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教案范文
神经症教案范文第1篇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对一例初三学生的抑郁性神经症进行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并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与其它疗法进行心理辅导,促使求助者改变了错误的认知,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了不合理的信念,恢复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刘某,男,汉族,15岁,音乐特色班初三学生,无重大疾病史。父母经营一座加油站,生活优越,小时候由爷爷奶奶抚养,六岁是被父母接回,寄读实验小学,七岁时父母有生育一子。一到四年级成绩优良。父母对刘某抱以很高的期望,为了其更好的学习,在他开始读五年级时,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由母亲全心照顾兄弟俩,父亲则奖励了一台电脑。刘某很快迷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控,成绩开始大幅下滑,父亲一气之下没收了电脑。刘某也痛恨自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经过努力成绩有了较大进步,但没能达到原来的位置,父母经常责骂,抱怨其没出息,刘某也逐渐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情绪。小学升初中时,因成绩不理想未被试验中学录取,转而就读另一所学校的音乐特色初中班。
刘某因没考上理想的中学,一直陷于自责和自卑中。由于父母经常灌输“上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才有出息”的观念,刘某瞧不起现在所就读的学校,学习懒散,缺乏动力觉得未来一片灰暗。同学关系一般,有两个同学与其交往较深,但两人的父母因刘某的状态阻止里他们之间的交往。从此刘某便独来独往,寡言少语。回到家也异常沉默,总将自己关在房间,不愿与父母交流,总是很不耐烦的神情,对弟弟也是不理不睬。进入初二后,喜欢班上一位女孩,但遭到拒绝。从此,刘某更是一蹶不振,成绩退至倒数第三,丧失学习兴趣,老师、同学劝说无效,与父母隔阂,饭量减少,消瘦,流露出活着没什么意
1 思,但无自杀行为,睡眠状况不好,头痛,疲乏。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前来咨询。
二、求助者自述
两年来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失去兴趣,曾经自己非常钟爱的写作也懒得去写,上课总是发呆,瞌睡,不想做作业也很少交作业,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父母沟通,见到弟弟很讨厌,觉得身边发生的一切与自己无关,感到活着真没意思。经常感到头痛、疲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三、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父母主诉:刘某小时聪明、懂事,比较稳重,平时话不多,喜欢看书、写作,性格比较内向,从小不用多操心。就读进修学校音乐特色班觉得很没面子,因为原来没他好的同学也上了实验中学。在家不搭理我们,对弟弟粗暴,总说我们偏心。整个人没精神,饭吃的少,睡眠也不好。
老师反映的情况:学习没兴趣,上课经常睡觉、发呆,不交作业,谈话也没用,不过对语文还有点兴趣,作文写得不错,就是消极的东西比较多。和同学不怎么交往,对班集体活动也很默然。
咨询师观察的情况:求助者虽衣着整齐,上下均是名牌,但脸色苍白,眼圈有点发黑,眉头微皱,表情默然,不敢正视,动作语速缓慢、迟疑,声音低沉,回答较切题。 四.心理测验结果
SDS:70(标准分) SAS:56(标准分) EPQ:E、35;P、75;N、65;L、25 SCL-90中人际关系、抑郁分值分别是3.0和4.0,均呈现中等程度的偏离正常,焦虑分为2.5,呈现轻度偏离正常。 五.对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分析
1、生物因素:求助者处于青春期,认知水平低,情绪不稳定,心理问题容易泛化变为心理障碍。
2、社会因素:
1)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成绩下降,没有考取理想的学校,好朋友离去,被女同学拒绝。
2 2)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幼时与父母分离,小学寄读四年,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与父母隔阂较深;没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偏重智育,忽视心育,没有及时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指导。
3)解决问题的技巧缺乏;如成绩下滑,不知如何有效的解决等。 4)没有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3、心理因素:
1)认知方面:由于生活经历,形成了一些负性的自动想法。如读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才能有出息;好朋友离去、女同学的拒绝是因为他一无是处,老师同学看不起他,因此活着没意思;父母不喜欢他,偏爱弟弟,因为学习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2)情绪方面:兴趣丧失,情绪低落,无助,对前途悲观。 3)行为方面:升入初中没有及时调整心态,任由自己学习散漫;没有寻求方法缓和亲子交往;好朋友的离去和女同学的拒绝没能正确对待,助长了无助感。
4)个性特征:性格内向,自幼没有受到充分的母爱,没有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寄读生活又让他缺乏父母正常的关注和照顾,一些负性事件使其自尊和自信受到损害,进入矛盾和冲突的青春期,其成长一直处于自卑和抑制状态中,这是求助者患病的深层原因。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抑郁性神经症。
2、诊断依据:
1)、病程:求助者的症状已持续两年左右,在一年以上,得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几乎无法摆脱,得3分;
3)、社会功能:受到较大破坏,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得2分;
三项得分相加为8分,大于6分,又因求助者的主导症状为自卑、兴趣丧失、无助、无望、无价值感等抑郁症状,故可以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
3 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心理问题相鉴别:心理问题患者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密切相关,并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而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不具有现实意义,也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可以排除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症状,社会功能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主导症状是抑郁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自卑、无助、无价值感和意志减退等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七、咨询目标的制定
1、近期目标
(1)改变负性自我形象,建立自信心。
(2)改变错误认知,确立合理的信念。
(3)改善人际交往的不良状况,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 (4)学会运用学习策略,建立新的应对学习问题的行为模式。
2、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
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促使求助者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积极的改善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1、原理和方法
贝克、雷米的认知疗法
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咨询的根源目标是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来已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该疗法的基本程序是: (1)建立咨询关系
4 (2)确定咨询目标
(3)利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确定问题 (4)利用建议、演示、模仿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5)利用语言分析技术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6)利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 (7)利用认知复习巩固新观念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抑郁症状源于幼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没有建立基本的信任感,没有获得足够的自主感和主动感,这导致他在碰到问题和挫折时容易产生负性想法,这些错误认知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情感。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情绪波动很大,自我意识增强,而潜意识中的负性想法影响着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角色的同一性没有实现,出现了角色混乱。因此改变该求助者的抑郁症状关键在于引导他发现错误的认知,再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使其客观的对待自己,预测未来同时,求助者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我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可见,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来开展本例咨询较为合适。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5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费用:每次150元;
心理测验:每份50元。
九、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2次
第一次: (1) 收集资料; (2) 建立信任关系;
(3) 心理测验:SCL-90, EPQ, SDS, SAS。 第二次:
(1)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2) 巩固咨询关系;
(3) 反馈测验结果,协商咨询目标;
6 (4) 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向父母解释青春期少年心理特点,建议父母为求助者营造宽松、和谐、信任的家庭氛围,并说明其对求助者的作用;
(5) 布置家庭作业:用“我是____的人”这种句式写出自己的评价、父母的评价、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不少于10句。
完成情况:咨询师通过专注与倾听,是求助者感到理解和被接纳,信任关系得到建立。同时运用解释技术,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解咨询方法,对咨询充满信心。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8次
第一次: (1) 反馈作业,了解求助者的自我认识,把握求助者的错误认识; (2) 让求助者尽情宣泄痛苦;
(3) 教求助者学会放松(呼吸松弛法和肌肉松弛法),以帮助缓解不良情绪,改善睡眠;
(4) 布置家庭作业:A、每晚入睡前做15至20分钟的松弛练习;B、寻找自己的错误认知,并试着进行自我辩论。
第二次:
(1) 反馈作业,了解放松的练习情况,求助者反映不能很好坚持,但只要做,睡眠状况就会好些;
(2) 向求助者出示老师和同学对求助者的积极评价,让其产生认知冲突;
(3) 想求助者之初问题的根源在于童年的经历,是其从一个新的角度面对困扰,正确认识自己产生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 (4) 布置作业:A、重新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成长经历;B、继续坚持做放松训练。
第三至四次:
(1) 反馈作业,求助者能试着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对父母的做法表示理解;能坚持做放松训练,睡眠得到改善;
(2) 引导求助者客观评价好友离去、遭女同学拒绝; (3) 帮助求助者制定学习计划,并指导一些学习策略,提高学
7 习效率;
(4) 与求助者父母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帮助完成学习计划; (5) 与其父母沟通,建议对求助者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强化; (6) 布置作业:A、继续做放松训练;B、主动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并谈谈感受。
第五至六次:
(1) 作业反馈,松弛训练能坚持天天做,睡眠有较大改善;主动交流,发现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但还有点焦虑,担心别人对他不感兴趣;对于学习计划,感觉有所效果,情绪开始好转; (2) 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让求助者与错误认知进行自我辩论,使其对自己的现状重新归因,认识到思维中的不现实性; (3) 布置作业:A、主动做3件事,帮助班里做一件事,帮父母做一件事,陪弟弟玩耍一次,并谈谈感受。 第七至八次:
(1) 反馈:感受到为亲人和集体做事的快乐;通过对周围人的评价,感到同学的可爱、老师的可敬、父母的爱和关怀;自信心在增强;坚持做放松训练,感觉效果不错;
(2) 进一步改变认知。在求助者得到较好矫正的基础上,让其在自己的实践和进步中体验什么是积极的情绪,什么是成功的行为,并学会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
经过这一阶段,求助者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感到自信心在增长,情绪也得到较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1) 咨询师引导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不合理的认知; (2) 针对尚未完全消退的自卑,引导求助者降低自我期望值,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巩固正确的自我认知;
(3) 恢复其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转,是求助者的社会交往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4) 对学习策略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
(5)心理测验:SCL-90人际关系1.5、焦虑1.3 ,都接近正常。SDS:25;SAS:40;EPQ:E
38、P 40、N
35、L 10。
8 (5) 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睡眠改善,情绪明显好转,成绩进步,作文被语文老师推荐,还与被拒绝的女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同学关系,人际交往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心理咨询师的评估:最后一次咨询观察到求助者情绪积极乐观,语言表达流畅,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后通过追踪观察,在该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求助者成绩以达到班内20名,中考被市一所普通高中的重点班录取。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徐光兴.学校心理咨询优秀案例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岳晓东.登天的感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版
神经症教案范文第2篇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又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加重(既往脑梗塞遗留左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摔倒在地,不伴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旋转及意识障碍,症状持续不缓解。
既往史:3年前脑梗塞遗留左侧肢体无力,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
体格检查:T 37.5℃,P 90次/分,R 20次/分,BP 147/82mmHg。听诊肺部呼吸音较粗,未闻及湿罗音,心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指鼻试验不合作,左侧肢体痛觉减退,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CT:多发脑梗死,脑萎缩。
思考: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
2.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需要继续做哪些辅助检查?可能的结果?
案例二:患者女,15岁,因“发作性肢体抽搐2月,再发1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肢体抽搐,数分钟后恢复正常,未正规治疗。1天前再发,并出现意识不清,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眼睛上翻,四肢抽搐,发作持续5-8分钟缓解,后持续头昏,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0℃,P 90次/分,R 20次/分,BP 106/63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智力正常,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指鼻试验正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思考: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 2.需要继续做哪些检查?可能的结果? 3.与哪些疾病相鉴别?鉴别要点?
案例三:患者男46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能4小时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4小时前聊天过程中突然出现不能言语,反应迟钝,伴流涎/口角向左偏斜,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右上肢可抬举但不能过肩,右下肢可站立但行走拖曳,不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四肢抽搐等。家属拨打120送至我院,急行头颅CT: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既往史:11年前因脑出血行“去骨瓣血肿清除及减压术”,术后恢复可,遗留左侧之日活动不利后遗症。
体格检查:T 36.0℃,P 119次/分,R 20次/分,BP 100/67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不能言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射灵敏,查体不配合。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能,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双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CT: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思考:1.初步诊断考虑?
神经症教案范文第3篇
强迫症心理咨询-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心理咨询师 代宝义
强迫症的治疗没有那么难的,真的让人觉得难的是求助者不相信自己会好的信念! 一方面为摆脱痛苦寻求帮助寻求治疗,一方面又深信自己好不了,在作治疗的同时和心理咨询师对抗。并以对抗自己仍然存在的症状和痛苦向咨询师证明,看,我说好不了吧。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多年习以为常的负性思维及行为模式一般心理咨询师和医生不知如何切断。他们痛苦于那种不良的思维反应模式,却又习惯并依赖于那种模式,导致治疗起来的难度加大。
其实不管多么严重的强迫症都能过心理调整和行为训练矫治好。关键是心理咨询师有相当的功力和良好心理定力,能帮助求助者从那种不良自动化思维及行为表现中切断,求助者本人要相信自己会好,全力和咨询师配合。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对求助者的强迫和焦虑无策,心理咨询师一不小心也会被求助者带进焦虑中,从而使调 整失败。找一个更有经验、心理定力更强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是治疗好强迫症的关键。(以上引用美龄老师文稿)
一、不要把强迫症当成“病”
强迫症不是器品质性疾病,目前心理学所采用的是医学的疾病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诊断模式,喜欢把心理问题命名为这个病,那个症的,这样会使很多的朋友一看到自己有所谓的相似症状就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的标签,觉得自己得了这个病,然后拼命的找一些“证据”来印证。一旦认为自己有“病”那就要治疗,不然会更加严重的。
在潜意识里大家理所当然的都会认为“病人”是需要特殊照顾的,而且“病人”在得病期间也是不能很好的工作学习的,只有自己的病完全好了,才能过上正常人的 生活,也才能正常的工作学习,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朋友一旦给自己贴上“病”的标签,认为自己是一个“病人”,潜意识中就会认为很多事情自己是不能做好的,然 后很多不能完成的目标,没有做好的事情,很自然的就给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自己有强迫症,不然我肯定会做得很好的。
在我做强迫症心理咨询以及配合韩老师做强迫症咨客心理调整过程中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就是因为强迫症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什么事情做了也做不好,要不是有强迫症我现在会怎么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到底还是把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最终归因到自己有这个毛病上了。强迫症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给自己贴上“病”的标 签,潜意识里会认同为自己现在处于非正常状态,需要看病,需要特殊的关注和照顾,好多事情自己现在是不能做的,只有等自己完全好了才能好好的做事情,这种潜意识里的认知是阻碍强迫症朋友康复的第一个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障碍。强迫症康复第一步给自己去掉“病”的标签(我们没有病,只是心里有些期望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导致出 现焦虑、无聊或恐惧的情绪而已[朋友们可以参考附后的文章《美龄老师谈强迫症》])。
二、与普通人一样去做你能做的事
在我的咨客当中,有很多朋友这样问:代老师啊,我什么时候病才能好啊?我想做事情,可是现在这样子我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我好了我就可以好好去找工作了,好了我就可以去谈恋爱了,好了我就可以开始考研了等等。之所以会这样说,实际上还是觉得自己有病,认为自己只有完全康复了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才能去找工 作,才能去谈恋爱,才能去考研等等。如果要坐等到完全康复了才去做这些事,那么那一天将会非常遥远的,也许你永远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虽然不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强迫症,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对困扰强迫症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怖、抑郁等情绪都有深切体会。我自己对此也有深切体会。实际上真正困扰强迫症患者的也正是这些负面情绪。正常人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去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强迫症患者也依然可以做到。当你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去生活的时候你就 是一个正常人,那些困扰你的负面情绪会自然慢慢淡化!强迫症康复第二步与普通人一样做你能做的事情!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三、不要把自己的原因总是归结到重要他人身上
大凡强迫症患者独立性比较差,倾向于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于环境或者重要他人,期望通过大环境或者重要他人的改变来带动自己的改变。在咨询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咨客把自己现在的问题归因到重要他人身上,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他人造成的(主要是父母),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而且认定只有他们(主要是父母)做出改变, 自己才能好转,如果他们(主要指父母)不做出改变自己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好转,并据此强烈要求心理咨询师给他们父母做心理咨询调整。有时候一些持精神分析挖掘童年创伤经历的心理咨询在做问题归因时候也把咨客现在的问题完全归因到咨客重要他人身上,造成咨客走出心理咨询室就和父母争吵,我在咨询过程中遇到不少 这样受持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归因影响的咨客。受此归因影响的咨客对于改变自己持消极态度,心理调整相对也比较费时费力。
确实童年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会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影响,但过去发生的事情只能影响我们的现在并不能决定我们的现在,更不能主宰我们的未来!如果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特别是父母对我们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话,那么为什么同一对夫妇养育的子女长大后却各不相同,甚至有时候差异迥然。另外,如果说,当 我们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还很小的时候,父母给我们什么我们只能接受什么,我们受制于父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我们已经长大,已经有了拒绝和选择的能力,还把一切归结于父母,那么我们自己在哪里?可以这么说,无论问题的起因是什么,自己的独立性、决心、耐心、行动力是从强迫症走出来最关键的因素。强迫症康复第三步客观 归因,勇于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四、解决问题不是陷入不良情绪
陷入心理困扰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好转,特别是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咨客,他们的求助欲望和动机很强。有些人在心理咨询师协助下能够很快从心理困扰里面走出来,但是也有一些人却需要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二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积极关注自己,对自己的好转能及时给予自我肯定;而后者一般忽视自己症状的减轻,或者在肯定自己好转的同时,注意力更多的去关注自己不好的一面,而陷入一种不良情绪之中。
咨客:“代老师我怎么还会想那些事情呢?代老师我怎么还是有强迫行为呢?”。
我:“那你感觉自己现在是比上次来的时候严重了呢还是有所减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轻?”
咨客:“比上次是有所减轻。”
我:“你看这不是很好吗?这不正表明你在康复吗?”
咨客:“可是那些症状还是存在啊。”
虽然进入我们视野的内容很多,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也是有选择性的,对自己症状的过分关注会占据我们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注意力,致使我们的视野狭小,感受不到自己积极改善的一面,更感受不到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与努力以及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焦聚于症状,从而把自己整个生活都陷入不良情绪的 笼罩中。相信自己会好并且每天都关注自己好的一面,用享受的心态去审视你的生活,去感受你生活中好的一面,强迫症就不复存在。强迫症康复第四步避免陷入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五、转移注意力作自己喜欢作能作的事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关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去,这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样自然就没有精力再关注于自己的症状,强迫症也就慢慢地好了。转移注意力不能刻意的转移,从某种角度来说刻意的转移注意力恰恰是一种关注,转移注意力需要一种自然的状态。只管走入自然状态,只管自然就是了,我什么也没刻意,我走入自然状态里,什么也 不去执著,一月迎春,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石榴,五月蔷薇,六月荷花,每月都有花,什么花开看什么花,能看什么花看什么花。有追求但不刻意去追求,在没有刻意的自然生命过程里,处处有花开,处处有花赏,这样我们就会在自然的状态里走出心理困扰,达到尊严、自由、享受生活的美好状态!强迫症康复第五步 在自然的状态里转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六、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
享受生活名为快乐,实际上没有享受,只是一种享受的心态,也并不在于一定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与状态下,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境界的去享受你可以追求任一层面上的享受。有房有车,有多少存款,孩子是什么样的,老公老婆是什么样的,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工作是什么样的只要心念一动,享受的心态到了,享受就在感知中了。强迫症康复第六步以享受的心态享受生活!
七、认同现况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强迫症患者一般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并且坚信只有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才能取得很好的成就,不容许自己有不完美。他们坚信“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拼命的去加长自己比较短甚至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希望能与最长的木板比肩,强迫症的朋友这样处处追求完美,结果弄得自己疲惫不堪。
我们可以想想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到底是我们最短的那块木板还是我们最长的那块木板?刘翔是110米跨栏王子,如果让他去说小品会是什么样子?赵本山是小品王,如果让他去跑110米跨栏,又会是什么样子?实际上决定我们成就大小的只是我们最长的那块木板,加长较短的木板不如立足于我们最长的木板。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刘翔和赵本山不立足于自己擅长之处,而是去拼命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会是什么样子?过份的追求完美,反而会导致不完美;认同现况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强迫症康复第七步立足于自己的特长,认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不管是抑郁症强迫症还是郁躁狂轻躁狂恐怖症,归根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只要是心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当事人不自寻绝路不中断自救,总是会好的,心理问题不是不治之症。所之你以还没有好,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原因大约有两个,
一、自己还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二、还没遇到和你相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无论到什 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一直去努力去体验,你会有所收获的。(结尾引用美龄老师文稿)
附:美龄老师谈强迫症
什么是强迫症?就是心里有些期望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导致出现的焦虑、无聊或恐惧的情绪,为缓解这种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心理痛苦,便产生所谓的一些自知没必要出现但又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持续性不良肢体动作或思维方向,并为这些不良肢体动作或思维内容存在心理上痛苦不堪。
之所以称之为不良,是因为那些不良的肢体动作或思维内容更不是当事人所想要的,让当事人很痛苦的。为什么不是当事人所想要的还那样去作呢? 因为当事人不知道如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暂时用它们来缓解或填补,因为这种缓解方式或填补内容与事无补,反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工作和学习效率,让一段生活或生命没有质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能验证生命的是时间,让时间有效的是社会及个人发展价值。
空空耗费了生命时光,没有任何收获,使得当事人非常痛苦。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所有的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类心理障碍患
12年心理咨询经验,3000多个成功案例
尊严自由,享受生活
者,都是积极向上的人,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人,努力追求高生活质量的人。同时也都是聪明智慧的人,只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罢了。
不管是抑郁症强迫症还是郁躁狂轻躁狂恐怖症,归根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只要是心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当事人不自寻绝路不中断自救,总是会好的,心理问题不 是不治之症。所之你以还没有好,原因大约有两个,
一、自己还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二、还没遇到和你相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一直去努力去体验,你会有所收获的。
神经症教案范文第4篇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又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加重(既往脑梗塞遗留左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摔倒在地,不伴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旋转及意识障碍,症状持续不缓解。
既往史:3年前脑梗塞遗留左侧肢体无力,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
体格检查:T 37.5℃,P 90次/分,R 20次/分,BP 147/82mmHg。听诊肺部呼吸音较粗,未闻及湿罗音,心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指鼻试验不合作,左侧肢体痛觉减退,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CT:多发脑梗死,脑萎缩。
思考: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
2.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需要继续做哪些辅助检查?可能的结果?
案例二:患者女,15岁,因“发作性肢体抽搐2月,再发1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肢体抽搐,数分钟后恢复正常,未正规治疗。1天前再发,并出现意识不清,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眼睛上翻,四肢抽搐,发作持续5-8分钟缓解,后持续头昏,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6.0℃,P 90次/分,R 20次/分,BP 106/63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智力正常,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指鼻试验正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思考: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诊断依据? 2.需要继续做哪些检查?可能的结果? 3.与哪些疾病相鉴别?鉴别要点?
案例三:患者男46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能4小时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4小时前聊天过程中突然出现不能言语,反应迟钝,伴流涎/口角向左偏斜,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右上肢可抬举但不能过肩,右下肢可站立但行走拖曳,不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四肢抽搐等。家属拨打120送至我院,急行头颅CT: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既往史:11年前因脑出血行“去骨瓣血肿清除及减压术”,术后恢复可,遗留左侧之日活动不利后遗症。
体格检查:T 36.0℃,P 119次/分,R 20次/分,BP 100/67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不能言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射灵敏,查体不配合。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能,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Ⅰ级,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双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CT: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思考:1.初步诊断考虑?
神经症教案范文第5篇
新的抗抑郁药物因此不断地被开发,虽然精神科医生主要的处方己为不成瘾新改良品种的血清素调节剂(Se1ee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简称SSRIs血清素受体重摄取抑制剂),但此类治疗精神问题的药物成本高昂,在情绪失调的案例攀升的今天,成本的压力将会制约了临床的使用,又或成本将转嫁给病人,增加其经济负担,又或病人因而无力负担此类药物高昂的治疗费,转而使用价钱较廉宜的,却易于成瘾或副作用多的药品,譬如:2004年中欧洲药物评估中心,在研究其中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赛乐特(Seroxat):即帕罗西汀(Paroxetine)的副作用后,警告该药或会加剧18一29岁年轻病人的自杀念头。这种种对病人肯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以相对简、便、效,且安全,不会成瘾的针刺治疗此类病症的临床研究确实有其必要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抑郁性神经症的患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抑郁性神经症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于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没有确定的实验指标,因此确定新的临床实验指标成为研究的重点。当前临床已拥有各种有效的抗抑郁剂,但仍约有1/3的病人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且长期服用毒副作用明显,因此寻找新型、低毒的抗抑郁药仍有必要本研究对照,探讨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指标,并通过对孟宪民老中医集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的纯中药制剂温胆安神汤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证实其抗抑郁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不断激烈,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愈发增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病人起病由心理社会应激所促发,如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伤病等,尤其有抑郁人格基础的人更易发生。生物学因素方面很少证明有改变,有学者推测本病与抑郁症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如有研究指出本病患者与抑郁症患者同样存在中枢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的活性下降,给予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对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有疗效。从已有的文献得出西医治疗本病除了用心理疗法治疗外,主要以抗抑郁药治疗本病,但疗效不尽理想,且存在副作用多、禁忌症多,成瘾性大,费用昂贵,病人依从性差等不足。因此针对本病寻求一种简廉确效的治疗途径无疑具有重大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神经症教案范文第6篇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对一例初三学生的抑郁性神经症进行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并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与其它疗法进行心理辅导,促使求助者改变了错误的认知,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了不合理的信念,恢复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刘某,男,汉族,15岁,音乐特色班初三学生,无重大疾病史。父母经营一座加油站,生活优越,小时候由爷爷奶奶抚养,六岁是被父母接回,寄读实验小学,七岁时父母有生育一子。一到四年级成绩优良。父母对刘某抱以很高的期望,为了其更好的学习,在他开始读五年级时,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由母亲全心照顾兄弟俩,父亲则奖励了一台电脑。刘某很快迷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控,成绩开始大幅下滑,父亲一气之下没收了电脑。刘某也痛恨自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经过努力成绩有了较大进步,但没能达到原来的位置,父母经常责骂,抱怨其没出息,刘某也逐渐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情绪。小学升初中时,因成绩不理想未被试验中学录取,转而就读另一所学校的音乐特色初中班。
刘某因没考上理想的中学,一直陷于自责和自卑中。由于父母经常灌输“上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才有出息”的观念,刘某瞧不起现在所就读的学校,学习懒散,缺乏动力觉得未来一片灰暗。同学关系一般,有两个同学与其交往较深,但两人的父母因刘某的状态阻止里他们之间的交往。从此刘某便独来独往,寡言少语。回到家也异常沉默,总将自己关在房间,不愿与父母交流,总是很不耐烦的神情,对弟弟也是不理不睬。进入初二后,喜欢班上一位女孩,但遭到拒绝。从此,刘某更是一蹶不振,成绩退至倒数第三,丧失学习兴趣,老师、同学劝说无效,与父母隔阂,饭量减少,消瘦,流露出活着没什么意
1 思,但无自杀行为,睡眠状况不好,头痛,疲乏。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前来咨询。
二、求助者自述
两年来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失去兴趣,曾经自己非常钟爱的写作也懒得去写,上课总是发呆,瞌睡,不想做作业也很少交作业,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父母沟通,见到弟弟很讨厌,觉得身边发生的一切与自己无关,感到活着真没意思。经常感到头痛、疲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三、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父母主诉:刘某小时聪明、懂事,比较稳重,平时话不多,喜欢看书、写作,性格比较内向,从小不用多操心。就读进修学校音乐特色班觉得很没面子,因为原来没他好的同学也上了实验中学。在家不搭理我们,对弟弟粗暴,总说我们偏心。整个人没精神,饭吃的少,睡眠也不好。
老师反映的情况:学习没兴趣,上课经常睡觉、发呆,不交作业,谈话也没用,不过对语文还有点兴趣,作文写得不错,就是消极的东西比较多。和同学不怎么交往,对班集体活动也很默然。
咨询师观察的情况:求助者虽衣着整齐,上下均是名牌,但脸色苍白,眼圈有点发黑,眉头微皱,表情默然,不敢正视,动作语速缓慢、迟疑,声音低沉,回答较切题。 四.心理测验结果
SDS:70(标准分) SAS:56(标准分) EPQ:E、35;P、75;N、65;L、25 SCL-90中人际关系、抑郁分值分别是3.0和4.0,均呈现中等程度的偏离正常,焦虑分为2.5,呈现轻度偏离正常。 五.对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分析
1、生物因素:求助者处于青春期,认知水平低,情绪不稳定,心理问题容易泛化变为心理障碍。
2、社会因素:
1)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成绩下降,没有考取理想的学校,好朋友离去,被女同学拒绝。
2 2)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幼时与父母分离,小学寄读四年,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与父母隔阂较深;没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偏重智育,忽视心育,没有及时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指导。
3)解决问题的技巧缺乏;如成绩下滑,不知如何有效的解决等。 4)没有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3、心理因素:
1)认知方面:由于生活经历,形成了一些负性的自动想法。如读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才能有出息;好朋友离去、女同学的拒绝是因为他一无是处,老师同学看不起他,因此活着没意思;父母不喜欢他,偏爱弟弟,因为学习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2)情绪方面:兴趣丧失,情绪低落,无助,对前途悲观。 3)行为方面:升入初中没有及时调整心态,任由自己学习散漫;没有寻求方法缓和亲子交往;好朋友的离去和女同学的拒绝没能正确对待,助长了无助感。
4)个性特征:性格内向,自幼没有受到充分的母爱,没有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寄读生活又让他缺乏父母正常的关注和照顾,一些负性事件使其自尊和自信受到损害,进入矛盾和冲突的青春期,其成长一直处于自卑和抑制状态中,这是求助者患病的深层原因。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抑郁性神经症。
2、诊断依据:
1)、病程:求助者的症状已持续两年左右,在一年以上,得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几乎无法摆脱,得3分;
3)、社会功能:受到较大破坏,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得2分;
三项得分相加为8分,大于6分,又因求助者的主导症状为自卑、兴趣丧失、无助、无望、无价值感等抑郁症状,故可以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
3 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心理问题相鉴别:心理问题患者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密切相关,并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而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不具有现实意义,也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可以排除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症状,社会功能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主导症状是抑郁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自卑、无助、无价值感和意志减退等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七、咨询目标的制定
1、近期目标
(1)改变负性自我形象,建立自信心。
(2)改变错误认知,确立合理的信念。
(3)改善人际交往的不良状况,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 (4)学会运用学习策略,建立新的应对学习问题的行为模式。
2、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
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促使求助者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积极的改善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1、原理和方法
贝克、雷米的认知疗法
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咨询的根源目标是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来已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该疗法的基本程序是: (1)建立咨询关系
4 (2)确定咨询目标
(3)利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确定问题 (4)利用建议、演示、模仿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5)利用语言分析技术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6)利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 (7)利用认知复习巩固新观念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抑郁症状源于幼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没有建立基本的信任感,没有获得足够的自主感和主动感,这导致他在碰到问题和挫折时容易产生负性想法,这些错误认知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情感。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情绪波动很大,自我意识增强,而潜意识中的负性想法影响着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角色的同一性没有实现,出现了角色混乱。因此改变该求助者的抑郁症状关键在于引导他发现错误的认知,再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使其客观的对待自己,预测未来同时,求助者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我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可见,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来开展本例咨询较为合适。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5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费用:每次150元;
心理测验:每份50元。
九、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2次
第一次: (1) 收集资料; (2) 建立信任关系;
(3) 心理测验:SCL-90, EPQ, SDS, SAS。 第二次:
(1)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2) 巩固咨询关系;
(3) 反馈测验结果,协商咨询目标;
6 (4) 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向父母解释青春期少年心理特点,建议父母为求助者营造宽松、和谐、信任的家庭氛围,并说明其对求助者的作用;
(5) 布置家庭作业:用“我是____的人”这种句式写出自己的评价、父母的评价、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不少于10句。
完成情况:咨询师通过专注与倾听,是求助者感到理解和被接纳,信任关系得到建立。同时运用解释技术,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解咨询方法,对咨询充满信心。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8次
第一次: (1) 反馈作业,了解求助者的自我认识,把握求助者的错误认识; (2) 让求助者尽情宣泄痛苦;
(3) 教求助者学会放松(呼吸松弛法和肌肉松弛法),以帮助缓解不良情绪,改善睡眠;
(4) 布置家庭作业:A、每晚入睡前做15至20分钟的松弛练习;B、寻找自己的错误认知,并试着进行自我辩论。
第二次:
(1) 反馈作业,了解放松的练习情况,求助者反映不能很好坚持,但只要做,睡眠状况就会好些;
(2) 向求助者出示老师和同学对求助者的积极评价,让其产生认知冲突;
(3) 想求助者之初问题的根源在于童年的经历,是其从一个新的角度面对困扰,正确认识自己产生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 (4) 布置作业:A、重新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成长经历;B、继续坚持做放松训练。
第三至四次:
(1) 反馈作业,求助者能试着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对父母的做法表示理解;能坚持做放松训练,睡眠得到改善;
(2) 引导求助者客观评价好友离去、遭女同学拒绝; (3) 帮助求助者制定学习计划,并指导一些学习策略,提高学
7 习效率;
(4) 与求助者父母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帮助完成学习计划; (5) 与其父母沟通,建议对求助者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强化; (6) 布置作业:A、继续做放松训练;B、主动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并谈谈感受。
第五至六次:
(1) 作业反馈,松弛训练能坚持天天做,睡眠有较大改善;主动交流,发现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但还有点焦虑,担心别人对他不感兴趣;对于学习计划,感觉有所效果,情绪开始好转; (2) 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让求助者与错误认知进行自我辩论,使其对自己的现状重新归因,认识到思维中的不现实性; (3) 布置作业:A、主动做3件事,帮助班里做一件事,帮父母做一件事,陪弟弟玩耍一次,并谈谈感受。 第七至八次:
(1) 反馈:感受到为亲人和集体做事的快乐;通过对周围人的评价,感到同学的可爱、老师的可敬、父母的爱和关怀;自信心在增强;坚持做放松训练,感觉效果不错;
(2) 进一步改变认知。在求助者得到较好矫正的基础上,让其在自己的实践和进步中体验什么是积极的情绪,什么是成功的行为,并学会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
经过这一阶段,求助者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感到自信心在增长,情绪也得到较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1) 咨询师引导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不合理的认知; (2) 针对尚未完全消退的自卑,引导求助者降低自我期望值,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巩固正确的自我认知;
(3) 恢复其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转,是求助者的社会交往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4) 对学习策略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
(5)心理测验:SCL-90人际关系1.5、焦虑1.3 ,都接近正常。SDS:25;SAS:40;EPQ:E
38、P 40、N
35、L 10。
8 (5) 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睡眠改善,情绪明显好转,成绩进步,作文被语文老师推荐,还与被拒绝的女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同学关系,人际交往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心理咨询师的评估:最后一次咨询观察到求助者情绪积极乐观,语言表达流畅,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后通过追踪观察,在该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求助者成绩以达到班内20名,中考被市一所普通高中的重点班录取。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徐光兴.学校心理咨询优秀案例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岳晓东.登天的感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版
神经症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