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1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来源和危害

1.1 废水

废水的产生主要是由:一是在实验的过程中, 使用的多余样品或是样品的残留液体, 其中包含了工矿污水处理中采集到的废水, 还包含没有及时处理的医疗废水等。二是质量控制的样品等, 其中包含汞、铅、铬、镉等有害物质。再次是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带有毒物的化学试剂, 包含重铬酸钾、纳氏试剂中的汞等有毒试剂等。三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大量的洗涤液等。在进行废水排除的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汞污染情况。

1.2 废气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废气有很多, 主要的有:试剂与实验样品的挥发物质,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中间产物,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泄露的硫化氢、氯仿、四氯化碳、苯系物、汞、氢氰酸、二氧化硫、氨等, 这些气体带有刺激性, 可以对人体的呼吸道、眼角膜等造成非常大的损坏。还要特别的注意这些气体不能直接的排放到室外的空气中, 会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

1.3 固体废物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固体废物包含的品种非常的多, 例如:多余的试验样品、过期或是失效的试验使用的药品、分析使用的培养基、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纱布、玻璃实验器皿、含有汞等的实验废液与废渣等等。在这些固体废物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化学方面、生物方面等的污染物体, 其成分非常的复杂, 要经过特殊的处理, 不能与生活垃圾混放在一起, 如果处理不好有害物质会随着雨雪的淋湿等渗入到土壤之中, 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

2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对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重视的力度不够

一直以来, 大家都认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物体不大, 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与高度的重视。更加的没有意识到如果处理的不好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 有时在处理实验使用的残留汞等污染物质的时候, 直接与生活垃圾一起扔掉了, 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效缓解监测实验室虽然按照相关的技术制度与标准进行了分类处理废液等物质,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没有很好的发挥分类处理的作用, 有些废液中的汞与脏水一起倒入了下水道中。废液缸倒满之后如何处理, 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些都是汞污染的主要因素。

2.2 缺少对实验室中汞污染的监管

当前, 在进行环境监测实验室中, 没有明确的规定与相关的条款规定实验室中的汞污染源如何进行处理, 更没有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因此, 在进行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物质处理的过程中, 多数是以监测分析、空气污染的质量等为主, 而忽略了实验室在处理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如何处理实验实验的样品与汞污染物质等, 对实验室的环境等缺少系统的管理, 导致实验室中的汞等废弃物质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2.3 缺乏对实验室中汞污染控制的经费投入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资金投入, 多数是以建设实验室的设备、仪器、实验药剂、实验室的装修等方面, 而忽略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在监督与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因此, 导致了很多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实验室中汞等污染物质的处理、控制、管理等方面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后果。

3 环境监测实验室者汞污染防治对策

3.1 提高实验室监测人员的环保意识

要增强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 加强控制与管理实验室中汞污染的处理, 提升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 积极的发挥出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操作的过程中, 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进行药品与试剂的使用, 规范的处理实验中产生的汞等废弃物质,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时时的进行关注与研究有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方面的科学有效的利用, 并注意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等。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 进行环境监测实验。保持实验室内的空气质量, 经常通风换气,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要使用换气扇或者是开窗, 是减少室内汞污染的有效方法。

3.2 建立严格健全的实验室污染物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实验室不但要加强对实验室的控制与管理工作, 还要建立严格健全的实验室污染物质的管理制度。依据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配套的管理制度, 并制定出具体的方案, 建立系统的污染处理方法。要得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大力的支持与认可, 发挥出领导的监督职能作用, 做到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管理。

3.3 推行清洁生产, 建设绿色实验室

在进行环境监测实验的时候, 要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的实验过程, 既要保证检测的质量, 又要保证在无毒无害、环保健康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采用低毒、低污染的化学药剂进行实验, 避免使用高强度的毒性试剂。对于使用的带有高毒性的化学药品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工作, 并做好废液的处理工作。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与设备进行实验测试, 例如:离子色谱仪、气象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这些设备的使用, 大大的降低了汞等化学药剂的使用与污染, 并且更加快速的完成了监测工作, 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改进水与废水中氨氮检测含量, 将水样的取水量由50ml降到10ml, 使用的纳氏试剂由1.5ml降到0.1ml, 这样实验产生的废液就会降低八成左右, 纳氏试剂的使用含量降低九成多, 真正的做到了环保、节能、减排, 可以收获更多的环境与经济的效益。

3.4 提高对实验室污染治理的经费投入

要增加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汞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大力的建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分类与收集等方面的处理工作。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各项检测实验的费用收取工作, 制度相关的标准, 收取一定比例的废物处理费用, 并将收取的费用用做实验室污染物质处理方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物质处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需要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高度的重视, 并制定相关的处理方法, 减少实验室中汞等的污染, 做出预防与整治措施。政府部门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 并帮助建立健全控制与管理制度, 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与思想意识, 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与环保。

摘要: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有效工作的过程中, 自身已经成为了严重的污染源, 而且问题非常的危急, 不容半点的忽视。因此只有对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分析, 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案, 及时的提出预防的对策。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环境监侧,实验室,汞污染的来源,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何佳.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的来源及其防治[J].环境科学导刊, 2014 (3) :36-38.

[2] 曹晓敏, 周速, 韩琳丽.环境监测中汞的主要污染来源与防治对策[J].科技视界, 2013 (14) :143-144.

[3] 杨猛.环境监测实验室室内空气中汞污染研究[J].绿色科技, 2013 (11) :200-201.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HT5”SS〗针对环境规制与畜禽养殖规模的关系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以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大户的经营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规模的增大而越来越强,同时环境规制对小规模农户养殖规模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表明我国畜禽养殖已能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此外,不同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养殖经营特征的农户面对环境规制,其畜禽养殖规模有不同的表现。基于此,本文认为环境规制与畜禽规模化养殖具有实现“双赢”有利条件。在我国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下,农户应积极应对国家环保要求,政府可结合各地养殖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严格的环境规制与各类配套措施,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环境规制;养殖规模;面板分位数回归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1005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养殖业污染重点表现为面源污染,具有隐蔽性、分散性、不确定性、空间区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监管成本高等特征,是世界各国在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2]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养殖业中的畜禽粪便产生量已大大超过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在全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畜禽养殖是造成水质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甚至已超过了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染的作用。[3]鉴于畜禽养殖污染的严峻形势,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及各类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把养殖业环境污染作为环保的重点治理领域,通过各类政策措施对其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防治。

在对养殖业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一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间的协调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养殖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养殖业规模化进程中大量集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对空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环境保护似乎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两难困境”。[4]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众多学者对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试圖为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从现有文献来看,首先,经营规模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李太平等[5]、王俊能等[6]从生产技术角度认为,规模化经营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在降低污染物产生量的同时还强化了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现;王清军等[7]、茹蕾等[8]从交易成本上提出,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降低污染的监管与治理成本,为环境保护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已证实了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农业污染问题的改善。其次,部分学者基于环保视角分析了环境保护的实施对经营规模的作用。环境保护是通过一系列环境政策工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通常可以将环境政策工具分为直接管制、经济手段和软手段三种类型。直接管制是通过环境规制确定必须遵守的环保措施和要求达到的目标,经济手段是利用环境税、排污许可证等手段改变经营者的成本收益,软手段是采用宣传、教育和相关环保技术推广等方式达到环保目的。[9]目前,现有研究已从经济手软和软手段的角度分析了环境保护对经营规模的促进作用,但对于环境规制的直接管制如何影响经营规模的分析还较为少见。例如,周力[3]通过对我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研究认为,由于规模化经营能够降低养殖户的污染治理成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严格的环境规制将促使农户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罗小娟等[10]通过对生产技术的分析发现,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助于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环境规制不断完善,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养殖规模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充分了解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规模间的关系,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现有文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我国养殖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多种经营规模,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而现有文献较少关注到这一问题。(2)现有文献的实证研究多采用宏观数据,缺少来自微观调研数据方面的支持。(3)多数研究采用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无法全面反映出近年来环境保护与养殖业经营规模间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拟以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为例,利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开展的规模化养殖入户调研微观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佐证,从而推动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协调发展。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1期侯国庆 等:我国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规模的影响效应

二、理论分析

农民家庭经营是我国畜禽养殖的基本形式,以农户为切入点的源头控制可以有效防控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根据Schultz[11]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从事畜禽养殖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当农户从养殖中获得的收益增加时,农户会加大畜禽养殖生产资料的投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反之,当农户从养殖中获得的收益减少时,农户将会更多地通过其他收入以满足对于经济收益的追求,而其他劳动的增加将造成农户养殖劳动力等生产投入的降低,养殖规模出现缩小。上述分析在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和农民工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获得了有效的印证。[12]

根据农户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假设,可以用方程(1)来表示农户的养殖预期收益最大化模型:

π=Max(∑ni=1αipiqi-∑mj=1wjxj)i=1,2...,n;j=1,2...,m(1)

方程(1)中,π为农户的预期养殖经营收益,pi为第i种产品的预期销售价格,qi为第i种产品的数量,αi为预期价格pi的存在概率;wj为第j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xj为第j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随着我国养殖业中环境规制的不断严格,畜禽养殖污染作为外部不经济的产物将被内部化,“谁污染、谁治理”成为最直接的治理方式。因此,农户在养殖过程中除了生产性要素的投入外,环保支出成本将随着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而不断增加。本文在方程(1)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环保支出,从而将环境规制的影响纳入到农户预期收益最大化分析过程中。此外,在进一步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后,方程(1)变为如下形式:

根据方程(2)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于养殖预期收益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并分别发挥着负向和补偿两类作用,具体如图1所示。图1环境规制对农业经营规模的影响

从直接效应来看,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了生产总成本的上升。但实际上,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农业生产技术还具有溢出效应,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Porter[13]从“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的理论角度论证了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说”;随后众多学者通过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14-17]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制最终能够减缓或抵消环保成本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即环境规制发挥了“补偿效应”。具体来看,一方面,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方程(2)中的技术变量A增大,从而带动了畜禽产品产出的增加,总收入扩大;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还有助于畜禽产品质量的上升,从而提高了产品预期销售价格的存在概率αi,即进一步拉动总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提高,即在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饲料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量xj将减少,畜禽养殖的生产投入成本降低。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中料肉比、料蛋比等饲料转化率的提高,正是养殖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效果。综上,环境规制的直接效应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对养殖预期收益表现为负向作用,而环境规制通过带动生产技术进步产生的间接效应对养殖预期收益又发挥了补偿作用。因此,考虑环境规制下的农户预期收益情况,必须对负向作用和补偿作用的大小进行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户生产规模已形成多种层次,不同规模的生產经营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小规模经营农户仍主要采取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畜禽养殖,对于技术的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环境规制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对其畜禽产品销售收入和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几乎没有影响,更多地表现为环保支出增加导致的生产总成本上升,即环境规制的补偿作用小于负向作用;最终,环境规制造成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养殖预期收益降低。为满足经济收益的需求,小规模经营农户将更多地从事畜禽养殖以外的劳动以弥补养殖收入降低带来的损失,造成养殖劳动力等生产投入下降,养殖规模缩小。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对小规模养殖户的经营规模具有负向影响。

与小规模养殖户不同,畜禽养殖大户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生产水平,甚至部分专业大户的养殖模式已类似于企业的规模化养殖,大量采用技术设备依靠机械自动化方式开展养殖活动,养殖技术的利用水平较高。当环境规制推动生产技术进步后,畜禽养殖大户将会更多地享受到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补偿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消环保支出造成的负向作用;最终,环境规制将有利于养殖大户的生产预期收益的增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农户会继续加大对养殖的生产资料投入,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对畜禽养殖大户的经营规模具有正向作用。

三、数据来源与核心估值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于2015年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全国开展的蛋鸡规模化养殖入户调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鸡蛋生产与消费国,自1985年以来我国鸡蛋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蛋鸡养殖业规模巨大。[18]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禽养殖环境规制的不断严格,农户在蛋鸡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在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和调研条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重点选择了2014年我国禽蛋产量排名前十位省份鉴于禽蛋产量中的85%为鸡蛋[19],因此禽蛋产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即为我国鸡蛋主产大省。 中的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和四川等6个省份,并在考虑东西部地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了西部地区鸡蛋主产省份陕西,共计对全国7个蛋鸡养殖大省开展了规模化养殖入户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受访户进行选择,然后通过入户一对一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678份。样本户中的产蛋鸡存栏量均高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蛋鸡规模化养殖最少为300只/户的统计调查标准。

(二)核心估值设计

环境规制是本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变量,从目前的实证研究来看,环境规制变量的选择十分困难,但适合的环境规制测度指标对研究结果具有显著影响。[20]现有文献中对于环境规制指标的选择方式主要包括:(1)定性方式,部分研究直接以是否具有环境政策以及环境政策的数量为指标,对环境规制进行了测度。[21,22](2)定量方式,使用较多的方法包括:通过人均GDP衡量环境规制,即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环境规制随之愈发严格[23];通过污染物排放强度衡量环境规制,原因在于污染物排放强度越大,环境规制将越严格[24];通过污染治理费用衡量环境规制,更高的环境治理费用代表了愈加严格的环境规制。[3]鉴于我国环境保护过程中并非缺少相关政策法规,而主要问题是执法难度较大、环境规制的效果并未完全发挥[25],因此采用定性方法衡量环境规制可能导致后续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而主要的定量指标侧重从宏观角度对环境规制进行测度,无法反应出本研究中农户面临的微观环境规制情况。

基于目前我国“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原则,本文认为农户作为畜禽养殖的经营者同时也是环保的直接执行者,农户对于其所在地区环保严格程度的判断能够有效反映出当地环境规制的实际执行情况。此外,我国在畜禽养殖业中已具有各类环境规制,农户作為环境规制的执行者,能够对整体环境规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较单独使用某一类环保指标更能全面体现各类环境规制的综合情况。基于此,本文选择农户对其所在地区环境保护的感受作为衡量环境规制的代理变量。

养殖规模是本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考虑到仅利用单一年份的养殖规模无法全面反映出环境规制与养殖规模间的关系,且估计结果中出现偏误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此次调研中除了对受访户2015年当年的产蛋鸡存栏规模情况进行调查外,还采用回忆调查法追溯了农户2014、2013两年的产蛋鸡存栏规模。由于通常的蛋鸡养殖周期为500天,且农户在一年内淘汰的蛋鸡批次有限,因此采用回忆法调查获得的近两年产蛋鸡存栏规模的准确度很高,可以真实地反应出农户当年的实际养殖情况。

(三)样本统计分析

1.环境规制情况

四、估计方法与变量设置

(一)估计方法

为了对研究假设进行有效检验,本文将基于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分位数回归模型为这一研究需要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方法。同时,由于面板数据在估计结果方面的优势,本文最终将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自Koenker和Bassett[26]提出分位数回归方法以来,由于该方法能够解释因变量在不同分位数下与自变量间的关系,且估计过程不易受极端值的干扰更为稳健,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研究中。式(3)为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函数表达式:

yi,θ=X‘iβθ+εi,θ(3)

其中,yi,θ为养殖规模的下θ分位数,X‘i为第i个样本的影响因素向量,βθ为θ分位数的回归系数向量。通过式(4)可以获的βθ估计值:

β^θ = argmin[∑yi ≥Xi βθ θi |yi -xi βθ | + ∑yi ≤Xi βθ (1-θi )|yi -xi βθ |] (4)

目前,关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文献主要以固定效应分析为主。对于如何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27-29]本文按照朱建平等[30]与刘玉萍等[31]的研究思路,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的方式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现对面板数据的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特征:

yi,t=x′i,tβ+z′iδ+λt+μi+εi,t(5)

式(5)中,z′i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x′i,t可以随个体及时间变化,μi表示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εi,t为随个体与时间变化的扰动项,λt为第t期独有的截距项,可将其解释为第t期对因变量y的效应。通过对每个时期定义一个虚拟变量,然后将各虚拟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后获得式(6):

yi,t=x′i,tβ+z′iδ+γ2D2t++γTDTt+μi+εi,t(6)

其中,当t=2时,虚拟变量D2t=1;t≠2时,虚拟变量D2t=0;以此类推。其次,对式(6)进行分位数回归,通过采用自举法估计,在重复抽样的基础上,利用各自举样本联立估计从而可以获得不同规模分位数下的回归模型。

(二)变量设置

本文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户经营规模,主要解释变量为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规制。但是,在考察农户经营规模相关影响因素的过程中,还应对一些与经营规模密切相关的变量进行控制。因此,在参考现有文献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户主个人特征(年龄、教育水平、养殖经验)、家庭特征(蛋鸡养殖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蛋鸡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养殖特征(养殖用地面积、是否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地区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与环境规制共同引入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以研究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相关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3。

六、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规制也因此日趋严格。为进一步了解环境规制与养殖规模间的关系,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为例,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环境规制对养殖大户的经营规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小规模养殖户的经营规模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并没有因为环境规制造成的成本上升而受到影响,养殖经营主体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由此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第二,在大规模养殖的经营主体中,环境规制对规模的正向影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增强,表明规模越大的养殖经营主体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性越强。

第三,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还受到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养殖经营特征的影响,且各因素的作用在不同养殖规模分布下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获得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对于畜禽养殖大户来说,应转变以往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不利于养殖规模发展的错误理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家的环保举措。养殖大户可充分利用环境规制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依靠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畜禽产品产出、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养殖的综合竞争力,发展规模化经营。

其次,由于农户已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因此可通过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其养殖污染问题进行有效防控。为避免环境规制执行过程中规制实施者与被规制农户间的不合作博弈,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模式,引导农户增强环保意识,将传统的污染产生后的治理模式转变为对污染源头的有效防控;通过引入激励相容的环境规制,引导农户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间的监管交易成本,为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再次,应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影响的差异问题,并兼顾其他各类因素对规模化经营的作用,避免环境规制上的“一刀切”。我国畜禽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经营情况在不同畜禽品种与地区间差异巨大,“一刀切”的环境规制将对农户的规模化养殖造成較大压力,甚至导致部分农户的被迫退出,可能影响畜禽养殖业的整体规模化发展布局。因此,政府在环境规制的实施过程中可结合不同畜禽品种在各地区的实际养殖情况,通过采用适度的过程补偿降低环境保护带来的生产成本压力;通过加大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以提高畜禽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实现对养殖经营收入的补偿,最终带动农户实现环境保护与规模化养殖的协调发展。

当然,本文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针对畜禽养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但环境规制对于畜禽养殖规模的影响与经济作用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充分发挥。尽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已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但使用的数据长度仍相对较短,还需要进行多期的跟踪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环境规制的长期实施对畜禽养殖规模发展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晓,张屹山. 中国农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8): 4-16.

[2]袁平,朱立志. 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环境规制缺陷与利益相关者的逆向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1): 73-80.

[3]周力. 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2): 60-73.

[4]沈能,张斌. 农业增长能改善环境生产率吗?有条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J].中国农村经济, 2015(7): 17-30.

[5]李太平,张锋,胡浩.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EKC验证及其驱动因素[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1):118-123.

[6]王俊能,许振成,杨剑. 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研究——从环保的角度[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8):13-18.

[7]王清军. 规模经营背景下农村环境行政管理的挑战和对策[J]. 环境保护, 2014(21): 51-54.

[8]茹蕾,司伟. 环境规制、技术效率与水污染减排成本——基于中国制糖业的实证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15-24.

[9]IRALDO F, TESTA F, MELIS M,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11, 21(3): 210-222.

[10]罗小娟,冯淑怡,REIDSMA P,等. 基于农户生物-经济模型的农业与环境政策响应模拟——以太湖流域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11): 72-85.

[11]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12]王子成. 劳动力外出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迁移异质性视角[J]. 世界经济文汇, 2015(2): 74-90.

[13]PORTER M E.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 Scientific Amercian, 1991, 264(4): 1-5.

[14]BERMAN E, BUI L T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 83(3): 498-510.

[15]HAMAMOTO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6(28): 299-312.

[16]张平淡,朱松,朱艳春. 我国环保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126-133.

[17]陈坤铭,季彦达,张光南. 环保政策对“中国制造”生产效率的影响[J]. 统计研究, 2013, 30(9): 37-43.

[18]杨宁,秦富,徐桂云,等. 我国蛋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报告[J]. 中国家禽, 2014, 36(7): 2-9.

[19]吴常信. 中国蛋鸡改良未来策略[J].中国家禽, 2010, 32(17): 2-3.

[20]FLORAX M, MULATU A, WITHAGEN C A.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Meta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udies[R].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2011, 01-039/3(21): 1986-1997.

[21]BUSSE M. Trad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ew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Wand Trade, 2004(38): 285-306.

[22]虞祎,张晖,胡浩. 环境规制对中国生猪生产布局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8): 81-88.

[23]ANTWEILER W, COPELAND B R, TAYLOR M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877-907.

[24]JAVORCIK B S, WEI S J.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J].The B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2013,3(2):1244.

[25]李鋼,马岩,姚磊磊. 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应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3): 31-41.

[26]KOENKER R, BASSETT G J. Regression Quantiles[J]. Econometrica, 1978(46): 33-50.

[27]KOENKER R.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Data[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2004(91):74-89.

[28]KARLSSOM A. Nonlinear Quantile Regression Estimation of Longitudinal Data[J].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 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2007, 37(1): 114-131.

[29]罗幼喜,田茂再. 面板数据的分位回归方法及其模拟研究[[J]. 统计研究, 2010, 27(10): 81-87.

[30]朱建平,朱万闯. 中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基于两阶段面板分位回归[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2(7): 680-688.

[31]刘玉萍,郭郡郡,刘成玉. 人口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2(3): 13-18.

[32]范剑勇,冯猛,李方文. 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 世界经济, 2014(5): 51-73.

[33]刘修岩. 空间效率与区域平衡——对中国省级层面集聚效应的检验[J].世界经济, 2014,(1): 55-80.

[34]张三峰,卜茂亮. 环境规制、环保投入与中国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 2011(2): 129-146.

在不同分位数点的选择上,根据前述《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农户蛋鸡养殖规模的划分标准和样本户的实际养殖规模结构,本文选择了θ为10%、25%、50%、75%和90%五个规模分位数点。其中,10%分位数以下能基本代表小规模养殖户情况,75%分位数以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规模养殖户的情况。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1.1 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机理

植物监测大气污染主要是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物的过敏反应来具体监测有害气体的含量以及成分, 用数据来确定大气的环境质量状况。

自然环境中, 植物是非常容易遭受到大气污染的伤害, 由于植物缺乏动物的循环系统来环节外界的干扰和刺激, 此外, 植物的生长特点是无法避开污染物的伤害和影响, 所以利用本身固定的地理位置能够有效的去对其进行检测和管理, 大气污染的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是采取植物检测方法, 它可以识别和定性大自然中环境的各项污染因素, 监测植物能反映污染物的存在, 反映污染物的含量。利用该方法综合性的去对环境状况有了具体的分析和结论, 相应的环境污染指标是会慢慢变化过程中[1]。

1.2 监测植物的选择

监测植物应该要有良好的敏感反映, 对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物理或者是化学作用, 包括了可以看见的各种由于外界环境所引起或造成的伤害, 在任何的时间或地点来进行对大气污染监测工作, 所得出的结论是能够形成科学对比, 试验所得到的结论是不能充分的概括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程度, 因此, 监测人员要注重植物的有关生理变化。

2 监测方法

植物大气污染监测方法比较多, 近年来, 由于多学科的共同发展, 在研究层次方面, 逐渐从个体水平发展成群落水平, 具有现实意义。

2.1 植物症状指示法

2.1.1利用植物站的方式来监测周围环境状况, 将植物直接安在公司或工厂的周围附近, 这样以来, 不仅仅美化了这些厂房周围的环境, 而且还能够起到了良好的环境监测效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植物的量不可以过多, 否则会对监测效果带来一定影响。

2.1.2利用植物群落来大概估算大气污染的程度。植物群的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直接性, 受到了大自然环境污染的植物群都会对此有具体明显的反映, 而且不同的植物, 反应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能够给监测人员方便的分析和辨别环境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的具体分布[2]。

2.1.3利用植物定点来起到报警作用。首先在一个没有环境污染的地区种植一盆植物, 待成功以后, 将其移到需要环境监测的地域, 以此来对被监测的地域环境污染状况的大概估算,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简单, 操作性强, 但是存在着准确度并不是非常令人信服。需要多次实验财能达到理想效果。

2.2 植物生理指示法

主要是利用污染物锁引起的各种生理方面的变化来作为依据, 来监测环境污染变化的状况。当有害气体超过了一定浓度的时候, 则会让植物体内仪器一系列的变化, 常见的生理指标有:光合强度, 叶绿素含量, 酶活性等等[3]。

2.3 细胞遗传学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了删选化学诱变因子, 监测环境中的一些致癌物质, 目前最为常见的是微核测定法, 此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发育过程中, 植物细胞在复制过程中, 若受到了外界诱变因子的干扰, 则会产生一些大小不等的小球体, 就是微核。一般来说, 受到了外界诱变因子干扰因素越多, 那么产生的微核数量就越多, 因此, 我们可以用其数据的百分比来正确判断出环境污染的整体状况, 和破坏程度。

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DMA多态性是可以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法, 可以在群落水平中提供尽可能的植物多样性可靠证据, 作为高度灵敏检测污染环境的生物种群变化的方法。

2.5 植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法

我们通过对植物相关指标的分析来测定环境污染物的整体状况, 分析植物体内的污染物的含量来确定结果, 它是目前测定大气污染最有力的证据。

2.5.1 叶片分析:

植物的叶片对二氧化碳, 重金属的污染是最为显著的, 显然叶片的含量与大气污染量是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能够推算出周围环境污染的整体状况。

2.5.2 树皮分析:

树皮长期是可以接触到外界污染因子的影响, 在漫长的岁月中, 不断的吸收和积累了大量的污染气体, 所以分析树皮的相关酸值是有效的判断出该地区酸性气体污染的整个程度和影响范围, 为城市的绿色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4]。

2.5.3 年轮分析。

植物的年轮很好的记录了气候变化的状况和污染的程度, 所以通过对植物年轮的系统性分析, 就会得出科学的结论, 帮助监测人员对当地污染物做出定性评价。

3 结语

利用植物来监测大气污染程度是近年来非常火热的科学实验方法, 通过科学的试验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相信会有更多的方法出现, 论文主要从此方法的监测原理来详细说明了植物在大气污染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植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特点来开展试验, 使得数据和结论呈现出与实际状况一致。

摘要:利用植物检测方法是一种非常经济方便的方法, 本文详细详述了利用植物检测大气污染物的基本原理, 和常用的监测方法, 以此来对比出与传统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大气污染,植物检测方法,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 郭永葆.燃煤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年24期.

[2] 郭庆春, 何振芳, 李力.西安市空气污染指数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河南科学, 2011年07期.

[3] 马琳达, 贵阳市“十一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变化趋势及对策[J].北方环境, 2011年07期.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然而由于建筑装潢材料的不过关而引发的室内环境污染却困扰着很多消费者,因此如何清除、减少或杜绝有害成分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就成了当今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室内环境污染 治理 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从七八十年代的小阁楼到九十年代一室户、二室户直到目前的现代房型,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居室的要求。纵观这几年的楼市,可以发现最大的变化就是:小区的绿化增加,房间的面积加大了,房型更合理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住宅的装饰要求也更高了。面对一套全家老小,东跑西看,东挑西捡,才买到的称心房子,谁不想在它上面多花点心思,让它更加尽善尽美呢。于是,一家老小舍弃电视,非常投入地在灯下讨论如何选材、如何配色、如何体现个性风格……,这成了全家每晚的必修课题和乐趣。然而就在人们精心打造设计自己的家园时,却引发了另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室内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由于室内环境的污染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举不胜举,室内环境的污染可导致白血病、癌症、还有很多被医生们称为“现代病”,这些大多数都是由于室内环境污染造成的。据有关部门调查:

在北京有73%的新装修户甲醛浓度超标。在杭州甲醛浓度超标的达到79%。在长沙超过80%的建筑,室内空气污染超标。同时在武汉、广州、成都以及东北等地部分城市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 那么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据专家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的产生主要有三大来源:(1)建筑自身墙体使用外加剂或防冻剂,释放的氨或氡的有害含量;(2)装饰装修材料使用的胶粘剂,释放的甲醛有害含量;(3)购买的室内家具隐含不合格成分,所释放的甲醛或苯的有害含量。

上述几种污染来源又被称为室内环境污染的五大杀手,具体危害程度及其特征如下表格所示:

至此我们明白,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建筑装潢材料的不过关造成的。然而根据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11个省市108种建筑装饰材料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有1/3以上存在环保指数超标的问题。

如此大量的不合格产品充斥市场,表明室内空气污染在我国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那么如何进行室内环境治理,清除装修污染就成了人们所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消费者在此问题的处理上存在以下几种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食醋熏蒸

有消费者尝试熏蒸食醋清除家庭装修后的异味。专家指出,食醋属于酸性物质,有微弱中和空气中氨气的作用,但不会和甲醛等其他有害成分发生反应。

误区二放置菠萝

有人认为,在每个房间放上几个菠萝可以消除油漆味。菠萝会挥发香气,起到一定遮盖气味的作用,但并未分解清除有害物质;另外,菠萝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挥发后最多起到加湿作用,可以起到溶解甲醛等有害物质的作用,一旦干燥甲醛就会又挥发出来。

误区三过分依赖植物

一些观赏植物确实可以吸收某些有毒气体,如可吸收甲醛的植物有仙人掌、吊兰、芦荟、常春藤、铁树、菊花等;而常春藤、铁树、菊花这3种花卉,都有吸苯的本领,可以减少苯的污染。但关键是它们所起作用相当有限,面对装修结束的有害气体密集散发期,它们的微弱吸收作用,不但不能清除污染来救主,甚至其自身也深受其害生命难保。

误区四 放置茶叶根

在衣柜和房间放置泡茶后的干茶根,希望帮助清除毒气。殊不知,茶根在这方面的功效就像干树叶和卫生纸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吸收和分解作用。

误区五 臭氧发生器

把“臭氧发生器”作为空气净化装置,则是更大的误区。臭氧虽具有灭菌、消毒作用,但对人体有害也是医学上的定论。使用臭氧消毒只能在人体不接触的环境中进行,用作居室空气净化,显然不合适。至于用紫外线发射源作为室内消毒器具,国外早已淘汰。

误区六 过分迷信环保建材

环保建材有助于降低室内有害气体。但我国的绿色建材国标并不理想,某些标准只能说是勉强过得去。而且大多数环保建材只是有害物质含量、散发有害气体低于一定标准,不是不含有害物质。由于有害气体的叠加效应,仍不能保证装修后空气质量达标。

误区七 完全依赖短期的通风处理

通风处理作为基本环保措施,对室内污染有改善作用,但多数有害物质会缓慢释放,长达3年~15年,绝非几个月通风换气就能解决问题;以甲醛为例,它分游离、吸附、结合三种状态存在。只有游离状态的通风处理能消除,且须是正常风速的4倍以上。

误区八 出现强烈刺激气味才考虑环保处理

室内空气环境分为健康、亚健康、患病三种形态,许多有害气体无色无味,不能闻到味了才想去治理。

那么如何走出误区进行正确的环境治理方法就是消费者所最关心的,我们知道室内装修方面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油漆、涂料中的苯,胶合板、密度板等有大量粘胶的建材和家具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短时间内不会挥发掉,活跃期一般在3到15年左右,特别是游离态甲醛,因其有较好的密封性,挥发非常慢。

治理前首先要对检测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找出污染源,然后根据污染源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现在比较常见的治理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治理方法,一种是综合治理方法。

单一治理方法

主要对已经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治理。市场上比较流行空气触媒、负离子、竹炭、活性炭等多种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化学反应,不管是光触媒、冷触媒还是超触媒,媒指的都是二氧化钛。在反应中,二氧化钛成为催化剂,与有害气体甲醛、苯在空气中进行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与水。光触媒技术是新近从日本引入我国的,对重度污染具有治理见效快的显著特点。光触媒治理方法作用比较长久,属于持久型,但费用较高。利用臭氧专业机器治理也比较常见,这种方式见效最快,但是不能持久。对于室内的橡胶、金属用品以及植物等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综合治理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比如装修完经过检测发现,污染源来自壁柜,那么综合治理时就要通过一些办法针对单个产品进行处理。“污染源头不好堵”是目前家装中最大的问题。家装材料、家具等即使达到环保标准,仍存在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现代装修一般使用合成材料,为了增加平滑性、耐磨性等,厂家往往要使用氨、苯进行必要的处理。另外,在水泥中,氨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装修后,家具、板材等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势必会增加有害气体的释放含量,室内很容易出现环境污染。

既然污染源头堵不住,目前国际上也没有更好地可以大面积推广的办法,室内空气治理可谓是亡羊补牢的最佳方法。一旦装修后出现室内环境污染的情况,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严重超标的住房必须经过专业集中治理后,才能安全入住。

目前有些人会买自用室内空气治理产品,因为自用产品在价位上容易被人接受,但这种产品比较适用于轻度污染的家庭,如果室内污染已经超标达到中度以上的家庭,还是应该选择比较专业的治理公司进行专业操作。

治理之后空气污染会“反弹”

室内污染治理后,仍然会有“反弹”现象出现,就是再次污染。建筑材料、家居中的甲醛、苯、氨等气体具有持久挥发的特点,因此在治理后的一段时间内,很容易出现“反弹”,关键要看服务公司的专业服务质量。一个好的治理公司,在治理期间会反复对受污染环境进行处理,直至达到标准,治理后还要进行跟进检测工作。出现“反弹”并不可怕,后期服务能够到位才是关键。

还有人担心,既然甲醛、苯、氨等有害气体每天都会挥发,治理后即使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人体也会多多少少地吸入这些气体。据介绍,人体对于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承受范围的,没有当然更好,但是这种气体只要控制到一定的范围,对人体没有直接的影响。治理后,室内有害空气不会再出现高溶度累计效应。

不管使用何种治理方法都不可能一下子彻底地除掉有害气体。对治理后再释放出来的少量有害气体,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如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消毒除菌处理、放置长效吸附有害气体的活性炭等药品等。室内还可以摆放具有净化作用的花卉,诸如芦荟、吊兰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乃至清除室内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游离分子。但需注意的是,室内装修等引起的污染物的释放是不分昼夜的,而且,没经治理的居室在室内相对封闭或相对温度较高的时候,比如深秋和冬季,室内污染会更严重。而到了夜晚人们都睡下的时候,室内花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继续分解室内有害物质,这也是夜间室内污染危害性更大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如何选择室内环境治理方法才是解决室内环境污染的最关键。近年来随着室内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环境的检测也形成一个新的行业。消费者可请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通过检测分析,找出有害根源并测出超标含量,提出合理的装饰装修改进方案或治理措施,减少或杜绝有害成分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石保权 《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 宋广生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解读》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 周中平 《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4] 奚旦立 《环境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于海洋环境污染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些年来已经不知不觉的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那么到底海洋环境污染指的是什么?它又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所以本文就对,中国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分析讨论提出污染防控的治理方法,应对我国海洋环境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现状;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行政责任;污染危害

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从很久就已经出现。大多都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带来的各种间接或直接的污染。其中的污染危害主要是侧重于海洋内部环境自身的破坏。就比如说,海洋环境的污染指标超出了海洋的自身净化能力而造成了水质的质量下降,水域环境的污染带来了海生物的变异以及死亡,同时也按的固态污染已经导致了海岸线的后退,以及海平面面积的大量的锐减等等问题。因此积极的敞开海洋环境的防控治理不仅仅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也是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典型特征

1.1与人类生活相关度较大。根据近些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的数据统计调查以及图表的显示来看,从人类的生活切入点作为分析,就可以体现出生活污水排放以及沿岸固态垃圾,已经占据了,海洋污染类型的相当大的比例,然而这些污染的来源都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虽然我们努力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各种垃圾问题,仍然无法避免生活污染以及固态垃圾的堆放,还有农药使用等污染的排放,极尽所能也只能从一个角度进行单项或者片面的限制,根本就无法完全的杜绝。所以对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一定要结合当地的事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寸慎重的实行。

1.2污染源种类多且基数大。我国的海洋污染主要是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其中造成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当地的石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还有海洋生物的污染等等。同时这些污染的来源数量都非常的巨大,基于此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是相当的复杂,并且难度极大。其中包含的生活污染源的形式以及数量都是数不胜数,比如生活垃圾的沿海堆积以及生活污水的肆意的排放,还有填海造陆带来的材料的污染染以及人类沿海实验基地造成的核泄漏等等,都是海洋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污染物间接危害性较大。空气污染会直接导致人类呼吸不畅,还会引发呼吸道的疾病,污染则会通过折射和散射直接的损坏人的视网膜,造成短暂性的失明或者更为严重的后果。相对于这两类的污染而言,哎,洋环境污染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比较远,它所产生的危害物的大多都是因为间接性的,虽然短期内是不会对人类造成世界性的危害,对于工业生产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是由于石油原液、有机化合物和物质质等液态污染源一旦融入水中,就会借助风力,肆意妄为的扩张到无尽的海域,轻则就会对,海水质量以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总则会导致海洋生物的种类的灭绝,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紊乱。不仅如此,二次污染相对于一次污染来说,更具有杀伤力,就是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能让人类在无形当中遭受麻痹形成对环境污染置之不理,等等消极的情绪,因此,埋下了巨大的环境污染的隐患。

2 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思路

2.1增进国际海洋环保组织间交流合作。海洋环境的污染治理方法和环境法体系建设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各国之间的利益,但是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至此国家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际之间的友好往来树立共同奋斗的目标,积极的筹办和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尽早的实现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和海洋环境法体系的完善。

2.2健全与完善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少的研究海洋环境的学者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疑惑:为何在海洋环境污染高清洁,绿的当下,仍然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域被污染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濒临灭绝,经过对比近些年来各地官方出具的数据报告就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可想而知,我们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此。所以相关部门就有更加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要秉持自我,剖析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使之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大内在推动力,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确切的保证人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责任感。

2.3加大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的惩罚度。许多海外的石油公司在其他国家的海域出现了污染物泄露等现象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逃避责任,相互推诿,甚至一些国家也出面来维护本国的货轮利益。表面上看这些国家都是将货轮的损失降到最低,保住了国家的利益,但是这种纵容海洋污染而不予以严惩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害人害己的。因此,就必须建设完善,有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知心有法可依的基本原则,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海洋污染事件发生后,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的参与,海洋污染的治理以及海洋环境的修复。

3 结语

近些年来国家以及政府都认识到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各个方面也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监管,这些措施涉及到的环境治理是很多层次的,包括海洋环境法的完善以及监督管理部门的设立还有定期的督查汇报工作。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责任体系的建立。我国现阶段还未完成预期中的理想成绩,所以在海洋环境污染的,协调和治理上,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成员都要协同努力,共同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宣传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吕建华,高娜.整体性治理对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2,05:19-22.

[2]楊振姣,孙雪敏,罗玲云.环保NGO在我国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参与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6,3503:444-452.

[3]于洋.联合执法:一种治理悖论的应对机制——以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02:49-62+155.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6篇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政府已将土壤污染防治确定为向污染宣战的三大战役之一。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都在加紧制定中,目前,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两成耕地污染超标

2005年至2013年,环保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的范围是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以外的陆地国土,调查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联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约两成耕地污染超标。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在局域范围内,人为活动的影响更为突出。

首先,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汽车尾气排放也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另外,自然背景值高是一些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若放任不管,一些地方吃住将成问题

一直以来,土壤环境保护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累积的土壤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中度和重度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一是“吃”的问题。土壤污染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种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二是“住”的问题。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

三是我们周围整体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管起来不容易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化工业仍将保持较大规模,污染物排放将进一步加重区域性、流域性土壤污染;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加大,以及煤炭、石油生产和消费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负荷将继续加大;在现有农业生产条件下,为保障粮食需求,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大量重金属和农药等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将成为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除重金属外,我国土壤有机污染也日趋严重,稀土、酞酸酯、抗生素、激素、放射性核素、病原菌等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不容忽视,土壤环境问题呈现多样性和复合性的特点,风险管控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将难以扭转,土壤污染将成为影响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但让人头疼的是,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基础薄弱。比如,目前我国尚无土壤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也不健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样品等标准亟待修订和完善。此外,各地土壤环境监测、监督执法、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对辖区内土壤环境实施有效监控。

在技术支持方面,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用技术和装备还有待开发。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有效的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有关方共同参与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也尚未形成。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土壤污染治理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决定了其治理的艰难性。

与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不同,土壤污染很难通过感官察觉,从产生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相对比较慢,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而超标,这也造成了土壤污染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的特点。

另外,土壤污染不可逆转。比如,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而且,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很多是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的叠加,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立法空白现状,自2006年起,环境保护部就着手启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工作,成立了立法起草研究小组,组织开展相关调研活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全国人大环资委向环保部下达了委托起草函。环保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2014年底,正式向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交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建议稿)。

为了让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环保部从2013年开始启动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从国家层面对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在历经40多稿修改完善、两次征求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后,目前已形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送审稿)》,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提交国务院审议,预计年内出台实施。

要推动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少不了“标准体系”这把尺子。2014年2月,我国发布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和《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等污染场地系列导则。此外,针对土壤环境监测,还发布了17项监测方法标准,不断强化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依据。环保部积极推动土壤相关环境标准的制定,组织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今年1月修订后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正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近年,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作已经在多个地区展开。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通过有关专项资金以及中央基建投资渠道,加大对相关科研工作的资金支持。利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平台和部门年度预算资金,不断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比如,在修复技术方面,重点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目前利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砷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已在广西环江、湖南石门等地得到成功应用。

2010年以来,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48亿元用于土壤污染治理。

在环保部牵头编制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对农用地受污染土壤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提出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上百个各种类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同时拟在湖南常德等地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试点和示范,逐步建立适用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科学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和成熟的土壤污染防治实践经验,为推动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示范和借鉴。

在治理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工作。从2011年开始,针对企业用地周边、农田、蔬菜基地、饮用水源地等,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工作。

六至七年内遏制恶化趋势

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利用六至七年时间,使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具体地说,就是使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污染严重耕地实现有序休养生息,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

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吃”和“住”,即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是两个工作重点。耕地土壤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安全的首要保障,建设用地,特别居住和商业用地安全是人居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抓住土壤环境保护的这两个重点,就可以基本保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土壤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治理环节也相对较多,在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防”、“控”、“治”是需要我们重点抓住的三个环节。“防”就是通过建立严格的法规制度,实施严格的监督监管,严防新的土壤污染产生,保护现有良好的土壤。“控”就是开展调查、排查,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及分布,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和控制污染风险。“治”就是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针对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污染类型分类施策,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当然,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摸清底数、完善制度、创新技术和提升能力四个基础之上。摸清底数,就是要在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全面会诊土壤污染现状,尽快摸清土壤污染家底,为进一步搞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计划和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制度,就是通过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部门制度,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使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创新技术,就是不断加大土壤领域科研投入,不断完善土壤修复技术、防控技术、风险管控技术等,加强技术支撑。提升能力,主要是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设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建立“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推进土壤环境保护。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

实验室污染物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1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来源和危害1.1 废水废水的产生主要是由:一是在实验的过程中, 使用的多余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