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计划范文
软件质量计划范文第1篇
1 课程编号及名称:040112软件工程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综合能力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课程实践,应能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现代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和步骤,为今后从事软件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3学时学分:
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其中授课40学时,实验8学时。 4 先修课程的要求:
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
5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1]
选用教材:《软件工程(第二版)》齐治昌,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张海藩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郑人杰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4] 《软件工程技术概论》朱三元 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5] 《现代软件工程》(上、中、下) 周之英 编著,科学出版社 [6]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邵维忠 杨芙清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7] 《软件测试》(美)Ron Patton 著, 周予滨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8]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s, fifth Edition》,Jeffrey L.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软件过程改进指南》,SEI编著,刘孟仁 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10] 《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与实例详解》,Mark Fewster & Dorothy Graham 著,舒智勇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11] 《软件工程》第二版 王立福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2] 《UML参考手册》Ivar Jacobson,James Rumbaugh,Grady Booch著,姚淑兰、唐发根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3] 刘超编,《可视化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标准建模语言UML》,北航出版,1999年7月第一版 6 课程主要内容:
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软件、软件工程过程与典型的软件工程过程模型;与瀑布模型、演化模型等相对应的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等。
(一) 绪论(2学时)
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概念;软件工程过程及其典型开发模型;软件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软件质量评价与软件度量等
(二) 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6学时)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种类与方法;软件需求及需求分析的任务、意义;需求获取技术;结构化分析技术
(三) 系统设计(6学时)
系统设计的阶段与任务;模块独立、内聚与耦合概念;结构化设计方法;Jackson方法;详细设计工具
(四) 系统编码(2学时)
软件实现;开发工具选择的原则;软件编程的风格与规范
(五) 系统测试(4学时)
43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测试的概念、任务与原则;软件测试的阶段及过程管理;软件测试方法及方案设计;软件调试;软件测试自动化;软件可靠性研究
(六) 系统运行及维护(2学时)
系统交付使用的方式及相关工作;软件维护的种类与相关概念;软件维护的实施过程与责任分工;提高软件可维护性的技术
(七) 原型开发方法(6学时)
传统开发方法的问题;原型概念;原型开发方法及其支撑条件
(八)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开发方法(8学时)
面向对象方法概述及其优势;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统一建模语言UML; 软件复用
(九) 软件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4学时)
软件项目管理概述;软件项目规划与估算;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软件项目的组织与进度计划;软件配置管理概述、配置管理的内容与工具;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教学内容重点:软件工程过程与典型的软件工程过程模型;软件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技术;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难点: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技术;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7 实验教学安排:
在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与Jackson方法、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开发方法教学过程中安排3-4次实验活动,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8 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本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建议采用大作业平时成绩与结课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9 本课特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特点:
1、实践性强;
2、表面理解显得较易,切实掌握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极为重视实践环节的指导与检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践活动,以求学得扎实、深刻。
软件质量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以软件项目的生产特征为切入口,简要分析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结构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点基于CMMI体系下创建完善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框架的建议,以供参考指正。
关键词:CMMI体系;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资源的多寡是软件项目实施效果的主要限制因素,因而不同的软件项目规模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模式加以管理。CMMI体系作为新兴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自其上线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生产企业的发展。
1 软件生产项目的特征分析
较之其他的计算机配套产品开发项目而言,软件项目有其鲜明的特色,大致上可概括为项目独立性、层次不明性、规模限制性等方面。
1.1 项目独立性
软件项目的开发环境一般是视机型与硬件配置而定的,因而具有突出的独立性,此外,软件项目的独立性还体现在项目的目标定位方面,所采取的项目开发方法以及语言等均带有鲜明的特性。因此,软件生产项目其内容、目标、方法等均带有显著的独立性,研发基础形式各异,因而实现统一形式的资源管理并不现实。
1.2 层次不明性
在软件项目当中,开发人员扮演的往往是“全能战士”的角色,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软件测试等均是一手抓,分工层次非常模糊。此外,软件项目职责划分的标准为人员,而非角色,对软件过程改进的组织方式造成不利的影响,软件工程组的职责未能得到深入的明确,该方面亟待改善。
1.3 规模限制性
软件项目的基本特征就是组成人员少,资源有限,在软件研发的过程当中,资源的占用并非是简单的线形关系,传统的20:1的资源占用比例难以满足新时代软件项目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改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细节,一般而言,软件企业与软件项目其管理核心是一致的,均是以有限的资源提高软件项目的整体质量,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2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软件项目的质量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
Q=f(M,P,T)
式中:
Q为软件质量;
M为开发人员;
P为开发过程;
T为开发技术。
经该函数式加以计算分析,可得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对影响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基于项目管理的专业角度而言,质量管理可以说是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三者的综合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均可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基于CMMI体系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框架分析
软件研发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影响因素诸多,过程、人员、技术三者被视为独立的个体因素,唯有将三者紧密结合,才能确保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达到最佳的状态,这是CMMI体系的核心应用目标。而在过程、人员、技术三者当中,人员作为核心的主观能动性因素,集中体现出软件项目的整个质量过程的工作水平。在CMMI体系的指导下,可创建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完整框架,如图2所示。
在过程、人员、技术三个影响挺俗的基础上可加以进一步的剖析,分离出DT、PM、DR、PC、SC五项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直接决定着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在Q=f(M,P,T)的基础上还可衍生出一个软件项目质量控制模型函数关系式,如下:
SQ=f(DT、PM、DR、PC、SC)
式中:
SQ为软件项目质量;
DT为开发工具;
PM为成熟度;
DR为所需资源;
PC为人员能力;
SC为复杂程度。
3.1 DT——所使用的开发工具
基于CMMI体系,软件项目所采用的开发工具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软件项目本身的质量管理,且会对其余的要素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在CMMI体系之下,软件开发所采用的工具应秉持“少而精”的基本原则,因为所采用的软件开发工具越多,软件项目的一致性也就会越差,两者总体成反比例关系,加大了软件系统的协调性工作难度。
3.2 PM——软件开发过程成熟度
软件开发者管理开发过程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软件开发过程成熟度的高低,两者总体成正比例关系。在CMMI体系之下,PM的作用直接体现在反映出软件开发过程能力投资水平的优劣。一般而言,软件开发过程的成熟度越高,软件项目的自我控制与改善的能力就越强,出现重复工作与开发错误的激烈也随之降低,软件项目的整体质量得以保证。
3.3 DR——软件项目所需的资源
软件项目所需的资源大致上可概括为人力、物力、财力三类,作为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当中的核心要素,DR间接或是直接地影响到其余的四项要素。在CMMI体系软件项目质量控制模型之中,软件项目本身的质量与软件项目所需的资呈现出互补的关系,软件项目质量的提高理论上可降低开发错误的发生率,然而其中的实质性工作可能会出现重复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增加了软件项目的成本投入。基于提高软件项目整体质量以及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必须要提高DR的使用效率,严格遵循软件项目的系统步骤,落实系统测试与代码审核等方面的工作。
3.4 PC——开发人员能力
PC可具体分为软件项目开发人员的个人能力以及小组的整体能力,对SQ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体而言。PC越强,DR当中的时间资源也就越少。在CMMI体系之下,可得知往往存在质量问题的软件项目,其根本症结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人员未能结合软件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使用环境,综合地考虑问题,仅凭自身的工作经验难以保证SQ。
3.5 SC——软件的复杂程度
软件的复杂程度基本上取决于其相关业务的复杂程度,以执行程序语句以及系统模块的数量进行测量。软件的复杂程度涵盖技术、决策、数据三个方面,其中技术集中体现在实现系统功能的难度,决策集中体现在软件项目决策路径复杂性,数据集中体现在软件项目当中数据结构的复杂性。SC越大,SQ也就越难以保证。
4 完善基于CMMI体系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框架的
建议
由上文可知,在CMMI体系之下,对于DT、PM、DR、PC、SC均有着更高的要求,针对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不足,必须加大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建设力度,以DR为核心,其余要素均其辅助的作用,合理应用软件项目的开发工具,严格控制软件质量。在CMMI体系的指导下,捏合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各项特点,划分明确的层次,提高CMMI体现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当中的实践应用价值。基于CMMI体系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新框架如图3所示。
5 结 语
综上所述,CMMI体系是改善软件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促使软件项目运作环节的持续完善,提高执行效率以及资源利用率。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在明确软件生产项目特征的基础上,以CMMI体系为指导,科学管理控制软件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飏,李丹.基于CMMI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6).
[2] 李飞飞,朱超.基于CMMI的企业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5).
[3] 葛文勇.基于CMMI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信息通信,2014,(8).
[4] 张仲雷.基于CMMI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框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
[5] 费丽,何玉敏,吴超英,等.金和软件公司基于CMMI的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软件质量计划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的不断进步,在积极性软件质量管理中,基于过程方法的软件开发与生产质量管理等,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信息化发展中,软件质量管理应用的标志性管理技术方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对于软件的开发利用来讲具有高质量保证与高可信度的优势。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原理的分析论述,并结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管理的问题,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过程方法在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推进现代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过程方法;软件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在软件技术开发与软件设计应用中,最为关键并且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于开发设计软件以及软件技术质量的保障与成本控制实现。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与软件开发设计应用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软件工程的研究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软件技术质量保证与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与需求下,逐渐在信息化发展实际中进行应用实现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提出并应用的,它实际上就是将软件技术的改进发展与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改进之间同步进行与实现,通过对于软件技术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控制,实现对于软件技术质量的管理控制,这样一来不仅对于软件技术和软件应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步。
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与技术概述
1.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含义分析
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通常也被称为是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的过程管理提出与实现,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以进入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技术以及软件产品的开发利用时代为标志。随着美国软件行业中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利用发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平台在实际开发应用中越来受到欢迎,并且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开发设计的相关要求准则等,也随之出现并发展起来。在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管理平台设计建立要求准则中,以美国CMM以及PSP、TSP管理平台的设计应用实现最具有代表性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与方法中,过程一词多被解释为将输入方式转化为输出方式的一组相互关联或者是相互作用的活动。对于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设计实现以及管理过程,又被按照一定的规律关联分解为软件工程过程以及软件管理过程、软件支持过程等三大过程类型。其中,软件工程过程主要是指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实现过程,包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分析以及编码设计、系统测试等过程步骤;而软件管理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工程的管理维护过程,包含对于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应用等的管理以及维护实施等,比如对于软件开发项目的策划、跟踪监控以及质量保证管理过程等;最后,软件过程中的支持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利用进行支持的过程行为,包括对于软件产品与技术的评审以及培训、度量等过程。在软件工程开发设计以及应用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关系统平台,实现对于软件工程系统化与自动化管理控制实现,是在现代信息化发展情况下,进行软件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措施。
1.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技术概述
在应用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进行管理实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有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以及PSP、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等,此外,还包含ISO9000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以及IEC15504要求标准下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
其中,CMM、PSP以及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是由一家软件工程研究机构研究提出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主要是在对于CMMI系统模型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理念、以及软件开发生产技术、产品相互融合的情况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CMM管理系统与体系,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人与技术、管理过程三个方面的管理控制实现。而ISO9000标准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一种由国际标准化研究组织研究提出的通过过程方法实现对于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中有广泛以及普遍的应用实现,尤其是在政府以及工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实现更为突出。
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2.1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质量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各自为政、信息化重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垄断等问题,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部分,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发展不仅对于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是对于国家生产力水平以及综合实力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根据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软件质量管理的情况来看,目前,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的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对于软件质量管理的意识比较缺乏,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利用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于软件技术产品以及项目的开发设计进度、数量等问题,而忽视对于软件产品质量以及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控制管理。再次,在进行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对于同一个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转包现象比较严重,通常存在有多个软件开发方,这对于软件质量的管理以及软件开发的发展进步都十分不利。最后,在进行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软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也是信息化发展中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下图1所示。
2.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对于软件需求过程以及软件设计过程等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同时对于软件的编码以及测试、维护等,基于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的控制管理实现。具体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如上图2所示。
首先,在基于软件质量控制管理的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注意从对于客户管理以及目标控制、需求范围的控制、需求筛选等方面,进行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保证软件技术与产品的质量。其次,对于软件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主要就是根据软件需求分析情况,对于软件总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与质量进行控制管理,以实现软件过程设计的目标。再次,对于软件编码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于软件编码的过程进行规范,以及做好相应的软件编码代码审查、单元测试的控制与管理;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做好软件的单元测试以及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三个部分的测试,并对于测试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保证软件测试过程质量符合要求。最后,在进行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维护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软件维护类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进行改进,以满足客户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总之,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就是要结合软件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实现的过程,对于过程方法进行控制管理实施,从而实现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
3.结束语
总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与重要内容部分。而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更是现代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趋势方向,进行方面的应用分析,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可平,陈阳,柳园园.软件测试管理自动化解决方案与实践[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0(4).
[2]杨建强,吴育材.基于RFID技术的辣椒制品质量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4).
[3]赖伏虎,陈少英,洪嘉铭,裘以冰,赵淑媛.基于Web2.0技术的病案质控信息化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
[4]岳宏,王艳军.信息化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医疗装备,2010(5).
[5]王青,李明树.基于SPC的软件需求度量方法[J].计算机学报,2003(10).
[6]武占春,王青,李明树.一种基于PDCA的软件过程控制与改进模型[J].软件学报,2006(8).
软件质量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 通过对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重点对软件质量计划的制订与跟踪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1 研究意义及重要性
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策划设定组织的质量目标规定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监视内部质量过程,排除质量缺陷隐患;提高内部的质量管理功能,改善组织内部的质量过程。
质量管理除了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也包括对过程的质量管理。核心在于差异控制。在软件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企业家们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过程和产品数据并籍此指导今后的质量管理。因此,如何使用过程和产品数据来进行定量的担缺陷管理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 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的现状
质量体系起源于英国,早在1978年发布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国家标准BS5750,并显著地改善了英国企业的产品质量。
198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院开始研究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其发展历程大概为:1987年,Watts Humphry为IBM做了评估,这是CMM领域里的第一个实践。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领导并完成了软件过程改进领域的巨著CMM,著成《Manage the Software Process》一书。它标志着过程工程这个概念第一次为国际所公认,现在过程改进理论介绍方面还没有超过它的书籍;1991年,美国SEI公布CMM110版本;1993年,CMM111版本被公布,此版本目前仍在使用。
1998年3月,SEI发布了CMM210草案,CMMI就是基于这个版本出台。2002年3月,SEI公布SMMI111版本,此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开始推行CMMI。
在美国卡奈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CMM中,软件质量管理作为CMM4级的一个关键过程域给出了一系列需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它并没有给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它只告诉人们“做什么”,但是并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做”。在这种情况下,卡奈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Watts S. Humphrey提出了个体软件过程(PSP),它是一个使用规范化的个人实践来从事高级软件工程的指南。PSP展示出如何制订计划并跟踪工作的进度,以及如何始终如一的生产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使用PSP还可以向软件工程师提供工作的有效性的数据并识别出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从1994年以来Humphrey一直大力倡导这种方法,并在美国很多著名公司推行PSP方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CMM,PSP和TSP三者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TSP提供了各方面的计划和日志来帮助实现定量的软件质量管理。这些计划和日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TSP侧重于小组一级的控制、管理和改进工作,它扩展和精炼了CMM和PSP的方法。TSP最早在Teradyne、Hill Air Force Base和波音三家公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1972年Harlan Mills提出了一种在测试阶段进行系统残留缺陷数估计的方法,这是捕获重捕获模型在软件工程的首次应用。通过使用Lincoln-Peterson估计器来计算总缺陷数。应用估计器需要植入的缺陷和真实缺陷有相同的被检测概率。
捕获重捕获方法在评审会中的应用始于1992年Eick等人发表的论文。他们在AT&T首先将捕获重捕获方法应用于评审过程。相对于用于测试阶段而言,捕获重捕获模型在设计评审中的应用可以使得缺陷预测提前到代码编写之前。
接着Eick等人在1993年将他们1992年的文章中用到的估计器进行了更多的涉及数学细节的描述。Mt模型的一个要求就是评审员之间的统计独立性。他们进行了2个实验来考察评审员之间是否真正的做到了统计独立。
此外,由于软件中的缺陷是不可能有相同的被检测概率的,Votta和Vander Wiel在1993年的论文中比较了Mt模型和允许缺陷有不同被检测概率的Mh模型。他们使用蒙特卡罗方法来模拟假设条件的不完善,对捕获重捕获模型有效性的影响。模拟的结果表明Mt模型的表现要优于Mh模型,而且Mt模型可以通过将缺陷根据被检测概率分组来改善估计效果。
这篇文章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极大似然估计器(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以下缩写为MLE)通常会低估缺陷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ohlin等人在1995年提出了两种分类技术,叫做“过滤器”。其中一个叫做百分比过滤器,另一种叫做极限过滤器。Runeson等人做的另一个试验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1997年Freimut完成的硕士论文中首次大量的用到工业数据来评估捕获重捕获方法在评审会中的应用。1999年Petersson等人在文章中使用Freimut的工业数据和Wohlin等人的实验数据对捕获重捕获方法在评审会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并得出和Wohlin相同Runeson相反的结论。
2002年Padberg在ICS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种不同于捕获重捕获方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历史数据使用极大似然区间估计得到一个区间,然后再通过这个区间得到点估计的值,同时还会得到一个可信度,如果是低可信度,那么本次的估计则被宣称无效。虽然这个方法不属于捕获重捕获方法的范畴,由于它反映出了缺陷预测领域的最新学术发展,我们对此予以关注,但是总的来说,直到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方法能令人满意。进一步的工作仍在进行中。
3 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缺陷分析的提出是由于在质量管理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开发人员如果在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导致软件缺陷的产生,那么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他很可能在这个方面再次出问题,再次导致软件缺陷的产生。因此,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记录的软件缺陷进行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如果了解了经常导致缺陷产生的活动,那么在今后开发中就可以着重防范这些活动,提高过程质量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根本原因分析(RCA)和统计增长模型(SGM)是两种常用的软件缺陷分析方法。由于根本原因分析只有在得到了每个缺陷的所有细节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它需要进行大量的活动才能完成。与之对比,统计增长模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來跟踪缺陷的走势,但是由于对缺陷的细节了解太少,它只能进行缺陷的跟踪却不能对缺陷的修复活动给出任何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正交缺陷分类(ODC)被提了出来。ODC是一种快速得到缺陷细节的方法,它通过定义和捕获缺陷属性使得对缺陷进行数学分析、建模成为可能。正交缺陷分类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以及维护)以及产品和过程成熟度的方法。
ODC是IBM华生研究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基于ODC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在过程中把实际缺陷数据的反馈提供给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第一篇对ODC总体方案进行总结的论文发表于1992年。现在ODC方案已经被细化以适应软件开发的其它领域的需求,例如信息开发、集成和本国语言支持。此外,作为一种加强,ODC的基本方案中已考虑进了面向对象编程这个因素。这些年来,ODC已经被实验性的用于60多个项目。现在IBM有超过4000名软件专业人员受其影响,如Motorola、Tandem
和Nortel也已接受了这项技术。
软件质量计划范文第5篇
HR管理软件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集市的收集、整理、分析,来帮助企业在决策的制定中,提高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使得企业的计划制定更加的科学性、实际性,所以HR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已经成为企业在人事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如今的HR管理软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数据获取
对企业工作所需的条件实施获取,需要的人力资源及时的优化,规划、招聘、选拔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2、数据整合
将企业的文化、资源信息通过沟通得到了很好的理解认识,帮助企业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要求通过人员之间的合作协调,提高企业整体的办公能力和效益。
3、保持
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使得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健康、舒适。以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和信服感。
4、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对员工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好的肯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考核、鉴定。
5、员工成长
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及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充电,加强员工知识技巧素质提高,职业生涯的指导,将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的价值,不断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实现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赢。
软件质量计划范文第6篇
摘 要:针对工程项目使用靠尺测量存在数据填写易出错,数据可能被篡改、难以保存和追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BLE4.0,将智能靠尺测量的数据通过蓝牙通信传递给移动终端后再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数据防篡改、流程化测量的目的,提高了测量工作准确性和效率,该方案已在“轻筑”项目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实测实量;智能靠尺;智慧工地;蓝牙
1 引言
信息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强调在建筑行业中,信息化是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提出将增强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取得数字化突破性进展、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作为发展目标[1-3]。因此,打造“智慧工地”[4],更新改造传统建造方法[5],促进企业转型升级[6],对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智慧工地中质量过程管理需要,项目参与方会形成一套完善并契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实测实量规则要求。
实测实量是指应用测量工具,通过现场测试、丈量而得到的能真实反映产品质量数据的一种方法[7-9]。涉及的项目发展阶段主要有主体结构阶段、砌筑阶段、抹灰阶段和精装修阶段,测量的范围涵盖混凝土结构、砌筑工程、抹灰工程等内容,指标分为表面平整度/垂直度、水平度、开间、进深等。传统的测量方法依靠纯手工作业,填写数据时不但容易出错、容易造假,而且停留在纸面上易丢失导致难以追溯,不能形成直观的统计报表,无法进行数据挖掘产生价值。因此,如何规范实测实量过程中的流程和操作方法[10],消除人为因素引起的数据篡改和偏差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控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智能靠尺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发送—数据上传的方法,人力成本从2人降为1人,单人操作在3 s内测量一个点位,合理高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2 智能靠尺总体架构
智能靠尺是智慧工地的核心工具之一[11,12],其外形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1 m/2 m尺长切换键、HOLD发送键、测量类型切换键和电源键4个功能操作按键。智能靠尺为可展式结构,根据实际测量需要进行尺长选择;启动电源后,可在垂直度/平整度与坡度之间进行测量类型选择;测量出数据后用HOLD键进行锁定并向移动终端发送数据。
智能靠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部分包括传感器模块、MCU和蓝牙控制模块;软件部分由移动终端(Android/iOS)组成。与传统蓝牙通信对比,BLE4.0具备低功耗、低成本、向下兼容和跨厂商的先天优势,且具备启动快、高可靠性特点,因此在硬件和软件之间的通信采用该技术。测量时,通过平整度/垂直度、坡度的传感器获取测量数据,接着将数据经MCU处理传送至蓝牙控制模块,然后数据通过蓝牙控制模块传送给移动端,最后移动端将数据格式化后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智能靠尺主要由测量功能单元组成,包括传感器模块、MCU、蓝牙控制模块。移动终端负责蓝牙的打开与关闭,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和解析后,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同时根据需要把存储数据在前端呈现测量结果。图3展示了智能靠尺测量时实体之间的数据流向。
3 设计与实现
碧得BDE-BLEM201是基于TI CC2541芯片设计的兼容BLE4.0低功率模块,开发者无须了解协议内容,直接使用类似串口通信方式开发支持低功率蓝牙通信的智能产品,4节5号电池可支持使用数月时间。本文将该透传模块集成应用到智能靠尺的测量功能单元中,透传模块把来自MCU串口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通过蓝牙无线信道透传给移动终端。
使用中,先将BDE-BLEM201透传模块配置为从设备,移动终端作为主设备,按照说明对透传模块对参数配置,包括串口配置、模块名字、模块角色、模块状态、广播间隔、发射功率等[13]。在透传模块与移动终端成功建立连接后即可开始双向的数据透名传输。
操作时,测量人员把移动终端贴附在智能靠尺上。操作交互的时序如图4所示,具体交互步骤如下:
步骤1:初始化智能靠尺。
啟动电源后,选择1 m或2 m的尺长,然后确认测量类型:垂直度/平整度或坡度。
步骤2:初始化移动终端应用。
移动端采用H5与原生页面混合开发的方式,灵活高效地实现了H5与原生应用的协作与交互,保证数据的传递与完整。
①确保移动终端蓝牙打开,在网络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启动APP进入到实测实量模块,获取移动终端对蓝牙功能使用的授权。
②选择测量的楼栋及楼层,并在对应的平面图上点击位置进行测量点位的新增,最后选择检查项和检查指标。其中,检查项包括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抹灰工程等11项,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垂直度/平整度、坡度。
③选择测量录入模式。提供手动和蓝牙两种录入模式,录入模式由后端控制,手動录入是以防异常情况发生。当用户不能使用蓝牙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填充时,应手动填写数据。
步骤3:建立蓝牙连接。
移动终端扫描设备,识别出智能靠尺后建立与移动终端的蓝牙连接,同时停止设备扫描。给予用户连接建立成功提示后,自动跳转进入数据录入页面。
步骤4:测量数据。
靠尺测量完数据点击HOLD 按键进行数据发送。由于同一条数据在短时间内会重复发送多次,移动终端强制2 s内对相同的数据不进行重复处理。数据正则校验匹配成功后,自动填充在移动终端展示给用户。
步骤5:录入数据。
当数据满足规定的条数后,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调用接口将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上传成功并给予用户提示。
4 分析及结果
以本文在15个工程项目推广使用的智能靠尺测量为实例进行分析,表1统计出5个代表性项目及其使用的靠尺数量、抽样测量点位数、爆点数。通过测量人员回访得知:一个测量点位从以前的2人下降至1人,测量时间从5 s左右下降到3 s左右,效率提高近40%,该测量方法已在“轻筑”APP中上线并推广使用。
以上测量方法能有效防止用户篡改数据,在测量出错率下降的同时测量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获得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的好评。同时,测量数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后,对现场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追溯和分析,便于工程管控。
5 结论
本文针对智慧工地实测实量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一种利用蓝牙通信对靠尺测量到的数据传递给移动终端再上传至云端服务器的高效方法和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工地现场测量数据可能被篡改、填写易错、不易保存、难追溯的问题。如何把测量设备与移动终端结合并集成更多的测量维度和方法,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T434—2018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S/OL].(2018-01-09)[2021-06-25].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806/t20180626_236550.html.
[2] 张艳超.智慧工地建设需求和信息化集成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5):84-86.
[3] 汪良文.浅析智慧化工地建设[J].江西建材,2018(10):97-100.
[4] 宋丙坤,谭春波.基于异构数据融合的智慧工地移动化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8(3):83-85.
[5] 单卫明,闻凯,梅洁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工地系统构建及应用[J].中国新通讯,2019(23):55-57.
[6] 许瑾璐.工程信息化管理探讨[J].江西建材,2018(4):249-252.
[7] 仇春华.信息化技术在实测实量中的应用探究[J].建筑施工,2020(9):1782-1783.
[8] 黄景忠.工程质量“实测实量”小组的建立及控制要点[J].福建建筑,2014(11):88-90.
[9] 王晨阳.实测实量信息化技术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20(3):172-174.
[10] 程志豪.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策略初探[J].居舍,2019(3):142-143.
[11] 王磊.箱梁箱内平整度质量控制技术[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7(S1):56-58.
[12] 柳成林,李想,等.超大面积地坪平整度及标高控制施工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7):215-216.
[13] BDE-BLEM201透传模块使用指南Version1.1[EB/OL].(2021-05-18)[2021-06-25].http://www.bdecomm.com/uploads/2021518/20210518154989718971.pdf,2014.
软件质量计划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