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第1篇

这里的“盛世莲花”越开越美!

王崇军 胡宗仁 柳婧 俞锐/文字

彭小丽 胡城苗/排版

采摘野炊、赏荷观景、坐船骑行走进衢江区盛世莲花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派怡人之景扑面而来,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特色街区、生态公厕、文化餐饮一应俱全

如是说陈建海家庭农场

农场推出的田园式休闲观光采摘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尤其在去年12月“盛世莲花”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来园区采摘游的人更多了(图为:人参果)

在陈建海家庭农场的果蔬菜长廊里搭建了一个个柴灶,不少游客忙着切菜、烧菜。“最多一天有800人来休

36

够用。”

如是说一加一农业 谭得文

我是第一批到园区创业的,农场面积150亩,以栽培各种葡萄为主,原先大部分通过市场销售,随着游客增多,现在农场的葡萄有三分之一通过采摘游销售

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肺,脾,肾经,能补益气血强筋骨、通经络、通淋消肿、利小便、滋肾益肝。葡萄根、叶也是中药材。

如是说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

从2010年成立至今,衢江共投入1.1亿多元用于园区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内旧貌换新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实现“放心农业”“放心采摘”

“盛世莲花”越开越美。火龙果、蓝莓、葡萄等各类采摘水果应有尽有,仅草莓基地就有2000多亩,亩净收益2万元以上;葡萄基地1780多亩,亩均效益也在万元以上。据统计,2015年,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园区内“万元田”达到85%以上。

为了促进农旅融合,近年来园区成功打造了“荷塘月色西山下”“童年时光老爸果园”和“花海迷宫心莲之餐厅”等“五朵金花”,成功策划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盛世莲花瓜果蔬菜节”和“庆首个世界瑜伽日”等活动,打响了“盛世莲花”的品牌,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如是说莲花镇党委书记杜卫荣

莲花镇从精品农业切入,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传统农业发生了质的改变,走上了一产与三产融合,农业与旅游并进的发展模式。

今后目标 1.放心农业’再提升 2.农旅结合再提升

Fighting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第2篇

一、 现状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将人员从重复、繁琐的手工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避免了重复劳动,规范管理行为,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了人工处理产生的错误的概率,使基础管理迈出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逐步向教育基础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因此,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推进信息系统有着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也势在必行。计算机的普及和现代化的办公是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基础,21世纪是计算机普及的时代,也是计算机发展最迅猛的时代,计算机的处理性能在不断的递增,而计算机的价格却再不断的下降,使得计算机得到广泛的普及。另外,简单易用的操作系统和傻瓜似的软件又使得计算机成为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信息系统的使用也成了现实,具有可行性。

二、 以酒店为例分析做好酒店管理软件系统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要进行一次大大压缩简化了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1、技术上可行性

北京住哲酒店管理系统是采用Java语言编写的,具有Java的“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的优点,所以此系统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都可以运行,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健全性和安全性。并且酒店管理系统要求要求应具备功能完备、易于使用、易于维护等特点,而对于后者则要求能建立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数据库则是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Mysql,Java对Mysql的支持并且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Mysql很好的口碑。此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操作上可行性

北京住哲酒店管理系统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方便,易于维护,操作简单易于被用户接受,用户只需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对此系统使用做简单的了解即可方便使用,而且使用此系统可以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负担。因此从使用操作方面看,此系统的开发是可行的。

3、经济上可行性

北京住哲酒店管理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只需一台廉价的电脑既可,软件环境则是安装Linux系统MySql 数据库既可,对于酒店来说都是很小的成本支出。因此,此系统在经济上、技术上、操作上开发都是可行的。

三、从宏观角度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便捷的交通方式的出现,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产业之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它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风格各异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成为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最独具特色和最具吸引力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旅游业已取代汽车和石油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引发的新的产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它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旅游信息在网上查询和管理成为现实,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这种大好形式下,建立各个城市的基于网络的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各城市发展旅游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旅游者了解该城市最有效途径。旅游信息的网络查询与管理,正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改变着旅游业的业务运作方式和行政管理方式。它极大地提高了旅游业的服务水平、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旅游信息的传统管理方式不仅让许多烦琐而重复的工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很难取得游客的认可。如今,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让这些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旅游资源管理系统在使工作变得简单的同时,也方便了众多旅游爱好者更合理地安排旅行行程、更深入地了解景点文化内涵、更快乐地享受旅行。它的建立不但能有效地

管理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包括旅游景点的信息,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的信息,而且能够为旅游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旅游规划和决策的依据,提高资源开发的决策效率。

四、 以桂林市为例,分析桂林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计划管理、基本建设管理、业务经营管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旅游区域规划管理、财务价格管理等各方面,结合桂林旅游发展情况,对桂林市旅游综合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在网络上建立桂林网站站点,介绍桂林山水,开发旅游商务系统,进行网上旅游宣传和促销。开发旅游辅助决策系统,分析旅游城市接待能力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区域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找出阻碍桂林旅游发展的因素;为桂林旅游决策提供参考。开发桂林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内容包括旅游服务人员培训计划管理、网络培训系统、导游服务质量监督系统、旅游购物管理、岗景点及专项旅游管理、旅游质量投诉系统。开发桂林旅游行业管理系统,内容包括:公文处理,饭馆接待人数统计,客房使用情况,车辆船舶使用,价格管理等。建立旅游局机关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内部办公管理,人事教育,计划财务,旅游政策,法规管理等。

桂林市是世界文明的旅游城市,旅游收入在市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运用网络及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外可以更好的宣传桂林市的整体形象,对内可以更规范的管理旅游市场,提高政府对旅游高层的监督与管理能力,增加市政府的旅游财政收入。进行市场分析:据了解,中国其他旅游城市及地区大部分都未拥有象桂林市“旅游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相应的系统。该旅游系统具有通用性,国内的其他旅游城市及地区均可应用。

五、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优势分析

现代旅游业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自愿自发的消费活动,无法依靠指令性计划强制进行,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个性,许多旅游业发国家和旅游组织已普遍在网上进行宣传和促销,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和利用网上资源,把自己的旅游资源、设施和特色物产制作成内容详尽、图文并茂的网页,放在互联网上;各大旅行社、航空公司、宾馆饭店、度假村以及各旅游区、景点等,可以利用最先进快捷的通讯工具,互联网传送电子信件,让用户在旅游之前预订房间、确定价格,甚至可以让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访问酒店的虚拟环境,看看房间的布局、酒

店的位置,这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中介费用,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用信用卡、旅行专用卡在网上付款、进行购物消费,这是国际互联网在旅游业中又一重大突破。到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旅游企业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并不太高,它更简单一些,凡是入住这些网的宾馆、饭店、旅行社等企业,只需在公司的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E-mile、电话预订或确认客房,对于旅行者来说,非常简单易行。

所以,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在旅游业的开发应用不仅是可进行的,也同样是社会发展趋势下所必须具备的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都日娜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版

戴士宏 《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版

唐俊雅.旅游管理信息化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张美英,夏斌.旅游信息数据库的需求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5

刘琴.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研建[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7.8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借助加权TOPSIS法、联立方程法、互动协同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增长态势,但系统间差距处于扩大趋势,同时该区域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分层特征,但不同层次省市的俱乐部趋同存在明显差异;②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具有内生性,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互动效应,同时该区域绿色城镇化对旅游业的驱动效应强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③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关系处于不协同阶段,同时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可分为稳定型与跃升型,此外该区域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形成“东强西弱+局部塌陷”的总体格局;④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对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的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上,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与其关系呈拉长的倒“U”型,存在门槛效应,而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其具有较强的正向驱动关系。

关键词:绿色城镇化;旅游业;互动协同;长江经济带

当前,我国城镇的生态环境质量虽呈现持续好转的总体态势,但也存在成效不稳、容易反弹、局部恶化的问题。同时在城镇化尚处于加速阶段的背景下,推进绿色城镇化成为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表征区域在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的基础上,实现低碳、循环、包容性发展。[1]由此判断,绿色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具有产业集聚性、社会影响性、文化溢出性等特征,可从多个维度作用于绿色城镇化建设;同理,绿色城镇化建设也会从产业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文明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促进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基于旅游业视角探究两者关系成为绿色城镇化动力来源研究的焦点,该问题的探讨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直接响应,凸显后疫情时期新格局背景下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一、文献综述

鉴于拉美国家畸形城镇化饱受诟病,致使较多学者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生态城市”的概念,进而形成绿色理念。该理念形成后,演化为两条研究路径,一是绿色理念的丰富与完善,如提出“精明增长”与新城镇主义;二是将该理念与建筑、规划进行衔接,形成绿色建筑与绿色规划等细分研究领域。绿色理念形成与发展为国内绿色城镇化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国内学者注重从认识论角度分析绿色城镇化的内涵、困境与路径。多数学者认为绿色城镇化应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并通过绿色、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利益共享、福利普惠、绿色和谐为目标的空间再生产。镜鉴绿色城镇化内涵,较多学者发现,绿色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工业化思维尚未扭转、产业低碳化不足、基础设施绿色化欠缺、环境正义彰显较弱等方面的困境。[2]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建设全过程、绿色生产方式嵌入全产业、空间设施绿色更新、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成为破解上述困境的共识性路径。[3][4]为了更好地把握绿色城镇化的演进规律,关于绿色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开始出现,但总体数量偏少。这些研究聚焦不同维度的绿色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主要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等维度,要素层主要涉及生态经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指标。[5][6]这样的设计考虑了系统性,而忽视了准则层内部构成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而难以表征准则层不同维度的重要程度,最终可能导致测度结果出现偏差。

旅游业与其他系统的关系研究发轫于其对区域经济单向驱动或阻滞作用的分析,Rodenburg发现,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发展促进了巴厘岛经济发展,而Fleming和Toepper指出,旅游业的脆弱性会影响经济的稳定性。随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单维度互动作用研究,引导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业与其他系统互动关系研究范式的构建,如Timothy和Nyaupane基于发展中国家案例分析得出,旅游业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活化与保护,同时多角度文化遗产保护也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自组织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的引入,旅游业与城镇化多维度互动研究受到重视,如唐鸿、彭邦文、赵磊等学者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张家界、云南、我国31省市旅游业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协同关系。[7-9]这些研究遵循“互动协同关系理论建构—互动协同关系验证—政策建议提出”的研究范式,可较好地剖析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和方向,然而这样的研究可能存在逻辑链条断裂。具体而言,两个系统关系的实證检验部分应分为两个步骤,其一,从要素作用系统视角,测度两个系统之间是否具备互动作用;其二,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系统间互动协同作用方向与程度,这样才符合“存在—验证”的逻辑规律。然而现有这方面研究均是在默认存在关系的前提下,直接转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可能导致测度结果存在一定偏颇,仅有的少量关于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关系剖析的文献,也是沿用了上述范式。综览既有文献,现有研究已在绿色城镇化理论框架构建、实证测度与对策建议以及旅游业与其他系统互动关系分析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本文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结果佐证,但还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现有的关于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评价的文献,没有对准则层不同维度重要性进行区分,且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指导;其二,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实证分析还停滞于省市层面,没有聚焦城市群、经济带等协作区,而作为注重产业分工协作、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共保共治、服务便利同享的长江经济带,肩负着打造美丽中国样板的重任,因此该区域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发展对其他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绿色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其三,研究范式陷于先入为主地认为存在互动关系和直接验证系统互动协同作用的方向与程度的窠臼,缺乏对两者是否存在互动性的验证,导致逻辑链条不完整。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关系厘清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借助加权TOPSIS法全面把握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水平情况,同时利用联立方程法验证两大系统是否存在互动作用,最后采用互动协同模型测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规律,以期了解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发展阶段及空间特征演进过程,进而有利于提出促进该区域两大系统向耦合共振、协调共轭的高水平互动协同阶段演化的对策建议。

二、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本文立足生态文明思想,引入芒纳星河的可持续发展三角,并借鉴刘君言和陈梦玫关于可持续发展维度分类与关系研究,形成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可持续发展三角。该三角包括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正义、环境强可持续性,三者通过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新平衡与增长点。[10]具体而言,经济效率是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制度保障和伦理限制,环境可持续性是刚性约束与生态福利。参考现有相关文献关于绿色城镇化指标体系主要涉及维度,同时考量不同维度城镇化过程,本文将绿色城镇化系统解构为经济绿色城镇化、社会绿色城镇化、空间绿色城镇化和环境绿色城镇化,分别表征经济发展有效性、社会包容性、空间公平性与生态可持续性,同时力求绿色城镇化体现以人为本和绿色发展理念。基于新可持续发展三角,经济效率对应经济绿色城镇化,社会公平与正义对应社会绿色城镇化与空间绿色城镇化,环境可持续性对应环境绿色城镇化。依据新可持续发展三角的相互关系,可推理出绿色城镇化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和重要程度划分,即在环境绿色城镇化强约束下,经济绿色城镇化在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社会绿色城镇化与空间绿色城镇化处于相对关键地位。另外,既有的关于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旅游业系统的构成进行了梳理,大致沿着“资源—市场—效应”的视角将旅游业系统分解为旅游业支撑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效应等3个方面,分别表征旅游业发展的依赖要素、旅游客源数量、产业直接与间接作用。其中旅游业支撑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基础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条件,旅游产业效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业支撑条件与旅游市场需求多是通过旅游产业效应作为传导路径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鉴于旅游业综合性,旅游业可通过要素集聚与产业升级、资源开发与文化活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技能提升与扩大就业,发挥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多维度功能。

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均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复杂巨系统,两者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形下,经过系统内部要素间非线性作用,引发系统涨落,最终导致两大系统关系从无序状态转换为有序状态。两者互动协同作用具有时空交互性、动态性与阶段性。接下来,以系统演化的某个阶段为例,从空间+功能视角,沿着系统内生性关联—外部交叉的逻辑来阐述两者之间的互动协同作用机理。首先,在生产空间维度上,基于经济功能视角,经济绿色城镇化借助资金支持与市场扩大双重手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经济绿色城镇化注重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导致产业附加值大幅度增加,进而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支撑条件改善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旅游业通过要素集聚导致产业优化升级,驱动区域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如旅游业介入区域经济,吸引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内集聚,产生规模经济,促使区域原有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在深度融合中实现产业绿色化。其次,在生活空间维度上,基于社会功能视角,社会绿色城镇化与空间绿色城镇化建设引导的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演化,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多维度支撑。如社会绿色城镇化注重市域社会建设,通过公共服务体系转型与升级、社区治理模式改革与創新、激励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为旅游业多维度作用发挥提供基础性保障。与此同时,旅游业具有经济上的乘数效应和社会上的幸福增进效应,这将助力绿色城镇化在建设进程中实现空间公平与正义。如旅游业发展必然带来经济财富累积,从外部条件助力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福利提升。最后,在生态空间维度上,基于环境功能视角,环境绿色城镇化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约束,促使地方政府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来优化环境,进而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如地方政府会在强化自然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重视通过人工环境建设来正向影响自然环境,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与之高度匹配的人居环境。相应地,旅游业会通过优化美化环境与提升旅游者责任意识,驱动环境绿色城镇化建设。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理念、天人合一理念编制旅游规划,进而全方位、全要素、全场景推进旅游发展,这也是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的过程。

三、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了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关系,本文不仅需要构建绿色城镇化—旅游业系统互动协同的指标评价体系,而且需要厘清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还需要遴选最优的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在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导向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作用机理,通过频数统计、理论解析与专家咨询3个步骤来遴选、构建指标体系。第一步,在Web of Science与CNKI数据库中,检索2009—2019年关于两个系统构成的高下载率、引用率的文献,然后对文献中的相关指标进行频数统计,选取反复出现的指标。第二步,参考新型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健康度指标体系[11],对形成的指标池进行反对检查,构建初步指标体系。第三步,邀请相关领域的15位专家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基于上述3个步骤,最终形成包含经济绿色城镇化、社会绿色城镇化、空间绿色城镇化、环境绿色城镇化、旅游业支撑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效应等7个维度,涉及51个指标的绿色城镇化—旅游业互动协同评价体系。

本文以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51个评价指标的数据作为测算对象。这些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统计年鉴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还有少部分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所有价值型指标的数据以2009年价格基准,进行平减处理。

(二)综合赋权法

本文首先引入客观赋权法——熵值法来测度指标权重。该方法是根据某项指标的指标值间变异程度确定权重,该方法能够拉开不同维度的档次。其赋权步骤包括:数据标准化、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值、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计算公式不再赘述,主要参考时朋飞、吴代龙等学者的研究。[12]

其次,为了避免客观赋权法使得每个系统指标间权重差异过大,本文引入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再次测算两大系统指标权重。该方法具体包括3个步骤:构建优先关系矩阵、创建模糊一致矩阵、计算各因素排序向量。基于上述3个步骤可得到最底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最后,参考刘宏的研究进行综合权重测算[13],即借助主观赋权法对客观赋权法得出的权重进行调整,使得指标权重更为合理。

(三)加权TOPSIS法

加权TOPSIS法是多属性决策分析法,基本原理是通过测算比较对象靠近或远离正理想解或负理想解的程度,这种距离程度包含在相似性指数概念中,并以相对贴进度的大小表征比较对象在备选方案中的优劣排序,进而支撑决策。由于加权TOPSIS法对样本指标数量、数据分布限制较少,既适用于小样本资料,也适用于多评价单元大系统资料,因此,加权TOPSIS法被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商业与营销管理、安全与环境管理等领域。此方法计算步骤包括:构建规范化矩阵、计算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厘定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测度不同方案分别到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确定相对贴接近度。其中,第三步最为关键,因为加权TOPSIS法的核心就是比较不同对象或方案与理想解的距离,这个距离直接关系着最优评估对象或方案的选择。具体计算公式不再赘述,此部分计算公式的参考文献与熵值法部分相同。

(四)联立方程模型

本文借鉴经济学中的联立方程模型,来验证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是否具有内生互动关系。该联立方程包括两个回归模型:

gu=c(1)+c(2)*tdl+c(3)*pcgdp+c(4)*ur+

c(5)*cii+c(6)*gcaca+μ(1)

tdl=c(7)+c(8)*gu+c(9)*faoc+c(10)*nta+

c(11)*tlp+φ(2)

其中,本文将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gu)和旅游发展水平(tdl)作为研究模型的内生变量。参考王福胜等学者选取外生变量的方法[14],本文从已经构建的指标体系中遴选关联度、权重水平高的指标,绿色城镇化系统遴选人均GDP(pcgdp)、城镇失业率(ur)、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cii)以及城区绿化覆盖率(gcaca)作为外生变量;同理旅游业系统选取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原价(faoc)、旅游人次数(nta)和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tlp)作为外生变量。另外,μ、φ为两个模型的误差项。

(五)互动协同模型

本文在参考马宁关于协同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耦合协调模型,构建符合本文研究的互动协同模型。该模型构建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借助加权TOPSIS法测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即f(g)、y(t)。

(2)引入协同度模型。借助相关学者研究[15],并结合本文实际的基础上,建构了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协同度测算模型:

四、研究结果分析

在刻画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时序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验证了该区域两大系统是否存在互动协同关系,接下来从时空视角剖析了该区域两大系统的演化特征,最后解析了单一系统(绿色城镇化或旅游业)对两者互动协同关系的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基于全局视角,长江经济带2019年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的加权TOPSIS值分别比2009年增加0.1586与0.1892,表明该区域两大系统发展水平均处于增长阶段。基于区域内部视角,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变动趋势的特征为共性与差异性并存。(1)除上海之外,其他省市两大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同时,上海两大系统发展水平在高水平层次上出现一定回落。(2)两大系统发展均呈现明显分层现象,但11省市的梯队俱乐部趋同差异显著。对于绿色城镇化系统,该区域分为两个梯队。上海、江苏、浙江位居第一梯队,安徽与长江中游、上游省市并存第二梯队。针对旅游业系统,该区域划分为三大层次,上海旅游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一枝独秀,江苏、浙江紧随其后,其他省市则属于第三层次。(3)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绝对量对比存在大趋同小分异的现象,除上海外,其他省市绿色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都大于旅游业系统,表明长江经济带总体上属于旅游发展滞后型。

(二)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关系验证

本文借助Hausman设定检验对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联立性问题进行检验。从回归结果看,U’(tdl-tdl’)(表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残差值)系数的t值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为了验证两大系统的作用方向,本文采用3SLS法对两大系统联立方程进行系统性估计,得到估计结果(表1)。由表1可知,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存在显著的互动效应,且绿色城镇化系统对旅游业系统的作用效果比旅游业系统对绿色城镇化系统的作用效果更明显。此外,人均GDP、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绿色城镇化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失业率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旅游固定资产原价、旅游人次数、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较为突出。[16]

(三)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时空关系解析

自2009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的互动协同度(D)由0.3571跃升到0.3981,表明该区域两大系统一直处于轻度失同阶段,但该区域两大系统的互动协同度呈增长趋势,已逼近濒临失同阶段。转向区域内部单元,该区域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可划分为两大类型——稳定型与跃升型。具体而言,(1)上海长期停滞于勉强协同阶段,而江西、重庆、贵州一直处于中度失同阶段;(2)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份出现互动协同度阶段跨越的现象。其中江苏、浙江两省经长时间演化在2019年进入勉强协同阶段。基于空间视角可知,2009年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从长江下游至上游大致呈现“高—较高—低”的空间分布状态。2019年该区域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仍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但空間差异性明显缩小,勉强协同的省市由上海向四周扩展,濒临失同的省市在长江中游与上游集聚,而江西、重庆、贵州成为该区域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的低值区。

(四)长江经济带单一系统对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影响剖析

从整体上看,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与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的关系呈拉长的倒“U”型,即绿色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的提升,但一旦超过某一门槛值,绿色城镇化的抑制作用出现。以江苏为例,该省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快速提升,但鉴于系统作用时间的滞后性,导致旅游业受到影响后较长时间才出现快速发展,此时旅游业发展水平仍滞后于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两者作用频率不一致,致使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在持续多年平稳变化和小幅度下降后才出现一定程度提升。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应密切监控绿色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进程及问题累积。基于整体视角,两大系统的互动协同水平随着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即提高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旅游发展水平,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攀升,所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均应推进旅游业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处于增长态势,但两大系统绝对差距处于扩大趋势,同时该区域整体上属于旅游业发展滞后型;该区域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分层特征,但省市俱乐部趋同存在差异。(2)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存在显著的互动效应,同时该区域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相互推动效应具有差异性,该区域绿色城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程度强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3)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的互动协同关系长期处于轻度失同阶段;同时,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也出现分层特征,分为稳定型与跃升型;另外,该区域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得到一定改善,但东强西弱(局部塌陷)的总体格局并未改变。(4)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对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提升作用具有迥异性,整体上,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与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效应呈现拉长的倒“U”型关系,即存在门槛效应;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效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即其发展水平越高,对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效应驱动性越强。上述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意义。

(一)强化两大系统增长极建设,发挥集聚扩散效应

该区域应继续培育两大系统发展水平的增长极,一方面应借经济、科技、区位、政策等多重叠加优势,推进上海两大系统综合水平继续提升,进而借助“知识溢出”“产业示范”等传导路径影响江苏、浙江、安徽,促使长三角成为整个区域两大系统发展的高地,进而辐射带动整个流域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结合省区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时空演化特征,凭借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优势,着力将湖北培育成长江中游的增长极,通过与湖南、江西联动发展,共同促使长江中游两大系统发展水平跃升;此外,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促使重庆在构建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实现重庆两大系统发展水平跃升,与四川共同发挥西部增长极的作用。

(二)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引导绿色城镇化建设

旅游业应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等举措,驱动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进而推进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关系向良性共振阶段演化。首先,长江经济带应基于融合和创新为核心的新动能建立、旅游消费结构性深化、优质生产要素集聚体系构建等措施的落实,驱动该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其次,该区域应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依托,通过旅游产业链与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链在解构、重组和协同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产业链的延伸融合,进而驱动经济绿色城镇化建设。最后,该区域应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点集群和旅游综合体建设,形成具有溢出效应的旅游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旧城区空间更新和新城区空间完善。

(三)深化流域管理机构沟通合作,构建多维度协作机制

应在构建与培育增长极基础上,通过区域内部多层面合作来解锁“东强西弱+局部塌陷”的空间格局。一方面,以《长江保护法》实施为契机,推动长江经济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协同管理机制构建,如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部门与长江经济带11省市政府形成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整个区域绿色城镇化建设效率提升与长江黄金旅游带建设。另一方面,该区域应通过统一市场体系联建共享、联合推动跨界产业发展、1+N的社会保障政策共建、环境协同治理,实现与绿色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相关的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人居环境优化等目标。[17]

(四)强化绿色城镇化反哺效应,跨越两大系统相互掣肘门槛

长江经济带应在继续推进城市空间生产、生态、生活绿色化建设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绿色城镇化进程的结构性问题,并注重绿色城镇化建设在旅游业发展条件改善、运行效率提升与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其一,该区域应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的进程中,通过提高产业绿色生产率、国土空间利用率、社会服务保障率来促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实现“质”与“量”的增长。其二,该区域应在绿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与旅游相关生产要素质量提高、城镇旅游基础设施智慧化迭代、城镇空间文旅消费品质提升来满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进而促进两者发展差距缩小,从而遏制绿色城镇化建设对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效应产生负向影响。[18]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行,吴华君.新时代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4):107-116.

[2]冯奎,贾璐宇.我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政策重点[J].经济纵横,2016,(7):27-32.

[3]劉越,张榆新,闵路路.绿色城镇化提升我国经济活力[J].海派经济学,2017,15(3):118-134.

[4]高红贵,汪成.生态文明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14,(24):64-66.

[5]邹荟霞,任建兰,刘凯.中国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J].城市问题,2018,276(7):15-22.

[6]任亚平.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与绿色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7]唐鸿,刘雨婧,麻学锋.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应评价——以张家界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2):216-223.

[8]彭邦文,武友德,曹洪华,等.基于系统耦合的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103-114

[9]赵磊,潘婷婷,方成,等.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J].旅游学刊,2020,35(1):17-34.

[10]刘君言,陈梦玫.生态文明视角下绿色城镇化概念解读——重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角[J].现代商业,2015,(27):183-186.

[11]时朋飞,邓志伟,孙建超,等.中国旅游产业健康度水平特征动态研究——基于2001—2015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珞珈管理评论,2018(1):203-217.

[12]吴代龙,曹芳东.旅游产业与信息化耦合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江淮论坛,2021,(1):29-36.

[13]劉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6,(4):75-80.

[14]王福胜,刘仕煜.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公司治理溢价研究——兼谈如何检验公司治理评价指标的有效性[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151-160.

[15]马宁.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16]丁黄艳,黄了.基于PVAR模型三峡库区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5):120-128.

[17]屈凯.环境规制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6):90-99.

[18]马强伟.德国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体系以及启示[J].法治研究,2020,(2):72-86.

(责任编辑 张亨明)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第4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全市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省财政厅黑财组[2008]8号和黑财人[2008]30号文件精神,按照《市财政局加强新时期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考核评比暂行办法》的要求,市局针对2008全市财政系统新时期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总评,作以下安排。

一、形象建设活动考评的工作程序和时段

(一)开展活动阶段(2008年7月-2009年3月)。本阶段,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将按照方案的要求,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建设活动,在“服务大局、精通业务、勤政务实、廉洁奉公、谦和文明”五个方面,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将活动的有关文字、照片和音像资料报送市局机关党委,市局将在《机关简报》专栏报道有关形象建设的活动开展情况。

(二)总结自评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本阶段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加强新时期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考核评比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自评打分,并附佐证材料,总结形象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以书面形式于4月中旬前报送市局机关党委。市局将报送的是否及时作为评定的依据之一。

(三)检查考核阶段(2009年5月初)。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汇集和整理形象建设的有关材料。市局将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参评单位的形象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二、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筹备。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动员组织。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对加强形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形象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紧密结合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按照市局形象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形象建设的具体任务、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落实工作责任,搞好组织实施。

(二)创新建设思路,丰富活动形式。将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与财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财政机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与开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活动紧密结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活化活动方式,增强活动效果。

(三)开展宣传推广,营造舆论氛围。加大典型宣传力度,以点带面,促进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探索建立干部形象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及时总结,搞好信息反馈。各市县财政部门要按

照活动考评程序及时向市局报送形象建设活动的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市局将认真研究,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认真督导,强化考评。市局要加强对形象建设活动的考核评比,结合行风评议活动,通过向服务对象发放征询意见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部门、服务对象对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的意见,评出最佳形象单位和个人,并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争优的重要依据。对2009全市财政系统形象建设活动的开展及考评参照上述时间段进行。

齐齐哈尔市财政局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然旅游景区 游客旅游体验 管理

自然旅游景区开放的目的在于为游客带来更加良好的生活体验,在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于自然以及原生态的生活也开始越来越向往,自然景区能够给人以上述体验,因此得到了大多数游客的追捧。但调查显示,目前自然旅游景区的游客旅游体验还亟待完善,对此,加强管理十分必要。

一、游客旅游体验概述

1.游客旅游体验。游客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改变其心理结构的过程,便称为游客旅游体验。在此过程中,游客与之联系的外部世界,即自然旅游景区,而通过在自然旅游景区中的观赏,游客的心理所受到的影响,便称为游客旅游体验。就目前的情况看,为了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服务,自然旅游景区对游客旅游体验的问题已经逐渐提高的重视,这代表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一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自然景区旅游行业中。

2.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游客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按照上述因素是否能够通过人为进行控制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两种。首先,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天气状况、景区本身的风景特点以及游客的喜好与旅游偏好等。上述因素均事实存在,景区工作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改变。以天气状况为例,在晴好的天气,游客旅游体验也会较好,反之则否。其次,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景区的管理、服务以及清洁程度等。上述因素均可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其加以改变与控制,进而使游客旅游体验得到提高。以自然旅游景区的清洁程度为例,受游客素质以及自然景区本身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自然景区均存在清洁程度低的问题,这对于游客旅游体验的增强十分不利。

二、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情况的调查。为研究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两种方法,以某自然旅游景区为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手资料,资料准确度较高,能够真实反映该自然景区的整体状况。首先,通过观察法对某自然旅游景区的游客旅游情况进行了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该景区每一天的游客数量、游客在景区中旅游的时间等,同时还包括突发情况发生的几率,以及景区解决突发情况的速度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自然旅游景区的游客旅游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中共设置了包括游客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的部分,同时也设计了一部分开放问题。例如:您认为本景区的清洁程度如何等,存在清洁程度较好、一般以及较差三个答案可供选择。同时,开放性问题主要包括“您认为本景区存在哪些需要改善的问题”等。

2.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情况的分析。将通过观察法与问卷调查法所得出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该景区在游览路线方面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旅游路线的科学规划不仅能够节省游客的体力,同时还能够使其花费最少的资金,游览到更多的美景,但该景区游览路线规划不科学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上述目的的达成,由此导致的游客游览过程身心俱疲的问题,对于其体验的改善十分不利。其次,该景区的游客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自然景区旅游游客基本为首次进入景区,因此对景区必定存在诸多的不了解,为了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景区必须在游客服务方面投入更大的力度。调查显示,该景区的游客服务急需完善,主要体现在不能及时并有效的解决游客问题这一方面,同时,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游客服务中心设置的数量也存在问题。最后,游客排队问题,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景区的游客在排队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一部分游客甚至因此产生了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了其旅游体验。另外,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还发现,游客普遍认为该景区在排队问题方面需要改善。由此可见,必须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上述问题不仅在该景区中存在,同时也反应了国内大部分自然景区的旅游现状,对此,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对上述问题进行规范,开始变得十分必要。

三、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管理手段

1.科学规划旅游路线。旅游路线规划不科学是导致游客资金以及体力被浪费的主要原因,对于其旅游体验的改善十分不利。对此,自然旅游景区需要加大力度解决这一问题。要根据本景区的特点,综合游客的具体需求,提高路線规划的合理性。要避免路线的重叠,同时尽可能的提高路线中各景点的质量,将游客较为喜爱的景点,尽可能多的列入其中,以使游客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欣赏到更有价值的美景,这对于游客旅游体验的改善十分重要。景区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找出自身在旅游路线规划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对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为景区游客量的扩大带来帮助。

2.提高服务质量。无论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服务质量都十分重要,对于自然旅游景区而言同样如此。鉴于自然旅游景区在游客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景区管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其严重程度,要在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以解决问题。首先,要在每一景点的入口部分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应包括医疗卫生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以使游客在存在特殊需要时,能够被及时满足。其次,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其服务态度,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使其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针对游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其解答,并保证耐心,以使游客活动更好的服务。再次,服务质量还体现在清洁服务方面。针对景区存在的清洁程度不高的问题,要针对游客对保持景区卫生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同时在每一天结束后,要对景区进行彻底的清洁,为游客第二天的游览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最后,加强安全服务同样十分重要,一部分自然景区存在较高的山体以及较深的水域等,要在上述景点周围树立警示牌,提示游客其危险性,避免游客误入发生危险。

3.解决排队问题。排队问题的解决同样应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实现。对此,景区管理人员要对本景区多年来的游客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以预测接下来的游客量,以此提出不同的排队方式,例如单列单人型以及多列单人型等,并根据当天游客的具体数量,对上述排队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排队过程更加顺利,同时使游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进入景区,避免其在排队过程中浪费更多的时间,为其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这无论对于游客而言,还是对于景区本身形象的改善都具有重要价值。

四、结语

综上,自然旅游景区的游客旅游体验容易受很多因素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状态。为了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景区必须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要在提高安全以及清洁等服务水平的同时,科学规划旅游路线,并加大力度解决排队问题,以使游客能够开心而来,满意而归,为景区建立口碑,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于景区的成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余建辉,张健华.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管理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59-63.

[2]赵良成,肖晓,欧阳艳梅. 基于ISA分析的景区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公园为例[J]. 旅游论坛,2014,02:31-36.

[3]陈金华,秦耀辰. 基于游客满意度分析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福建省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48-54.

[4]邵培基,陈瑶,盛旭东,李良强. 四川省重点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峨眉山景区的游客管理系统构建为例[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2:50-54+62.

[5]李悦,宋婧,秦婷. 基于游客体验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研究以常州三大主题公园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 016,03:106+108.

作者简介:牛亚飞(1983.02),男(汉族),河南济源人,管理学硕士,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及工商管理。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第6篇

阴极保护系统通电前,应在所有趁热是装置出进行自然腐蚀电位的测量,并做好记录。通电后,应逐步调节通电电流,知道通电点的保护点位大道极限电位(-1.2V),电源设备应保持在此电位值,知道管道被充分极化,达到阴极保护准则的规定值(-0.85-1.2v),并记录电源设备输出的电压、电流值。

当通电后管道电位发生正向偏移,应立刻检查极性并纠正;当对周围建、构筑物有干扰影响是,应在接近构筑物上进行同步测量;当存在交、直流干扰影响时,应对干扰阴极保护系统的有效性影响进行测量,测量应在阴极保护系统运行及断电情况下进行。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至少保持24小时的连续管地电位数据,按照阴极保护准则指标,评价阴极保护的有效性。

阴极保护站恒电位仪控制电位值的调试确定原则是:管线各处管地电位以沿线各点的断电电位处于‐0.85~‐1.2V的合理范围内,即不处于低于‐0.85V的欠保护状态,又不超过‐1.2V的过保护状态(按绝对值)。必须以断电电位来评价,不能以通电电位来判定。 为使控制电位合理,并作为今后管理的基础参数,需及时反馈管线断电电位并多次调试,才能确定合理的控制电位值。

阴极保护测试内容包括:

A、 阳极地床接地电阻;

B、

C、

绝缘接头绝缘性能; 阴极通电点电位(通电电位、断电电位),相对硫酸铜参比电

极;

D、 设备输出电流、电压。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

文化旅游系统范文第1篇这里的“盛世莲花”越开越美!王崇军 胡宗仁 柳婧 俞锐/文字彭小丽 胡城苗/排版采摘野炊、赏荷观景、坐船骑行走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