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综合化学范文
人大综合化学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理念的时效更新,大学课程本着全面培养、深化实践、有效综合的设置原则,引入军事理论课程来提升学生对我国国情以及国际局势的认知,强化当代大学生建立国防观念的紧迫感。因其为初步引入的课程,其教学体系、课程研究、教学成效还处于探索阶段,且师资力量的建设是高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然而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还处于未定型、水平不足的待提升状态,故文章以此为立足点,分析当前高校军事课教学现状和师资情况,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军事课;师资建设;现状管理
近年來,中国的军事外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理念,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建立“互信 互利 平等 协作”的新安全观,践行新时期军事队伍建设的国际使命,致力于为我国综合建设以及国际和平发展作贡献。纵观中国军事体系的发展长河可以看出,完备的军事力量是解决冲突、保障社会安定的关键要素,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国共战争,以至近期的国际领域维权,都显示了明显的历史规律性和预见性,也论证了一个真理,即强化公民国防意识是打造优质国防军事队伍、保障国家稳定的关键。
大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多样的知识体系,力争以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效益为出发点进行综合教学,其真正意义往往在于获取课本之外的社会经验和处世智慧,打造实践能力强、价值观念完备的新时期国家人才。国家的国防建设需要从硬件设备和国民理念两方面进行强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公民的思维理念会影响社会整体的思潮走向。从客观层面来讲,大学军事课能增加青年群体的国防知识与基本防御理念,同时也对其后期的精神意志培养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教师作为知识理念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关键因素,大学军事课程作为新兴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学方法和课程方案设计还处于探索时期,故打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高效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前培养国防建设青年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大部分院校亟待强化的关键教学点。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更加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倡导学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以及教学检测,监管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其掌握更为精细化、专业化、时效化的领域知识。高等院校的军事课教师作为专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需要有基本的教师教学素质,也需要有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涵盖基础防御与战斗理论、军事课设计方案以及正确的国家社会责任感,力争打造精神品质强、组织纪律意识深化、军事技能熟练的有良好作风与实践能力的青年学生团体。
自从在高校设置军事课程以来,我们在提升公民国防理念、强化军事技能以及完善课程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相应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朝着专业化与实践化方向发展,然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很多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水准存在一定的偏差,故探究新型教学理念并强化教育师资力量,是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配置不合理。为充分迎合学生多维度知识的需要,教师团队应该按照“阶梯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构建,特定学科的不同知识领域应设置对应的专业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军事课程教学设置同样需要秉承这一理念,然而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军事师资建设距离这一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是教师数量欠缺且学历不足,体现在专职军事教师和学生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难以满足高校录取的学生群体正常进行军事学习的需要,且已任职的课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数据显示,在军事学科教师团队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毕业专业为国防军事教育类;另一方面是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军事课程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大学课程,很多教师对专业理论和方法体系掌握不足,为了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均比例,部分学校选择招收兼职军事课程教学人员,招纳范围扩大到社会教育组织或军事训练人员,造成了每位教师在教学手法和教学理念方面各有侧重,往往单纯关注课程的社会效益或基础训练,与教材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偏离;此外,不同地区课程相关的任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军事专业领域教师主要集中在北部发达城市或南部沿海发展区域,而偏远地区往往存在教师资源不足、专业职称欠缺等情况,影响了综合教学的优质提升。
其次,课程教学缺乏学科带头人。大学军事课程作为学生群体需要掌握的一门重点课程之一,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涉猎领域的广泛性需要有综合素养强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同时,因此课程需要教学人员具有良好的国防军事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故对教师专业能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数据结果显示,高校任职的军事专业教师大多从基础课程教师中进行选拔,未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考核,教师自身也没有针对性的外出实践与专题研究,学术水准提升受限,对其理论知识的建构以及实践能力的强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师资建设管理层面的缺失。科学高效的军事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需要有优质的管理层面进行业绩考核与模式调整。经过对多个高等院校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国防军事类教师的直属管理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院校的此类教师队伍由当地武装部和学校教务处联合进行管理,两类机构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前者主要负责对任课教师进行军队内部选拔或社会选拔,保障教师的来源与培养方案,后者则主要根据教师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课程安排与期末考核。此种管理模式为典型的“一套班子,两类制度”,虽能保证教师来源的持续性和课程安排的紧密性,但是未能设置专门的教学部门对教师进行指导日常教学与专业技能培训,大部分教师单纯参与日常教学和期末测评,但对学生的入学军训或国防教育活动未能有效参与和指导,教师难以有效把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技能掌握情况,致使军事理论与技能实践造成一定的脱节。
高等院校中军事课程的设立作为培养高质量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青年群体的思想素质培养与教育体系的优质完善,教师作为专业学科的引领者与指导者,其队伍建设的高效性和专业性能直接影响综合教学水准。针对当前高等院校中军事课程师资力量建設层面的欠缺,现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首先,推行军事专业学科教师培训制度。完备的专业培训方案能够向教师团队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推动军事课程领域教师的专业化优化与建设,具体培训方案的制定需要各级部门的相互配合,大体来说,省级教育部门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理念对高等院校的军事课程教学作出整体规划并制定相关文件供各大高校日常执行。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置军事领域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教师培训作为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已经被很多省市列入重点发展计划,并拨用公共资金对其进行免费培训与专业指导;第二阶段是引入岗前培训制度。军事学科作为一门针对性强、涉猎范围广、严谨度高的一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案和思维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很多专兼职任课教师未系统学习过军事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故相关教育部门可邀请部队资深训练人员或学科领头人定期进高校进行教师专业培训,或倡导军事领域教师进入军队接受为期半年左右的正规化练习与指导,提升专业素养;第三阶段是引入学历提升制度,提供深造机会。社会教育组织或高等院校应该根据教师素养提升情况和学术水平进行定期考核与职称评定,可设置军事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激励教师团队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资质考核制度和奖评体系。在新时期教学体系下,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已经将军事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与考核体系中,对课时、检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学科测评与日常管理,但对教师的专业资质水准没有明确的限定,致使不同院校的军事学科教学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优质循环,高等院校应该按照重点课程教师的认定标准对军事类教师队伍进行考核与评定,促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实效化。一方面,学校相关组织应加强教师资质鉴定。常规的教师资质审核包括实践培训等级、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职称评定等级等方面,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类教育培训与实践活动,挖掘军事学科同社会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坚持高等级高奖励、低层次多培育的管理理念,调动教育人员的专业提升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特定的考核评价部门。每个学科因其特定的侧重点和教学规划方案,需要有不同的管理部门进行常规调控和教学指导,其需要的考核标准与教师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故相对独立的行政与教学管理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再次,实施高校军事教学师资准入制度。军事教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同基础学科一样,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本着这一原则,相关教育部门应做到对任课教师的严格把关与学科准入,完善学科教师选拔机制,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学科水准。严格意义上来讲,军事课程的授课教师应为国防教育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员,且对我国国防军事方面的基础理论、必备实践技能以及新时期学科发展有较为精准的掌握,其基本政治素养、社会背景以及教学手段均应得到正规严谨的审核与评定。在真正授课之前,可采取“旁听制度”监督教师的授课过程,同一教研组的教师之间也可采取课程轮换、交叉教学等措施,力争对教学体系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于师资队伍数量有限的高等院校,可通过公开招聘、校际交换以及公开试讲等措施,招聘一定量的兼职授课教师,同时为了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基本水准,学校应对前来应聘的教师进行思想政治考核、学术背景考核、专业素养考核以及教学成果检验,以此来确定其是否具有教师准入的资格。为保证资质审核的客观性与专业性,学校可邀请校外学者或教育组织专家进行质量把关,辅助设置明确的录入标准和评分制度,并发表专业意见和整改方案,从而保证军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性与完备性。
最后,推进军事课程的多样化与前沿化。高等院校军事学科体系的有效建设能有效促进教师对国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深化,对提升学生的价值理念与社会技能有很大的助益。为达到更为优质全面的教学效果,军事课程设计应该有效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如学科归属、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评估方案等,并以国家相关法律文件为指导,汲取各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探索新时期的教学新模式和发展规律,推进学科的有效建设。同时,在军事课程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关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案和整改理念。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很多高等院校同样将国防军事课程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相较于学生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以及基础理论教学,其更关注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与社会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不仅开设了国土防御课程,也引入了部分军事类型的竞技项目,如无线电收发报、航海模型、伞塔跳伞与滑翔等,并指导学生对意外情况进行多维度有效处理。这些创新课程的设置能够增强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综合考虑到军事课程建设与创新发展的需要,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科领域教师开展高校军事课程教学活动。从更高层次上来讲,大学军事课应该秉承功能化、规范化、实践化的原则进行高效教学,其师资队伍建设也应高度重视军事课对于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意义,梳理工作思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基础进行优质化管理,打造高效、科学有序的师资队伍,努力提高高校军事课程教学水准。当前高等院校的军事教材为《大学军事课基础教程》,其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教学总纲中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为指导,由多年处于专业一线的教师或军事人员编写而成,教材具有可读性高、体系完备、实践性强、适用性广等综合特点,有效增强了学生群体对基础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材主要分成军事理论知识与基础训练技能两大教学板块,注重基础技能的实践应用,其中的军事理论作为军事活动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以实际军事活动为基础进行知识总结,融合了伟大领导人的有益国防建设思想,不断接受新时期军事水准的检验,并编录了军训起源、国内外训练体系、法规条例以及军事内部人员分工等信息,同时也对我国国防建设理念成果以及新时期体系建设作出了阐述与展望;军事实践部分则阐述了经典军事模式、防御训练技巧以及实战场地设置等内容,增设了课后实践练习的环节,重点强化学生群体的防御理念与实战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国际局势的变化波及到各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发展状态。大体来讲,当前国际局势趋于和平稳定,小部分地區出现战争冲突,霸权主义的势头也在逐渐削弱,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客观来讲,我国的军事体系已经迈入国际前列,防御体系和信息技术体系趋于成熟。军事体系作为国家的防护屏障,我国一方面加大军费投入力度、引入先进军事技术,另一方面加紧空间技术、导弹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建立健全,以“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为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我国的军事水准,国家的外交水平作为内政的集中表现,其方针的确定以内政管理理念为依托。
高校中军事课的开设是增强青年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基本军事素养以及提升我国军事防备力量有积极的建设意义,高等院校中军事课的设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优质的军事课程是学生获取国防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和专业领域的拓展者,其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专业技能的建设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总体来看,建设一支配置合理、素质深化、结构稳定的军事学科教师队伍是新时期学科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项工程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只有各级部门的相互配合以及制度法规的有力制约,才能有效解决其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曲折性,从而保证高等院校军事课程的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曾蓉.以爱国主义为目标的大学军事课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
[2]梅洁琼.高校军事课教学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J].文教资料,2011(21):168-171.
[3]孙安民,南卫华.军事课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06):691-693.
[4]张建东,张法军,仵明征.地方大学开设军事学研究生教育问题研究[J].国防,2014(08):47-50.
[5]任所爱.高校应把军事课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33-34.
[6]薛协召.大学阶段开设军事课程的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4):75-77.
[7]李常.高职院校军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5(23):132-133.
人大综合化学范文第2篇
摘 要: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初中化学与作为课程改革重点、难点、亮点和生长点的综合实践活动之间能够实现融合么?它们之间为什么要融合?怎样才能实现融合?本文从它们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探。
关键词: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作为化学教师,如何以“活动”为形式、为载体, 以“化学”为基本内容,实现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本文从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探究。
一、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自身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其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融合的最佳写照。学生的一些知识、经验,需要用综合实践 “做”出来,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因此,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性特点方面是一致的。
二、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表述虽然有自身的特点,但也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总的要求。其中,“知识”目标是指在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對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它不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和技能”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是靠灌输、告诉等接受性教学方式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
因此,可以说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都是从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获得的。故从三维目标的实现角度来讲,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可以融合的。
三、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在课程内容上,和实践活动一样,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所以说,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组织实施。
五、将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从发现问题到论证形成活动主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形成有价值、具有可行性的活动主题呢?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对此问题往往难以把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所以,在将化学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考虑到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是否有效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特别是要重视指导学生制定好研究(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口,注意研究的拓展和综合,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知识,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其它几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尽可能的整合。
例如:学习了酸、碱、盐后,引导学生检测食堂排出污水的酸堿度,并提出治理方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酸碱指示剂或者PH试纸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或者酸碱度,会用几种简易的方法来净化水。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合作、讨论、实验为主,共同探究食堂排出污水水质污染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人人争当保护校园环境的小使者。
2.提出问题:
水质污染严重,有待治理。
3.活动与探究:
(1)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击中要害,我们的确要治理食堂污水,但要治理首先要知道食堂污水水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水质分析的实验方案。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较典型的板书列举)。
① 用石蕊、酚酞试剂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② 用PH试纸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度;
③ 用过滤的方法分析其不溶性杂质;
④用加明矾的方法来除去水中的杂质;
⑤ 用加活性炭的方法来吸附水中的杂质;
⑥ 用煮沸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⑦用蒸发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杂质;
⑧ 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2)学生实验操作:
① 准备实验器材;
②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及时进行指导;
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3)各小组分别汇报试验情况,展示实验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重在融合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用相关知识处理一些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教育的理念。
学生这种“学了有用、能用、会用”的现又必然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赏,转而使其更加支持学生学好化学。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的感受以及社会生活实际的调查了解,体验另类学习的轻松愉快;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即化学学科中提到的STSE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来之不易和成功之后的甜蜜与喜悦;通过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思维习惯的感受,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所有这些使得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建构了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人大综合化学范文第3篇
实验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县教育局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精神,学校深知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理,保障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我校近期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理进行了综合治理,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我校危险化学品主要用于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现有六个教学班,三名专任教师,一名专职实验员,两间化学实验室,药品室、仪器室、准备室各一间。有危险化学品专柜一个,用于储存易燃易制爆品、毒害品、腐蚀品等,实行双锁管理。
2、对照易制爆危化学品名录及相关目录,我校化学实验室目前有危险化学品25种,其中易燃品8种,氧化剂6种,毒害品1种,腐蚀品10种,没有过期失效的危险化学品。对于腐蚀性极强的盐酸、硫酸,毒害品氯化钡及部分易燃品,放置危险化学品专柜中保管。有完善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对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保管、使用、销毁有明确的要求,有使用领出、交回登记账。
3、为确保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学校特地为化学药品室安装了防盗网。下一步还将为化学实验室安装电子监控。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自查工作情况
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学校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特成立以校长马XX为组长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实验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马XX(校长)
副组长: XXX(教学副校长)
成
员:X X(化学实验员)
邓XX X X 危险化学品的保管由实验员负责,小组成员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使用登记制度》、任课教师使用危险化学品时,必须办理相关领用手续,如实填写所需数量。领用的危险化学品在使用后,如有剩余仍由任课教师交还实验室,并在原领用登记上注明交还药品的数量。使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教师及实验人员,必须遵守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2、危险源风险点的摸排
化学实验室里存放里面的易燃、易爆、腐蚀品、毒害品无时无刻都是一个安全隐患,它所涉及的风险由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储保管环节的防盗防丢失,危险化学品流向社会,其危害影响是巨大的。其次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教师在演示实验时的安全使用。三是做学生分组实验室,学生的正确操作及防丢失问题。由于这些危险源的存在,在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火灾、毒害、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3、危险源风险点的管控
针对防盗窃、防丢失及实验中的安全事故两个方面的风险,对实验室建设的安全要求更高了,要做足防盗防丢的措施,如学校为化学仪器室、药品室安装了防盗网。其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往往都是人息息相关,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全程管控,这无疑不是对我们实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要求更高了。
4、应急预案管理
学校建立危险、剧毒药品帐册,从购进、入库、领用、使用、处理都必须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做到帐物、帐帐相符。学校建立危险化学品专柜,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对危险品做经常性检查。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将危险品分类存放,相互保持安全距离,严禁混放;精心保管好各类化学危险品和剧毒品,实验室做到人离门锁。
实验后的危险及剧毒药品废液或残渣等集中存放,由实验管理人员处理或销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危险、剧毒药品一旦发现丢失、被盗时,应当立即报告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部门。
5、安全教育宣传普及
对教职工进行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教育,加强正面主动引导,让教职工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措施。采用宣传图片及应急演练等对学生开展危险化学品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提高校园的安全意识与对危险化学品的科学认知水平。
6、工作进展情况
学校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细化措施,认真做好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开展对学校剧毒、易制毒、易制爆试剂的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等环节的专项整治工作,达到安全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化学实验室位于一楼,离运动场很近,学生做操或上体育课的休息期间,很喜欢来实验室找水喝或乘凉,老师在里面准备实验,学生就串进来的事时有发生,这无疑不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因危险化学品专柜的容量问题,不能按中小学危险化学品目录所列及的药品全部入柜保存,其它药品柜目前没有安装柜锁,在防盗放丢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四、今后的设想
1、进一步强化实验室管理员及实验教师对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的教育。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学校领导,相关教师进行专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知识及应急知识的培训,掌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2、进一步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提高实验室使用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明确责任,杜绝了责任事故发生。针对目前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要在实验室建设的安全上下功夫,另外就是要教育学生不要经常来实验室围观,甚至无故进入化学实验室。
XX实验学校
人大综合化学范文第4篇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杂草严重影响着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人们对杂草的防治除利用相应的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外,大多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在化防过程中操作者对所用药剂的性能、特点了解不够,用药品种、时间、方式、方法不当,剂量偏大偏小或操作失误等原因,都将对玉米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玉米除草剂药害症状
1、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
玉米田常用的2,4-D丁酯和2甲4氯钠盐为激素类选择性除草剂,具较强的内吸传导性。低浓度(小于100微克/毫升)施用时对植株有剌激生长作用,当施用剂量大于100微克/毫升时即能抑制植株生长。2,4-D丁酯和2甲4氯钠盐主要用于防除玉米田的阔叶类杂草,适宜用药时期为玉米的4-6叶期。两种除草剂用量分别为亩(667平方米)用有效成分21-36克和50-60克 。早春低温、使用时期过晚或过量、或用某些敏感品种,常会形成药害。早春低温使玉米对2,4-D丁酯的耐药性减弱;春玉米4叶期低浓度(30-35克/667平方米)药剂处理,用药几星期后即可使玉米产生畸形;5-6叶期玉米耐药性增强,但浓度过大(120克以上/667平方米)更易引起植株器官变态。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扭曲,心部叶片形成葱叶状卷曲,并呈现不正常的拉长,非人工剥离雄穗不能抽出;叶色浓绿,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果位上不能形成果穗,故常在植株下部节位上长出果穗;下部节间脆弱易断,根系不发达,根短量少,侧根生长不规则等诸多负面影响。
2、苯甲酸类除草剂药害
该类除草剂具有显著的植株生长调节剂的特性,是内吸传导性除草剂,能干扰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平衡,在形态上严重抑制植物的顶端生长和叶片形成。百草敌在玉米播种后、苗前土壤处理或茎叶处理(杂草3-4叶前)时使用可有效防除玉米田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
土壤处理时常与阿特拉津或甲草胺等混用,每667平方米用有效成份90-100克。玉米苗前使用过量时,会导致初生根增多,生长受抑制,向上生长减弱;苗期使用过量则会产生主根扁化,叶片变窄且部分皱缩,心叶呈葱状叶,茎秆脆弱,易倒伏折断;施用过晚,地上部产生短而粗的畸形支持根,主根短,生长受抑制,易于倒伏。
3、酰胺类除草剂药害
酰胺类除草剂主要用于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对阔叶类杂草防效较差。此类除草剂能抑制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抑制蛋白质与RNA的生物合成,使植物不能制造生命所需的物质而死亡,该类除草剂只能防治禾本科杂草的幼芽,而不能防治成株杂草。甲草胺、异丙甲草胺、都尔、乙草胺的田间用量分别为亩(667平方米)用有效成分120-144克、72-144克和25-50克;用量过大时将引起玉米植株矮化,有的种子不能出土,生长受抑制,叶片变形,心叶卷曲不能伸展,有时呈鞭状,其余叶片皱缩,根茎节肿大,土壤粘重、冷湿地块则能促使药害形成。
4、均三氮苯类除草剂药害
均三氮苯类除草剂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从而达到干扰抑制光合作用的目的,使杂草幼苗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难以补充必需的有机营养而饥饿死亡。此类除草剂可有效防治田间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在玉米田使用比较安全。主要应用品种有莠去津(阿特拉津)、草净津、氰草津等。田间用量分别为亩(667平方米)用67-100克和120-160克,但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低于2.0%)的沙质土壤或苗前施药后遇到大雨则可造成淋溶性药害。玉米苗后5叶期使用,在低温多雨条件下对玉米也会产生药害,表现为玉米叶片发黄,一般10-15天后叶色方可转绿,恢复正常生长。
5、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
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麦田除草,而不能用于玉米田除草。用于麦田除草时杀草活性高,杀草谱广,单位面积用量极小,因此称为超高效除草剂。其主要品种有苯磺隆、甲磺隆、绿磺隆、巨星等。
苯磺隆、巨星在使用方式方法得当情况下,一般对下茬的玉米生长影响不大,而甲磺隆与绿磺隆的残效期过长(2~3年),在华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对下茬玉米危害较大,目前已被明令禁止使用。苯磺隆和巨星的田间使用剂量分别为亩(667平方米)用有效成分1.0-1.2克,使用时期为下茬玉米播种前70天以上。如增大使用量或缩短与玉米播种时期的天数,均会给玉米造成药害,其中尤以麦垅套种玉米田为重。
该类除草剂对下茬玉米造成的药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出苗不受影响,出苗后三叶期开始出现叶色变黄或黄绿相间现象,叶脉深绿或呈褐色,叶片变小变薄,色泽变紫或半透明;植株矮化,幼茎细瘦,茎脆易折,根系不发达,次生根少或不生次生根。受害严重时4叶期植株死亡,如受害较轻,5叶后可逐渐缓解恢复正常,但会穗子变小,籽粒变少,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等现象。
6、联吡啶类除草剂药害
该类除草剂为非选择性的触杀性除草剂,可杀灭一切植物的绿色组织,药剂接触土壤后会很快钝化,失去其活性,无土壤残留,一般用作玉米田的苗前除草或苗后定向除草。在除草过程中,一旦药液喷溅到玉米植株上,着药部位光合作用立即停止,2-3小时后变色失绿,逐渐枯死。该类药剂不具传导能力,因此仅着药部位受害。
7、咪唑啉酮类除草剂药害
咪草烟是大豆田除草剂,常见的药害有飘移和残留,会造成敏感作物药害。玉米较敏感,飘移可使玉米受害,受害植株表现为植株矮化,雄花不孕,果穗小,籽粒少,减产50%以上。
8、除草剂残留药害
由于某些残效期长的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速度慢,残留量大,如长期使用,会使土壤中积累残毒过多,因此可引起玉米的多种药害病状。
玉米药害的预防措施
1、前茬作物慎选除草剂
小麦田除草禁用甲磺隆、绿磺隆。在使用苯磺隆,巨星等除草剂时,要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用量。十字花科作物田尽可能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下茬玉米无毒副作用的除草剂。
2、正确选用玉米田除草剂
在春玉米种植区,要在充分了解各除草剂品种的性能与使用方式方法后,针对田间杂草种类选用对玉米安全的除草剂品种。在华北夏玉米种植区,苗前苗后封闭除草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毒副作用、杀草谱广的玉米田专用除草剂—乙莠水悬浮乳剂、50%禾宝乳油或50%都阿合剂等混合药剂。苗后除草在使用触杀性除草剂时,应在喷雾器喷头上加设防护罩,并在无风或微风气象条件下进行,防止喷溅到玉米植株上伤及玉米。同时,禁止在不完全了解各农药性能情况下自行配制混合药剂进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各类除草剂严禁与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使用。
3、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剂量
各种除草剂之间性能与杀草范围差异较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玉米造成伤害。因此,在用药时,必须根据各种药剂的性能特点、有效成分等认真把握用药的准确时期及用量,使用过早与用量太小均难以起到灭草的应有效果,使用过晚与用量偏大则可能对玉米造成伤害。例如前茬小麦田用磺酰脲类除草剂就不得有半点差错,同时在用药时还应根据土壤质地、水分含量、玉米苗大小、杂草大小等酌情增减剂量,避免伤苗。
(编辑:李艳艳yan_2008521@yahoo.com.cn)
人大综合化学范文第5篇
针对传统实验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的选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实验教学要根据学校提供的设备条件与教学实际, 对教材中的各类实验进行必要的创造性地调整, 并适当增加一些实验, 从而更好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 培养学生得综合素质。
对实验进行必要的调整, 一般指四种情况, 即: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家庭小实验为学生小组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师生合作演示;适时增补一些实验。
1 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的真正目的在于从科学态度、操作规范上给学生以示范, 并启发学生从生动直观转化到抽象的思维。但是, 演示实验最常遇到的问题是部分学生看不清楚, 尤其是座位比较靠后的同学, 这是由于实验仪器尺寸较小, 再加上学生观察的距离较远所造成的。教师演示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较之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 就显得比较被动。所以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换为学生实验, 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
如在“离子反应”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 分别将Ag NO3和Na Cl, Ba Cl2和H2SO4混合, 用于说明“有沉淀生成离子反应能够发生”。这些实验的演示也同样存在着前面所述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已具备完成这些实验操作的能力, 所以, 完全可以见者两个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操作实验的机会, 又可以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近距的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面对发生在自己面前、自己手中的实验反应现象, 在表现出惊讶的同时也有成功感、自豪感,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未知的欲望, 学生对实验有了兴趣, 在实验时注意力也就相对集中, 大脑的思维也就比较活跃, 从而对自己动手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忆就更加的深刻。
通过实验观察, 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感性知识, 加深对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2 改家庭小实验为学生小组实验
家庭实验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究性, 学生小组实验目的也同样如此。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很难完成, 如“烷烃的性质”一节中的家庭小实验“碱石灰和醋酸钠反应制取甲烷”。这个实验, 既能使学生巩固甲烷制取的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让学在收集实验用的两种试剂 (碱石灰和醋酸钠) 的过程中, 体验到化学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 有的学生由于无法及时收集到两种试剂或者因课后作业多没时间做实验等。鉴于这些情况, 可以将其改为学生小组实验。这样做的好处, 就是让学生“分工合作”尽自己所能, 取得所需试剂一种或几种, 然后带到学校中统筹使用, 完成小组实验。
通过实验的调整, 既可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改教师演示为师生合作演示
在教学中部分演示实验, 如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演示, 可请1~2名学生上讲台, 让学生做一些试验操作 (如加热、集气) 。在新授课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和教师一起完成演示实验, 此时, 学生对这样的演示实验充满着无比的好奇与新鲜感, 对于求知、探索、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 于是, 同学们的思维极其活跃, 注意力也就相对集中, 台下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这样的演示实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加深老师与学生的感情, 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4 适时增补一些实验
适时增补一些实验,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是课本实验内容的补充, 如“酚”一节中, 可增设这样的实验:取一只试管, 加入少量苯酚, 然后加入少量蒸馏水, 震荡试管, 得到浑浊液;然后向浑浊液中滴入Na OH, 浑浊液迅速变澄清;然后再用一只吸管, 向溶液中吹气, 发现澄清液变浑浊。同学闷观察到这个实验和现象后, 都感到很神奇。这是, 教师不用着急告诉同学答案, 而是告诉同学结合课堂所学理论小组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自然就会知道这个实验现象的原理。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这样, 不仅完成教学任务, 还是同学熟练了基本的操作技能, 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些增加的实验内容, 都是由教师先搜集资料, 确定好实验题目, 然后以实验探究的形式留给学生。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大家的小组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 设计实验方案, 搜集实验材料, 动手做实验,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整个的实验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旁边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从实验方案的设计, 到实验结论的得出, 学生是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验的调整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准确、细致、整合等良好的科学习惯以及科学思维方法。
因此, 教师应当对教材的内容做必要的调整, 以增加它的实效性, 使学生在掌握本堂课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快乐,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对实验教学采取以下几种调整: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家庭小实验为学生小组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师生合作演示;适时增补一些实验。
人大综合化学范文第6篇
近年来, 各种化学图书、文献的迅速增长, 带来了化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CA[1] (美国化学文摘, 检索化学文献信息的重要工具) 创刊初期的1907年, 年文献摘录量仅有11847篇, 1971年发展为308936篇, 增长了26倍, 1981年发展为450587篇, 增长了38倍, 1991年上升为553051篇, 增长了46倍, 而到2006年已剧增为980000篇, 增长了83倍。这给化学学者的研究提供很大的方便, 同时也给申请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本文就如何做好综合性设计实验, 提出化学信息学的重要性, 随后给出化学信息学的定义、内容。在了解其重要性后, 学生应在那些方面提高自己,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 综合设计性实验
有想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到综合性设计实验。而后可进行以下步骤: (1)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 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及老师; (2) 在老师的引导下, 可根据该老师的实验条件, 选定一个课题; (3) 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该项化学实验, 学生需动手查找大量有关课题的资料, 这样做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该项课题的前提下, 查找到国内外该项课题的前沿研究, 以供学生阅读、参考、思考, 从中得到自己做实验的思路,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学习; (4) 写下实验方案, 和老师探讨定下方案; (5) 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实验, 并写好反应时间、材料用量、反应温度、实验现象及每天的思考。 (6) 完成实验设计, 达到预期目标后, 学生需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 完成此项学习任务, 拿到相应的学分。
笔者认为第 (3) 、 (5) 两步都很重要, 要做好此步还需化学信息学的帮助。
2 化学信息学
2.1 化学信息学的定义
Frank Brown[2]曾于1998年把化学信息学定义为:把各种化学信息源数据组合为信息, 把信息提升为知识, 其主要目的是在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领域快速地更好地作出决定。
2002年中国科技大学的邵学广等[3]对化学信息学的定义为:化学信息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化学分支, 它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对化学信息进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 以实现化学信息的提取、转化与共享, 揭示化学信息的内在实质与内在联系, 促进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
Gasteiger[4]2006年将化学信息学定义为。用信息学解决化学问题的应用方法, 已经为化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
总之, 化学信息学是信息科学与化学的交叉科学。利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网络技术作为手段, 研究化学信息的获取、表示、管理、传播、分析、加工和应用, 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2.2 化学信息学的发展
[5]自从19世纪“现代”化学开始, 化学学者就已经致力于化学信息的研究。化学文献的编著者面临着比其他编著者更多的挑战, 他们要面对大量的化学结构和反应这类化学所特有的语言。随后, 这些文献创就了主要的期刊杂志及专利 (即二次化学信息系统) , 能够竭尽全力有效运用这些系统的化学学者, 则可以掌握自己所学的化学信息。
在19世纪70年代, 出于化学工业的发展, 大量文献的涌入, 化学文献的编著者很快的掌握了计算机技术, 便于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编著的出处。另外, 这一新的技术的引入, 可以为学者提供搜索功能, 可以通过:文章标题、化学结构、反应方程等方式搜索到所需的化学信息, 从此, 带来了化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比如:Chemical Abstracts Registry File[6] (19世纪80年代的搜索引擎) 和Cambridge Structural Database[7]等。
最新化学信息学的发展包括:全文电子期刊的获得、化学信息应用的网络资源、三倍结晶体结构及反应的搜索、老的电子期刊的查找等。
3 化学信息学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的作用
资料搜索 (即信息的搜索) 是进行科研的第一步, 也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第一步, 对于化学学科更是如此, 化学是实践性科学, 大多数化学理论都来自于实验, 因而做实验也就成为化学学者的必修课, 做实验前该准备些什么呢?从何找到与实验相关的信息, 都是很多学者问的问题, 如此, 产生了化学信息学, 并可看出化学信息学在实验 (如综合设计性实验) 中的重要性。
目前, 国内外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化学信息学这门课程
Indiana大学[8]在三个学期内创建了第一所新的学校 (信息学校) , 有五门主修课程:多媒体艺术学、人机相互作用学、热门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其中化学信息学课程又包括:化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化学和分子模拟。
Sheffield大学开设了:化学信息学Ⅰ、化学信息学Ⅱ、计算机程序Ⅰ、计算机程序Ⅱ、信息存储与采集、信息系统建模和分子模拟。
国内大多数院校开设: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化学信息学等。
可见, 化学信息学在化学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何将化学信息学运用到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呢?笔者举出下例。
例:一本科生想做有关“药物缓蚀体系”的设计实验, 可先从学校的图书馆中 (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或《重庆维普咨询网》等) 以关键词“药物缓蚀”搜索此方面的内容, 了解后, 运用外文数据库查找国外的前沿研究 (可能要在老师的推荐和帮助下完成, 如碰到学校数据库没有大量信息) ;认真阅读文献, 与老师商讨定下实验方案, 实验准备阶段所需的药品仪器, 学生可从“化工引擎”中搜索到信息, 购买后方可进行实验步骤;最后, 做出实验结果, 又可运用CA网络版查新, 看自己做出的成果有没有发表过。
例中的查找搜索资料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生学习运用化学信息学的过程。
4 讨论
化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广泛应用于化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已成为不管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生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 然而, 要灵活的运用此工具, 还需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比如, 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化学信息学的运用:学生可从本校的数据库中查找信息;也可从计算机网络中查找信息;还可从学校资料库中查找信息。这样学生在老师帮助下能够更深刻地学习到化学信息学的精髓所在。
摘要: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 高校 (特别是化学专业) 开设了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信息学集合了现代化学、计算机、数学等领域的最新技术, 对综合设计性实验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化学信息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化学文献
参考文献
[1] 苏洁, 王希民.沈阳化工学院图书馆, 当代化工, 2006.36 (6) :639~640.
[2] Frank B.Annu Rev Med Chem.1998, 33:375~384.
[3] 邵学广, 蔡文生.化学信息学及其课程建设[J].大学化学, 2002, 17 (3) :12~15.
[4] J.Gasteiger.“The Central Role of Chemoinformatics”, Chemomet.Intell.Lab.System.vol.2006 (82) :200~209.
[5] Schofield, H.Wiggins, G.and Willett, P.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emoinformatics education, Drug Discovery Today, Volume6, 2001 (18) :931~934.
[6]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s, http://www.cas.org See also:Fisanick, Wetal.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Encycloped.Comput.Chem.1, 2008:277~315.
[7] Cambridge Crystallographic Data Centre, at, http://www.ccdc.cam.ac.uk/.
人大综合化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