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第1篇

《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x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而撤兵。如今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一带才识卓越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诸君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木星和土星守护吴地(东晋),福德都在东晋一边,攻打他们必然遭致上天的灾祸,而且他们依仗着长江的天险,百姓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过去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太岁和卦辞。天理幽深,不易明白。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王孙浩都依仗着长江及两岸的湖泊,仍不能免于灭亡。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卒,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依仗什么天险呢!”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因此敌国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且按兵不动,囤积粮谷,来等待晋国的罪过。”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各自陈说利处和弊处,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没有什么时候能够造成。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第2篇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读书,有功利性的目的获取知识,掌握技术,使得读者变得强有力。读书也有非功利性的目的陶冶情操,锻炼理解力,就不单纯属于功利性问题。读史,虽然有“读史明智”的名言,但是很难说读史是为了什么功利。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你对他们知道多少,能够对你的现实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这显然是难以判断的。通过历史的阅读,你的思维空间获得拓展,你的历史意识获得强化,这虽然不等于功利,但也不能说没有意义。

但是,中国历史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尤其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在阅读过程中设置了障碍。这个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字方面,阅读古文我们不太容易;第二,经常有文字虽然能够读懂,但是文意的理解方面又有困难。其实,古文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倒是后者的阻碍力更大。高中毕业,阅读古文就没有什么问题,个别字词问题依靠工具书很容易解决。对我们真正造成影响的其实还是文意的问题。通过简单的记载文字,我们对于所记历史究竟能够理解多少呢?

近年来,因为要给观众讲解唐初的历史,我重新仔细阅读了相关资料,尤其是编年体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我在阅读过程中颇有心得,介绍出来,也许有助于读者对同类读物的阅读理解。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在玄武门政变和他正式登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以后,他就实际控制了政权。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和解政策,对原来的敌对势力积极拉拢,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问话之前有一句铺垫,证明了魏征回答的是实话。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

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史书在叙事的时候,把很多历史信息隐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不仔细分析,我们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载,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马是东宫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看来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有一个东宫和齐王府百人左右的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而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辩白,而是说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祸难。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征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

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才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态度: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征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用这条资料表示对李世民的钦佩。为什么?魏征说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前太子采纳,也有另外一种暗示: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实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确意见,现在已经被事实证明。不被采纳,当然是怀才不遇的表现。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见当然会被采纳,因为事实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样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当然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了。

魏征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才干,一方面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臣服。明显的信号是“先太子”这个词汇的使用,表明魏征对于时局转变先太子已经被废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经成为新太子的承认,这就是对李世民统治的承认。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变了态度?就是因为他听出了魏征的心声。众人还在为魏征担心呢,哪里想到魏征和李世民已经什么事情都谈妥了。魏征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征的态度看到魏征的内心,当然也是高人。这就像是两个武功高手过招,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

这番历史的会话,绝对堪称一绝。但是,如果不认真分析,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可能就轻易滑过了。这么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征。魏征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君主的尊重。因为魏征富有智慧,深懂李世民心理,所以后来魏征总是比别人更能劝解李世民。两人是真正的高手,他们两人所沟通的别人甚至无法理解。

在《资治通鉴》中,叙述魏征不杀之后,就是李世民公布广开言路和杜绝天下贡献、释放鹰犬的新政。没有人说是谁出的主意。我认为,这就是魏征献给李世民的第一份礼品。天下和解,重在争取人心和官僚队伍的支持。魏征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样的主意完全可能出白他的思考。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资治通鉴》只选择了两句话来叙述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因为这两句话最能体现两人关系转变的关键。魏征在胜利者的面前没有卑躬屈膝的表现,他的臣服表现得很有气度、不卑不亢。李世民看到了魏征臣服的内心,对魏征的态度也很欣赏,于是愉快地接纳了魏征。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可能回到现场,感受现场气氛,了解背景和问题的核心,不放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如此这般,可以看做是提高史书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当隐藏的历史真相在你的阅读面前渐渐显露的时候,作为读者,我们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个案件在我们手中告破一样。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第3篇

历史学二级学科介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 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 ;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 、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外国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共 13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B)、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

运城中公教育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第4篇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一自然段还有简单的背景介绍,生动曲折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各个著名事件。

举个例子说吧!第十八章《萧何月下追韩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韩信、汉王、萧何、项羽、夏侯婴。仅仅这一篇,就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讲述了韩信从一个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混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他指挥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歼楚,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 这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第5篇

《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x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而撤兵。如今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一带才识卓越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诸君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木星和土星守护吴地(东晋),福德都在东晋一边,攻打他们必然遭致上天的灾祸,而且他们依仗着长江的天险,百姓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过去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太岁和卦辞。天理幽深,不易明白。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王孙浩都依仗着长江及两岸的湖泊,仍不能免于灭亡。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卒,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依仗什么天险呢!”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因此敌国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且按兵不动,囤积粮谷,来等待晋国的罪过。”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各自陈说利处和弊处,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没有什么时候能够造成。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第6篇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

如何阅读资治通鉴范文第1篇《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