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室内装饰技法和内容题材上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自己的特有语言符号。本章分别以这时期地面、墙面、顶面和门窗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装饰特征进行阐述,同时对当代社会研究秦汉时期室内装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秦汉;室内界面;装饰艺术

秦汉时期是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艺术活动。当时最大的营造特征之一是表现在建筑方面:即木结构建筑体系开始建立并继续发展探索。[1]建筑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室内空间营造,室内界面装饰是作为建筑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分,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本章就是针对这时期的室内界面装饰做简单的分析。

1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的概述

研究秦汉的室内应从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入手:一是人们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另一个是人死后安放的墓室空间。由于秦汉时期距今以久远,保存下来的建筑几乎没有,现只能从相关文献和图案描述获得室内营造资料。墓室完全是按照人们生前的生活方式营造的,由于墓室空间长埋地下,破坏小,所以研究墓室空间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室内有一定参考价值。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处理的主要思想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3],这种思想的原因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是建筑构件以及界面保护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审美的需要。室内界面装饰的重点是放在了地面、墙面、顶棚上。涂绘、雕刻、织物是这一时期室内营造的主要装饰手段,其中雕刻技术最为突出,例如秦汉的墓室空间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宫室建筑普遍使用了木雕、玉雕及石雕的装饰手法。

2 室内界面装饰分析

(1)地面装饰。这一时期地面装饰处理方式分为两种:铺砖和施色。秦汉时期建筑是建在夯土之上,室内地面为夯实的泥土,地面并不能做到很平整。宫殿、官府、庙宇等一些重要的机构为了地面达到平整、美化的效果,对地面进行了处理。这样做一方面使地面防潮耐磨,另一方面很好地达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当时普遍流行的普室内的地砖类型分为两种:一是方砖,另一种是条砖。方砖一般上面雕刻纹样,既可以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又起到防滑的功能。方砖的正面常模印的细密的纹样,多为抽象的几何纹样。回纹、菱纹、平行纹、四瓣纹等。构图繁缛,大面积的重复铺在地面上,装饰效果强烈。[2]秦代时期铺砌地砖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横竖通缝铺贴,到了汉代装饰方法多了起来,采用横排错缝的铺法,这样更加砖与砖连接更加牢固,且装饰效果也丰富。汉代还出现了一种形制与方砖类似的画像砖,多运用墓室中。其特征是正面雕刻凸起的浅浮雕,每一个砖上图案是不一样的,但装饰的题材大体相同,概括为有三类:第一,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第二,以宣扬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为题材的儒家伦理起着规范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政治功用,深得统治阶级的宣扬和提倡;第三,神怪题材。秦汉人崇神仙、好方术、迷诚纬、求厚葬,其意识形态中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和幻想的成分,所以这类神怪题材也占有一定比重。[3]施色装饰是原夯土地面用黄土找平之后,再用细泥与河沙混合,抹在地面做面层,最后再涂抹一层有色矿物材料,工艺较为简单,但装饰效果明显。据西汉宫王莽辟雍遗址发掘报告中,提到其地面的做法“前堂为方砖铺饰地面,后室为谨涂地面,并饰以鲜艳的朱红色。”根据当时社会礼制,视红色为皇族权贵的象征。用红色进行装饰,显得隆重和气派。

(2)墙面的装饰处理。“白墙朱柱”,是这一时期室内环境空间的基本色调。墙壁的装饰较为简洁,多采用在细泥抹面的基础上涂抹白灰或白土粉的方式。基本上做到了:“墙不露形”的设计思想。秦汉时期对室内墙面装饰除上述一般性抹白外,对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空间界面还采用重点装饰美化处理,其方法有壁画和雕刻。壁画是秦汉时期主要建筑室内墙面装饰的重点,也是营造室内空间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一时期室内壁画装饰的题材延续了先秦的题材,宗教画和人物肖像画。秦汉时期的室内壁画可以在墓室墙面装饰中证实到,这一时期出土的墓室多有壁画装饰。秦汉时期对于墙面的处理,还出现了使用条砖。秦始皇1号兵马俑中就出现了砖墙,但是为垂直通缝且无粘合剂,效果显得比较原始单一。到了汉代开始得到了全面的改进:内外砖相互联系,上下砖相互错缝,转交之处相互拉结,就加强了砖墙的整体性。[2]砖与砖的组合形成了几何纹样这种处理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雕刻装饰手法是以建筑构件为载体,或以刀代笔,刻画图像。画像石上的纹样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其上面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像砖、石上面还有彩色颜色。只不过现在发掘的画像石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已不存在了。

(3)门窗的装饰。秦汉时期的建筑已较为完善,门窗的艺术装饰手法有呈现自己的特色。门多是版门,有双扇和单扇、还出现了带滚轮的滑动推拉门。[2]关于窗的形制以长方形为多,也有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秦汉时期的窗户功能比较单一,只是为了通风作用,当时还没发明糊纸窗,冬天只能御寒只能堵塞其他物品于窗户。普通的窗户多为直棂造型,讲究的窗户以斜方格贯穿小圆环的造型为最多。直棂、横棂、网纹、琐纹窗、十字交叉等也是常见的样式。这一时期的窗户装饰纹样已经具备了高度抽象装饰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语言。门窗的材质以木为主,墓室的门窗以石材居多。宫殿、官署及大宅第的门用双扇木制版门。宫殿建筑的门窗常用雕刻或图绘连琐纹饰,然后涂以青色。《后汉书·梁冀传》描述到:“冀乃大起第宅……壁柱雕镂。加以铜漆,窗腑皆有绮疏青琐。”

(4)顶面的装饰。秦汉时期室内装饰营造对顶部的处理有三种方式:1)彻上明造,2)张设承尘于房屋木结构之上,3)顶部施以藻井。[3]唐代以前顶棚是不做吊顶的,因为木结构建筑还是在一个探索过程中,并没达到最终的完善效果。这时顶棚的木结构装饰手法沿承地面、墙面的装饰手法:雕刻和髹漆彩绘。第二种装饰手法是设承尘。梁思成先生说过:承尘实为吊顶的最原始的形态方法。即用布、织物悬于顶棚木结构上。这种方法,第一可以起到美化顶棚空间造型的效果,是顶棚赋予另一视觉空间,还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起到装饰效果。现代室内空间顶棚还常会借鉴这种装饰造型手法。承尘还有另一种实用功能是防屋顶灰层。关于藻井的运用,一般是运用在宫殿室内空间上部。多运用彩绘图案的装饰手法,其装饰题材多以水生植物为主,其意为厌压火祥,喻有防火灾的祈求。

3 总结

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艺术装饰手法独特,总体特点表现为古朴大方、色彩强烈、多神话题材的特征。秦汉时期界面装饰纹样上多表现为“气运”,秦代的卷云纹、汉代的云气纹,这与当时人们信奉道家有着直接渊源。通过构图,使装饰图案内容充满流动的“气运”,画面生动富有韵味。

在装饰色彩上,秦代时期多以红黑搭配为主。以黑为低,用红色或赭石二色绘图。到了汉代用色比秦代丰富多了,如绿色、蓝色、粉绿色都出现了,装饰的技法也多样化了。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09).

[2]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09).

[3] 翟睿.中国秦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05).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居于中国四大木雕之首的东阳木雕,不仅以平面浮雕擅胜,更以其特有的建筑家具装饰个性见长。本文从中国寺庙修建的营造与装饰出发,通过梳理魏晋时期建筑风格,比肩皇宫建筑寺庙木雕装饰源流,探讨木雕装饰在佛教建筑中发挥的美学与宗教功能,并选取东阳木雕创作运用在现代佛教建筑中所取得的超凡效果作为典型案例,总结出东阳木雕在佛教建筑中的个性化表达必须有机融合地方文化与佛教符号,并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演绎:对特定佛教文化的表达,对当地传统营造的运用,对佛教通识符号的展示。

关键词:东阳木雕;佛教建筑;木雕装饰; 佛教个性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至中国,由于初期并无固定的寺院,木雕艺术在佛教建筑中还没有用武之地。而汉代早期的中国木雕本身还处于“童稚期”,多用于生活与礼仪装饰,与建筑并未发生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一、光丽斋宇内的豪奢木雕,缘于魏晋时期比肩皇宫的寺院木雕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宣扬,佛教建筑的营造在中土大为兴盛。据北朝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河南洛阳城内及城郊有佛寺70余处。而这仅是“九牛一毛”,因为据史料记载:公元311年(永嘉五年)西晋永嘉之乱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社会遂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中国寺院营建的高潮,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时期,木雕是否已在佛教寺院中被运用?《洛阳伽蓝记》给出了答案。其“卷一·城内”篇载:“(永宁寺)绣柱金铺,骇人心目……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由此可见,此期寺院,梁柱之上已用了木雕技艺作为装饰。景乐寺“有佛殿一所,像辇在焉。雕刻巧妙,冠绝一时”。修梵寺与嵩明寺“并雕墙峻宇,比屋连甍”……其余寺院,莫不“斋宇光丽”,装饰豪奢。

从上述记载,可以清晰看到木雕已经大量被运用于佛教建筑,且主要为两大领域:建筑空间与佛教造像。而且,此时的木雕艺术与佛教文化,已经形成水乳交融之势——统治阶级沉迷佛教,特别赋予佛教寺院以平民难得一见的宫殿营造规格进行营建,从而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地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如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仙居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黄琉璃瓦只有宫殿及佛殿可用,而王府及菩萨殿用绿琉璃瓦,可见诸佛菩萨受到皇帝颇高的礼遇。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林木资源相当丰富,为佛教建筑中的木雕提供了优质材料。木雕工艺也在这时期趋于成熟,并在佛寺中的运用出神入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技艺的成熟也与佛教寺院的大肆营建密不可分。

一直到清末,中国本土寺院的木雕装饰都呈直线上扬态势,而且从皇室蔓延到民间,带动了村落祠堂与庙宇的木雕装饰。

这个时期的佛教建筑装饰,是否有东阳木雕的身影?目前尚无史料确凿例证。但从流行民间的传说推测,唐代东阳木雕匠人已为在京任职的冯定、冯宿兄弟建筑府第,整体建筑大量运用了木雕作为装饰。可以料见,不甘于贫瘠资源禀赋束缚的东阳人,极有可能北上中原一带,参与修建宫观寺庙。明代,东阳木雕艺人被大批征召参与北京故宫建造,此际亦是中国佛教汉化南传的重要时期,佛教建筑中已大量出现东阳人的手笔。而宋代东阳南寺塔内的圆雕木质佛像,则从根本上坐实了东阳木雕技艺在佛教艺术中的应用。

二、木雕装饰的佛教功能,附于建筑艺术的佛法义理温柔说教

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雕饰,主要体现在各种构件上,包括梁、枋、斗拱、柱、额、椽,等等;同时大量运用于门窗、桌案之上。其紧密附着于构件,起到不减力而增美观的功能。这种木雕文化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营造佛国氛围、彰显佛教地位,从而吸引普罗大众虔诚信仰佛教、坚定修行心念——通过这种修行,有朝一日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同时,在这种环境艺术所构成的氛围,庄严、肃穆,令人高不可攀,从而使信众顶礼膜拜,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

西方艺术家认为:“雕塑呈现出一种时间的静止状态,在这种静谧之中,神的力量愈发穿透时空。”其实,这种观念是中外共通的。否则,人们就不可能在西方的教堂与东方的寺院中,看到如此之多的雕塑艺术品。几乎每一座宗教建筑,都是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共同构建的艺术殿堂,以空间与装饰两种艺术形态的合而为一,形成独立于传统民居之外的特殊体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寺院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静的灵活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间接阐述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侧面开放”的布局,导致步入寺院的信众极易受寺外山水画般的风光吸引,故而木雕装饰成了吸引人们注意力不可或缺的手段。试想,信众行走于深山幽林之间,欣赏着群山、松柏、流水……假若进入寺内,抬头只见殿堂空落,唯有佛像,势必会礼佛完毕就匆忙退出,无心再作流连,转而到室外欣赏殿落与亭廊相互呼应、组合变幻所展示出的和谐宁静、含蓄蕴籍的韵味,佛教借寺院而宣扬“净土修行”的意旨难道不大打折扣?而如果寺院中有众多画面丰富、内涵深厚的木雕装饰,信众行走其间,细细端详,就会受到无形教育与感化,这种直观而感性的教育与感化,比无言而机械的参拜更能深入人心,从而提升佛教文化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中国木雕特有的文化功能之一。同时,这些木雕装饰提供的游览功能,使人们不像进入欧洲大教堂那样,感觉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神明的保佑;相反,众多木雕既张扬了木质温暖的亲和力,雕刻的内容又让人仿佛置身生活空间,构成了佛教的“生活化、世俗化”传播特点,令人产生亲近。

同时,寺院环境清幽深绝、晦明不定的空间艺术效果,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镂空门窗对光线的过滤与光线的自然移动,构成迥异于其他凡世场所的独特审美意趣,这种门窗也因此成为木雕装饰的重点。从我国现存的宋、辽、元寺院遗构看来,正殿前有着逐层抬高的台阶,当信众踏上第一级台阶,仰头就能看到殿内佛像头部。而随着台阶抬升,人眼视力逐渐被门墙遮蔽,只能看到佛像下部。此时,吸引信众目光的就换成了建筑上的装饰,雕饰于木构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及佛教通识符号,既避免了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的单调感,又在逐渐丰富的佛教视觉艺术中,唤起心头的神圣与皈依感情,形成无言的教化。

三、佛教个性的木雕表达,对于地方文化与佛教符号的有机融合

2013年8月,安徽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高99m的金地藏铜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当下唯一的佛教文化综合体,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一期的核心建筑“弘愿堂”大量运用了东阳木雕作为装饰,是东阳木雕界继无锡灵山梵宫后的又一装饰杰作。该作品借助传统木雕技法与创新木雕语言,结合传统佛教建筑装饰仪轨以及现代室内空间装饰艺术,体现了对东阳木雕在佛教建筑中的装饰功能与模式的探索性尝试,其意义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1.对特定佛教文化的表达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因此,地藏菩萨的“大愿文化”是木雕装饰的核心主题,如此也有利于形成这组建筑显著的识别符号。何谓大愿?佛教经典专指地藏菩萨发下的愿语:“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此,“大愿文化”也可称为地藏文化。这一抽象的“愿语”,该如何用木雕语言进行直观诠释?用平面浮雕形式讲述地藏菩萨本迹故事及金地藏卓锡九华的故事,可以感性展示大愿文化的本相。根据东阳木雕构图技法设计的8幅大型浮雕作品,安装在弘愿堂中庭壁龛内,打造出环形的视觉重点区域,品读此组木雕作品,让人对九华山地藏菩萨的缘起与发展历史,一目了然,并与其他佛教名山文化加以鲜明区分。

地藏文化依托九华山水形胜而形成。明嘉靖修山志,陈凤梧撰序:“大江以南,山之峭拔而秀丽者,莫如九华。盖其高数千丈,上有九峰,若莲华。然合诸峰,凡九十有九,扶舆磅鳐之气,实于是乎钟焉。然其地僻在青池之南,去江百里而远,故禹迹之所不经,职方之所不载。自昔以九子称,至唐李太白始易今名,咏之以诗,且读书其中,而九华名遂闻于天下。”此序道出了九华山的形貌特点与得名由来,也为用东阳木雕表现九华山地理文化提供了依据。因此,弘愿堂二层展廊圆形壁龛内安装10幅人物图案主要表现九华山历史衍变过程中重要人物及重大文化传承事件,其内容分别是:杯渡开山、李白更名、冠卿录迹、宗杲传宗、无睱应身、阳明宴坐、智旭弘法、弘一教赞、仁德发愿、朴老寄怀。将自古至今与九华山有关的著名佛学与文学、理学等人文佳话“一网打尽”。这些作品以东阳木雕深浮雕技法制作,形制为圆形,直径为1.1m,寓意佛教中的“圆满”“圆融”。

2.对当地传统营造的运用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处安徽池州,整体建筑大量运用了徽派建筑典型符号,如马头墙、牌坊、花窗等等,融入金地藏渡海来中国时的唐代建筑风格、金地藏金乔觉的祖国新罗的建筑风格。根据中国佛教建筑“室内与室外互为联系”的特色,弘愿堂木雕装饰大量借用了徽派建筑的营造特征。最显著的是中庭莲瓣形壁龛上方,装饰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门罩,又称“垂花门”,整座门罩用了浅浮雕、镂空雕、线刻等技法,玲珑剔透,富丽堂皇,衬托着龛内紫红色的大型浮雕地藏菩萨本迹故事与金地藏驻锡九华山的过程,典雅庄重。

中庭“九华地形图”上方的圆形“藻井”四周装饰围栏与栏板,其中的栏板采用了徽派建筑的挂落形制,这种栏板也大量应用于东阳传统民居与家具中。而东阳籍著名学者王仲奋考证,所谓的徽派建筑,其实是由“东阳帮”工匠依据东阳传统民居的营造法式建造而成。栏板上的图案,雕刻的是安徽民间文化佛教故事。由于“九华地形图”体量庞大,而弘愿堂层高并不突出,为了便于观看九华地形全景,设计方案将中庭天花板打通,使游客站在二楼围栏边,俯瞰九华地形图,同时可以近距离观看栏板上的图像。因此,这部分木雕主要采用浅浮雕技法,在射灯照射下,层次丰富、雕刻细腻的画面显出皖南地区特有的典雅气质,完美衬托了这一宏大、庄严的徽派佛教艺术空间。

此外,在空间的分割上,冬瓜梁、狮衬等构件也兼具了东阳与安徽建筑的特色。尤其是狮衬,其形式与作用等同于东阳的“牛腿”,起到撑拱的受力作用。但在徽派建筑中,由于这种撑拱多雕刻成狮子形状,故被称为“狮架”。在这里,它完全不起受力作用,仅被用于装饰。狮衬、斗拱、挂落、马头墙、格子门等徽派建筑元素,勾勒出鳞次栉比且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营造出“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子窗”的徽派建筑所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

3.对佛教通识符号的展示

佛教通识符号繁多,该如何选择反映九华山大愿文化的符号,再以木雕装饰予以表现?根据建筑内部整体设计方案选择了以莲花作为主图案。清乾隆皇帝曾为九华山题字“芬陁普教”,“芬陁”是莲花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俗称“白莲花”。“普教”意为普众回向、广施教化。这正与地藏的大愿文化不谋而合。位于弘愿堂贵宾接待室及讲经堂内的圆形莲花壁龛,将东阳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技法有机结合,融入背景装饰,显得空灵通透,层次分明,高贵典雅。弘愿堂大厅的顶部是一簇簇美轮美奂的莲花藻井,藻井四周是一片片舒展的花瓣,在灯光的烘托下更似佛光普照。同时,弘愿堂墙面壁龛上都有一个统一的装饰造型,形似一把钥匙。这些“钥匙”,也嵌入了东阳木雕雕刻的莲花图案,象征佛法乃开启心门的心灵之钥,也是启迪心智的智慧之钥,更是进入艺术殿堂的方便之钥。

此外,弘愿堂中庭8幅木雕壁龛的上方的毗卢帽(又称五佛帽)木雕造型,也采用了佛教符号,正前雕刻的是五方五佛,从左往右分别是不空成就佛、阿弥陀佛、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壁龛的下面是莲花座,周边是大理石雕刻的舟形背光。这是地藏菩萨造型的一种抽象表达——头戴五佛帽,脚踏莲花座,身体散发着舟形背光。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的木雕装饰,既严格遵循了传统佛教建筑的仪轨,又完美体现了九华山地藏文化特性与安徽传统建筑风格。某种程度而言,它是对灵山梵宫为代表的东阳木雕佛教建筑现代装饰模式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更为显著,徽派特征、地藏文化特征非常显著。同时,通过木雕语言与现代环境空间艺术的结合,使弘愿堂内的生活气息更加明显,实用功能也更突出,出色的木雕建筑装饰效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13年,江苏南京恢复金陵名景“牛首烟岚”,营建佛教文化园,一期工程中的8尊舍利子灵塔与万佛廊,目前正在雕刻制作中。8座灵塔挑选了中国与印度、泰国的8座著名佛塔,用东阳木雕结合传统榫卯工艺,再现亭阁式、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等8类佛塔的营造精髓。万佛廊的建筑木构件,无论是体量还是工艺,都堪比肩亚洲最大的佛教寺庙——日本兵库县无量寿寺,这也对东阳木雕的佛教建筑装饰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佛教建筑木雕装饰普遍性前提下,进行佛教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希望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与南京牛首山佛教文化园的实践,能带给木雕艺术同行以更多的创作启迪。

(黄小明 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图案作为现代设计当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像我们彰显着文化信息与时代的风貌。中国传统图案是集中着我国传统的智慧,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藏当中的最为珍贵与绚丽的一部分。本文结合现代设计,立足于传统图案,总结出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传承与应用的多种方法,是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设计当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传统图案 室内设计 运用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古老的先民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宝藏,作为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图案代表了我国文化当中最为绚丽灿烂的一部分,它寓意着吉祥、祈祷着平安喜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将室内设计与我国的传统图案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居住环境。

一.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随着我国的文化快速发展,传统装饰图案已经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室内设计为了展现出更好的设计手段和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符号、变形等素材的拼贴,并且将中西方的设计方式有效的融合到室内设计中,从而形成独特的设计方式,有效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目前,传统装饰图案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美感是中国文化的浓缩,例如:彩陶图案、景泰蓝图案等等,有效的展现出传统艺术图案的美感,反映出历史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图案、花纹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传统装饰图案主要可分为三类,包含动物纹图案、植物纹图案和人物纹图案,不论哪种图案都具备了鲜艳的颜色和鲜明的形象,真实的反映了创作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

二.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思路

在现代装修设计中,逐渐回到本土文化的怀抱中,应用传统装饰图案符合了现代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潮流,并且能够有效的展示出传统文化的民族内涵。传统装饰图案的种类较为丰富,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选择范围较广,并且可以直接应用,通过将传统装饰图案进行重构、简化、提炼、变形等处理,可以使其更加具有现代感,并且具有更好的装饰性、精炼性,在进行加工的时候也更加便利,结合现代的审美眼光,将抽象的现代设计语言融合到传统元素中,实现古为今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经过不断的推陈出新,能够使传统装饰图案应用到各种场合中,实现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的神韵。

三.传统龙纹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涅槃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作为炎黄子孙,龙对于我们来讲,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文化精神的寄托。在中国传统的图案当中,龙纹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团一直存在着,它寓意吉祥,代表着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传承意义。在现代,很多室内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仍然沿用龙纹,他们将其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室内设计当中去,无论是家具、屏风、窗棂还是装饰当中,龙纹图案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图案出现在各类的室内设计当中。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变迁,龙纹图案也开始不断的变化,从繁复变得更为简单简约,它从一个图腾符号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复合现代审美的简单的线条模式,比如夔纹、螭纹、虬龙、拐子纹等,这些简单简约的龙纹更好的表现了现代室内装饰中的需求。因而相对于其他的室内设计图案,龙纹是最为广泛的被应用于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的。

四.传统回纹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现

回纹是传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面的图样,它是由橫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者是圆形的会换状的花纹,形状似汉字“回”,因此被称为回纹。当代设计师对于回纹的应用于创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回纹,而是将其进行一定的简化与重新的设计,然后再将之运用到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简化以后的回纹具有更好的表现的效果与装饰感,在造型上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应用,而是将其发展利用到室内设计的各个角落的装饰当中。比如应用于墙角、墙面抑或是地面,仍然保留其“回”型的状态与特征,这样的李荣是整个空间不仅具有传统的形式,而且当应用于其中的时候,增加增强了房间的审美意趣。这些对回纹的利用是二维的,而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回纹还常常应用在家具、构件、灯具甚至是吊顶当中,这种设计常常能够使回纹呈现出三维化的立体造型,从而让回纹在艺术的表达上增加了其外延,获得了新的形式,形成了质的飞越。而在这种理念之下,现代的室内设计通过新的艺术手段与材料,让传统的回纹焕发了新的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也能够体现出居室主人的品味,因此,设计师应该把握好中国传统图案的精髓,合理的运用,从而让传统图案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管雪松.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7):30-31.

[2]李妍.浅谈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室内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对艺术设计而言,国外新观念、新思潮的不断涌入与中国的现代设计思想相互碰撞。中华传统装饰艺术传承发展了五千年,它对于中国整个艺术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认识、探索并传承传统装饰艺术,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现代设计的“民族化语言”[1]伴随着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民族文化元素受到高度重视。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升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以迅猛的速度被挖掘。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以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和包容性而自立于世界并绵延不绝,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资源。中国要深入认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各方面,并从中挖掘、撷取精华,将传统装饰化元素有机地融入现代设计中,不断创作出既具有中国气派,同时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来,让中国的设计发扬光大,引领世界潮流。

一、传统装饰艺术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概述

从古至今,人类追求艺术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不仅仅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及对生活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艺术遗产,直至今天演变成一个有着绝对深度与影响力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体系。传统装饰艺术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装饰的概念

装饰即人类以满足实用性为前提,利用不同材质和工艺技术进行的创造性造物活动。创造的物品具有功能性与审美性统一的特点,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并通过这一创造活动反映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风貌。中国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提到:“装饰的本意,无论是对于构造的、平面的,都以实现其调和为目的,以能显现调和美的价值便是要着。”

二、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价值

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传统装饰艺术的生活价值

传统装饰艺术的生活价值体现在它表现了人类生活之美。从原始的艺术中就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对图腾和巫术的狂热崇拜。这些现象全都体现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生活价值。

(二)传统装饰艺术的人文价值

装饰是人生存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人劳动创造的一种成果,这种活动或成果无疑是人类的文化表现,而且人类的装饰意志、动机,从一开始便是文化性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作品里都蕴含着人文价值,对中国人来说,这些意蕴都是特定的,只要出现此类的艺术作品,大家都心领神会,都知道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达到共鸣。

(三)传统装饰艺术的美学价值

1.意蕴之美

传统的装饰艺术的意蕴之美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相一致的。按照性质来分,意蕴之美包括民俗意蕴、伦理意蕴及宗教意蕴等。

2.形态之美

一件艺术品给人们视觉最直观的享受是其形态之美,让人们接受一件艺术品并引起共鸣,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们在第一眼看到这件艺术品的时候,能够被其形态所吸引,然后才会关注这件艺术品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里说的形态包括艺术品的造型、色彩、纹样、虚实变化等表象的诸因素。装饰艺术中的构图需要留白,不求饰满,修饰太多反而给人一种繁琐压迫、呼吸不畅的感觉,所以要适当注意“空”的作用,“空”也是非具象的内涵的补充,这也正印证了传统装饰艺术的本意——装饰的装饰,不装饰的不装饰,这才是装饰的根本。

3.工巧之美

这里所说的工巧主要是指在传统装饰艺术创作中的技术和表现艺术的技巧,前者是具象的外在体现,后者是抽象的创作智慧。其中“工有巧”就是指技术的运用,而“合此四者”中的“合”就是指的表现艺术的技巧,这些因素都具备了,就“为良”了。可见工巧的在传统装饰艺术中的作用之关键。表现技巧经过提炼,使艺术简约化、精粹化、抽象化,表现为以少见多,小中见大,质朴透丰富,单纯浑厚。

三、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这种国际化产生于多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交融,民族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使传统装饰艺术得到发展,并在现代设计中广泛应用。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表现在构造传承、图案传承、精神传承等方面。

(一)构造传承

古代的中国人就很讲究整体造型的协调统一,跟周围的环境也要融合起来,室内家具要组合的井然有序,院子里的景物要布置的浑然天成,每一个元素都要服务于整个空间造型,就连天花板都要进行设计修饰以达到整体视觉效果。直至今天的造型设计也深受影响。今天的器物只是为了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观做了一些外形的改变,但是构造原理是不变的。

(二)图案传承

图案是一种符号,是全世界最直接的沟通桥梁,图案也是最能体现地域、时空特色的符号。中国的脸谱艺术用不同的图案代表了不同的身份,一直传承至今。古人创造的龙纹,帝王的服饰都刺绣着龙的纹样,直到今天我们的设计作品中还经常出现龙的身影,用来表现恢弘的气势,有很多服装上也都刻画着龙的纹样。

(三)精神传承

精神传承主要指的是传统装饰艺术在哲学、宗教、道德、时代风尚、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延续。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图形、象形文字、彩陶、青铜纹饰及分门别类的造型艺术,中国文化符号总有一些恒常的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即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总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色。

每个地域、时代的民族精神文化有很多差异,作为新一代的设计者应该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使之成为具有民族化个性的设计语言,充分体现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使中国的平面设计更具有本土化特色,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中国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从而使我们的设计在国际上拥有独特的竞争力。

四、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传统装饰艺术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提供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内涵,指引了现代设计的潮流。

(一)传统装饰艺术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

翻开艺术史,不难看出在整个现代艺术发生发展的历程中,传统装饰艺术所给予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没有传统装饰艺术的启迪和现代艺术家对传统装饰艺术的认识和借鉴,就不会有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和当代面貌,所以说传统装饰艺术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

(二)传统装饰艺术提供了现代设计的元素

现代设计创作是由设计元素组成,而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很多元素都传承至今,成为了现代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传统装饰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也异常高超,创造了许多让处于信息科技发达时代的我们都惊叹的艺术。比如龙的这种形象到今天一直在沿用,为很多设计提供了准确而富有内涵的元素;还有民间的剪纸、刺绣等元素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作为当代设计者,只有深入地了解挖掘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内涵,才能在设计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三)传统装饰艺术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内涵

设计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而传统装饰艺术是体现这一点的最直观的态度。装饰之道就是通过对创作物的色彩、材质、造型、实用功能等各方面协调统一起来,在达到实用性的目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甚至在个性化的今天,创作物可以舍弃实用性,但不能舍弃其审美价值,可见人类对美的追求达到了另一种高度。传统装饰艺术的目的跟现代设计的目的达到了高度统一,也使得现代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四)传统装饰艺术指引了现代设计的潮流

在现代社会发展下,传统装饰艺术无疑是我们发扬中国特色艺术设计的潮流引线,它代表了中国的古代创作者最原始的设计形态、设计观念、设计元素等,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装饰艺术。近年来,现代设计领域就开始刮起了“中国风”,运用最具代表性的图案、色彩、造型等进行设计,使设计更具有韵味。作为新一代设计者的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并深入挖掘传统装饰艺术的内涵,发扬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风”设计,使之成为现代设计的潮流,所以说传统装饰艺术其实引领了现代设计的方向及潮流。我们应该根据现代人们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制作,使设计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很大,在整个艺术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探索、挖掘并发扬这些艺术形式与精神,让我们的设计能够为世人所认可、接受,在世界设计领域立于不败之地,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与精神,让先人的创造继续传承下去。

五、结 语

从根本意义上讲,装饰艺术使作为人类特有的艺术秉赋和智慧,使人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现代的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也影响着设计领域的技术和理念,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设计师,在让自己的设计素养得到更加深厚的同时也应该学习现代设计技术的一些技巧,利用这些技巧,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创作。

注释:

[1]民族化语言在设计领域指的是不同民族创造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征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

[3]田少鹏.中国古代装饰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7.

[4]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李砚祖.设计艺术学研究(第一辑)[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6]姜今.设计艺术[M].长沙:湖南长沙美术出版社,1995.

[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国民族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中的中国元素自然古朴、典雅含蓄,充满了浓郁祥和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的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元素独特的魅力及其与现代设计的相互关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现代设计 继承;创新

1 中国传统元素的特征

1.1 中国传统元素的多样性

中国的传统元素包括传统符号和传统图案,它们不仅是前人在进行劳动生产、建造房屋、祭祀活动时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我国的传统符号和传统图案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因此,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那些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代表性的图案和符号进行装饰设计,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

1.2 中国传统元素的简约性

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表达方式是通过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符号来完成的,其本身还具有简约性的特征。例如北京2008奥林匹克申办标志,就是以图形为基础,将中国传统图案中国结融入到设计中,寓意吉祥如意,造型简洁却鲜明生动地传达了主题。在室内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形神兼备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其中最鲜明的就是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设计将制作材料、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仅外观简朴大方,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另外,中国传统元素的简约性在建筑上也得以体现,例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采用独特的单跨式拱形样式,造型质朴简约,以上例子都是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简约之美的具体体现。

2 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2.1 中国传统元素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元素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现代设计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传统文化是设计理念及其设计风格的来源,任何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当时当地的环境而独立存在的,都会受到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其设计理念的影响,都会受到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特定的文化为载体而产生和发展,同时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当时当地的传统文化。

2.2 现代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元素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间设计的要求更加注重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任何风格和形式的设计都是来源于文化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有效地反映着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蕴含了特定的历史和文化风貌,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意境和艺术特征。

2.3中国传统元素影响了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冲突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中国的传统元素无论是表现方法、语言行为等方面,还是对设计认识的审美理念、文化内涵、艺术思维等方面,都是设计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任何设计都要以当时当地的文化为依托而不能脱离文化因素独立存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思想反对矫揉造作和过分装饰,注重简朴大方、自然本质之美,这对现代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方式

3.1 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的装饰手法中,到处都反映着和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图案的选择上,博古架一般采用题材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吉祥图案,纹样多种多样,有自然、人物、器物、动植物等等,向人们传递出一种吉祥寓意。在传统装饰艺术的造型上,对形式感的处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我国北魏时期的石刻二方连续图案,图中分别以龙凤形象构成,图案非常有秩序地重复,形成了有规律的节奏给人带来美感。

3.2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元素的寓意

中国传统元素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象征和寓意,在与现代设计结合中,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元素丰富的寓意借以表达人们的设计理念及情感寄托。例如,在现代设计中可以运用传统图案及剪纸艺术等装饰手法来传达一种吉祥如意的寓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还可以借物抒情,运用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植物作为装饰手法来寄托人们的美好追求和人格理想。

3.3 将现代性与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并不是矛盾和对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大不相同,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间设计的要求也有所改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空间的使用功能和物质需求,更加注重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因此,在现代设计中,不能简单将传统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原封不动的运用到设计中来,而是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充分了解在现代空间设计中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的形式及意义更好地融合到设计中,形成一种文化上的默契。

现代空间设计在形式上注重内外空间的关联,这一思想正好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空间营造上讲究虚实结合,如在两个功能空间中会利用某些元素例如中式屏风来进行间隔,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空间进深感,这种隔断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空间的层次感,使空间更加通透,而且利用中国传统元素可以充分展现中式风格的古典之美。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有很多将中国传统元素有效利用的形式和方法,例如在灯饰选择上,可以选择中国传统宫灯造型的台灯,在装饰元素上,可以选择具有古典韵味的细竹帘、屏风等等,在门窗造型上,可以选择中国传统的雕花窗棂,在家具及布艺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简洁又不失贵气的织锦缎床品等等,充分运用这些古朴典雅的中国传统元素,营造出一种质朴高雅的韵味,向人们传达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就将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外观造型是几个被划分为几何结构的空间,整体呈现阶梯状的上升形态,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其周围景观设计采用了有山有水的小型景观,这与中国古代人们选择住所时讲究的“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相呼应。总之,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不能简单看作是传统符号形式、颜色、材料方面的再运用,而是运用全新的理念和手法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发展和创新,为其注入新鲜的内容,使其兼具文化意义与时尚感。

4 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久远,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就可以运用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来表现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复古与照搬传统元素,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从传统文化和古代装饰艺术中提炼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进一步地深化和发展,同时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元素进行传承与创新,使其具有新时代的风格和设计理念,具备更强的时代感。

5 结语

总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互渗透与融合,是对中国传统风格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重新演绎。我们应该为中国传统元素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加简洁更加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开创一条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体现民族神韵的现代设计创作之路,力求实现图案设计的功能化、形态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设计手段的现代化的高度统一。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追寻民族装饰元素在现代的新生,这是建筑装饰艺术中永恒的命题。我们应立足湘西本土,积极挖掘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元素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我对侗族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试图将有关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呼吁大家弘扬、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湘西侗族传统建的木雕装饰、石雕装饰和砖雕装饰都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浓缩了数千年的创作理念。三种装饰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工”与“艺”高度统一。研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挖掘传统建筑中内涵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对于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研究大多数还只是以呼吁传统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为主,停留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之上。对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进行研究,可以从立体层面上系统地揭示侗族传统建筑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特征;阐明侗族建筑装饰艺术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地位;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璀璨多姿的建筑文化添砖加瓦。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湘西南接广西(桂林、柳州),西连贵州(铜仁、黔东南),与湖南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张家界等市接壤。怀化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今有湖南“西大门”之美誉。

从周边资源来看,贵州省黎平县非常重视民族建筑的保护工作,天府洞侗族重点民族村寨保护区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古村落与传统民居保护奖”。如今的黎平县城是一座飞速发展的城市,一座座雄伟的民族特色与现代特点相融合的建筑拔地而起。黎平县肇兴纪堂鼓楼、从江县增冲鼓楼等清代中叶侗族建筑物,现今仍保存原貌。凯里民族建筑有金字塔式苗族吊脚楼、布依族石头屋、侗族鼓楼和风雨

桥等。

从人文情结看,湘西民族民俗风情浓郁,自然景观秀丽。著名的世界森林公园张家界、“天下第二名镇”凤凰、旅游胜地芙蓉镇,黔城芙蓉楼、洪江古商城、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会同高椅民居等以及以侗族、苗族、土家族为代表少数民族均以其独具艺术魅力的多民族文化、民族建筑和民族习俗风情吸引着芸芸众生。

湘西通道是一个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山区县,侗民聚族而居。大寨数百户,小寨四、五十户。在民族建筑上,以鼓楼、寨门、风雨桥最为出色,逢寨必有鼓楼、寨门,逢水必有风雨桥,逢路必有凉亭。鼓楼、寨门、风雨桥是侗族地区民族建筑文化保存较多和较完好的县份之一,极具科学考察和开发价值。

在湘西本土现代建筑室内外空间中如何合理地运用湘西民族建筑元素,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湘西建筑文化和家居装饰文化,满足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建筑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保护以及在当代建筑中吸收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可以为湘西本土城镇建设与室内外装饰设计提供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已渐趋兴起。建筑界、艺术设计界、地理界、历史界、文化界、旅游界、社会学界等均很关注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对于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现代诠释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是对于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颇少。

国内对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始于90年代,1990年李长杰主编的《桂北民间建筑》;2001年余达忠的《侗族民居》,张泽忠的《侗族风雨桥》和石开忠的《侗族鼓楼》;2004年,张柏如的《侗族建筑艺术》等,这些著作探究了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起源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以及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蔡凌教授总结了侗族传统民居及村落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来拓宽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研究视野。他出版了《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一书,力图构建出从建筑、建筑装饰、村落到文化区域三个层次,自下而上的研究框架。贵州师范大学邓玲玲老师研究了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文化蕴含,指出了侗族村寨建筑装饰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教授编辑的《湘西民居/千年家园》一书2007年面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述了湘西绚丽多彩的民居和民俗文化,介绍了美丽的村寨——南侗民居;特殊的居住方式——北侗民居。中南林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守云教授于2008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湖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形态与文化研究,现正在积极研究当中。

在国外,涉及侗族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主,如20世纪80年代,京都大学田中淡先生组织了中国科技史共同研究班,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开展研究,他的相关论文对我国的干栏文化史和少数民族特别是侗族的干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

2007年8月“中国景观村落”考评专家组到湘西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古村落、皇都侗文化村考察,他们认为这两个侗族古村落都达到了“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标准,但在保护与开发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特别是在古村落中乱建一些破坏古村落原有风貌的建筑,值得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讨,并加以高度重视。

如上所述,国内外相关领域对于民族传统建筑的研究已展开,对于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挖掘与利用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对于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

室内装饰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秦汉时期室内界面装饰,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室内装饰技法和内容题材上具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