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
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1 实施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活跃以及国际化办学的趋势发展,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化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人工智能的地位正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其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而且在非计算机领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也通过这个年轻的领域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以及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全英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本科教学与国际接轨,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国内全英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当前国内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调研问卷共58份。调查项目、内容及结果见表1。
从项目1和2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全英文教学有必要,其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了解国际前沿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教学试点与实践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全英文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从项目3~5的调查结果看,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全英文教学与专业英语课教学的关系,使全英文教学变为纯英语课教学或专业英语课的翻版。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学授课语言以双语为主或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中英文相结合。
(2)全英文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项目6和7的调查结果看,虽然一些大学花了很大代价邀请国外一流教授专家讲授课程,但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全英文课程教学。
(3)缺乏内容全面和难度适中的教材。从项目8和9的调查结果看,一些大学在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全英语教学时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这对本科生来说,原版英文教材内容偏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时不免有诸多畏难情绪。
(4)师资匮乏。从项目10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承担全英文教学教师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实际上,全英文教学对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英语应用技能,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能承担全英语教学的师资仍然十分匮乏。
综上所述,如何改革全英文教学模式,讲授哪些教学内容,采用何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进行全方位探索和改革,制订全英文教学计划,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起重要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与英语交流运用三者有机结合,建立全英文教学的新型模式,这将对更新教学理念和探索适合于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2)全英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开阔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3)全英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促进国内教育向国际教育迈进。
3 全英文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完善的全英语教学体系,需要有系统而完整的教学内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课时一般只有36学时,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从什么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与国内教学内容相比,国外教学更注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但是原版内容过多,且大多以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为背景,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理解某些内容和背景比较困难。因此直接套用原版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内容。国外经典教材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一些经典人工智能教材及主要内容见表2。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规律和用于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表2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即人工智能应围绕“智能”这个核心,但由于智能本身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描述,需要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刻画智能这个主题。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主要内容可按图1所示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确定讲授顺序。
在最底层,神经网络与演化计算(适应性原理与仿生机制等)辅助感知以及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抽象层反映知识在智能中的角色和创建以及围绕问题求解的知识的抽象、表示和理解;更高层则提出学习、规划、推理的模型和方式;应用层构造智能化智能体以及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实现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除了将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这4个层次,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性,还可按照抽象层更高层最底层应用层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4 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
针对以上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包括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以及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4.1 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践动手与应用能力以及提高英语交流水平三者相结合为主要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共同授课。首先,国内主讲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原理、模型和方法,可采用集中授课、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一般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邀请国际知名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包括集中授课和专题研讨。经过基础学习,学生一般已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因此对于外籍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前沿等内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与单纯采用全英文教学或单纯邀请外籍教师授课相比,该模式能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2 “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行全英语教学后,由于使用英文教材及中外教育背景存在差异等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进,包括全英文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配合“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图3所示的“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该教学方法模式包括:(1)过渡式全英文与沉浸式全英语两大英语教学方式;(2)激励自主式、启发互动式、体验学习式三大学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3)参与学习式和自我展示式两大学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英文课堂授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把握英语与专业的比例。首先,不能一味地追求全英文授课的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其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人工智能课程包含大量概念,内容抽象,算法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与掌握。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展第二课堂。有计划地邀请国外人工智能专家和教授到大学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科研/科技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式地、自主地学习,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涵,而且可以充实学科前沿知识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3 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1)先进性。我们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梳理与优化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2)前沿性。对人工智能发展较快的领域,如智能计算、数据挖掘等,还需更新和补充全英文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大学教授共同研究与探讨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通过实现全英语教学保证课程与国际接轨。
(3)实用性。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实践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符合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实践的要求。教师可结合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适当补充案例与实例,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丰富课程内涵并提高教学效果。
4.4 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师资的匮乏是现阶段全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一些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人工智能学科功底,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而有些教师则知识结构单一,缺少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打造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同时掌握英语技能的全英语教师队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利用与国外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建立的合作关系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申请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利用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英语技能。
5 全英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实施全英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国际软件学院成立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小组、从事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组成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小组以及由教学督导组成的监管小组,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并共同促进,保障全英文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与落实。领导小组对全英文教学的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多媒体网络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等予以政策支持;教学工作小组制订全英文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监管小组定期对工作小组的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国内常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式全英文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以“1+1”双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热情。
(3)国际软件学院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而且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6年,国际软件学院聘请被誉为世界“人工大脑”领域先驱的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Hugo de Gaffs教授担任武汉大学全职教授和学院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4)聘请与国际软件学院有合作协议的国立首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Bob McKay教授专职来校为本科生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同时,利用国外学者来武汉大学顺访的机会,请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国际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如邀请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过7年博士后研究的宋森研究员进行“理解大脑与仿制大脑”的讲座等。
(5)国际软件学院在遴选教师到与学院有教学和科研合作的国外大学进修时,优先考虑给本科生授课的全英文教师,并将全英文教学能力作为选拔条件,以教师的学术进修带动全英文教学建设,使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全英语教学队伍打造相结合,全面推进全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6 结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正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笔者以实施全英文教学为契机,针对目前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1)以智能为核心,从不同抽象层次刻画智能主题,构造人工智能最底层、抽象层、更高层以及应用层4大模块内容。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全英文教学模式进行重定位,提出“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
(3)提出“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4)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进行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5)提出利用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优势,争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通过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同时掌握英语技能的全英文教学教师队伍。
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宋文婷)
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第2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板书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说课稿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1个课时。本次课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我给大家读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开始。禅让制的最大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板书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 根据课本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王室贵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板书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板书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课本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既点明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于时间关系我写的还不够完整。
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
(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
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
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 比较方法 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光荣革命和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也就是讲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到发展的过程。要求让学生从中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权利法案》制定的基本史实;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阁的构成及作用。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
依据:本节内容主要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展开,所以确立过程肯定是重点;同时本单元讲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要求学生理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从而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难点: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依据:学生在初中对近代英国史的了解侧重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只是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整体而言,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思路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把它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四个模块,全部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来学习, 同时按详、略、详、略的规律来安排本节内容的教学,注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 同时注意紧扣时政吸引学生兴趣;注重“论从史出” ,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由两“布”交接班的图片、材料引出学生对英国政体的总体印象,导入课题。
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什么是君主立宪?在它之前又是什么?
现代英国的政府机构是怎样的?
2.问题探究
分四个模块整体把握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练习。
探究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
分组讨论: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你有哪些权利?
卡梅伦首相──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你有哪些权利?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没有实权。政府和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探究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英国国家政权结构示意图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保留,但国王只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探究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图示形成过程。
探究四: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作用?
出示材料。
3.课堂小结
再次从整体把握教材:用本科知识结构示意图
4.知识延伸
巩固课堂新知,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用摘自旅游世界网、中国广播网、语文天地网的三段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国家权力的最高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其权力的形式受到惯例和民意的约束,但是君主基本上还是可以行使三个重要的权利:被咨询的权利、提供意见的权利和警告的权利;一个君主在位的时间越长,经验与学识越丰富,他的意见就越会受到内阁和首相本人的重视,而这种君主和内阁之间的交流是在每周的例行的秘密会议中进行的;事实上在英国,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是内阁首相。
──摘自旅游世界网
材料二 中广网伦敦5月11日消息:正在英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下午同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就中英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温家宝说,中英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半年多来,双方成立的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工作卓有成效,提出了发展今后关系的具体设想和重点领域。会谈后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将成为中英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摘自中国广播网 材料三 今天,英国首相的集权趋势还在加强。他不仅可以决定内阁组成的名单,而且还控制着内阁活动的各个方面;内阁的决定多半不是通过表决来作出,而是以首相的意见为转移;所有的内阁大臣都要服从首相的意志,,对首相负责;同首相产生分歧矛盾的大臣,除了辞职,别无他途。而名居高位的英国国王,只不过置身首相之后,代他履行批准手续而已。如此权限决定了其无所作为的方式。──摘自语文天地网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英国国王的哪些权利?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集中体现了英国首相的哪一方面的权力?除这种权力外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权力呢?
(3)材料三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会导致英王的消失吗?
5.课外探究:拓宽知识外延,引入下节课的学习。
课外探究一:17世纪中英制度对比
(1)正当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处在什么历史时期?采用什么政治体制?
(2)不同的政体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外探究二: 当今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内阁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英美两国一贯关系密切,文化和传统上更是同根同源,但在政治制度上却有许多相异之处,预习第2课,试以 “英美政治制度之比较”为题试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学总结
1.本节内容学生活动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但在时间上要注意安排紧凑。
2.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否万能?从本课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很适用,但对于那些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效果可能并不突出,有时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值得我们教者深思的问题。
针对文综考试的大形势,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政史的结合,将政治的政体的学习与历史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①重要概念:美国联邦政府、1787年宪法等。②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再一次认识到国情对治国之道影响。③1787年宪法以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为主要特点。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大权的分配与运作规范。④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教学方式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前作好多媒体课件。②引导学生整合教材,使之条理化、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并从中探索科学、有效的学史方法。③适当补充材料,激发兴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处理材料和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④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关注情感熏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人文观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流程
一、从美国的崛起看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情景创设一:播放《大国崛起新国新梦》的片段。
设问1:美国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自YU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世界财富和权力的代表。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二、1787年宪法的诞生的历史背景
情景创设二:简介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概括前提
设问2:美国独立距今有多少年?其标志是什么?(回顾初中学习的知识回答)
情景创设三:独立后的美国状况必要性
(提供材料,课本“资料回放”)
设问3:美国独立了,获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这给当时的美国经济、政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人民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设问4:如何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呢?新的国家整体应该采取什么模式呢?
情景创设四: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理论来源
三、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
情景创设五:《签署美国的1787年宪法》图
设问5:如何在一个大国既能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能把确保在原有的统治秩序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呢?
(让学生了解1787年制定前美国国内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矛盾等)
情景创设六:提供资料“1787年宪法的条款”
设问6: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概括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设问7:这部宪法有怎么样的原则呢?
(1) 联邦制原则
电脑显示“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并弄清“邦联”与“联邦”的区别。
(2)“分权与制衡”原则
电脑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也可以使学生自己画出来,结合教材内容理解。(重点)
设计一系列问题:(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A美国总统权力很大,如何防止其专权?B举例,布什出兵伊拉克需不需要征得国会的同意,为什么?国会不同意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布什出兵?C如果国会决定的事情要不要受总统牵制?D如果总统否决,那么国会有无办法坚持?
(3)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员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五、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还体现在他是的选举过程中实行的两党制的原则。
请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两党的由来”和“驴象之争的由来”,此外懂得“两党”的实质。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
课外延伸
1、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2、【本课测评】从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思路引领:首先弄清其国体同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方面,英美有诸多区别。如总统、国王的产生、权限等。
这两个问题可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允许补充、异议。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鸦片战争前中外发展比较;鸦片走私及危害;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进程、战争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1)学习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由此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2)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拨
[知识引导]
1.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林则徐禁烟
(1)措施: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①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②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3.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
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人民:自发抗英,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清政府:动摇不定,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认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光辉业绩,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仍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4.鸦片战争的性质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马克思曾指出:这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5.本节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这正如当时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有个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9世纪上半期,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列强的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了,它们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当作下一个掠夺对象。
注意: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要确定根本原因,就要看历史事件所在环境的内部的根本
矛盾。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在讲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最后综合学生作答的内容指出《马关条约》带来的危害。
最后教师指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对战争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英勇抗争精神,应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国难当头台湾义土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6月初英等八国组织侵略联军,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 2.《辛丑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
2.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设置、讨论交流等手段,认识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感受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理解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在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二、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图利用丰富的文字史料和音像史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 视觉和听觉冲击,引导学生在对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教师依据材料、依托教材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启发思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以及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并提高观察、思考、探究历史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共同回顾第14课内容:
1.前面第14课讲了哪几件大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什么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领导阶级)
4.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哪些方面作了准备?(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列传播工人当中)
5.中共诞生后确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6.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共有什么认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后来为什么失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其领导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领导权。)
(二)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图片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是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的?(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1949年6月15日,即新政治协商筹备委员会开幕的当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
2.军旗上的”八一””五角星”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已经用灿烂的星光照耀着中国”。
由此导入八一南昌起义
(三)探究新课:
1.八一南昌起义
打出幻灯片字幕:背景、时间、领导人、军队:结果、意义
由学生看书回答后通过幻灯片打出答案
背景:⑴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⑵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时间、领导人、军队(略)
结果:占领南昌,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在讲述领导人时注意帮助学生辩清楚陈毅并未赶上起义,而是参加了撤退,与朱德一起率领军队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井冈山。出示陈毅之子的回忆材料:
在讲述意义时用动画突出“独立”,“创建”“开始”字样,并提问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中要用”八一”图标?为什么八一南昌起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与导入呼应,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
2.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打出幻灯片,由学生看书后了解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理解会议内容及意义(略)。
提问:为什么有人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大的中心工作与八七会议的内容,找出工作重点的不同,即中共此时关注到农村,关注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苏俄革命胜利的情况得出两国在革命区域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之所以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是因为它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的结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由学生看书,写出过程。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
湘赣边秋收起义
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展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实践
突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通过图片、地图及讲述引导学生简要了解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内容及影响、红色政权的建立史实。
出示幻灯片边小结边打出字幕,进一步理清头绪。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掌握阅读、材料学习法,通过网络,学会收集、整理、归纳、质疑、比较材料,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学会思辨学习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注意听取他人不同的观点,逐渐使自己的认识接近真实、客观和全面。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影视、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和中共敌后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及如何评价,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世纪之痛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
设计:从亚洲地图中,引出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弹丸小国日本,简要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结合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纪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回到70年前抗日战争的爆发。
意图: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为何还敢侵略地域辽阔的中国,原因何在,为下一步学习作铺垫。
二、亮剑抵抗暴力
(一)七七事变的爆发
设计:教师首先根据示意图讲解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爆发的意义。 “从国家实质上的分裂(国公十年对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这一原因引出当前的台湾问题。
意图: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国家统一才能战胜一切敌对势力。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设计:简要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促成、正式形成,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阶段作总结归纳。
意图:落实教材知识点,将零散而又不难以理解的知识以阅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正面战场
设计:为了解正面战场的作战,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地图,简要介绍日军的进攻和国民政府的防御方针、几次重大战役作战情况。
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看视频、图片等形式,学生能全面了解正面战场抗战,直面感受战争残酷和中华民族英雄的拳拳报国之心。
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战略目标是速战速决, 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1、淤沪会战:简述上海的战略地位、日军的图谋和国民政府淞沪会战的计划和意义。师:国民党调集重兵英勇抵抗,发起淤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以
探究:如何评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师:抗日战争的初期,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为主,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实行合作,沉重打击了日寇,但正面战场抗战并未能抵御住日寇的疯狂进攻,丧师失地严重,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生:分析材料和讨论后得出结论
意图:
1、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客观公正地看待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2、通过分析材料、讨论等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敌后根据地的开辟
设计: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洛川会议后引导学生看《敌后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烘托气氛,选取背景音乐《游记队歌》。
2、通过观看日军侵华的暴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黑太阳》视频和图片,直面感受日军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意图:①选取这些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的屈辱,引发悲伤愤怒深思。②通过分析目前日本对待侵华史的态度,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简要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设计:设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的出路,究竟何在?引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六)介绍百团大战
看百团大战的示意图,分析它爆发的背景和意义。
意图:正确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培养学生识图分析,结合时事得出结论的能力。
(七)出示“入偭远征军”的图片
师:这个图片说明了什么?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师学生明白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部分,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八)出示图片
师:抗战胜利的意义?
通过图片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性还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问题记得清楚、深刻,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九)反思历史
出示“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的惊世一跪’”还有“日本修改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幅图相对比。 意图:留给学生思考,反思历史。得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使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 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内容精讲】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时间:1945年8~10月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
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
(1)召开:1946年 重庆
(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2)进攻方向:中原解放区(3)结果: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4、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被粉碎
(1)时间:1947年(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2)方向:中原地区
【问题探究1】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提示: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问题探究2】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作战”?何为“外线作战”?
2、三大战役:
(【问题探究】三大战役为何首选锦州作为战役的开始?
提示:①可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收缩企图,实现关门打狗;②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③可利用东北非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意义:空前的决战,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规模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2)时间:1949年(3)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蒋拒绝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
【合作探究】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
2、渡江作战:
(1)时间:1949.4.21(2)战线:江西湖口←江苏江阴
3、南京解放:
(1)时间:1949.4.23(2)影响:同志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胜利经验: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说教材
高一新课程教学,属于模块教学,每个模块具相对独立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属于第八模块开篇内容,在模块当中属于主题意义的作用,因为后面两节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都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所以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后面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兴趣与探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属于生涩难懂的知识,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学。而新课程理念当中特别强调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 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具体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B、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像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B、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C、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强的特点,能否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至关重要的,这样决定了上课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材料当中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以及学生主体性与活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本节在设计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参与法、师生互动法、图片引导法、材料展示法等多种手段互相融合。
五,说学法
高一的新课程,是基于旧课程当中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及兴趣的发挥而实施的,在日常教学当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兴趣,这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问题。同样教学当中精心讲究学生学习方法也显得重要。本节课在强调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原则下,采取图片法,学生操作演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等手段如引入新课时由学生调查,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由学生制作幻灯片与上讲台解说的参与方式,由学生来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生平事迹等方式。
六,说教材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重点分析:《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方面。
难点分析: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历史必然性的分析,为此采取的方法是学生阅读,学生展示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解决。
七,说法教学程序
(一)说新课引入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抽象与生涩,所以如何在新课引入方面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采取了“谁是人类千年第一思想家”学生民意调查方式进行,在课前起到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的作用,而这也恰恰是新课程在历史学科方面所强调的。
(二)说传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
1,(社会环境)
采用学生阅读,学生代表操作多媒体解说,教师归纳,图片辅助等手段自然的、形象的显示当时社会环境,从而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工业革命以后必然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主观条件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活动,包括学生主体性,参与性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而这些都是高一新课程当中所特别强调的。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先采用图片展示自然形象简单地引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党宣言。然后利用共产党宣言原文引导学生分析内容,从而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给以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第一次完整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通过展示共产党宣言的原文首句与尾句,由学生联想而引申出意义比较自然与顺利,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理论对政治运动实践的影响,即后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2)能力: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②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和意义;(2)从不同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3)结合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和世界形势的 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材分析:
1、对《课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说明:
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在《标准》的相关部分还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本课课文时,对《标准》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具体化,建议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这一特点。
2、把握本课的核心思想:
课文内容围绕本单元的中心,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本课的前一课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内容,后一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 本课是讲述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以它成为以上两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因素,本课课文指出:十月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就会把握住本单元和本课的主要线索。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在阐述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线索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现象,进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难点: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首先
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放映录像、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师: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原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大家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采用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展示列宁的画像)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列宁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与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次革命运动。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背景)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这是俄国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仍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仍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小,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
(2)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2、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
(1)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②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客观条件: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经过:(教师略讲)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①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4)
(1)名称:《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2)内容:①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革命的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2、七月流血事件: (1)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直接原因是俄军在前线的惨败。
(2)经过:游行镇压结束
(3)影响:擦亮人民眼睛,丢掉和平幻想,转向暴力革命。
3、十月革命的胜利:
(1)经过:
①开始:1917.11.6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
②发展:1917.11.7 占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进攻冬宫;
③高潮:1917.11.8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1918.2)
(2)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俄国最终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记忆技巧】可把十月革命胜利的经过概括为:
“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1、巩固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17.11.7(2)内容:三个文件、一个政府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通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③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④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
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对俄国历史的影响: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3)对国际共运的影响: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说明资本主义是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4)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小结: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故名新时代的来临。
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了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民族解放之路。今天,社会主义事业仍处在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议政的主要任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要求:(1)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开国大典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内容精讲】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新政协会议)
(1)筹建:1948年中共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号召(参见“历史纵横”)
(2)召开: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
▲内容:a、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b、
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见P95)c、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参见P96)
▲性质: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五人为副主席; 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新政协会议的展开和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
3、人民政协的职能和方针:
(1)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知识归纳】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继续存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的发展:1956年12月,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渊源: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时间与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②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归纳比较】《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
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第3篇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应该怎么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作业设计: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
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 ) 应玚( ) 墟(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 )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4)、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
【合作探究】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甲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乙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丙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 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吃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14、从下面人物中选择恰当的人选,填在甲、乙、丙、丁四处。
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15、“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为什么“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6、上文刻画人物方面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听到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甲、乙两人的笑态不同?
17、上面的文字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18、你读过《红楼梦》原著吗?王熙凤后来托付刘姥姥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儿,她做到了吗?请简要叙述。
【拓展提升】
19、按照提示写古诗词。
有关秋花的:
有关秋雨的:
有关秋风的:
2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灯泡:
短尺:
2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2、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推荐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同学,并根据提示结合作品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名著:
这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香菱学诗
1、Jié yáng xū zhōu ài pín kōu wǎng
2、默默;出神;诧异
3、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这里指事物的关键;这里指诗文作品;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4、爱情悲剧;曹雪芹;小说家。
5、香菱跟黛玉学作诗。
6、语言描写: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以看出,香菱读诗已经有所会意,只因以往所读之书有限,一时难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罢了)
动作描写: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写出了香菱立意时反复斟酌之态,真是如醉如痴!)
7、黛玉性格: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等等。香菱性格:虚心好学、刻苦勤勉。
8、她注重培养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强调自学、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
9、主要原因: 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诗上,执著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资质;好的引路人;大观园里有良好的诗歌环境。
10、表现香菱梦中仍痴心于思考诗的状态。
11、“叹”香菱学诗作诗精心投入的精神,“笑”她近乎“痴”“呆”“傻”的状态。
12、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15、此事是她俩一手策划的,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第4篇
1 开设全英文教学授课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1.1 全英文教学的可行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 掌握英语这门外语的高校教师也越来越多。同时, 大部分来华留学生英文基础都很好, 用英语交流不成问题。英文作为留学生教育的载体, 是可行的。
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 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这表现在加强与国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海外人才引进、选派教师赴国外培训、开展双语教学等。高校教师的教育背景、科学研究、接触视野也日趋国际化。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各高校培养了一批双语教学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师, 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为全英文教学开拓了道路, 奠定了基础。
一般认为语言的障碍是我国实行全英文教学最大的障碍, 但是语言的障碍不是不可逾越的。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 除了语言的表达,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工作态度也同样重要。首先, 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无国界的, 好的教师会随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方式、进度。其次, 恰当的教材和难易适中的授课内容, 循序渐进的授课安排, 是上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因素。这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大量的准备工作, 充分的备课也是弥补口语不足最好的方法。第三, 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认真负责的老师是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许多在国外求学的中国学生同时兼作助教, 有全英文教学的经历, 他们面对的也是持不同口音的国际学生, 事实反映他们可以做好教学工作, 更何况我们有着专业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呢?所以, 全英文教学是可行的。
1.2 全英文教学的必然性
对于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而言, 全英文教学同时也是必然的。首先, 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没有汉语基础, 通过短期的汉语培训, 他们表面上看来可以进行汉语交流了, 但是在专业学习上, 仍然跟不上大学一年级的教学步伐。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大都是基础课程, 是后面年级课程的基础, 无法往后安排, 这说明通过留学生的短期汉语学习从而跟上教学步伐是行不通的。其次, 全英文教学,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作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让许多有意到中国深造的留学生望而却步。全英文教学无疑是他们的一道曙光。或许有人说, 留学生教育, 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在中国却用其他种类的语言授课, 似乎把留学生与我们国家隔离了。其实不然。留学生生活在中国, 他们必然接触到中国的方方面面, 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全英文教学中, 也可以在课程开设上安排一些汉语课程, 以便他们学会基本的汉语交流。全英文教学, 不违背开放办学的初衷。
由此可见, 留学生教育的全英文教学, 即顺理成章, 又势在必行。
2 全英文教学模式的管理
全英文教学是国内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体系、师资力量、规章制度不能照搬中国原有的一套, 要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背景,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实践中完善。全英文教育模式所招收的留学生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汉语基础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大部分学生从没学过汉语, 在陌生的汉语环境里, 他们无法独立完成哪怕很小的事情, 需要别人的帮忙。
(2) 国家、民族众多, 教育背景复杂, 受教育水平差异大。
(3) 从小受到西方教育体制影响, 个性张扬, 民主意识强烈, 课堂气氛活跃, 喜欢随时提问, 喜欢实践类课程。
(4) 纪律性差, 爱迟到、旷课, 对自己要求不严, 自制力差。
针对留学生以上特点, 在全英文教学模式的留学生管理中, 应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宣传上下功夫, 加强留学生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既要符合留学生的特点, 又要服从中国和学校的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抓好教学管理, 办好留学生满意的教育;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加强留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以下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进行规范化管理
俗话说, 无规矩, 不成方圆。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培养留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我们在工作中有此体会:20%的精力花在80%遵纪守法的学生身上, 而80%的精力花在20%问题学生上面。这从反面验证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是遵守纪律的,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可以用较少的精力去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个体学生的特殊问题, 在保障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同时服务于学生个体, 使我们的工作做细做全, 提高了服务水平。
规章制度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制定、宣传及执行。对于全英文教学模式而言, 前两个环节特别重要。首先, 需要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从广度、深度及细节上仔细研究, 为留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规章制度。以我校为例, 我校在《来华留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修订上, 集合学校各部门的智慧, 先后修订了十几次, 涵盖了入学注册、课程修读、课程考核、学籍异动、转专业、毕业、学位、学习纪律等各方面规定, 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在留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制定了《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留学生网络管理规定》、《留学生校外住宿申请审批制度》等一系列适用于日常管理的规定。由于文化差异, 留学生不一定会理解我们的规章制度, 或者在他们的思维惯性中, 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我们的规章制度有冲突, 所以, 让留学生充分了解并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 是一件重要并且必要的工作。留管人员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 保证每个留学生手中有一本关于规章制度 (中英文版本) 的学生手册, 要对学生做好宣传、沟通和解释工作, 必要时可组织班级学习规章制度。我校为留学生新生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入学教育》, 其中就包括了规章制度内容的学习。学生对规章制度的理解与认可, 将减少违规犯错的机会, 也保证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 既要重视规范性又要讲究灵活性。管理人员必须遵守人人平等的原则。但是在细节上, 可以处理得更柔性一点。如在执行前, 要对学生进行制度告知, 再告知。“磨刀不误砍材工”。这些告知虽然看起来很麻烦, 但能有效避免学生犯错误, 同时也是对规章制度的一种再宣传。留学生管理教育中坚持柔性思维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有利于科学有效的全方位考虑问题, 有利于缓解管理者与留学生的隔阂, 有利于同留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2]。但是, 另一方面, 对留学生不合理要求和行为, 留管人员不能过度“包容”。违反纪律的学生应该得到惩罚, 以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同时也对留学生全体起到教育和规范作用。
2.2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抓好教学管理
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吸引留学生, 推进留学生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 全英文教学模式, 由于授课语言的特殊性, 师资紧缺仍是其发展最重要的障碍。抓好教学质量, 首先, 要从建设师资队伍入手。这要求学校各部门一起重视及支持留学生教育, 将留学生教育纳入主流。利用多种方式扩大师资, 立足自我, 寻求其他援助, 寻求模式突破。因为海外归来的教师对国际教育是有感情的, 要充分利用海外归来的优秀教师资源。另外可以邀请访问学者及专家给留学生上课, 同时注意培养后备师资力量, 如聘请暂时不能独立开课的教师作为助教协助教学, 以锻炼教学能力, 增长教学经验, 最终能够独立承担全英文教学课程。学校同时在政策上应给与一定的倾斜, 以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投身留学生教育。
第二, 对教学体系及课程上进行优化。前面说过, 全英文教学是全新的模式, 没有现成的可以借鉴的模式, 所以在实践过程中, 要及时地收集反馈信息, 由专业负责人牵头, 在留学生专业的教学体系及课程上进行不断优化。应加强多元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我校在实践中发现留学生的基础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所以, 为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了微机分前修课程, 对汉语水平不一致的学生进行课程分级, 采取不同水平不同进度的授课方式。同时我们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免修、免听、选修等不同方式。这些调整, 为水平较差的留学生减轻了压力, 逐步掌握基础知识, 让水平较好的留学生不受其他学生所牵累, 有机会学习更高更深的知识。
第三, 进行教学监督。教学监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监督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遵守教学纪律, 保证教学质量。可从两方面进行教学监督: (1) 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估。 (2) 成立专业的教学督导组, 随时随地对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第四, 定期举办留学生任课教师座谈会, 为留学生教师之间, 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交流教学经验反馈意见和建议, 并集中讨论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群策群力, 在沟通交流中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第五, 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很多高校都为留学生提供了多媒体教室、留学生公寓, 随处可见的多媒体电脑方便学生查询教学通知和课程表, 校园网络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与家人的联络。值得一提的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在英文书籍的储备上还不够, 需要学校政策及相关部门的配合, 向专业负责人、留学生教师和学生收集参考书目, 多采购英文书籍,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这必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助一臂之力。
第六, 顺应留学生的特点, 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技能培训。留学生对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 也特别投入, 在实践活动中, 他们能学到不少书本上及书本外的知识。我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加入学校的航模俱乐部, 小飞机模型设计项目, 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校内外乃至国际的竞赛项目;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机场等地参观实习;给学生安排就业技能培训, 指导学生应聘技巧、简历制作及就业心理指导等。
2.3 做好服务工作, 加强日常管理
全英文教学的留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 在中国的生活能力比一般留学生要差, 这就需要留管人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帮助他们处理繁杂的基本日常事务。在艰巨的工作任务前, 留管人员既要在意识上树立起服务学生的心态, 热情待人, 热心做事, 又要在方法上善于思考, 勇于创新,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高效途径, 提高工作效率。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有不适应的过程。作为与留学生接触最多的留管人员, 要用热情的服务态度给与关怀和帮助, 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生群体, 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及心理动态, 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 办事流程等, 为学生提供高效有序的服务质量和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做事不马虎、不拖拉、不松懈, 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学生当中, 去理解他们, 体会他们, 而不是摆出一付管理者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是留管人员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所以留管人员要积极做好统筹工作, 对于常规事务, 做出清晰明了的办事流程图, 则可节省向学生一一作解释的时间。可提前做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乃至一个月的工作计划, 提前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事项做出具体安排, 以便及时布置和通知下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选拔负责任心、有号召力、善于沟通的留学生担任班级相关职务。可聘请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做留学生助管。许多中国学生很愿意担任留学生助管工作, 因为他们渴望和国际上的学生接触, 同时从中锻炼管理能力、英语口语水平, 又不失为勤工俭学的好机会。我们应当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来一起管理留学生。应建立有效的学生联络网、教师联络网、家长联络网, 以便消息的畅通传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凡事不“包办”。要鼓励汉语不好的学生学习汉语, 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与他们汉语交流的机会, 甚至在某些环节有意识的让他们自己去完成, 逼迫他们想办法与人进行交流。环境影响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着力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学风是班风的关键, 要重点在学风上下功夫, 对于经常旷课、迟到等问题的学生, 要从多方面做他们思想工作。留学生还都是年轻人, 容易犯错误, 需要留管人员的引导、鼓励、督促、教育。
全英文教学, 培养出一批国际化的留学生、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和专业课程。我校运行5年的工作证明了全英文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我校正积极抓好教学质量, 规范管理, 做好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 为留学生教育更上一台阶而不断努力。实际工作中必然会遇到新问题, 我们将不断总结教育管理经验, 勇于创新, 努力提高理论和管理水平, 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知识才干, 为留学生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高校国际化贡献一臂之力。
摘要:针对留学生教育的特点, 探讨了全英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以及在全英文教学模式下, 如何加强规范化管理、教学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
关键词:留学生,全英文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继桥.刍议留学生管理工作[J].工会论坛, 2005, 11 (3) :91.
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第5篇
第一部分、牛人谈英文简历写作
郑涛所写的这份简历是一个通用模版,在突出个人实习经历的同时,面面俱到,不同人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公司用人需求加以修改。郑涛说,在他拿到公司offer之前,修改简历不下30次,几乎每投新公司都要修改一次。对于他的简历,去年加盟中国移动的沈先生给予如下建议和意见:这份简历整体感觉已经非常规整,很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但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仍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zheng tao
5 section 40*b# willow dormitory top university, beijing 1000** zhengtal@gsm.top.edu.cn (8610) 61234567or 13912345678 education 教育背景
sep.2003- ri yue school of management top university present m.a(management science, expected) sep.1999-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a jun.2003 b.s(management science)
work experience 工作经历
aug.2004-sep.2004 management case center of top university beijing project manager(part-time)
• as the main principal, taking active part in the project of the survey of brand loyalty in china, including the layout of the forms, data collecting and information analysis;
• partly participating in further research in above project, including dealing with data and modeling. may.2004-jun.2004 harvest fund management co., ltd
beijing research assistant(internship) business development dept.
• as the main principal, making the in-depth research and carrying out development of the brand-new product of open funds;
• participating the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en funds in china; mar.200-apr.2004 top university tarzan center for supply chain system rd research assistant(part-time) beijing
• being a main project director, doing the survey of manufactures of shoes in china;
• taking part in the preparatory arrang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upply-chain in top university.
extra-curriculum-activities 社会工作
feb.2000-sep.2000
scholarship and awards 获奖经历
oct.2004
outstanding study award
tu
oct.2002
outstanding scholarship (the most excellent scholarship)
uc
oct.2001
first class scholarship for excellent student
uc
oct.2000
second class scholarship of excellent student
uc
oct.1999
excellent scholarship for freshman
uc
other information 其他信息 mentor: jin xinyun professor of ri yue school of management top university english skills: excellent in analytical tools such as saa、excel、spss self-evaluation: passionate, confident, full of patience, highly interested in challenges hobbies: football、badminton; chinese writing、debate.
论文发表等。另外,基础学科的学生如果找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工作,一定要突出导师,有可能你的导师就是业界泰斗,没准可以狐假虎威一下。
2、职位不同 重点不同
我本科专业是基础学科,研究生阶段改投经济方向,我找工作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就是与金融管理和战略管理有关的职位,所以本科专业一笔带过。郑涛简历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突出管理实践经验,因为面面俱到等于没有重点。另外,投简历时,一点要把自己的求职意向写清楚,写在最前面。
3、成绩处理 避免短板
我在校时的排名没有进入前三名,而顶级投资银行非常看重学生的成绩,在这方面,我处理的比较巧妙,只写百分比,我的排名在年级前5%以内,这个成绩基本可以通过。郑涛将成绩用奖学金表达,比较明智,其实能够获得专人设立的奖学金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同学们在处理成绩时有几种办法,成绩好的,写gpa和排名,成绩一般的只写排名或者获奖状况,而单科成绩好的,最好把学科成绩列出。
4、实习经历 有所取舍
并不是经历越多越复杂就好,大部分同学所作实习都是和专业或求职相关的,所以一般人的实习经历都比较对口,但有很多同学因为实习经历浅薄,就把家教、导游、编程和管理等一大堆风马牛不相及的经历编到一起,这样容易让人认为你的职业规划不清,容易弄巧成拙。
5、学生职位 不要抄袭
我们系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很多顶级公司非常了解系内情况,去年有两个同学同时应聘一家大公司,结果两人在校职务撞了,结果被发现,两人都被公司拒掉。所以千万不要抄袭职位,即使必须写出担任职位,也一定要写自己能胜任且有兴趣的职位,而且面试前一定要准备好自我陈述,让面试者信服你的经历。
第二部分、最地道英文简历必备要素
a 言简意赅
resume部分不能超过两页纸,最好控制在一页纸之内。有英国科学家称,任何求职者的简历都可以浓缩到一页纸上,而且这个篇幅足够容纳个人的卓越经历,因为人生每一个阶段目标不同,个人展示的侧重点也有很大变化。
b 强化优 英语能力、自我评价,甚至是行文表述上都有关键词,所以求职者一定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在情况属实的前提下,仔细加工。如果导师是泰斗,就一定要强化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工作,如果gpa很高,那么开门见山就把这一项写出。
c 彰显个性
所谓resume,强调me这个词上,所以简历一定要突出个性。如果人云亦云,很容易被淹没在简历的海洋中,每个人经历都不同,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强化自身优势,突出与所申请职位最契合的气质。另外,简历的抬头不要再写所谓个人简历、求职信这类标题了。开门见山把自己的名字写上,这既是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尊重招聘者。
d 注意关键词
简历中有很多关键词和特殊用法有其特定表达方式,不宜乱用。比如,internship(学期实习)、parttime(兼职)、mentor(导师)等。
e必备信息
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第6篇
Name: Mr. YJBYS
Age: 26 years old
Nationality: Chinese
National: Han
Current location: Guangzhou
Exit and Entry: Meizhou
Size: 171 cm 64 kg
Marital status: unmarried
Job intentions
Personnel types: ordinary job
Position: System Administrator / Network Administrator: the computer industry, the Chief Commissioner / Assistant: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and other categories:
Work Experience: 3 Title: No Title
Job type: Full-time
Reported for duty to date: at any time
Monthly requirements: 2000 - 3500
Hope that the Working Area: Guangzhou
Work experience
Company Name: Guangzhou City Land and Resources and the Housing Authority District Branch of beginning and ending date :2008-03 ~ 2009-03
Company nature: institutions
Industry: real estate,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decoration
Positions: administrative staff, letters and visits of staff
Job Description: Responsible for network, back office, telephone systems, surveillance systems, as well as letters and visits work.
Company Name: Guangzhou City, Cai Feng Logistics Information Consulting Co., beginning and ending date :2005-04 ~ 2007-11
Company nature: private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Positions: Network Administrator and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Job Descrip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whole group of networks, computers, website maintenanc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mpanys ERP system software responsible person; the company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personnel, goo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 well as for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aduate institu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degree: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ate: 2005-07-01
Studies by on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cience II: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Education
1999-09 2002-07 high school physics, Guangdong Meixian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2002-09 2005-07, Guangd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etwork Technology
2005-09 2008-01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General
Mandarin level: the level of fine Cantonese: General
The ability to work
Proficiency in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and Office business software, the operation of other commonly used software and hardware maintenance; proficiency in the use of Cisco routers and
switches, Internet operation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 assembly,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area network, application, virtual host set up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amiliar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network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rporate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sql database processing; photoshop image processing; administration and so on.
Personal autobiography
全英文版个人简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