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 PEST分析
政治要素(Politics):了解当地政府的结构、指导方向、产业政策等;
经济要素(Economic):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零售业态分类消费水平、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存款占比情况、恩格尔系数、物业投资水平、外资投资情况、物业售价、租金价格等;
社会要素(Society):是指当地城市居民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技术要素(Technology): 技术要素包括当地零售业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前景预测。
二、区域城市功能调查
公共设施状况
交通体系状况
道路状况、通行量
区域性质与功能特点
各项城区的机能
城市规划
三、区域商业现状调研
商业发展现状及布局情况(概况、规模、商圈分类)
商业发展规划(政策规划、趋势研判)
租金水平、售价水平研究等;
发展商开发情况研究;
零售品牌调研(分档次、分业种、分业态进行交叉分析)
新店开设趋势研究
典型案例分析
四、区域商业物业供需分析
区域供应
区域消化
供需交叉分析
租金走势
售价走势
租售交叉分析
典型开发案例分析
五、区域内主要商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查与研究
地理细分调查分析
购买人群细分调查
年龄细分调查分析
经济状况细分调查分析
消费者交通和出行方式
购买者购买心理及行为分析
六、意向项目SWOT分析
(包括道路类别及交通状况、项目地块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顾客是否容易达到商业区、周边环境和公建设施、项目周围经济条件分析等)
七、结论
区域投资价值建议
项目投资建议
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⒈环城商厦位于环市西路47号与西湾路交界处,广州地铁5号线D出口处; ⒉环城商厦以东800米内:西城鞋业、天和鞋城、西城鞋材、西城天富、天富荔珊、国际鞋业广场、环球步云天地、华南影都等;
⒊环城商厦以西500米内:富力国际鞋业商业中心、环城西苑、广州市协和小学等;
⒋环城商厦以北500米内:好友多超市、肯德基、真功夫、麦当劳、西村公交汽车站总站、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等;
⒌环城商厦以南500米内:中国移动通讯、学大教育、羊城西湾大厦。
二、 住宅楼、商铺、价位市场调查:
⒈可比性最强住宅楼:环市西苑(楼龄9年较新,建于2002年)
二手房均价:18000元/平方米左右物业费:1.85元/平方米
空置率:%10
二层为商铺(餐饮、地产、茶市、商品等)三层以上为住宅楼。
环城商厦周边鞋城市场价格状况
市场名称
环球国际步云天地
裕景国际鞋业广场
欧陆商业广场鞋业
城
天伦鞋材市场 进驻银行 中国交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商铺租金(1-3层呈递减) 空置率(二层) 850元左右/平方(一层) 10% 800元左右/平方米(一层) 5% 中国银行 650元左右/平方米(一层)深圳发展银行
广州农工商银
新大陆鞋业城 行华南影都鞋城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富力国际鞋业商业中心 75元/平方米(二层窗户)
步云天地商铺售价15-18万/平方米信息来源:私营业主/管理处
90%
三、环市西路鞋城市场发展状况:
站西鞋业商圈的发展符合专业批发市场蓬勃发展的两个特性,一是专业扎堆成市,另外是民资的介入,凭借灵活的操作手法和学习能力,催化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中国鞋类出口占世界第一,而广东鞋类出口量又接近全国的一半左右,有“全球十双鞋,广东有其三”之说,可以说目前广州已成为海外知名鞋商进驻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是全球鞋业专业市场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民资所控制的这些专业批发市场,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4年6月广州环球国际商贸中心“步云天地” 进驻站西鞋业市场,步云天地的总营业面积已经超过了6万平方米。步云天地的发展商是广州市鸿达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鸿达的老板江逢灿是香港人。当时定位国际鞋城的步云天地,不仅在凤凰卫视做招商广告,并邀请意大利等国的鞋业协会人士参观考察,高格调的装修和宣传,使得步云天地拉开和周边鞋城同行的档次。
欧陆鞋城是一家在业内很有名气的元老级鞋城,以内销为主,材质基本上使用牛皮、漆皮,价格自然稍微高一些,每双鞋100元左右,一般10双以上就可以批发。非常柔软舒适的真皮凉拖鞋,每双60元的批发价,在内地市场销量不错。
相比较起来,步云天地鞋城更显气派一些。步云天地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楼高12层的商厦内云集了内外贸鞋业一千多家,鞋材厂商八百多家,主要销售男女真皮鞋、PU鞋、休闲鞋、运动鞋、童鞋等中高档鞋,是一个现代化展贸中心。
环球国际商贸中心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楼高10层,1-3层为大型现代化鞋业专业市场,汇聚世界各国鞋业精品;4-10层为国际级的鞋品展示、业务洽谈及高级商务写字楼层,业务洽谈及高级商务写字楼层,顶层设多功能国际会议中心。
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二)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分析
2、政策环境分析
3、人文环境分析
(三)区域环境分析
1、区域概况
2、区域规划
3、区域配套
(四)房地产市场调查分析
1、土地市场调查分析
城市土地供应量
2、住宅(或写字楼、商铺等)市场调查分析
(1)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通过对房地产投资额、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分析。
(2)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通过房地产销售面积等分析
(3)市场价格及趋势分析
3、市场调查分析
(1)区域土地市场、住宅(或写字楼、商铺等)市场调查分析
(2)区域在建及将建项目的摸查
(五)竞争项目调研
1、竞争板块分析
2、竞争项目个案分析
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1.1.项目名称
服装成产加工项目。
1.2单位概况
本项目由个人独资创办的。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注册资金5万,公司性质为国有独资企业。经营范围外贸服装加工,内销服装加工等。
1.3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本项目是由当地的地理环境因数而开发的,因为我在做市场调查的时候走过很多的企业,公司等。在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服装行业都是以外加工为主的企业和公司,很少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有95%的企业现在做的服装都是出口(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欧洲等国家)。
所以我在南方工作的企业学习生产管理,销售,打板技术等之后回到家乡辽宁省鞍山市想开办自己的以服装外加工为主的服装成产企业,在一段的市场调查和联系客户的过程当中受益匪浅,于是在2009年10月份开始筹备工厂的建设。俗话说:“衣食住行”,衣在有人类生存的时候就有了,衣服的本意是保暖,遮丑等功能,到了现代社会衣服已经发展为服装,时装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人不可缺少的必备品,
正如当初我所选择自己的专业是一样什么时候有人类的文明就会有“衣食住行”这必不可少的因数。所以我想在我的努力下为人们在“衣”上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项目概况
1.2.1企业地点
本项目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深沟寺6区,鞍钢高中北200米。 1.2.2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建设内容:建筑物地上主体四层,一至二屋布置为其它办公;三屋布置为其它办公;四屋为综合管理用房。 1.2.3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为鞍山市立山区深沟寺6区(原高频焊管厂),周边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 1.2.3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计划于2009年10月开始,2010年1月完成建设,预计建设工期3个月。
1.2.4项目投资和筹资方案
本项目总投资为1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万元,筹资方案为大学生创业银行贷款。
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 1项目占地面积㎡500 2建筑面积6总机动车位7地面自行车8投资估算9年均营业收入10年均利润总额11年均净利润12借款偿还期
㎡300 辆2 辆20 万元10 万元50 万元50 万元10 年3鞍山市立山区劼克制衣
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项目源起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湖南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代复一代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使湖南成为“天下粮仓”。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充分利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产业配套、生态环境、空间规模、品牌效应、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衣食探源,文明寻根”为主题,以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为两大载体,展示和探究湖南地区的农耕文化演进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变迁,为保护和传承湖南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一份试验样本。
二、项目意义
本项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
1、展示湖湘悠久的农业文明,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满足观众了解悠久农业历史与农业科技发展历程的渴求,满足观众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土情感,推动乡村旅游朝“文化旅游”和“深度旅游”方向发展,提升望城区区域旅游整体品位。
2、使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青少年了解湖南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流变,以及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从中接受农业科普教育,激发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的旅游价值。
4、作为一个常态性项目,留住湖湘农耕文化之根,传承一份精神文化财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三、项目建设条件
1、千龙湖地处洞庭湖南缘,其所在地大众垸是长沙地区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也是长沙“百里水产长廊”的核心节点,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和渔业文化。
2、千龙湖空间规模大,容纳能力强,加上良好的品牌效应,客源充足,游客量大,能保证本项目具有足够的人气,使本项目得到较高的利用率。
3、千龙湖地势开阔平坦,周边沃野平畴,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鲜明的水乡情韵,是湖南“鱼米之乡”的典型和代表。
4、千龙湖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水产孵化基地、生态山庄等一系列种养基地,拥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千龙湖有使命、有责任高举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普教育的大旗。
5、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功能齐全,具有生态观光、运动康体、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特色餐饮、湖景客房、拓展训练等综合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使参与农业博览园观光体验的市民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接待服务。
四、项目概要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包括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 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线,以农耕文化变迁为辅线,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个性、通俗易懂的语言、先进的设计、新颖的手段,展示湖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演进轨迹以及农耕文化发展变迁。展览采取实物标本(模型)、蜡像、壁画、雕塑、微缩景观、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壮丽的历史图卷,突出湖南农业对中国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贡献,揭示湖南近代农业的特点,彰显湖南当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湖南农业文化和科技的核心价值。 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是对农业科技博览馆的有机补充,它分布在博览馆外。以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形象地还原湖南先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使本项目更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五、项目内容
1、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
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选址于千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用砖木结构,仿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白墙青瓦、飞檐斗拱的外观形式。其中,柱、梁、窗等为木质材料。农业科技博览馆规划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2层,层高4米。
(1)馆外配套工程
博览馆馆外建设配套工程,包括院落硬化、绿化、围墙和大门工程等。门外陈放大型石雕古典农书《齐民要术》,其造型为翻开的书页,内容为《种谷》篇: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 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非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
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
(2)馆内建筑布局
博览馆建筑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2层。
物库房为陈列功能用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安排在二楼以及一楼进门的右边;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进门的左边;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游客服务中心的左边。
(3)馆内陈列 博览馆陈列以专题作为基本结构,由序厅、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稻作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传统农事活动体验九大部分组成。
①序厅
序厅利用蜡像、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配合声光电等手段,分别叙述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治麻为布、制作衣裙,女娲氏织网捕鱼,“湖广熟,天下足”,“洞庭鱼米乡”,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长沙米市盛况,农业学大寨,分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研究创始杂交水稻,当代湖南农业发展成就等,展示农业大省湖南的农业文明史脉络。
②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以微缩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的形式,阐述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12500年古栽培稻标本,长沙大塘发现的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黔阳高庙发现的7400年前的稻作遗址,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发现的8000年前的稻壳、稻粒,说明湖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发祥地。“杂交稻之乡”黔阳更是奠定了湖南稻作文化的世界性地位。
通过上述内容,突出湖南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文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③稻作农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
展厅入口处放置中国传统犁中举世闻名的曲辕犁雕塑。展厅内采用景观与陈列通柜相结合、农具实体(或蜡像)与农具使用实景图片相结合、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湖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物候状况、农具类型特点、生活习俗等内容。
A、展厅中央的中心展台集中陈列一些形体较大的农具,重点阐述农业劳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农具犁、水车、碓、磨及其发展演变史,给观众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陈列按照节气时令和农业生产的工序,依次展示耕地整地、播种栽移、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运输、脱粒、粮食加工和称量等劳动中所使用的传统农具。陈列形式采取雕塑造型、蜡像、陈列展柜、微缩景观、中心展台和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陈列的湖南传统农具有:犁、耙(竖齿耙、耕耙、浪耙、站耙、踏耙、钉耙)、蒲滚、龙骨水车、扮桶、风车、种谷桶、斛桶、石磨、石滚、脱谷笼里、碾子、石碓、砻谷机、晒簟、扁担、篾箩、篾篓、簸箕、镰刀(茅镰刀、打湖草的拌镰刀、割禾的麦镰刀)、铡刀、鸡公车、风箱、筛子、晒草工具、晒谷工具、喷雾器等。
B、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以蜡像、微塑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描述湖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演绎湖南农业生产技术的变迁。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尧舜禹时期“象耕鸟耘”的传说,到商周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采用草木沤肥,到汉朝的耦犁、耧车,到三国时期使用灌溉工具翻车。隋朝起,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湖南开始有成套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唐朝时湖南地区开始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并发明和推广曲辕犁、筒车等。宋朝时,湖南开始有高转筒车,湖南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产粮区。元朝时开始种植棉花,明朝时开始种植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农作物。
反映历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有诸多诗词为证: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④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
讲述在湖南水利发展史上的几大经典案例,如大禹治水,西周拥有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用石鱼做水标观测水文,历代洞庭湖堤垸治理,1958年农业社大修水库和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闸,电排、水力发电等等,展示湖南先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变水害为水利的智慧。
阐述水碓、水磨、水车、水排、水力纺纱机械、水轮机、铜壶滴漏、水泵等水力器械的运行原理,讲解劳动人民如何巧妙利用水源灌溉农业和发明水力工具,同时也反映出水力工具的发展演变。
⑤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本部分用展板形式,梳理湖南地区悠久绵长的禽畜驯化养殖史和鱼类养殖与捕捉的发展史,生动叙述传统禽畜养殖场景,介绍湖南地区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的基本过程。
利用模型、实物标本等展品,展示湖南地区特有的鱼划子、鱼叉、鱼篓、丝网、手网、罾、籇等传统渔业生产工具。
⑥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
湖南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部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展板,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纺织工具(脱棉器、弹棉弓及辅助工具、纺纱车、绞车、钎经、脚踏织布车、缝纫机、现代纺织机械)和纺织衣物等,阐述湖南地区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⑦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
展示草鞋、草帽、木屐、蓑衣、斗笠、洋伞、竹篮、擂锤、雕花木床、裁衣剪刀、咔叽布蚊帐、印花被窝、八仙桌、雕花椅、圆木桶、尿桶、床踏板、老式柜子、老式箱子、梳妆台、铜锁、竹铺子、蒲扇、棕叶扫把、老式簸箕、灯笼、马灯、算盘、老式茶壶、淘盆盖、煤油灯、烛台、水烟枪、碗柜、舀水端子、竹篮子、葫芦瓢、围桶椅、丝瓜瓤刷、风箱、吹火筒、净菜坛子、鸡毛掸子、缝纫机等传统生活用具,还原湖南地区传统农家的生活样貌。
⑧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
展示喷雾系统,喷灌、微灌、滴灌系统,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卷帘机,微耕机,脱粒机,碾米机,磨粉机,刷麸机,轧胚机,榨油机等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展示改革开放后农林畜牧渔生产技术发展成果;展示观光农业(渔业)、休闲农业(渔业)、高效农业(渔业)等新型产业形态,突出湖南地区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彰显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湖南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及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畅想与预测。
⑨传统农事活动体验
游客可以在现实中体验传统农事活动:打草鞋,穿木屐,戴斗笠,织皮箩、晒簟、簸箕,织布,纺纱,拧8字形的草把子,梳理苎麻,模拟犁田、车水、风车车谷,捡草、用耙子晒谷和收谷,用石碓舂米,用筛子筛米,弹棉花,磨豆腐,做南瓜粑粑,砍、锯、刨木头,推鸡公车,梳理丝网、手网,摸蚌壳,用擂锤浣衣,点煤油灯,使用吹火筒,开铜锁,拉风箱等。
游客还可以虚拟体验传统农事活动:陈列内容以动植物标本、模型、三维动画、动手活动为主,互动项目让观众在娱乐中亲身从事农事活动,体验农民劳动的辛劳;详细且直观地观察禽蛋从胚胎发育到雏鸡出壳的动态过程,了解和感受生命诞生的历程。观察和了解氮、磷、钾三要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物的来源,辨识身边农产品的优劣和农作物害虫及其天敌。可以体验虚拟插秧、农作物分布游戏、虚拟耕作收割水稻。
2、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
在科技博览馆的户外,因地制宜地建设石雕、铜像雕塑等景观小品,组成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生动再现湖南地区历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场景。
(1)户外雕塑群空间规划
①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内湖栈道中间的绿化带,以及儿童游乐场的周边空地建设一系列铜像雕塑:一个渔民撒网打鱼;一名妇女在伸入水中的跳台上用竹篮子洗菜;一个男孩将一群白鹅赶到水边;一个小孩坐在草地上剥莲蓬;春天晚上农家少年提着油灯火把照鳝鱼。
②在生态山庄的湖边建设两处铜像:一个渔民穿蓑衣拿跟竹竿使唤鹭鸶捉鱼,一个农民在龙骨水车上用脚蹬着车水。
③在生态山庄室外建两处蜡像:一个木匠正在一张长凳上用刨子刨木,两个木匠将一根圆木放一张凳子上拉锯。
④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草坪的南端、风雨长廊的北边建设如下铜像群:一个从岸边伸入水中的用于洗衣的跳台上,一个妇女在跳台上用擂锤洗衣;岸上两人一人抓一头合力拧干床单,旁边摆着一个脚盆,一个男人挑着一担水从水边走回家。
⑤在博览馆外的空地上建设如下铜像:一个牧童戴草帽倒骑水牛;两个老者在树下下象棋,建一个仿水车的景观小品,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磨面粉,两夫妻从田间劳作回来,小孩打酱油,皮匠在干皮匠活,民间工匠箍圆木桶。
(2)户外雕塑设计示意图
以下为几个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示意图:
六、项目费用预算
1、农业科技博览馆工程总成本
(1)农业科技博览馆土地租赁成本
博览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土地租赁成本按600元/亩/年计算,暂定博物馆使用年限50年,则需要土地租赁成本13.5万。
(2)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工程勘察、规划设计等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用初步确定50万元。
(3)农业科技博览馆建安成本
按长沙地区目前的大致行情2000元/平方米计算,则需要建设成本20002000=400万元。
(4)农业科技博览馆配套建设成本
博览馆外的道路、围墙、保安亭、绿化、地面硬化、安监设施等基础设施,馆内的安全监控设施、消防设施、电子屏幕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附属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初步估算150万元。
(5)工程总成本
以上几项成本合计为613.5万。
2、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成本
(1)馆内陈列物成本
馆内需要陈列实物样本或模型至少50个,平均每个按500元计算,则需要成本2.5万元;需要陈列蜡像至少15尊,每尊按4万元计算,则需要成本60万元;需要设计制作展板或壁画至少50个,平均每个展板成本按100元计算,则需要0.5万元;需要微缩景观10个,每个3000元,需要成本3万元;多媒体播放设施5个,每个2000元,需要成本1万元;展台展柜制作估算5万元;大型雕塑1个,造价2万;石雕书籍《齐民要术》需要制作成本1万;声光电设施2万元。
以上合计77万元。
(2)户外雕塑群建设成本
户外雕塑群至少需要19尊铜像雕塑,每尊6万,共需要成本114万。
(3)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制作费用总和
两项合计191万元。
3、项目费用总额
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一、文化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初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怀远。”皆承其义,“文”“武”对举,文化即取“文治与教化”义。文化原义,在中国先秦时代混同于“文明”、“文学”。《说文解字》:“文,错画也。”有三层意义:一是由语言文字象征符号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由伦理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义;三是美善德行之义。而“化”则是配合“文”而取“化成”之义。对文化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者专指文、史、哲,广义者则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论其结构,又主要表现在器物、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类型特征、价值取向等受到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本文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对其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二、中华大地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大河大陆型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中国农业发生很早,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域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汉晋以后,中国农耕区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中国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农耕经济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农业经济几千年一直稳定发展没有中断过。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华的农耕文明早就在河流相交的三角地带黄河中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三、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务实精神。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中国文化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作为农耕民族的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中华民族被西方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2.爱好和平,追求和谐。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国民众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他们追求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论语》云:“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墨子》曰:“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农耕民族反对敌对和冲突。同时,因农业生产常常受天时和地理的影响,因此,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些都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民众爱和平、求和谐的理想。
3.持续性与延续力。生活在东亚大陆上的华夏人及以后的汉人,栖息于由大河灌溉的辽阔而肥沃的原野间,自结束流动性的渔猎生活,很早就从事定居农业。定居农业的优越性诱使他们对于土地产生一种特别执著的感情。他们这样赞美大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使汉民族养成一种“故土重迁”的习惯,所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除少数行商走贩和从事“宦游”的士子外,大多数汉人,尤其是农民,终身固着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没有极端严重的灾荒和战乱,一般是不愿脱离故土的。由于人员少有迁徙,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有限,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便世世代代得以保存。这种可变性少的农耕经济,求延续、重稳定的特征,影响产生的中国文化就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延续力。《易传》所谓“可久可大”,《老子》所谓“天长地久”,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都是求“久”观念的典型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与延续力是十分明显的,从先秦诸子到汉代经学到唐代义疏到宋明理学,有着一条传统的横线延续。
4.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有着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因此,在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繁衍生存,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促进两者之间经济文化互补和民族的融合。一方面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另一方面农耕民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如秦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宋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多样化特点。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秦汉至明清则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与工商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儒道融合,这些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5.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中国农业文化成熟较早,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以及四时、四季循
环的现象,启示了中国文化中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政治生活中朝代的盛衰更迭,治乱分合的往复交替,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人世间的种种变幻离合,更强化了人们的循环观念。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便是循环论的表现。在循环论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社会运行缓慢迟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时间是悠久的、静定的,因而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使中国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6.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崇尚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着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承认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强调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它把无过无不及的庸常之道作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们凡事要适中、适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这种人生智慧,源自农耕经济的土壤。
文化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