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第1篇

二理论自信。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国家府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党章、“两学一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应当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第2篇

办大学,借鉴国外容易,坚守自家特点反而更难。去年春天,清华大学轰轰烈烈地庆祝百年华诞,我未能免俗,应邀撰写了一则小文,不过,唱的基本上是反调。此文大意是:“走向国际”,并不一定就是“迈向一流”。二者之间,确实有某种联系,但绝非同步,有时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若讲独立性与自信心,中国学界不但没有进步,还在倒退。

我们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依我浅见,大学的一大特点,在于需要“接地气”,无法像工厂那样,引进整套设备;即便顺利引进,组装起来后,也很容易隔三差五出毛病。有感于此,对眼下铺天盖地、不容置疑的“国际化”论述,我颇为担忧。比如,以下几个口号,在我看来属于认识上的“误区”,有澄清的必要。

第一个误区:办大学就是要“与国际接轨”。可国外著名的大学并非只有一个模式,那么到底要用哪个“轨”,怎么“接”?认真学习当然可以,也很应该;但“接轨说”误尽苍生。某大学校长主持汉学家大会,说“我们也要办一流的汉学系”。初听此言,啼笑皆非本国语言文学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岂能同日而语!不过,这位校长并不美丽的“误会”,倒是说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今天的中国大学,正亦步亦趋地复制美国大学的模样。举个例子,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在奖励用英文发表论文,理科迷信SCI,文科推崇SSCI或A&HCI;聘任教授时,格外看好欧美名牌大学出身的;至于教育行政官员,更是开口哈佛,闭口耶鲁。

第二个误区:办大学就是要“强强联手”。据说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最佳途径就是强强联手;因为,各种数字一下子就上去了。幸亏还没把北大、清华合起来。大学合并,有好有坏,但“强强”很难“联手”;一定要“合”,必定留下很多后遗症。过多的内耗,导致合并后的“大大学”需要10年、20年的时间来调整、消化。需要的话,强弱合并还可行。因为,大学需要有主导风格,若强强合并,凡事都争抢固然不好,凡事都谦让也不行。 第三个误区:办大学就是要“取长补短”。办大学,确实不能关起门来称大王,要努力开拓视野,多方取经,既借鉴国外著名大学,也学习国内兄弟院校。只是因为有各种评估及排名,这个“取长补短”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演变成缺什么(专业)补什么(专业),最终导致自家特色的泯灭。不要说异彩纷呈的国外名校,比起上世纪30年代的北大、师大、清华、燕京、辅仁、协和(仅以北京地区为例),今天的中国大学,大都过于“面目模糊”各校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级别”、“规模”及“经费”。让人担忧的是,这个“整合”的大趋势还在继续。

第四个误区:办大学就是要努力“适应市场需要”。学生选择专业,有其盲目性,这可以理解;更可怕的是政府缺乏远见。在我看来,无论请进来还是送出去,都应该考虑国家需要凡市场能解决的,不要再锦上添花。每年都有留学生拿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进就业前景好的商学院或法学院。这实在不应该。欧美也是这样,政府或大学的奖学金,不是奖励选择热门专业,而是用来调节社会需求的。你学古希腊的哲学或文学,就业前景不太好,但又是整个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那我奖励你。同样道理,用国家经费送出去的留学生,也应该有专业方面的要求。

第五个误区:办大学就是要多跟国外名校签合作协议。恕我直言,很多协议属于空头支票,签了一大堆,很快束之高阁。所有的“合作”,必须落实到院系才比较可靠;而其中最为实惠的是“互派学生”。但这有个前提,得有经济实力支撑。北大中文系颇为“矜持”,不轻易签此类双边协议:一是有自信,愿意保守自家根基,很不喜欢那些故意自贬以讨好外国教授的说法;二是若无奖学金,让学生自费到国外游学一年半载,贫穷子弟做不到,很容易引起同学间的攀比。

作为中文系教授,面对浩浩荡荡的留学大潮,这些年,我不得不再三辩解:不同学科的“国际化”,其方向、途径及有效性,不可同日而语。自然科学全世界的评价标准接近,学者们都在追求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社会科学次一等,但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较趋同。最麻烦的是人文学,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系,很难截然割舍。而人文学里面的文学专业,因对各自所使用的“语言”有很深的依赖性,应该是最难“接轨”的了。 所以,文学研究者的“不接轨”、“有隔阂”,不一定就是我们的问题。非要向美国大学看齐,用人家的语言及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家行为,即便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收获若干掌声,也得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留学之目的,在于为己国造新文明”

讲几个小故事,你就可以明白当下中国的情势以及我的心情。

10年前,我在台湾大学教书,推荐一台大中文系毕业生到北大念研究院。这学生兴冲冲来了,可一个月后“打道回府”;问她为什么,回答是:“刚到北大很兴奋,清晨散步,未名湖边书声琅琅;不过仔细听,怎么都是英语?要学英语,我干脆到美国去。”

3年前,南方某大学下决心奋起直追,希望我帮助物色一外国教授,据说待遇很优厚。开始我很在意,觉得这是好事,应该玉成;可私底下的叮嘱,让我心都凉了“最好不是华裔,要一看就是外国学者。”这哪里是挑学者,分明是选演员,才这么看重“镜头感”。

两年前,我指导的博士申请某名校教职,得到的答复是:学校统一规定,只有在外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者可直接入职,本国大学培养的博士,再好也只能先当博士后。今年毕业的博士生,因到哈佛大学进修过3个月,求职时,总被问及他在哈佛跟某某教授学到了什么“真经”。学生很诚实,说仅仅谈了两次话,合起来不到3个小时。为什么不关心在北大的4年苦读,而专注于那蜻蜓点水般的“访学”?

这不是三五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记得我们曾嘲笑台湾的高等教育是:“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曾几何时,我们也变得如此不自尊、不自爱?

为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培养各行各业拔尖的创新人才,国家留学基金于2007年设立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选派5000人,“攻读学位”与“联合培养”各占一半。选派的对象,虽以理工科为主,人文及社会科学也占了15%。这当然是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北大因地位特殊,每年送出去200人左右;中文系实力雄厚,每年也能争取到八九个名额。 但说实话,作为中文系主任,我内心很纠结,也很困惑既为我们的学生很有竞争力而自豪,也担心此乃“为他人做嫁衣裳”。教育部有“博士生兼招补偿办法”,即选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后,有关学校/院系可补充相应数量的博士生招生名额。问题在于,优秀的生源就这么些,若都送出去了,岂不十分可惜?经多次协商,教育部答应给北大、清华特殊政策,没有卡死1∶1的比例,送出去的学生中,“联合培养”远高于“攻读学位”。

我必须考虑学生的立场,不敢像年少气盛的胡适那样,撰写《非留学篇》(1914年1月),说什么“留学之政策,乃以不留学为目的”。因我深知,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此举对于中国科技、教育、学术、文化的前景,影响十分深远。但青年胡适的说法,也并非毫无道理:“留学之目的,在于为己国造新文明”,故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办好本国的大学。

让愿意在国内好大学念书的好学生感觉大有奔头

《非留学篇》发表三十多年后,当年的留美学生,终于出任北大校长;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胡校长,不失时机地发表了《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1947年9月28日《中央日报》):“我所谓学术独立’必须具有四个条件:1.世界现代学术的基本训练,中国自己应该有大学可以充分担负,不必向国外去寻求。2.受了基本训练的人才,在国内应该有设备够用和师资良好的地方,可以继续作专门的科学研究。3.本国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工业问题,医药与公共卫生问题,国防工业问题等等,在国内应该有适宜的专门人才与研究机构可以帮助社会国家寻求解决。4.对于现代世界的学术,本国的学人与研究机关应该和世界各国的学人与研究机关分工合作,共同担负人类学术进展的责任。”

胡适设想中的“十年计划”,分为两段:第一个5年,全力帮助北大、清华、浙大、武大、中大(中央大学),限期成为国内最好、世界上有地位的大学;第二个5年,转而支持另外5所学校。可惜的是,胡校长并不掌握实权,且过于“内举不避亲”,理所当然受到了南开大学陈序经、北洋大学李书田,以及国民党元老、原中山大学创办人邹鲁等的强烈质疑。更重要的是,国民政府财政吃紧,正花大价钱“剿共”,根本没心思顾及此。 又过了半个世纪,具体说,就是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后,985计划迅速展开且逐渐落实,其基本思路也是集中力量做大事,办好若干所著名大学。最初是重点支持北大、清华“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接下来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希望其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虽然列入985工程的大学日后扩展到39所,但核心部分是2+7;而这构成了中国的常春藤大学联盟校长们每年聚会,轮流做东,探讨“大学之道”。

中国人讲究十全十美,为何不是圆圆满满的十所,而只提九所呢?这故事太有戏剧性了,不说也罢(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陈平原《解读“当代中国大学”》一文)。

两相比较,胡适的“十年计划”,与半个世纪后真正实施的985工程,还是有很大差异。在胡适眼中,关键是“争取学术独立”,具体说,就是中国大学能自己培养各专业的博士,不一定非出去留学不可:“今日为了要提倡独立的科学研究,为了要提高各大学研究的尊严,为了要减少出洋镀金的社会心理,都不可不修正学位授予法,让国内有资格的大学自己担负授予博士学位的责任。”

表面上,这个梦想我们早已实现了,如今每年中国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世界第一质量有无保证、是否“过度开发”,则另当别论。但在我看来,胡适的“十年计划”依旧有魅力。当下中国大学严重受制于权力、金钱与传媒,再加上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马首是瞻,所谓“学术独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以前,每当有人攻击北大、清华变成“留美预备学校”,学生毕业后都到国外去时,我都会如此辩解专业不一样,中文系就不是这种状态。现在,我再也不敢这么挺直腰杆说话了,只能寄希望于还有部分好学生自觉自愿留下来,不把北大当跳板有时甚至小心眼,喜欢那些英语不太好的高才生。我问过日本的教授,你们也会面临这种困境吗?回答是:我们最好的学生在国内;当然,大学会创造条件,让他/她们不断出去进修或考察。 说实话,留住好学生,以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本国的大学很争气;二是申请教职时洋文凭不占优势。而如今的中国大学,大都做出一副非国外名牌大学博士不要的高姿态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反正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

若大家都这么盲目崇拜“洋文凭”(我说的不是假文凭,是国外名牌大学的真文凭),再过5年、10年,连中文系学生也都如过江之鲫,纷纷放洋去,这实在让人伤心。看看近年各大学招聘“领军人物”或“讲席教授”的广告,你就明白,这年头,不出国念书拿学位,日后想在中国学界“拼搏”,实在很难。

正因此,我才感叹:如何建立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让愿意在国内好大学念书的好学生感觉大有奔头,值得为之焚膏继晷,这是个大问题。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孔子学院民族精神自豪感继承发扬

今年年初,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筹拍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显示屏上不断播放,这是中国首次如此隆重的向世界展示一个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展示不仅有利于向世界宣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利于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信心

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过程不断地推进,世界各地交流也日趋频繁,各种文化思想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政治影响力想别国强输本国文化,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应不断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

力,提升我国文化自信。

就如何建立文化自信,我简单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祖先把许多优秀的文化留给我们,有的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发扬开来,而有的还有待于我们挖掘与开发。我们要积极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案例中,我觉得孔子学院在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纷纷建立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为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国家建设了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 “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世界上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现已成为推广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全球品牌和平台。

学习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一个不断继承、完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丢掉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民族精神可以使人们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

我国的民族精神不仅有以岳飞为代表的爱国精神和以雷锋为代表的普通人民勤劳、勇敢、无私的奉献精神,还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新的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八荣八耻”的口号,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以中国拥有如此多如此优秀的民族精神而自豪,让民族精神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下去。

以上简单的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学习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欧阳文风, 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N]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4日

杨金海,怎样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N] 辽宁日报,2011年11月29日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第4篇

二理论自信。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国家府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党章、“两学一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应当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第5篇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国际国内、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个突出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发扬传承下去。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应该带头发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阅读推广工作中,为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文献资料,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单位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第6篇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 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让孩子充满自信的生活,就会促使他驶向成功的彼岸。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积累着自信的,一个小小的婴儿,学会了爬行,学会了站立,学会了奔跑,学会了说话,每一次成功,都会给他带来一点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有了自信心,可以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前进;一个人如果缺乏信心,一遇到困难挫折,就会打退堂鼓,做事半途而废。要想使孩子成为杰出的人才, 首先就要使孩子拥有杰出的自信。人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生活, 经常听到的是期望的语言,如:“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一定有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对这样的期望往往信以为真,特别陶醉,心里不知不觉地就慢慢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聪明,从而取得长足发展。

任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很多孩子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大多不是源于做错事或失败本身,而是源于由此引起的家长的指责、训斥以及不被人认可的感受。其实,生活中充满了失败和挫折。要让孩子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努力发扬长处。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每一个错误,都是又一次学习的机会。自信的孩子生长在鼓励中,并学会自我接纳;不自信的孩子在每天在生活中得到了太多的否定和责备。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自我价值的基础是自信,自信的人才能拥有真正幸福的人生。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务必要懂得给孩子以信心的刺激,给予肯定,让孩子发挥自身的优势。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信任和期待是“激活”人们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每一个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 许多父母总是特别容易发现孩子做错事,但对孩子做得很好的事却很少发现,甚至视而不见。在对待孩子的某一行为问题上(如拆玩具),父母常常只看到孩子的消极面(破坏行为 ),而很少看到其积极方面 (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如表扬,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但如果父母长期给孩子以消极的评价,如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等,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出现自卑感、无能感,甚至破罐子破摔。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发展中到人,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都值得表扬和鼓励。他们也会犯错误,但家长要相信他们多数情况下不是故意的。成功的父母是表扬的艺术家,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将是出售的未来之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性最初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欣赏和赞美你的孩子,因为欣赏和赞美会给孩子带来自信,孩子有了自信,就会成功,而成功能给孩子带来乐趣,孩子有了快乐,才会创造。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孩子,就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多数家长,都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想让他怎样,就必须怎样,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忽视了对孩子起码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少一些命令,多一些建议;少一些责备, 多一些倾听。站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和我商量,在认真倾听我的意见和建议。那样,孩子就能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同时,还要对孩子的想法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委婉地给予指导和建议,使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提高,心理上得到满足。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家长要多花心思去发现、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展露出来。“闪光点”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它的发现,会让孩子看到一种希望,体会一种满足。作为父母,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让“闪光点”永不熄灭。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绝不会一无是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不可能没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只要找出孩子的哪怕小小的优点,加以充分肯定与鼓励,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做完了他理所应当的事情,都应该得到赞美。赞美的形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好听的话,还可以采用多变的形式,如小奖品、一次旅游、一个承诺等。赞美孩子并给他适当的奖励,或是亲吻,或是拥抱,这都会带给孩子神奇的力量。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

如何建立自信英文范文第1篇二理论自信。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国家府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