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第1篇
比如说活动《5以内按数取物》是让幼儿能从多个物体中取出5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初步理解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增强小朋友对数字的敏感性;喜欢参与集体游戏和分组游戏。
首先让小朋友完成一个走线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静心,对后面的操作活动做好情绪和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在集体和个人活动中,我们老师和孩子一起来探索,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操作,在操作中观察每个孩子每个发展特点,做到注重个别差异,并且控制住时间。
在自由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因为桌面小,而学具多,所以我们采用每个小朋友一个鞋盖,让他们在鞋盖内操作学具,整洁又不易混乱,每个幼儿都能很好的进行操作。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第2篇
课程内容有个人数字,企业数字,流年,流月,流日,与股票
一、数字与企业
一个企业的诞生的时间,在宇宙的时空中带来了什么样的能量
企业的成长趋势是你期望的那样健康吗?
企业的诞生是有个性的,你怎样趋吉避凶,呵护它的成长。
你的合作伙伴跟你的能量组合是否一定会创造财富。
能了解我们合作伙伴的优势与不足,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 达到共赢。
二、数字与人生
家庭的和谐:你与你的伴侣的关系有可能产生冲突的地方是在哪里,怎样去到和谐。
子女的教育: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会有他们自己的人生旅途,作为他们的父母你怎样顺势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人生最重要的几个支点
掌握由负面能量转换成正面能量的秘诀:首先你自己带着什么样的能量来到这个世界。
三、数字与五行
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盾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五行相生,相克,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秩序: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秩序: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所主的事物
四柱五行宜从事的行业与方位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五行之性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五行相生相克在风水学及中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四、数字与财富
揭示 关于财富的密码, 领悟获得财富的神奇方法。
你怎样突破你生命能量的节点,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第3篇
对人类来说,现代天气,气候与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价值,但又处于变化和危机发展的时代。自古以来,危机都是发展的动力,当前的危机主要来自人类自己,在认识与处理现代气候变化与水荒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
大气就像一部
大机器,它的能源是太阳辐射。主要受到天文因子(如纬度的差别)和地表层因子(如海陆差别与地形,植被等)的影响,转变成为热能,一般用温度表示。温度有纬度的差别,也有区域与地方的差异。最突出的区域差异是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温度差异是产生气流的主要动力。一般大气环流,季风环流与其它风系被称为热力环流,因为它们都是热力差别推动的环流系统,前苏联科学家舒列金形象地简称之为热机。气流循环又带动水分循环。这两种循环是互相影响,共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
水分主要通过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并由气流输进大陆后,以降水的形式到达陆地表层,形成多种多样性和五光十色的水气现象。降水与温度是地球上产生各种气候带与气候区的原因,当前人们所说的气候变化主要指的就是长时期里温度与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强度与持续的时间对生产生活有决定性影响,也是风调雨顺或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里累次出现人们难以适应的异常现象,这就是灾害。涝灾就是降水量超过农业生产承受能力的上限,旱灾则是低于需水量的下限,热害是温度高于生产承受能力的上限,冷害则是农作物难以忍受的下限。因此,几千年的历史既是人们开发利用天气气候与水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们同旱涝与冷热灾害的斗争史。夏禹治水与羿射九日等传说故事就是人们对古代灾害的回忆与想象的文学表现。
美好地球上的天气气候与水都是宇宙中极其珍贵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从反面反映了这种资源的价值,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和珍惜自然给予人类的这种恩赐。
更值得人们担心的是,自从工业迅速发展以来,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工业使用化石能与机器,有力地推动生产能力加速提高。从此人类不再完全听命自然,而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动权。然而,生产的发展不可能不影响自然界,这个影响首先原于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加速消耗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化石能源供不应求发出了了自然资源危机信号,而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的灾害性的结果,把全球变暖变成科学的热门课题,都反映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平衡因人类滥用资源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能量收支失调在现代最突出地表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所引起的全球增温;而自然界的物质平衡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物的增加与现代水荒问题,这两者都具有恶性发展趋势,可能引发全球性灾变,因而得到社会各界与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全球增温实际上是人为提高大气的能量水平。应当认为,人们利用化石能极为粗放,低效多耗,导致能源匮乏,而燃烧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数量很大,并却未经处理地排入大气。自然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取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支出之一,而人类又大量破坏植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收入猛增而支出剧减,所以温室气体的浓度与温室效应有增无减,是全球增温的气候变化的原因。
应当认为,事实是最强有力的证明。近百年来,世界平均温度上升了0.6℃。如果这个升温值果真是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大值,那么设想(虽然不能最后断言)当前的增温有可能不是自然因素所为,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然而,这里也有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至今还拿不出几千年来每百年的平均温度数据,那么这个结论也带来了问号。我国气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根据公元533~544年出版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中的物候与现代(1906~1961年)物候比较,认为当时年平均温度比现代约低1℃,他考证一百多年后,即唐代6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50-847年的史料,认为那时温度高于现代,也就是说,100多年间温度上升1度多,已经大于近百年0.6℃的升温记录。应当指出,在同一时期里全球也是增温的,所以竺可桢的估计有全球代表性。虽然竺可桢的研究并不精确,但却是唯一的有数值意义的估计,它不低于现代0.6℃的增温值。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第4篇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从武力到智慧,都是经过这一点出发战争,大家厌恶战争,是不能否定的,但人都是自私的欲望是源源不断的,从这一角度想,战争也是必要的。
战争,并不是单纯的危害,乱世出英雄。古代比比皆是:孔明刘备,才略过人;孙子兵法,叹为观止;毛主席周恩来也都是从战争中厉炼出来的精英。如此多的战争事迹,如此多的战后文明,给一代又一代幼小少年奉上一篇篇感之肺腑的精神洗浴洗涤,让一个个青少年得志在胸,让人领悟战火纷飞的英雄豪情。不是说我唯恐天下不乱,而是我热爱“战争”,热爱它对社会已经是一块必须的碎片,人人处安思危,共促进祖国建设以及发展,举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旗号”共创一个又一个辉煌,战争已经是对文明建设的刺激,而不是马革裹尸的惨景。在发展空前绝后的兴旺时期,是惧怕战争为前进的火花和力量,人人都将保卫祖国当志向,使每个国家都齐头并进,显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但是,并不是战争只是促进作用,人们对战争也有了间接的依赖,在我眼中如果世界上已经永远没有战争,世界只有和平与安宁,那估计世界要乱套,军人、保安、警察全部下岗;银行、保险、看管处全部倒闭;成群结队的人游手好闲,大批的枪支弹药与武器全部焚毁。。。。。在这种真正的“乱世”中,人类还会竞争吗?还会生存吗?答案是:不会。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利用当代世界地图,查找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历史的能力。
3、探讨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的联系,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思考探究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战争存在着哪些异同点?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有什么联系?
2、议论解疑综合归纳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人文素养增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课前预习题:
1. 现代奥运会中来源于古代世界的战争的一项比赛项目是什么? 2. 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3.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4. 理解“身在罗马,就象罗马人一样行事”、“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谚语的含义。 5. 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被罗马帝国所取代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 1 、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长距离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2 、教师介绍马拉松长跑的来历。启发学生议论:这项比赛的设立,有什么历史作用? 让人们永远尊敬爱国英雄,自觉培养高尚情操。今天,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人们通过这项赛事,把战争的碰撞与冲突变成和平的体育竞争,既加强了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渗透。
二、师生双边互动学习新课内容:
(一)、希波战争:
1、出示课件《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全盛版图》,学生识图,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它曾包括哪些地区?
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它已经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西至埃及和色雷斯,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
2、指导学生观看课件、教材内容,归纳希波战争中,波斯对希腊共发动过几次战争?结果如何?
三次战争。斯巴达和雅典不屈,在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斯岛等地英勇抗击,取得最终的胜利。
3、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概括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4、思考、讨论:希波战争中,希腊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指导学生从政治、军事、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等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来思考)
归纳总结:希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希腊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抵抗侵略的战争,这样就促使希腊内部各城邦紧密团结。
这场战争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与压迫,客观上导致不同文明的交流。而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也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曾一度辉煌的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时,也开始走向衰落。而这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后来居上,开始强大起来。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演示课件,出示亚历山大大帝的铜像,了解亚历山大大帝。指导学生看图并阅读教材,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何处?它怎样扩充疆界?
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后,先征服希腊,然后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在伊苏斯大败波斯,接着占领埃及,在埃及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紧接着回师亚洲,攻占巴比伦等城市,灭了波斯。后来,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细亚时,遭到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无功而返;进军印度河流域,又遭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加上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被迫退兵,返回巴比伦。此后,亚历山大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理解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过程中,提出的“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的含义。
3、出示《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和《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地图》等图片,想一想,讨论一下,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层设问启发) ① 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
②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教师进一步补充介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成果。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代”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出示图片,介绍罗马共和国的著名领袖凯撒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
2、演示课件中“罗马的扩张”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扩张历程和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
凭借雄厚的国力,从屋大维以来,罗马帝国用刀剑开拓了辽阔的疆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也成为它的内湖。帝国建立之初,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成为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3、运用本课提供的地图、插图、英文谚语、自由阅读卡等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从中提取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有效历史信息。(教师分层设问,学生在书上作标注。)
(1)、 时间: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
(2)、原因:战争停止、统治政策加强:
(3)、表现:局势安定,经济繁荣
4、组织学生朗读在古罗马非常有名的谚语。探究: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 “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心态。
5、分组讨论:怎样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采用一分为二法)
暴力征服造成灾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道路建筑、拉丁文字、基督教会、罗马法律等。
6、活动探究:
罗马帝国除了与北欧、印度有往来,还与当时亚洲的哪个国家有往来?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板书设计: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背景:波斯帝国的扩张
2、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结果:希腊军民战胜波斯侵略军,取得胜利。
二、亚历山大东征
1、背景:马其顿的强大和扩张
2、经过: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远达印度。
3、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4、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背景:
2、经过: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3、结果: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4、影响: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另一方面,罗马文化也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随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奥运赛场上马拉松运动员要跑42千米多的路程,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意志。马拉松长跑项目来源于: ( ) A.亚历山大东侵波斯 B.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C.希波战争 D.伊苏斯之战
2. 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 (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3.公元前4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是 ( ) A.古代埃及 B.亚历山大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是: ( ) ① 给被侵入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②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④将拉丁字母传播到世界各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波斯帝国形成的时期与我国的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 ( ) A.秦朝 B.宋朝 C.隋朝 D.春秋战国时期
一、探索题
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人物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C A B B D 二.探索题
(1)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第6篇
石油是一种成本很低,运输方便,用途十分广泛的能源。几乎是能源家族中最优秀的份子。近代以来,随着英美法德俄等国家的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加大,各国都逐渐明白石油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意义。
所以,石油产区就成了各发达工业国家论剑之地,石油开采权也成了各列强称雄武林的武学秘籍。
在整个世界为石油控制权明争暗斗的过程中,英美两国技冠群雄,脱颖而出,成了最大的赢家。
事情得先从英国的工业化说起。在英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工业牺牲农业,金融业牺牲工业”两个阶段。
1846年5月,在罗伯特皮尔爵士的领导下,英国保守党推动废除了《玉米法》,这一举措大开了大规模廉价农产品贸易的大门,大批农民破产,这为英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在英国全球海上霸权的支撑下,英国的工业产品能在世界五大洲倾销,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确立。
作者总结英国成功的经验:利用军事占领重要航线,维持国际贸易霸主地位。同时建立政府和私人联动的情报系统。
同时,伦敦的金融巨子设计了英镑和黄金按比例兑换的外汇政策,并开始了他们的全球业务,在本国市场的信贷动力反而开始不足。随着英镑在全球信贷市场的泛滥,英镑和黄金的比价逐渐不能维持,英国的黄金开始外流,英格兰银行为了保持英国的黄金储备量,大幅提高利率,读后感《石油战争读后感》。 高企的利率打击了英国的工业。
另外,英国的工业因为市场广阔,竞争压力小,技术革新动力不足,逐渐衰落。
虽然英国霸主地位最终被美国取代,但英国毕竟统治了世界将近150年。英国政治精英的战略眼光世界一流。在他们经济陷入困境之际,精英们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发展战略。
他们盯上了石油!
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未来世界的秩序。这是他们在将近100年前的战略构想,而我们才刚刚意识到。
事实上,在当时意识到石油的重要性的只有英国,包括法德俄美都还没有开窍。
所以,德国准备修柏林巴格达铁路,向英国融资,却遭英国百般阻挠。德国怎么也想不通,如此双赢的生意,英国人为什么不做?
英国早就盯上了中东这块石油储量惊人的肥肉。所以,英国很早就开始秘密支持以色列建国,打破中东的政治格局,重组它在中东的石油版图。犹太复国主义的经济背景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曾收到过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件,信中明确表示支持他们建国,理由冠冕堂皇,当然是为了解放,为了人权等等美丽的词藻。
英国真正控制中东的石油是在一战后。战时,英国在中东屯兵百万,理由是为了保障俄国的后方给养。战后,顺理成章的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土地。
在战后的分赃会(巴黎和会)上,各列强你争我夺,各有斩获。但大多没有像英国那样,目的明确地控制石油产区。早在1916年11月,英国强迫卡塔尔接受奴役性的条约,把卡塔尔变为其“保护国”。 1920年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英国获得对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 1925年英国还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此时海湾地区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到1937年,西亚和北非(埃及)的石油总产量为15655000吨,其中英国占76.9%,美国占13.1%,法国占6.2%,荷兰占3.8%。
由此奠定了英美七大石油寡头(“七姊妹”)控制石油格局的基础。
后来,因为美国在金融和军事上的霸权,逐渐扩大自己的石油版图,但英国两大石油公司(英荷壳牌,英国石油)始终在石油俱乐部的核心成员里。
纵观现代美国的战略,西亚和中东始终是其战略重点。但因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各产油国逐渐将油田收归国有,英美的石油控制权有所削弱,但他们的“七姊妹”始终控制着石油的销售。而且当局始终把石油放在重点战略位置,不惜动用武力干预石油产区的政治格局,以维持自己的控制权。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中国,法国和俄罗斯都和萨达姆政府签署了石油开采协议,但美英的军事入侵推翻了萨达姆政府,致使中法俄计划泡汤。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