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先的管理模式范文
全球领先的管理模式范文第1篇
1.1 欧洲新能源发展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新能源展望》预测, 风电和光伏两种发电技术的发电成本将在2040年前至少降低一半, 由于多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得新能源整体发电成本降低, 促使欧洲新能源系统内发生重要的转变:风电和光伏发电成为最经济的电源类型, 在2040年前大部分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运行成本将低于气电和煤电的运行成本。在欧洲不同国家由于受到当地太阳能资源和电力零售价格等影响, 将电储能加入电力系统中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1.2 英国
英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在2030年的占比将达到39%, 2040年将达到50%,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容量在2017~2040年将增长45吉瓦, 2028~2040年由于有利风速的影响以及电力需求的增加, 陆上风电将成为最为经济的选择。不过英国太阳能资源比较贫乏, 所以到2040年光伏发电在新能源发电容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从整体上看, 由于新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 未来新能源的占比将继续增加, 2040年新能源发电容量将有望超过63%。目前风电和光伏发电只能满足电力需求的25%, 而到2040年可再生资源的输出将满足50%左右的电力需求。另外, 上述新能源发展情况将促使储能技术的发展, 从而也有利于解决该国太阳能和风能波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 未来发展季节间的储能技术是英国新能源方面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1.3 德国
根据《新能源展望》, 德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在2030年的占比将达到47%, 2040年将达到61%, 2017~2040年, 德国光伏和发电容量将增长127吉瓦以上, 尤其是光伏发电上, 由于小规模光伏发电系统的快速发展,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更快。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低下降, 可再生能源占比继续增加, 2040年可再生资源发电占比将有望达到74%, 目前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容量无法满足一半的电力需求, 但到2040年将满足超过72%的每小时电力需求。在技术上, 电力互联系统将支持电力出口, 储能技术、灵活的需求响应和天然气机组将缓解风能和太阳能等带来的电力系统波动, 基荷电源技术发展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提供持续稳定输出的支持。总之, 未来德国能源体系中将以新能源为主, 但同时也需要灵活性的资源作为支持。储能技术、灵活的需求响应将有助于解决新能源带来的波动性问题, 其他的如电网互联、氢存储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1.4 北欧
在北欧地区, 2030年风电和光伏的发电占比将达到15%, 2040年又下降到11%。2017年北欧地区的水电发电总容量为51吉瓦, 占比超过一半, 能满足大部分的电力需求。但由于风电场的陈旧老化, 运行超过年限等问题, 陆上风电容量下降。总的来说, 北欧地区在2040年的大部分电力供应中依然以新能源为主导, 但是以水电发电为主, 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覆盖面较低, 对现有发电机组的影响较小, 由于水电资源的充足, 将不会因为风电和太阳能的多变性而对电力需求造成影响。
1.5 美国新能源发展
在奥巴马执政期间, 美国新能源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在政策扶持上, 奥巴马政府为了刺激新能源消费, 特地为新能源消费者提供税收优惠和支付返还;在对二氧化碳的限制上, 规定了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和消费结构的占比, 出台新能源政策限制电力产业中的碳排放, 为新能源大规模进入电力市场奠定基础。在经费投入上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并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制造。但是从目前来看, 新能源市场竞争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 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所以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性减少, 特朗普政府将在能源问题上做出调整。虽迄今为止并未公开反对发展可再生能源, 但对奥巴马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依据做了否定, 对气候变化持否定态度, 并计划扩大国内化石能源的开采和生产规模。比如2018财政年度预算计划中, 将气候问题和限制排放有关的项目作为经费削减的重点, 取消或削减一系列关于可再生能源技术资助项目的预算等。不过整体来说, 由于美国新能源发展对政府依赖性减少, 以及新能源本身发电成本的下降, 技术创新才最关键, 美国新能源的市场占有在能源系统中依旧占主要地位。
2 对我国的启示
从全球新能源发展情况来看, 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是促使新能源占比提高、需求扩大的主要原因。其他也包括有利的市场竞争价格、丰富的资源基础、政府能源政策、严格的环保政策以及采取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对于我国来说, 首先应该认识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清楚其中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借鉴国外新能源发展模式中的可取之处, 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合理的措施。
3 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3.1 取得的成就
我国将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截至2016年底, 我国太阳能发电达662亿千瓦时, 虽和煤炭、石油等发电无法相比, 但从数据上来看,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可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目前已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能源技术、产业体系等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在开发建设上, 201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3.3亿千瓦, 居世界首位;风电装机容量为1.49亿千瓦, 太阳能产业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应用市场;另外生物质能利用规模扩大。在技术研发上, 在水电上已有世界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 风电上1.5~5兆瓦风机实现批量生产, 光伏上建成光伏领跑示范基地, 在储能技术和多能互补技术上也有了发展。此外, 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不断健全, 产业规模化发展。
3.2 遇到的问题
一方面,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部分及地区电源结构有待优化。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较快的前提下, 配套的电网规划建设相对落后, 通道输电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 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尤其在水电 (风电) 上是如何利用风机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和微观选址、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 在太阳能发电上, 薄膜产业化、无害化处理、热发电集成技术有待改进, 绿色生物炼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此外, 资金缺口扩大也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原因。
4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目标引导制度
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以及国外发展模式经验, 我国将继续积极推进水电、风电开发, 推动太阳能的多元利用, 另外也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质能, 加快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建立目标引导制度, 对于已达到目标的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适度地控制器发展速度, 做好市场统筹规划, 对于还未达到目标的地区, 一方面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另一方面要积极接纳来自可再生资源丰富和开发量较大地区的外来电量。
4.2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配套评价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监测预警程序是为了能动态监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并积极引导各个地区在风电和光伏等产业上的投资发展, 指导风电、水电等的开发方向。根据国外经验, 只有正确引导企业进行合理投资, 降低开发运行成本, 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新能源发展模式,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健康发展。
4.3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虽市场需求、竞争价格、技术创新等是全球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 还要解决资金上的问题, 这依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可通过技术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国家相关机构也应根据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适当调整新能源上网价格, 引导电价下降, 实现风电和光伏等平价上网。此外, 完善风电发电等的补贴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 在交易上将自愿交易和适时强制交易相结合, 保障规划目标实现, 推动能源转型。
5 结语
综上所述, 发展新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气候问题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我国需要借鉴国外发展新能源模式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认识在新能源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为促进新能源发展采取合理措施。
摘要:本文将在分析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经验的基础上, 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然后就如何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 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提几点看法。
关键词: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 林卫斌, 谢丽娜等.欧洲新能源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 2014 (1) .
[2] 元简.政策变化对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 2017 (5) .
全球领先的管理模式范文第2篇
(一) 发达国家是新型金融危机的主要代表
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经济危机往往会有一个重要国家产生, 进而波及整体世界范围。例如:美国, 美国是世界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国, 在当前全球经济局势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的情况下, 作为最发达的国家经济体的美国, 如果发生金融危机, 首先会波及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中国大陆, 容易导致中国整体外汇储备体系发现混乱, 也会为全球外汇储备市场带来新一轮巨大的挑战, 甚至影响到未来国际货币发展前景和整体格局。
(二) 新型投资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大规模的金融市场交易会催生出大量的新型投资主体, 例如在庞大市场资金的支持下, 在全球金融规模市场发挥作用的各项投资理财基金。确立主体还包括投资银行以及各种主权基金和对冲基金, 他们具有的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充分征集大量资金, 因此, 在资本投资市场内能够赚取利润先机, 而且改变了传统简约单一固化的投资方向, 巨额的资金投入会使得整体进入市场容易产生大的变故。这种投资主体和机制也导致, 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范围更广, 产生在局部地区的危机会被无限扩大。
(三) 信息金融危机向外扩展速度加快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与积极层面而言, 可以稳定全球经济市场推动稳步发展, 然而一体化的模式也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联系过于密切, 如果发生金融危机会以极快的速度向外扩散。这便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关注国际局势, 做好战略目标的规划与建设。我国必须具体深入研究信息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战略之间的深刻关系, 做好多方面的防范对策, 避免我国国家利益遭遇大规模破损。
二、全球新型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影响
(一) 资产缩水风险和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各国都储备着相当规模的美国证券, 影响国际局势的金融危机发生后, 我国外汇储备可能面临着大规模的损失风险。外汇储备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直接从汇率层面得出,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波及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元货币快速贬值,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遭遇到大量的经济损失, 缩水情况十分严重。从外汇储备的具体收益率层面来看,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国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有效债券的估计价值不断下跌, 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资产损失数额较大。并且金融危机后, 市场投资环境局势一片阴霾, 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二) 要求我国合理控制外汇储备增长的规模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数额不断增大, 由此也为外汇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我国国家政府必须妥善安排外汇储备管理工作, 具体调整外汇储备管理的发展和建设, 并且需要合理规划和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率和增加速度。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工作应当立足于国计民生的发展现状, 建立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 从总体上综合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管理效率, 并且妥善拓展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 在保障投资渠道安全稳健的情况下, 不断优化外汇储备的利用模式。国家政府各个部门统一协调配置, 有序稳健加强对一定时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管控力度。
(三) 适当调整美国国债的持有率
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 各种全球通用的币种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稳定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各国都有序适当增加对美国国债的持有率, 并且出于对我国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整体战略需要, 我们应当考虑在短期内有序推进增加对美国国债的持有率。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震荡幅度较大, 但是总体难以发生较大改变。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主要购买国, 并且出于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需求和对整体国民经济战略的考虑,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持对美国国债的持有率。
三、结语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渐走向整体化和全面化, 世界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范围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展脉络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产生的经济状况, 会对整体世界经济产生产大规模影响。我国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必须不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局势的微妙变化, 并针对性做出战略调整和发展规划。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外汇储备的调整战略息息相关, 我国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国计民生的整体利益, 主动应对挑战趋利避害, 积极应对外汇汇率变动的各项困难, 并且逐步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工作, 保障我国外汇储备实现保值增值。
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世界金融局势的深刻变化, 金融研究领域逐渐提出了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的全新概念, 并且针对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进行严格阐述, 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会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等各个层面产生广泛影响。全球信贷市场的危机使得整体世界局势发展道路坎坷崎岖, 需要各国共同联合妥善对待。当今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以美元储备为主要货币, 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局势都不甚明朗。近年来, 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逐渐扩大, 会使得我国面临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 以及各种机构债券市场价值严重跌落带来的发型隐患, 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国培, 王伟斌, 张习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J].金融研究, 2015 (8) .
[2] 张鹏辉, 李若兰.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本土市场效应研究[J].财贸研究, 2013 (5) .
[3] 宋科.构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新框架:基于国际经验视角[J].新视野, 2014 (4) .
全球领先的管理模式范文第3篇
武广高铁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产“和谐号”高速列车和牵引供电、列车控制等系统, 时速3 5 0公里, 从广州到武汉, 运营里程1069公里, 全程运行时间仅3小时, 行车密度最高可达3分钟/列。在2009年12月9日试运行时, “和谐号”高速列车曾跑出394.2公里时速, 创造了两车重联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铁道部有关负责人说, 高铁技术含量非常高, 不仅仅是铁路, 还包括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客车制造等多方面技术。而中国的高铁技术具有的不是个别领域的优势, 而是集成优势, 能提供一揽子服务。此外, 同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 中国的高铁价格更为合理, 成本要比其他国家低两成左右。
过去的一年, 是高速动车组列车、高速铁路建设等重大技术进一步深化完善的一年, 是技术创新成果集中收获的一年, 重大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产时速3 5 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实现批量生产, 在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速铁路表现出优良的运行品质;深化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研究, 确定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系统设计方案, 并开始生产。
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 充分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技术创新成果, 依托京沪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 在线路基础、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列车控制、调度指挥、旅客服务等方面深化重点技术攻关, 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通信信号和信息化方面, 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G S M-R) 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基于G S M-R通信平台的高速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初步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 T C S-3级列控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平台, 成功运用于武广高速铁路。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 (C T C) 应用范围不断增加, 货运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建设加快推进, 客票发售预订系统和货票信息系统实现优化升级。
据全国铁路工作会议透露, 截至2 0 0 9年底,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 跃居世界第二位。2 0 0 9年是我国铁路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投产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 0 0 0亿元, 超过“九五”和“十五”铁路建设投资总和, 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在建新线规模达到3.3万公里, 投资规模达到2.1万亿元。
全球领先的管理模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