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第1篇

【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

用心

爱心

专心 7 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8 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典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9 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2007年全国卷III第9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2007年辽宁卷15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

(2)这首诗所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有什么联系?与作者自己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咏河市歌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诗中的“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人对“歌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1)这首词上片写出了怎样一种自然景色?

(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闲居

方孝儒

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

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

曦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

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1)指出首联中的意象,说说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请简析颈联的形象特点,并简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试题。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1)小令前六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这景物是怎样发现的?

(2)

七、八句的议论与前面的写景有什么联系?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咏物诗 诗写了一棵落寞的奇树。这棵树无花无实,但高大挺拔,禽鸟也不愿理睬它。它象征着正直的人不被恶俗社会所重视。

(2)这两句对主体意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这样一棵大树,却连小鸟都不愿在它身上做巢栖息。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那种趋炎附势、贬抑人才的世相的批判,对怀才不遇、难为世用的深沉感慨。

2.(1)诗人描画了这样一幅自然山水画,在挺拔秀美的山峰上有一个禅房,人在此瞻仰高峰,俯瞰深壑,远观四周,雨过天晴时,夕阳西下,天宇清新,山峦洁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

(2)这自然景物是为展示人物情怀节操的陪衬的。在此高雅深邃的山景中,方显出主人公眼界的高远,襟怀的阔大,志趣的高雅。诗人借景写人,称颂纤尘不染的人格操守。由此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3.(1)茅舍里飘出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缫丝的声音,山里人家一派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欣赏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导云中去。透露出诗人更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4.(1)这位“歌者”是孤苦无告,身陷绝境的民间演唱艺人,他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救助。

(2)从对歌者催人泪下的描写诗句和能够体会其中寄予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充满了同情怜悯的态度。

5.(1)上片写出了青山碧绿,花朵娇艳的自然景色。

(2)下片写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飘飘,摇鞭吟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得意的心情。

6.(1)净草,阶上净草,雨后阶上净草;鸣鸟,竹林,竹林中鸣鸟。这是一幅初雨过后草青阶净,竹林鸟鸣的清新山居图。

(2)这联诗写人物形象,他洗头发,晒太阳,抖衣服,吹吹风,一派清洁清爽的面貌,要表达的是诗人保持高洁情志的情怀。

7.(1)写出了几幅宜人的图景: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山姿清矍,暮霭笼罩山林,春柳点缀残雪,艳阳映照花丛。这些景物都是从书房的西窗朝外看发现的。

(2)后两句是映衬欣赏美景需要平和的心态,世俗庸人难得有此眼光。表达了诗人对“闲人”的否定态度。

用心

爱心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第2篇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一)、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① 送别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

② 凄凉悲愁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风霜、飞雪、 苦雨

③ 思乡 月亮、鸿雁、羌笛、蟋蟀、捣衣

④ 高洁隐逸 梅花、菊花 、松柏、幽兰、翠竹

2、描摹图景,品味意境。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①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触觉等;

② 画面色彩----季节色彩,冷暖色调;

③ 动态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 苍凉悲壮 明丽清新 清幽明净 闲适恬淡

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示例)作品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请从写景角度、色彩、动静等方面赏析作品的意境。)

1 例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

2、 定西番 牛峤(qiáo)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注:紫塞,长城。

(二)、画中品诗关注景与情的关系。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示例)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诗中又是如何以景抒情的?

1、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3、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三)课堂总结:

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

画中品诗分析诗中“景” 和“情”的关系。

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2、反衬:乐景衬哀情。

三、实题演练:意境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三步骤】

1、描绘画面 (优美)

2、概括意境氛围 (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 (具体)

这首诗描绘了 的画面,营造了 的意境,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唐代宗广德二年,好友严武写信邀请,杜甫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在这里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3

四、课后作业

1、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4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教案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景物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 幽清明净 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 宁静。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诗人极力渲染一幅 纯洁美好 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 安静纯朴 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1、抓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 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一)、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① 送别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

② 凄凉悲愁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风霜、飞雪、 苦雨

③ 思乡 月亮、鸿雁、羌笛、蟋蟀、捣衣

④ 高洁隐逸 梅花、菊花 、松柏、幽兰、翠竹

5

2、描摹图景,品味意境。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①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触觉等;

② 画面色彩----季节色彩,冷暖色调;

③ 动态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 苍凉悲壮 明丽清新 清幽明净 闲适恬淡 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例

1、作品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请从写景角度、色彩、动静等方面赏析作品的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

这首诗主要选取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个意象构成一幅明净绚丽的画面。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远与近相生,画面色彩明丽,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 渲染出浓浓春意。

2、 定西番 牛峤(qiáo)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注:紫塞,长城。

“月明千里” 、“天阔”、 “雪漫漫”为辽阔之景,增加了词的悲壮色彩。“金甲冷”,“戍楼寒”,“残星”暗淡,景物色调凄冷、悲凉。 “漏残”、“画角数声呜咽”的声音入画更是将这种寂寞清冷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二、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关注景与情的关系。)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诗中又是如何以景抒情的?

1、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正衬:乐景衬乐情

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

6

2、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正衬:哀景衬哀情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从窗外梧桐树缝落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本诗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之情。 例

3、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反衬:乐景衬哀情

江水碧绿,山花灿烂,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突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课堂总结:

一、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

二、画中品诗分析诗中“景” 和“情”的关系。

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2、反衬:乐景衬哀情。

三、实题演练:意境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步骤】

①描摹图景(抓住主要意象,语言力求优美)。

②把握意境特点(萧瑟凄凉、孤独冷清、生机盎然、恬淡闲适、清新自然、苍凉雄浑、旷远等)。

③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答题三步骤:

1、描绘画面 (优美)

2、概括意境氛围 (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 (具体)

这首诗描绘了 的画面,营造了 的意境,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7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唐代宗广德二年,好友严武写信邀请,杜甫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在这里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

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

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

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四、课后作业

1、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 (步骤一) 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步骤三)。

2、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第3篇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一)、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① 送别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

② 凄凉悲愁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风霜、飞雪、 苦雨

③ 思乡 月亮、鸿雁、羌笛、蟋蟀、捣衣

④ 高洁隐逸 梅花、菊花 、松柏、幽兰、翠竹

2、描摹图景,品味意境。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①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触觉等;

② 画面色彩----季节色彩,冷暖色调;

③ 动态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 苍凉悲壮 明丽清新 清幽明净 闲适恬淡

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示例)作品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请从写景角度、色彩、动静等方面赏析作品的意境。)

1 例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

2、 定西番 牛峤(qiáo)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注:紫塞,长城。

(二)、画中品诗关注景与情的关系。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示例)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诗中又是如何以景抒情的?

1、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3、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三)课堂总结:

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

画中品诗分析诗中“景” 和“情”的关系。

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2、反衬:乐景衬哀情。

三、实题演练:意境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三步骤】

1、描绘画面 (优美)

2、概括意境氛围 (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 (具体)

这首诗描绘了 的画面,营造了 的意境,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唐代宗广德二年,好友严武写信邀请,杜甫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在这里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3

四、课后作业

1、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4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教案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景物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 幽清明净 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 宁静。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诗人极力渲染一幅 纯洁美好 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 安静纯朴 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1、抓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 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一)、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① 送别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

② 凄凉悲愁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风霜、飞雪、 苦雨

③ 思乡 月亮、鸿雁、羌笛、蟋蟀、捣衣

④ 高洁隐逸 梅花、菊花 、松柏、幽兰、翠竹

5

2、描摹图景,品味意境。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①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触觉等;

② 画面色彩----季节色彩,冷暖色调;

③ 动态静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 雄奇险峻 辽阔苍茫 苍凉悲壮 明丽清新 清幽明净 闲适恬淡 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 孤寂冷清 肃杀荒寒 例

1、作品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请从写景角度、色彩、动静等方面赏析作品的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

这首诗主要选取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个意象构成一幅明净绚丽的画面。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远与近相生,画面色彩明丽,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 渲染出浓浓春意。

2、 定西番 牛峤(qiáo)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注:紫塞,长城。

“月明千里” 、“天阔”、 “雪漫漫”为辽阔之景,增加了词的悲壮色彩。“金甲冷”,“戍楼寒”,“残星”暗淡,景物色调凄冷、悲凉。 “漏残”、“画角数声呜咽”的声音入画更是将这种寂寞清冷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二、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关注景与情的关系。)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诗中又是如何以景抒情的?

1、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正衬:乐景衬乐情

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

6

2、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正衬:哀景衬哀情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从窗外梧桐树缝落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本诗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之情。 例

3、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反衬:乐景衬哀情

江水碧绿,山花灿烂,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突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课堂总结:

一、诗中赏画把握诗中画面,品味意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识记有比较固定文化内涵的常见意象。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

二、画中品诗分析诗中“景” 和“情”的关系。

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2、反衬:乐景衬哀情。

三、实题演练:意境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步骤】

①描摹图景(抓住主要意象,语言力求优美)。

②把握意境特点(萧瑟凄凉、孤独冷清、生机盎然、恬淡闲适、清新自然、苍凉雄浑、旷远等)。

③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答题三步骤:

1、描绘画面 (优美)

2、概括意境氛围 (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 (具体)

这首诗描绘了 的画面,营造了 的意境,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7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唐代宗广德二年,好友严武写信邀请,杜甫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在这里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

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

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

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四、课后作业

1、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 (步骤一) 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步骤三)。

2、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第4篇

一、考纲解读

1、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2、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二、导入

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分) 题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 ‖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 )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五: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一)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 (步骤二)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步骤三)

六、课后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元:同“原”。

(1)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2分)

(2)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描写了词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第5篇

1明确考纲,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 , 有意识地在积累 、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首先我们要弄清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 徐州市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要求:“能够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1’推荐背诵的古诗词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进行初步赏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1’推荐背诵的古诗词”规定了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材的范围,“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明确了中考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 明确了考试要求,就益于做到胸有成竹,引领考生围绕要求去复习,突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分析要点,培养能力

纵观最近几年中考命题,“古代诗歌鉴赏”这一块都是围绕诗歌的特点分别寓意命题。 因此考查要点可以归纳如下:

(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

(4)考查学生能从语言风格 、 表达技巧中品味诗歌所寄寓深意的能力。

(5)考查学生对诗歌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 、 修辞的仿写能力。

3捕捉考向,把握要领

自2011年以来,徐州地区考试题型有所变化,改变往年的多考主观题形式, 以客观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认识。

(1)命题角度多从思想感情 、 内容主旨 、 表达方式 、 锤炼字词等多方面着手。

(2)名家名篇是主打 。

(3)知识点的考查是主流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不作全面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

4归纳方法,纲举目张

4.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标题一般能揭示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题中,抓住关键词“送”字,该诗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思念的情感就易于把握了。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经历和写作的背景, 就更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 这三首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要理解好诗歌的内容,就要将诗歌与诗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透漏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春望》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石壕吏》 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4.2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词引经据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之意,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建功立业的决心。 古诗词中有些意象就有固定的含义,如“柳”表送别,“菊” 表志向气节等, 这些典故与意象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 如果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定含义,就容易读出诗味,品味意境。

4.3从诗词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 体味诗词的意境,要从描写对象入手。 如《天净沙秋思》一诗中抓住“枯藤”“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 ” 这几个意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烘托作者的愁思之情。

4.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指整首诗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凝练生动、精警动人、含蓄委婉、优美婉约、雄浑豪放等。

4.5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1)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 。 如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感。 如《赤壁》中借“折戟”引起对历史人事的慨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是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此外还有托物言志的方式。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 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2)表现手法 :烘托 (衬托 、反衬 )法 ,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 ”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 用典法,如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 “闻笛赋 ”和 “烂柯人 ” 两个典故表达归来的感触。 虚实法。 如曹操的《观沧海》。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

(3)修辞常见的有 :比喻 、夸张 、借代 、设问 、反问 、双关 、对偶等。

5掌握技巧,提高效益

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中,做到“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答题的变化。 古诗词鉴赏的材料多来自于教材的教读篇目, 复习时有明确的抓手。

5.1注重系统复习,做好知识储备

对课内诗词的复习要通盘考虑, 特别要重视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 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 如对思想内容、 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常用的表达技巧、诗歌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特点等进行梳理,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5.2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概括而言:了解背景细思忖,联想想象创意境。 赏析韵律品语言,把握题旨悟诗情。 做客观选择题时务必找出“硬伤”:

(1)看是否曲解原意 、以偏概全 、张冠李戴 。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第6篇

1. 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

2. 学习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学习内容:

(一)鉴赏意象 一.【考点解读】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二.【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三.【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附: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二)鉴赏意境 一.【考点解读】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常见题型】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例:(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三.【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

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可以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三)练习巩固:

一、(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二、( 06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流水 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三、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四.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答: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3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答: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 .[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阔自然。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⑶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七、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

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范文第1篇【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