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
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心相连 新愿景:大众汽车集团开拓中国移动出行新未来
日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发布最新举措,将进一步开拓移动出行未来,重新定义“汽车企业”的含义。此外,大众汽车还展示了众多令人兴奋的全新产品:大众汽车品牌通过I.D.概念车展现了对汽车未来的愿景,奥迪品牌展出了全新奥迪A4L,斯柯达汽车首辆全功能大型SUV柯迪亚克KODIAQ首发登场。
在移动出行领域,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还先后与多个商业伙伴达成了潜在战略合作意向:携手北京首汽集团有限公司,在需求日益旺盛的汽车分时租赁领域,建立强大的合作机制;携手长春和上海的两家长期合作伙伴,抢滩快速发展的二手车市场,并拓展与中国领先的二手车电商平台优信的战略合作;与滴滴出行建立战略合作框架,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移动出行服务。通过这些创新举措,进一步彰显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致力于通过提供全新的移动出行服务,贴近中国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承诺。此外,大众汽车集团将借助MEB创新平台大幅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同时通过与江淮汽车的合作,基于现有成熟平台,合作研发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志在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
品质驾乘感受
2016年1-10月,上汽大众实现销售1615960辆,创造了企业历史同期新高。面对用户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大众品牌旗舰车型PHIDEON辉昂于10月21日上市,标志着上汽大众迈入高端豪华车市场。在接下来半年时间内,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都将陆续推出SUV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和更具品质的驾乘感受。
2016发轫之年
今年是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25年来,一汽-大众为超过1300万用户带来了高品质的汽车生活,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向前发展。同时,今年也是一汽-大众的“发轫”之年,在战略布局方面,随着华东、华北基地的相继开工,一汽-大众全国性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在新产品方面,今年以来,陆续发布了全新宝来、全新高尔夫·嘉旅、全新一代迈腾、全新奥迪A4L等一系列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磅产品,并迎来了大众品牌第七个车型品牌,首款跨界旅行车蔚领,进一步完善产品线布局,在用户满意度方面,通过不断加强质量意识,增强本土化生产和研发能力,进而提升用户的全程满意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前不久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了一个绿色、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的一汽-大众。
众新·图新
2016年,大众汽车品牌有望在中国市场再创新高,预计将有接近300万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大众汽车。同时,大众汽车品牌正在坚定地重塑品牌定位。未来,数字化、电气化以及互联化将成为大众汽车品牌的核心。本届广州车展中,I.D.电动概念车亚洲首发,2020年,以I.D.为代表的大众汽车品牌全新电动车序列将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
本着“众新·图新”的品牌精神,零排放汽车产品将成为全新大众汽车品牌接下来十年的发展重点,并将在销量中占据很大比重。续航里程达400、500或600公里的电动汽车将搭载舒适且零事故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大众汽车品牌未来的车型还将配备超大触屏,实现全面互联化,并且整合语音和手势控制,提供大众汽车品牌一直以来为人称道的易用性。
创变未来
奥迪中国总经理魏永新先生发布了奥迪2025战略的关键词:数字化、电动化和城市化。奥迪作为高档车生产厂商还专为亚洲市场开发了三维城市地图功能,搭载于全新奥迪A4L等配备虚拟座舱的车型上。魏永新先生还公布了未来十年与奥迪的长期合作伙伴一汽集团的共同发展蓝图。在未来5年内,奥迪将携手一汽-大众国产5款奥迪e-tron 车型,双方的合资公司在电动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上的能力将获得大力推进。
市场强劲
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诗歌是人类最有智慧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在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沉鱼落雁”,“小桥流水”,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听到一个民族的呐喊。在世界诗坛有两位诗人,他们在空间上毫无交集,在时间上也只有几个春秋的重叠。但是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却都能听到他们为生之养之的土地,为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紧紧相连的人们放声的呐喊。他们就是美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和中国著名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本文将通过二人诗歌中出现的黑色这一色彩词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其意象的异同,以找到其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民族心理的原因。
一、意象与色彩简论
诗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诗人通过一定的物来表达一定的意的一种方式。意象常常寄托了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比如说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便体会到了诗人在明月中都寄托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诗歌的意象决定了诗歌的整体风格与特色。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把握,使我们可以从微观诗学的角度更清晰、更明确地认识诗歌的基本面貌。“意象”是诗歌审美活动的基本元素。所谓意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意象是一个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诗学概念。意象派创始人埃兹拉·庞德说过:“意象是理智和感情刹那间的错综交合。这种突如其来的‘错综交合’状态会使人顿时产生无拘无束、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感,也会使人产生在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所体验的那种豁然开朗、心胸舒畅、精力弥满的感觉。”我国学者夏之放认为:“在意与象的融汇结合之中,决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主体方面)始终占据着支配地位、主宰地位。正是这一点,才使意象高于一般的认识表象、记忆表象而成为具有新质的东西,成为创造性想象的光辉成果。”无论是埃兹拉还是夏之放在他们对意象的理解表述中都道出了意象的特性即诗歌中的意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而是诗人因其“主观作用”和想象而成的一种“自由感”与“创造性”。意象突出是诗意的突出体现物,衡量一个诗人成就的大小,一把主要的标尺就是他是否创造了新鲜而厚重的意象。正是由于意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诗人在诗歌中表达意象时不会随意而为,而是会经过其主观的过滤选择。他会选择那些能表达其情感的意象来表达他想要的意境和想法。而这种选择常常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在于诗人在对词语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会通过改造其内部系统意义进而改造改变词语约定俗成的含义,从而为词语赋予新的意义。这些被赋予了新意蕴的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清晰明确的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想法和意图,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味。兰斯顿休斯与吉狄马加虽然在其诗歌中都选择和运用了“黑色”这个意象,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历史,以及民族心理的不同,二人对“黑色”这个意象的限定和赋意是不尽相同的。黑色在他们的诗歌中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色彩词而是具有了诗人因其“主观作用”和想象而赋予了新质的东西。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审美元素。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意味也就进入了作者赋予诗歌的意境。
色彩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色彩词都能表达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在创作诗歌时,色彩的明暗以及其冷热深浅的感觉最容易触动诗人的内心进而激发诗人的联想与想象。比如说蓝色让人觉得忧郁,紫色给人高贵,红色令人热情,白色孕育纯洁,绿色给人希望,灰色赠以悲凉。色彩学家认为:“色彩是有情感、有表情的,每种不同色彩能唤起不同的情绪,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生活经验及普遍性的感受能力。在诗歌意象的浩瀚天地里,蓝紫灰白等不同的色彩词表达了诗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心理、成为了诗人内心理念的载体,而读者也会从这些不同的色彩中读到诗人内心的潜流。
二、兰斯顿休斯与吉狄马加诗歌中“黑色”意象的比较
在美国的文学史中,兰斯顿休斯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这位 二十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诗人用他那包含民族情感的诗歌成为了美国普通黑人群众的代言人。身在这样历史的和文化背景下,休斯的诗歌中我们读到的大多数诗句都能代表黑人的心声。休斯通过他用心用情凝成的诗句试图唤醒他的黑人同胞。作为一个黑人,休斯的诗歌中出现许多的“黑色”这个色彩词是不难理解的。同样地,生长在大凉山的吉狄马加作为彝人的后代,身为崇尚红黄黑三色文化的民族,在其诗歌中 “黑色”这个色彩词的多次出现也是不难理解的。休斯的《当我长大》《梦的变奏》《黑人谈河流》《我是黑人》和吉狄马加的《彝人梦见的颜色》《黑色的河流》《黑色狂想曲》中我们都读到了作者为“黑色”赋予的民族性的基调和意象。在休斯和吉狄马加的诗歌词语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黑色”一定不只是语言上的巧合。
黑人是一个被迫来到美洲大陆的民族。自从1619年第一批黑奴被带到美洲大陆来以后,黑人便开始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心酸的历史。在白人所支配和主宰的文化语境中黑人的一切都被认为是低劣的。黑人被认为是“丑陋而低于白人的种族,是一群没有教养、形状怪异、形同动物的群体”。这样的信条在白人强势的文化语境中不仅被白人所认同也渐渐被一些黑人自己所接受。 处于受支配边缘地位的黑人被看作是生物链的最底层,是可以任意买卖的物品,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也没有权利。黑人自身的传统文化也被抹杀,其民族意识和种族身份也在白人文化的强势中的以淡化。作为一名黑人诗人,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休斯自始至终思考和关注着本民族的命运。休斯意识到,惟有唤醒黑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才能改变黑人边缘的身份和低下的地位。在休斯的眼中黑人滋生的文化是美的,黑人黝黑的肤色是美的,黑人的心灵是美的。而只有让所有身长在这片土地上的黑人同胞都认识到黑人民族的美,才能提高黑人的自信从而无所畏惧的去面对一切坎坷与苦难。 “黑而美丽”(black and beautiful)这句著名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休斯眼中黑皮肤的美丽———这句呐喊式的宣称也成为了黑人力量的源泉,无数身处底层的黑人因为这句简单的并列句而获得了无穷的自信。“黑而美丽“也为无数身处贫民窟的黑人提供了极大的鼓舞。这就是休斯对黑人肤色最好的评价与解读,也是对“黑人性”最高的颂扬。在《黑人》(Negro)一诗中休斯以黑人民族代言人的角色斩钉截铁的宣称:
我是黑人:
黑得像漆黑的夜,
黑得像我的非洲的深壑。
休斯大多数的诗歌中都可以听到这种声音,坦然而又自信。“我是黑人,黑得像漆黑的夜,”黑色在这里成了全世界最美的色彩,光芒而夺目。而在另一首诗歌《我的民族》(My People)中休斯同样不无自豪的歌颂着黑人民族的美德:
黑夜是美的,
像我的民族的脸;
星星是美的,
就像我的民族的眼;
太阳也美,
我的民族的灵魂同样美。
质朴的语言简单的句式却让我们体会到了休斯身为黑人直接明了地将“黑”等同于美的骄傲,黑色就像星星就像太阳有一种永恒的美。不难读到“黑色”被休斯赋予骄傲自豪的民族性。
降生在彝族三色文化中的吉狄马加依然秉信红色是火文化,象征神圣和荣耀;黄色是精神文化,象征善良、高尚、道义,黑色是铁文化,代表了坚韧、刚强。其诗歌《彝人梦见的颜色》正是反映了吉狄马加所秉承的三色文化:
我梦见过那样一些颜色
我的眼里常含着深情的泪水
我梦见过黑色
我梦见过黑色的披毡被人高高地扬起
黑色的祭品独自走向祖先的魂灵
黑色的英雄结上爬满了不落的星
但我不会不知道
这个甜蜜而又悲哀的种族
从什么时候起就自称为诺苏?
诗中黑色的披毡,黑色的祭品,黑色的英雄结苍凉肃穆却都也被吉狄马加赋予了民族性。诗中的黑色折射出了诗人身为彝人崇尚刚强,坚毅的品性。
除了用“黑色”表达出的骄傲,休斯在他的诗歌中还为“黑色”赋予了悲凉的意象。作为被迫来到美洲的外来民,黑人被认为是“丑陋而低于白人的种族。是形同动物的没有教养,没有文化,没有地位更不能谈美丽的一个民族。在白人文化的强势支配下,黑人成了被奴役被歧视和被支配的对象。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思想成为了美国的主流思想,身处其中的黑人因此而绝望甚至麻木地接受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歧视。因此在休斯的诗歌中“黑色”还有透着一丝悲凉,而悲凉中还担负着一种唤醒黑人觉醒和骄傲的责任。因此在休斯的诗歌《当我长大》中我们就读到了:
那是很久以前了 我几乎忘了我的梦
然而它依然存在 在我面前
像太阳一样明亮—— 我的梦
接着,那道墙升起来 慢慢地 慢慢地升起来
在我和我的梦之间一直碰到天空——墙 阴影
我变成了黑色 我躺在阴影中
我的眼前再也没有梦的光芒
我的头上 只有厚厚的墙 只有阴影
我的双手! 我黑色的双手!
击穿这道墙! 找回我的梦!
帮我打碎黑暗 粉碎黑夜
将这阴影碎成 一千束太阳的光
一千个旋转的梦 太阳的梦!
在诗中黑色成了墙升起的原因了遮住了光芒。黑色成了黑人阴影的源泉。黑色成了梦想的阻隔。而诗人却要用他改变不了的双手,黑色的双手粉碎黑夜打碎黑墙。这种悲凉的气魄表达了休斯的唤醒同胞的责任。
身为彝人的儿子,吉狄马加传承了先辈的文化,并执着的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精神家园。作为当代彝族诗歌的开拓者吉狄马加的诗歌和他的前辈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著名的诗人流沙河认为,他的先辈写的是“我看见什么”,并着眼于“人生经验的归纳”,“展列现象的纷繁”;吉狄马加所写的是“我想到什么”,用他的诗“显示灵魂的深邃”,“精神世界的再现”。因此读吉狄马加的诗歌我们很容易读到诗人深邃的灵魂。读诗人诗歌中的黑色我们也很容易读到深邃的忧郁。“在这寂静的时刻,啊,黑色的梦想,你快覆盖我,笼罩我…”“让我的每一句话,每一支歌,都是这土地灵魂里最真实的回音,让我的每一句诗,每一个标点,都是从这土地蓝色的血管里流出,啊,黑色的梦想,就在我消失的时候,请让我对着一块巨大的岩石说话…”在这首《黑色狂想曲》中我们看到了黑色幻化成的深邃,庄严、肃穆、深沉、浓重的意象。
三、结语
综上,色彩的感觉最容易触发诗人的美感和想象。我们看到了在色彩划分中被归为冷色调的色彩词——“黑色”在两位处于不同地域的诗人——兰斯顿休斯与吉狄马加的诗歌中都被赋予了民族性,而由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以及民族心理的不同,休斯诗歌中的“黑色”还有透着一丝悲凉,而悲凉中还担负着一种唤醒黑人觉醒和骄傲的责任。而吉狄马加诗歌中的“黑色”却有着一点深邃的忧郁。通过比较两位风格相近的诗人诗作中同一色彩词的异同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丰富为我们带来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2]陈圣生.现代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米丽娜(1979-),女,四川西昌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西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专业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叙述了大数据主要包含数据量大、技术新、价值大三个层面的含义,分别引起了能力、方式和思维三方面的变革。笔者从生物学案例教学开发的角度着手,依据大数据三方面的变革,提出了三种符合大数据的案例开发策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对比分析、辨别真伪的能力,实现个性化的培养。
关键词 大数据 生物学 案例教学 策略变革
1912年4月15日,载有1 500人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沉没,而这艘巨轮曾号称“永不沉没”和“梦幻之船”。船长在没有分析恶劣天气、检修游轮的状况下,只凭借多年经验和对巨轮情况的盲目臆断,就贸然在黑夜下的冰山之间穿行,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可见,没有对隐性数据进行建模以及分析便进行决策,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大数据时代之前的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可怕的情形下进行的。传统的教育往往是,教师凭借以往的经验,便将那些自己隐约觉得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的教学策略引进课堂,然后通过一次次地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但是,这些教学策略是通过改变哪些条件来影响课堂教学的呢?这些教学策略真的很重要吗?教师却是不得而知。在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不再是依靠经验或者是结果性的评价,而是依赖于过程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及学习的分析。这无疑将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笔者旨在从案例教学的视角出发,尝试阐述大数据引起的案例教学开发策略之变革,从而使其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1 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何为“大数据”?《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行动计划》对大数据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概括:大数据有三层内涵:① 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② 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③ 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从这三层内涵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分别引起了三方面的变革:能力变革、方式变革和思维变革。能力变革是指在数据量巨大,真假数据杂糅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发展出辨别数据的好坏真伪、制定正确决策的能力;方式变革是指从事工作和学习的方式从以往的“靠经验”“凭想象”转变为“靠数据”;思维变革是指思维形式变为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价值而不是挖掘结果,再将价值应用于其他相关方面,“不是因果性,而是相关性”。
1.1 大数据时代引起的能力变革之一:对比分析、辨别真伪
对于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变革,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孩子们可以无师自通。基于这种自组织行为,苏伽特分析,“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是学生要用到的和必须学习的: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在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面对着信息量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但同时数据好坏、真伪性的辨别也成为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原始数据以及各种别出心裁的数据“包装”,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大数据的大方向,便成为大数据时代人们追求的“大能力”。
1.2 大数据时代引起的方式变革之一:用数据说话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许多现在单纯依靠人类判断力的领域都会被计算机系统所改变甚至取代。”用数据说话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标志。即便像教育这种依靠经验进行的活动,在大数据时代也将变得准确化和清晰化。大数据时代的云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记录每个学生点击、重复的次数以及阅读时间的长短来收集数据,然后再聚合、分析全体学生的行为数据,从而了解全体学生的思维状况,由此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变“透明”。美国教育部在2012年10月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就是旨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学习分析。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呈现的将是越来越清晰的世界以及越来越透明的自己。
1.3 大数据时代引起的思维变革之一:相关性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他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将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它将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将进行三种思维变革:“首先,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其次,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最后,不是因果性,而是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大体上就是指,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是再走通过样本分析得出结论,再运用结论进行评价或者决策的老路子,而是走推陈出新,通过分析全体数据直接进行决策的新路子。举个例子来说,人们在浏览淘宝网页时,网站有时会根据以前购买过的产品或者经常浏览的店铺,而推荐类似的产品,这便是大数据相关性的运用。
2 案例教学概述
2.1 案例及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一般说来,案例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 真实性。案例必须取材于实际生活或工作实践,不能凭空杜撰。(2) 完整性。案例的叙述要有头有尾,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最好带有戏剧性的冲突。(3) 典型性。挑选的案例要能代表某一类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4) 启发性。案例说到底,还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案例中问题的设置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拓宽学生思路。(5) 时空性。案例在编写时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所谓案例教学既是以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它与案例为本的课程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 明确的目的性。案例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2) 客观真实性。这里主要指的是案例的客观真实性。(3) 结果多元性。“案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在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呈现多个答案,这也是案例教学的特色之处。(4) 突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思考,自主决策。(5)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编写案例,组织讨论,调整气氛以及最后的总结。(6) 较强的综合性。案例教学不仅内涵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复杂,并且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多种能力,如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等。(7) 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 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就是过程的动态性,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互动成为常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随处可见。
2.2 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意义及缺陷
案例教学起初源于法律专业和MBA专业,对于学科教学来说,案例教学的应用算是教学的一大突破。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学科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案例教学也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然而,在大数据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和尖端的网络技术平台,仅仅具有这些优越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大数据理论指导下,探寻出新的有效的案例教学开发策略,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人才,成为当下摆在教师面前最值得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3 大数据变革在生物学案例教学开发策略上的应用
3.1 基于大数据量,开发猜想型案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辨别真伪的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被数据信息包围的世界。数据量呈指数形式增长,量大类多,并且各种数据信息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如何快速检索、分拣出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好坏真伪,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和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学生对比分析、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也变得格外重要。
什么是猜想型案例呢?猜想型案例并不是指教师依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凭空臆造的案例。因为案例具有真实性的特点,随意杜撰的“案例”便不能称为案例,只能算是教学例子。由于现有技术尚不完善,某些微观物体或现象还不能够被完全展示或者解答,专家、学者便依据实验现象或结论构想出新的模型,解释其原理,与此同时,他们的言论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猜想型案例便是依据专家、学者猜想出的新模型或言论而编写的。传统教学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猜想型案例因为理论尚不完善、结论多元化,并且饱受争议,一直以来是一线生物教师教学中的“雷区”,许多教师在教授这方面内容时,经常是一笔带过。而在大数据时代,猜想型案例却有着传统案例不可比拟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猜想型案例可以将不同科学家的猜想(包括已经被科学验证为错误的猜想)罗列,接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优化,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对比优化、辨别真伪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恰恰是大数据时代所更加需要培养的。
例如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中,介绍了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到目前为止还是在大量实验结果基础上的比较符合科学依据的猜想。在探索细胞膜结构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猜想,诸如三明治模型、单位膜模型、晶格模型、板块镶嵌模型、脂筏模型等,其中有些已经被证实为错误的猜想。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几种模型的作用机制编写成案例材料,简单提供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对几种模型是否符合科学依据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哪种模型是优势模型。即使最后学生不认可流动镶嵌模型,而认可其他模型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2 基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发主题型案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由于大数据时代云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发展,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网络课程中学生的点击次数、时间长短、浏览次数、停顿、内容正误甚至表情变化等内容来判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内容,将学生的综合水平与全体学生进行对比,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是大数据时代的整体趋势。
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生对于案例题材的偏好是由案例题材的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兴奋性四个特点组成。案例题材的科学性以及知识性是必备条件,一般案例都具有这两个特点。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运用同一个案例,而每个学生个体知识广度不同,兴趣视角也不同,这就使得案例题材新颖性以及兴奋性的特点很难得以实现。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许多网络平台可以根据个人平时的浏览足迹发现个人的爱好点,进而推选出相关的内容供其浏览。同样的,网络学习平台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学生的个人爱好点。教师需要做的是开发符合不同学生口味的不同主题案例,并将它们运用到网络教学当中,供网络学习平台推选,从而满足案例的新颖性、兴奋性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3 基于相关性原理,开发相关性案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也追求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但这种知识迁移是基于结果上的迁移,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传统的案例教学遵循着“提出案例——设置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拓展升华”的步骤,在得出结论之后,将结论或者原理迁移到其他的案例之中,便算是实现了知识的相关迁移,学生们习惯了先得出结论或者答案,再将结论应用到其他案例中。这种方式与其说是知识的迁移,不如说成知识的运用。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依据相关性原理,我们需要的是基于案例自身的迁移,基于案例产生的价值而导致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从案例自身寻找价值的相关性,在不得出结论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的真正迁移。
为更好地阐述观点,笔者在这里举一个运用相关性原理进行迁移的例子。高中生物学必修二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大多数教师在教授“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节时,会通过生物学史内容进行案例教学:运用资料提出问题,重现孟德尔的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提出假说,通过测交法验证假说,最后得出结论。再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其实这两个定律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维系它们的就是假说演绎法。也就是说孟德尔在研究这两个定律时,运用了同样的实验方法。这对生物教师有什么启示呢?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完全可以在学生了解了第一个定律的实验过程之后,在不讲解实验方法、不得出结论的情况下,紧接着抛出第二个定律的实验问题,让学生依据两个实验之间的相关性,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提出假说,提出测交方法,真正实现以案例为依据而进行的知识迁移。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方式尚不完善,更何况基于大数据理论的案例教学,广大一线教师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积极启发,耐得住性子才能得出成果。
4 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会给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也会为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但是新的未必是好的,我们要牢记鲁迅的警告,对一切理论,不能再走同意——解释——宣传——做戏的老路,教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改革的王道。在接受大数据理论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寻找理论中适用于教育的内容,依据这些内容做出相应的变革,从而构建教学的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陆璟.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 2013,(09):5-8.
[2] 魏忠,何立友.大数据:开启面向未来的教育革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15-17.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著,盛扬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 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 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 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 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 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 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2 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 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 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那么, 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 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 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 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发展个性特长, 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 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2.1 在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 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 等等。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 研究数学问题, 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 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2.2 在数学开放题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 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 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1、 黑色
装置和设备的内部布线。 2 、棕色
直流电路的正极。 3 、红色
三相电路和C相;
半导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半导体二极管、整流二极管或可控硅管的阴极。
4、黄色
三相电路的A相;
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极;
可控硅管和双向可控硅管的控制极。
5、绿色
三相电路的B相。
6、蓝色
直流电路的负极;
半导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半导体二极管、整流二极管或可控硅管的阳极。
7、淡蓝色
三相电路的零线或中性线; 直流电路的接地中线。
8、白色
双向可控硅管的主电极; 无指定用色的半导体电路。
9、黄和绿双色(每种色宽约15~100毫米交替贴接) 安全用的接地线。 10 、红、黑色并行
用双芯导线或双根绞线连接的交流电路。 红黄绿各种颜色电线都代表什么?
依电路选择导线颜色时
1、交流三相电路的 A相:黄色; B相:绿色; C相:红色;
零线或中性线:淡蓝色;
安全用的接地线:黄和绿双色。
2、用双芯导线或双根绞线连接的交流电路: 红黑色并行。
3、直流电路: 正极:棕色; 负极:蓝色;
接地中线:淡蓝色。
4、半导体电路的半导体三极管的集电极:红色;基极: 黄色;发射极:蓝色。 半导体二极管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蓝色; 阴极:红色。
可控硅管的阳极:蓝色; 控制极:黄色; 阴极:红色。
双向可控硅管的控制极:黄色; 主电极:白色。
5、整个装置及设备的内部布线一般推荐:黑色;半导体电路:白色;有混淆时:容许选指定用色外的其它颜色(如:橙、紫、灰、绿蓝、玫瑰红等)。
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于“蛇吞象”, 有多种完全不同的理解。其中截然对立的不同基于“蛇吞象”是否可能。蛇如果能够吞象, 哪怕是勉强, 哪怕是成蛇吞幼象, 也不至于产生贪心不足的贬义。如果不可能, 那一开始可能就是对巴人的讽刺, 如可能, 那另当别论。
众所周知, “蛇吞象”的前提有二。一是蛇和象共存一地, 有接触机会。二是须蟒蛇才能吞幼象或小象。“蛇吞象”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 三岁而出其骨, 君子服之, 无心腹之疾。”先秦以前的某个时期, 巴地的气候地理条件是否同时允许蛇和象存在就成了必须证实的问题。
从地理特征来看, 巴地产蟒蛇。巴人生活的地带大致位于北抵大巴山, 东至今云阳县, 南连南夷, 西接蜀国一带, 巴人生活的绝大多数地方是广义上的长江“三峡”流域。大约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和距今四千万年前至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形成了三峡地形地貌。自此到宋代以前, 三峡周边地貌相对稳定。那时的气候比现在热, 雨水充足, 非常符合亚热带乃至热带的特征。图一表明, 公元1000年前和公元前500年前更早时期相对比较温暖, 尤其是BC3000~BC1000前, 加上三峡受峡谷地形的影响, 谷内冬温夏凉。图二表明, 远古时代晚期和上古时代, 我国森林面积占60%甚至更多, 人口密度非常小。亚洲蟒蛇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 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 适宜生活的温度为25~35℃, 喜欢缠绕在树上, 巴地完全具备蟒蛇生长的前提和条件。
可惜的是, 由于蛇的骨骼脆而过小, 横截面又不大, 不易保存, 所以很难发现蛇化石, 但爬行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大致相同, 巴地发现的其它爬行动物如龟鳖、蜥蜴等可以从侧面佐证巴地曾出现过蟒蛇。
图三是文榕生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大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 南方、北方皆有。距今300O多年前, 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还有野象分布。甲骨文中有较多猎获大象的记载。殷商时期, 中原一带不仅野象较多, 而且还进行人工驯养, 成为作战的工具。在殷墟遗址中, 考古发现有象、獐、水牛、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遗骸。《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上述史实表明, 夏商时期, 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春秋时代以后, 中国野象分布渐由华北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这时, 黄河流域地区的象群虽然少见, 但仍有野象活动的记载。北周时, 在兖州 (今属山东) 发现大象。南北朝至宋代, 大象在黄河一线以南、以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活动, 屡见于史书。南北朝时, 淮南“有野象数百”, “坏人室庐”。北宋初 (公元962年) , “有象至黄陂县 (今属武汉市境内) 匿林中, 食民苗稼, 又至安 (今湖北境内) 、复 (今湖北境内) 、襄 (今湖北境内) 、唐州 (今河南境内) 践民田”;乾德年间 (公元967年) , “有象自至京师 (今河南境内) ”;开宝年间 (公元976年) , “己酉, 吴越王献驯象”。史实表明:宋时, 长江流域一线还有不少的象群活动。至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当时象群活动的记载很多, 《宋史》记载可数的就达几十处。据此可以推断, “人心不足蛇吞象”产生的时代一定是有大象的。
成年蟒蛇一般重达50~160公斤, 吞比自己重1.5倍左右的食物应该不费力。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最重蟒蛇长14.85米, 重达447公斤。刚出生的大象仅100公斤左右, 一两岁的幼象仅300公斤左右, “蛇吞象”在理论上也是可以成立的。
那么, 为什么要说巴蛇吞象, 而不说其他蛇吞象, 比如说滇蛇吞象、缅蛇吞象呢?笔者认为, 之所以选择说巴蛇吞象, 一方面是因为巴地先民崇蛇, 蛇巴更是直接把蛇作为图腾来崇拜, 巴蛇吞象更有代表性、标志性。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 巴字象形蛇, 巴为一种大蟒。巴在甲骨文中本身就是蛇张大嘴的样子, 见图四。
另一方面, 笔者以为这反映了以黄河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对巴人的印象, 觉得巴人不知高低轻重。何以见得?
当以伏羲为代表的蛇文化越过秦岭大巴山, 进入三峡周边地区时, 主流文明已经开始进入战国时期了。巴地北有秦岭横亘, 东有夔门封锁, 南有云贵高原作为屏障, 西有青藏高原作为依托的特殊地理环境, 使得巴地人非常保守和封闭。加之巴地远离京师, 交通艰难, 较少受到北方政治文化尤其是礼法规范的影响, 其自由泼辣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如果以主流文化价值标准来衡量, 不免“南蛮”, 后来虽受到黄土文明的“统摄”, “下里巴人”的文化取向和人格成分却依然故我, 巴蜀子民的强悍、蛮野、旺盛、顽强使得主流文明难以接受。加上由于当时气候已经是寒冷期, 巴地已不适合蟒蛇生存, 蟒蛇对交通不够发达的中原文明人而言已经变成了传说, 巴地常见的蛇一般是乌梢蛇、菜花蛇, 而诸如乌梢蛇之类的蛇显然是没法吃掉大象的, 因而以巴蛇食象来表达对巴人的嘲笑, 表达某些巴人的贪心不足, 类似的还有“川耗子”等。就如宋国因为国力弱小, 受到嘲笑一样 (智子疑邻、守株待兔主人公均是宋国人) 。到公元前316年, 巴子国被秦所灭, 宣告寿终正寝。在巴地语境中, 蛇的涵义经历了备受推崇没落受贬损的过程。如小姐、同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嬗变一样, 蛇吞象的意义发展经历了贬义吸收褒义的嬗变。“人心不足蛇吞象”反映了巴地土著人文被“文化改造”后异化的崇蛇文化, 反映了先秦时期“南蛮蛇种”土著的文化伤痛。
图五根据余云华先生的重庆文化主源头:来自伏羲族的“蛇巴”和高应勤的三峡考古与巴文化探源等绘制。
那么, 怎么解释“蛇吞象”的其他理解呢?
一说象是舜的弟弟, 一个穷凶极恶之人, 受封在潇湘一带, 与巴为邻。两部在扩展中相遇、相斗, 象部被消灭。巴将象部的骨干分子幽禁三年而释之。君子佩服这种消除心腹之患的举措。这里有两个疑问, 一是凭什么判断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象部是以人来命名, 巴部却不是?二是当时有否受封一说, 分封制应该始于汉代。单凭文献《孟子万章》的“象至不仁, 封之有庳”和《汉书昌邑王转》的“舜封象有庳, 死不置后”不足为信, 《墨子》还有言“舜葬于苍梧之野, 象为之耕”来反证舜先象死呢。
二说是渔猎民族巴战胜了农耕民族象。唐善纯先生认为“巴蛇食象”说的应是巴人的先祖以蛇为图腾的查人, 他们曾在洞庭湖一带与象部落战斗, 失败后西迁与古羌人融合, 自称巴人。象很可能指代居住在两湖平原的农耕民族, 而“巴蛇”则指来自湖北西及武陵一带的渔猎民族, 后来巴以小博大, 战胜了象部落。这种说法比起第一种说法来说, 后人加工的痕迹要少一些, 渔猎民族虽然生产方式落后于农耕民族, 打败象部落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它证明方式为先有结论禹讨伐三苗的文献记载来找证据, 关键地方三苗氏灭象怎么讹传为“蛇吞象”无法解释。
三说是巴人食象。由于古巴人沿水而居, 擅长狩猎捕鱼。大象行动呆慢, 性情温顺, 捕获容易。故此认为所谓的“巴蛇食象”很可能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远古巴人捕到大象后吃象肉的场景, 后来史学家们讹转为“巴蛇食象”了。
二三之说都无法解释蛇吞象产生贬义的原因。
四说巴蛇食象隐指男女媾和, 食乃两性性事。颜清徽等人编的《娄底方言》表明男根颜色与乌梢蛇后部颜色一致, 现在巴蜀大地还有用乌梢蛇代指男人生殖器的说法。原始人发现妇女怀孕时腹部涨大, 便误以为吃了什么东西使腹中致孕。当他们看到动物蛋能孵化出小动物时, 便以为人吞食图腾动物的蛋也能生子。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这类始祖诞生神话, 如简狄吞鸟卵而生商。后来, 随着理性增长, 在部落社会时期, 尤其是母系社会晚期, 两个不同图腾的氏族牢固结合, 逐渐产生两性结合才产子的观念, 于是有甲图腾食乙图腾孕生男性始祖的神话。
第四种观点认为, “ (巴) 蛇”和“象”各为两个族团的图腾, “食”是性爱隐语, 此组神话表征的是四千多年前“蛇”巴族和“象”族的一段婚姻佳话, 并由此撩开“食”型神话的神秘面纱。如《郑风狡童》:“彼狡童兮, 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 使我不得息兮。”情人 (狡童) 没有来, 少女不得遂其愿“不与我食’”, 所以寝处不宁。当今“食”隐语又与各地方言、习俗结合, 衍生出不胜枚举的“食”系隐词。川、渝等地流氓团伙以“吃夹沙肉”, 指男女做爱。类似的还有“老牛吃嫩草”, 已婚女子红杏出墙被称为“偷嘴”“打活食儿”, “久别胜新婚”叫“打牙祭”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如此, “巴蛇吞象”有可能是老祖宗对年轻人性事的谶语和忠告。“蛇吞象”应该写作“色吞相”, 意在告诉我们纵欲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会影响人的相貌、体态。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恣其情欲, 则命同朝露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 频繁纵欲会导致头晕心悸、健忘失眠、体倦乏力、思维迟钝、精神不振, 影响工作和学习。会使身体机能降低, 引起早衰, 如牙齿松动、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脊柱僵直、腰酸腿软、鬓发早白等。如果患有肺结核、肝脏疾病者还可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从而导致旧病复发或使病情恶化。纵欲会影响生殖系统功能, 使人体中的锌大量流失, 致使健康受损。纵欲导致女性慢性盆腔充血, 使月经失调, 表现为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期反应加重等, 容易导致生殖系统的上行性感染, 造成子宫内膜炎, 进一步发展为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频繁性事还可能诱发子宫颈癌。人心不足对人的伤害就像“色吞相”一样是潜在而实际存在的。
此种说法的最大问题是必须论证巴人有普遍纵欲的倾向, 否则无法说明为什么是巴蛇吞象。有好事者曾统计过, 巴蜀大地大街小巷都是壮阳广告, 据说广告种类中壮阳广告占所有广告的37%, 全国比例最高。不过, 如果蛇和色有联系的话, 是比较靠谱的。女娲创造人类, 化育万物, 炼石补天, 灭火治水, 堪称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伟大的圣母, 《楚辞天问》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重庆数十区县出土的汉砖墓室都有蛇纹图饰, 璧山县出土有十多口“伏羲女娲蛇身人首连体交尾”墓葬图案。其实, 在汉字中, “吉”字本身就能为这一对蛇作证:上边是“士”, 即男根, 下边是“口”, 即女根, 男上女下, 吉也!蛇躯形象实质乃是古代先民们生殖崇拜的隐语和象征。
至于民间具有教育意义的传说“人心不足蛇吞宰相”的故事, 应该是有了“人心不足蛇吞相”贬义以后发展出来的教育故事而已。
摘要:“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巴地俚语, 有多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人的结论要么失于经验结论, 要么局限于文献中寻章摘句, 要么是衍生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地理学、气象学、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综合考查蛇吞象的含义及产生时代背景。“蛇吞象”反映了巴地土著人文被“文化改造”后异化的崇蛇文化, 反映了先秦时期“南蛮蛇种”土著的文化伤痛, “色吞相”是巴地先民对后人的谶语式告诫。
关键词:蛇吞象,巴人,文化伤痛,谶语式告诫
参考文献
[1] 蓝勇.“巴蛇吞象”新解[J].文物与考古.1993 (12) :50-51.
[2] 陈可畏.长江山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3, 143.
[3] 余云华.重庆文化主源头:来自伏羲族的“蛇”巴[J].重庆社会科学, 2006 (8) :127-128.
[4] 龚维英.《天问》“一蛇吞象”新解[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 1982 (3) :70.
室内设计含义研究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