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第1篇

智能清洁机器人设计

成员及分工:

指导老师:徐晓冬

0

智能清洁机器人设计

测控技术与仪器(2)班 CK Star 摘要:

智能清洁机器人是内置智能芯片,能自动识别判断家庭环境,计算行走路径,自动清扫地面上的灰尘,自动清理毛发和碎物,低电压自动返回充电。

智能清洁机器人具有智能计算机系统、自动螺旋导航系统和传感器感应头。可以对房间做出测量,自动清洁房间的每个角落、记录您的理想设置,避让墙壁、楼梯等障碍物,即使您把放到桌子上面它也不会掉下来。随机配备的虚拟墙发射器可有效地阻止它进入您不想让它进入的地方。适用范围:家庭,办公室,电脑房,可以有效清扫各种木地板、水泥地板、瓷砖地板以及短毛地毯。

采用全新智能控制系统,自动清扫,自动回充,智能分析,路径规划,智能防撞,以及遥控的功能,最终实现卫生清洁、空气净化加湿的效果。

关键词:传感器 清洁机器人 智能控制 单片机系统

目录

一、背景及意义 ........................................................................................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三、 总体功能........................................................................................... 4

四、工作主流程图 .................................................................................... 5

五、各模块设计 ........................................................................................ 6

1、传感部分 ........................................................................................ 6 1)超声波传感器 ............................................................................ 6 2)红外测距传感器 ........................................................................ 7 3)接触式传感器 ............................................................................ 7 4)红外光电传感器 ........................................................................ 7

2、控制部分 ........................................................................................ 8

3、驱动部分 ........................................................................................ 8

4、全方位移动机构 ............................................................................ 9

5、吸尘及处理部分 ............................................................................ 9

6、垃圾收集过程流程图 .................................................................. 11

7、电源部分 ...................................................................................... 11

六、性能参数........................................................................................... 12

七、结论与展望 ...................................................................................... 13 参考文献 ...................................................................................... 14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舒适的家居环境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买房、装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但装修后又脏又累的卫生清扫工作,成为困扰家庭主妇的又一大难题。对不少家庭而言,清洁机器人已成为清洁家庭的必备小家电。此次,从网上和市场两方面着手进行调研,既了解工作原理,也了解到了它的市场行情。“绿色、健康”的设计产品的市场化脚步在逐渐取代旧产品。针对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及周围环境进行调研(网络、市场),符合市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的产品将是健康绿色生活的主导,才能更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将“绿色、健康”的含义真正的实现。研究智能清洁机器人的缺陷及不足,从而将其完善,主要针对消费者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将改进的重点放在轻巧便用,智能化,带有乐趣性上面。将本次设计定位为改进型创新绿色环保设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家用清洁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清洁机器人的发展很快,主要发展方向为外观、功能与操作性能等三方面。

外观:现代清洁机器人有越做越小的趋势,而与清洁机器人的集尘袋,功率反而越来越大,一些比较先进的清洁机器人也已近发展到无尘袋的设计,更加有利于日常清洁与保养,大大节省使用者的家务负担。

功能:现代清洁机器人的功能性能越来越强大,一些高端的清洁机器人已近开始具有干湿两用、过热保护、尘满提醒等非常实用的功能。可以想象,这些功能在今后几年中也会慢慢变成清洁机器人的标准配置。

操作性能:不同于相对老旧的清洁机器,现代清洁机器人已经具有更高的操作性能了,不但主机变得轻巧而易拖动,操作按键的位置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方便使用者的操作。另外,现代清洁机器人的工作噪音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老旧产品的噪音源特点也已经被大大弱化。

三、 总体功能

该智能清洁机器人利用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通过向前进方向发射超声波脉冲,并接收相应的返回声波脉冲,对障碍物进行判断;通过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实现对超声发射和接收的选通控制,并在处理返回脉冲信号的基础上加以判断,选定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驱动两个步进电机,带动360°全向轮移动机构动作,从而实现前进、后退、转弯等避障功能。以及红外线传感器的应用使它具备避免坠落及自动充电功能,与此同时,由其自身携带的小型吸尘及滚刷部件,对经过的地面进行必要的吸尘清扫;由水过滤清洁装置和HEAP高效过滤网清洁过滤所吸入的空气。

采用全新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清扫,自动回充,智能分析,路径规划,智能防撞,以及遥控的功能。

四、工作主流程图及模型图

图1.工作主流程图

图2.三维模型图

五、各模块设计

1、传感部分:相当于人的五官,起到对外界的感知作用。 1)超声波传感器[1]

超声波是一种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它具有在同种媒质中以恒定速率传播的特性,而在不同媒质的界面处,会产生反射现象利用这一特性,就可以根据测量发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从而达到测量距离的作用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s=vt/2 注:s:为障碍物与吸尘器之间的距离;

t:为发射到接收经历的时间; v: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在智能清洁机器人中,避障功能的实现正是利用了这一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它的传感器部分由三对(每对包括一个发射探头和一个接收探头)共六个超声波传感头组成

由单独的振荡电路产生频率固定为40kHz,幅值为5V的超声波信号在控制器送来的路选信号的作用下,40kHz的振荡信号被加在超声发射探头的两端,从而产生超声信号向外发射;该信号遇到障碍物时,产生反射波,当这一反射波被接收器接收后,根据前述测距的原理,就可以精确地判断障碍物的远近;同时,根据信号的幅值大小,也可以初步确定障碍物的大小

超声波传感器采用直接反射式的检测模式。位于传感器前面的被检测物通过将发射的声波部分地发射回传感器的接收器,从而使传感

器检测到被测物,经单片机系统处理判断前方物体的大小、远近及大体属性。

2)红外测距传感器[1]

红外测距传感器利用红外信号遇到障碍物距离的不同反射的强度也不同的原理,进行障碍物远近的检测。红外测距传感器具有一对红外信号发射与接收二极管,发射管发射特定频率的红外信号,接收管接收这种频率的红外信号,当红外的检测方向遇到障碍物时,红外信号反射回来被接收管接收,经过处理之后,即可利用红外线的返回信号来识别周围环境的变化。 3)接触式传感器[1]

接触式厚度传感器,通常采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霍耳式位移传感器等(见位移传感器)进行接触式厚度测量。为了连续测量移动着的物体的厚度,常在位移传感器的可动端头上安装滚动触头,以减少磨损。接触式厚度传感器可测量物体高度,空间大小。全能清洁机器人可利用这一点探测障碍物的高度,进一步做出判断发挥它的功能. 4)红外光电传感器[1]

把浑浊度传感器的外壳固定在被测箱体内,采用一定波长的红外发光二极管作为检测光源,穿透被测溶液,检测其透射光强来检测溶液浑浊度的程度。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的红外光穿透被测溶液的介质,被接收端的光电三极管接受,产生光电流。由于溶液含有的介质、灰尘的颗粒大小、密度不同,光电三极管的光电流近似为线性变化。

经滤波后输出,即得到与浑浊度相关的检测信号。

2、控制部分:相当于人的大脑,起到连接对肢体的支配。 单片机[2]执行控制程序中指令。CPU要根据指令的功能,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发给相应的部件,从而控制这些部件按指令的要求进行动作。

1) 向传感器部分分别发送路选信号:当路选信号是高电频时,该路导通;反之,就截止这样,通过路选信号,就可以完成各路信号的顺序扫描以及对发射和接收的计时功能

2)作为控制器的核心,它要根据接收的各路信号的幅值,以及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计算并判断障碍物的相对位置,大致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选定相应的避障措施(前进、左转、右转、后退、调头)

3)在确定了避障措施后,要向步进电机的控制器输出相应的控制脉冲,驱动步进电机,带动全向轮移动机构以具体实现避障

图4.CPU芯片

3、驱动部分:相当于人的肢体,被控制起到协调作业。

1)步进电机[3],用于清洁器的全向轮驱动,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 2)串励电机[3],单相串励电动机属于单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是交直流两用的,所以又称为交直流两用串励电动机。由于它转速高、体积小、启动转矩大、转速可调,电机主要由定子转子及支架三部分组。

3)普通电机[3],用于扫地刷和起尘刷的微型直流齿轮减速电机12V正反转可调速电动机慢速小马达。 4.全方位移动机构:

基于麦克纳姆轮[4]的全方位移动平台由于能够实现前后、左右和自转3 个自由度的运动及其复合运动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体无需做出任何转动便可实现任意方向的运动。因此采用了基于麦克纳姆轮的全方位移动平台的智能清洁器非常适合工作在空间狭窄有限、对机动性要求高的场合。与传统移动机构相比,全方位移动机构可以沿任意方向平动,其移动性能卓越。

图5:轮子左、移动平台、轮子右

5、吸尘及处理部分:在智能吸尘器里面嵌入真空吸尘器部分。

1)本清洁器在气体输出口采用HEAP过滤网[5]进行空气净化,它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有效率达到99.7%,HEPA网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它对直径为0.3微米(头发直径的1/200)以上的微粒去除效率可达到99.97%以上,是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最有效的过滤媒介。采用熔喷涤纶无纺布材质的HEPA高效过滤网,特点:风阻小,容尘量大,过滤精度高,持久耐用。

图6.HEPA高效过滤网

2)水过滤系统[6]原理及垃圾收集装置:水过滤系统原理是用水洗涤含尘空气,在吸尘器专用的串励电机高转速下(20000r/min),大量抽压空气和水的惯性碰撞而形成的,利用形成的液膜、水滴和水泡来捕捉带有的粉尘和细小颗粒,也从而使细小的颗粒得到扩散,使增湿并产生粘附的颗粒利用自身的重量沉人水底,随液体循环排出。空气在水的掺和下得到净化。

3)进入水箱中的垃圾大部分会很快溶于水中,水箱箱体表面的红外传感器会将水箱中水的浑浊度检测并将数据传送给中央处理器,当水的浑浊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中央处理器会自动接通位于水箱底部微型泵,通过微型泵把溶有垃圾的水吸入垃圾收集箱里,直到红外线传感器检测浑浊度正常时,中央处理器控制微型泵停止工作从而完成排水过程。由于垃圾溶于水会使水箱中水位很快升高,水箱箱体表面

的水位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水箱中的水位并把相关数据传送给中央处理器,当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中央处理器也会控制打开收集箱底的微型泵,把水吸入垃圾收集箱,直到水位正常。

3)充电设备是采用装有红外线接收器的专用电源,当清洁器电量较低时,清洁器上的中央处理器会控制发出充电红外线,电源检测并接收信号,清洁器会自动前往电源处打开接口进行充电过程,直到充电完成。

6、垃圾收集过程流程图

图7.垃圾收集过程流程图

7、电源部分:

提供智能清洁机器人所需要的动力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智能吸尘器是以自主方式工作的,因而所用的电源不是一般

拖线方式,而是采用随身携带的24.4V镍氢动力电池[7],它具有高比功率、电流充放电大、无污染、安全性能好等特点这样不但可实现无人控制,而且工作时较灵活一次充电可以连续工作几个小时

六、性能参数

P1:输入功率; P2:吸入功率; H:真空度; Q:风流量; Η:效率;

Psmax:最大吸入功率; ηmax:最大效率;

Qmax:最大风量; Hmax最大真空;

1、风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吸尘器排出的空气体积,单位m3/min。

2、真空度:所谓的真空度是指一个空间内气体分子数的密度比标准状态下(一个大气压101325Pa)少。

3、吸入功率:是反映吸尘器的综合性能的一个参数。吸尘器的吸入功率是以真空度、风流量来体现的,一般来说,真空度高、风流量大输出功率就会比较高。

4、η效率:吸尘器的效率=(吸尘器的输出功率P2÷吸尘器的输入功率P1)100% 当然,P1和P2都是在变化的,效率n也应该是曲线的顶点,即

最大值。吸尘器效率一般在28%-32%,这是因为吸尘器使用中空气流通有很大的阻力,降低了风量。

七、结论与展望

虽然当前的吸尘器是物美价廉,能给人们枯燥乏味的家庭清洁的琐碎工作提供了诸多方便,可是一些缺点仍旧困扰着人们,比如较大的噪声依然让多数的家庭使用者望而却步。在现有的服务机器人领域里,智能清洁机器人可以说是一种新型产品,帮助人们在无需照看的情况下省时省力的完成房间的洗尘清扫作业。所以,只要智能清洁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兼顾日用家电的大批量、低价格的特点,智能清洁机器人将会用诱人的市场前景。

目前国内外的清洁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或改善,主要涉及到下面几个方面:

1、价格过高

2、智能化与自主化程度低

3、吸尘技术不够理想

4、自动充电与电源技术有待改进

伴随着智能清洁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与性价比的不断提高,完全有条件基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出价格便宜的全自动清洁机器人,使千家万户都能够使用到,从而使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带来客观的市场和经济效益。

智能清洁机器人开启了不用人工打扫,死角可以不用花大力气去清除的时代,人类的不用亲自动手就可以将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可

谓是对于机器,“懒汉时代”又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姜香菊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5-3-1 [2]《单片机应用技术》查鸿山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5-2-1 [3]《步进电机应用技术》(日)坂本正文 著王自强 译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5-1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第2篇

智能化建筑系统具有多门学科融合集成的综合特点, 虽然发展历史较短, 但发展速度很快, 国内外对它的定义有各种描述和不同理解, 尚无统一的确切概念和标准。应该说智能化建筑系统就是在建筑 (包括环境) 平台上, 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它们与建筑环境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 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 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2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 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城市中兴建新式大型高层建筑, 为了增加和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 首先提出楼宇自动化的要求, 在房屋建筑内装有各种仪表, 控制装置和信号显示等设备, 并采用集中控制、监视以便于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因此, 这些设备都需分别设有独立的传输线路, 将分散设置在建筑内的设备相连, 组成各自独立的集中监控系统, 这种线路一般称为专业布线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通信、计算机网络、控制和图形显示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高层房屋建筑服务功能的增加和客观要求的提高, 传统的专业布线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此, 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和推出综合布线系统, 20世纪80年代后期综合布线系统逐步引入我国。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中各种新型高层建筑和现代化公共建筑不断建成, 尤其是作为信息化社会象征之一的智能化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的热门话题, 也是建筑工程和通信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相互结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3 智能化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

由于智能化建筑是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自动控制等多种高新科技之大成, 所以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内容极为广泛, 作为智能化建筑中的神经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之一。综合布线系统在建筑内和其它设施一样, 都是附属于建筑物的基础设施, 为智能化建筑的用户服务。虽然综合布线系统和房屋建筑彼此结合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 但要看到它们是不同类型工程性质的建设项目。它们从规划、设计直到施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 其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3.1 综合布线系统是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过程时, 既不看建筑物的体积, 也不看装修是否华丽, 主要是看综合布线系统配线能力, 如设备配置是否成套, 技术功能是否完善, 网络分布是否合理, 工程质量是否优良, 这些都是决定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 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否为用户更好地服务, 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2 综合布线系统使智能化建筑充分发挥智能化效能, 它是智能化建筑中必备的基础设施

综合布线系统把智能化建筑内的通信、计算机和各种设备及设施, 在一定的条件下纳入综合布线系统, 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配套的整体, 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要求。由于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各种设施当前需要和今后发展, 具有兼容性、可靠性、使用灵活性和管理科学性等特点, 所以它是智能化建筑能够保证优质高效服务的基础设施之一。在智能化建筑中如没有综合布线系统, 各种设施和设备因无信息传输媒质连接而无法相互联系、正常运行, 智能化也难以实现, 这时智能化建筑是一幢只有空壳躯体的、实用价值不高的土木建筑, 也就不能称为智能化建筑。在建筑物中只有配备了综合布线系统时, 才有实现智能化的可能性, 这是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关键内容。

3.3 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今后智能化建筑和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 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较长, 大都在几十年以上, 甚至近百年。因此, 目前在规划和设计新的建筑时, 应考虑如何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满足客观发展需要。为此, 在新建的高层或重要的智能化建筑,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今后发展等各种因素, 积极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对于近期不准备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 应在工程中考虑今后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的可能性, 在主要部位、通道或路由等关键地方, 适当预留房间 (或空间) 、洞孔和线槽, 以便今后安装综合布线系统时, 避免打洞孔或拆卸地板及吊顶等装置, 有利于扩建和改建。

总之, 综合布线系统分布于智能化建筑中, 必然会有相互融合的需要, 同时又可能发生彼此矛盾的问题。因此, 在综合布线系统中的设计、施工均应有利于建筑物未来的扩建和改建工作。同时, 在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则、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 都应与建筑施工等有关单位密切联系、配合协调, 采取妥善合理的方式来处理, 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摘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化建筑在建筑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的综合布线系统更是其中的关键内容。本文在简述了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及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情况后, 分析了综合布线系统在智能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指出了综合布线系统对建筑物未来发展的制约作用。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儒学;诗情儒学;诗性伦理

一、情感儒学

蒙培元先生曾指出:“儒家的情感哲学如果能够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儒学就是仁学。”而“为仁之本”在于如孝悌这样的真实原始的情感。〔4〕儒学是奠基在本真的情感之上的,一切主体性或本体论的建构,都不能离开生活情感的本源。唯在此本真的领会中,人才得以成人,“真”与“善”才得以可能。

“善”的来源是哲学与伦理学追问的目标,性善论向来是儒家的主流解答。而自思孟后学以来,传统的“性善论”总是建立在“性-情”的架构上,即从形而上的“性善”发出了形而下的“情”;但在孔孟儒学那里,“性”却是以本源的“情”中确立起来的,这就有了更为先在的“情-性”架构。“性”的确立是个言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个绝对的主体性会将自我扩充为形而下的主体个人,并通过个人情感叙事构建起伦理话语的体系,由此才有了“性-情”的架构。

(一)儒家“博爱”论

儒家的情感通常包括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其中“欲”的出现最为频繁,在《论语》中有44次,《孟子》有96次,《荀子》里有244次之多。相比之下,“乐”在《论语》中作为欢乐的情感使用,大约出现了十几次,“爱”出现了9次,“喜”仅有5次。

《论语》中“喜”往往有直接的对象,也正因此,这种物欲化的情绪并不为孔子所提倡,如“哀矜而勿喜”,“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克制自己对物欲的喜好,甚至成为境界高低的判准;“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孔子仍然不称其为“仁”。(《子张》《里仁》《公冶长》)既然对欲望如此贬低,为何“欲”的出现又极多?先秦儒家对欲既保持着极大的关注警觉,也把它分成了不同的层次;一部分是形而下的欲求,而另一种欲则是绝对的主体性意志。比如: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欲仁而得仁,又何怨?(《尧曰》)

通过“欲”“我”和“仁”的距离消失,主体汇入了仁。而仁往往与另一种“乐”的情感相关。从“贫而乐”“不改其乐”来看,“乐”不会因个人在俗世中的处境而改变,因而是先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又喻示着这是与天地共在、与万物一体的本源情感。而从“乐而不淫”可见,乐又不是无所关注的沉浸,而是有着确切的指向,对形而下的规范话语有清晰的把握。(《学而》《八佾》《雍也》)或许恰恰因为“乐”包容了在场和缺席的存在者全体,消除了主客的对立和人际的界限,才能使存在者的界限敞显出来,并在回归乐的情感中保持其澄明和充盈。因此,乐是动态的,蕴藏和发动着去“爱人”的主体之“欲”,而主体同时在此欲求带来的愉悦中而返归“乐”本身。换言之,乐就是爱人之乐,正如仁是爱人之仁;乐与仁可以互换,都是韩愈《原道》中的“博爱”(“universal love”普遍之爱)这种前主体性的情感。从仁而乐到“爱人”,是由主体性的意志“欲”来体现的;欲包含了对所有人的爱,主体因这种爱欲而起,又在此爱欲中重新融入了无对待的本源之仁。仁因欲而彰显,主体性正是以欲的方式由本源的仁所给出。

从仁乐之情开显为“我欲”的主体性,欲的目标依然指向爱人之仁,就在主体的爱欲“我欲”发生的瞬间,仁-欲-仁形成了一个轮回。立足于主体向前、向后观照,其终点都是空无一物的仁;因其既无物我的对待,也无时空的始终,仁也是永恒的本源。当把这种爱欲向前观照,就映现出自我对他者的爱,通过“立人”并“立己”的方式言说出来,人、我的对待就在这种爱欲的话语中产生了。“我欲仁”“己欲立”是在行仁的驱策中实现的,行仁是欲的目的,也是欲的应然性之所在,只有以行仁为目标的欲求才是善的。“我欲仁”就是把博爱落实到与人交往的行为中,使自己的爱推及所有人,让每个人得其所宜,也即韩愈的“行而宜之之谓义”。这种普遍的适宜,也就是“欲”的价值善的普遍性所在。

居仁由义就是这样的主体化过程:从仁爱的情感中,通过“我欲”,分化出人、我的对待。仁-欲的转换,在《中庸》里用“不诚无物”来表达;假如没有诚恳的情感,就没有任何存在者的存在。诚既是成己,也是成物,他人与自我共同出现在“欲仁”的情感转化中,也就是从“博爱之仁”到“行宜之义”的过渡。主体由此具有了终极的价值性,这是情-性架构的前提。

(二)儒家“情性”论

随着仁爱之情感转为主体之欲,普遍的善就成为了绝对的主体性性善论。这个绝对的人性是伦理善恶的依据。主体性的爱欲会落实到形而下的相对主体上,形成人们相互的谦让、尊重以及角色规范;然而君子不器,相对主体又会从自我中绽出,回到“仁-欲”的主体性重建。在这个往复中,普遍之爱得以推行下去,那么这样的相对主体可以在持续绽出中保持善的人格。如果相对主体滞迷物欲,偏离了绽出于器用的君子人格,就形成了伦理的恶。传统的“性-情”架构讲的是人性的善下贯为伦理的善,然而情善的根据并非什么纯善的天理心性,因为性理本体的善也是在“博爱”-“欲仁”-“行义”的流转中获致的,这个流转的实现就在于不断回归本源的仁爱。

①“诗”在早期常与“辞”通用,似乎专指诗歌的语言文辞,而并非后世所指诗歌的全称。如《诗经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大雅卷阿》:“矢诗不多,维以遂歌”;《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诗作为一个整体,最初被称为讴、歌,或诵;而“诗”仅指其辞句,后逐渐衍为诗的全称。诗发乎质朴的语言,旨在表达诚恳的情感,如《六艺论论诗》:“诗者,弦歌讽谕之声也。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谏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於恳诚而已。”《六艺论疏证》,〔汉〕郑玄撰,〔清〕皮锡瑞疏,《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群经总义类》(影印本),第1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80页。

②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等。多以“诗言志”出自尧舜之时,也有观点认为,出自《虞书》的这句话是战国时期的拟作,参见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4-40页。

③正义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虽有所適,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於言,乃名为诗。”《毛诗正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页。

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梁〕萧统编:《文选》(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40页。

⑤上博简《孔子诗论》,一说为子夏所著,见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54页。另一说为子思后学的作品,见陈桐生《〈论语〉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与区别》,《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李存山《〈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无论出于哪种孔门后学,可以承认的是,《孔子诗论》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继承和阐发。

⑥《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注:“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宋〕朱熹集注:“孟子集注”,《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340-341页。因此,“性-情”架构源于“情-性”,如果把这两部分合而言之,就是本源之情形上之性形下之情的结构。第一个情是本源的仁爱情感,从中确立起绝对的主体性,即性善的本体论;再将主体的性善充实为人伦日用中的善的情感,从而建立起了伦理的善恶规范。

这个“情-性-情”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二、诗情儒学

在本源情感中确立形上的主体性和形下的主体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兴于诗”。因为在孔子看来,诗只是本真情感的显现,所谓“诗情”(poetic emotion)也只是由诗歌所表现的本真情感。而这正是儒学的基本特征:本真的情感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而此情感由诗来表现。《易乾》“文言传”中的“修辞立其诚”①,讲述的正是以语言的形式,将诚挚的情感抒发于笔端,并建构起主-客对待的人伦体系。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这句话同样流传于诸多先秦文献中。②《诗大序》对此进行了阐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③陆机《文赋》也指出:“诗缘情。”④无论言志还是缘情,诗都是本真情感的显现,表达着主体的情感志意;从“情动于中”到“在心为志”“而形于言”,主体心性是在情-志的转化中,通过诉诸诗的语言而确立的。而孔子的“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孔子诗论》)⑤,则指出了做诗不能遮掩本真的情感、偏离主体的意志,而务必保证主体性的言说充分而畅达。因此,孔子从《诗经》删去了对主体性有所蔽塞的修辞表达,确立起“兴观群怨”的诗学理念,作为儒学的主体性话语的表率。

主体性是从诗的言说中兴起的,由此才能在主体的观照中构建群体的世界,并产生个人的诉求、感怀,甚至怨叹。做诗是这样一个由情入理、创造意义的过程,而评诗则从诗的文字返归作者的情感,并在诗句的分解与重构中体会作者的主体性如何建立。孟子认为,评《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⑥,作者之志与评者之意,只能通过与文本间的交谈“逆”向返归两者交融的本源情境,从中把握主体性的植根所在,以此托付诗的旨趣所向。在孔子的诗论中对原文的“吾信之”“吾善之”,其实就是以“逆”向的交谈托付主体的“志”意,也是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和价值的再次判断。例子集中体现在《孔子诗论》中,如: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鳲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简21)又如:《兔置》,其用人,则吾取。(简23)换言之,在对原诗的文本的重构中,主体“吾”与客体“之”通过交谈得到了相互的确立,以主体对客体的肯定判断为终点;这个判断既是主体性的汇通,也是对诗旨的重新认可。《孔丛子》中的“于见”句法中有很多例子;如“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有学者认为,这与《孔子诗论》的“以得”相似,表达的也是对诗旨的解读。〔5〕而这种解读也就是通过文辞的解析,还原到共通的本源情境,将诗旨托付在一致的主体性上,从而达到主体对诗旨的肯定。这种肯定是读者主体在重诠中的判断,而其所认可的诗旨也就是历史的、延宕的重塑。

无论做诗还是评诗,都以文本为门径,这与诗的“修辞以立其诚”的特点有关。其中的“立”与“立己”“立人”是同一个过程,即主体性的确立。在诗的表现手法中,“立”是借助“兴”来表达的。孔子说诗,经常提到兴的手法。《论语八佾》中,子夏从“绘事后素”的情境中引发出“礼后乎”的问题,孔子赞他为“起予者”;这里的“起”即有起兴的意思,也是启发意欲、立己立人的开端。主体意欲是从“绘事”的本源情境中兴起的,在诗的文辞中被具象化,并延拓为理性的思考。《毛诗正义》解“诗有六义”,孔颖达引郑玄注:“兴者,托事於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诗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也有类似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集传周南关雎》)然而这种解读却偏离了兴的本义,即从本源中兴起主体性。参见王坤儿(王堃)《比兴:诗学与儒学之本源观念朱熹〈诗集传〉再检讨》,《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十五辑)韩国成均馆大学,2011年。兴同样可以用在做诗和谈诗中:当用于做诗,兴是在诗的情境中用语言构筑起主体的心性,并展开相对的情感和意义空间;而当用于论诗,兴是在交谈中建立起共同的主体性,再以此主体的目光和言行展开人我对待的世界。

儒家诗学中另一种重要修辞方法是“比”,与“兴”合称为“比兴”。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描述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他认为相较于兴,比更切近实事,在事理的类比中讲求精确。朱熹对“比”的定义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周南螽斯》)比连缀起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概念范畴的依托。然而,比还有一种前主体性的意义,即本源的“相与”、亲密之情。许慎《说文解字》:“比,密也”;“比’从二匕’”;“匕,相与比叙也”。《周易比象传》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正是在“比”的本源诗情中“兴”起了主体性,由此产生当下的价值判断诗旨,并构建起概念的逻辑关系。例如《孔子诗论》22简:“鳲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在与鳲鸠面对面的诗情中,确立起一个稳固的主体性,并自我充实为仪表专一、内心“固结”君子;这既是君子之“兴”,也是与“鳲鸠”之“比”。读者则重构比-兴,从比于诗境的诗情中建立起“诚”“信”的绝对主体性,以此托付对原诗旨趣的历史性肯认。就像程子所说的“主一之谓敬”,评诗是在诚敬的情感中逆向解构原诗的修辞,还原到诗的原始情境;同时在解构中建构,即“先立乎其大者”,重构唯一的主体性,并对原诗旨进行判断。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这是对“曲礼”中“毋不敬”的解释,参见《礼记曲礼上第一》,〔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页。“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取自《孟子告子上》。

比既是返溯诗情,也包含从情感的本源中主体的重兴,以及重新审视修辞的构成。修辞以确立诚、敬的绝对主体性为旨归,否则就是坏的修辞。《论语八佾》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好的修辞典范。“淫”或“伤”的个人感受,不应掺杂进本源的诗情,也不宜置换入主体性的确立中,这是诗之“比”的修辞应遵守的原则。只有持守着仁而乐的本源情感,才能兴发对所有他者的爱欲,以此托付着立己立人、切象比义的目标。在诗的特定情境下,表征着绝对主体性向相对个人德性下贯的诗旨就成为了这个目标。《孔子诗论》10简中的“关雎之媐、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都用一个字概括了诗中相对主体的意义世界;而这个字之所以成为诗旨,因其蕴含并扩展了绝对的主体性的意涵,凝聚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的修辞中,以充盈着相对的人伦空间。在理学家看来,诗的兴观群怨不过表达着符合形上心性的“中节”情感,殊不知绝对的主体心性恰恰是由诗给出的。诗情藉由诗句的修辞,感发起绝对和相对的主体,从而建构了情理交汇的世界。

①时间性(Temporality)被海德格尔定义为此在的性质,它体现于此在的情感唤起对未来的筹划之中。这里援引了时间性,也在表达儒家情-欲结构的未来指向,时间性就体现在欲对将来目的的筹划中。下详。

②一般认为,中国诗歌的萌芽产生于甲骨上的卜辞,《易经》中的卦辞也包含这种古歌的形式。参见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修订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做诗与说诗是在诗情中建立主体性的过程,主体的爱欲和由此生发的个人情感和理性,都不能离开诗情的本源。情-性-情的架构在诗的语言中往复生灭,源于诗情又归于诗情。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即是诗学,诗学即是儒学,故可统称为诗情儒学。

三、诗性伦理

伦理学往往是关于社会规范(social norms)的表述,也就是“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但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往往是由某种“形而上者”直接给出一套规范;而在这种“形而上者”遭遇危机的今天,伦理规范也在另寻建构的蹊径。既然儒学可以看作诗学,那么在诗性的建构中,儒家的社会规范礼,也可以得到重新的阐释,从而发展出一套“诗性伦理”的叙述。

(一)“诗性伦理”的观念

以理性主义为背景的德性伦理,和以家族纽带为核心的血亲伦理,一直充当着儒家伦理的主流,然而二者在当今各自面临着质疑。血亲伦理以父系血缘关系为伦理的起点,但这种关系只是在一种特殊历史境域下的建构结果。德性伦理预设了人的心性中都具有契合天理的能力,以陆九渊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为例;人都有心的事实,并不能推出“心皆具是理”的事实,这两句不是类比的关系,那么后者只能作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天理作为形而上的价值,被摆放在不可质疑的地位。而回到孔子的“我欲仁”,主体心性只有在“欲仁”的意志中才能确立;也唯有在诗情-爱欲中起立的绝对主体性中才有了善的普遍性,是诗情给出了人性、天理,而非性理反过来塑造了情感。反观血亲伦理所注重的亲情,倒是诗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呈现,只不过随着生活样式的改变,诗情的表现也就不再局限于孝慈了。总之,伦理价值以诗情为本源,而非依据某个形而上者或形而下者。

诗情是境域化的,“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诗情在不同情境中呈现的各种样态,从中可以树立起诚而敬、“谨而信”的绝对主体性;绝对主体以“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为欲求目的,希望把爱欲推及所有,让每个人各得其宜。在孔子看来,孝悌的情感是本源的,而在不同场合践行孝、悌的则是各个相对的存在者,“欲仁”则是绝对主体从相对主体中的绽出。在相对主体看来,“仁”的目标似乎是瞻之在前又不可触及;而“欲仁”把相对性消融在“仁至”“亲仁”的诗情本源,并重新开显出绝对的主体性。绝对主体与仁的亲近,就在“欲”的绽出拉力中,那么绝对的主体性就是拉动所体现的时间性。①以“去实施普遍的爱”为目的,在“欲仁”的时间性筹划中,绝对主体观照出“万物皆备于我”的时空维度,由此把爱欲向前推向每个相对的存在者,这正是善的普遍性之所在。换言之,善是由绝对主体意欲的时间性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诗总是表达着普遍的事物;而普遍性在于即将发生的可能中,那么诗所关乎的是未来的可能。〔6〕而未来的可能性与其说在修辞(rhetoric)的推理中得到,不如说与辞句背后的情感和想象更为切近,这在亚氏诗学有关或然性、隐喻等诸多研究中表现得很明显。相比古希腊的修辞学,中国的早期诗歌以易经古歌的形式出现,而后才继以《诗经》。②与其说卦辞与卜筮方法有关,不如说是以诗的语言表达着守仁行义、居仁由义的德义,即以推行仁爱为目标、以道义立足于世的主体意欲。在最早的诗中,无论诗经还是易经,都是通过表述这种意欲来喻示普遍的价值追求的。

诗所要揭示的是普遍的善,这个目标在主体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意欲中,而这个捉摸不定的欲求目的是通过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从格律化的诗句中探寻这个难以把握的普遍性,就注定了诗的困境。①而如果回到孔子诗学的“思无邪”,(《论语为政》)则有助于超越这个困境。诗思之所以“无邪”,因为在诗思中没有主体与客体的距离,“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②随着距离感的消失,形而下的相对主体不复存在,融入了诗情的本源;同样在诗思中,绝对主体重新切合着无邪的诗情而诞生。思而不远,如同欲仁而仁至,同样表述着从相对主体的绽出,和绝对主体意欲的时间性发端。将诗思形于言辞就成了诗,诗以音律的抑扬揭示着主体性的隐现。诗的语言就是朱熹《诗经集传序》里讲到的“咨嗟咏叹”:

①关于诗的这个困境,最经典的表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67-68页。

②《庄子齐物论》:“吾丧我。”《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③海德格尔:“胡塞尔与黑格尔如出一辙,都按同一传统而来,这个事情就是意识的主体性”;“从黑格尔和胡塞尔的观点来看,哲学之事情就是主体性。”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65页。

④Parmenides: “What there is to be said and thought must needs be: for it is there for being, but nothing is not.” Kirk, G. S. et al.,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A Criticai History with a Sélection of Texts, 2d é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p. 247.

⑤“being as being”不应译为“存在之为存在”,而应译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意指作为众多相对存在者背后的终极根据的那个绝对存在者,亦即所谓“本体”(noumenon)(希腊语onta)“形而上者”。参见黄玉顺《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2卷第4期。

⑥《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7〕

从“有欲”“有思”到“有言”,主体性的意欲通过诗的“音响节族”兴起、呈现;同时也在这些节奏中,绝对主体借助诗的意象将自己相对化,以“比”的格式形成诗的主旨。当诗的情境借助诗句而具象出来,普遍的善就凝聚为一诗的主旨。如果伦理学是关于善的讨论,那么诗学既是儒学的话语样式,同样也是儒家伦理学的阐述方式。因此,儒家伦理可称为诗性伦理。

(二)诗性伦理的构成

若如海德格尔所说,哲学的事情就是主体性的事情③;同样,伦理学的问题首先就是主体性的问题。只不过相比较哲学意义上的“绝对主体”,伦理主体是具体而形下的,讲述着规范的建立和持守。也正因如此,伦理主体需要哲学上的绝对主体的支撑,而绝对主体又依赖诗情的奠基。根据诗情儒学的情-性-情的架构,在诗情的本源之上,依次建构绝对主体和相对主体,从而可以为儒家伦理提供一套诗性的诠释体系。

1.兴于诗:绝对主体性的确立

帕尔米尼底斯(Parmenides)曾说:“被说和被思者必须存在:存在者如是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④不论是“真”还是“善”,绝对形而上者就是被说出的存在者,只能在诗的语言中得以存在。帕尔米尼底斯的诗所创造的存在者是当下的、无时态的(tenseless),这一绝对的形而上者是诸多形而下者的终极依据。⑤而从儒家的“思无邪”可见,诗情同样是超越了时空的。在诗的吟咏中,诗思不断从其所描绘的意象中绽出,在新打开的时空维度中再度描画。诗思就是主体的爱欲,在其不断趋前的时间性中,超越有限时空的普遍的善成为主体的目标,而此主体也具有了先于时空的绝对终极性。

绝对主体不同于无时间(timelessness)的绝对空间存在物,它并不是一块寂静不移的石头,其超越性恰在其具有内在的生长性。这个生长性就是超时间的时间性(Temporality)。新旧时空切换的节律是由主体爱欲的时间性给出的,当这种节律以诗的格律凝固,主体就依格律的咏叹感兴和筹划着人伦化成的样式;“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孔子与曾点的默契就在这种“咏而归”中达成。⑥在儒家的诗论中,诗的格律映现出主体性的朗现,给出了价值的层级和人伦的次第。由于主体的时间性是超越而绝对的,故成为伦理价值的根据。

绝对主体性恰如王夫之的“日生日成”,在流俗的时间里似乎是屡迁的;但主体性不随流俗而沉沦,而从中绽出并重生。因而对流俗之物而言,绝对的主体性如僧肇所说的不迁之物。荀子常引《诗》证之:

《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荀子不苟》)

在诗书礼易的诵读修习中,君子使心志凝结于“一”,即独立不迁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在于“唯其时”而“当之”,依时间性而将爱欲推及世间万物,使其恰如其分、左右皆宜。俞樾认为,毛传以阴阳之道解释“左右”失于狭隘,而称荀子“以柔而立说”,以柔的方式“自立”,从而“不为物倾”;因而,《诗》中的“左之”“右之”不过是富有柔和节律的话语样式,表达着一种分寸感的把握,而此分寸感正是时间性的所在,即绝对主体性的基础“维德之基”。〔8〕

朱熹在《诗集传序》中的“自然之音响节族”〔9〕,就是主体时间性的体现,荀子称之为“中声之所止”,而《大序》将此描述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荀子劝学》:“诗者,中声之所止。”《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师培认为,《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与荀子“中声”句同,且列出荀子与《大序》多处关联,似于《毛诗》与荀子的师承之说有所印证。参见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不过在朱熹的解释里,情、欲是形而下的“人情”并从属于性,那么“自然”也就沦为一物。其实荀子的“性之质”是本源的诗情,由情-欲转化中树立的主体心性,是通过“直而温,宽而栗”的“自然”节奏抒发出来的,这个节律就是“中声”。诗的节律中,蕴含着绝对主体的超越性和价值的普遍性;只有在诗的言说中,才足以移风俗、厚人伦,诗既是绝对主体的给出者,也是形而下的伦理主体的终极奠基。

2.立于礼:伦理主体的建成

当诗的语言连缀成完整的意象,绝对主体在意境中现身,充实为相对的主体,与其面对面的世界也显现出来。相对主体与客体世界一旦照面,就在相互交往之中;而交往需要遵循着“行而宜之”的“义”,以及依据“义”而因事制裁的“礼”。礼规定着个人的行为仪则,只有立足于礼,才能使人性普遍的善落实为伦理价值和个人道德。

孔子的诗论其实就是关于各种伦理价值的界定,一首诗的旨趣就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关雎》的诗旨是“改”,这意味着这首诗的现实指向是,从“闻关雎”的本源情境中树立起“君子”思改的伦理主体,并建构出一个礼法的世界。而《樛木》所突出的相对主体性是“时”,《甘棠》所给出的是“报”,这些诗都在表达着与诗的特定情境相关的伦理价值。从绝对主体的兴起到相对诗旨的凝固,也是藉由修辞格律而完成的。例如,关雎与男女之别、君子之改的隐喻,就是“比”的修辞格律的体现;而“比”本身蕴含着主体性挺立的整个过程,即“相与”比叙的诗情-绝对主体的起兴-相对主体的价值。因此,个人化的德性与礼义可以通过修辞的方式阐述出来。

在特定的意境中,由绝对主体所充实的伦理主体是形而下的。比如《孔子诗论》由《甘棠》讲到“敬”“报”的德性时,也留意到“民性固然”,敬爱一个人,必尊敬其身份、喜爱其行为。《孔子诗论》第二十四简:“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民性中既含有普遍而形上的善,也有着势所必然的情性,因而,民性代表着形而下的相对主体,在群体中有着世俗的交往,呈现为有限时空中的性格特征,如“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又如“币帛之不可去也”。《孔子诗论》第十六、二十简。民性需要礼尚往来的交际来构筑,而诗的对仗、反复等修辞格正是这种构筑的模式。

绝对主体先于有限的时空维度,独立于其所筹划和构建的对象,不会在流俗时间中逐物而迁;而相对主体是物理时空里的存在者,因而是随时间空间的迁转而流变的。比如,《关雎》之“改”的德性,对应的是和乐恭敬、谨守容仪的伦理主体〔10〕;而这个相对主体未必固定在文王一人,而应举一反三,推及所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行为。荀子常引《诗经》里的“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毛诗》也有“仪,义也。善人君子,其执义当如一也。”①从心结于一到执仪如一,德性与仪则并具于伦理主体一身,《论语学而》的“三省吾身”就是依据德性自我检查。但这并非根据一定规则进行封闭的自查,而是在顾及周围的他者中,对亲近者“狎而敬之”,对位尊者“畏而爱之”,直到行为使自己心安为止,这就获得了“迁”“改”的德性。(《礼记曲礼上》)因此,合礼的行为在细微枝节上是可以有所出入的,而并不违反总体的德性与仪轨。②简言之,符合相对的伦理价值的礼仪,是在交往行为中求得心安的过程,比如从“愠于群小”的忧心、临深履薄的审慎中,才得到了“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的伦理准则。③而这个由危而安的迁改过程,也是思安而得安、欲仁而仁至的绝对主体性的确立;换言之,绝对主体性就是在相对主体言行的绽出中得以确立的,这个确立也是绝对主体充实为伦理主体的过程。

①荀子与《毛诗》的文本,都引自《曹风鳲鸠》中的“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参见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76页。

②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

③《诗经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荀子臣道》:“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焉顾之,潸焉出涕。”

④《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明〕王畿:“克’是修治之义。克己犹云修己,未可即以己’为欲。克己’之己’即是由己’之己’,本非二义。”《格物问答原旨》,《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六,明万历43年刻本。

⑥〔明〕罗汝芳:“能己复礼,则天下归仁。’能复,即其生生所由来;归仁,即其生生所究竟也。”《近溪子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0,280页。

⑦《论语宪问》:“(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绝对主体的言说是温顺的诗性,左右宜之、节律柔和;而相对主体的话语则需要“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荀子性恶》),因而对应的是严谨的诗性。柏拉图的修辞术以辩证法为依托,而儒家诗学则以严密切实的赋象比义来应对德义的要求。但严谨的逻辑性依然奠基在温柔敦厚的诗情之上,只是以赋辞的外表连缀起比-兴的节奏。孔子所谓“立于礼”,就是在礼义的言行中树立起温恭而审慎的伦理主体,作为“兴于诗”的绝对主体性的下贯。从诗情本源中树立的绝对主体性,在伦理主体的话语中得到了扩充;而伦理话语也只是以一种缜密的修辞技术,保守着君子人格的诗情奠基。

(三)诗性“正名”:诗性伦理的两个维度

儒家伦理可以用诗的修辞来阐述,而修辞本身也是“正名”。诗性的正名体现为“克己复礼”与“礼有损益”两条线索,前者是伦理体系的规范性维度,后者是其时间性维度。规范性维度是一根横轴,关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既定时空中的展开;时间性维度则是根纵轴,围绕着它,主体性随诗情流转径自呈显与隐没。这两条轴线是相互交汇、互为支撑的。

1.克己复礼:诗性伦理的规范性维度

孔子有关伦理的学说,以克复之道为核心,克己复礼是“为仁由己”的方法。④复礼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归仁”,把普遍的爱辐射到世界中去,这是通过“克己”实现的。在程朱理学的解释中,克己就是克制私欲,但这个观点遭遇了阳明后学的反对。王龙溪指出,“克”有修治的意思,克己就是由己、修身。⑤罗近溪则认为,“克己”就是“能己”⑥,就是在遵循礼的言行中,敞开自己的全部可能,挺立自己的主体性。当今儒者杜维明也认同,克己就是修身。〔11〕其实,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首先,“己”是有私欲的,并且情欲有逐利趋恶之势,即《诗论》中的“民性固然”,这是需要克制的。然而“己”的另一面是主体性,在礼的言行中完成自我充实,以此节制前一个自己。“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如果把“克”解为克制,也并非孔子所反对的“克伐”⑦,而是节制与运化。节欲是通过视听言动完成的,在与人交往中时刻省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塑造出端悫温恭的君子人格。复礼就是制定名约,使自己和他人都手足有措,这是孔子与荀子“正名”的初衷;而名约本身也是在日常的言行中约定俗成的,并且行为也可以化约为语言。奥斯汀认为,一切言语最终都是行为。芬格莱特引用了他的观点来解释孔子的“正名”思想,指出语言是礼仪的本质,并以“仁”为“在礼’中塑造自我”。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11,42页。那么,约定俗成就是以话语建构主体性的过程,既是克己也是复礼。

在绝对主体性的确立中,一切行为、意象、包括音乐和画面的上手印象,都可诉诸超越的诗性叙事。而当上手态充实为在手态,行为被界定为仪式,节奏感形成了诗句的修辞格,所有的意象与主体性本身一道被对象化为有限存在者,绝对主体的诗性话语就相对化了。当语言从上手的意象转为在手的摹状,一个有形态、有方所的个人存在者也随之出现;其所居处的空间形态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决定了它的行为延展的方向。《荀子正名》:“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方所固定,性状随时间改变者为一个实体或个体,这是“正名”元语言中的一条。不过,行为的方向虽是多样的,但并不偏离“执义如一”的君子风范,只是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诗性和声。如《荀子不苟》所描述的:“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这是对其所引《诗经》中的“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君子人格的充实,也是对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理念的充实。从形而上的心性人格,到形而下的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就在不断返归本源的诗性叙述中重建主体。因此,外在的话语规范、修辞格律,都以温柔的诗情为本,以诗性的克复为道。

孔子与荀子的诗教,都常引用诗来讨论政治伦理的建设。例如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学诗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的政事需要,而非仅止于陶冶性情,这喻示了绝对主体向相对主体充实的必要性。荀子也批评“《诗》《书》故而不切”,而只有践行礼义的师法操持中,才能落实诗书的教义。否则,“不道礼宪,以 《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劝学礼论》)这再次申明了,复礼、正名都是以诗为奠基的,而诗的言说必须和礼义的行为相结合,始于诵诗,进而“道礼宪”,伦理主体才能得到充实。从“诗无隐志,乐无隐情”到“文无隐言”,也就是由“默语”到“辩言”,由“道言”到“人言”的转化。《中庸》:“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行之有出处,言之有默语,依时而定。”《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智也;默而当,亦智也。故知默,犹知言也。”中国哲学中,形而上学常被称作对道的言说,或“道言”,形而下学则为“人言”;人言不能越界入于道言,而道言可以充实下贯为人言。因此,“克己”就是“成己”“能己”,同时也就是“复礼”。简言之,克己复礼就是从诗性语言中建立绝对主体,并在礼义论辩中将其充实为伦理主体的话语建构。

2.礼有损益:诗性伦理的时间性维度

绝对主体向相对主体的下贯是通过诗性语言的对象化实现的:先从诗性的道说中成就了“大人”,这个大人又会在自己的话语中,自我充实为身心并具的个人,也就是形而下的“小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如果把绝对主体的“道言”作为元语言,那么由元语言给出的对象语言就是相对主体的伦理话语“人言”,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所要给出就是这样的语言层次。〔12〕如上文所述“克己复礼”,正名同样既是正人之名,也是正礼之名;换句话说,正名就是在道言向人言的转化中,不断重建着礼的规范,从而推进礼的沿革,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礼有损益”。《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虽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其实他不但删订六经,自己也有创作。他注重从文本的沿革中把握意义的损益,而对这种损益的判断不以某种静态的形而上学结构为中心而展开,而是将意义在文本延续中的彰显当作一种诗性的历史书写。从文本延续的差异中,他不是要去还原一个最初的本源在场者,而恰恰是在现下的文本中把握本源存在。“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从“郁郁乎文”的诗性意象洋溢中,伦理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郁郁”的这种充实是立足于“监于二代”的绝对过去之上的,同时又作为孔子当下的本源体验,并在新主体的充实中再度成为绝对过去。当下“郁郁乎文”存在者在回归诗情和主体重建中隐藏为绝对的过去,主体才能立于全部历史踪迹之上,作出未来的筹划并进行自我的充实,这就是“述而不作”中的“作”。

“吾从周”是基于文本痕迹的阐释,这种阐释既是“述”也是“作”,意义在述与作中完成了创造中的延续。述作除了是与历史文本的交谈,也可以是当下与人面对面的言谈和行为。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乡党》:“入太庙,每事问。”,并非因为孔子不懂得礼,而是他认为,礼就是在问答的交谈和行为中被构建起来的。主体性在对谈中失而又得的逆向重构,是诗之所以“起予”的时间性体现,伦理主体因此得到充实,礼也因此而得以损益。

孔子论诗的时间性,在荀子的文本中表现为从法先王向法后王的过渡。先王之道与后王之道的一以贯之是通过“径易不拂”来表述的,而径易不拂正是从言谈上对约定俗成的历史性展开。从约定到俗成,儒家诗性伦理跟随诗性的节奏,沿着“径易不拂”的轨迹,趋于“稽实定数”的规范制定。约定俗成、径易不拂、稽实定数是《荀子正名》中列举的三条制名之枢要,也是“正名”元语言的主体。参见王堃《自然语言层次的伦理政治效应以荀子“正名”伦理思想为中心》,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这三条制名之枢要构成了儒家诗性的元语言,以此成为每个新的历史情境中伦理话语沿革的根据。无论“克己复礼”还是“礼有损益”,都是从不同侧面描述主体性的充实和规范的成立,而这是在诗性的修辞中构建出来的。儒家伦理就在这个诗性的话语系统中得以成立,故可称为诗性伦理。

〔参考文献〕

〔1〕王堃.德性伦理还是诗性伦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2(2).

〔2〕王堃.诗情的奠基论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现状〔J〕.美与时代(下),2012(4).

〔3〕王堃.诗情儒学苏轼儒家思想与文艺创作之关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4〕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10-313.

〔5〕李存山.《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J〕.孔子研究,2003(3).

〔6〕Aristotle. A Hypoth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Poetics II〔M〕//Poetics 1, with the Tractatus Cioslinianus.trans. ty Richard Janko .Indianapolis: Hackett, 1987:51.

〔7〕〔9〕〔10〕〔宋〕朱熹.诗集传序〔M〕//朱子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0,350,402.

〔8〕〔清〕俞樾.荀子诗说〔M〕//曲园杂纂:卷六.春在堂丛书(四).光绪九年重定本:5.

〔11〕杜维明.建构精神性人文主义从克己复礼为仁的现代解读出发〔J〕.探索与争鸣,2014(2).

〔12〕王堃.自然语言层次的伦理政治效应以荀子“正名”伦理思想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4.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第4篇

1.人工智能: 是计算机科学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一个分支

2.近期目标: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并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

3.应用: 博弈,定理证明, 机器翻译, 专家系统, 模式识别, 机器人学, 智能控制, 神经生理学

第二章

1.知识的种类: 事实性知识, 过程性知识, 行为性知识, 元知识

2.知识的要素: 事实,规则,控制,元知识

3.知识的表示: 谓词逻辑, 产生式规则, 语义网络, 框架表示

4.谓词一般表达式: P(x1,x2,,xn)

5.谓词逻辑表示法: 定义谓词, 用连词或量词把谓词公式连接起来, 从外到里层层细化

6.推理机: 规则解释程序, 控制系统规则库与数据库,负责整个产生式系统的运行,决定问题求解过程的推理

路线.主要工作: 匹配器,冲突消解器,解释器

6.语义网络: A-kind-ofA-member-ofIs-aPart-ofHaveCan

7.多元关系的语义网络表示: 添加关系结点, 动作结点, 事件结点, 情况结点

8.框架表示: 框架名, 槽名, 侧面, 值

(1)横向联系: 一个框架的槽值或者侧面值可以是另外一个框架的名字

(2)纵向联系: 具有集成关系的框架之间构成纵向联系, 下层框架可以继承上层框架的槽值.

第三章

1.状态空间法: (1) 选择状态, 描述操作(2)定义初始状态集合, 目标状态集合, 及操作符集合

例: 2层汉诺塔 A(1,3)---B(1,2)---A(3,2)[操作标识有向边 状态标识节点]

2.问题归约:(1)问题初始描述(2) 一套把问题变为子问题的操作符(3)一套本原问题描述

例: 3层汉诺塔三元组标识状态S=(i,j,k), i,j,k表示A,B,C所在的钢针号

3.与或图: 如果一个原问题既需通过分解, 又需通过变换,才能得到本原问题,其归约过程可以用与或图表示

4.端节点: 在与或树中, 没有子节点的节点

终叶节点: 本原问题所对应的节点

终叶节点一定是端节点,但是端节点不一定是终叶节点

5.可解节点与不可解节点

任何终叶节点都是可解节点不为终叶节点的端节点是不可解节点

“与或” 节点的可解性与子节点的关系

6.盲目搜索:

(1广度)扩展的子节点放在:Open表的尾部

(2深度)扩展的子节点放在:Open表的首部

(3)有界深度:根据题目确定dm并调整,

(4代价树)g:n2()gn1(c)n1n(2,从Open表的前取从Open表的前取)

广度:按照代价对Open表中的全部节点,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深度:按照代价对Open表中的刚扩展节点,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选择一个代价最小的节点

7.启发式搜索:

(1) 度量节点的希望的量度f(n)

(2) 有序搜索: 在Open表中选择f最小的节点作为扩展节点

(3)A算法:

估价函数:f(n)g(n)h(n)

g(n):S到n的实际代价 每步都要用f(n)对Open表中的节点排序h(n):n到Sg的估计代价

(4)A算法: h(n)h*(n)使h(n)尽可能大,充分靠近h*(n)

f(n)g(n)h( n)

8.与或树搜索: 自上而下搜索, 自上而下标示

(1)应用分解或者等价变换对当前节点扩展

(2)设置指向父节点的指针

(3)多次调用可解或不可解标记过程, 直到初始节点被标记为可解节点或不可解节点 广度: 深度:*

9.有序搜索之解树代价

(1)终止节点: h(n)0n不可以扩展且不是终止节点: h(n)

(2)或节点: h(n)minc(n,ni)h(ni)

c(n,ni)h(ni)与节点: h(n)

maxc(n,ni)h(ni)

10.希望树: 自顶向下扩展节点, 自底向上, 修正代价估值

11.博弈树: e(P)e(P)e(P)与~min或~max与或交替出现 12.~剪枝:

(1) 与:min子节点倒推值或:max子节点倒推值

与:当前值父节点值(2) 则剪枝 或:当前值父节点值

第四章 推理技术

1.子句集的求取:

(1)消去蕴含和双条件符号

(2)减少否定符号辖域

PP

(PQ)PQ(PQ)PQ

(x)P(x)P

(x)P(x)P

(3)使不同量词约束的变元有不同的名字

(4)消去存在量词 (个体常量替换, 函数替换)

(5)化为前约束(量词左移), 使得每个全称量词的辖域都是整个公式

(6)化为合取范式

(7)消去全称量词

(8)消去合取词

(9)更换变量名

2.归结原理:

(1)定理证明: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第5篇

早上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和你们讲话。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在电视上看到,在非洲,孩子们饿死。我们从不想看到饥饿的孩子。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死亡。 那么我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

我想提醒大家,我们有共同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掌握一些知识,而且要提高我们的能力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世界里,即使在非洲,阳光灿烂,天空是蓝的,田野是绿的,河水清澈,孩子们为每一个男孩和女孩唱着爱的歌。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第6篇

2. 2018年开年,朝韩借平昌冬奥会实现高级别会谈、朝韩领导人会谈和朝美领导人面晤分别拟议和准备,给紧张对抗已持续很久的朝鲜半岛带来了令人期待的缓和气息。而前两天刚揭晓的中朝领导人会晤消息,则把这一阶段的新动向带入高潮,并因此使地区形势缓和局面更加完整。

3.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3月31日被捕满一年。针对朴槿惠所涉多项罪名,检方要求判处她30年监禁,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定于6日作出一审判决。韩国媒体援引分析师的话报道,朴槿惠的量刑可能比好友崔顺实重,但面临终身监禁的可能性不大。

4. 埃及官方《金字塔报》日前报道说,埃及总统选举初步计票结果显示,现任总统塞西在选举中胜出,获得连任。根据埃及全国选举委员会此前公布的日程,正式计票结果将于4月2日公布。分析人士指出,埃及民众对塞西首个任期的政绩投下了“信任票”。然而,塞西未来执政将面临严峻的经济和安全挑战。 5. 当地时间3月30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一项有关签证的待审议新规定。新规定要求签证申请者提供过去5年在指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信息;申请者也可以自行选择提供非指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信息。

6. 埃及全国选举委员会主席拉欣易卜拉欣4月2日宣布,现任总统塞西在2018年埃及总统选举中赢得97.08%的有效选票,成功获得连任。

7. 据朝中社4月2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1日偕夫人李雪主在东平壤大剧院观看了访朝韩国艺术团在平壤的演出。

8.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外长马斯4月1日表示德方希望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对话,并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

9. 日本政府4月3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批准2019年天皇退位和皇太子即位相关仪式的基本方针。

10. 普京4月3日在安卡拉指出,英国国防部旗下最大的波登当实验室承认,暂未能准确辨识出用作毒害斯克里帕尔父女的神经毒剂的制造源头,普京表示在缺乏具体资讯下,“反对俄罗斯运动建立的速度简直匪夷所思。”他希望4日和禁止化武组织的会议,能为事件划上句号。禁止化武组织透露是俄罗斯要求开会,英国则批评俄罗斯希望借会议转移视线。

11. 针对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对华301调查征税产品建议清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4月4日发表谈话,表示中方坚决反对,并将于近日依法对美产品采取同等力度、同等规模的对等措施。

12. 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张向晨4月4日发表书面声明说,美国根据301调查报告公布拟对华采取的关税措施,蓄意严重违反世贸组织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则和精神,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对此,中方强烈谴责,坚决反对,并准备对美产品采取对等措施。

13. 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4月4日前往北京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14.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丹尼尔罗萨里奥4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欧盟注意到美国公布了依据301调查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建议清单,反对任何有违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贸易措施。

15. 4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见习近平主席特使、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普金表示期待今年6月再次访华并利用各种多、双边场合与习近平主席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希望俄中关系取得更大发展,这对两国和世界都有利。

16.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吴海涛4月4日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化学武器,同时重申政治解决是叙利亚问题的唯一出路。

17. 俄罗斯总统普京4月3日抵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开启为期两天的访问,这是普京再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的首次出访。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与普京当天在安卡拉出席土俄高级别合作理事会会议,双方就加强国防、能源等领域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18. 阿富汗帕杰瓦克通讯社4月4日在其官网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阿各地3月共发生171起袭击事件,造成1018人死亡,另有792人受伤。 19. 当地时间4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声明说,他已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考虑再对中国1000亿美元出口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分析人士和投资者认为,美国这一最新举动虽然有可能是虚张声势,但已给美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

20. 4月4日,土耳其、俄罗斯和伊朗三国领导人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举行会晤,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达成多项共识。美国白宫发言人同日表示,美国将把在叙利亚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任务移交给当地武装力量和地区盟国。 21. 因“亲信干政”事件被逮捕的韩国前总统朴槿惠4月6日被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24年,并处罚金180亿韩元(约合1.06亿元人民币)。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

人工智能简介范文第1篇智能清洁机器人设计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徐晓冬0智能清洁机器人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2)班 CK Star 摘要:智能清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