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第1篇

中考考点

1、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对相对性状,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变化。

3、

4、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的原因。

5、

6、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原因。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列举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运用。

7、 描述原始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第2篇

(1)毛颖

毛颖,后代全部毛颖;

(2)毛颖

毛颖,后代3/4毛颖:1/4光颖;

(3)毛颖

光颖,后代1/2毛颖:1/2光颖。

(1)PPPP

或者

PPPp(2)

PpPp

(3)

Pppp

2.小麦无芒基因A为显性,有芒基因a为隐性。写出下列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每一组合的F1群体中,出现无芒或有芒个体的机会各为多少?

(1)AA

aa

(2)AA

Aa

(3)Aa

Aa

(4)Aaaa

(5)aaaa

杂交组合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F1基因型

全Aa

AA,

Aa

AA

Aa

aa

Aa

aa

aa

F1表现型

无芒

无芒无芒

有芒

无芒

有芒

有芒

出现无芒机会

1

1

3/4

1/2

0

出现有芒机会

0

0

1/4

1/2

1

3.小麦有稃基因H为显性,裸粒基因h为隐性。现以纯合的有稃品种(HH)与纯合的裸粒品种(hh)杂交,写出其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其F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怎样?

F1基因型:Hh

;

表现型:有稃

F2基因型

HH:

Hh:

hh=1:2:1;

表现型

有稃:裸粒=3:1

4.大豆的紫花基因P对白花基因p为显性,紫花´

白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试用基因型说明这一试验结果。

紫花白花紫花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

PP

ppPp

3P_:1pp

6.花生种皮紫色(R)对红色(r)为显性,厚壳(T)对薄壳(t)为显性。R–r和T–t是独立遗传的。指出下列各种杂交组合的:

(1)亲本的表现型、配子种类和比例;(2)F1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表现型种类和比例。

1)TTrr

ttRR

2)

TTRR

ttrr

3)

TtRr

ttRr

4)

ttRr

Ttrr

杂交组合

TTrrttRR

TTRRttrr

TtRr

ttRr

ttRr

Ttrr

亲本表型

厚红

薄紫

厚紫

薄红

厚紫

薄紫

薄紫

厚红

配子

Tr

tR

TR

tr

1TR:1Tr:1tR:1tr

1tr:1tR

1tR:1tr

1Tr:1tr

F1基因型

TtRr

TtRr

1TtRR:2TtRr:1Ttrr:1ttRR:2ttRr:1ttrr

1Ttrr:1TtRr:1ttRr:1ttrr

F1表型

厚壳紫色

厚壳紫色

3厚紫:1厚红:3薄紫:1薄红

1厚红:1厚紫:1薄紫:1薄红

7.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一株红果、二室的番茄与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杂交后,子一代(F1)群体内有:3/8的植株为红果、二室的、3/8是红果、多室的,1/8是黄果、二室的,1/8是黄果、多室的。试问这两个亲本植株是怎样的基因型?

根据杂交子代结果,红果:黄果为3:1,说明亲本的控制果色的基因均为杂合型,为Yy;多室与二室的比例为1:1,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型,另一亲本为纯合隐性,即分别为Mm和mm,故这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YyMm和Yymm。

Pprrpprr

;

PpRrpprr;

PpRrppRr;

ppRrppRr

9.大麦的刺芒(R)对光芒(r)为显性,黑稃(B)对白稃(b)为显性。现有甲品种为白稃,但具有刺芒;而乙品种为光芒,但为黑稃。怎样获得白稃、光芒的新品种?

如果两品种都是纯合体:bbRRBBrr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种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

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都是杂合体bbRrBbrrBbRr

bbRr

Bbrr

bbrr直接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10.小麦的相对性状,毛颖(P)是光颖(p)的显性,抗锈(R)是感锈(r)的显性,无芒(A)是有芒(a)的显性。这三对基因之间也没有互作。已知小麦品种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如下,试述F1的表现型。

(1)

PPRRAa

ppRraa

(2)

pprrAa

PpRraa

(3)

PpRRAa

PpRrAa

(4)

Pprraa

ppRrAa

(1)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_Aa);毛颖抗锈有芒(PpR_aa)

(2)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_);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3)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_R_A_);毛颖抗锈有芒(P_R_aa);

光颖抗锈有芒(ppR_aa);光颖抗锈无芒

(ppR_A_)

(4)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a);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

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

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11.光颖、抗锈、无芒(ppRRAA)小麦和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小麦杂交,希望从F3选出毛颖、抗锈、无芒(PPRRAA)的小麦10个株系,试问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的小麦若干株?

由于F3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中PPRRAA的比例仅为1/27,因此,要获得10株基因型为PPRRAA,则F3至少需270株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

13.萝卜块根的形状有长形的,圆形的,有椭圆形的,以下是不同类型杂交的结果:

长形圆形

595椭圆形

长形椭圆形

205长形,201椭圆形

椭圆形

圆形

198椭圆形,202圆形

椭圆形

椭圆形

58长形,112椭圆形,61圆形

说明萝卜块根形状属于什么遗传类型,并自定基因符号,标明上述各杂交组合亲本及其后裔的基因型。

不完全显性

15.设玉米籽粒有色是独立遗传的三显性基因互作的结果,基因型为A_C_R_的籽粒有色,其余基因型的籽粒均无色。有色籽粒植株与以下三个纯合品系分别杂交,获得下列结果:

(1)

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籽粒;

(2)

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25%有色籽粒;

(3)

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籽粒。

试问这些有色籽粒亲本是怎样的基因型?

根据(1)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或C为杂合型;

根据(2)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和R均为杂合型;

根据(3)试验,该株基因型中C或R为杂合型;

综合上述三个试验,该株的基因型为AaCCRr

16.假定某个二倍体物种含有4个复等位基因(如a1、a2、a3、a4),试决定在下列这三种情况可能有几种基因组合?(1)一条染色体;(2)一个个体;(3)一个群体。

(1)四种可能,但一个特定染色体上只有其中一种,即a1或a2或a3或a4。

(2)十种可能,但一个特定个体只有其中一种,即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a1a2或a1a3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第3篇

知识目标 :

1、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让学生对遗传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并能够归纳说明性状的概念。

2、初步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

3、理解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携带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4、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基本概念。

5、了解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

6、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以及有关法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2、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通过判定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4能力。

1

2

3 [

、在观察、探究活动的记录和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目标: 、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人类预防遗传病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难点: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引言]

各位同学新年好啊!同学们你们在春节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小孩长得真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呢?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律?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

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 (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化?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

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下面我们以人的卷舌和不卷舌为例,研究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能否卷舌,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卷舌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卷舌,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卷舌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卷舌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不卷舌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卷舌。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能否卷舌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

(1)爸爸、妈妈卷舌,孩子卷舌;

(2)爸爸、妈妈不卷舌,孩子不卷舌;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卷舌、妈妈不卷舌,孩子卷舌;

(5)爸爸卷舌、妈妈不卷舌,孩子不卷舌;

(6)爸爸不卷舌、妈妈卷舌,孩子卷舌;

(7)爸爸不卷舌、妈妈卷舌,孩子不卷舌。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特征,这就是遗传。(4)、

(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

提问:父母都是卷舌,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不卷舌的后代?

(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不卷舌的后代?

(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不卷舌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

示投影片: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不卷舌,生出一个卷舌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 (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人类的性别决定

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生男生女真的是能人为控制的吗?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类的性别是由性状控制的,也就是说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我们共有23对染色体,对比一下,我们发现1-22号染色体在性状和大小上几乎一样,而地23号染色体有明显的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控制男孩和女孩的性别是由第23号染色体决定的,因此我们把第23号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而1-22号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染色体的重新排列情况.

由此我们发现社会上认为的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说法是错误的.

5.人类的主要遗传病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性状、基因、染色体,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第21章 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 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

2. 生物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性状:遗传学家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都称为性状

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有效dna片段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人类的性别决定

5.人类的主要遗传病

6.遗传病的预防

[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要注意从学生自身或身边的问题、现象开始,从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助获得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生物的遗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第4篇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语句:

1、单基因遗传病: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b、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d、伴X显性遗传:抗VD性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

4、优生及优生措施:a、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b、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适龄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d、产前诊断。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 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第5篇

一、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

在孟德尔以前有许多人为研究亲代与子代的遗传规律前赴后继, 但都未成功, 孟德尔运用杂交豌豆试验, 在1866年的奥地利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理论与实践的操作使得孟德尔这一学说在后来获得广泛认同。孟德尔也是生物学上第一个运用实验来进行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学研究者、学者。[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探索, 它运用34个不同的豌豆品种, 通过绘图统计、数据分析方式发现结论。他认为, 生物的性状都是通过亲代的遗传分子传递的, 这些遗传分子成对存在, 当不同遗传分子之间又是相互分离。遗传因子杂交以后仍然会保持之前的存在状态, 杂交产生配子时, 不同的遗传因子会互不影响的分配到不同的配子当中, 完整遗传给下一代, 即在亲代当中尤为表现出来的性状, 子代当中也很有可能表现出来。后人根据孟德尔提出的这个理论, 将孟德尔称为“遗传学的奠基人”、“遗传学之父”。

二、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在课本当中这样说明“染色体复制一次后, 细胞连续分裂2次”, 图解如下:

这说明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两个周期, 在减数分裂间期和前期, 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1次复制, 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 后期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重组, 这时分裂的两个细胞中染色体恢复到原有数量, 即减Ⅰ期是分同源染色体。减Ⅱ期不同的是在细胞分离时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即减Ⅱ期是分染色体。课本上的细胞分裂还通过生殖细胞的分裂举例, 配子的生成也是按照减数分裂进行, 只是期间加入了有丝分裂, 具体如下图:

三、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摩尔根通过果蝇的试验证明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细胞进行遗传所需的物质, 但承担遗传的物质是核酸,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关于DNA, 各不同版本的教材当中有不同叙述, 主要是因为各教材对于DNA的界定和理解不同。DNA具有的特性概括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 DNA是所有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遗传信息的载体, 因为有RNA病毒等存在, 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现在通常给基因的定义是:基因是带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是带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就是说:生物性状受到基因控制;基因的4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着某一种特定的遗传信息。但对于RNA来说, 先进的生物界普遍认为RNA是DNA的祖先, 因为DNA可以从RNA演变而来, RNA又可以行使遗传功能, 也能够翻译出某些通常的蛋白质。

四、物种基因变异

1)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基因变异和突变。配子是亲代的产物, 与子代的形成有关, 是遗传信息传递的唯一媒介, 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具有如表关系:在这当中有一点需要注意, 人类和动物的原始生殖细胞 (精细胞和卵细胞)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 只有少数会通过受精成为受精卵, 即两性生殖;部分生物的发育不会经过受精卵, 而直接由卵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新的个体, 即单性生殖。这两种不同的情况染色体的分离情况也有不同, 因此要注意染色体的数量, 分清基因变异是同源染色体的错误还是染色单体的错误。

2) 单细胞生物的基因变异。单细胞生物有两种, 一类是原核生物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 一类是真核生物 (有成形的细胞核) 。原核生物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 原核生物的由于其抗干扰能力差的特性, 因此碱基容易出现变化, 当碱基出现变化时就会产生基因突变, 表达出的性状也将随之改变。真核生物由于细胞核的存在, 因此变异途径就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三种, 然而真核生物的碱基变化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形状改变, 真核生物不同的碱基排列可能表现的是同一性状, 这种情况在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当中也有体现。

五、结束语

生物的进化是多元化的、复杂的过程, 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虽然性状表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已经近乎适应。同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的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要知道基因变异一直存在, 也就意味着生物的进化也将一直存在, 这也就是说:生物的进化是没有止境的。

摘要:自生物诞生以来, 生物界就不断进行着进化, 在这些不断的进化当中, 遗传是最主要的途径, 其次是环境。生物体的遗传又牵及到细胞分裂、DNA、染色体上基因突变等等, 为方便高中生学习这些内容, 本文就其中的重点、难点加以简要阐释。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遗传,进化

参考文献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第6篇

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干扰抑制技术

 教学要求

1.了解噪声干扰的来源及噪声的耦合方式。 2.掌握噪声的干扰模式。

3.掌握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 教学重点

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 教学课时

3学时  教学内容: 7.1 噪声干扰的形成 干扰与噪声:

在非电量测量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总是有一些无用的背景信号与被测信号叠加在一起,这称为干扰,有时也采用噪声这一习惯用语。

噪声对检测装置的影响必须与有用信号共同分析才有意义。

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提高信噪比,以减少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7.1.1噪声源

1.机械干扰

机械干扰是指机械振动或冲击使电子检测装置中的元件发生振动,改变了系统的电气参数,造成可逆或不可逆的影响。对机械干扰,可选用专用减振弹簧-橡胶垫脚或吸振橡胶海绵垫来降低系统的谐振频率,吸收振动的能量, 从而减小系统的振幅。

2.湿度及化学干扰

当环境相对湿度增加时,物体表面就会附着一层水膜,并渗入材料内部,降低了绝缘强度,造成了漏电、击穿和短路现象;潮湿还会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并产生原电池电化学干扰电压;在较高的温度下,潮湿还会促使霉菌的生长,并引起有机材料的霉烂。

某些化学物品如酸、碱、盐、各种腐蚀性气体以及沿海地区由海风带到岸上的盐雾也会造成与潮湿类似的漏电腐蚀现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保护:浸漆、密封、定期通电加热驱潮等。

3.热干扰

热量,特别是温度波动以及不均匀的温度场对检测装置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元件参数的变化(温漂)、接触热电势干扰、元器件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时,引起寿命和耐压等级降低等。

克服热干扰的防护措施有:

选用低温漂元件,采取软、硬件温度补偿措施,选用低功耗、低发热元件,提高元器件规格余量,仪器的前置输入级远离发热元件,加强散热、采用热屏蔽等。

4.固有噪声干扰

在电路中,电子元件本身产生的、具有随机性、宽频带的噪声称为固有噪声。最重要的固有噪声源是电阻热噪声、半导体散粒噪声和接触噪声等。固有噪声可以从喇叭或耳机中反映出来,但更多的时候是反映在输出电压的无规律跳变上。

5.电、磁噪声干扰

电磁干扰源分为两大类:自然界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后者是检测系统的主要干扰源。

(1)自然界干扰源包括地球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电噪声、太阳耀斑辐射噪声以及大气层的天电噪声。后者的能量频谱主要集中在30MHz以下,对检测系统的影响较大。 (2)人为干扰源又可分为有意发射干扰源和无意发射干扰源。 7.1.2噪声的耦合方式

噪声要引起干扰必须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或传输途径才能对检测装置的正常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常见的干扰耦合方式主要有静电耦合、电磁耦合、共阻抗耦合和漏电流耦合。 1.静电耦合 2.电磁耦合

3.阻抗耦合 4.漏电流耦合 7.1.3噪声的干扰模式

1.差模干扰 2.共模干扰 7.2 硬件抗干扰技术 7.2.1接地技术

接地起源于强电技术,它的本意是接大地,主要着眼于安全。这种地线也称为“保安地线” 。它的接地电阻值必须小于规定的数值。

对于仪器、通讯、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来说,“地线”多是指电信号的基准电位,也称为“公共参考端”,它除了作为各级电路的电流通道之外,还是保证电路工作稳定、抑制干扰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接大地,也可以与大地隔绝。

检测系统中地线的种类:

(1)信号地:指传感器本身的零电位基准线。 (2)模拟地:模拟信号的参考点。 (3)数字地:数字信号的参考点。

(4)负载地:指大功率负载或感生负载的地线。

(5)系统地:整个系统的统一参考电位,该点称为系统地。 以上5种类型的地线,接地方式有两种:

单点接地:有串联接地和并联接地两种,主要用于低频系统。

多点接地:高频系统中,通常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各个电路或元件的地线以最短的距离就近连到地线汇流排上。 7.2.2屏蔽技术

利用金属材料制成容器,将需要防护的电路包围在其中,可以防止电场或磁场耦合干扰的方法称为屏蔽。

屏蔽可分为静电屏蔽、低频磁屏蔽、驱动屏蔽和电磁屏蔽等几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屏蔽方式。

1.静电屏蔽:能防止静电场的影响,可以消除或削弱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分布电容耦合而产生的干扰。

2.电磁屏蔽: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做成屏蔽层,利用高频干扰电磁场在屏蔽体内产生涡流,再利用涡流消耗高频干扰磁场的能量,从而削弱高频电磁场的影响。

3.低频磁屏蔽:电磁屏蔽对低频磁场干扰的屏蔽效果很差,对低频磁场的屏蔽,要用导磁材料做屏蔽层,将干扰磁通限制在磁阻很小的磁屏蔽体内部,防止其干扰。

4.驱动屏蔽:就是使被屏蔽导体的电位与屏蔽导体的电位相等,能有效抑制通过寄生电容的耦合干扰。 7.2.3滤波技术

滤波器是一种允许某一频带信号通过,而阻止另一些频带通过的电子电路。滤波就是保持需要的频率成分的振幅不变,尽量减小不必要的频率成分振幅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

一 滤波器分为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1.低通滤波器 2.高通滤波器 7.3 软件抗干扰技术 7.3.1 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由软件算法实现,不需要增加硬件设备,只要在程序进入控制算法之前,附加一段数字滤波程序。

1.中位值法 2.平均值法 3.限幅滤波 7.3.2 软件冗余技术

进行软件设计时要考虑到万一程序“跑飞”,应让其自动恢复到正常状态下运行,冗余技术是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冗余技术主要有指令冗余技术、数据和程序冗余技术。 7.3.3 软件陷阱技术

当乱飞程序进入非程序区或表格区时,采用冗余指令使程序入轨条件便不满足,此时可设定软件陷阱。

软件陷阱,就是用引导指令强行将捕获到的乱飞程序引向复位入口地址0000H,在此处将程序转向专门对程序出错进行处理的程序,使程序纳入正轨。 7.3.4 “看门狗”技术

计算机受到干扰而失控,引起程序乱飞,也可能使程序陷入“死循环”。当指令冗余技术、软件陷阱技术不能使失控的程序摆脱“死循环”的困境时,通常采用程序监视技术,又称“看门狗”技术,使失控的程序摆脱“死循环”。

“看门狗”技术既可由硬件实现,也可由软件实现,还可由两者结合实现。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

微生物遗传学教案范文第1篇中考考点1、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对相对性状,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