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
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第1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茁壮”、“瓜藤”、“凸出”、“杞人忧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看到课题,你有了什么想法?
2.课件出示丝瓜的图片,说一说丝瓜的外形特点,介绍一下丝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效果,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义。
3.把课文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内容。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丝瓜的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三、细读课文,感悟丝瓜的神奇
1.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丝瓜的神奇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以后找出描写丝瓜的语句。
2.指名读,感受丝瓜的神奇。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抓重点汇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语句。
A.随意种上却茁壮成长。
B.生长神速,让人难以相信。
C.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
D.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
E.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4.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学习的收获,主要从理解课文方面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
2.说一说:课文是用怎样的方法写出丝瓜的神奇的。
二、品读词句,进一步感悟与交流“神奇”。
1.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A.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B.丝瓜藤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C.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给土墙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2.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竟然”的“竟”是什么意思。
B.丝瓜为什么会出乎作者的意料?
C.“竟然”的“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丝瓜的神奇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作者越担心就越能表现丝瓜的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作手法。)
3.你们知道作者每一次担心什么,为什么担心吗?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配乐朗读,体会情感。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2.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以及作者对丝瓜的喜爱之情。
四、探究提高,课堂小结
1.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概括全文内容。
2.让学生自己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主要从体会词句方面谈。
板书设计:
14.神奇的丝瓜
瓜籽
神奇(旺盛的生命力)
瓜秧
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1、搜集有关克隆的知识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顺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西游记》里面的情节,拔一把毫毛,吹出猴万个,图片引出新课。
二、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
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克隆为什么神奇? 3.克隆有什么作用呢?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
3、认读生字词
四、大体感知课文
1、图文结合理解嫁接,压条的意思
2、结合句子理解“绝”的意思
3、再次浏览课文,思考: 什么是克隆?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自然界的克隆? 克隆有什么作用呢
五、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1)第一段(1)孙悟空能够快速克隆自己。
(2)第二段(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4)、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六、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
七、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第一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复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认读词语
(三)、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一)、理清课文思路,明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1)、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2)、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4、本段的结构方式
(三)、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1)、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2)、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3)、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4)、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一)、《神奇的克隆》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神奇的克隆》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二)、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一)、说说克隆这项技术神奇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将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一些知识卡片。)
7、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第3篇
自然界里,叶子普普通通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事物之一,是现实的,触手可及的,但对他们来说,叶子又是陌生的。学生在采集叶子、观察叶子的过程中,了解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叶子的用途。在制作叶贴画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活动目标是:
1、 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2、组织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树叶,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引导学生欣赏叶子的美。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 学习适材、适形、适色的即兴创造,制作精美的叶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重点:
制作叶画,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难点:
体会叶子的神奇。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开题 (24课题)
一、 激起兴趣 导人活动
大自然非常美丽,老师带来视频想不想看一看?看过你觉得美吗?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风一吹呀树叶就从树上一片一片的飘落下来了。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将秋天装扮得更加美丽了。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很多叶子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 神奇的叶子世界(板书)一起去看一看。
活动准备:
1 课前让学生采集落叶并搜集落叶的相关知识。
2 教师自备若干叶子和几幅叶画。
3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16开纸张大小的薄纸板以及胶水一瓶,剪刀一把、水彩笔。
4 闪光卡若干(作奖品用)。
5 课件、投影仪等。
第二阶段
活动阶段 (68课时)
一、汇报交流 实践活动
1、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用途。
师:同学们将采集的叶子都拿来了吗?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采集来的叶子?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啊!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呢?看来大家的小眼睛都很亮。大自然中的叶子五颜六色,形态万千,大小不一。(板书)说一说你采集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是大还是小呢?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叶形(掌形、带形、心形、扇形、披针形、苹果树叶、杨树叶、卵形)。再介绍一些特殊的叶形(龟背形、匙形、鳞形、圆形。)
课件最后出示一个比较大的圆形莲叶,
师:这个莲叶可真大呀!足可以当遮阳伞了。那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叶子呢
学生讨论汇报搜集资料。
师:有机会我们一定要亲眼看一看这些奇特的叶子。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叶子,有一些植物的叶子我们还可以用嘴来品尝它们的味道。请举出几种能食用的叶子。
学生出示实物汇报交流(白菜叶、韭菜叶、菠菜叶、香菜叶、葱叶、苦菜叶、萝卜叶、芹菜叶、生菜叶、油菜叶、番薯俗称地瓜叶、香椿树叶可以炒着吃。)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叶子的用途非常广,体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家知道叶子除了能食用还有什么用途吗?
学生汇报交流。(银杏叶价值:银杏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实践证明,平时以艾叶每月熏蒸1~2次,在冬季及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熏蒸1~2次,能使各种常见致病菌、病毒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有效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芭蕉叶治烫伤:芭蕉叶适量,研末。水泡已破者,麻油调搽;水泡未破者,鸡蛋清调敷。茶叶可以泡茶。枫叶: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用于肠炎,痢疾,胃痛;外用治毒蜂螫伤,皮肤湿疹。叶子可以吸灰尘、叶子可以遮风挡雨等。)
师:(出示几幅叶画)我们还可以用叶子制成漂亮的叶画来装饰我们的房间或教室。看看老师制作的叶画是不是很漂亮?谁能猜猜老师这几幅叶画都是怎么做的呢?
生:猜叶画制作方法。
师:同学们,老师根据叶子的不同颜色、形状,用剪刀剪剪,笔画画,胶贴贴,这样一幅叶画就做出来了。咱班同学在搜集叶子资料的时候找到一些非常漂亮的叶画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叶画好看吗?喜欢吗?想做吗?说说你想做什么?想怎样做?
生: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下面就让我们先到小组里摆一摆,再说一说。
生:在小组里摆形讨论。
师:大家停一停,你们再拼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生:汇报。
师:提醒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那么,就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动起你灵巧的小手做一做吧!制作一张有好玩又好看的叶画,讲一讲叶画里的故事。看看谁的设计最生动,最独特。我们还要评选出创作小明星呢。开始吧!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生:学生分组制作。
师: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
三、展示成果 分享成功
师:请同学们把做好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完成了作品的同学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创编一个小故事,然后讲给同学听。
生:编故事。
师:好了,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作品都完成了,快来看一看你最喜欢那一幅?为什么?当然也可以介绍自己的作品。
生:评选创作小明.
四、拓展延伸 总结活动
同学们,落叶因为有了你们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神奇;秋天因为有了你们的巧手而变得更加美丽;世界因为有了你们的童真而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都来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吧!
2 教师自备若干叶子和几幅叶画。
3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16开纸张大小的薄纸板以及胶水一瓶,剪刀一把、水彩笔。
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够认读绿线格内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克隆”是什么以及克隆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2、初步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有关克隆的资料。
3、课前预习: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够认读绿线格内的生字,初步理解生词。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克隆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呀?(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西游记》),你们喜欢《西游记》中哪些人物?(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他有哪些本事?孙悟空可真神了,一根毫毛就变出了许多小孙悟空来。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这个神话引发了人类复制自身的幻想,孙悟空能复制自身的本领,就是现代科技领域研究的“克隆”(板书“克隆”)。
2、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真的像神话中描绘的那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教师板书课题:神奇的克隆)
3、从课题看,“神奇”是什么意思呀?(非常奇妙)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认真阅读课文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二、初学课文
1、 自由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检查自读:
(1)指名分段读文,达到读通读顺;
(2)指名板演“薯”、“率”,检查对生字的识记(其他同学描红生字,加强识记效果)。
(3)检查,朗读生词: 马铃薯 嫁接 细菌 饲养 效率 诱人 雌性 濒危 卓有成效
3、 默读课文:要求:画出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如自己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
4、 归纳汇总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联系读文、生活,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三、理清层次,初探写作顺序。
1、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克隆”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克隆是什么、克隆羊“多利”的意义和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2、交流。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指名说说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指名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指名说说哪些
四、学习第
1、2自然段。
1、自读第
1、2自然段,想想,什么叫克隆?
2、交流。
结合第2自然段的相关句子,体会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并知道无性繁殖就是克隆。
(在这里相机介绍说明方法:下定义)
3、朗读第
1、2自然段。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独立观察并书写1-2个字。 2.(投影)自我展示,自我评价。 3.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kâ lïng fán zhí xiān tiān jià jiē hōng dîng
( ) ( ) ( ) ( ) ( ) jiā chù sì yǎng xiào lǜ zhuāng pâi yîu rãn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诱(
)
例(
)
饲(
)
薯(
) 透(
)
列(
)
伺(
)
暑(
)
3、留心生活,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物,如果你会克隆,你觉得你能做点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嫁接、诱人、例如”等生词。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拼音写词语,集体订正。
2、什么叫克隆?
二、精读课文:
过渡:本文原来的题目叫克隆之谜,但是编者却更名为“神奇的克隆”。这节课咱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这克隆如何神奇。自己读课文3--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克隆的神奇。(可以把你的想法简要的写在书上) 交流重点:
(一)第
3、4自然段:
1、扣住中心句“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说说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渗透说明方法:举例子)结合省略号再举些例子。 植物:扦插 压条 嫁接
(相机补充葡萄、桂花、桃树等植物的克隆方式。)
b、低等生物:分裂 (补充视频,感受细菌的分裂繁殖)看着不太舒服,但读文字还好,谁来读一读。齐读。
(二)第5自然段:
1、高等动物的克隆很神奇。
克隆多利的方法很复杂,但说白了,就是用一只羊身上的一个细胞培育成一只羊。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动物。它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多莉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来临。继多莉出现后,克隆,这个科学术语变得广为人知。克隆猪、克隆猴、克隆牛纷纷问世,似乎一夜之间,克隆时代已来到人们眼前。
(三)第6-8自然段:
1、克隆的神奇还表现在它能造福人类。
2、交流。
a、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 优良的家畜。
(补充微型莲藕:取下一片小小的莲藕藕尖,运用克隆技术,两年内可培育出200支微型种藕,按传统方式,每亩藕地用种量达200公斤,而采用克隆种藕,每亩仅需50公斤,易于运输并且不带病毒。) b、挽救濒危物种。(欧洲盘羊 野牛 熊猫) c 、医学上:植皮,制造人体“配件”器官
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搜集的资料)
3、教师引读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师: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诱人”什么意思?
三、写话练习:假如你会克隆,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
四、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克隆
(
)的成就
造福(
) (
)的研究
(
)的技术
提高(
) (
)的前景
(
)的动物
利用(
)
2、根据课文内容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 )( )关头 一( )一( ) 繁殖( )( ) 一( )( )二 ( )( )成效 品( )优( ) 濒危( )( ) 免( )( )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克隆也叫____,也就是不经过____直接繁衍后代。它是一项可以造福于______的科技成果。课文先写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
2)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______;_____ 3)_____年,____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名字叫_________。
4、写话练习。
如果你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来造福人类?为什么?
板书设计:
8 神奇的克隆
植物 下定义
低等生物 举例
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第5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茁壮”、“瓜藤”、“凸出”、“杞人忧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丝瓜的神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看到课题,你有了什么想法?
2.课件出示丝瓜的图片,说一说丝瓜的外形特点,介绍一下丝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效果,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义。
3.把课文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内容。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丝瓜的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三、细读课文,感悟丝瓜的神奇
1.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丝瓜的神奇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以后找出描写丝瓜的语句。
2.指名读,感受丝瓜的神奇。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抓重点汇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语句。
A.随意种上却茁壮成长。
B.生长神速,让人难以相信。
C.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
D.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
E.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4.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学习的收获,主要从理解课文方面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
2.说一说:课文是用怎样的方法写出丝瓜的神奇的。
二、品读词句,进一步感悟与交流“神奇”。
1.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A.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B.丝瓜藤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C.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给土墙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2.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竟然”的“竟”是什么意思。
B.丝瓜为什么会出乎作者的意料?
C.“竟然”的“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丝瓜的神奇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作者越担心就越能表现丝瓜的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作手法。)
3.你们知道作者每一次担心什么,为什么担心吗?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配乐朗读,体会情感。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2.美读课文,体会丝瓜的神奇以及作者对丝瓜的喜爱之情。
四、探究提高,课堂小结
1.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概括全文内容。
2.让学生自己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主要从体会词句方面谈。
板书设计:
14.神奇的丝瓜
瓜籽
神奇(旺盛的生命力)
瓜秧
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了解水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有操作员、记录员、整理员、纪律员、汇报员。
教具准备:
毛巾,纸巾、硬币、水杯、滴管、红墨水、抹布、曲别针、硬币、垃圾袋;
教学过程:
1、手指游戏:一根手指,变变变,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兔子;三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四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螃蟹;五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小鸟;小小鸟飞走了。
2、师:“通过这个手指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小手非常的灵活。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你们的小手将要派上很大的用场。因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用眼观察及动手做实验进行科学的探究之旅,了解一种物体的一些性质。在做实验时,大家来比比看,看谁的小手最灵活。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哪种物体呢?
(一)、设音导入。 播放声音,揭示是---(水)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的神奇之处,教师板书课题---神奇的水
1、认识毛细现象。 实验一 感受会“爬”的水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水能不能往上面爬呢?学生猜测。
老师准备了一盆纯净的水,现在我把毛巾的下端浸在水盆里,请大家仔细观察,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做实验,生观察。学生汇报。 毛巾没浸到水的地方怎么有水呢?
激疑:水的确往上爬了。这也是水的神奇之处。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实验二 揭秘会“爬”的水 认知现象,探究原因 ①猜测: 老师这儿有几种材料,分别是纸巾、抹布、塑料直尺、玻璃棒、报纸、粉笔,把它们插入水中,水是否能沿着它们往上爬,先在表格中完成我的猜测。
出示: 实验记录表
②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猜的那样,接下来该怎么办?(动手试一试)
③讨论实验方案:
A毛巾往上爬老师用的是清水,是不是觉得有点看不清,你有没有办法,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水往上爬?
(给水加颜色)
B把毛巾插入水中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刚才的实验要求毛巾不要往下按,以上5种材料也一样不要往下按,放在同样的高度。放入时间是二十秒钟。实验中对器材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器材。注意安全与卫生。
C小组成员怎样分工?
(一人操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D在动手实验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做过的材料能不能直接放在桌上?
(实验后把做过的材料放在报纸上)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④ 学生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 刚才各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谁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生展示实验报告。汇报结果:大家的观察结果和他们一样吗?
师:刚才老师是把一端浸入水中,如果我把刚才四种材料平铺开,会有什么情况分别在他们上面滴一滴红墨水,大家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呢?你来说说看。
师:我们来试试看?为什么呢
谁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呢?引导学生说出向四周扩散 ⑤讨论:
纸巾、抹布能让水往上爬,而玻璃棒、塑料直尺却不可以,什么道理?讨论讨论。
展示结果:(预设学生的回答:软 薄 轻吸水 小孔 小缝隙)(摸一摸 撕一撕 看一看)
看来正是有了小孔,才存住了水,产生了水往上爬的现象。 生分组实验观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谈话:同学们,假如老师有一个苹果,这位同学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个相互交换,请问我有几个苹果,这位同学有几个苹果。假如我有一个水的发现,这位同学有一个水的发现,我们两个相互交换,请问我有几个发现,这位同学呢?因此,请大家仔细听听别人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好吗?
看来,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往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往上爬。小孔和缝隙合起来就叫做“孔隙”。 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创造应用:
(1)讲述: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毛细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有毛细现象呢? (2)酒精灯里的酒精为什么会升到灯芯顶端呢? (因为灯芯里面有孔隙,酒精能沿着它上升)
(3)还有我们在宣纸上写字,画画,颜料水向四处散开,插鲜花的海绵吸水等现象,也属于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无处不在,请同学们课后再留心观察。
2、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导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神奇的性质,不信,大家再来做个实验试试。
(实验准备:每个小组发一枚硬币,一支滴管。) (1)设疑。
教师用滴管滴一滴水在一枚平放的硬币上,提问:如果一直这么滴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水会从硬币上流下来)
(2)猜测一枚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组员们自由猜测,讨论后组内得出的结果由记录员记录下来)
(3)讲解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要求:
①在做实验时,硬币要平放在桌上,每次只能滴一滴水,边滴边数,记录当水溢出来时,一共滴了多少滴? ②要从各个角度(正面、侧面)观察硬币上的水。
(4)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表面呈什么形状。并把形状画在记录卡上。
(5)学生汇报。(呈弯曲状)汇报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可先请同学们解答,当都解答不了时,告诉学生:“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出示“表面张力”)
滴了这么多滴水,水还没有留下来它们具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团结
师生合作游戏,理解“互相拉着”。
师:水的表面也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科学上把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二)生活中的水的表面张力
学生讨论: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水的表面张力吗?
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水黾在水面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支撑;草叶上的露珠和小水珠,都是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成为圆球状。
(三)总结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知道水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或向四周扩散,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科学上把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师:通过这节课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下作业:
1、课后试一试: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
2、回家试着做一棵变色花,你是怎么做到的,准备下次交流。 整理用品、养成习惯 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把实验用品放在方便袋里交给组长带回教室,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神奇的口袋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