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第1篇
水与各种介质的交互, 包括水与人的交互、水与动物的交互、水与水生植物的交互、水与土的交互和水与光的交互等, 以及由此交叉产生的人与动物的交互, 人与水生植物的交互, 人与土的交互等等, 构成了整个生态圈, 以及相互之间构建的生态平衡。
河流、湖泊一般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 光、水和土的交叉区域, 水草从土中生长而出, 在水和光中生长、代谢, 鱼和虾类在水草旁嬉戏和生长, 相互之间形成伴生关系。直到水草到达生命的尽头, 水草死亡后, 又漂浮在水面之上, 漂泊到河岸边, 或涨落潮留在了土上, 或鸟兽叼到岸边, 重新化作养分被土吸收, 构建了一个生态圈, 千百万年来恒古不变。
二、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类离不开水, 翻开人类的历史, 那就是一部随着河流迁移的历史, 从人类诞生于黄河、长江附近, 建立部落、城邦和国家, 选择建造城市第一个考虑的就是水源。人类应该保护生态环境, 或者是引导建立新的可持续生态平衡。
但是来到近代, 这百年的变革比上千万年的变革更剧烈, 随着科技的剧烈爆发, 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 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大破坏。
水利工程中经常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墙、灌砌护坡等, 对于水生态的破坏是最大的, 特别是对于城市中的河流。水域的生态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生态圈, 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挡墙和护坡破坏了水和土的交互;也破坏了水和动物的交互;更是破坏了水和植物的交互。
土与水有了隔离, 也阻挡了水与土之间的物质交换, 一个角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然后造成了动物与水也有了隔离, 例如挡墙上的蛤蟆, 为了喝一口水跳下挡墙, 结果游不上岸边, 远离了有挡墙和护坡的水域, 一种物种在附近消失;还有附近的鸟类, 同样为喝水去寻找滩涂;水中的小鱼需要食物, 浅水中的水草因为挡墙和护坡消失了, 也是去寻找有食物的地方;邻水生长的植物和水生植物都是水域中的净化者, 起着降解作用, 因为挡墙和混凝土护坡, 岸上的邻水植物、水生植物渐渐的被其他植物代替, 滩涂也是在消失。不断的有物种迁移, 一种水危机正在产生, 一种“死域”正在蔓延。
这种现象特别明显的体现在城市河流中, 高耸的直立式混凝土挡墙, 组成了一条长不见头的“长龙”, 隔绝了浅层土与水的交互, 而湖底水生植物较少, 生态圈已经被破坏, 构建不了完整的生态循环, 连带着其他的鱼虾等水生动物迁移, 岸上的鸟兽动物喝不到水, 也是进行迁移, 整个直立式混凝土挡墙的区域, 变的静寂无声。而且还有另外一个特点, 那就是河流很清澈, 清澈到无鱼虾水草。
恰恰是这种破坏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和混凝土护坡, 在各个地方大行其道, 仅仅因为整齐划一, 坚固耐用的特性, 混凝土制品正在以一种“污染源”在蔓延, 就好像塑料垃圾袋一样, 立意是好的, 但是正在被我们滥用, 水环境需要更多的生态色和自然色。
三、水利工程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战争史, 从防洪和农业灌溉的意义, 发展到现在赋予的装饰、构建生态平衡和改造生态圈的新含义。水利工程新技术是水利人对于水生态和人共存的探索和尝试,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透水混凝土挡墙和箱型砌块
透水混凝土挡墙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得益于透水混凝土的推广, 透水混凝土与排水设施的结合, 就是大型无缝广场的诞生。当透水混凝土与水利工程结合, 那就是透水混凝土挡墙的诞生,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河流中水与土的交互。
2、生态膜袋
生态膜带的使用, 常常见于水土流失较重的地域, 可以是山区泥石流多发区, 也可以是水土流失较多的湖泊、河流。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常常和杉木桩相结合, 也可以和生态石笼等结合, 适用于流速较慢的河流和湖泊中。一般放置于邻水面, 可以露出水面, 也可以深入水面。一旦长出植物, 远观和普通自然河流差不多, 既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又有装饰美化河流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生态膜袋的使用对于水生态的破坏不大, 相当的具有水效益。
因此在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中, 重点在于生态膜的选取, 生态膜的强度既要保证坚固耐用, 又要确保膜袋中植物顺利的破袋而出。第二点在于植物种类的选取。
3、生态石笼
生态石笼因石笼网兜的柔性结构, 可以形成各种形状, 使用方式可以是箱式挡墙, 也可以是护坡等形式。多使用于河流流速湍急处, 在防止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和水质保持上, 具有极佳效果, 因其柔性的结构能适应外力的变化, 具有一定的形变和延展性。最重要的是其具有很高的透水性, 完全不影响水与土的交互, 而且可以在其中进行覆土, 不妨碍自然植物的生长, 具有相当高的水效益、水经济, 结合生态膜袋的使用, 可以完全还原水面以上部分, 自然生态的原始面貌。
因此在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中, 重点在于石块的选取, 其大小要和石笼网孔隙相配。另一重点则是石笼网的选取, 因新材料的运用, 石笼网具有了高强度、高防腐蚀性, 便于运输、吊装使用, 以及长时间的使用年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防洪、排涝和调节水资源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但是归根究底都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 必然要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水环境效益, 以及让人民群众舒适的生活。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探索, 是为了不破坏生态圈的动态平衡, 或者尽量少破坏, 或者是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圈, 保护河湖的健康, 因为水生态是“活”的, 它也需要呼吸。
水利工程建设还有一大段的路要走, 我们水利人也有很多路要自走, 我们会一直努力向前, 总有一天会让人与自然达成和谐, 让周围的水环境多一点自然色、生态色。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不断趋向繁荣, 水利工程也随着国家不断的投入, 越来越得到重视。从单纯的考虑防洪和农业灌溉方面的需要, 到不断的拓展考虑范围, 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和水文化四个大方面的兼顾统筹, 并且满足人民不断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水利工程的内涵和含义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水利工程不光是一个项目, 更是整个生态体系的一部分, 应该起到疏通“自然生态经脉”的作用, 而不是堵塞水生态的“囊肿”。正是应为秉承这个理念, 水利工程的新技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应用, 从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水生态的平衡。本文主要从水与各种介质的交互, 浅析新技术对于水生态环境影响, 以此推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自然发展。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变化,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内的污染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问题,园林景观如何与外部系统形成相互联系,在设计当中尤为重要。本文从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入手,从多个方面对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探讨。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生态设计;理论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
1、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1]。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2.1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
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2]。
2.2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其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做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则之中[3]。
2.3人类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层面上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某市风景区土地整体规划布局,首先保护景源地、生态林地和历史遗迹,同时调整土地资源结构,建立适合风景区的土地类型体系与模式,并且突出风景区的特点,逐步把具有游赏价值的土地资源化为风景游赏用地,沿滨河路形成统一的风格,拆除或搬迁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结合风景点改造林地、园地作为风景游赏用地。利用山谷地形,作为野外露营用地。居民社会用地尽可能集中发展,避免土地浪费占用风景游赏用地[4]。
结语: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景观的首要任务。受此影响的生态学景观设计思想当是未来的景观设计的主导思想。随着行业的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地被补充进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中华.徽州古民居庭院景观的“生态性”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19(04):118-121.
[2]童匀曦,李敏,张文英.近10年城市绿化低碳发展与生态设计的国际学术动态[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04):1-6.
[3]吴杰.基于园林景观改造的生态化农业示范园构建实践及规划——以司马矿区为研究对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4):148-153.
[4]郑晓燕.西洞庭区毡帽湖村“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袁国峰(1990.03-),男,,民族:汉,山东济宁人,学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刘庆岭(1991.5-),女,,民族:汉,山东济南人,学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延河流域是黄河中游的典型支流、中国革命的“母亲河”,但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十分严重。为了给延河及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以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延安市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和延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对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延河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河流生态基流得不到保障,水环境质量堪忧,流域水污染防控压力大,水环境监管不足,流域精细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提出了延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的对策:总体规划、协同共治、精准施策,加快节水治水工程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推动流域协同治理、改善延河河流水质,修复流域生物生境、恢复延河河流健康,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促进流域绿色发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控;延河
引用格式:房平,马云,申杰,等.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J].人民黄河,2022,44(1):80-82,88.
ProblemsandStrategiesofWaterEcologicalEnvironmentinYanheRiverBasin
FANGPing1,2,MAYun1,2,SHENJie1,ZHANGZe1(1.SchoolofUrbanPlanningandMunicipalEngineering,Xi’anPolytechnicUniversity,Xi’an710600,China;2.YellowRiverBasinEcologicalProtectionandHigh QualityDevelopmentResearch CenterofXi’anPolytechnicUniversity,Xi’an710600,China)
黃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兴国安邦的高度多次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劣[2],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3-5],因水量短缺而产生的生态失衡问题十分尖锐[6],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加剧[7-8]、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导致不少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9-10],河流水质下降、水量减少成为普遍现象。延河流域是黄河中游的典型支流,是延安最具体的形象,是中国革命的“母亲河”,但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十分严重。为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更科学性与针对性地理解与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西安工程大学“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查”社会实践课题组开展了延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查评估。本文以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延安市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和延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对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延河及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1 流域概况
延河流经延安市安塞区、宝塔区和延长县3个县(区),在延长县南河沟乡凉水岸附近注入黄河,全长286.9km,流域总面积7725km2。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支流有22条,组成扇形水系,主要支流有杏子河、西川河、南川河、坪桥川和蟠龙川等。流域内总人口6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74万人、农村人口26.76万人。
延河流域水资源严重匮乏且分布极不均匀。延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20mm,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82.5mm)[11],多年平均径流量2.74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41.83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1/50(2017年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074.53m3)。延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
延河水环境质量距离国家Ⅲ类考核指标尚有差距,其中延河朱家沟和阎家滩2个断面水污染形势严峻。
2 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控能力有限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人工渠化与硬化、河段裁弯取直等,极大地改变了延河河道的原有状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造成取水量增加,导致延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呈逐渐减小态势,径流年内分配主要集中于夏季(夏季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1%~60%),而冬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仅为6%~7%。
延河流域各类用水水源主要是地表水,地下水用水量仅占用水总量的27%。延河流域内控制性调蓄工程主要为距延安市區65km的王瑶水库,其总库容2.03亿m3,是延安城区唯一可靠的饮用水水源,日供水能力为5万t,与其下游的红庄调蓄水库一起担负着延安市区40余万人的饮用水供应任务。
2.2 水环境质量堪忧,流域水污染防控压力大
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污水管网收集率不高,雨污分流管网不足,污水提质改造工程建设缓慢,垃圾填埋场容量不足,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不健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少,农村分散污水治理不到位,卫生厕所、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分散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等设施不完善,河道和雨水渠中垃圾、秸秆等堆放现象普遍,污染物入河污染风险较大;工业点源、城镇生活源、农村面源污染物等有直排河道现象,入河污染负荷重,距离国家水质考核指标还有差距,水污染防治压力不小。
2.3 水生态环境脆弱,流域自然生境受损严重
延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干流有机物含量高、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生物种类和数量很少,中下游存在富营养化和有机物污染。长期纳污及受人类活动干扰,河道水生生物生境发生改变甚至恶化与丧失,干流段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几乎绝迹,只有少数几种耐污能力强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存在。延河流域逐渐丧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流域自然生境受损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河流处于不健康状态。
2.4 水环境监管不足,流域精细化管理亟待加强
涉水管理部门较多,但尚有监管不足、指导不专业、环境监管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缺乏以流域控制单元为对象的在线监测站网,水质预测预警和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较弱,水环境现场执法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移动执法效能不高,亟待加强环境执法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效能化建设。
3 新时期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全面加强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应充分认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解决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落实中央部署,实现高水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将延河打造成造福革命老区人民的幸福河。
3.1 总体规划,协同共治,精准施策
要规划先行,制定延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区域存在的关键问题精准施策,针对不同河段“一河一策”、不同区县“一县一策”、不同问题“一题一策”。开展全流域整体保护与治理,应协调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企业与当地群众之间,政府职责与市场作用之间的关系,建立各主体协同共治的机制,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延河保护治理是一项巨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3.2 加快节水治水工程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
近期依托黄河引水工程和王瑶水库扩容工程,解决北部能源化工集群工业用水和延安中心城区以及子长、延长、延川等县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远期通过实施引洛济延工程,确保延河干流生态需水量。坚持节水优先、总量控制,提高用水和节水管理水平,推进农业高效节水,深入开展工业节水,强化企业计划用水,加强城镇生活和服务业节水,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以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调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通过优化配置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延安市骨干水源工程分布不均衡,存在局部供大于求但总量不足的问题,可通过水系连通,科学、优化配置水资源,也可实施水权交易试点,通过水权交易推进水资源从利用效率低的地方向利用效率高的地方自然流动,推进延河流域各地建立用水控制体系,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科学合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保障延河水生态基流。
3.3 推动流域协同治理,改善河流水环境
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实行雨污分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扩容、提标改造,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因地制宜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村镇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加快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以解决现有垃圾卫生填埋场容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大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加强村庄畜禽养殖粪污的处理,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加强村庄垃圾集中处理与处置,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建立延河流域水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加强行政区域合作和协调配合,建立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和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异地开发补偿,促进流域上、下游地区激励相容,共同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为进一步深化流域协同治理打好基础。
3.4 修复流域生物生境,恢复延河河流健康
开展延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安全评估,系统、全面地诊断河流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为延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强流域河道管理,改善河流纳污状况、修复河流生物生境,提高流域内生物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延河河流健康,为延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5 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促进流域绿色发展
建立健全延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控制单元监测站网,以全面及时掌握流域气象、水文、水量、水质变化情况,并建立水质预警和污染溯源平台,提升水生生物监测、化学污染物质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环保监测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效率,做到环境司法常态化、规范化和专门化;建立网格化智能监管和移动执法平台,提高环保执法的准确性、有效性、透明度,进一步推动依法、廉洁、高效执法。重塑环境监管组织体系,完善环境监管问责机制,以环保督察推动形成环境守法新局面;优化环境监管程序,做实监管程序中关键环节,统筹相关环境监管工具调整[12]。
4 结 语
从水环境质量、水生态健康、水环境监管三方面对延河流域水生态问题进行剖析: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工业点源、城镇生活源、农村面源等污染物直排河道现象比较普遍,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在水生态健康方面,水生生物资源衰退和流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退化问题突出;在水环境监管方面,监管部门职能交叉,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多头执法问题突出,有待进一步规范。
建议对延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改善河道水生态状况,修复流域生态环境,推进流域绿色协调发展;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管控,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同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科学、精准、依法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 李小建,文玉钊,李元征,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J].经济地理,2020,40(4):1-10.
[3] 沈珍瑶,杨志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88-197.
[4] 顾世杰,鲁春霞,邱金根.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极化程度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J].资源与生态学报,2019,10(1):21-28.
[5] 刘昌明,田巍,刘小莽,等.黄河近百年径流量变化分析与认识[J].人民黄河,2019,41(10):11-15.
[6] 王瑞玲,连煜,王新功,等.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框架研究[J].人民黄河,2013,35(10):111-114.
[7] 贾仰文,王浩,王建华,等.黄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和验证[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300-308.
[8] 周祖昊,仇亚琴,贾仰文,等.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J].水文,2009,29(1):24-28.
[9] 武雪萍,蔡典雄,梅旭荣,等.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07,16(1):248-252.
[10] 王浩,贾仰文,王建华,等.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157-162.
[11] 水利部.201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2019-07-12)[2020-05-10].http://www.mwr.gov.cn/sj/tjgb/szygb/201907/t20190712_1349118.html.
[12] 國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和政策”课题组.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促进绿色发展[J].发展研究,2018(2):4-17.
【责任编辑 张智民】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青海省是一个水资源富省,但却相对性缺水。系统分析与定量研究其水资源空间匹配状况,对青海省水生态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进行界定,并结合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2015年青海省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的匹配情况,结果显示:①青海省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的基尼系数均高于0.6,空间分布高度不平均,公平性极差,不利于青海省水资源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均衡有序发展。②洛伦兹曲线中段较平缓,两端出现极值,远离绝对平均线。③水资源-工业产值的洛伦兹曲线更远离绝对平均线,意味着工业活动对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平等的贡献度更大。④2015年的洛伦兹曲线比2005年更靠近绝对平均线,水资源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数量的匹配公平度上升,水资源空间分布公平性有所改善。青海省各行政区水资源自然分配差异很大,严重制约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水资源的空间配置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适应。基于此,青海省应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比例;全面推进各行业节水,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循环工业,强化城镇节水;强化保障措施,加快推进技术与机制创新,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改善政府对用水单位的监督方法;建设青海省水生态文明,优化水资源用水空间,保护青海省水资源生态安全,实现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匹配度
水是生产之要、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实现水资源在空间和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的优化配置,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长期目标,这就需要准确地量化评价水资源的空间匹配情况。2015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500 m3,而青海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0 269亿m3,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4倍多。青海省虽是水资源富省,但却存在水资源相对缺水的问题,水资源的空间自然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和人口分布不匹配,以致水资源配置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适应。进行青海省水资源利用匹配性的系统分析与定量研究,为青海省的水资源生态安全、工农业结构优化、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解决水资源相对性缺水问题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把青海省建成西部生態省,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构建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定量分析青海省水资源利用的匹配性很有必要。
1文献综述
1905年,美国著名统计学家洛伦兹(Lorenz Curves)提出洛伦兹曲线,用于研究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将洛伦兹曲线进一步量化,提出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大小。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作为分布均匀度的量化评价方法,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刘新有等[1]运用基尼系数进行人居环境气候评价,刘景辉等[2]运用基尼系数研究我国粮食空间分配与粮食安全问题,何祯祥等[3]把洛伦兹曲线应用在植物生态研究中。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刘洋等[4]较早利用基尼系数建立了优化水资源空间匹配的模型,王媛等[5]在水污染总量区域分配中建立以基尼系数最小化为目标的规划模型。蒋艳等[6]运用基尼系数对中国水生态分区进行研究,提出了反映水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差异的水生态分区方案。鲍超、陈国阶[7]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了四川省水资源生态安全,史兴民等[8]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了陕西省水资源空间匹配,还有一些学者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了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区的水资源空间匹配情况。以上研究结果都说明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在非经济领域尤其是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匹配领域有广泛的适用性。笔者结合青海省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分配现状,运用洛伦兹曲线与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对2015年青海省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对青海省未来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2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的界定
作为描述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客观指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实质是分布均匀度的量化评价功能。在自然界,水资源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水资源的丰富与稀缺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9]。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度很大的特征,其规律十分类似于收入分配的均衡性问题,因此,用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研究水资源空间分配的均衡性问题,构建并计算水资源空间匹配模型,即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为分析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根据2015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2015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6.78亿m3,其中:第一产业中的农田灌溉用水量13.45亿m3,林牧渔畜用水量7.39亿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50.2%、27.6%;第二产业的用水量2.86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7%;其他方面用水相对较少,城镇公共用水量1.07亿m3,占4.0%,居民生活用水量1.48亿m3,占5.5%,生态环境用水量0.53亿m3,占2.0%[10]。因此,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生产、居民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用基尼系数分别对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数量的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1匹配模型构建步骤
依据青海省水资源的地域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的特征,研究青海省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匹配问题,其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的构建步骤如下:
(1)将青海省划分为8个水资源行政分区,选取水资源总量作为基本匹配对象,选取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数量作为匹配分级对象。
(2)根据人均水资源量从低到高对青海省的8个行政区排序,分别计算出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等分级指标的累积百分比。
(3)定义横轴为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数量的累积比例,纵轴为行政区的水资源量的累积比例,分别绘制相应的洛伦兹曲线。
(4)分别计算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数量的5项基尼系数。
2.2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基尼系數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如基尼平均差法、协方差法、几何法和矩阵法。本文出于对计
算的繁简程度与数据精确度的考虑,将采用梯形面积法求取基尼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Gini系数=1-∑ni=1(Xi-Xi-1)(Yi+Yi-1)
式中:Xi为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等指标的累积百分比,Yi为水资源的累积百分比;当i=1时,(X0,Y0)视为(0,0)。
参照收入基尼系数的国际标准和惯例,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水资源利用的匹配度为“高度平均”,为优;0.2~0.3(不含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为较优;0.3~0.4(不含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为一般;0.4~0.5(不含0.5)之间表示表示“差距过大”,为差;0.5以上表示“高度不平均”,为很差[7]。可见,0.4为警戒线,其警示意义不容忽视。
3实证研究
3.1匹配度计算
根据前述的做法,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对2015年青海省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进行计算,统计数据与计算结果见表1~表3,并绘制如图1与图2的洛伦兹曲线,计算水资源与各个分级匹配指标的匹配度,结果见表4。
3.2结果分析
3.2.1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分析
(1)青海省的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匹配的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是0.676 3,属于高度不平均,说明水资源与农业产值极不平衡,水资源空间分配公平度极差。由表1,西宁市与海东市不足全省5%的水资源却承载着全省近50%的农业产值,由表1和表2可知两市的农业用水量占全省的14.76%与20.1%;相反,水资源占全省总量36.59%的玉树州,其农业产值却只占全省的9.31%,农业用水占全省的1.1%;水资源占全省总量19.46%的果洛州,农业产值占全省的2.11%,农业用水占全省的0.79%。
青海省水资源分配与各行政区的农业产值如此不平衡,一是因为青海地理与气候因素。青海地处内陆腹地,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蒸发量大,还分布大面积戈壁,水资源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
极为不均。以西宁市和海东市为主的东部农业区是全省粮油生产的主产区,山旱地面积约占全省旱地面积的49.6%,但东部农业区的水资源量仅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5%,如此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的农业产值却占全省的50%。二是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效率不高。2015年青海省农业产值不到工业产值的10%,农业用水量却是工业用水量的7倍多,主要因为青海农业生产技术不高,农田大部分是大水漫灌,而高效喷、滴、渗灌等节水设施面积较小,栽培技术粗放,整体生产水平低,以致单位面积产量耗水量过高,水资源浪费严重[11]。水资源不均衡的自然空间分布与较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导致水资源的利用与耕地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干旱缺水制约着青海农业向高质量发展。
(2)青海省的水资源与工业产值匹配的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是0.795 6,远高于警戒线0.4,匹配公平度极差,属于高度不平均。西宁市是青海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产值较高但水资源并不丰富,拥有全省工业产值的50.78%,却只有全省水资源的2.05%,工业用水占全省的37.69%。由表1和表2,西宁市与海东市以占全省只有4.09%的水资源,承载着全省近70%的工业产值,工业用水量为占全省的50.88%;而水资源共占全省56.05%的玉树州与果洛州,两州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全省的5%,工业用水极少,只占全省的0.49%,水资源未得到充分运用,空间分配极不平衡。
青海省水资源与工业产值不匹配,究其原因,一是耗水量大、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占比高。青海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偏重偏粗,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且主要分布在水资源占比较低的西宁市与海东市。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占16.4%,重工业增加值占83.6%。青海省从资源禀赋出发,发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盐湖化工三大资源性产业和有色、冶金、水泥三大高耗能产业,以煤炭、水电为主要能源消费,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并且缺乏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导致污染严重。二是青海省产业增值空间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能耗的精深加工企业,水资源极不丰富的西宁市与海东市工业产值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较高,如西宁市单位水资源(m3)工业产值为157.27元。而海北州、玉树州与果洛州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地形复杂,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如果洛州的单位水资源(m3)工业产值只有0.28元,地区经济不发达,与丰富的水资源极不匹配。青海省水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工业产值的不匹配,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的问题,工业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易遭水污染,影响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利于维护水生态平衡。三是受青海省内不同地区交通条件差异的影响。青海省北部有多条铁路干线,包括青藏铁路、兰青铁路以及多条国道、高速公路。相比之下,青海省南部仅有几条铁路支线途经,交通不便。因此,青海省工业企业多集中在水资源相对匮乏但交通条件良好的西宁市、海东市等地,果洛州、玉树州尽管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较差,第二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青海省水资源与人口匹配的生态水资源基尼系数为0.742 1,亦极不平衡,水资源空间分配公平度极差。由表1,西宁市和海东市是青海省人口较多的行政区,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08%与29.62%,但水资源却严重不足,不足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当然,也有人少水多的地方,如玉树州、海西州与果洛州。原因主要是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使得青海省常住人口快速增加,尤其是水资源有限的西宁市与海东市,同时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也增加了对生活用水的需求,导致水污染加剧[12]。相反,水资源丰富的玉树州与果洛州,两州水资源总量是西宁市与海东市的13倍,人口却不到西宁市与海东市的1/6,随着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的空间配置与人口分布如此不匹配,将不利于青海省的城镇化进程。
(4)从图1可知,洛伦兹曲线比较远离绝对平均线,呈现中段较为平缓,两端出现极值的情况,且大部分点的斜率不同,说明处于中段的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与海西州等地区的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的匹配度较好,而两端的西宁市、海东市、玉树州与果洛州等地区的水资源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人口的匹配度極差。长此以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加重西宁市与海东市的水资源承载压力,恶化两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西宁市和海东市的生态安全,从而影响两市的可持续发展[13-15]。而玉树州与果洛州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却不能有效利用,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极端情况,应该合理配置水资源,通过政府调控及市场引导的方式,使耗水较大的工农业活动向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推广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2.2农业、工业对分配不平等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青海省各行政区的人均GDP产出用水量不同,具体为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海西州水资源较丰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也最多,水资源浪费较严重;西宁市与海东市水资源占比小却产出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青海省的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7.84%,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67%,但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十倍多。具体到各行政区,也是农业用水量远大于工业用水量。
2015年青海省单位水资源(m3)农业产值0.56元,单位水资源(m3)工业产值6.31元,差距悬殊,工业用水创造利益的空间较大。按照单位水资源(m3)农业产值排序,为果洛州<玉树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西宁市<海东市,农业活动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按照单位水资源(m3)工业产值排序,为果洛州<玉树州<海北州<海西州<黄南州<海南州<海东市<西宁市,工业活动通过提高工业产值较高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加大了水资源空间匹配的不公平性。正如图1所示,在三条洛伦兹曲线中,青海省水资源-工业产值的洛伦兹曲线更远离绝对平均线,更靠近绝对不平均线,意味着工业活动对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平等的贡献度更大。
3.2.3与2005年青海省水资源分配比较分析
根据《2005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与《2006年青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5年青海省水资源-农业用水基尼系数为0.766,水资源-工业用水基尼系数为0.705 2,水资源-人口数量基尼系数为0.788 9,对应的洛伦兹曲线如图3。
根据图2与图3对比可知,2015青海省水资源-农业用水、水资源-工业用水、水资源-人口数量的洛伦兹曲线比2005年更靠近绝对平均线,水资源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口数量的匹配公平度上升,水资源空间分布公平性有所改善。2015年青海省农业产值327.65亿元,较2005年增长2.5倍;工业产值3 720.7亿元,较2005年增长3.5倍;总产出为5 970.58亿元,较2005年增长3.5倍,经济活动的扩张增大了水资源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的匹配公平性。究其原因,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了水资源的需求量,从而不断增加水资源供给设施,改进水资源利用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近年来青海着重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青海省的用水空间。
4提升青海省水资源匹配度的对策
青海省水资源-农业产值、水资源-工业产值、水资源-农业用水、水资源-工业用水、水资源-人口数量等基尼系数均大于0.6,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0.4,水资源分配高度不平均。青海省的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未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使青海省的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4.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青海省水资源空间分布现状,应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农业方面,坚持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改良灌溉技术,种植小麦、杂粮、薯类与油料等作物,推动畜牧业的发展,打造特色农牧产业。在农业产值较高但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海东市、西宁市与海北州,更应发展节水农业。此外,加快推动水资源丰富的海西州、玉树州与果洛州的工农业发展,使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更加匹配。
工业方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使轻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紧抓“天然、富足、稀有”的轻工产品特色,以独特、民族特色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品质,带动工业向高端发展,推动青海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快推进青海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步伐,从而降低“偏粗偏重”的青海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强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网络,吸引北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向南部转移,带动南部地区经济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服务业水资源污染少,可循环利用率高,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节能减排、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水资源匹配度的有效手段。一是创新理念,加强资金、人才及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金融保险、咨询等行业,这些行业能耗低,对水资源需求量小而且污染少;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高原旅游名省;四是提高省会西宁市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努力构建高海拔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群落”,这是节约水资源、降低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4.2全面推进行业节水
强化农业节水,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和开发使用节水农业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首先,以节水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优化轮作制度、引进节灌技术、耐旱作物良种选育、机械深耕、地膜覆盖、抗旱保水剂技术等,建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加强节水农业技术指导培训[16],可在水资源相对稀缺的西宁市和海东市建立试验区;其次,加强农田点源、面源污染的调查和监控,确保农业用水的水质安全;再次,积极争取国家节水工程项目投资,认真搞好水利扶贫[17-18]。
强化工业节水,推进循环工业发展。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水量平衡测试和节水改造,降低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19-21],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
强化城镇节水,积极推广运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大城鎮供水管网节水改造,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提高城镇用水效率,加快建设节水型单位与节水型小区。结合青海省省情水情,推行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积极推进水价制度改革。强化公众参与,进行水资源节约保护专项教育,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鼓励引导公众全民自觉参与节水、护水行动,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氛围[22]。
4.3建设青海省水生态文明
政府有关部门应深入了解青海省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根据水资源的供需情况与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在科学论证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有效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设青海省水生态文明。
首先,建设空中调水管理平台与水科技园区,合理运用空中水资源;其次,在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与人口占比最多,水资源需求量大而供给能力小的西宁市,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水利用体系与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与水资源供给丰富但需求不足的玉树州建立一定的水资源交易机制,提高青海省水资源的利用率;再次,政府应高度重视与高校的合作,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与匹配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加强青海省的生态安全,需要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优化用水空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使水资源分配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从而促进青海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新有,史正涛,唐姣艳,等.基尼系数在人居环境气候评价中的应用[J].热带地理,2008,28(1):7-20.[LIU Xinyou, SHI Zhengtao, TANG Jiaoyan, et al. Applica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on climatic evalu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J].Tropical geography, 2008,28(1):7-20.]
[2]刘景辉,李立军,王志敏.中国粮食安全指标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4):10-16.[LIU Jinghui, LI Lijun, WANG Zhimin. Study on food security index of China[J]. Review of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6(4):10-16.]
[3]何祯祥,钦佩,阮成江,等. Lorenz曲线及其在植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37-41.[HE Zhenxiang, QIN Pei, RUAN Chengjiang, et al. Lorenz Curv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lant ecology[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28(1):37-41.]
[4]刘洋,金凤君,甘红.区域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5):657-660.[LIU Yang, JIN Fengjun, GAN Hong. Analysis of spatial match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J].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2005,24(5):657-660.]
[5]王媛,牛志广,王伟.基尼系数法在水污染物总量区域分配中的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7-180.[WANG Yuan, NIU Zhiguang, WANG Wei. Applica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in total waste load district allocation for surfacewater[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177-180.]
[6]蒋艳,曾肇京,张建永.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水生态分区研究[J]. 生态学报,2015,35(4):2177-2182.[JIANG Yan, ZENG Zhaojing, ZHANG Jianyong. Establishment of aquatic division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35(4):2177-2182.]
[7]鲍文,陈国阶.基于水资源的四川生态安全基尼系数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35-37.[BAO Wen,CHEN Guojie. Gini Coefficient of Sichuan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water resour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4):35-37.]
[8]史兴民,温文娟.基于水资源的陕西生态安全基尼系数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4):233-236.[SHI Xingmin, WEN Wenjuan. Gini Coefficient of Shaanxi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water resource[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0,28(4):233-236.]
[9]刘芳,苗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117-122.[LIU Fang, MIAO Wang. 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of system elements i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26(5):117-122.]
[10]青海省水利厅.2015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R].2015.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2015 Qinghai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R].2015.]
[11]刘烨,田富强.基于社会水文耦合模型的干旱区节水农业水土政策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6(4):365-372.[LIU Ye, TIAN Fuqiang.Comparison of water and land policies for agriculture water conservation in arid areas based on a coupled sociohydrological model[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16,56(4):365-372.]
[12]吴丹,王士东,马超.基于需求导向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2):31-36.[WU Dan, WANG Shidong, MA Chao. Modeling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optimal allocation[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30(2):31-36.]
[13]马海良,王若梅,訾永成.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70-77.[MA Hailiang, WANG Ruomei, ZI Yongcheng. Fairness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provincial water us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25(9):70-77.]
[14]俞雅玲,刘玲燕.中国水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7):12-19.[YU Yaling, LIU Lingya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water resource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super efficiency DEATobit[J].Economic geography, 2017,37(7):12-19.]
[15]宋国君,何伟.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12):2569-2577.[SONG Guojun, HE Wei. Benchmarking of city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 2014,36(12):2569-2577.]
[16]齐学斌,黄仲东,乔冬梅,等.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5,26(2):288-295.[QI Xuebin, HUANG Zhongdong, QIAO Dongmei,et al.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reasonabl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irrigation district[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5,26(2):288-295.]
[17]WANG Z G, LIU Y, LI Y Z, et al. Legislation on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and loc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14(2):144-152.
[18]WANG A M, GE Y X, GENG X Y. Connotation and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water source reserve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xternality[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14(3):189-196.
[19]N·史普博, A·薩巴奇.水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NICOLAS S, ASGHAR S. Economics of water[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
[20]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ZHONG Shuiying, JIAN Xinhu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21]诸大建,朱远.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208-218.[ZHU Dajian, ZHU Yuan. Deepe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ircular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civiliz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28(2):208-218.]
[22]温浩.试论青海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6):62-66.[WEN Hao. Path selec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or Qinghai industry[J].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30(6):62-66.]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主要是在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出现的环境、文化保护的思潮。因此从这三个角度进行探析当下人文生态建设,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并且通过自身的行为保护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对促进人文生态建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进行探究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之后,将其融入到人文生态建设的思考当中,以期为城市人文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
在当代社会中,生态危机日益明显,因此生态批评经过进行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相处情况,可以为帮助人类正确认识人文生态提供了针对性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指引下,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建设人文生态,树立与自然和谐形成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和谐。而生态城市建设则是让社会、自然进行和平相处,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人文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品格。因此在进行人文生态建设的时候,需要从生态批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这三个方面出发,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措施。
一、生态批评:使精神与人文生态保持一致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主要是指在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下,在文化批评领域的人们受到绿色运动精神的指引,在自身的领域内发起了“绿色”批评的浪潮。生态批评出现的原因在于态危机的严峻程度不断增加[1]。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文化、政治等方面也出现一定的改变。生态危机归根到底也属于人性危机,是人们生活方法、追求方向、思想观念等方面改变引发的危机。有专家提出,现在生活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生态系統遭到破坏不是直接原因,伦理系统所起作用才是直接原因。在经历危机之后,需要意识到人类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因此需要认识伦理系统,然后才能进行完善伦理系统。生态批评属于后现代批评潮流当中的重要流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深入探究文化,经过文化批评,进行引发生态问题的思想,即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们的生态意识得以树立,并且摒弃以往落后的生态观,使人与自然可以和平相处。生态批评的开展,不但需要维护生态安全,还需要建设精神生态,使人们可以保持良好的人性。同时,不仅需要重构人们的生态价值观,还需要建设以保护自然的生活方式,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生态城市: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和谐
现代城市生态思想主要来源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在此理论当中表现了城市和自然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和意义[2]。总的来说,生态城市主要是保持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自然生态属于人自身之外的世界,其可以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而且其发展状态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但是生态环境,则是人类活动主要范围,并且人类活动的开展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发展。这里涉及的人文生态系统,主要包含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两个部分,其通常是由多种社会文化元素组成的,而元素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互相作用的情况下形成动态和谐的系统。人文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活动的区域,也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结果。人文生态属于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其主要人们之间进行信息、物质交换获得的发展结果,其也彰示着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类在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互动当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为人文生态的顺利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而人文生态的优化也可以促进自然生态的发展,维护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人文生态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可以有效树立人们的良好品行,形成较好的文化素质。自然生态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维护,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也需要人们动员起来,改善自然环境,进而促进人文生态建设的完善。
三、生态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人文生态不仅包括历史文化的内容,还包含现代先进的文明。其在表现的时候,不仅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比如价值观、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文明生态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重要性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人文生态建设属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部分之一,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从物质、秩序等方面出发,完成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而顺利促进文明生态城市的发展[3]。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城市人文生态建设主要需要处理城市发展期间所积累的财富,即需要合理对待现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工艺、新式发明等,并且需要按照需要建设基本设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物质性的城市人文生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能会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精神的角度来说,我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风俗,还包含着多种工艺品、民族戏曲等,这些均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文明当中的一部分,逐渐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从制度的角度来说,人文生态建设主要设立各种约束性的法律和制度,从而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可以自觉遵守法律和制度,维护城市的秩序,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的意识,通过自身的行动使城市生态文明可以逐渐实现。
四、人文生态建设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文生态的重要时期,因此需要建设完善人文生态系统,使生态城市得以顺利发展。
(一)积极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
城市人文生态系统当中包括城市在发展期间所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生活模式、历史风俗等,而这些文化因素通常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历史建筑、民族活动等物资形态。所以在进行人文生态建设的时候,需要提高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度[4]。首先需要进行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痕迹,尤其是需要保护历史文物、古代建筑等。其次需要进行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街道、民族活动等。经过举办文化活动,可以城市的特色得以全面展示,而且也可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出生态城市独有的人文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也可以使现代城市文化得到有效充实,完成城市人文生态系统的目标。
(二)提炼城市的人文生态精神
城市属于人文精神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人文精神则是城市发展需要遵循的方向,并且可以成为城市创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持。在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进行提炼城市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必经的过程。在树立城市人文精神的时候,需要坚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使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另外为了使人们可以形成城市人文精神,可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人们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城市的文化风格,最终使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而且经过树立城市人文精神,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意识到文化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从而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城市人文生态建设的完善。
(三)合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以往比较常见的历史文化在根本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是通过非物质形态进行呈现的,但其也属于人文生态当中的一部分,因此进行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当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在进行保护过程中,需要设置完善的方案,使保护措施可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而且需要避免出现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进行保护的行为,因此在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得到良好保存。避免出现一些人员或者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开发的行为,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另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还需要吸引社会机构或者个人对其进行公益性投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也可以完成良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四)提高人们的人文生态意识
在进行城市人文生态建设期间,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在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之后,可以使人们主动进行生态保护,使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得到人们的大力支持,这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益处。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当中,需要采取措施,使人们了解到自身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了解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然后通过自身的行为进行保护自然环境和城市人文生态。另外,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人们可以有机会处于生态保护的活动,形成良好生态文明观,并且经过鼓励开展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这对城市人文生态建设也具有较大的益处。
(五)完善人文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
进行生态立法,可以使人文生态建设更快进入法治轨道,而且经过设置与之相关的法律,可以使人文生态建设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比如环保局等,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管,并且需要对城市文化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使城市人文生态建设可以全面开展。另外,在制定生态体制之后,政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人文生态建设可以在政府的支持,有秩序地展开,实现人文生态建设的各项要求。
五、结语
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其对大自然却有着不小的影响。人文生态建设不仅需要保护被工业化发展破坏的大自然,还需要进行生态批评,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的人文生态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积极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提炼城市的人文生态精神、合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人文生态意识、完善人文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等方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睦。尤其是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更加应该引导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工作,使人文生态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宇榕,覃旭瑞.浅谈公共艺术反映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水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8,10(05):415-417.
[2]黄娟,汪宗田.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兼论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4,14(02):96-97.
[3]柳蘭芳.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3,23(07):174-176.
[4]李旭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全面考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2,13(09):79-81.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在生态旅游景区范围内分布有众多的村庄,这些村庄往往存在着村民生活居住条件较差以及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张家界市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是张家界市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引导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的新型社区居住,原有山上旧村落规划建设生态景区。袁家界村民搬迁和生态景区建设,不仅是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景区的必然要求,更是张家界市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实践创新与先行探索。袁家界村在阳光搬迁、村庄景观化和就业富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其取得的主要成效和重要启示对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村;袁家界村
近些年来,我国景区范围内原住民居住点存在的“乱”、“脏”、“杂”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景区的普遍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张家界市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西北部,隶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管辖,是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核心。袁家界村辖上、中、下坪三个村民小组,162户,常住人口487人,土地总面积8.16平方千米,居民住房面积约5.1万平方米。2010年,张家界市被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袁家界村被列入湖南“3521”旅游创建工程中全省200个旅游名村之一。张家界市委决定,将袁家界村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突破口,并结合武陵源世界遗产地核心景区实施第三次搬迁计划,实施袁家界村现居住村民迁出景区,压缩提质村民现有房屋及设施,实现村民山下居住、生活,山上山下就业,景村和谐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建设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为此,袁家界村在旧村阳光搬迁、村落提升改造、就业富民、惠民保障和挖掘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在保障村民利益、再现自然生态景观、先行先试和为美丽中国添亮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1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践
袁家界村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着重解决了村民的安居乐业、社会保障以及景区美化和生态资源保护等核心问题。
1.1 实行旧村阳光搬迁
按照袁家界村民全部山下居住、山上山下综合就业的建设思路,根据相关规划,将现有5万平方米房屋面积压缩到2.7万平方米,并通过民主的方式,实行阳光搬迁。一是明晰村民房屋产权。制定村民房屋的产权、面积确定到个人或家庭的方案,明晰村民房屋产权及宅基地权属,此方案必须得到拆迁户全体认可。二是制定村民参与的拆迁补偿方案。对拆迁房屋的经济补偿,拿出折价入股和现金补偿等多种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方案供全体村民商议、表决。三是制定阳光化的山下新村搬迁安置方案。按照“民权、民定、民享”原则,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方式,并在土地、房屋确权、评估折价入股以及新村建设方案和新村房屋分配等环节,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方案的制订中。
1.2 原有村落景观化改造
袁家界村搬迁后留下的原有村落进行景观化改造,按照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和要求,高水准制定袁家界村景观化设计方案,全面提升袁家界村景区环境、综合服务和配套设施标准等。特别是注重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引进世界级服务设施和世界级管理模式,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打造高品级旅游度假设施,促进袁家界景区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发展的提升和转变,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品品质与世界级资源相匹配的目标。
1.3 拓展就业富民渠道
袁家界村以村民“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为原则,进一步拓展村民的就业富民渠道。一是壮大集体经济。以村级集体资产为基础,将山上重建提升的景区房屋、山下搬迁重建的新建小区住房,通过折价入股等形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股份制的袁家界村旅游发展总公司,开展旅游投资、物业出租(山上房屋改造后)、旅游服务、物业管理(山上、山下的物业管理服务)等经营活动。二是提供就业培训。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提高村民就业竞争力和在市场中寻找商机的能力。三是创业增收。引导和鼓励村集体和村民创办与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创意产业等相关的新型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
1.4 实施惠民保障工程
袁家界村以搬迁安置为契机,实施“村转居”工程,实现农民身份统一向市民转变,建立实施以“社会保障托底、集体福利普惠村民、老弱病残享受优待”等惠民政策,全力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完善集体福利制度。同时,在景区内规划建设高标准村民之家,包括村办公用房、村史展示室及会议室、图书室、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山下新村配置“三站三室一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站式”服务的社区公共服务站等,构建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5 挖掘充实文化资源
袁家界村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职业培训、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挖掘充实了民俗文化资源,展现出生态文明村的文化风貌。一是建立土家族传统技艺培训基地。依托山上中坪民俗文化村,还原和重现土家族传统技艺和文化,使其不仅成为游人的观光乐园,也成为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的培训基地。二是建设新村文化设施。山下新村以建成具有土家族民族风格和文化的土家第一寨为目标,并配置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展览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三是建立各类群众文化社团。建立土家族文化研究会、歌舞队、棋牌队、骑游队等各种文化社团,使土家第一寨也成为研究、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示范基地。四是大力倡导文化新风尚。定期开展具有人文文化色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以土家族民族歌舞为基础,编排出适合村民日常歌舞锻炼、游人易于学习参与,类似藏族“锅庄”的广场歌舞活动,展示民俗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深化游人旅游记忆,提高旅游品位。
2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生态移民软搬迁,充分保障村民利益
袁家界村依托武陵源核心景区,实施的“山下居住,山上旅游,互动发展”的建设方式,实现了生态移民的软搬迁,充分体现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表达了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及在建立和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完善村民民主议事会制度和议事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生态移民软搬迁。全村3个村民小组125户开设了家庭旅游、参观点和旅游商店,旅游住宿床位达到2510张。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9万元,其中旅游纯收入3.5万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2011年,借势世界经典《阿凡达》,袁家界村快速推出“潘多拉很远,张家界很近”的宣传口号,使袁家界村成为张家界较为火暴的旅游景区。旅游成为袁家界村的支柱产业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保障了村民的经济利益。
2.2 提质发展建精品,再现自然生态景观
袁家界村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结合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加快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通过环境提质、文化铸魂、创意激活,使袁家界村整体提质,成为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主题鲜明、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与遗产地品牌相匹配的旅游生态文明村。同时,袁家界传承创新“仙境张家界、时尚潘多拉、土家民族风”三个特色文化,将目前上、中、下坪三个村小组重生再造,更名为狮子寨、天桥寨、天界寨。恢复一个空中田园景观,升级袁家寨子旅游产品,完善袁家界景区管理服务配套,创意策划梦幻蓝岛、仙隐山居、云海茶园、三寨书屋,形成生态修复、就业安置、村民文化生活、管理服务四类项目。其中梦幻蓝岛将打造成为以“阿凡达”为主题的精品民宿,仙隐山居将打造成为以仙境张家界为文化内涵的避世修身绝佳处,再现自然生态景观。
2.3 多方参与共谋智,先行先试规划先行
2011年年初张家界市对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出“先行先试、形成合力、科学规划、建设精品”的总体要求,一年多的时间,袁家界村先后召开了12次党员大会、14次村委扩大会议及组长会议和多次村民代表大会,明确了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方案以及公司运作模式、利益分配和安置就业方案等内容。经过民意测验和入户调查,95%的老百姓同意村里提出的《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99%的户主同意村支两委形成的《关于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决议》。同时,张家界市及武陵源区两级政府多次到村里调研,指导工作;市里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安置选址、政策对接与咨询等许多具体工作方面对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给予极大帮助;张家界森林公园管委会组织专门工作组,全面负责推进各项事宜的推进,实施袁家界村先行先试方案。进而开展制订了《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总体策划》、《袁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动态保护研究》、《袁家界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等规划,通过规划先行,有力地指导了袁家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2.4 实践探索谋发展,美丽中国增添亮点
袁家界村在“实施生态移民,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大力开展了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关系,强化了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袁家界村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保障了村民增收和安居乐业,切实协调好了自然生态景区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了景村协调发展,原住民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同时,构建的生态文化旅游新产业模式,推动了张家界景区从粗放型向国际化精品型转型发展,也助推了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袁家界村开展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实践探索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尝试,为全国同类型景区与社区发展做出了示范,为美丽中国增添了亮点。
3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对今后我国的科学发展,不仅要繁荣昌盛,还要山河美丽。为此,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探索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袁家界在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对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3.1 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村建设涉及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和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袁家界村启示:一是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列入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范畴基础上,更加重视政府的引导和创新力度。大胆开展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了生态文明村发展模式,在土地、资金、税收、社保、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政策设计,探索一条景区保护、原住民就业安置、社会和谐进步的生态文明村发展新路子。二是申请和落实拆迁安置用地的政策和措施。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山下集中安置区用地指标的获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村民山下集中安置区建设的用地指标;征地、建设过程中相关税费的减免政策以及集中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三是加大资金支持的政策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移民搬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项目以及湖南省生态建设有关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制定政策引导鼓励村民个人和其他社会资金入股;对提质改造项目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
3.2 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景村提升协调机制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建立省、市、区(县)、镇(乡)等各级政府协同,多部门联动机制。需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联动的,分工明确、统筹有力、协调运行的议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为此,袁家界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特地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市发改委、市旅游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武陵源区、张家界景区管理处等多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及机构责任。同时,市、区、乡、村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情况、协调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等。
3.3 需要完善村级治理,推进村民民主参与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和村民民主参与。需要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监督会)为决策、监督机构,以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村级治理结构。袁家界村的启示:一是将集体经济统一交由“袁家界村旅游发展公司”经营。下设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按经营范围设置分公司或项目部,进行规范运作。每年向村民大会提交年度经营计划、年度决算报告。二是建立村民议事监督会。通过全体村民民主选举的方式,推举20名左右村民代表组成议事监督会,代替村民大会在闭会期间行使决策、监督职能。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的搬迁安置、产业发展规划、新村建设工程等重大事项,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民议事监督会议决定并监督执行。村民议事监督会负责人由村支书兼任,负责召集、主持议事会。三是建立新村社区居委会。将新村管理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畴,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社区管理机构,实行居民自治,共建和谐社区。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利用村务公开栏、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将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将房屋拆迁、异地重建、住房分配、集体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等重大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及时公开,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3.4 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景村全面提质升级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需要大量建设资金,需要提升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袁家界村是通过村集体土地融资、项目招商引资、村民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同时,探索运用改革和市场化的手段,盘活承包土地、山林及宅基地等集体资源,并尝试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以项目合作、入股等方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汇集,推进景村环境的高水平提质升级,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大幅度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
3.5 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
生态文明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知识、有管理经验、有市场运作能力等各类人才的参与。需要通过本村人才培养、外来人才引进、高薪揽才等多种方式,保证本土人才的成长和外来人才的融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袁家界村的启示是:一是重点选拔培养本土人才。在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复原退伍军人、打工返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通过送出去培训、实践中成长,培养具有旅游服务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二是引进外来人才。加强外来专业人才的引进,建立由个人发展机会和经济利益等相结合的多元利益引进机制,引进急需的市场运营、旅游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Ebenezer Howard.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2]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3.
[3]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
[4]陈茂铨,陈兵红.丽水市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
[5]张荣昌.走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的滕头村——浙江奉化“生态滕头”的调查[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4).
[6]唐晓燕.广东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8(24).
[7]任旭彬.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生态审美观照[J].长白学刊,2010(2).
[8]尹德明,陈泮江.山区低碳循环农业合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
[作者简介]杨晓东(1963—),男,新疆昌吉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张晓路(1983—),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