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
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不能照搬工科类专业的实训模式与方法,应该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平台、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运用仿真或全真的业务数据、资料、凭证,在仿真或全真的环境中按实际业务流程进行,以得到仿真或真实的产品或作品。校外综合实训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在实训方案及实施、实训教学评价、实训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在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建设、专兼职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发展以及实训教材编写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
关键词:校外综合实训 设计思路 实施管理
职业技能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却也恰恰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根据教高 [2006]16 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应该集中优势,积极实施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练就技能,熟悉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以利于毕业时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一、金融保险业务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不能照搬工科类专业的实训模式与方法,需要根据实训内涵和特点的要求重新设计: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平台、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运用仿真或全真的业务数据、资料、凭证,在仿真或全真的环境中按实际业务流程进行,以得到仿真或真实的产品或作品。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教育部“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结合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需要,那么金融保险业务综合实训在设计思路上可以采取以下 “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
1、在综合实训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生产性实训,主要是在真实(全真或仿真)工作环境中的实践。学生如“职业人”一样的工作,既经受了职业训练,又提高了对职业道德和职责的认识,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提高了与同事相处,与领导相处,在团队中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必须提高他的仿真性,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
2、在综合实训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从事某一专业相关业务活动中的技术能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提高学生在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的技术能力。专业技能训练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让学生反复实际操练;二是结合职业基础与技术课程进行现场教学。由于专业特点,校外顶岗实习往往较为分散,而且与所学专业很难完全对口,更不可能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现场教学,因此,必须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到用人单位完成相关实训。
3、在综合实训中改革课程
从课程设置角度看,高职教育应该从育人的角度理解课程,把课程看作经验、是活动、是育人的载体,因此活动设计应是课程的中心。
高职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的逻辑主线是实践活动,其教材内容应按照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环节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和编写,其知识应由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引出内容。因此,必须在选择与编写课程的内容时,紧密结合工作过程,邀请行业及用人单位专家参与。
二、金融保险业务综合实训的配套管理
1、实训方案及实施的管理
为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的目标,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行业培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切实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素质。
2、实训教学评价管理
对学生综合实训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所带来的一系列颠覆性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进行分等,而是要有助于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其评价的内容包括:实训表现、实训作业、出勤、团队合作能力;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实训教师点评相结合。
3、实训师资配备管理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学校主要聘请一线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校外工作指导。兼职教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分散的特点,应实施在实践场地进行技能指导。学校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里聘任兼职教师,支付工作报酬,应该适时地与他们进行管理方面的沟通,要求他们代表学校,依据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校内的专职指导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协助管理。
三、金融保险业务综合实训实施的几点思考
1、建立一个相对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
为了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实习实训的教学体系,我们根据该专业特点,设想建立适合专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相对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这个模拟实训基地能进行证券、银行综合业务、保险三大块的专业课程(包括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的实地教学。就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在机房边教边实践,边学习边操作,通过模拟教学和实践以及对各种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学院应该适应专业实训需要加强实训室的仿真性建设,适当投入一定资金建设一个相对仿真的模拟实训室,并开展职业技术课的实地教学,争取大多数的职业技术课在实训室中完成,提高他的使用率,尽可能与校外综合实训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2、建设一支专兼职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深入了解我国以及国际上金融保险业实际情况,应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应制定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规划。应特别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和深入行业、企业,参与技术课题攻关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质;而且鼓励专业教师在上好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 也要上好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3、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力度
金融与保险高职专业的教材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材,它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用技能的培养。为此,我们将组织教师同行业企业合作编写《银行信贷综合实训》、《寿险业务综合实训》等一批有专业特点的教材。按仿真模拟教学的要求,并讲求质量、适用和新颖,具有专业特色。为此,我们重点以实训教材作为突破口,将组织教师同行业企业合作,按仿真模拟教学的要求编写《银行信贷综合实训》、《寿险业务综合实训》等一批有专业特点的教材,并讲求质量、适用和新颖,具有专业特色。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着眼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敢于创造性地实践。教师应该从企业培训中积累经验,加强案例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实习实训方案制定、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直至实训报告的完成各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 号http://www.tech.net.cn/info/edu/poli/12647.shtml
2、俞仲文 刘守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素梅.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05,(3)□
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在必修课中,应用心理硕士的课程设置了3门方法类的课程和3门专题性研究课程,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设置了3门平台课和两门研究性课程。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偏重于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偏重于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在选修课中,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选修课开设的门数均较多,但是要求学生选修的力度均不大。应用心理硕士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都涉及到实务或技术,应用心理学硕士则偏重理论,多为研究专题、研究进展等等。应用心理硕士关注实际操作,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本学科现代发展情况的学习与研究,对实际技术与方法的关注不突出。
在必修环节,应用心理硕士注重实践环节,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严格要求,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学术活动。综观二者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的应修总学分比学术学位的应修总学分少,由于两者的硕士学位的种类不同,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差异,应用心理硕士突出了实用性,无论从课程内容、选修课程的细致划分还是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都可以看出。而应用心理学硕士注重的是心理学系统理论的学习、学科前沿情况的了解以及获取国外学科进展的能力(即外语能力)的培养,其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明显偏重于理论研究型。两者课程设置的层次清晰,分别突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
(四)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取课程学习、论文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其专业实践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2]其具体的培养方式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成立导师组,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等加入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工作。
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3]中期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在研究生期间必须达到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
通过比较二者的培养模式,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少于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成立导师组,采用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工作,[4]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往往是一个导师专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专业硕士着重培养实干家,为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提供所需人才,学术硕士则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着力为科研机构提供博士生生源。这一点在二者的培养模式中都有体现。
三、结 语
本文以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比较了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笔者发现,二者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一个着重应用研究、一个着重理论研究,一个着力于应用创新、一个着力于理论创新,一个重在实践,一个偏重理论。同样,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侧重点特色鲜明,应用心理学硕士更加趋向理论性,而应用心理硕士则趋向实践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肖琳.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32-33.
[2]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EB/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article.php?
articleid=236[2012-06-06].
[3]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
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sort.php?sortid=8
[2012-06-06].
[4] 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Comparison of Training Programs between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GAO Yuan
Key words: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
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STS教育 电工学 课程教学
1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工学是为电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电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越来越多,电控设备和仪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岗位上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要和电打交道,学生不单要求掌握电工学的基本理论,还要求有较高的动手能力,电工学知识已成为他们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发紧密,其他专业的科学技术与电工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学生要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也必须掌握好电工学知识,因此,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影响电工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症结
以前,电类专业开设的电工学课程涉及的专业,总体的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教师的“教”主要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的层面上,课堂是“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教学内容上着重学科结构,强调知识的理论系统性,对于联系社会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不够。学生被动学习,不清楚这些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更不清楚它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实验环节所开设的多为理论验证型的实验,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很少,学生对实验没有兴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又难学,或者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并没有感受到电工学的“用处”所在,这些思想抑制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
STS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科技教育思想。它具有开放多元性、人文性、前瞻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强化STS教育思想的目标主要是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把技术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社会效果紧密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学的活、用的上,能适应社会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学的东西往往是他们自身真切体会到“有用”的东西,也是求职场上很多企业单位的需求技能。在电工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势在必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电工学的“有用”,学生真正懂得电工学的知识与当今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的需求的紧密联系时,特别是对他们自身专业及综合科学素养方面的“有用”之处,学生就会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4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从实际情况来看,电类专业开设电工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用,因此课程的教学首先应立足于根本,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要给学生讲清楚,但讲授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会做深奥的电路计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与电打交道时,能用这些基本的电路概念、基本分析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电工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新的电工学器件层出不穷,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等作理论基石却是基本不变的,学生站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当需要进一步钻研电工学的其它专业知识时,他就有了一个较好的“掘进点”。依据STS教育思想设置的教学内容,必定是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融合的,或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学生学习之后马上可以转变成一种技能,服务于自身及他人。
5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电工学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大多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显得沉闷,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板书教学改为CAI教学,省去了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书写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用幻灯片、录像资料、实物展示、基于NIMultisim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等,可以使有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事物让学生一目了然。
6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电工学实验机制
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与实验有关,也正是通过实验环节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电子电工学是“有用”的和“有趣”的。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电工学实验机制,首先要针对电子电工实验室,一是实验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的项目,由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对学生修学课程的必做实验项目进行考核;二是实验内容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后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在实验项目上可适当减少验证型实验项目,多开设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综合型和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努力给学生创造和提供真正的接近电工实训的动手训练,比如让学生直接用各种电工元件真实地直接按设计要求接线,组成实用系统。
7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
实行新的课程考试(考核)模式应该使考试的方式多样化、全程化,也就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选择得当,往往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实验,这个实验就包含了电动机转动原理,改变电动机转子转动方向的原理,接触器的结构特性和动作原理,自锁的概念,互锁的概念等,学生能够独立顺利的完成该实验操作就说明学生对以上这些原理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样的考核方式最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比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这些原理和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课程改革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完善和发展,只要我们认真塌实的去做工作,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提高电工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05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同时指出“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推行工学结合,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中职教育,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要方向。
工学结合,即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实操技能的要求高,工学结合模式成为发展专业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手段。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校内实践的需要,为工学结合提供校内平台。
一、校内实训超市建设的意义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秀的销售人员。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是从事产品或服务销售及管理工作的基础岗位,例如导购员、促销员、市场信息员、销售员、营业员、客服等。后期通过职位晋升可从事管理岗位等。因此,通过建立校内实训超市,满足学生技能培养,成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首选。
实训超市通过学生自主经营的方式,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全方位实践。学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产品需求,确定产品系列,制定销售价格,选择渠道商,制定促销方案,选择促销形式,实现客户满意等;同时,针对店面进行商品的陈列,设计等。通过实训超市,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产品,掌握营销知识及销售技能,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一)一体化课程设置
所谓一体化课程即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具体工作任务、过程及环境的感悟与反思,实现技术与知识的统一。
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性强,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置,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训超市工作岗位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将实训超市的工作岗位和任务与对应课程相结合,通过分析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而设计相应的课程。
1.学生核心技能
在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的基础上,根据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学生核心能力细分为五个方面:熟悉营销知识及口才技能;具有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技能;具有商品知识、运营和推销技能;具有营销项目策划、促销技能;具有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技能。
2.课程开设
根据学生技能要求,在课程设置时,根据主干核心课程,同时结合专业技能培养,将专业课程按照阶段性细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设置《市场营销基础》《消费者心理学》课程;第二阶段,设置《市场营销调研》《营销口才训练》课程;第三阶段,设置《商业经营实务》《商品学》《推销技巧》课程;第四阶段,设置《市场营销调研》《促销技巧》课程;第五阶段,设置《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
3.实训超市实践
根据课程开设及核心技能要求,通过校内实训超市锻炼,实现理论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1)第一学期,主要了解营销基础知识,锻炼口才和自信心,因此通过超市引导员的工作,与顾客接触,了解顾客心理,掌握营销工作,锻炼与人沟通的胆量和自信心。
(2)第二学期,通过学习调研、营销口才等知识,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具体岗位上,安排超市调研员,通过设计顾客需求、满意度调研问卷,针对学生群体开展调研工作,并分析数据,为实训超市采购提供有效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调研工作中,通过与顾客的沟通,锻炼营销口才。
(3)第三学期,通过学习商店经营、商品管理等知识,掌握超市运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并通过《推销实务》等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商品推销技巧和口才表达。因此,在超市中,担任销售员岗位,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设计超市布局,商品摆放、海报设计等,增加超市商品的吸引力,同时通过推销口才的训练,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
(4)第四学期,要求学生在商品销售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策划方案的设计以及促销方案和技巧的掌握。在超市中,有销售员提升至部门主管岗位,由基础销售工作提升到为超市设计方案、提升超市运营能力的工作。
(5)第五学期,由主管工作进一步提升为超市管理层,将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在具体岗位上进行锻炼和提升。
(二)综合型职能管理
在学生超市岗位设计时,将工作岗位按照职能型和产品型进行综合划分。具体岗位如图1所示。
实训超市在组织架构中,根据产品型组织,以店长作为超市最高级别负责人,分别对水果区、日用品区副店长进行直接管理。水果区和日用品区副店长对不同的产品系列进行管理。
根据职能型组织,将实训超市具体任务进行组织结构划分,分为运营部、财务部、采购部、后勤部以及人事部。对具体工作进行管理,每个职能部门有专门的负责主管,对相应部门的员工进行管理。其中,各区域的副店长对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1.运营部。主要负责超市的日常运营工作,包括商品的理货、销售工作。
2.财务部。主要负责超市每日报表汇总、利润计算,每周利润核算以及学生奖金計算工作。
3.采购部。主要负责超市每周水果进货,制定进货产品品种、数量、进货商家等。并定期完成日用品的采购和补货工作。
4.后勤部。完成超市的日常卫生,超市商品的保管,掌握库存动向并及时向采购部汇报情况,以及超市的安保工作。
5.人事部。负责日常员工的考勤、工作量统计、绩效考核以及人员晋升选拔的评价工作。
各部门的学生按照日工作安排表完成值班工作,采购部、财务部、人事部工作人员在超市工作繁忙时段,作为超市销售人员,帮助和引导学生顾客进行商品的购买等工作。
在职位晋升时,结合课程设置以及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按照学期制进行职位的晋升,从高一第一学期至高三第一学期,晋升层级为引导员——调研员、导购员——销售员——销售主管——副店长、店长。
(三)健全激励机制
在超市运营中,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及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投入超市运营管理工作。因此,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仅通过表彰先进已无法高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
1.考核学分制
学生实训考核与学分相挂钩,通过每学期规定时间段的实训任务,完成规定的实训学分。并针对超市长期员工,进行额外的学分附加。作为学生成绩、评优以及毕业的依据。同时,工作能力的评价也作为正式员工聘任的凭证以及职位晋升的依据。
2.利润分配方案
针对表现优秀且通过考核评价成为正式员工的学生,根据职位高低以及工作量大小进行利润分配。财务部在对每个月的收益进行核算后,将利润的20%作为正式员工的奖金,并根据考核对员工实行绩效奖金的方法。这样将超市利润与员工奖金相挂钩,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实训超市作为校内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实训超市的自主经营,将营销知识及时、有效地通过实践进行演练,并转化为职业技能,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销售环节,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目前的电厂热工中,自动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伴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安全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厂热工自动化中逐渐引入了智能控制,这种智能控制使得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技术安全有了极大的保障。本文就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控制;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应用
热工就是热力工质的简称,一般而言,热工就是指热力工质自动控制的应用。而电厂热工就是电厂中的热力工质自动控制的应用,包括仪表控制系统和检修等。随着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需求。而智能控制的出现,对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电厂热工自动化应用更为安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特定的意义。
1 智能控制的发展概况以及研究内容
智能控制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智能控制理论首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将智能控制应用于电厂热工自动化中,使得电厂热工自动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随后,自动控制逐渐传入我国,我国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应用这项控制方法,极大的推动了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
在对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电力企业应当从智能控制的发展概况和研究内容入手,对智能控制模式和智能控制技术方法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同时企业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并促进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应用与推广,从而对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智能控制在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对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时,主要的研究方向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上:(1)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2)模糊控制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的控制方法;(3)复杂性数学模型及集团性结构框架;(4)自动化任务规划与实时控制系统集成优化生产计划;(5)傅立叶变换理论的故障诊断系统;(6)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自動化不确定性的识别、建模与控制;(7)智能控制技术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在对智能控制内容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智能控制之所以能够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发挥作用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的支持,将理论与实际的电力工业的生产环境相结合,在理论与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使得智能控制的应用成为可能。同时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也对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改进,使得自动化控制得到了优化。
2 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
智能控制的应用,使得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安全有了保障,为自动化技术的运行打好了基础。电力工业在应用智能控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发展对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进行改进,提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使得自动化控制的方法得到优化,进而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对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对给水加药控制
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应用智能控制,可以采取模糊控制来对电厂的变频器进行调节,使得电力的输出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对电力输出进行控制的同时,可以使得给水加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的实现,使得传统电厂热工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也使得电厂热工管理中的不足得到了改善,如给水质量的提高、供应不足的改善等。另外,将模糊控制应用到火电厂的自动化技术当中,可以使得火电厂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多的体现,从而实现电力工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过热温度控制
锅炉的过热温度是电厂热工自动化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电厂锅炉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当过热温度发生改变时,智能控制可以对热量的控制系统进行操作,从而做到减少热量,并加强对其自身的惯性和滞后时间的控制,从而增强了系统对过热温度的适应能力、在采用了基于智能控制的电厂自动化模糊模式后,可以保持过热温度良好的控制效果和高性能的热负荷控制、从而保证在达到过热温度时单元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在根本上对电厂过热温度控制的稳定性加以提升,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过热温度出现而给电厂造成的经济损失。
2.3 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
在锅里的燃烧过程中,利用智能控制,可以使得锅炉燃烧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锅炉中的能源得到充分的燃烧,避免了能源的浪费。而且还能够使得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精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锅炉的燃烧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锅炉燃烧过程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当对电厂自动化中锅炉燃烧过程的应用模式和智能控制系统及数据驱动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从而有助于电厂热工自动化水平的发展。
2.4 单元机组负荷控制装置
智能控制方式在电厂热工自动化机组负荷控制装置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基于这一特性,企业在电厂热工自动化过程中应当安装单元机组负荷控制装置,从而更好的提高火电厂热工自动化工程的数学模型的准确度、在智能控制单元的测试结果中,单元机组负荷控制装置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高度的技术适应性,从而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系统运行速度。
2.5 中储式制粉系统的控制
在控制系统在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中储式制粉系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火电厂的自动化热工程智能控制需要以复杂的数学模型为基础,从而做到更好的接收控制信号电厂热工自动化智能控制需要减少模糊语言元素对线性规则数据的影响,从而促进热工程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电厂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控制的应用,解决了电厂热工自动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电厂热工提供了最佳的发展方向。智能控制对于传统的自动化控制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促进自动化控制方法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智能控制在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使得电厂自动化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挖掘,同时,对电厂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锦.预测控制技术在电厂热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电力设备,2006,3(5):31.
[2]舒艳杰.浅谈如何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水平[J].科技与企业,2013,1(2):57-60.
[3]薛志斌.先进控制策略在电厂热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J].青海电力,2000,1(1):32-34.
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拟在感性工学视域下研究游戏手柄及其操作体验。首先分析主流游戏手柄产品,提出玩家在使用游戏手柄时的疲劳与体验问题。其次解析感性工学语义差异法的研究思路,并提取出游戏手柄的价值要素。再次收集游戏手柄样本与感性词汇,设计语义差异调查表。最后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得出对体验型游戏手柄设计的启示。根据感性意向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游戏手柄受“瞬时性”与“持久性”两设计因子影响。将游戏手柄的两设计因子放置到已确立的价值要素中分析、发现对于未来市场游戏手柄设计的启示,以及得到感性工学理论体系下游戏手柄的设计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体验型游戏手柄的设计。
关键词:游戏手柄 感性工学 语义差异法 因子分析 操作体验
文献标识码:A
一、体验性的发展现状
游戏手柄作為主机游戏操作端的控制器,是游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以来的50年间,手柄在游戏系统的需求框架下形成发展路径,功能随操作方式演化,形式受人机工学影响,且随着游戏的持续迭代而不断革新。目前主流游戏及其手柄的开发生产集中于美国和日本,以索尼Ps系列、任天堂NS和微软XBOX系列为首。其中,索尼P54游戏手柄基于人机工程学而设计,通过更先进的触摸板、传感器来实现较为逼真的游戏体验;任天堂NS的游戏手柄打破了传统体感游戏手柄的局限性,可将手柄合体或分体式使用,使游戏体验更加丰富;XBOX ELITE_代游戏手柄在按键的改良上增强了枪械类游戏和赛车类游戏的操作体验,手柄背部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可自定义的按键…--目前中国尚无有影响的独立品牌,而游戏市场规模却在逐渐扩大,中国主机游戏市场规模亦呈上升趋势”[1]。为此,本文目的在于在继承现有世界主流品牌成果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民族品牌。
根据长时间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主流游戏手柄存在对于使用者来说的疲劳问题:(1)记忆疲劳。游戏手柄按键与按键语义繁多复杂,增加了使用者,尤其是新手对于按键与对应功能的记忆难度;(2)肌肉疲劳。使用者长时间握持游戏手柄时会出现因手臂与手腕位置固定而导致的疲劳现象。对于此类问题,本文拟采用感性工学思想可予以解答并建构出符合使用者预想体验的游戏手柄设计框架。
二、语义方法与价值要素分析
(一)感性工学的语义差异法
感性工学由长町三生率先提出并研究,它结合了工程学、心理学、统计学、美学等学科而建立,以感性与工学的技术为基础分析并研究人的感性从而设计产品。语义差异法是感性工学设计方法之一,它能够简易并直观地获得使用者对于产品在不同感性词汇形容下的评价等级。基于语义差异法的设计方法步骤如下:(1)选择产品样本。对产品综合理解,为提取其设计元素提供背景信息,如分析产品的历史、现状、特征、存在意义、目标用户等,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建立样本库;(2)提取设计要素。提取出用户对于产品感性认知的要素,可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探求使用者对产品显在表象的评价;(3)确定产品感性词汇。采用语义分析法,通过设计要素、询问受调查者与设计人士大量收集并筛选感性词汇,组成感性词汇库,代表着使用者对产品感知的表述;(4)设计基于语义差异法的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量表设计可供评分的调查问卷,让受调查者对于样本和感性词汇加以分数评判;(5)数据分析结果的验证与总结。通过数据统计软件(本文使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处理并分析,生成可视化图表,总结出产品对于感性意向的结论。
(二)价值要素与分析
收集产品样本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对游戏手柄使用者的调查,得出游戏手柄的价值要素体现在功能性、审美性、体验性3方面。(1)功能性要素是游戏手柄的基础。按键与握柄是游戏手柄基本功能组成部分,应当符合基本的人机工程学条件,且可对使用疲劳、手部排汗等问题加以缓解;(2)审美性要素是游戏手柄的表征。游戏手柄整体应当为非有机体的形态,可适当利用灯光配置营造操作端氛围,足以吸引玩家的注意力、激发再度体验的欲望;(3)体验性要素是游戏手柄的延伸。游戏手柄在增强游戏体验感的交互性上应不断深入,缩小使用者与交互方式间的违和感。综上,体验型游戏手柄设计需保证其基本功能、提高其显在审美、强化其交互体验。下文所开展的实验与分析均与这3个价值要素紧密相连。
三、感性体验的实验及分析
(一)感性词汇的收集与确定
本文采用了语义差异法中的语义分析实验与数据分析实验,故收集了与握持操作类主观意向相关的形容词汇,用于后期问卷题目中对游戏手柄进行感性评价。作者通过文献、杂志等资料、网站以及用户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以下80个感性意向词汇(表1),并进行进一步的语义筛选实验。
通过发放问卷回收后的票数筛选,得出20个符合条件的感性意向词汇,再通过文献归类法与德尔菲法将上述感性词汇分组,将意义相似的词汇归为一组,得到7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感性意向词汇,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其各自的反义词,最终整合出7组感性意向词对。所有词对以“词汇”的首字母“C”与数字作为编号(表2)。
(二)基于语义差异法的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收集产品典型样本的方式,对游戏手柄的发展历史剖析,初步搜集到各时期下的游戏手柄样本,再通过聚类分析删除相似样本,得出游戏手柄的典型样本共1 0个,以确保样本选取全面且客观。(图1)
通过10个典型样本与7对感性词汇建立5级李克特量表,采用以1到5的方式计分,表示受调查者情感意向程度的高低或倾向性。在5级李克特量表中,设置值分别为1,2,3,4,5,其中,1表示对此样本的感性认知更符合左侧的形容词,5表示对此样本的感性认矢口更符合右侧的形容词。10个样本最终组成游戏手柄语义差异法的调查问卷(表3)。
(三)典型样本的感性语义评价
本问卷采用指定人群发放的形式,故回收后均为有效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其发放问卷50份,收回46份。先通过求得得分的平均值以得到10个样本下的总平均数据(表4)。
(四)数据分析
本问卷数据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中因子分析的方式,故先对每一个样本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以确保因子分析的合理性。经检验,本文所选的10个样本均适合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故下文展开10个样本在7组感性样本词汇平均值下的因子分析。
将表4的数据导入SPSS中,通过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对以上的平均值数据加以降维处理,以验算感性词汇的重要性。得到的典型样本感性词汇数据的公因子方差见表5,解释的总方差见表6,碎石图见国2,旋转成分矩阵见表7。
公因子方差表示所提取的公因子对于初始变量信息的解释及贡献率,即感性词汇对于游戏手柄的代表性或解释权。贡献率越高,提取的公因子对初始變量的代表性越强。理论来说,提取信息值在0.7以上则表明此信息有效,故验证,通过投票数提取并分析出的7组感性词汇均有效且具有代表性。
通过解释的总方差图与碎石图可分析出主成分数目。由表6可知,有2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比例占83.896%,因此提取这两个成分为主要因子(主要成分)。图2碎石图可通过斜率变化方式确定主要特征,第1个成分与第2个成分特征值皆大于1且明显高于其他成分点,第3成分的特征值处在拐点处,即从第3成分开始,特征值点趋于平缓,同样可判断出成分1与成分2为主要因子。
旋转成分矩阵描述各项目与因子间的关联性,数值越大则关联性越强。由表7可知,主要因子1主要与C2、C4、C3、C7有较强关联性;主要因子2主要与Cl、C5、C6有较强关联性。
(五)实验结果讨论
从7组感性词汇中选择积极方面的词作为核心语义词,进一步为2个主要因子命名。
主要因子1,倾向于游戏手柄的“瞬时性”描述,包括“智能的”(C2)、“互动的”(C4)、“流畅的”(C3)、“耐用的”(C7)。 “瞬时性”表示为:在使用者接触前到接触时瞬间所能体会到的性质。再将这5个词汇以使用者主客观感受进一步划分,“智能的”、“互动的”是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即在使用的短期时间内自发体会到其智能与交互的要素,这需要积极调动游戏手柄与人的五感的呼应;“流畅的”作为游戏手柄纯粹的客观形态,即游戏手柄的外观需保持流畅、流线的形态语言;“耐用的”则兼顾了游戏手柄的材料选择、重量配给、按键牢固程度等在加工方面需保障的客观层面,以及使用者在使用时通过恒量肌理、温度、重量等属性而对游戏手柄质量评估的主观层面。总体来说,因子1占总因子比重更大,游戏手柄对于“瞬时性”的感性认知更为重要,它所给予使用者的第一印象与新鲜感影响着使用者的使用意愿。
主要因子2,倾向于游戏手柄的“持久性”描述,包括“易操作的”(Cl)、“愉悦的”(C5)、“个性的”(C6)。“持久性”表示为:使用者在单次长时间操作游戏手柄的过程中所能体会到的感性体验并能够长久维持。以“易操作的”为例,使用者会认为他自己选择的手柄相较于其他手柄在操作难易度、舒适度等方面上存在优势,并长期认为自己选择这款手柄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其他词汇亦然。持久性因子的优势在于其既能够挽留住固定的用户群体,同样也能通过给使用者留下的印象来塑造评判同类产品的范本。因子2更侧重于游戏手柄的功能性价值要素,需要靠以人机工程学为基础进行舒适度的修缮以及通过美学对于外观新鲜感、品牌符号特征的维持。
将两个主要因子带入问卷的10个样本中,分析样本的瞬时性与持久性关系,反应在SPSS中获得可视化的样本聚类树状图(图3)与因子一样本散点分布图(图4)。
样本聚类的意义在于将样本分类,找出样本中的共性。在图3中,样本类间距离在5至10的过程中聚类逐渐趋于稳定,即把这10个游戏手柄样本分为5类,且5类各自具备其特点。可视化分类为图4中的实线圈,虚线圈则表示市场新产品开发的感性特征范围。样本类群特征分析见表8。
图4的第一象限中为最理想的游戏手柄,也是外观、体验与人机最优解的产物。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的游戏手柄设计方向在于:(1)凸显出游戏手柄的个性,基于现今游戏手柄的外观与功能进行对产品的横向扩充;(2)可从以往经典的游戏手柄产品中提炼语义符号,应用到新式游戏手柄中,以加强游戏手柄的可适应性;(3)打破以往对于游戏手柄造型的刻板印象,可适当放弃其对称性等美观排布而更多倾向于舒适性安排,可适当引入合体与分体的概念以减轻肌肉疲劳;(4)将智能与交互的手段附着在多种部件上,如以交互式按键代替普通按键,通过按键得到的反馈加以辅助记忆,以减轻记忆疲劳。
四、体验型游戏手柄设计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笔者将游戏手柄分为握柄、按键、交互模块3部分展开并提出了一种体验型游戏手柄的初步设计。
首先,游戏手柄的基本形态需保证其功能性。通过查阅中国成年人手部尺寸的国家标准,计算出握柄与按键的人机尺寸与位置并推演出握柄与按键理论下的数理模型(图5);其次,以此数理模型为基础绘制若干草图,从中选出一种方案捏制纸黏土模型(图6)并交给5人做握持手感调查,凭调查结果对数理模型加以修正;将上一步骤重复若干次后,得到最理想的握柄与按键草图,并通过PS细化后加以建模与渲染处理(图7),同样的,也得到了游戏手柄整体效果图(图8)。
通过该体验型游戏手柄的操作方法(图9)可知,握柄以可充电模块的形式既可安装在游戏手柄上,也可以脱离游戏手柄使用,以满足在不同游戏的场合下的操作体验,而且足以释放手腕与手臂的自由度。
在按键上,该体验型游戏手柄保留了传统游戏手柄的摇杆、普通按键以及扳机状按键基本要素。在每一侧各减少了一个普通按键,改为上中下排列;取消了按键的语义符号,而将每个按键改为屏幕自发光,按键的语义随着游戏的不同场合发生变化,使得语义更加具象。这些都能够减少使用者的记忆复杂度。
在操作体验上,该体验型游戏手柄添加了由无名指与小拇指操作的感应性侧键,通过两指按压程度来判断按键的值,这开发了以往游戏手柄所未曾开发的无名指与小拇指指位;该体验型游戏手柄中间部分存在两块屏幕,可通过屏幕显示内容的变化使操作体验更加多元化;在该手柄呈“合体”状态时,使用者可通过稍加施力的方式让握柄产生扭转(图1 0),可转动范围为±900,这解决了使用者可能会出现的单侧手臂过度施力的问题,同样也增加了操作的自由性,可体验到形如“射击”动作的乐趣。
结语
本文通过将感性工学中的语义差异法应用于游戏手柄设计中,通过分析游戏手柄的价值要素,并展开一系列的游戏手柄感性意向实验,获取、筛选并统计了被调查者对于给定样本的定量评价结果,从感性词汇的确定与统计学分析总结出游戏手柄设计框架中的两个核心语义因子,分别为“瞬时性”与“持久性”。以此类核心语义因子的框架作为设计辅助,展开了体验型游戏手柄设计。同样,通过产品意象的统计,大致总结了现今游戏手柄的市场特征,并大致划定了游戏手柄未来市场的潜在机会。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感性工学的游戏手柄设计框架欲在应用方面上以“瞬时性”解决游戏手柄按键语义记忆复杂的问题;从“持久性”解决长时间握持疲劳的人机工程问题。同时,新型游戏手柄的外观设计仍需进一步与使用者产生反馈与深入探究。
未来的游戏手柄将在功能性确定的基础上向交互性进一步发展以提升更为真实的游戏体验。基于感性工学的游戏手柄设计可视为是对现有游戏手柄外观与功能的改良,而对于未来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打破固有认知的产品而言,感性工学也存在其局限性。
参考文献
[1]2020-2024年中国主机游戏市场份额及市场规模预测[DB/OL] http:脚vwwchyxx com/industry/202006/876644.html
[2]游历史:家用游戏机手柄进化史[DB/OL] https: //www.sohu com/a/319663139_120099908
[3]罗丽弦,洪玲感性工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陈金亮,赵锋,李毅,张倩怡.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 (12):162-167
[5]肖江浩,董石羽.基于感性工學的童车外观情感意向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 (12):267-272
[6]屈毅.感性工学框架下对国产汽车造型设计的思考[J].设计,2019,32 (18):96-97
[7]钮峥恺,何少豪.基于语义差异法的餐盒CMF设计研究[J].设计2017 (15):104-105
[8] WM Wang,JW Wang,Z Li,ZG Tian.EricTsui. Mulhple affective attribute classification of online customerproduct reviews:A heuristic deeplearning method fosupporting Kanseiengineering[J].Engmeering Applicationsof Artificialintelligence,2019: 33-45
[9]翁琛隆,陈虹基于感性工学的高跟鞋侧面曲线造型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 (21):16-19
[1O]吉玉龙.家用游戏主机设计要素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 (05):242-243
[11]印秋萍,张凌浩移动终端的手感体验设计思考[J]包装工程,2011,32 (10):63-66
[12] Fu Guo,Qing-Xing Qu,Mitsuo Nagamachi,VincentG. Duffy.A proposal of theevent-related potenhalmethod toeffechvely identify kansei words for assessing product desigp features in kanseiengineering resear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 IndustrialErgonomics,2020,76.
热工学论文题目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