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第1篇

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 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 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2011年11月11日 主题队会与班会

1、 此次主题队会开展的主题是文明行为与养成好习惯。通过寻找生活戌资源素材,大家开展的队会与班会形式多样,内容实际,真实有效。

2、 能结合学业生自己的实例(不良习惯)来教育,这也是有力的教育手段。

1) 何健老师实录学生情况(在学生没有准备下,不知情)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学生有气势,劲头高。

2) 李丽老师:一年级,不能表演理解太多,但她利用媒体中正确的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并且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行为。 3) 刘凤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主持干脆利落,锻炼学生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第2篇

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 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 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2011年11月11日 主题队会与班会

1、 此次主题队会开展的主题是文明行为与养成好习惯。通过寻找生活戌资源素材,大家开展的队会与班会形式多样,内容实际,真实有效。

2、 能结合学业生自己的实例(不良习惯)来教育,这也是有力的教育手段。

1) 何健老师实录学生情况(在学生没有准备下,不知情)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学生有气势,劲头高。

2) 李丽老师:一年级,不能表演理解太多,但她利用媒体中正确的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并且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行为。 3) 刘凤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主持干脆利落,锻炼学生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第3篇

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 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 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2011年11月11日 主题队会与班会

1、 此次主题队会开展的主题是文明行为与养成好习惯。通过寻找生活戌资源素材,大家开展的队会与班会形式多样,内容实际,真实有效。

2、 能结合学业生自己的实例(不良习惯)来教育,这也是有力的教育手段。

1) 何健老师实录学生情况(在学生没有准备下,不知情)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学生有气势,劲头高。

2) 李丽老师:一年级,不能表演理解太多,但她利用媒体中正确的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并且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行为。 3) 刘凤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主持干脆利落,锻炼学生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第4篇

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 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 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2011年11月11日 主题队会与班会

1、 此次主题队会开展的主题是文明行为与养成好习惯。通过寻找生活戌资源素材,大家开展的队会与班会形式多样,内容实际,真实有效。

2、 能结合学业生自己的实例(不良习惯)来教育,这也是有力的教育手段。

1) 何健老师实录学生情况(在学生没有准备下,不知情)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学生有气势,劲头高。

2) 李丽老师:一年级,不能表演理解太多,但她利用媒体中正确的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并且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行为。 3) 刘凤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主持干脆利落,锻炼学生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第5篇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请同学们自由读标题。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预设)生:我读懂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有个送字。 师:送的是谁?

师: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 生:“使”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

师: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是最实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呀! 师:元二要出使安西,谁派他去的? 生:皇帝。

师:对,那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出示地图)安西在新疆库车附近,那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从渭城到安西,途经三千多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元二这一去,不知多久才能再回来,不知还能不能回来。

二、读诗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送别诗。请打开课本XX页,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了,谁来读读看?(生读)

(预设,生读错)师:你读得不错,你们有话想对他说吗? 生:他XXX处读错了,应该是xxx。

(预设,生读对)师:你读得很好,正确而流利。谁再来读一读?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而且都是火眼金睛,把容易读错的字都读对了。

师:这首诗里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一个是“朝”。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应该读zhao1。

另一个是舍,它可以读she3,舍弃的意思,也可以读she4,房屋的意思,在这里应该读she4,客舍就是客人住的屋子。 师:让我们再读一次这首诗。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看。(师读)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节奏、有停顿、有的字读得长,有的字读得短。

师:很好,你说到了关键点。在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读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平仄,读。它能让我们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师: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 生(齐):仄声

师:现在拼音里的一声、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

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表示。读古诗时,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起读。 生(齐):平长仄短。 师:我们现在就用这个规律来读读这首诗。先看“渭城”二字。渭是第几声?所以它是平声还是仄声?(仄声)城呢?(平声)所以这两个字要读“渭城” (师带读,做手势)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谁自告奋勇来读一读?

师:读得很好,告诉你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来,再试试 预设:生摇得太快,师: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 师:大家一起来摇头晃脑读一遍。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现在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一下,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候,这个字读仄声,所以在这里面这个“出”也要读短。像这样:“西出”。

师:标完了?来看看你们标注的平仄是不是和老师的一样。(出示后两句平仄)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一下这首诗。(播放《阳关三叠》)

三、解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 预设1:生:朝雨。

师:你觉得这雨大不大? 生:不大。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浥字看出来的。 师:浥是什么意思? 生:湿润。

师:是呀,如烟如雾的雨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在这样的细雨中,渭城的柳色,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诗里说:客舍 生:青青柳色新。

师: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色?好,那请你读一读。(生读) 师:你能超过他吗?来试试。 预设2: 生:柳树

师:渭城只有柳树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王维偏偏要写柳树呢?

师: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有句诗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还有一种景物,图片里看不出来,但诗句里有,那是? 生:尘。

师: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但王维与元二离别的这天有点不同。不同在哪?对了,有一场小雨,把尘埃都湿润了。也正因此,原本总是蒙着尘埃,暗淡的柳色,也涣然一新。所以诗里说,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所以,这诗里头两句,一句藏着别尘,一句藏着折柳。所渲染的,就是离别的氛围。让我们带着离别之意,再将这两句诗读一读。 (生读)

师:渭城很美,可是元二就要离开了(出示图片)

师:踏上阳关古道,元二走啊,走啊。一路上走过云山浩渺,大漠茫茫 ,走过荒芜的群山,苍凉的戈壁,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自己读。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谁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诗中看出阳关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都是沙子、碎石、风很大。

师:是啊,哪怕是马走在这条路上,马蹄也会被碎石割伤。

师: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上一百八十多天啊!苦不苦?苦啊!那旅途的终点,安西,是不是个好地方?不是,那个地方的环境也同样恶劣。 师:渭城春雨绵绵,安西 生:黄沙满天 !

师:渭城生机勃勃,安西却 生:满目荒凉 !

师:渭城附近有家人朋友,安西却 生:举目无亲,孤苦伶仃。 师:元二能不去吗?

生: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师:是啊,不仅如此,元二作为大臣,也同样有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作为他的好朋友,王维虽然不舍送他离去,此时也只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只喝一杯够吗? 生:不够。 师:那怎么办? 生:再喝一杯。

师:诗里哪个字表达了再喝一杯的意思? 生:更字。

师:是啊,让我们劝君

师:假如你是王维,离别在即,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

生:(述说)我真舍不得你/注意安全/早点回来/一路平安 师:是的,难舍难分/好朋友,关心得无微不至啊/嗯,带着祝福

师:是啊,王维也把这些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来吧,小王维们,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这一杯杯酒里,你们品味出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感情。 师:你从中品味到了什么感情? 生:(祝福、不舍、伤心、担忧)

师:请你带着(祝福/不舍/伤心/担忧)读出这句诗。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边读边敬元二一杯。再来。

生:(敬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还有谁说说你品味出的感情。

师:是啊,这杯酒中,有着祝福,有着不舍,有着伤心,有着担忧,而这些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又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句话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去世了,这次告别竟真的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音乐起) (生诵)

四、小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请读。 出示: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师: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理解诗意之后读出感情。这样才算是掌握了一首古诗。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运用以上学习方法,通过诵读,自学这一首古诗,开始。 (出示:《山中送别》)

师:好的,时间到。谁来读读看。(请生读)

师:都得真好。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这首诗里藏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不舍、期盼。

师: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果把文学比作皇冠,那诗歌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阅读、多积累古诗,领略诗歌的美妙。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20送元二使安西

平 长 依

景 依 情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第6篇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文学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范文第1篇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