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物价上涨问卷调查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物价上涨问卷调查范文第1篇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国内经济因素

1、需求拉动

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强大的内需促进了中国市场的繁荣,因此埋下通货膨胀的导火线。

2、成本推进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目前,我国正向知识经济转型,高工资,高成本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成本导致商品的高价格,因而导致恶性循环。

3、供求混合推进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三、国际投资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我国通货膨胀的一大表现就是房地产过热,据统计,我国房地产投资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国际资本。国际热钱往往会给一国金融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进而波及实体经济。因此,打击国际金融巨头投机行行为是每个国家的重任。

四、如何应对我国通货膨胀

1、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控制原材料和物价的上涨。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抑制房地产过度发展,调节物价,降低人民币价值等,停止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等。另外就是宏观调控,对金融就行适度调节。

一是相机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从需求方面抵制通胀; 二是相机选择紧缩性货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利率,央行卖出政府债券,从货币供给量方面控制通胀。

三是收入政策:政府规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界限,超过某一界限,就课以重税。

2、打击国际金融投机,防止国际通货膨胀向我国传递

物价上涨问卷调查范文第2篇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有着明显的上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

轮番上涨,引起普遍关注。单从CPI的走势来看,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从2010年1月的

3.7%,提高到2011年9月的13.4%,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达67.9%。居住类价格2010年1月上涨2.5%,2011年9月上涨5.1%,对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为18.7%。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要推手。最近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关键字:价格上升货币供应应对策略

我国国内物品价格上涨迅速的原因有许多,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分别讨论

分析其对我国当前物价水平走高的原因。

一、国际影响原因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现如今的物品价格有

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一)国际能源价格猛涨

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据工信部最新公布数据,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

55.2%,已超越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如2010年5月-2011年9月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约40%。对比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与我国CPI等3大价格指数的月度走势,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PPI的影响由2007-2008年间的6个月左右的时滞,缩短到2010年以来约1个月的时滞;对CPI的时滞也由2007年前约7个月缩短到当前约2个月。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例如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我国去年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在10月份就比上月上升50%以上。国际煤炭价格对国内物价指数传导时滞缩短至约3个月。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价格水平上涨。

(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扬

我国本来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对耕地形成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因此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0年进口粮食创下历史记录,总计超过60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占全球交易总量的60%,玉米进口为2009年的19倍,小麦也较2009年大幅增加。而同期全球粮食价格继续攀升,2010年10月~2011年1月,世界银行统计的粮食价格同比指数涨幅由15%上升到29%。美国农业部(USDA)远景预测农产品价格还是会保持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影响国内价格稳定。

(三)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变化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

为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和避免通缩的出现,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是继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美联储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政策。从国际市场看,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贵金属价格创历史新高,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均为大量货币(主要是美元)流向国际市场的佐证,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二,国内影响因素

物价水平走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国内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形势。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我国物价上涨迅速的原因。

(一)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最终决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能够保持货币的稳定,则物价水平就会稳定,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则物价就会上涨。假设在实际经济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决定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M提高1%,通货膨胀率△P/P就会上升1%,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纯粹是一个“货币现象”。由以上分析可得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过高。2008年年底,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形势,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两年的货币超发明显。特别是2009年6月以后,M

1、M2投放速度超过25%,其中M

1在2009年10月-2010年4月之间的投放速度超过了30%,2011年之前M

1、M2投放速度一直较高。2009年广义货币M2平均增长28%,超过9.2%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0.7%的通缩水平所对应的货币需求19.5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政策依然是扩张的,但扩张力度减弱较多。2010年末,货币供应量M1比2009年末增长22.2%,货币供应量M2增长 19.7%,增速分别比2009年末回落11.2和7.9个百分点,虽然已经有了相当幅度的回落,但增速仍然位于较高水平。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的措施,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效果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增速没有因调控而回落。不论造成这一结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只要货币供应量仍位于偏高的水平,要想取得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就会很难。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上涨。

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增速2010年上半年迅速回落,由2009年末的31.7%回落至18.2%,但下半年增速则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略有上升,年末同比增速达到了19.2%。贷款增加同样会要求货币供应量增加。

(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另一个对价格指数状况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为国家外汇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2010年增长18.7%,达到2.85万亿美元,2011年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加,到6月底达到3.20万亿美元。中央银行为了回收不断增长的外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货币,在乘数的作用下,这就会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三)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十分明显

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打工者的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全国29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工资平均增长幅度比2009年提高2%左右;2011年将延续这一趋势。例如,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从2010年7月开始由每月800元增至960元,增幅达20%。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010年7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建议案》

中还明确提出,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CPI联动的调整机制。

三、对物价水平走高的治理措施

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抑制未来物价过快上涨,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一)切实消除通胀的货币基础,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虽然央行采取了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但货币政策操作和实际效果是有区别的。在现实中,很多因素往往同时变动,紧缩的操作并不一定能抵消内在扩张动力。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8%,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3.1个百分点,回落较为明显,调控见到了效果。但其效果大部分被外汇储备加快增长所抵消,6月末,外汇占款同比增长19.8%,比2010年末加快2.9个百分点。负利率还会造成存款活期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生性扩张因素。

若货币政策仍维持目前的状况,控制通货膨胀就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必须切实地采取措施,尽快地消除负利率和把货币供应量增速降至适度水平,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例如可以减少货币流动性,包括少印钞票,当然中国印钞票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美元贬值的压力。但是多印出的钞票应该分给百姓或直接纳入养老金,而不是自行分赃。同时放松外汇管制,或发外汇给人民,这样人民可以拿着外汇去消费,就减少了顺差压力。同时还缓减了国内的需求压力,一举两得。

(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价格调控的政策措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稳定价格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中央与地方政策的一致性,确保调控效果;二是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既要收紧房地产等重点调控领域的流动性,又要保障非调控领域的资金供应,特别是满足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的资金信贷需求。

(三)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

食品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比很高,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历次物价上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平抑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涨幅的关键。食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避免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应从加强农副产品生产与供给管理着手,同时需要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1. 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保证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性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强化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积极性。

2.保障主要农产品及生鲜菜供应。要理顺流通环节,清理不合理物流收费,降低物流成本,打击游资对农产品囤积居奇等恶意炒作行为,实现市场自由交易机制与政府市场调控机制的有机统一。

(四)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输入型影响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中短期,规划和建立战略资源实物(如原油、燃油、铜等)储备机制;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采取收购或参控股方式进入海外战略资源勘探及开采、土地森林开发领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战略资源权益,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博弈能力,扩大国际商品采购价格话语权。

(五)提升居民收入

物价上涨就意味着居民拥有同样的货币数量能够买到的东西少了,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升居民收入。如果居民收入高于物价上涨,则通货膨胀,则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压力就会减小。所以要保证农村的“三免”政策却是落实到位,农民工的最低工资能够得到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以适当提高。

(六)引导和稳定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降低通胀惯性

通货膨胀惯性,也称为通货膨胀粘性,Fuhrer (1995) 年给出了其现代定义:在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之后,通货膨胀偏离其均衡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基于这一定义,持续的时间越长,表明通货膨胀的惯性越大。惯性越高,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效果就减弱,抑制通胀的社会成本也会增加。要在保障生产和供应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和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情绪,引导人们形成价格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价格环境充满信心。

结束语

价格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价格水平是判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标准尺度,也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4大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物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有许多,对于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共同实施。总的看来,要求政府消除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升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对食品类产品的成本管理,减小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升居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稳定居民对未来的恐慌情绪,为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元春.2008: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成思.2009: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物价上涨问卷调查范文

物价上涨问卷调查范文第1篇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