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
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第1篇
我项目部承建的*********,路线全长9.8km,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隧道5467m/2座(单洞),涵洞11道,通道4道,车行天桥一座134.8m,渡槽一座123.4m,改路一处453.54米。排水防护11234m3,路基挖方789689m3,填方123232m3。
二、施工便道情况简介
三、便道施工安全方案
(一)便道施工方案简述
1、 施工便道路基宽度不小于4.5m,路面宽度不小于3.5m,曲线或地形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宽。视地形条件和视距要求,不大于300m设置一处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m,路面宽度不小于5.5m,长度不小于20m。
2、 便道土质路基地段基层为不小于20cm厚的片(碎)石垫层,其面层为5cm的泥结碎石面层。挖方石质地段路基表面用泥结碎石找平。
3、 便道的两侧设置边沟和排水沟。
4、 便道急弯、陡坡地须设置安全护栏和醒目的警示标志,岔路口设置方向指路牌,并在便道急弯处设置防擅墩。
5、 便桥应满足载重和排洪要求,汽车便桥桥面宽度不小于3.5m,
设置防护栏杆和超限标牌。
6、 施工期间应指定专人(队)负责对施工便道(便桥)的日常检查和养护、洒水,做到雨天不泥泞,晴天不粉尘。
7、 各施工便道从起点依序编号,设便道标识牌于路口处,标识牌按照 0.8m*0.6m尺寸制作,蓝底白字,标明便道序号、方向(通往)、陡弯段里程、注意安全驾驶等内容。( 二)便道施工安全责任制
1、项目经理对便道施工安全负总责,对方案选定、机械配备等做出选择,由主管生产副经理落实。
2、项目党支部书记负责征地拆迁的协调、与村民纠纷的处理与协调等。
3、项目副经理根据施工计划及方案调配施工机械、人员等,并指导工区生产队长及现场领工员落实施工、安全警戒与防护。
(三)便道施工安全生产目标
1、施工人员无人身重伤、死亡安全事故。
2、施工人员人身轻伤事故率控制在5‰以内。
3、无交通事故发生。
4、无当地村民人身伤害事故。
5、危险部位安全防护达标率、隐患整改率100%
6、人员安全教育率95%,主要人员安全教育率100%。
(四)便道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安全措施
(1)根据施工计划和施工内容对作业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保留交底记录。
(2)作业人员应了解本岗位的危险源及相应的安全、健康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
(3)施工作业现场人员均应按相关安全健康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并做好安全、劳动防护工作;当作业现场出现安全隐患时,应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并及时通报施工人员及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4)、便道土石方工程,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要严加管理,经常检查制动和运转部分情况,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施工段落设置安全警戒线,设立安全监督岗,指挥行人和车辆,确保汽车运输及行人安全。 (5)、施工前,对标段范围内地下通讯电缆线的分布、走向、埋深作详细的调查,作出明显的标志,制定保护措施,确保不受破坏。 (6)、各种施工机械必须有安全操作牌,使所有操作人员都能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2、施工中的交通运输安全
由于便道施工主要为既有道路扩宽改造,沿线居住村民较为集中,人、车流量较大,在施工中保证施工车辆安全、做好施工安全警戒与防护、防止出现我方人员、机械、及当地村民人员车辆的的安全事故是做好表到施工安全保障的重点。
(1)施工时做好施工范围内的交通疏解,以及施工车辆进出,保证施工期间道路畅通。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交通保障领导小组”。主动联络和接受交警的指挥和业务指导,与工程所在地
的乡镇取得联系,协助进行本地段交通管理,出现问题及时疏解,避免堵塞。
(2)施工高潮期间,交通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维护交通秩序,保证交通安全。
(3)交通保障做到“三同时”。即研究生产必须同时研究交通保障,布置生产任务必须同时布置交通保障工作,检查生产必须同时检查交通措施落实。
(4)施工搭设的支撑、围栏、防护支架等设置显眼的防撞和限速标志,夜间悬挂红灯,保证行车和施工安全。
(5)各种运输车辆禁止超载超速,教育司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严禁无证驾车,严禁酒后驾车,施工机械操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按程序操作,文明驾驶,礼貌行车。严禁机械带病运转、超负荷作业,夜间作业要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工作视线不清楚时不得作业。
3、 清理场地应注意的事项
(1)、 临时便道清除的丛草、树木严禁放火焚烧,以防引起火灾。 (2)、 砍伐树木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 伐树前,应将周围有碍砍伐作业的灌木和藤条砍除,并选好安全躲避的退路; 2) 伐树范围内应布置警戒,非工作人员不得逗留、接近; 3) 为使树木按预定方向倾倒,要在树木下部倒树方向砍一剁口,其深度为树直径的1/4,然后再从剁口上边缘的对面开锯,最后应留2~3cm安全距离;
4) 在陡坡悬岩处砍伐树木,有防止树木伐倒后顺坡溜滑和撞落石块伤人的安全措施;在山坡上严禁在同一地段的上下同时作业; 拆除建 (构)筑物前,应制定安全可靠的拆除方案。先将与撤除物有连通的电线、水、气管道切断,并在四周危险区域内围设安全护栏,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撤除工序应由上而下,先外后里,严禁数层同时作业。
(3)、施工道路保持畅通,排水系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使施工场地不积水。
4、雨天安全施工措施
(1)、修建施工便道并保证晴雨天便道畅通。在施工期间,为防止工程或附近农田、建筑物及其它设施受冲刷或造成淤积,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保持施工场地处于良好的排水状态。
(2)、临时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施工场地流水不得排入农田、耕地或污染自然水源,也不应引起淤积、阻塞和冲刷。 (3)、施工时,路基工程不论挖方或填方,均做到各施工层表面不积水,因此,各施工层随时保持一定的泄水横坡或纵向排水通道。挖方路基顶面或填方基底含水量过大时,采取措施降低其含水量。 (4)、对影响路基施工的运输道路,进行必要的整修、加固。 (5)、修建路基临时排水设施,如边沟、排水沟、取土坑排水等,确保雨天作业场地不被洪水淹没并能排除地表水。
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第2篇
施工方案
一、 程寨沟灰场姬家村段滑坡区道路西侧山体滑坡现状:在北至排水沟、西至坡地陡崖
南至坡地陡崖的区域内,此段山体因平煤采煤引起沉降,形成了两条南北走向,长度大约150米得沉降带;一条沉降带高差近3米,宽度近20米,一条沉降带高差近2米,宽度大约40米。
二、 整治方案:为减缓山体沉降和滑坡的趋势,保护新修建的上坝道路,急需在今年雨
季来临之前对道路西侧山体进行综合治理,修建排水沟,对山体渗水进行有序导流,消除隐患。
具体方案为:
1. 在北至排水沟、西至坡地陡崖南至坡地陡崖,面积大约13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对
该区域内的山体进行推平夯实处理;具体做法为:先将300mm厚的种植土壤堆放一处,再对该区域下部进行推平、回填、碾压处理,压实系数大于0.95,碾压密实后在其上部顺山体坡度回放种植土壤300mm厚。
2. 对两条沉降带进行夯实碾压。先对沉降带内高2米,宽度3米得覆土进
3. 行清理,然后对沉降带底部进行原土夯实,压实系数大于0.95.对陡崖进行治理,降
低陡崖坡度,并对覆土进行夯实、碾压。
4. 新建排水沟:沿西侧、南侧陡崖区域下部新建排水沟。排水沟长度大约200米,具
体做法详见项目申请单。
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第3篇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城区山体公园位于椒江城区的山体,具体为白云山(包括大、小白云山,葭沚山)、太和山(包括太和山,腾云山)、枫山、凤凰山和东山等山体部分,面积约400公顷。
二、规划目标及要求
根据台州市总体规划,椒江城区的山体是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将其规划成各具特色的休闲风景游览区。本次规划要充分整合规划范围内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之规划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和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及城市空中花园。
本次规划的设计要求为:
1.各山体应有完整的游步道系统,将所有景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供人们游览、休闲、观景的完善的山体森林公园。
2.据山体原有椒江“八景八胜”的恢复性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规划设计成新的景观。
3.据原有植被条件,提出各山体植物景观改造要求及规划。
4.规划深度,总体范围按总体规划要求,山体景观范围内的一些重点景观及景点规划深度,特别是各山体的进出口要按修建性详规进行规划设计。
三、
1.枫山桥
为了方便居住在枫山东侧的居民,同时为了便于游客在枫山和太和山各景点之间游览,建议在建设路上,太和山乃崦岭与枫山相距最近的地方搭建天桥,取名为“枫山桥”。枫山桥横跨城市交通干道之一建设路,连接两座山体,考虑到城市现代景观和山体的自然风光,枫山桥采用了现代与古朴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具有景观和城市交通双重功能。
2.明珠百花谷
充分利用太和山茶园、明珠里水库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水库周围规划一个以休闲、旅游、疗养、度假为主的山中绿地。久居闹市的市民,可以在这里找回只有自然相伴的乐趣。在水库边建茶室、望塔亭、休息木屋,但体量不大,建筑风格以当地古建和民居风格为主,同时建筑材料选用生态型,以木材为主。水库周围种植垂柳、白玉兰、二乔玉兰,休息庭廊旁以樱花、碧桃和海棠为主,地被灌木采用栽培品种丰富的杜鹃花科植物,以展现春天山花烂漫的美景。茶室中可以安排民间乐器演奏。从太和山顶望去,一派“嘉树列道,被野茶园,弦歌四间,民安其业”的美景。
3.白云山北入口
现状:位于轮渡路与云西路的交叉处。轮渡路的对景,周边地块属于云西路沿山地块拆迁改造计划用地。节点东侧为规划中的商业街,西侧为规划中的高档商住区。一条土路通往白云山脚下的宗教区。
规划思路:白云山宗教文化浓厚,山中有许多道教和佛教的宫、观、寺、庙。主入口山门的设计采用传统的牌楼形式。此牌楼也是轮渡路的对景。正中央横刻“白云胜景”,竖刻“上有白云野望之胜,下有半山避暑之乐,佛经道经声声,不绝真参悟之得也”。山门前置三个香炉,内设红色灯光,意喻山中“香火旺盛”。牌楼和香炉共同构成白云山主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进入山门,为一条“佛主题”大道,路面每隔一段距离,刻有“佛”文化主题的雕刻。道路两旁植高大的松柏,如罗汉松、白皮松等。主入口两侧规划为停车场,停车场两侧设弧形大幅宣传幕,既起到了宣传景点,突出主题的功能,又与东侧规划中的商业街公共绿地和西侧商住区自然衔接。
4.枫山西入口
现状:枫山路经一条土路与上山园路相连,缺乏入口标志。
规划思路:在入口处用塑石堆砌的入口标志,简单,大方。
5.流香涧
现状:无入口标志,通向景点的园路需要疏理,景点周围植被现状欠佳。
规划构思:增设景点入口标志。选用天然石材置于景点的入口处,上刻“流香涧”。在现有园路基础上,改善园路两旁植被情况。沿路种植各种清香的花草,一路走去,有淙淙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一缕缕淡淡幽香,不时扑鼻而来。
6.凤凰双亭
“凤凰双亭”将凤凰山主体和南面的坡地意境相连,与北观景台、凤凰山北入口文化广场共同位于凤凰山南北中轴线上。
现状:凤凰山主体西南54米高处已建有一六角亭,亭前为一块三层坡地,未经规划。
规划思路:建议将这一坡地处理为三层平台,供市民活动和休息之用。采用天然石片嵌草,设栏杆,对亭前植被做疏林处理,适当打开“观景窗”。同时,在凤凰山南面的小山坡上建亭,与现有的六角亭两两相望,合称为“凤凰双亭”。通过此二亭达到将凤凰山的两部分意境相连的效果。
7.醉夕阳
现状:“醉夕阳”景点位于枫山西面,现状为一小面积的山中平地,无任何人工设计。然而此平地为山中一块不可多得的好地块。主要观赏面朝西,为城市景观。
规划构思:此平地的设计主要依托于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观。平地上设置一花架,为游人提供休息、观景的场所。平地上种植杜鹃花,当杜鹃花开放时鲜艳的红色与夕阳的红色相互辉映,好似“一园红艳醉坡坨”的意境,令人陶醉。利用花架与山体之间的空地种植竹子,与现有的松、柏相搭配,意喻长寿,与“夕照台”意境相合。
8.鱼欢坳
在水库边选择了一处植被茂密、环境清幽的向内凹进的地块,规划为以钓鱼为主的集观赏和娱乐为一体的平台。
9.白云山岩场驳坎
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农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之后,其毒性很容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动物及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大威胁。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化肥、农药等的大范围应用,这就更加剧了重金属对农田土壤的污染程度。本文总结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一些修复技术。
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化肥及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使得重金属可通过很多方式残留到农田中,导致农田土壤被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等特点,因此极易在人体、动物、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创新,努力研发出科学、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从而有效解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问题
农业管理部门对我国多个城市的农田土壤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的农田土壤中As、Hg、Cd、Ni、Zn、Ph、Cu、Cr的单位含量都大大超过了土壤原来的背景值。防治农产品污染的农业部实验室对我国24个省市的农田土壤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30个重度的重金属污染区,总面积大概57824平方米,农产品被重金属污染的比重在被污染的农产品中占比高达80%。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郊区的农田均受到或轻或重的重金属污染,比如江苏南京的农田土壤受到了Hg、Cd、Pb污染,尤其Hg污染最为严重;2010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农田土壤中Pb、Hg、Cd、Cr的含量依次超出土壤背景值的45%、68%、60%、67%;连续5年北京近郊农田土壤中的Pb、Cd、Hg含量都远远超过远郊;2010年深圳农田土壤采样点中有37%的Hg单位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采样点中6%的污染程度在中度以上。此外,香港、重庆、海南、江西、广西、河北、福建、贵州等省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Ni、Zn、As、Cr、Pb、Cd、Hg污染。
2 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
当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的农田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而这些污染源都具有难以降解、毒性大、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能高效、科学、环保的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从而有效解决或降低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性。
2.1 植物稳定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借助特定的生物技术降解、清除、转化、吸收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以达到恢复生态效应、净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植物稳定修复就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形式,其具有修复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操作性强、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植物稳定修复技术,是借助很强的耐重金属的植物有效降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移动能力,从而减少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富集的机会。植物稳定一般借助根部转化、沉积、积累重金属的方式,或者借助根部表面的吸附能力将重金属固定下来,从而大大减小了重金属扩散到周围环境及下渗到地下水中的风险系数。植物根部产生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变周围的环境,可改变As、Cr、Hg的形态与价态,减弱这些重金属的毒性与移动性。有研究表明,黑麦草对土壤中的Cd、Mo、Zn、Cu等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这些重金属主要集中在黑麦草的根部,很少向叶与茎转移;东方香蒲对农田土壤中的Pb、Cd、As的吸附位置也主要在根部,并且累积量高达87.12mg.kg-1、35.12mg.kg-1、31.69mg.kg-1,而叶与茎中只有20.18mg.kg-1、2.83mg.kg-1、2.06mg.kg-1。所以,可用东方香蒲修复被Pb、Cd、As污染的土壤。当前,用红麻、荠菜、纤维大麻、五节芒、荻、芦竹、芦苇等经济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
2.2 热脱附修复技术
热脱附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加热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把具有挥发性能的重金属从土壤内吸出来的一种修复技术,比如Se、As、Hg等都具有较大的挥发性。有人通过太阳能对被Hg污染过农田土壤进行修复。在实际操作中,热脱销设备是由中温及低温的太阳能炉两部分组成的。实验结果显示,低温与中温状态下,对Hg的处理率依次为5.1%~77%、41.5%~88%。温度过高的话很可能使土壤的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并且还可能改变其他重金属的形态。有研究人员对Hg污染物进行加热时,当温度升到550度时,其在土壤中的浓度快速从1320mg.kg-1减少到了6rag.kg-1,并且还发现在高温情况下土壤内的铁锰氧化物从结合状态变成了残渣态、酸溶解态等,这都会对土壤性质产生严重影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缺点是费用高、能耗大。因此,主要用于修复被易挥发性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第5篇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城区山体公园位于椒江城区的山体,具体为白云山(包括大、小白云山,葭沚山)、太和山(包括太和山,腾云山)、枫山、凤凰山和东山等山体部分,面积约400公顷。
二、规划目标及要求
根据台州市总体规划,椒江城区的山体是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将其规划成各具特色的休闲风景游览区。本次规划要充分整合规划范围内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之规划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和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及城市空中花园。
本次规划的设计要求为:
1.各山体应有完整的游步道系统,将所有景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供人们游览、休闲、观景的完善的山体森林公园。
2.据山体原有椒江“八景八胜”的恢复性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规划设计成新的景观。
3.据原有植被条件,提出各山体植物景观改造要求及规划。
4.规划深度,总体范围按总体规划要求,山体景观范围内的一些重点景观及景点规划深度,特别是各山体的进出口要按修建性详规进行规划设计。
三、
1.枫山桥
为了方便居住在枫山东侧的居民,同时为了便于游客在枫山和太和山各景点之间游览,建议在建设路上,太和山乃崦岭与枫山相距最近的地方搭建天桥,取名为“枫山桥”。枫山桥横跨城市交通干道之一建设路,连接两座山体,考虑到城市现代景观和山体的自然风光,枫山桥采用了现代与古朴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具有景观和城市交通双重功能。
2.明珠百花谷
充分利用太和山茶园、明珠里水库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水库周围规划一个以休闲、旅游、疗养、度假为主的山中绿地。久居闹市的市民,可以在这里找回只有自然相伴的乐趣。在水库边建茶室、望塔亭、休息木屋,但体量不大,建筑风格以当地古建和民居风格为主,同时建筑材料选用生态型,以木材为主。水库周围种植垂柳、白玉兰、二乔玉兰,休息庭廊旁以樱花、碧桃和海棠为主,地被灌木采用栽培品种丰富的杜鹃花科植物,以展现春天山花烂漫的美景。茶室中可以安排民间乐器演奏。从太和山顶望去,一派“嘉树列道,被野茶园,弦歌四间,民安其业”的美景。
3.白云山北入口
现状:位于轮渡路与云西路的交叉处。轮渡路的对景,周边地块属于云西路沿山地块拆迁改造计划用地。节点东侧为规划中的商业街,西侧为规划中的高档商住区。一条土路通往白云山脚下的宗教区。
规划思路:白云山宗教文化浓厚,山中有许多道教和佛教的宫、观、寺、庙。主入口山门的设计采用传统的牌楼形式。此牌楼也是轮渡路的对景。正中央横刻“白云胜景”,竖刻“上有白云野望之胜,下有半山避暑之乐,佛经道经声声,不绝真参悟之得也”。山门前置三个香炉,内设红色灯光,意喻山中“香火旺盛”。牌楼和香炉共同构成白云山主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进入山门,为一条“佛主题”大道,路面每隔一段距离,刻有“佛”文化主题的雕刻。道路两旁植高大的松柏,如罗汉松、白皮松等。主入口两侧规划为停车场,停车场两侧设弧形大幅宣传幕,既起到了宣传景点,突出主题的功能,又与东侧规划中的商业街公共绿地和西侧商住区自然衔接。
4.枫山西入口
现状:枫山路经一条土路与上山园路相连,缺乏入口标志。
规划思路:在入口处用塑石堆砌的入口标志,简单,大方。
5.流香涧
现状:无入口标志,通向景点的园路需要疏理,景点周围植被现状欠佳。
规划构思:增设景点入口标志。选用天然石材置于景点的入口处,上刻“流香涧”。在现有园路基础上,改善园路两旁植被情况。沿路种植各种清香的花草,一路走去,有淙淙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一缕缕淡淡幽香,不时扑鼻而来。
6.凤凰双亭
“凤凰双亭”将凤凰山主体和南面的坡地意境相连,与北观景台、凤凰山北入口文化广场共同位于凤凰山南北中轴线上。
现状:凤凰山主体西南54米高处已建有一六角亭,亭前为一块三层坡地,未经规划。
规划思路:建议将这一坡地处理为三层平台,供市民活动和休息之用。采用天然石片嵌草,设栏杆,对亭前植被做疏林处理,适当打开“观景窗”。同时,在凤凰山南面的小山坡上建亭,与现有的六角亭两两相望,合称为“凤凰双亭”。通过此二亭达到将凤凰山的两部分意境相连的效果。
7.醉夕阳
现状:“醉夕阳”景点位于枫山西面,现状为一小面积的山中平地,无任何人工设计。然而此平地为山中一块不可多得的好地块。主要观赏面朝西,为城市景观。
规划构思:此平地的设计主要依托于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观。平地上设置一花架,为游人提供休息、观景的场所。平地上种植杜鹃花,当杜鹃花开放时鲜艳的红色与夕阳的红色相互辉映,好似“一园红艳醉坡坨”的意境,令人陶醉。利用花架与山体之间的空地种植竹子,与现有的松、柏相搭配,意喻长寿,与“夕照台”意境相合。
8.鱼欢坳
在水库边选择了一处植被茂密、环境清幽的向内凹进的地块,规划为以钓鱼为主的集观赏和娱乐为一体的平台。
9.白云山岩场驳坎
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第6篇
2013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
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规划综述
曹金清 朱婕妤 韩欣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 100120)
摘要 城市水系的规划包括保护和修复两个方面,由于影响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的原因比较复杂,解决办法也多种多样,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技术可行、经济节省的规划方案。在对已完成的《河北省邢台市城市风景水系规划》(2010-2020)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规划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 城市水系 水生态 水质 保护 修复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只有2200 3m,并且南北分布极不均匀。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耗费了巨大的水资源,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水土大量流失,并且很多城市还在想法设法开挖河湖,建设水系。
在水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城市河湖水系渗漏现象非常严重,为了控制和保持地表水,一些城市的河湖水系开始进行一种硬质的防渗技术。从短期看这样确实可以有效切断地表水的下渗,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表水,但是从长期看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恶化,阻碍了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换,人为的打破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平衡,使得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大大的降低,导致水体的生态失衡。
尽管《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2009)中提出了有关规划要求,但规范条文比较笼统。同时城市水系的规划涉及到部门和行业众多,如水务、供水、排水、环保、市政道路、农业、林业等,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城市的景观、游憩、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规划的内容比较多,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1 污染源控制
城市水系的污染源主要有两类,即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
外源控制包括对城市污水进行的点源控制和对初期雨水进行的面源控制;内源污染控制包括对水系水体的修复和河床底泥的处理。
遵循外源污染控制与内源污染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保护和治理双管齐下。
2 城市水系的生态水质修复保护规划 2.1 水质规划目标
通过水系的生态水质修复保护,城市的水体至少应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Ⅴ类水域标准,或《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中的C类(主要适用于一般景观用水水体)。最终的规划水质目标是城市水系的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的B类(主要适用于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区及那些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 2.1 水系外源污染控制
点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污水排入到水系是改善水系水质的有效途径。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或截流系统是非常有效且最重要的控制和削减点源污染的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制,建设污水截流干管,将 1 排入河流的污水切断。
面源污染也是城市水系的主要污染源,通过降雨的径流将污染物带进入水体,通过雨水调蓄、增加植被覆盖、增加透水地面、控制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收集转运等方式,可以有效减低城市面源污染。可以通过道路、广场、公园绿地、住宅小区、机关单位等全面利用“低影响开发”(即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技术手段,一方面保证新开发区域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绿地和土壤对雨水的生态净化作用,解决初期降雨(降雨弃流)对水系的污染。城市湿地也是“低冲击式开发”理论的具体应用,可以有效恢复水系的生物多样性,对污染的水体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2.3 水系内源污染控制
水系内源污染控制以去除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盐类和其它污染物质,通过水生生物、水体循环、清除底泥、换水、增氧等措施,达到控制内源污染的目的。
底泥疏浚是在水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 2.4 河床、驳岸
对处于自然状态的河岸力求多采用自然驳岸和河床,减少人工工程化改造。
需要改造的水系应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护岸即能稳定河床,还可以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利于水系内的动植物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功能净化。
对已硬化的水系,有条件时逐步取消水泥护堤衬,可采用透水性相对较差的粘土碾压夯实后,上部铺设渗水防冲砖。既有效的解决了大量的渗漏,又使得地下水得到一定量的补给,同时改善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连通,提高了地表水体的自净能力。 2.5 调水
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很多老城区在短期内要完成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改造或污水截流管道建设有一定难度,且企业污水的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污水排入水体导致部分水系水质较差。综合考虑城市防洪排涝、水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可以引清水进入市区,促使市区水体流动,活化水体,冲刷和稀释污染的水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使水体中的含氧量增加,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6 人工增氧
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和经济原因,不可能无限制的让水长时间流动,人工增氧的方法将是最有效的办法。
人工增氧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可以抑止厌氧降解的发生。
在水体中设置人工水景,如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一方面增加了观赏性,减低了水环境的呆板、缺少生气,通过动静结合、点线面变化、加上有人文含义的水景,能给人带来美感,使人看后赏心悦目,此为水景的美观性设计。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增加了水质的净化功能。
曝气是最经济、应用最广泛的增氧方式,主要有橡胶坝跌水、人工曝气等。
橡胶坝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利于行洪、泄洪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水流溢过橡胶坝时,在坝面会产生跌落、紊动而进行曝气,水中溶解氧含量会明显提高。它只在水体流动时才能起作用。
多功能水质净化船是将人工曝气复氧、投加菌种、接触氧化等设施安装于一体的水质净化设备。先在河段中投加菌种,抽取未充氧河水,加压注入氧气,将水从船的两舷后部水面下的喷嘴喷出,再辅以螺旋桨引起水流紊动而进行掺气。此方法投资及运营费较高。
曝气机能够让大量水体流动并且向水中增加氧气,而喷泉是用喷嘴在压力作用下形成景观喷洒形式,适用于水深小于1-5m的水中使用。空气散气系统在水深5m和更深的水中应用效果最好。 2.7 水生生物
2 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有机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植物的存在为微生物和水生动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根据气候条件、水质、驳岸河床、景观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对透明度较低、污染严重的景观水体可采用人工浮床、人工水草方式。
水生动物,包括鱼类、微型浮游动物、细菌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藻类和一些水生植物的繁殖。在鱼类放养时,应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合理调整滤食性鱼类(如鲢、鳙)的放养数量和比例。根据情况可以提高休闲渔业的比重,也可以建设垂钓娱乐区和观赏鱼区。
3. 结语
山体生态修复设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