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想之光闪耀范文
让理想之光闪耀范文第1篇
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在世界各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信仰”。对信仰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共产主义理想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共产主义理想登上历史舞台,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了亿万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共产主义也由一个政治理想演变为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这些,都是由信仰点燃的熊熊烈火。
共产主义信仰照亮了中国求存图强之路,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正是共产主义信仰,支撑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生死时刻,勇于舍生取义、坚贞不屈,即使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在上绞刑架前慷慨陈词:“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夏明翰在临刑前的最后时刻,昂然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备受人们爱戴的江姐,在敌人施用老虎凳、带刺的钢鞭、电刑等各种酷刑下,留下了铮铮誓言,“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正是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以血肉之躯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才使中国发生了改写历史的沧桑巨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丧失了信仰,就丧失了希望。建党90周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在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特别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精神滑坡、理想信仰丧失问题比较严重,直接间接引发了腐败问题,并有蔓延滋长之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及到党的生死存亡!我们能否经受考验,很大程度在于我们能否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惟有坚守,才能保持革命本色,自觉拒腐防变,永葆革命青春!
信仰,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一个政党信仰的生命力,体现在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对于重庆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而言,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一部《红岩》,塑造了先烈们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英雄群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一本《忠诚与背叛》,诠释了红岩精神,还原了真实的红岩,产生了灵魂的拷问。生活在这片红色沃土上,重庆的广大党员、干部得天独厚,长期接受着红色文化的熏陶。今天,我市红红火火的“唱读讲传”活动,成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强力引擎”,它让人们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信仰之光照亮了我们的前进之路。当前和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传承与创新,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把“唱读讲传”活动坚持下去、推广开来,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从而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让共产主义信仰的灯塔高高矗立!
让理想之光闪耀范文第2篇
1 树立人文观念, 培养人文精神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 作文就是育人的“摇篮”。学生从小在作文中塑造心灵、放飞理想, 在作文中经受美的熏陶和感情的洗礼, 从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成长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鲜活生命, 这是每一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牢固的“人文”观念, 把接受人文教育看成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文明生活的条件和风范。引导学生关怀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尊重和敬畏生命, 追求美好、健康的人生境界和多样化的生活, 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 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
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学习感悟。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古今中外经典不朽之作, 如《那树》、《社戏》、《桃花源记》、《我的叔叔于勒》等。教师在授课时, 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优点, 突出学生学习时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人文精神和情怀。如通过教学《故乡》、《麦琪的礼物》等课文,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况味, 品味人间真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通过教学《岳阳楼记》、《武松打虎》、《隆中对》, 让学生充分感知人物鲜明的个性色彩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陶冶学生的人生情操, 塑造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教学《白杨礼赞》、《草木篇》, 让学生感受草木情深, 并在情中悟理, 培养学生“爱”的情怀。其次是充分挖掘社会与自然中的人文资源, 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 游览自然风光, 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到村社, 走到田间地头, 去感受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习以为常的、最朴实无华的关爱、帮助和体贴, 感悟人间真情。
2 丰富情感体验, 积累写作素材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课标的要求再明确不过了。可是, 我们的好多学生作文喜欢凭空编造、任意拔高, 导致作文内容虚假、矫情横生。究其原因, 能把责任都推到学生的身上吗?反思之中, 我们应该看到, 狭小窒息的生活空间, 静态封闭的教学体系, 学生整天被关在“三味书屋”, 远离向往的“百草园”, 成了静态生活的旁观者甚至局外人, 难免思想僵化, 文思枯竭, 写出的文章自然干瘪乏味, 体现不出生活的亮色和人生的曲折美好。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单纯的心血来潮并不济事, 单靠有心要创作的意念, 也召唤不出灵感来。谁要是胸中本来没有什么内容在活跃鼓动不管他有多大才能, 他也决不能单靠这种意愿就可以抓住一个美好的意思或思想, 产生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因此, 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该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应该拓宽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 把自然、社会变成学生情感体验的场所, 把美丽的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人生还给学生, 让他们用眼去细察, 用心去感悟、去理解。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大潮中, 人的因素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天的新人、新事、新气象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深入社区, 感受社会变革, 聚焦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战天斗地的伟大力量, 挖掘、感受人性美, 通过采访调查,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积淀浓厚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这样写作的源泉永不枯竭, 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3 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作文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个性化的观察、积累, 个性化的认识、表达。让个性在作文中闪光, 让学生在作文中健全人格, 成长为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生命的孤本, 这是作文“育人”功能之所在。叶老曾这样说:“文当然要做的, 但要紧的在于做人。”陶行知先生更是这样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但是, 传统的作文教学, 学生处在忽视个性甚至完全不允许有个性存在的强迫和高压之下, 他们获得的人格力量只有憎恨、愤怒和叛逆;他们的作文难免无病呻吟、随波逐流。“江河放舟天地宽, 草原跑马任驰骋。”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写作的空间, 大力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生机勃勃的写作氛围, 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 如把教师布置成医院、商店甚至法庭, 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的有关视频, 点燃胸中激情, 放下心理包袱, 无所顾虑的自由写作, 并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我手写我口, 我口表我心。”要让学生把写作提升到生命的层面, 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要让作品浸透着学生自我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让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以此达到文如其人, 人文合一的目的。另一方面,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强化学生求异求新的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多写诸如《嫦娥二号自述》、《假如我是》、《三年后的北川》、《登上火星》等想象作文, 允许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地进行创造想象。在讲评时,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才能, 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造意识, 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起更浓的创新欲望。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课改要求出发, 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阳光, 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健全完善学生的人格, 以此来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有用人才。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 健全完善学生的人格特征, 让作文教学沐浴“人文”的灿烂阳光。一是要通过挖掘教材经典课文以及社会与自然中的人文资源, 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二是通过拓宽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 把自然、社会变成学生情感体验的场所, 让他们用眼去细察, 用心去感悟、去理解,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积淀浓厚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三是积极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让学生把写作提升到生命的层面, 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理想之光闪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