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
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第1篇
时光飞逝,转眼间离2017年高考已经只有一百多个日子了,而相应地我和1415和1420班的孩子们相处的时光也一天天地累积到了快两年的时间了。回首沉思,在这些岁月里,我们的探索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困难,但更多的我们收获了快乐和成长。
英语这一学科在我们这所普通高中属于相对较弱的学科,学生入学时成绩差,偶有及格。随着高中教材难度的突然增加,学生一下就如一叶小舟在茫茫大海上飘荡,找不到方向。对英语本来就没有兴趣的他们更如雪上加霜,部分同学开始放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 怎样才能使学生重新燃起对英语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从这可以看出, 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 想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于是, 与备课组老师一起, 写目标, 定计划, 并写出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教研之旅.我们的教研围绕着的总是一个目标,就是要让英语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只有摆脱了沉闷的灵动的课堂,让会有高效的优质的思想碰撞。
一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的作者 埃克斯利说过: “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便是教英语的最好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活跃成份, 是学习动机的来源.在教学中, 要始终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 (1) 教唱英语歌曲
唱英语歌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记忆长期保持. 我们 常找一些与单元主题有关的歌曲来让学生欣赏,学唱.如讲 Unit9 Saving the Earth 时,用 Michael Jackson 的 Earth song, Heal the world,唤起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关注.
歌曲旋律动人,歌词写得很有深意,使学生从另一侧面认识英语文化之美.在讲ever结构时,我们让学生跟唱经典歌曲right here waiting,中的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结构,而在讲从句的时候我们会播放经典的英文歌曲 Lemon Tree, 这样的动感的节奏,松快的旋律能够一下子就将学生们的耳朵唤醒,课堂似乎也一下子就不那么沉闷了。 学生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流行英美歌曲,如:Rihanna的Diamonds, 还有一些汉语流行歌曲的翻唱:如迈克学摇滚的the day you went away 一路上有你( how much I love you)等,易学, 好唱,学生兴趣很高.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 生动的画面,恰当地引导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 Lost Civilization 时,神秘的英国巨石阵,麦田圈,庞贝古城时,大量精美的图片,令学生惊叹于古代文明的伟大,学生对文章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多练习巩固时,我们常常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而且利用多媒体图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上Wish you were here的知识点课时,我就从网络上选择了USA,Australia, Netherlands, Thailand, Italy, England一些世界热门景点让学生们来选择答题,并且问学生们“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而不是问他们“which picture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这样学生们就真的有一种选择去旅游的情景了。
(3)搜集趣味英语。
师生共同收集英语笑话,幽默,绕口令,谜语,实用口语,名言警句等。利用课前,课中适当时候有教师或学生介绍给大家,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理解英语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幽默。如在遇到 precious 时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Mrs. Brown: Oh my dear. I have lost my little precious dog. Mrs. Smith: But you must put an advertisement in the papers! Mrs. Brown: It’s no use, my little dog can’t read.
学生在笑声中记住了单词。绕口令朗朗上口,简单易学,也是学生喜欢的调味品:
如: 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 shore. The shell she sells are surely seashells. So if she sells shells on the seashore, I’m sure she sells seashore shells. A big black bug bit a black bear, made the big black bear bleed blood. 有时候学生也会问:Which place is the one that is closest to the heaven? 自己创设答案Shangrila. 这样学生们都知道课文中的香格里拉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了,也能更加关注课文中关于香格里拉那些美丽的句子了。 二 以教材为基础,活化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基础,无论教师设计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脱离教材和大纲的知道,自然更不能完全拘泥与教材,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灵活教学手段, 即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如:在Project Important Paper这个文章的学习中,在学生熟悉剧本后,将全班分成小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在宫庭上的一段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表演。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表演起来信心十足,这个活动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短剧表演,学生潜移默化的把它演变成一种较为自然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重视发掘教材,使之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使其兴趣得以持续。如在学习桑兰 这一课文时,我们设计的 pre-reading,
先介绍几位著名的残疾人,张海迪,海伦.凯勒, 霍金, 他们身虽残,却过着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坚强的意志书写着自己辉煌的人生,使学生深受鼓舞,认真完成文章的学习。课后,我们给出了这样的讨论题:
It’s easy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to lead a normal life. Suppose waking up tomorrow morning, you suddenly find you were unable to see, speak, hear or walk, how would you feel and what would you do? 给出一些关键词:Perseverance 毅力 challenge 挑战 optimistic 乐观
学生均踊跃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还很简单,有时也错的不成句,但我能体会到学生在经过认真地学习课文之后,进行着积极的思考,表达。 三 重视情感因素,融洽师生关系,保持学习兴趣
教学历来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他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对他们一点一滴进步都要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即使表扬,给予肯定,使他们学习信心倍增。一旦得到老师的信任,学生就会感到温暖,感到快乐,对该教师所教学科就会感兴趣,古人 “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即印证了这一点。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尊重的良好情感关系,就能为教学获得成功营造和谐的气氛,创造有利条件,甚至会创造奇迹。
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第2篇
1巧用生活中案例, 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有效课堂必须具备活跃的气氛和极高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有兴趣地学, 才能提升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对学生的心理揣摩, 利用案例来营造乐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法律保护公民隐私”一课时,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隐私”产生理性认识, 并由此而树立起保护他人隐私的意识。 在组织教学时, 就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提取“隐私”这一主题, 探讨它具有哪些特点, 包含哪些内容;第二个环节是探讨“保护隐私”的意义, 主要从生活实例入手, 来引发学生对保护隐私的客观认识;第三个环节重点探讨如何保护隐私, 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 在第一个环节教学中引入实例来明确隐私的概念:小丽同学在学习之余还有很多爱好, 如喜欢上网利用聊天软件与朋友交流, 那么, 其他同学能在不经她允许的情况下上她的账号, 截取她在网上和朋友的谈话内容, 并将其公开吗? 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隐私, 什么是不该看、不该听以及不该公开的他人信息。
其次, 在第二个环节中, 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有些同学们很喜欢一些电影明星, 常常在网上浏览与他们相关的新闻信息。 但是, 同学们有时候会在网上看到一些这样的新闻报道:某明星与XX神秘约会、 某明星的家庭住址为XX号, 车牌号为XX、 某明星与妻儿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 等等, 并配以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新闻记者的这些做法对吗? 对明星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
讨论:记者要获取明星的这些信息, 必然会采用跟踪、偷拍等手段, 而这显然是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 而对于明星来说, 家庭住址、车牌号码和私人活动等信息的曝光, 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麻烦, 如会引来更多的记者和粉丝等等, 英国第一任王妃戴安娜就是因为遭到了小报记者的跟踪和围追堵截, 才酿就了惨剧。
结论:侵犯隐私权轻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重者会造成法律纠纷乃至酿成严重的悲剧。
最后, 在第三个环节中, 通过介绍保护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及培养学生的隐私保护观念等等, 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结合生活讲案例, 优化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生活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够优化知识的发生过程, 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吸收知识, 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如“科教兴国”一课, 针对本课“了解科技和教育在国力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目标,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案例:十年来, 我国的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很多领域目前在国际上已经迈入于先进行列。 仅就航天科技来说, 1999 年我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神州”无人飞船, 命名为神舟一号, 而仅仅十五年的时间, 中国的神舟飞船从无人到载人, 从太空到月球, 2013 年已经发射了第十号神舟飞船。 1991 年到2001 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 亿元左右增加到18000 亿元左右, 年均增长2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由10 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5%左右。 案例后提出问题: 想一想, 科技发展受制于哪些因素? 是什么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步伐?引导思考:教育、经济、政策。
导入课堂探究活动:教育与科技的关联, 最后总结。
如此, 通过这种案例引导的方式, 可有效将笼统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事例, 拉近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优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3运用案例组织教学, 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案例是一味有效的“调味剂”。 在学生感到枯燥的时候引入案例,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的学习遭遇障碍时引入案例, 可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气氛低迷时引入案例, 可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因此, 更多地运用案例来组织课堂, 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仅就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来看, 生活案例具有三个重点优势:其一, 案例具有“故事”的效用, 能够对学生的感官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 将学生逐渐飞远的思绪拉回课堂;其二, 生活案例能使课堂更加的贴近生活, 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更多的生活知识, 从而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活跃课堂气氛, 形成一种生活化教学模式;其三, 教师不能将课堂打造成为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 然而, 教材中的所有课题知识几乎都是基本理论, 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而运用生活案例, 则能够有效破解课堂理论化的“魔咒”, 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 生活案例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作, 教师需紧密练习课题, 把握学生心理, 让案例的导入为课堂注入活力, 将案例打造成为连接学生与知识的桥梁, 从而为构建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摘要: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 真实的生活案例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案例列举是思品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环节。对此, 本文对如何用案例来激活思品课堂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案例,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董继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浅谈[J].成才之路, 2012 (03) .
[2] 纪凤玲.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价艺术[J].林区教学, 2013 (02) .
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
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
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第4篇
二、课 时: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教材中编入了法国安德烈德兰的《查灵克罗斯大桥》。这幅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色,表现了画家对城市清晨强烈的感受。画中不论是树木、道路、汽车、行人、行人都有一种动感。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大胆施彩。这幅作品正是画家时断时续地追随野兽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副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对比色在绘画作品中的强烈、活泼、跳跃等美感。课本中还选择了一些运用对比色画的图案,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比色在画面上的作用。课本上还选入了几幅学生作品,有助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启发学生创作构思。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色彩知识,比如原色与间色、色彩冷暖的不同感受等;这一课的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的纯度》,学生了解了色彩纯度的知识。那么,这一节课,是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作品活跃起来,以此来增进对色彩的视觉规律的认识。对于造型能力弱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了起形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供给学生线描稿,或者学生自己准备线描稿。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富有动感的作业。
2、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的造型能力。
3、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动感。
七、教学难点:对比色的运用情况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八、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①教师播放课件,请学生看屏幕。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是动的。教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图片是静止的,但是却给了我们动的感觉。那么大家再来看看这组画面,哪副给你动感呢? 学生:黑白的给人很安静,彩色的给人动感。教师: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画面产生强烈动感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让色彩动起来》一课。【设计意图】以两张神奇有趣的图片指引学生注意,质疑激趣,再观察内容相同的黑白和彩色两张图片一步步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进入学习情境。
2、探索新知:①、复习对比色,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对比,你还记得哪几对对比色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红绿、黄紫、蓝橙。教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盘水果(师粘贴)你们觉得老师把水果这样摆在盘子里,水果和盘子间的色彩视觉效果是最好的吗?怎样摆放才能让他们看起来更有视觉美感呢?学生:(指名摆放)②、感受生活中的强烈对比教师:像这类对比强烈的色彩也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生活增光加彩。(出示图片)③、感受艺术品中的强烈对比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生答)。教师:出示一幅国外作品:安德烈.德兰的作品《查灵克罗斯大桥》他运用了哪些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运用了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对比色④、探究总结教师:是不是画面中只要有对比色就能使画面有更强的动感呢?来看这样一组图。出示图片:同样的5种色彩,哪个给你的动感更强呢?(第二幅动感强,)为什么?学生:色彩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相邻的两个色彩对比强烈,教师:我们再来看一组图。排列顺序相同,哪个动感更强烈呢?为什么?学生:第二幅用了波浪形的线条,形体上增加了动的感觉)同学们观察分析的很到位。教师: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吗?学生总结师板书:①、画面中相邻两色之间强烈的对比②、造型的动感【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两组色彩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从相邻色的顺序和造型变化两方面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体现探究性学习。
3、教师示范:用先前准备好的图案教师示范图色。
4、学生创作:发给学生之前打印好的图案,让学生涂色练习,强调作业要求。
5、作业展示发现好的作品利用教师控制系统切换给其他学生看,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赏析同学的作品。教师:谁能从色彩、线条等方面评析自己或别人的作品? 教师:选出一幅动感不强烈的作品让大家评价,并将部分色彩进行现场更改做出反差效果。(在评价这一环节中可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评与他评的能力)【设计意图】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对学生及学生作品肯定、鼓励,并提出建议,为学生的发展而评价。
6、拓展①、播放课件展示拓展内容:出示生活中色彩对强烈的建筑类、服饰类的图片。②、教师小结,延伸本课主题意蕴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让色彩动起来”,了解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在艺术品中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我们的生活像色彩一样跳动起来,生机盎然。【设计意图】播放课件展示用对比色表现的建筑类和服饰类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对比强烈的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对比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第5篇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1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第6篇
1 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 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 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 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 让他们兴奋起来, 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 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 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 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 我设计了有关的教学课件, 使用这些课件时, 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 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 一首“一轮红日, 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 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 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 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 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2 运用多媒体, 指导学生把握探索的方法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 是靠运用多媒体来实现的。特别是CAI, 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 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 这为指导学生探索的方法, 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寓教于乐的特点, 设计了运用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
这样, 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3 运用多媒体,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 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 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 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 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 利用多媒体演示, 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 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 建立空间观念。
4 利用多媒体, 帮助学生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 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 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 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 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 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 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真切, 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5 运用多媒体,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 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 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 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 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 (改变问题的维度) 、变序 (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 等方式 (发散式) 提出新问题, 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让识字教学鲜活起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