做到回行时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所有这些公文写作中常见的标题方面错误,必须根据规范要求予以改正。
八、主送单位不规范
主送单位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左侧顶格标起;若主送单位较多,标到行末后回行也应顶格;各单位名称中间用顿号,最后—个单位名称后标全角冒号;若涉及多方面机关单位,同级的按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公文写作中主送单位标识上的错误主要有:单位名称不规范;各单位排列顺序混乱;多行排列时在单位名称处断开,而不是书写至行末才回行;回行不顶格。对这些错误的标识方法,应注意纠正。
九、抄送单位不规范
抄送单位的名称及多单位排列顺序与主送单位相同,这两方面的错误与改正方法也同上所述。但标识时应左空1字,回行时要与冒号后的抄送单位(即空4字而非空1字处)对齐,各单位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单位后标句号。这四点不同于主送单位的标识方法,常见的标识错误也往往在此,应予改正。此外,不少单位的公文仍沿用过去的“对上用‘抄报’,对下用‘抄送’”的标识法,这也是不规范的,须统一改为“抄送”。
十、成文日期不规范
最常见的错误有:用阿拉伯数码标识,“o”误标为“0”或“零”,年份不用全称,标识位置不规范等等。应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见本书附录三)的相关规定认真改正。
十一、序号、数字、计量单位不规范
公文中的序号按规定分四个层次[“一”、“(一)”、“1.”、 “(1)”],若层次较少可省略“(一)”而直接用“1.”作为第二层次。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外一般要用阿拉伯数码标识(详见本书附录
bec考试常见错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