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
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第1篇
研究方向及专长:
主要进行口腔疾病的基础研究:?口腔肿瘤发生及转移机制研究
?颌骨破坏与修复机理的研究 ?口腔材料及器械安全性能生物 学评价
主要经历与成就:
1977年 北京医学院口腔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颌面外科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0,4~1992,5年 在美国UCLA School of Dentistry 做博士后研究员。1994,2~5月 在美国UCLA School of Dentistry 客座副教授。1999,12~2000,3 台湾中山医学院牙医学系客座副教授。1993年获硕士导师资格,共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 10 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副导师)6 名。
共获得科研资助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985工程项目1项,卫生部科研资助1项。发表论文30余篇, SCI收录7篇。参编专著2部,教材1本,译著3部。现任《上海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山东医药》编委。《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通讯编委。
李自力,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出生日期:1964年11月2日 工作科室:口腔颌面外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 口腔颌面部各种发育性、继发性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的诊断和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就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住院医师。1993年为主治医师,1998年为副主任医师,2000年获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发表科学论文30余篇,其中8篇为第一作者;参加了4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参加1部口腔颌面外科长学制教材的编写;2003年作为研究参加者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1等奖一次。 (3)学术团体任职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颌外科学组成员
刘宇
男
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1年4月 科室:口腔颌面外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发病机理及治疗,牙槽外科疾患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1997年毕业于日本昭和大学齿学部,获博士学位。2005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3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合著编书2本。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科研方面曾先后进行了口腔下颌骨骨折、血管瘤、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血管瘤研究方面,2005年开始进行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关于应用VEGF的siRNA和VEGF受体抑制剂Su6668治疗血管瘤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包括利用RNAi技术阻断VEGF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同时结合应用VEGF受体抑制剂来抑制血管生成,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技术的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毛驰
男,1966年5月出生于浙江。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8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翰章教授,1989年转为博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199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1997年调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3年晋升为教授。曾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在日本鹤见大学齿学部第一口腔外科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修学习1年。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成员,《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主要从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显微外科及修复与重建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自1999年以来,已完成游离组织瓣移植近2000余例,发表论文100余篇
姓
名: 伊彪 性
别: 男
出
生: 1962年12月31日 出生地: 北京市
1980年9月~1987年7月 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7年8月~1990年8月 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
1990年9月~1995年7月 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博连读,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5年8月~今 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颌外科学组副组长
目前主要从事各类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工作 周永胜
男,口腔修复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口腔修复科主任、院纪委副书记。 出生年月:1972年1月 科室:口腔修复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修复临床研究,骨组织工程研究。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94年、1998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分别获医学学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教材编写情况
迄今共发表论著26篇,4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如Biomaterials, Tissue Engineering上;参编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教材《口腔修复学》、《固定修复的临床设计》等专著及教材。 (3)主要的科研业绩
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优化设计的临床研究、骨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研究、抗菌化树脂基托及抗菌化口腔材料的研究等。尤其在骨组织工程研究方面,率先开展了人脂肪基质细胞结合人富血小板血浆构建注射型组织工程化骨的研究,为构建一种副反应小、易于获得、易于操作、易于临床推广的组织工程化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biomaterials上发表。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北京市海淀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国际口腔修复学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Prosthodontics)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郑刚
男
口腔材料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52年3月
科室:口腔材料研究室
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材料物理机械性能评价研究,特种粉体材料的开发;各种口腔材料应用性能评价手段的开发研究与设计。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系,1993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1月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论著15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3篇被EI收录; (3)主要的基础科研业绩
a.
通过实验发现并证明,牛牙及人牙的牙釉质表面粘接强度具有方向性,已发表论文3篇。
b.
开发了利用激光测量复合树脂固化收缩量的评价手段,已发表论文。
c.
利用三轴力学传感器开发研制了牙科正畸用钢丝力学特性评价测量装置,已发表论文。 d.
研制开发了口腔充填材料三体磨耗试验机及磨耗试验方法,已发表论文,并将此方法纳入国家行业标准,用于评价各种充填材料的耐磨耗性能。
e.
主持和参与起草口腔材料国家行业标准8项,部分发布实施。 f.
具有固位力外形微细填料高效制备方法的开发,部分完成。
g.
国家发明专利(第三发明人)
¨
具有固位力外形的复合式无机填料颗粒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ZL 94107347. 5 ¨
含有固位力外形无机填料的合成树脂牙材料及其制造方法,ZL 97117022.3 h.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
往复旋转挤压式牙科材料搅拌胶囊,ZL 02282137.6 ¨
双轴复合运动式球磨机,ZL 02208720.6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口腔材料和器械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审稿人,《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审稿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
张祖燕
男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党委副书记、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
出生年月:1963年1月
科室:口腔放射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涎腺非肿瘤性疾病诊治,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临床及影像学研究;②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影像学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骨代谢研究。
主要经历与成就:
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9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1998年在日本九州齿科大学学习,2000年获齿学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成员,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会(IADMFR)教育委员会委员。
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华口腔医学会青年医师优秀论文三等奖,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课题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参加编写专著9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 Oral Radiol Endod》杂志审稿人
张笋 女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出生年月 1966年3月 科室 儿童口腔科
研究方向与专长 低龄儿童龋齿 儿童牙外伤 儿童牙周粘膜疾患 研究工作集中在龋齿治疗和预防,年轻恒牙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儿童牙外伤。 主要经历
199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0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工作至今。1997年11月-1998年2月赴日本九州大学齿学部小儿齿科学教室访问研修。2004年晋升副教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学会会员,国际儿童口腔医师协会会员,日本儿童牙外伤协会会员,家庭医学杂志编委会编委。 工作至今多次参加国内外会议,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参加编写口腔预防保健及教科书等专著3部。现任教学秘书,承担大学本科生理论课、提高课讲授,承担进修生、研究生临床工作指导和考核评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高露洁教育三等奖。近几年负责指导本科生综述写作,目前指导在读硕博连读生1名。
张清
女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科室:牙体牙髓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主攻研究方向是非龋性牙硬组织疾病病因及防治临床研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楔状缺损病因及防治研究;②牙酸蚀症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③牙髓根尖周病手术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主要经历与成就:
于1988.8至今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2000年获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1 .5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教授;2004.5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2003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1999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200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参编教材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目前在读硕士生2名;目前兼任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
岳林
女
牙体牙髓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1年5月
科室:牙体牙髓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牙髓病,龋病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4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6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99年英国Unilever Dental Research Center 学习,20012002美国哈佛大学The Forsyth Institute博士后研究。
(2)论著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40篇;参编著作12部,主译专著1部;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2002年),北京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1998年)。
(3)医教研特色及业绩
①临床擅长牙髓病的诊治、疗效评估,疑难牙体牙髓疾病的诊断和整体治疗设计。
②擅长教学,成功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5届,全国大型讲座多次;主持系列根管治疗教学改革项目,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点教改项目1项(2008),于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7篇;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1部(2000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8年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部长学制教材2部(2005年,2007年)。 ③从事牙髓病学研究和龋病发病研究二十年,主持完成国家教委留学启动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卫生部中标项目2项、北京市首发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常委;《上海口腔医学》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编委,《现代口腔医学杂志》和《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审稿人;卫生部医师资格(口腔类别)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试题开发专家、命审题委员,北京市口腔类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和外国医师考试主考官;北京市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海淀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杨亚东
男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2年10月 科室:口腔修复科
研究方向:口腔修复技术与材料的临床应用研究 主要经历:
1991,7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96,10-1998,9由国家教委公派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齿学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8晋升为副教授;2008,8晋升为主任医师。 业绩:
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编专著及教材4部;译著2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 主要社会兼职:
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疗鉴定专家。
徐莉
女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科室:牙周病学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主攻研究方向为牙周炎的发病机理和牙周病临床应用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牙周炎的全身和局部危险因素研究(如吸烟、遗传因素、牙根形态的研究);②牙周炎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牙周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主要经历与成就:
1988.8-至今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和口腔医院任教,1997.12-1998.12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牙科中心访问学者;2000年、2005年分获北京大学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8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2006聘为硕士生导师。
1993年来多次承担院新技术新疗法和院青年基金项目,还曾分别获得
一、
二、三等奖。是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科技项目863计划基金和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特殊专项(“九八五”工程)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参加者和子课题负责人。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和翻译文章40余篇,其中英文文章6篇,SCI收录文章5篇,参与4部教材和专业书的编写和翻译工作,培养和协助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5名,目前在读八年制博士生1名。目前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专委会委员和秘书,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编
王晓燕
女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71年11月
科室:牙体牙髓科
牙体牙髓科副主任
研究方向及专长:主攻研究方向是牙体牙髓病和口腔生物材料。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口腔生物材料的研发;②口腔材料和修复技术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价;③口腔粘接材料的机理研究。
主要经历与成就:
于1994年起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任教;1997-2000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进行临床技能训练,获口腔医学博士;2003-200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科研训练,获哲学博士。2007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教授,聘为硕士生导师。
本人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部级、院级和横向研究课题8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并参与《牙体牙髓病学》教材的编写;目前是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的论文评阅人;2004年获国际牙科研究组织(IADR)东南亚分会(SEA)牙科材料研究最佳论文奖;已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目前协助培养在读博士生3名。
王伟健
男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53年7月 科室:口腔预防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主攻研究方向是口腔流行病学与口腔公共卫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口腔健康调查方法研究;②龋病和牙周病预防临床试验研究;③社区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 主要经历与成就:
于1981.4 - 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任教;1989.10-1991.2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牙学院口腔公共卫生研究生班毕业;1999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3.8晋升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2007年任口腔预防教研室主任。
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先后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英国保罗基金会(BORROW FOUNDATIO)等多个国际口腔预防合作项目的课题研究。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第1完成人);2002年获北京市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1项。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1篇,参编专著及教材4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目前在读硕士生2名。目前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副秘书长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专家。
谭建国 男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6年12月 科室:口腔修复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牙本质粘接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的研究②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牙本质粘结老化的研究 。
主要的临床研究方向为牙齿美学修复、口腔修复的生物力学研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牙齿的色彩学研究、纤维增强树脂桩的研究和牙周夹板的生物力学研究等。 主要经历与成就:
1983.8-1988.7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口腔系,获学士学位;1990.8-1994.7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9,4-2000.4在日本昭和大学齿学部作访问学者。 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副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郑树国,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儿童牙科学院士。口腔预防科主任。 出生年月:1968年1月
研究方向:1)釉质发育缺陷及其与龋齿易感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2)牙齿发育异常的临床序列治疗及其致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3)ECC的易感因素及综合防治;4)儿童口腔疾病的跨学科联合研究:儿童磨牙症跨学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 临床专长:1)婴幼儿早期龋(ECC)的综合防治;)儿童牙外伤的序列治疗;3)咬合诱导;4)疑难儿童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5)母婴保健与牙齿发育。 主要经历与成就:
1986-1992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92-1994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96-200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治医师、讲师,1997年访问学者,去德国进行牙科生物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交流;1999年访问学者,在日本大学松户齿学部进行牙齿发育的分子生物学合作研究;2000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2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访问学者去香港大学牙学院进行临床和教学学术交流;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6年担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副主任,主管教学和科研工作;2007年访问学者去英国London University, King’s College进行学术交流。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儿童牙科学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口腔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编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和《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的审稿人。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杂志发表论文25篇。作为主编和编者,出版专著及教材八部。2001年获教育部“985”行动计划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科研启动基金,2002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04年获全国牙病防治基金,还有200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然科学基金,2002和2007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临床新技术新疗法重点项目基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1名。
沈嵩
男
出生年月:1967年2月 科室:牙体牙髓科
牙体牙髓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副主任。
研究方向及专长:龋病微生物学,牙体缺损的美学粘接修复,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在牙体牙髓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200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牙医学院,获哲学博士(PhD)学位。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工作至今,历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7年10月获硕士生导师资格。
论文发表情况:
发表论著13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SCI收录论文3篇,参与编写口腔医学教材2部。
主要论著:
Shen S, Samaranayake LP, Yip H-K and Dyson JE (2002). Bacterial and yeast flora of root surface caries in elderly, ethnic Chinese. Oral Diseases 8(4): 207-217. Shen S, Samaranayake LP and Yip H-K (2004). In vitro growth, acidogenicity and cariogenicity of predominant human root caries flora. Journal of Dentistry 32 (8): 667-678. Shen S, Samaranayake LP and Yip H-K (2005). Coaggregation profiles of the microflora from root surface caries lesions.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50 (1): 23-32. 郑春艳 沈嵩 高学军 毛秀萍 (2005). 第一恒磨牙窝沟菌群组成.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3): 274-276. 郑春艳 沈嵩 高学军 毛秀萍 (2005). 与窝沟龋有关的优势耐酸菌构成的分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3(6): 477-479. 王冬梅 沈嵩 高学军 (2006). 根管细菌渗漏体外模型的建立.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16(5):250-253. 冯朝华 沈嵩 高学军 (2007). 次氯酸钠对粪肠球菌杀菌效果的体外研究. 《口腔医学》 27(10): 513-515. 王冬梅 高学军 沈嵩 (2007). 四种冲洗剂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清除效果的体外实验.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42(4): 223-224. 沈嵩 (2006). 《第三章 龋病与牙髓病的微生物学基础》(31-44页) 王嘉德 高学军 主编 《牙体牙髓病学》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沈嵩 (2008). 《第三章 牙的口腔环境 第二节 牙菌斑和牙菌斑液》(57-62页)、《第五章 口腔生态系统》(63-78页) 高学军 主编 《临床龋病学》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秦满,女,1964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同年留校儿童口腔科工作。
2000年获日本九洲齿科大学齿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
主要研究和教学经历:2001年国家教委留学归国人员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对儿童咬合发育的研究>; 2003-2005年首都医学发展研究基金项目<北京地区低龄儿童致龋相关因素和综合防治的研究>。近年来完成院新技术新疗法项目7项,院教改项目4项;2004年起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作为副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撰写了<儿童口腔医学>(8年制教材)中的“儿童牙髓病学”部分;主译了【如何让儿童配合口腔治疗-Child Taming: How to Manage Children in Dental Practice. 】和【儿童龋病学-Paediatric Cariology.】(中英文对照本)。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2003年起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业委员会常委;2004年11月当选为亚洲牙外伤学会秘书长。<现代口腔医学杂志>和审稿人。
彭歆,男,1972年6月出生,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四病区主任。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5年作为名誉副教授在香港大学牙医学院访问交流。
主要专业领域为涎腺疾病、口腔颌面部肿瘤和缺损修复重建,在涎腺肿瘤和头颈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面颇有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8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参与撰写专业论著2部,参与翻译专业论著3部。以第一责任人承担各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涎腺中心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课题组第5完成人,“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获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地区百名优秀青年医师”。
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成员。
罗奕
男,1959年11月出生北京
1983年毕业于北医口腔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至今工作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93年赴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访问交流半年.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并担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案统计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唇腭裂学组组员, 口腔医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口腔颌面部整形及唇腭裂序列治疗,这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培养研究生六名,其中硕士生4名,任博士生副导师2名,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著唇腭裂序列治疗,口腔医学大全等5部专著.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栾庆先
男
北大口腔医学院牙周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牙周科主任 出生年月:1964年11月 研究方向及专长:牙周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全身系统疾病的关系,牙周疾病的诊断和系统治疗。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97年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士学位,200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聘为硕士生导师。先后到日本朝日大学,香港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习,了解了牙周专业比较前沿的研究动态。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专业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3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发表综述2篇;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a.临床上,注重牙周疾病的系统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积累了一定数量成功的系统治疗病例。
b.在口腔健康教育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多次作为嘉宾参加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发表科普文章数篇,发表科普专著一部。
c.从细胞学、组织学、流行病学、临床对药物性牙龈增生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国际上比较早地论证了细胞凋亡参与了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病过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长期服用硝苯地平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牙周破坏的危险。通过研究论证了单纯牙周基础治疗对缓解钙拮抗剂导致的牙龈增生有效。该科题获得了首都发展基金的资助。 d.已培养硕士研究两名:一名在香港大学牙医学院继续深造,一名留校。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组成员。
柳登高
男
口腔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70年4月 科室:口腔放射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
1.口腔颌面部CT的临床应用研究 2.口腔颌面部介入放射学 3.涎腺内窥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9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放射科工作至今。200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0月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以第一作者共发表论著14篇,其中5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以编委身份参编书5本。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a.头颈颌面部肿瘤及血管畸形的介入形治疗,多次参加疑难病例的诊治,已发表多篇论著,多次获得医院新技术新疗法重点项目资助;
b.开展涎腺阻塞性疾病造影及内窥镜诊断与介入形治疗,满足了临床需要,有关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
c.在国内率先开展口腔专用锥形束CT的应用及研究,包括多生牙、阻生牙的定位诊断,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诊断,牙体牙周疾病的诊断,种植放射学及颌骨肿瘤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已以第一作者发表2片论著,并在SCI收录,非第一作者发表论著5篇。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委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脉管性疾病学组委员
刘玉华
女
修复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2年10月 科室:修复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固定义齿,牙体缺损的诊断及治疗。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1986年至今一直 在北大口腔医学院修复科从事临床工作,1994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7年1月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第一作者论著11篇;长篇译文2篇;;参编书2本,以编委身份参编书1本.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a.率先开展桩核研究课题,发表多篇论文
b.在修复科率先合金材料对磁共振影响的研究, 发表多篇论文 c.开展牙体缺损中嵌体的研究,发表论文 d.开展软组织对美学修复的影响发表论文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刘宏伟
女
口腔粘膜科主任医师、教授。 出生年月:1961年4月 科室:口腔粘膜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粘膜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口腔粘膜病癌前病变的防治、糖尿病患者口腔口腔粘膜疾病的防治、艾滋病患者口腔粘膜疾病的防治。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先后获得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12月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论著41篇,其中第一作者20篇,6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主编、主译著作4本;以编委身份参编书10余本;获各种科技奖励3次,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a. 口腔粘膜病领域内较早开展口腔粘膜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基础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
b. 主持糖尿病患者口腔粘膜疾病的临床研究课题。 c. 主持艾滋病患者口腔粘膜疾病的临床研究课题。
d. 开展放疗后患者口腔粘膜疾病的诊治工作,疗效良好。 e. 开展骨髓移植后患者口腔粘膜疾病的诊治工作,疗效良好。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刘鹤 女 儿童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9年5月 科室:儿童口腔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儿童口腔疾病诊治,牙髓干细胞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93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作博士后。回国后200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5年为副教授,2006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英文文章4篇,SCI收录3篇。以编委身份参编书2本,作为主要翻译者译书2本。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已结题)。获部级基金一项,院级基金资助课题3项。
多次参加IADR、IAPD国际会议,以大会发言和展板形式进行交流。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国际儿童口腔协会会员
李巍然 主任医师 教授 正畸科副主任 出生年月:1967年1月 科室:正畸科
研究方向:1.唇腭裂畸形生长发育、口颌功能、正畸治疗学
2.各类错合治疗学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199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硕士聘为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论著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责任作者35篇,其中3篇并被SCI收录;参编著作8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从事口腔正畸学临床及科研工作19年,对唇腭裂继发畸形的治疗和研究有深入的研究,已发表相关论著20余篇,相关的唇腭裂研究于1998年和2001年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两项。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委常委兼秘书,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口腔正畸专业考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口腔正畸学杂志》编委。
李刚
男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出生年月:1970年2月 科室:口腔颌面放射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主攻研究方向是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①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拍摄系统的物理、物理心理性能测试;②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再处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制;③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诊断。 主要经历与成就:
1993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口腔系。1999.10-2004.6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口腔学校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2004.7-2007.3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口腔医学院做博士后,主要参与了欧共体立项的“智能影像探头”(Intelligent Imaging Sensors )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日常的临床和教学工作。2007.3至今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放射科工作。归国后,入选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才引进计划。
先后获得2002-2004年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奖学金(Doktorandtjanst),2001年度和2003年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基金(Travel grant),1996-1997,1997-1998年度黑龙江省医疗新技术应用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协会会员,欧洲口腔颌面放射学协会创始会员,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协会科研奖评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秘书。《DentoMaxilloFacial Radiology》, 《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Oral Radiology and Endodontology》, 《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多本口腔医学专业期刊审稿人。在SCI收录及英文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一部。
姜婷
女
口腔修复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2年5月
科室:口腔修复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口腔修复学临床及基础应用科学,修复材料的粘接及应用,口腔颌面部疼痛,磨牙症。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3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齿学部研究生院,获齿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及口腔医院从事口腔修复学及口腔生理学的医教研工作,2000年4月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论著31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30篇,4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主编书1本(实用口腔粘接修复技术,2008);副主编书1本(复制义齿,2008),主译书1本(McCracken的可摘局部义齿学,2003),以编委身份参编书6本,参加翻译书1本。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a.
咬合支持丧失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北京市市区老年人1400人的流行病学研究,并进行了实验室动物行为学和中枢神经递质及生化学改变的研究。已完成并发表论文多篇。
b.
口颌面疼痛的神经肌调控机理研究;对于健康成年人赋予咬合干扰,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核磁共振变化,对颞下颌关节病疼痛患者和疑似咬合问题及疑似心理问题造成的口颌面疼痛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检查比较。对赋予咬合及焦虑性干扰的动物进行行为学、疼痛反应、中枢神经生化学改变的研究。已完成并发表论文多篇。 c.
粘接修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首先引进无冠粘接义齿的临床应用并进行了临床实验观察。研发了冷热循环咀嚼模拟疲劳试验机并获得国家实用发明专利。对树脂粘接的强度和粘接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对树脂粘接材料的牙髓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已大部分完成并发表论文多篇,还有部分论文已投稿,等待发表。
d.
附着体义齿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等;对磁性附着体义齿和按扣式附着体义齿的固位力、对天然牙基牙牙周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室及临床的长期观察研究。已完成,论文已投稿,等待发表。
e.
牙髓细胞用于牙本质再生的组织工程学研究正在进行中。
(4)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国际口腔修复医师学院、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及国际交流部部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
贾绮林
男
医学博士,正畸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3年3月 科室:正畸科
研究方向及专长: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唇腭裂等复杂病例的正畸及序列治疗 主要经历及成就: (1)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本科毕业,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研究生毕业。2001年1月聘为硕士生导师。 (2)论文发表及科研奖励情况
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其中第一作者22篇,2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被SCI收录;主编书1本(亚历山大矫治技术 2002.);参编书4本,获各种科技奖励6次,其中包括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北京市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主要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业绩
a. 颜面不对称的颅面结构变化与正畸治疗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b. 国内率先开展牙齿生理移动与正畸治疗关系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c. 唇腭裂口颌系统功能恢复的基础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第一负责人,在国内率先开展术前正畸对牙槽突植骨疗效影响的研究、牙槽突植骨疗效与不同类型唇腭裂的关系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已结题) d. 唇腭裂患者正畸结合上颌骨前部骨牵张成骨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第一负责人(已结题),后续研究仍在进行。
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第2篇
2 引用文件
2.1《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房管理暂行办法》(沪医保〔2002〕11号) 2.2《关于本市定点零售药店基本医疗保险用药服务若干规定的通知》(沪医保〔2002〕54号)2.3《关于进一步规范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售药管理的通知》沪医保〔2006166号
2.4《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和规范参保人员购药行为的通知》(沪医保〔2006〕1号) 2.5《关于《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有关中药饮片及药材支付规定的通知》(沪医保〔2007〕110号)
2.6《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沪人社医发(2010)59号
2.7 《关于本市医保定点药店对规定范围内处方药执行登记销售的通知》沪人社医监发(20115号 3 职责
3.1店经理负责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的日常管理工作。
3.2医保柜药师、营业员负责医保日常操作。
4 管理概要 4.1 硬件要求
4.1.1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其中医保服务区域面积≥50平方米,采光通风好。医保柜外服务区25 平方米,配备饮水机、椅子等,供参保人员休息。
4.1.2设立医保展示柜,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应分柜陈列,并按“支付方式”分类摆放,展示品所 有配售品种,展示品种数符合医保管理规定。
4.1.3设立单独的医保服务区域、医保仓库,保证医保目录内药品的正常供应。
4.1.4设立独立的医保电脑管理系统、建立单独的医保药品进、销、存台账。
4.1.5统一门楣“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在店门口明显位置安装“定点药店夜间按铃”标识及“医保 定点零售药店
24小时服务”指示灯箱,设有夜间售药窗口。
4.1.6在医保服务区域显著位置,张贴(公示)公司统一制作的《参保人员须知》、《医保定点零售药店配购药操作流程》和《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公约》,方便参保人员购药。 4.2 人员配备及要求
4.2.1必须配备
1名以上执业药师、
3名以上药师,并注册到店,确保 24小时药师在岗服务。
4.2.2 必须任命1 名首席药师,
负责指导、督促药师,规范执行医保管理制度,首席药师需由执业药师担任,并通过培训。 4.2.3必须指定专人(可兼职)负责与医疗保险信息中心日对帐、结算工作及医保用药服务的管理,协同医保局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第3篇
事后我院领导立即组织住院部、护士站、药剂科、收费室相关人员进行问题分析,并作出整改。现将自查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存在问题:。
X、经查实: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装置)噻托溴铵粉雾剂这两种药品存在着重复计费问题。具体情况是,在X月份的住院病人中,x两名患者在使用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装置)噻托溴铵粉雾剂这两种药品,医嘱和实际药品发放量存在着差异。
其原因为:由于本月医院系统升级,长期医嘱下去过后,程序没有提示为长期医嘱,护士站和药房在程序操作上大意未及时发现,造成了上述两名患者的药品计费存在着重复计费的问题。
二、整改措施。
X、立即全面清理上述问题在所有X月份住院病人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杜绝重复计费问题再次发生。
X、规范查对制度,对当天所有医嘱下的药品,各相关科室必须做到所有的治疗过程,按实际情况和病情情况进行合理性的核对。
X、及时更新程序,并加强培训。
X、加强住院部、护士站、药房人员的责任心培养。
X、按责任轻重,对于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双倍处罚。
三、处罚措施。
X、由于临床科室粗心大意,院领导监管不力。经院办研究决定对此次发现的重复计费费用处于双倍处罚。
X、本次所出现的重复计费费用为:X.X元。分别是:
(装置)噻托溴铵粉雾剂X粒X.X元=X元。
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X瓶X.X元=X.X元
X、处罚明细:对所涉及科室绩效处罚
药剂科主任:处罚金额X.X元
护士站护士长:处罚金额X.X元
住院部主任:处罚金额X.X元
院领导,院长及收费室:分别处罚金额X.X元
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第4篇
2011年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在局党组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上级有关医疗保险的文件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完善制度、扩大覆盖面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促进我县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民生工程”医疗保险的各项目标任务均排在全市前列。现将我股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1年紧紧围绕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扩覆和基金征缴两项中心任务,落实好各项医疗保险政策,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最对“两定”的管理,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
一是强化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签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房服务协议共计22份。二是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增强了医疗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房监督检查。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集中检查与突击抽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医院和零售药房的情况,尽量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房共计抽查10多次。对所有存在问题的医院、药房出具了书面通知,责令其整改并要求做出书面整改意见。通过检查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对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安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加强了医保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制定了严格的医药费审核制度,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规范了医保基金的财会制度,使医保金的收支责任到人,收取的医保金及时送交银行,支出的医保金及时发放给参保人员,并做到专款专用,专户存储,收支两条线,努力实现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3.强化学习、规范管理,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完善学习制度,每月都要组织全局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劳动法规以及医疗保险业务知识学习,并按照局里的要求,严格管理,规范程序,使职工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全面实行目标治理工作责任制,对各项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并责任到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二、2011年医疗保险工作中存在问题
1.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对统筹基金的支付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2.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房的违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两定”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在处罚“两定”的违规方面没有比较新的亮点,办法不够。
三、2012年工作思路
1.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医疗保险政策和业务办事程序,使广大参保人员了解政策,清楚各项程序,为医保扩面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千方百计扩大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参保工作,并认真做好工业园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农民工的参保工作。
3.进一步做好城镇居民的参保工作,特别做好大学生、在外打工城镇居民的医保工作,使我县城镇居民的参保率达到98%以上。
4.进一步完善定点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和准入制度,签订好“两定”的服务协议。同时充分发挥医保义务监督员的作用,监督定点机构的服务行为,降低不合理费用的支出,维护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不断理顺医、保、患三者的关系。另外加强对“两个定点”的治理和基金的监控,确保医疗保险各项基金略有节余。
5.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的结算办法,建立健全基金预算、决算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的预算、分析、控制、决算和稽控检查工作。
6.进一步做好重症慢性病鉴定工作,落实好医疗保险政策,切实为患者搞好服务,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第5篇
二、隐匿、恶意涂改医疗文书、受检资料的;不配合农合医保管理科审核检查的;允许参保人员挂床住院或将明显达不到住院标准的参保人员收治住院的;为非医保医师签名开具医保处方、或允许非医保医师使用本人医保医师名义诊治医保患者的;拒收或推诿收治范围内参保病人的;人为造成参保患者分解住院的;未经严格核实就诊缘由,将不属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纳入支付范围的;每例扣3分,罚款20元。
三、开大处方,或超规定剂量开药的;医疗收费有变通收费、分解收费、滥收费的;不按实际病情诊断和治疗的;违反诊疗常规或用药规范治疗的;对个人自费的项目和药品不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参保人员投诉的;入出院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规范,用药及辅助检查无记录;未核实参保人员身份,导致冒名诊治未出现后果的;每例扣1分,罚款20元。
四、特殊检查项目如彩超、CT、MRI等应履行内部审批制度,未审批者,每个检查项目扣1分,罚款20元。
五、手术科室目录外应<9%,非手术科室目录外<7%,每超1个百分点罚款50元.
六、科室次均费用比去年同期增加500元以上者,罚款50元。
七、科室全年目录外<7者,每下降1个百分点奖励50元;全年未扣分、控费表现突出的医生每人奖励50元。
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第6篇
可实现就医即时结算医院共11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武警总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陆军总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如何变更医保定点医院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