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词辛弃疾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诗词辛弃疾范文第1篇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

鸡声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岑参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杜甫

这里有四首七律唱和诗,是宋元以来许多谈诗的人喜欢评论的。唐肃宗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李傲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兵二十万人收复长安,平定了安禄山父子之乱。十月丁卯,肃宗还京,入居大明宫。三年二月丁末,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此时李唐政权,方才转危为安,朝廷一切制度礼仪,正在恢复。中书舍人贾至在上朝之后,写了一首诗,描写皇帝复辟后宫廷中早朝的气象,并把这首诗给他的两省同僚看。两省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在大明宫宣政殿左右,是宰相的办公厅。中书省有政事堂,是宰相和大臣会议政事的地方。当时,杜甫官为左拾遗,属门下省。岑参官为右补阙,属中书省。王维本来是给事中,做了安禄山的伪官,此时刚才获得赦免,降为太子中允。他们都是诗人。贾至是中书舍人,是他们的上司,因而每人都做一首诗来奉和。当时和诗的一定不止他们三人,不过我们现在只能见到这三首。贾至首先作诗,称为原唱,王、岑、杜三人的诗是和作,合起来称为唱和诗。

官位较高的诗人,有资格每天进宫中朝见皇帝。他们对于宫廷中那些威严而又华贵的礼仪,印象极深,往往有诗记录。唐宋诗人作这一类诗的不少。方虚谷编《瀛奎律髓》,给这一种诗取了一个分类目,名为“朝省诗”。

朝省诗和应制诗同样都是宫廷文学。字句要求富丽,对仗要求精工,思想内容要有感恩颂德之意。创作方法纯然是赋,不能用有言外之意的比兴。这种诗,在初、盛唐时期尤其多,诗人们往往用这种作品表示其写作翰苑文章的才学。我们研究唐诗,也应该了解一下,虽然现在它们已没有用处。

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紫陌”是紫红泥铺的路。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啭。“建章”是汉高祖造的宫殿,规模宏大,传说有千门万户,后代诗人就用来代表宫殿。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代表中书省的官署。此诗末一句,《唐诗纪事》作“终朝默默侍君王”,错得可笑。

王维的和作是紧紧扣住贾至原唱柏。第一联也写“早”:戴红头巾的卫士在宫门外传呼天亮了,宫里专管皇帝衣服的女官才把翠云裘送来伺候皇帝视朝①。汉朝时,卫士在宫门外学作鸡鸣以报晓,称为鸡人。翠云裘见于宋玉的赋,用来指御衣。晓筹是铜壶中报晓的筹子。第二联写朝见情况:宫殿的门都开了,各国官员都来朝拜皇帝。九天是最高的天,阊阖是天门。这一句实际上是宫殿开门的倒装句法。衣冠代表人物,冕旒是皇帝的朝冠,此处用作皇帝的代词。第三联写朝见时的景色:太阳光才照临到殿前的承露盘,薰炉中的香烟要飘浮到皇帝的衣服上去。汉武帝曾铸铜为仙人,掌上托着一个承接露水的铜盘,放在宫殿前。此处用来指宫殿前陈列的装饰物。皇帝的衣服绣有龙纹,称为龙衮,亦可称衮龙。第四联讲到自己的职司:朝罢之后,回到中书省,就应当为皇帝办事,起草各种诏书。“五色诏”是用典故,石季龙的诏书是用五色纸写的,故曰五色诏。此处只是用来作“诏”字的修饰语,其实唐代的诏书是用黄麻纸写的。

岑参的诗,前三联的内容也是同样的。第一联说:鸡鸣的时候,路上还有黎明的寒气,在这暮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从这一句看,可知这些诗都是在乾元元年三月里作的。第二联说:晓钟一响,宫中的千门万户都开了,白玉阶两旁,警卫的仪仗队簇拥着许多官员。“万”、“千”二字,都是多的意思,金阙指宫廷。上一句就是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第三联也是写“早”:花迎接这些剑佩铿锵的官员,正是星星刚才隐落的时候,柳条吹拂着旌旗,还带着露水。第四联就和贾至的原作不同了。他说:只有这位凤凰池上的人,能做这样一首好诗,正如《阳春》、《白雪》的曲子一样,使大家都难于奉和。这一联就是恭维贾至了。

杜甫的和诗用一半篇幅来写早朝,另一半篇幅来恭维贾至。第一联说:五更时候,铜壶滴漏的声音,催出了晓箭。这一句只是说:天亮了。古代无钟表,以铜壶滴水计时。每一个时辰有一支竹筹,或称箭,从水壶中升起。所以说“漏声催晓箭”。下面的对句是说:皇宫里的春风使桃花都红了。“九重”是最高的地方,指皇宫。人醉则脸红,桃花红了,就象是醉了。天上的人是仙人,地上的人是凡人,皇帝既称天子,皇宫就是天庭。皇宫里的人物就可以用仙字来形容,“仙仗”、“仙桃”是同样的用法。第二联写宫中日暖风微,画着龙蛇的旌旗在微微飘动,宫墙殿角上有燕雀在高飞。第三联说贾至朝见以后,满袖带着香烟回到中书省,提起笔来写成了一首象珠玉般的好诗。第四联的含意,必须先了解几个有关的典故,方能明白。原来贾至的父亲贾曾在开元初年也做过中书舍人,玄宗皇帝在先天元年即位的时候,玉册文便是贾曾作的。后来玄宗避难入蜀,传位于肃宗,这个传位玉册文是贾至作的,所以他们父子是“世掌丝纶”,两代都职掌皇家的文书。“丝纶”,代表皇帝的话,见于《礼记》。刘宋诗人谢凤的儿子谢超宗,诗文学问都好。有一天,皇帝对谢庄说:“超宗很有些凤毛。”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意思是说:谢超宗的才学,得到他父亲的遗传。后世文人就用“凤毛”来代表能继承家学的儿子。杜甫把这些典故组织在第四联中:要知道世掌丝纶的美事,但看现在凤凰池上有了凤毛。这两句对贾至的恭维,比岑参的两句更贴切了。

这四首诗是研究唐诗的好资料。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出于同时四位著名诗人之手,后世人就有兴趣给他们评比甲乙,象上官婉儿评比沈、宋二诗一样。

现在我先抄录明清人的四诗优劣论,看看前人有过多少意见:

岑作精工整密,字字天成。颈联绚烂鲜明,早朝意宛然在目.独颔联虽绝壮丽。而气势迫促,遂致全篇音节微乖。王起语意偏。不若岑之大体。结语思窘,不若岑之自然,颈联甚活,终未若岑之骈切。独颔联高华博大而冠冕和平,前后映带宽舒,遂令全首改色,称最当时。但服色太多,为病不小。而岑之重两“春”字,及“曙光”、“晓钟”之再见,不无微【】。信七律全璧之难。

以上是明代胡元瑞的话,见《少室山房笔丛》。他把王维、岑参二诗作比较,以为王维的起、结和颈联都不如岑作,但颔联却好到使“全首改色”,成为四诗之最。至于缺点,则王诗中“绎帻”、“尚衣”、“翠云裘”、“衣冠”、“冕旒”、“衮龙”,尽管作用不同,总觉得衣服方面的词汇太多。岑诗则“曙光”和“晓钟”亦不免重复。

早朝四诗,名手汇此一题,觉右丞擅场,嘉州称亚,独老杜为滞钝无色。富贵题出语自关福相,于此可占诸人终身穷达,又不当以诗论者。

这一段是明代胡震亨的话,见《唐音戊签》。他排定了考案:王维冠军,岑参亚军,杜甫殿末。理由是杜甫此诗最为寒伧,富贵庄严的气象不足。接下去讲到有福相的人说话自然有富贵气,不能说富贵话的人,必定是穷途潦倒汉。因此,从诗看人,可以预测杜甫一辈子不会显达。这是他的定命论观点,我们不必重视,也无暇在此批判。他既以“富贵语”为衡量这四首诗的标准,可知他把王维列为第一,是因为王诗的富贵气象胜于岑诗。

岑王矫矫不相下,舍人则雁行,少陵当退舍。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当以一诗议优劣也。

这是明末唐汝询的意见,见《唐诗解》。在岑、王之间,他不能定甲乙,贾至则挂名第三,杜甫考得了背榜。但又赶快申明这仅是四首诗的高下,并不是四人全部诗作的定评。

岑诗用意周密,格律精严,当为第一。贾亦不能胜杜.

这是吴昌祺的一段眉批,写在唐汝询的评语上边,见《删订唐诗解》。他定的考案是:岑参、王维,杜甫,贾至。

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起二句"早”字,三四句大明宫早朝。五六正写朝时,收和诗匀称。原唱及摩诘、子美,无以过之。

这是清人方东树的意见,见《昭昧詹言》。他以岑参诗为第一,理由是全诗章法匀称。其他三诗,他没有排名次。

和贾至舍人早朝诗究以岑参为第一:“花迎剑佩、柳拂旌旗”,何等华贵自然。摩诘“九天阊阖”一联失之廓落。少陵“九重春色醇仙桃”更不妥矣。诗有一日短长,虽大手笔不免也。

这是晚清施鸿保的意见,见《岘傭说诗》。他的最后二句,意思与唐汝询同,表示并不因此诗而否定杜甫的伟大。其实他们这些话是多馀的,他们为什么不反过来说,他们并不以为岑参的诗都是第一呢?

早朝唱和诗右丞正大,嘉州明秀,有鲁卫之目。贾作平平。杜作无朝之正位,不存可也。

这是沈德潜的评价,见《唐诗别裁》。他以为王、岑之间,旗鼓相当,不易分高下。贾至诗虽平平,还可列入第三。杜甫诗只做“早”字,没有把“朝”字放在正位上,就使主题落空,因此他根本不选这首诗。

以上选录了明清二代七家的评语,只是现在手头所有的资料。宋元人诗话中也有过个别论议,但似乎还没有人作综合评比。单就这七家的论定来看,杜甫不及格是肯定的了。岑得三票,王得二票,弃权二票。看形势,岑诗的冠军地位,较王诗为稳。

从全诗的结构、章法、句法来看,我以为这样的定案是公允的。但从部分诗句的评论来看,还可以有所商榷。胡元瑞说王维诗“结语思窘,不若岑之自然”。这是牵涉到诗的结尾方法的问题。贾至诗是首唱,可以不谈,岑参、杜甫二诗的结尾都是针对原作,谀颂贾至的。因为贾至是中书舍人,是长官。王维诗的结尾,虽然用贾至原意,却并不对贾至一人而言,只是泛说两省僚友退朝之后,就得回到省中去办公。这是因为王维的官位是太子中允,和中书舍人同为正五品上阶。他的资格也比贾至老,因此他不作恭维贾至的话。岑参官右补阙,是从七品官;杜甫官左拾遗,是从八品官,他们当然应该恭维一下长官。从恭维的辞藻来比较,杜甫的结联实在高于岑参。胡元瑞说王维思路窘弱,恐怕没有考核一下当时王维的身分。

贾至的原作,虽然工稳,但没有一联警句,比起来真是平平。其馀三诗,各有一联被推为名句。王维是“九天阊阖”一联,岑参是“花迎剑佩”一联,杜甫是“旌旗日暖”一联。王维这一联,胡元瑞以为“高华博大,冠冕和平,使全诗为之生色",而施鸿保却说是“失之廓落”。这两家的评价,相去甚远。“廓落”就是空泛,大约岘傭以为这一联是抽象的描写。他把“九天阊阖”误解为天庭,把“万国衣冠”误解为全世界的人,于是便觉得诗意不切“朝”字,流于空泛了。其实王维此联的重点在“万国衣冠”一句。当时有契丹、吐蕃、回纥、南蛮许多国家和部落的军队来协助平定安禄山之乱,每天都有各国的可汗、君主、或将帅参与朝会。王维写的正是当时现实的盛况,而这正是贾、岑、杜三诗所没有表现的。因为有了下一句,才配了上一句来形容宫殿之高大。所以胡元瑞感到这一联所描写的朝会气象和其馀三首诗不同。它非但不是“廓落”,而正是写出了当时朝会的一个特征。

岑参的一联,也有过不同的看法。唐汝询解释道:“花柳芬菲,星沉露滴,早朝之景丽矣。”吴山民在《唐诗评【】》中也批评这二句“花星无涉,柳露相粘”。可知他们都以为二句之中写了四景,每句的上四字与下三字不相干。这是没有足够的体会。吴昌祺就指出:“花迎二句,或谓为两截语,非也。盖言迎于星落之时,拂于露湛之际耳。”这就把作者的句法讲明白了,怎么能说“花星无涉”呢?至于“柳露相粘”,是说这一句中犯了用双声字之病。一句诗中,忌用双声字,这是关于调合四声的八病之一。在盛唐时候,诗人还不重视这种声病,我们可以存而不论。

杜甫的“旌旗日暖”一联,是苏东坡极口称赞的。但这一联的下句与上句不很相称。因为用了“燕雀”二字便不够富丽。封建时代的宫廷文学,对花鸟之类,也有选择。讲到花,总得用牡丹、芍药、桃李之类。讲到鸟,总得用凤凰、鹦鹉之类。“雀”是田野里的小鸟,放在宫里,就显得寒伧。杜甫这一句本该用“莺燕”,就没有问题,可是这里只许用两个仄声字,老杜也只好配上一个“雀”字了。

①皇帝在正殿接受群臣朝见.称为“视朝”。

诗词辛弃疾范文第2篇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1.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

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

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2.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遭运。小山亭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3.消:消受,经受,禁得。 4.落红:落花

5.见说:听说。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6.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7.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准拟,约定。

8.脉脉:绵长深厚貌。 9.君:指善妒之人。

10.玉环飞燕:杨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赵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貌美善妒。

11.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诗词辛弃疾范文第3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词辛弃疾范文第4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词辛弃疾范文第5篇

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中,共收录辛弃疾词作629首。据邓广铭先生的校注,其中直接引用了李白之姓名、字号或间接引用李白之语的词作共计38首,近1/17。尤其在江淮两湖、带湖及飘泉之什中出现较为频繁。由此梳理可将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归纳为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在稼轩词中多次直接提及代表或象征李白的称号。如:“谪仙人,字太白,还又名白。”(《念奴娇》)、“唤起诗家二老。”(《念奴娇》)、“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水调歌头》)这些直接提及李白之处,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人格魅力的敬仰及追慕,另一方面也是辛弃疾以古者圣贤自况,表达自己愿与之为知己的高洁之思及傲世人格。 较有典型意蕴的则如:“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欧鹭本就是自由、高洁的象征,另加有独立、避世之意。在古人赞美欧鹭并与之结盟的作品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李白的《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安史乱起之时,李白空有经邦济事之心却无大展宏图之机,只得慨叹“明日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又苦叹“白鸥兮飞来,长于君兮相亲”(《鸣皋歌送岑徵军时梁园三尺雪》),表达出李白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前,心中万般无奈以及避世静心的落寞,其中也不乏以避世之言传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之志的意蕴。 辛弃疾极度欣赏李白的高洁人格与傲世气节,在词中对李白作出与欧鹭同等高洁的赞赏。也进一步借鉴了李白的这种“盟鸥”之趣:“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欧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间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哉。”

其次,辛弃疾在其词中大量引用出自李白之诗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性意象。如:“沉香亭”、“黄鸡白酒”、“春风恨”、“对影”、“百篇才”、“白发”等。“停杯对影,待邀明月相依”(《新荷叶再和前韵》)、“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水调歌头》)、“明月团团高树影”、“今宵鸳帐,有同对应明月”(《念奴娇》),李白以对明月的钟爱,极具开创性地赋予其思乡怀人的情节。对影、邀月、独酌,这一系列行为也正体现了辛弃疾心念复国却忧愤孤独的心绪。再如“笑君解释春风恨,倩拂蛮笺只费诗”(《鹧鸪天》)“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念奴娇》)“和雨泪阑干,沉香亭北看”(《菩萨蛮》)“雨恨风愁。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柳梢青》)等,这种种意象多出自李白的《清平调》《襄阳歌》《月下独酌》等名作当中,都借以繁华消散的凄凉来缅怀对故国的眷恋,抒发对壮志难酬的悲慨。 在辛词引用李白典型意象的表现形式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忧郁的白发之叹。李白曾发旷世慨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也曾高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多年的仕途坎坷,孤独寂寞早已郁积胸中许多愤,无奈时光空流逝,无功、无业、无国、无路。辛弃疾一发心中苦闷,开口便道:“甚已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恰如其分的借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妙语,生动自然地将满腹惆怅化为白发之叹,表达得有其过而无不及,使我们深切体悟到词中所蕴含的种种情绪以及年老体衰,势单力薄的辛弃疾“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雨中花漫》)的万千悲怅。 二

不同的意象与作者主观意识交流之后将折射出不同情致的人生体悟。因为“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的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4]236 于此,通过二者的内在

之思与外在之言产生的共鸣将不难寻绎出辛弃疾对 李白受容之端倪。

(一)“济苍生、安社稷”的积极入仕之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驱使下,素来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李白身处盛唐太平之世,在当时文人积极出世的主流思想影响下,以狂傲洒脱、独立自负的个性表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参与意识。他一生两次步入仕途,坎坷多艰的经历不仅致使其未能实现“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身退”的宏伟抱负,并因狂傲的个性屡遭谗害,只落得个徒有一片热忱之心而无经世安邦之政治谋略,但他始终坚信有朝一日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稼轩词甲集•范开序》)的辛弃疾,从小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立志要复仇雪耻、收复失地。这种强烈生命意识驱使着辛弃疾追求功名、积极入仕。壮年时的他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雷厉风行、气势豪迈。早期的词作当中就已流露出“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的豪情壮志。然而,这位肩负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英豪却因不满于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屡次遭到长期的排挤废斥,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正是那股英雄气概使他在“三仕三已”的悲惨境遇下更执著于自己的复国理想,以不屈的精神慷慨高呼:“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这种忠愤填膺的词作在辛词中可谓随处兴发。直至晚年,每每追思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出”(《鹧鸪天》)的豪举,仍能使辛弃疾扬起“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菩萨蛮》)的豪迈激情。

李白和辛弃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同样怀揣入世济代、立不朽功业之心,强烈渴望能够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都曾使他们在出世与入世间痛苦徘徊。不论是李诗之豪放飘逸、雄奇壮美,还是辛词之如椽健笔、抒怀磊落,都空前绝后地将其一生的人生体验与精神个性完整的展现其中。

(二)狂傲独立的人格

李白有着绝对的自信与抱负,狂傲不羁且独立自负,正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虚舟》)所阐发的那样。读其诗文,品其人格,探其行止,他的整个人生以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不可一世的狂傲。李白不仅拥有“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凛然大气,面对朝中奸佞仍能对以“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宋戴埴《鼠璞》卷上)的桀骜不驯,甚至冷眼相待、慷慨陈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均是李白式的狂放傲岸,是不佞权贵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这是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与精神风貌的展现,更是盛唐文化的高度升华。这种种的人格气节在山河破败,异族侵占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极力的凸显与张扬。狂放精神,“它的本质上便是一种进取型’精神。”[5]448“说到底,这种狂放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英雄”之“感怆”,是一种非“常情”可比的忧国感情。”[5]454于是,无论是国泰民安的盛唐,抑或国事危殆的南宋,都可以赋予时人狂傲的足够理由。作为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所抗争的,了然是异族的侵占、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以及主和派奸臣的懦弱无知等种种政治现状;所执着的,了然是他一直以来郁积于胸的杀敌报国、复仇雪耻的伟大理想抱负。于是,辛弃疾的狂放不免染上了傲岸独立、忠愤爱国、愤世嫉俗、嘲讽时事的重色调。 正如王国维所说:“苏、辛,词中之狂也。”[6]213辛弃疾常于酒席间自诵:“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巧借张融之言,以一个“狂”字,意味深长的抒发了自己狂傲独立的决绝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再如:“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摩裟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水调歌头》)以天马行空的梦境,将其傲岸狂放的人格幻化为李白式的羽化登仙。仙人之气使其人格与万恶的世俗现状完全割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其将不平之气与狂傲之情夹杂着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进一步转化为玩世不恭、嘲讽时事的态度,用极具辛辣讽刺的语气表达着强烈的不满以及不与苟合的不屈精神与独傲个性。辛弃疾的整个词作、整个身心乃至整个人生,无不灌注了这种愤激、抗争、批判的狂放精神。当内在强烈生命意识的勃郁迸发溢于纸表之时,我们便可发现辛弃疾已从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接受进一步升华为对其人格层面的受容。 三

诗词辛弃疾范文第6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第 1 页 共 2 页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诗词辛弃疾范文

诗词辛弃疾范文第1篇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