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发展可以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对于物流运输的实际需求,因为连锁经营有助于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客户的不断增多。但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过程中还存着一些问题需要,本文指出了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问题;策略研究

一 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不严造成连锁的物流企业形象受损

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会分布在多个地方,有很多地方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相对落后,与总部的联系也不是十分的紧密。这就造成了下面连锁经营的物流网点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履行工作职责,对客户的服务也没有做到尽心尽责。甚至是还有一些员工为了一己私利自己在外面拉私活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行为的出现对于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来说将会造成一个很大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连锁的物流企业形象将会造成一个很大的负面效应。同时还有由于连锁经营为了扩大市场范围,急于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就会采取急于求成的经营办法,对于下面的营运网店管理不严,一味的追求营运网点覆盖的范围。所以对于下面负责物流运输地网点以及加盟企业的营运资质以及经营管理的能力是否合格达标都没有进行一个严格的检验就让他们进行物流营运,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经营时间的延长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对下面加盟的物流网点不能进行一个严格的管理,他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听从物流企业总部的规章制度管理等,有的甚至打着公司的旗号为自己谋取利润还有就是不能为客户提供一个满意的物流运输服务。

(二)配送模式选择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连锁企业只是对许多传统的物流配送渠道进行了简单的改革和重组,已然不能适应连锁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些大型连锁企业通过自营配送模式,自己组建物流配送中心来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这样虽然可以使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结合更加紧密,但自建配送中其规模要求高、资金投入大,连锁企业通常无法达到配送中心运营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可连锁企业仍很少使用专业的第三方配送,这样不合理的物流配送模式,就会造成物流配送成本过高,企业利益难以达到最大化。

(三)物流配送人员的能力素质不高影响物流的配送服务

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的一大明显问题就是配送人员的能力素质不高,这从他们的配送工作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在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由于配送员工能力素质的不高经常会出现与客户发生口角甚至是矛盾的现象,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也会经常接到客户的投诉电话,这都给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同时又由于配送员工的企业责任意识不强,对企业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在配送的过程中对于运输地货物不能认真的进行管理和装载,这也使得很多货物在配送到客户手中的时候都会出现破损的现象,在加上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由于企业工作繁忙不能对那些不认真工作的配送员工进行一个及时有效的处罚和警告就造成了在配送货物过程中货物经常破损的现象,这也使得配送员工对自己不认真的行为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检讨,也就间接的纵容了他们的这种对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负责任的行为。还有一方面那就是物流配送员工的能力问题,由于是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所以为了方便运输和便于管理调配肯定要在技术的的应用上加以提高,但由于很多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中负责配送的员工都是在传统物流企业中工作过,或者他们的技术操控能力比较差,对于一些新技术就不懂得怎样使用,所以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中的配送员工落后的技术能力水平也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这都让客户对其配送服务产生了一个很大的不满情绪,直接的影响了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地位,使得物流企业在无形中失去了一大部分的客户,直接影响了连锁经营物流企业的经济收益。 传统的运输业和仓储业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过来的前身,物流企業并没有完全改善传统物流企业的弊病。物流配送的体系还不健全,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高等院校对物流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物流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低,理论知识欠缺,经验也不丰富。如今物流业发展的趋势是信息化、网络化,以及自动化,但我国的物流人才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现代化物流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四)信息技术落后缺乏统一性标准和经营手段落后,不能符合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

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缺乏成型的信息送达系统,总公司与分公司及配送中心之间未得到及时高效的信息传递,使得在进货、库存、调剂、销售过程中信息得不到及时处理,即使在信息更新后,也由于没有完善的配送管理系统,容易出现货物积压或货物不足的状况。同时各个物流部门之间自成体系,配送过程中的运营标准也会存在差异,影响了物流配送的整体效率。

进行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就要有全局思想,但很多的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都缺少这种对全局的掌控能力,尤其是缺少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控制和管理。这种狭隘的经营思想已经严重的影响了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对于供货方和销售方都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盲目的进行物流的配送货物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由于是连锁经营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将会对物流企业的企业形象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想发展好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配送货物的经营方式,要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争取促进连锁经营中配送货物的顺利完成。

(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由于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在货物配送过程中缺少对物流市场的有效观察和信息方面的收集,造成了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在调整市场战略的时候就显得比较滞后,对于一些潜在的市场风险也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察觉。所以这也就加大了这些市场风险对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的负面影响力,希望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

二 发展好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管理和提高监督的力度,提高管理的技术水平

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于那些违反企业规定自己谋取利益的员工和营运网点要进行一个严格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对他们进行开除的处理,这样可以形成一定的警示作用,因为他们这种违反公司规定谋取一己私利的行为已经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员工和营运网点可以采取奖励的办法来提高他们认真工作的积极性。连锁经营虽然可以扩大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如果管理不好就会产生一定的连锁反应,最后将会使物流企业走向失败的境地。所以为了 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进行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一定要加强管理和提高监督的力度。上面提到了要加强管理和提高监督的力度,下面还要提高管理的技术水平,因为是连锁经营所以物流配送涉及的市场范围将会很大,下面负责物流配送的企业员工和营运网点也会很多,这就需要管理的技术水平一定要跟得上企业发展的进程。

(二)提高物流配送人员的能力素质以及他们的服务水平

在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员工的能力素质以及他们的服务水平会对物流企业产生一个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物流企业的形象方面影响更是重要。上面提到的由于配送员工素质不高经常出现与客户发生口角甚至是矛盾的现象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将大大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要努力提高配送员工的素质,要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配送服务为工作目标,要主动替客户分忧主动为客户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所以要想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中的配送员工能够拥有一种较高的素质进行物流的配送服务在配送员工上岗之前一定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要让他们明白和懂得企业形象的重要性以及拥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对于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前面还提到了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还经常接到客户的投诉电话,所以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都对那些物流配送员工的次数进行一个统计,在总结大会上可以根据这些不负责任的配送员工进行一个批评和教育,情节严重的还可以通过减少奖金或者扣除绩效工资的处罚办法对其进行批评改正,这样也可以对其他配送员工形成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加强对整条供应链的控制

由于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在下面会拥有很多营运网点和负责配送的工作人员,所以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是必须要做的。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就要求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要加强对整条供应链的控制,在配送货物的过程中做好多供应链中上下节点的市场信息的收集。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就要求进行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要努力为客户做的更多,不能像传统物流那样只负责货物的运输何必配送,要在服务的过程中努力为客户提高更加满意的服务,做的更多意味着可以参与更多的市场分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为物流企业创造更大经济利润。由于是连锁经营所以物流企业就会接触更多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这样通过与他们加强合作就可以多承接一些物流业务,例如产品的包装和加工都可以在配送的过程中来完成。这样就会增强整条供应链对这一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再加上高水平的配送货物能力一定就会吸引来更多的客户与其进行合作。连锁经营就一定要推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只有在客户的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形象才能体现出连锁经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增强连锁经营的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上面提到了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在配送中的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为是连锁经营所以一旦某一个配送环节出现了差错将会对整个网络经营的物流企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连锁经营的物流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物流市场的风险预警机制,尤其是配送环节的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其他的竞争对手一定要随时掌握好他们的变化以及战略调整的信息,配送货物是整个物流运输中的关键环节,它运行工作的好与坏将会对整个物流運输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配送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更重的市场变化尤其是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出现,进行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是为了扩大服务的市场范围,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所以一定要管理和预防好配送环节的市场变化风险,对于一些特俗的变化要主动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一定要保障好配送货物环节的顺利完成。

(五)加强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系统

企业的配送能力高低依赖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好坏。加强自动装卸系统、商品条码分类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建设是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货损率、节约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要使物流企业做到方便、快捷、高效,既要使运输工具标准化,又要使信息系统标准化。信息系统的支持是企业具有庞大物流网络的关键因素,所以进行连锁经营的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立。

结语

物流企业进行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提升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上,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不断的开阔物流市场努力为更多的客户服务,促进整个物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国,顾峰,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策略研究《物流科技》,2008,31(3):1-4

[2].付振龙,关于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策略研究《旅游纵览月刊》,2014(11)

[3].黄启焕,关于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1(3X):208-209

[4].周琛,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优化研究《中国商论》,2015(13):87-89

[5].孙淑生,樊瑶,浅析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的优化途径《商场现代化》,2010(15):2-3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根据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发布的信息,2013年,我国医药出口形势低迷,国际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特别是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是影响医药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英文网站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调查分析了一些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的英文网站及国外部分药企的网站。根据目前的调查,总体看来,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大都建设了英文网站,但整体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全球化大市场背景下的发展要求,因此医药企业英文网站的建设值得关注。

一、我国医药企业英文网站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大型医药企业大都建设了英文网站,欠缺日常维护。英文网站的日常维护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也是吸引消费者,抓住网络商机的重要途径。某历史悠久的大型医药企业,其英文网站委托建站公司,整体建设相对滞后,设备落后,软件硬件欠缺日常维护。其网页的响应速度过慢,无法打开网站中的某些栏目,如打不开“Products” (产品)和“Download”(下载)的下级菜单,这样的网站很难吸引消费者,容易流失商机。

(二) 医药企业英文网站大都介绍了产品,但缺乏对医药产品质量认证信息的宣传。医药企业的英文网站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英文网站,它提供的医药产品需要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定,并对人的健康安全承担责任。对于医药出口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医药产品只有通过国外的权威认证,才能得到国外消费者的肯定,进而开拓海外市场。我国多数医药企业即使得到了国外的权威认证,例如美国的FDA(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欧洲的COS(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等,也没有借助英文网站来加以宣传;即使有一些宣传,也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并没有通过多媒体形式对有关认证资料加以展示,以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

(三) 医药企业英文网站的建设理念陈旧,缺乏打造企业世界级品牌的意识。英文网站需要宣扬企业的历史发展、企业文化,向浏览者呈现“品牌效应”,而我国医药企业英文网站设计普遍忽略了品牌文化的打造。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应该让浏览者感受到企业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某中药企业网站,尽管有“Culture”(文化)这一栏目,介绍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政策和企业精神等,但没有对中药独特的文化底蕴的介绍,特别是没有对企业弘扬中药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进行介绍,没有发挥网络名片的功能,没有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不利于医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四) 医药企业的英文网站忽视目标访问者的特征,未能体现交流平台的作用。某外资制药企业的网站,“Working Together for a Healthier China”(携手共进,共创健康中国)的标志语亲切友好,考虑到了目标人群。而我国有的医药企业的英文网站欠缺对目标访问者的考虑,如栏目内容较为陈旧,未得到及时更新,不利于吸引国外访问者。多数医药企业英文网站仅仅停留在介绍企业信息方面,简单的把中文网站的内容一一对应的英译过来,其布局及内容依然按照东方人的思维进行翻译,缺乏跨文化意识,忽略了国外访问者这一目标群体的特征,忽略了国外访问者的习惯与思维。

二、我们医药企业英文网站的个案分析

(一) 个案一:该类医药企业英文网站整体设计简单

中国医药500强排名前列的某企业,其英文网站只有“Home, Company Profile, Products, Contact Us” 四部分。各部分的下级链接界面中均是一副配上“Service for life”(为生命服务)的风景画。主页中有“News” 栏目,却没有具体内容。其它的下一级链接非常简单。比如,其产品的介绍“Products” 这个栏目,主要是“Name”(产品名称)和“Specification”(产品规格)的介绍,在“Specification” 中仅仅能看到规格的说明,而没有详尽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等,网站中对其产品介绍显得非常单薄,没有对产品性能等的介绍,使网站的浏览者或消费者很难对产品有全面的了解。网站某些界面设计混乱,如“Contact Us” 界面中,本来应该介绍联系方式等信息,却显示了四种产品并进行了详尽介绍。同时发现这个英文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国外浏览者或消费者或投资者很难通过这四个板块对企业的业绩,文化,管理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总之网站设计过于简单,很难使浏览者和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主要情况。然而此企业的中文网站建设较为专业,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二) 个案二:该类医药企业英文网站界面友好,但内容匮乏

某省知名医药企业的英文网站分为“Home, About Us, Products, News, Culture”以及“Strength, Sales Network”(企业实力,销售网络)七大板块。每个板块内都有下一级链接,内容相对充实。网站界面上对企业的介绍,对产品的介绍配有图片,使得整个界面活泼,可读性强。“Products”分为“Raw material”(原料药)和“Finished Products”(成品药)分类清晰,但没有详尽的介绍。“Culture” 分为 “Corporation sign, Corporate culture, Employee’s appearance”(企业标志,企业文化,员工风采),看起来分类清楚,但不注意大小写,存在一定表达错误。同时,这家英文网站也存在其它问题,如更新不及时,“News” 栏目更新至到2010年。总体说来,其英文网站较为专业,版式简介大方,分类清楚。浏览者能够通过英文网站了解该企业的各个方面。但是再纵览一遍此企业的中文网站,不难发现,英文网站的建设完全依赖于中文网站的建设思路。英文网站中的内容基本是对中文网站内容的复制。尽管英文网站的界面友好,但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企业中文网站多是以企业自身为立足点,英文网站需要角色转换,以消费者的角度为出发点,以产品质量,营业额等数据作为吸引外国消费者的基石。

(三) 个案三:该类医药企业网站建设较为成熟,仍需改进

以一家以现代中药生产科研为主的企业网站为例,其英文网站主界面有“About Us, Our Business, Investor Relations, Media Center, Contact Us”(关于我们,公司业务,投资者关系,媒体中心,联系我们)五个主栏目。每个栏目下都有几个链接。如“About us 下有“Company Profile, Chairman’s Statement, Corporate Structure, Awards and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Team, Corporate Information”(集团介绍,主席致辞,组织架构,奖项及成就,管理团队,公司资料)每一级链接都图文并茂,清晰明了,或是图片加文字,或是数据表格加文字,让浏览者或消费者一目了然。“Our Business” 的下级菜单“Products”中进行了有效分类,如“Injections,Soft Capsules, Granules, others”(注射液,软胶囊,颗粒剂,其它剂型)。对于某一产品的介绍从“Function, Main Materials, Specification, License No, Attention, Usage & Dosage, Storage, Quality Guarantee”(功能主治,成分,规格,批准文号,注意事项,用法用量,贮藏,质量保证)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非常详尽。与上文提到的两家企业不同,在国际业务拓展方面,英文网站设置了“Investor Relations” 这个栏目有14个下级菜单。如“Financial Highlights”(财务摘要),以表格形式把本企业2008年到2013年的“Assets and liabilities”(资产及负债)展现出来,以柱形图展现“Profit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股东应占溢利),以折线图展现“Gross and net profit Margins”(毛利率及纯利率),非常直观;“Financial Reports, Circulars, Announcements, IR calendar”(财务报告,通函,公告,财务活动日志)等栏目里面的图片美观,内容充实,更新及时,从2004年到2013年都有显示;“Online video”(在线视频)有一段对企业和产品介绍的视频。“FAQs”(常见问题)小栏目的设置,界面友好,体现人文精神。总体看来,这家医药企业网站尽管也存在个别和中文网站对应翻译的现象,但其英文网站建设相对成熟,界面美观友好,内容更新及时,值得推广。这类英文网站建设的较为成熟,但类似医药企业较少。

三、我国医药企业英文网站改进的办法

(一) 重视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站的界面设计

调查中发现国外著名药企的网站注重图像、文本、视频三者有机结合,其网站信息量大,集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如某世界领先的多元化医药产品保健公司的网站主页面,一副天真活泼小女孩奔跑的图片配上如下文字:“最重要的是生命”,其主页面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宣扬了企业文化与精神。而前面列举的个案一为代表的我国医药企业网站以文字为主,只有一副单调的“Service for life”图片,鲜见带有企业文化与产品宣传的视频。应该说我国医药企业的英文网站整体界面较为单一枯燥,未能恰如其分地宣扬企业精神,这主要和设计网站的理念息息相关。英文网站的栏目设计,页面布局等体现了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动态效果的使用,起到宣传企业形象,利于吸引潜在客户,有助于对外销售产品。企业应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拓展国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应成立英文网站设计或建设小组,保证合理的资金投入以及实施对网站的监管,包括招聘网站建设人才,对网站进行评估,对网站整体风格,栏目设置等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审核网站发布的内容等等。

(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英文网站,开发网站的交际功能

调研中还发现国外的医药企业,注重采取灵活的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渠道进行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开发与利用网站的交际功能。如“Follow us on Twitter,Like us on Facebook, Watch us on YouTube, Visit us on Flickr, Follow us on LinkedIn”(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r,LinkedIn上关注我们)。其中和”Twitter、Facebook、Flickr、LinkedIn”这些网络平台合作,给浏览者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从而也展现了企业形象,扩大了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网站中除了少数较成熟的企业外,普遍未采取多种多样的展现自我和对外营销的方式。一方面这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另一方面源于对网站的交际功能开发不足。我国医药企业应该重视和国外浏览者或消费者的在线沟通交流,借鉴上述外企采用多种渠道联系的方式,同时设立在线咨询、在线订购、在线支付等栏目,促进网上的对外销售;同时,还应该从国外消费者的角度,合理设置栏目,使网站符合浏览者的思维方式、心理特性以及消费需求。只有这样,充分发挥网站的交际功能,才会有助于医药企业扩大出口。

(三)改进现有网站中的语言错误,避免翻译失误。不难发现,部分医药企业在英文网站建设方面注意了遣词造句。比如,“About us”这个表达就较为符合英语表述。但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语用性和文化性翻译错误,这类错误是指翻译者拘泥于词汇、语法、语义等层面的表达,忽视东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等差异造成语用失误。比如某企业网站上“Welcome to meet X!” (X指企业) 应该改为 “Welcome to X!”(欢迎)。汉语表达中,常常采用归纳法;英语中,常用演绎法,简言之,英语注重开门见山,英语写作中需要把重要信息置于句首,然后交代其它信息。英语网站中的企业新闻的内容安排应该采取上述提到的倒金字塔结构,充分体现英语思维或西方文化。再如,英语网站中的语体问题,由于受汉语的影响,通常认为,媒体中出现的语言应该是标准规范的书面语,例如我国企业英文网站在“Products”中一般直接解释产品,或者加上如下介绍:“抗生素和维生素系列是主导产品,这些产品由发酵玉米、淀粉和其它天然农产品生产”,该句子使用了较为正式的定语从句形式。而国外的某著名药企用如下表达:“We make a wide range of prescription medicines, prescribed vaccines and consumer healthcare products. You can find out about these through the links below.”(我们生产各种处方药、疫苗和保健产品,您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找到它们),句中“We”、“You” 的使用,让浏览者倍感亲切。总之,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具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减少语言性失误和语用失误,翻译出产品的内涵和韵味,有利于展现产品的实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探讨了医药企业英文网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我国医药企业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进行自身调整,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查志刚.提升外贸企业英文网站的营销水平 [J] 经营与管理, 2008 (12).

[2]卢小军.中美网站企业概况的文本对比与外宣英译 [J] 中国翻译,2012 (1).

[3] 戴桂珍.加强企业网站英文版建设 提升品牌竞争力-以泉州为个案 [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价格折扣陈述方式通常包括两种:相对数值陈示及绝对数值陈示。相对数值陈示是指相对于原价的百分比降幅, 它简单而直观地给出了折扣幅度和产品原价的关系。而绝对数值陈示则主要是指相对于原价减让后的绝对金额, 即折后价直接陈示。

研究发现, 即使折扣程度实际上相同, 在不同的折扣陈述方式下, 消费者感知的折扣力度也是不同的。由于两种折扣陈述方式均与产品的原价和实际折扣幅度有关, 而如果产品的原价不同, 即使实际折扣力度相同, 在不同的折扣陈述方式下, 消费者感知的折扣力度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对价格较低的日用消费品和价格高昂的大宗商品 (房产、汽车) 同样给于5%的折扣, 用绝对数值陈示和相对数值陈示, 消费者感知的折扣力度是明显不同的。因此, 在不同折扣陈述方式下, 消费者对折扣力度的感知, 不仅与原价相关, 亦与实际折扣幅度相关。

以往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折扣力度相同, 原价不同时, 折扣陈示方式不同所引起的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差异;2) 原价相同, 折扣力度不同, 折扣陈示方式不同所引起的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差异;3) 将折扣力度简单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 原价简单分为高价和低价两个层次, 考察折扣陈示方式不同所引起的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差异。对于在细分下的不同价格水平和折扣幅度下, 折扣陈示方式与消费者的折扣力度感知间关系还未有较为细致的研究。本研究拟在前有文献的基础上, 寻求在不同价格水平、不同折扣幅度下, 采用不同的折扣陈示方式对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的影响。

1 研究目标

旨在研究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不同折扣力度下, 消费者对不同折扣陈述方式所存在的折扣力度感知差异, 以在此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折扣陈述方式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可能性。

2 实验变量

2.1 自变量

2.1.1 原价 (regular price) :折扣前的基准价格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 不同原价基数的划分和选择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必须考虑原价选择的全面性, 弥补以往文献简单将原价划分为高价和低价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原价的层级, 因为价格不同, 消费者的涉入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原价越高, 消费者涉入程度越大, 不同折扣陈示方式对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也会不同。本实验拟将不同价格按位数作划分。

注:因本实验拟选用学生样本, 因此, 暂不考虑10000以上的产品, 因不符合样本情境。

2.1.2 折扣幅度 (discount)

关于实验折扣幅度的选择, 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 研究目的:由于已有研究未考虑较为全面的折扣力度, 本研究旨在考察原价不同, 不同折扣力度下, 折扣陈示方式不同对消费者折扣感知, 因此, 折扣幅度的选择拟注重全面性。

2) 文化情境:因本研究是在我国本土上取样进行, 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样本文化情境。国外的研究基本用相对数 (百分数) 表示, 是因为这符合国外样本情境, 而我国的各零售店常用的相对量表陈方式是以折数形式表示, 比如8折、6.8折等, 消费者直接与原价相乘即得折后价, 而国外的相对量表述方式则使消费者得到减省额, 而不能直接得到折后价, 因此, 仍然采用百分数表述不符合样本文化情境, 此次实验则采用折数表示相对量折扣。

3) 我国零售店的常用折扣额:为迎合真实情境, 在折扣的选择上除考虑其全面性和文化情境外, 还需考虑我国零售店的常用折扣额。由于我国文化与他国不同, 我国零售店常用整数、尾数为5或8的折数, 因此, 在选择上也会考虑此因素。

综合以上考虑, 为此列出实验中的以下所有折数, 见表1。

2.1.3 折扣陈示方式

通过对已有文献和现实情境的调研, 考察绝对量陈示和相对量陈示两种方式, 分别如下。

1) 绝对量陈示: 2) 相对量陈示:

原价: 原价:

现价: 折扣

注:垂直表示是为了符合现有情境, 同时, 研究表明, 垂直距离不会影响消费者的价格感知。

2.2 因变量

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根据已有文献, 在测度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上, 基本运用Urbany et al. (1988) 和Dodds, Monroe (1991) 的量表, 这个量表已经显示了较高的信度 (a=0.93) , 用三个问题测度被试对折扣力度的感知:

产品以该价格购买是否划算?

产品以该价格购买是否省钱?

产品以该价格购买是否物有所值?

每个问题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测量。

2.3 干扰变量

2.3.1 实验产品的选择

本实验将价格范围按位数划分为四个层次, 因此拟选择四种产品参与实验。根据以往文献和样本购买情境, 拟选择以下四种产品, 如表2。

2.3.2 关于产品的品牌、产品属性、广告图片展示

产品的品牌:拟全部采用虚拟品牌。

产品属性:同类产品属性相同。

广告图片:基本图片在网上选择, 通过Photoshop对图片进行相应处理, 保持图片中的产品大小、外形一致, 将虚拟名称和含量等基本要素置于其中。

2.3.3 关于具体原价的确立

确立具体原价依据两点, 如下。

1) 通过作预测试的方式来确立产品原价范围。作此预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实验中的产品原价真实可信, 采用问卷的形式, 仍然采用学生样本 (大于30, 预测试中的被试不再参与后面的主实验) , 请被试根据自已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经验, 列出四种产品的一般市场价格, 对测试结果取均值, 以确定原价范围。

2) 估算的难度。根据以往文献, 只有在估算复杂度较高时才能激发框架效应, 因此对于0~10这个价格较低的原价范围, 拟采用小数点后一位的数额, 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境的, 牙膏的产品定价一般不会是整数。其他层级的产品也选择较为复杂的数额, 以提高估算难度。

2.3.4 关于实验折扣的选择

通过预测试来确定具体实验折扣:由于对于某些产品来说, 十分低的价格折扣是不符合现实情境的, 因此也需要作预测试来对所列折扣作一个筛选。本次测试仍然采用学生样本 (大于30, 预测试中的被试不再参与后面的主实验) , 请被试根据自已的消费经验, 列出每种产品的可能折扣范围, 作统计后确立每种产品的折扣幅度范围, 并据此对表一中所列折扣进行筛选, 对每种产品在此范围内选择五种折扣为宜。比如若对于牙膏, 统计测试结果假设为6.5折~9.5折, 那么可以在此基础上取五个折扣值, 6.5, 7, 7.8, 8.5, 9。在确立折扣和原价后, 还可以对其信度进行测试, 以保证实验题材符合情境。

但是由于对不同产品作预测试后所获得的折扣范围不同, 因此取值也是不同的, 但对于此类产品来说, 其折扣幅度的大体分布 (低、中、高) 是一致的。

2.3.5 关于实验题材的陈示

将制作的比较价格广告在电脑屏幕上居中陈示, 以回避位置不同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

3.1 被试

采用学生样本, 组间设计, 每组样本大于30人。

3.2 本研究采用

4 (代表不同原价幅度的四种产品) 5 (五个折扣幅度, 不同产品折扣幅度不同) 2 (两种折扣陈示方式)

3.3 实验程序

主实验是在两个预测试基础上进行的, 预测试一的目的是确定合理的产品原价, 而预测试二的目的则是针对每类产品筛选五个折扣幅度。具体实验程序见图一。

主实验采用组间设计, 即对于不同价格和折扣幅度的组合只用一种折扣陈示方式 (绝对量陈示或相对量陈示) 呈现给每组被试, 在每张图片 (针对每种价格组合所制作的比较价格广告) 后电脑上均出现评价量表 (消费者对折扣力度感知量表, 见因变量分析部分) , 被试在量表上评分后再进入下张图片。不限定实验时间, 但被试被鼓励尽可能快 (可促使被试估算而不是精确计算, 更能测试其第一反应) 。

3.4 实验结果预测

1) 预测试一结果预测: (因测试还未进行, 以下预测恐有偏差, 仅作为程序说明依据)

对于牙膏, 原价可能在6元左右, 暂定为6.5元;

对于背包, 原价可能在75元左右, 暂定为75元;

对于MP4, 原价可能在500元左右, 暂定为499元;

对于笔记本电脑, 原价可能在6000元左右, 暂定为5999元;

2) 预测试二结果预测: (因测试还未进行, 以下预测恐有偏差, 仅作为程序说明依据, 见下表)

在测试结果范围内按低、偏低、中、偏高、高五个层级挑选实验折扣。拟定实验题材组合。

3) 主实验结果预测

(1) 结果预测

对于0~10元级的牙膏产品, 无论低、中、高任何折扣, 运用相对量折扣陈示可以使消费者折扣力度感知更大。

对于10~100元级的背包产品和100~1000元级的MP4, 现无法预测实验结果。

对于1000~10000元级的笔记本电脑, 对于较低的折扣, 运用绝对量陈示更优;而较高的折扣, 消费者购买会更为谨慎, 现也无法预测实验结果。

(2) 实验结果图表展示

拟对于每一价格级产品运用下图的形式分开展示实验结果, 以0~10元级 (牙膏, 数据均为虚构, 旨在展示图表表现形式, 其中, 横轴为产品的合理折扣量, 纵轴为消费者的折扣力度感知) 为例, 如图2。

摘要:本文通过设计实验拟研究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不同折扣力度下, 消费者对不同折扣陈述方式所存在的折扣力度感知差异,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关键词:折扣陈述,消费者,折扣感知,实验设计

参考文献

[1] Chen, S.S., Monroe, K.B., Lou, Y.C..The Effects of Framing Price Promontion Messages on Consumers’Perception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Journal of Retailin g, 1998, 74 (3) :353-372.

[2] Hardesty, D.M., Bearden, W.O..Consumer Evaluations of Different Promotion Types and Price Presentations: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omotional Benefit Level.Journal of Retailing, 2003, 79 (1) :17-25.

[3] Grewal, D., Marmorste, H., Sharma, A..Communicating Price Information through Semantic Cues: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ituation and Discount Size.Journal of Cousumer Research, 1996, 23 (2) ;148-155.

[4] Devon Delvecchio, H.Shanker Krishnan, Daniel C.Smith.Cents or Percent:The Effects of Promotion Framing on Price Expectations and Choice.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71, 158-170.

[5] Keith S.Coulter, Patricia A.Norberg.The Effects of Physical Distance between Regular and Sale Prices on Numerical Difference Perceptions.Journal of Cousumer Psychology 2009, 19, 144-157.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重品牌而不重品质、无中生有的虚假广告等过度营销现象甚嚣尘上,严重损害了企业和品牌的形象,还会引发恶性竞争、透支消费者潜力。什么是过度营销?过度营销背后的成因是什么?

去年4月起,《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的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但今年中秋节前后,月饼、茶叶、酒类和化妆品的过度包装仍然助长了节日的绮靡骄奢之风,引发了全国不少媒体及大众的诟病。据媒体披露:一款“巴拿马金奖五粮液”售价高达29.8万元,包装盒莲花底座和盖头均由24K千足金打造。另有专家指出:“我国年产衬衫约12亿件,其中8亿件是盒装,需用纸24万吨,以直径10厘米的大树为标准,8亿只包装盒需要砍掉168万棵树。”

何为过度营销

包装作为营销中的一个环节,用博弈的观点来看,它是把双刃剑:精美的包装既可能为企业创造高额溢价,又可能成为企业营销的负担,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甚至危害社会长远利益。

从竞争层面来说,企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树立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但是营销手段的滥用就可能导致过度营销,过犹不及。在不够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在一夜暴富的不良示范下,企业决策者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短视,催生了对短期行为的不断向往——试图通过营销的手段来赢得市场,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出现了过度营销的趋势。

那么,什么是过度营销呢?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割裂开来,只有营销而没有其他,片面依赖、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

营销作为企业研发、制造、物流、营销、财务、运营系统中的一环,无法取代其他环节的功能与作用。例如,从三鹿“毒奶粉”、霸王“二恶烷”等事件可以看出,制造环节的弊端完全能抵消企业营销多年积攒的“家底”,甚至可能是挥刀自刭。因此,只有重视企业内部各种职能均衡发展、外部客户利益、社会公德、法律规范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做久。

过度营销的表现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以人为本”意识形态的深化,安全、健康、环保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成为新消费形式的引擎。如食品、日化、药品、家电等行业均与安全、健康、环保关系密切,这些行业都是容易出现过度营销的行业。另外,快消品行业依靠消费者高频次重复购买和规模放大效应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和价值,吸引众多企业加入竞争行列,激烈的竞争也使过度营销水涨船高。总体来看,不同行业的过度营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重视品牌不重视品质。无论品牌多么强大,传播如何出色,最后消费者消费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品质低劣的产品必将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最终会伤害到企业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品牌,因为品质问题而轰然倒下的“大牌”不计其数。

价格利润最大化。价格是消费者评判产品价值的尺度,过于昂贵的价格会侵吞消费者的利益,过于低廉的价格又无法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从而导致企业不能长期为消费者服务。达芬奇家具通过“炒作”与“包装”,将国内生产加工的低质产品,运用出口转内销手段演变为意大利原装进口奢侈品,利用价格杠杆,制造了业界价格和利润神话。不过,它也终因自己的短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无中生有的虚假广告。任何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从长远的角度看,广告必须尽力维护好品牌形象,而不是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比如,霸王国际在产品宣传语上违反《化妆品命名规定》,加上“中药”、“纯中药”等字眼,打政策的擦边球,强化了中草药特殊的使用效果。霸王虽获得了一定的短期利益,却在被曝光之后严重损害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另外,在渠道建设、促销手段、公共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过度营销的表现,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过度营销的危害

在各个行业以及营销的各个要素、方法中,都存在大量的过度营销现象,片面强调、夸大营销的功能会对企业和品牌造成哪些伤害呢?

摧毁企业走向强大的“土壤”。营销界流行一句话:“没有业绩一切免谈。”这是过度营销思维,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过度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如出一辙。例如,前几年国美电器强制规划每年业绩增长率达100%以上,在短期内,压力及指标量化管理对业绩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看,事实证明后来的国美风波以及被苏宁超越,很大程度上是由国美领导层过度重视短期业绩,不重视平衡发展所致。

业绩从周期上可分为长期业绩、中期业绩和短期业绩,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定量业绩(如年度销售量、客户开发量、利润达成量等)和隐性定性业绩(如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由此可见,业绩是企业的一个综合平衡发展系统,定义为单纯意义上的短期销售业绩,必然以偏赅全、助长过度营销之风。很多企业获利能力超强,但还以追逐短期利益为目标,使竞争环境恶化、消费潜力枯竭、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收窄,自废武功。

削弱企业发展动力。营销只是企业组织系统中的一项功能,过度依赖这个功能会缩短企业生命周期。根据木桶理论,匹配才是硬道理。如果研发力跟不上营销力,工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营销力必受制约;如果制造力弱,无法保障准时交货,就会造成客户满意度低,流失客户;如果财务融资统筹力差,现金流断裂,营销方案无法执行,营销力何来?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如果企业所有的资源都向营销倾斜,营销人高高在上,其他人必是跑龙套。这种精英式管理,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与全体人员积极性的提升,最后结局是营销部这匹小马拉着企业这部大车在市场征战,严重削弱了企业整体能力的发挥,发展动力必受拖累。另外,过度营销大量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利润空间会收窄,没有源源不断的利润强心针,企业就无法积蓄能够推动整辆战车前行的能量,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引发恶性竞争。由于供需矛盾尖锐,企业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切割市场蛋糕,很少考虑如何将蛋糕做大、如何保证蛋糕不变质。每个企业都企图赢得竞争和更大的市场份额,频繁使用降价促销手段,利润空间收缩使企业运营可操作空间变小,企业市场应变力相应减弱。为摆脱困境,企业很容易患上急功近利与战略经营短视症,导致市场竞争往往是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引发整个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

透支市场消费潜力。在目前消费者与市场不太成熟的背景下,过度营销的企业可能逞一时之快,销量会有较大提升。但要维持市场占有率,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企业可以无限度发掘的,当期的过度消费会以后续的市场萧条为代价。2008年,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引诱消费者过度消费,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导致了金融链条的崩溃。

企业对所提供的产品拥有充分的知识,而消费者则缺少这些知识,因而后者依赖前者提供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充分,消费者很难及时作出判断,这会引发信息提供上的道德风险。企业行为靠利益驱动而非道德驱动,因此,透支消费者潜力的过度营销行为屡见不鲜。

助长不良消费风气。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存在着如送礼消费、攀比消费、腐败消费等不良风气,企业的过度营销无疑会怂恿、加强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消费意愿,不少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在营销活动中表现出了种种道德缺失:1.利用消费者的盲目消费,发布虚假信息欺诈消费者;2.纵容炫耀式消费,获取暴利;3.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满足消费者的成瘾消费;4.不关心消费者的长远利益,鼓励守旧式消费;5.鼓动消费者负债和超前消费。

种种企业过度营销行为,使消费群体中流行着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强化了消费者的不良心理预期。虽然在短期之内引诱不良风气可能使企业收益颇丰,却会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障碍。

过度营销的成因

过度营销会给企业和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危害,那么,企业的过度营销是由哪些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呢?

国际化市场拓展受阻

中国加入WTO之后,不少企业惊呼国外市场并不是对我们完全开放的,各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设置了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如国际标准认证、进口配额、歧视性采购、检疫标准等。一般企业难以达到如此高的标准,即使某一时期达到严苛的标准,一旦查出不符检验标准或者造成消费者伤害,对企业苛刻的追诉制度往往使企业走上绝境。例如,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陷入“美泰玩具厂召回”事件中,副董事长自杀。

发达国家高不可攀的行业标准及严苛的法律责任,使很多中国企业望而却步。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发达国家对中国部分产业的有效“封杀”,将中国“巨无霸”的超级产能限制在狭小市场空间中互相拼杀。企业为争得先机,必然死盯住主要竞争对手,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等方面务求先于对手一步,尝到“头啖汤”。

低端产业链过于集中

早期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导致门槛低的产业投资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于产业金字塔底层。低端产品过多,产能过大,商品流通不畅,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过度营销的气候与土壤。

在产品、价格、渠道先天不足的劣势下,要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企业必然 “压宝”在促销环节上。低端产业链的过度集中,竞争程度日渐加剧,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服务方式、营销手法必然产生蝴蝶效应。例如,有些食品企业专门模仿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包装,让粗心大意的客户上当受骗。有效的策略很快就失去其原本固有的作用与优势,过度营销必呈泛滥之势。

疲于应对多元化消费需求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全球化共享,使消费者对世界的认识加深、眼界开阔,加上对时尚的追求,消费者抛弃了原来相对固定的消费习惯,形成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及不断拓宽的消费渠道,将原来比较集中的消费群体进行了再细分,即同一渠道的消费群体相对减少了。

随着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消费观念已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向更高的消费层级发展。社科院近期发布的《商业蓝皮书》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94亿元,占全球消费的27.5%,仅次于日本成为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与消费者升级的需求渐行渐远。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无法因时而变,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被逼步入过度营销的“死胡同”。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消费观念、全球企业的同台竞争、企业不断推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等因素,在加剧竞争程度的同时,也加速了产品生命的衰老进程。很多产品还来不及进入细分市场,就快速步入了衰退期。例如电子教育产业,国内电子企业蜂拥而至,打着点读机、学习机、学生电脑、平板电脑的幌子,将成本两三百元的MP4加上黄冈、海淀名师视频进行包装,售价高达两三千元。因为产品缺乏持续创新力,这些产品迅速就进入了衰退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被认为是制造业的创新引擎,创新能力越强,产品的生命周期即越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如何在如此之短的时间、空间隧道中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这是每个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企业投入如此之大,产品生命周期如此之短,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决策层难保不作出短期的决策:与其等产品被动快速变老,不如通过折扣、让利等促销手段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过度营销,以求收回成本。

营销观念保守、短视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与消费潜力,使世界500强企业趋之若鹜,纷纷进驻中国。外企在营销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市场视角与营销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使国内企业纷纷效仿。大量营销理念的导入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外企营销示范,使国内企业迅速“囫囵吞枣”般地学会了很多营销理论与操作手法,还未掌握精髓就急不可耐地一展身手。不少企业一时“定位”,一时“品类”,一时“系统”,一时“跨界”,最后往往分不清东南西北。企业经过三番五次的折腾之后,资源和信心都耗尽了,还是没有找到方向。

几经折腾之后,很多企业开始信奉唯实践论,形成保守、短视观念。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只盯住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模仿与跟随,待时机成熟再向行业标杆企业发起挑战。虽然很多企业宣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的经营哲学,但真正有资格说这话的只有行业标杆企业。因此,行业标杆企业的营销战略、策略、方法被追随者全面模仿。因此,企业产品、营销、服务同质化天天在上演。久而久之,企业只需要强者思维,不需要个性化与多元化思维,营销岂能不过度?

美国经常攻击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差,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而模仿能力极强。这使得企业在行业中如果无绝对统治力的话,推出新品极易成为先烈,使部分企业放弃创新或者隐藏创新能力。企业保守、短视的营销观念很难形成营销系统力,只能见招拆招,难与外企硬拼。比如,苹果公司推新品、降价促销、淘汰时机的决策均有一套完整的决策系统在支持,并不像部分中国企业均由老板拍脑袋决定。企业境界与思维上的短视,使过度营销在经营决策的过程中无处不在。

决策层的急功近利

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成败系于一身。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既有稳健的一面,也难掩其急功近利的一面。而作为企业家左右手的职业经理人,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当政期”的短期收益。面对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和内部的业绩压力,职业经理人为了避免明天下课,为了完成当期的业绩与利润目标,对于有利于业绩、利润提升的措施,不太在意其合理、合法性,只在意其有效性。

作为企业管理资源的主体,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短视的立场与视角,严重消耗企业管理资源,使短期利益与短期决策流行,助长了行业与企业的过度营销行为。

由于上述种种内外部原因,挤压企业利润、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过度营销充斥市场。企业应从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克服、改变短视的思维方式,苦练内功,均衡发展企业各种职能,避免过度营销的发生。对于过度营销比较严重的行业,企业应该从竞合的角度思考,针对过度营销的具体成因,从企业自身的市场地位等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矫正过度营销的方法和策略,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作者来自博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过度营销是指企业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割裂开来,片面依赖、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

出口受阻、低端产业链过度集中、多元化和升级的消费者需求、短暂的产品生命周期、轻创新重模仿的营销观念,以及决策层的急功近利等因素造成了企业的过度营销。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消费文化 视觉说服 符号 广告文化

所谓广告娱乐化就是借助具有娱乐性的故事内容或娱乐形式使消费者在主动参与中接受广告传播的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内容,在实现传播广告信息内容的同时使受众获得娱乐的感官享受。目前这种趋势在影视广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综观世界四大广告节,其以内容娱乐为特征的影视广告占了绝大部分。同时在我们日常所观看的电视广告中,娱乐化的成分也不少。那么影视广告娱乐化是如何产生作用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一、影视广告娱乐化的视觉说服分析

影视广告作为商业营销的重头戏,它与消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从消费文化入手就成为必然。在现代社会中,消费的重心已经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附着在商品之上的符号和形象,因为“为了构成消费的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这种情形推动了影视广告向一个方向发生转变:即在广告中商品的使用价值信息从主要信息位置退居二线,其他以广告符号构筑的视觉信息在影视广告中成为主角。以万宝路香烟为例,这个刚开始定位于女性香烟的产品在市场上却没有取得成功。后来在李奥贝纳的精心策划下。成为了男性香烟的典型代表。该影视广告成功的秘密在于广告符号的巧妙运用。牛仔、草原、牧场等符号所构成的信息与香烟产生了联系,并且使意义产生了迁移。香烟上所附着的是那种粗犷、放荡不羁的形象成为了男性气质的代名词,同时万宝路香烟也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当然也在营销上取得了成功。对于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保罗梅萨里认为有三大作用视觉形象可以通过模拟某一真实的人或物来引发人们的情感,视觉形象还可以作为说明某事确实发生了、并被拍摄下来的证据,视觉形象还可以在所推销的商品与其他形象之间建立起一种隐含的联系。影视广告娱乐化的视觉形象主要表现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上。那么,影视广告娱乐化的视觉说服表现在那些方面,一是广告符号构建的视觉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尤其是影视广告的动态三维的技术特性,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二是悬念搞笑的故事情节可以引发观众的积极的情感,并不一定是与商品信息的,但绝对会对商品持正面评价,三是在中国影视广告中的明星可以起到让人关注和崇拜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影视广告本身的说服力。当然为推销商品而应用的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符号功能和象征作用。如“关键时刻,怎能感冒”的影视广告就是强化了其隐含意义:你中大奖的时候感冒喷嚏把彩票吹跑了,让你后悔死。这也正是影视广告娱乐化与平面广告不同的地方。作为二维的平面广告所运用的元素不外乎文字与图像。所以平面广告的静态性符号构建就缺乏讲故事的能力,缺乏生动的表现与隐含的联系。

二、影视广告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

影视广告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广告对消费者娱乐需求本性的认同。但要重视的是影视广告娱乐化可能存在着深远的潜在的影响,为此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影视广告娱乐化使消费者缺乏理性认知,一味地追求物质消费目前消费者已经步入了消费时代,接受的是消费文化。目前的影视广告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不断地走向娱乐化,包括像脑白金这样的产品。在脑白金的电视广告中,两个运用技术设计出来的人物形象中,服装,姿势和行为都具有一定娱乐性,这也成为一种强调其产品功能的符号:使用后使老年人年轻化。年轻化的外在呈现就是如老太太穿着草裙跳舞等细节上。因为这些形象与商品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隐含的,潜在的,消费者可以感知的。所以影视广告娱乐化的视觉说服作用就这样表现出来。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娱乐化不仅仅只影响商品销售,因为广告作为传播的信息在无形之中包含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会在无形之中影响消费者,尤其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方式。作为大多数的影视广告在运用娱乐化形式作为目标实现途径的时候,从不在广告中展示社会当中的现实问题,也不强调真实性,更不会运用批判性的视角来帮助消费者认识世界。影视广告通过娱乐化构造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虚拟的社会生活场景,使消费者沉溺于这种幻想之中,缺乏对社会的真正关注。而且广告还告诉消费者,广告中的某商品具有很强大的能力,你拥有了商品,就拥有了获得完美和谐生活的能力或者拥有商品就拥有了解决问题的万能法宝。如999皮炎平影视广告,蔡明扮演的马大姐的凌空飞步的速度去用传统的挠挠的方法解决皮肤痒的问题竟然赶不上皮炎平的效果快。影视广告的这种虚拟性往往具有欺骗性的特征,会引导消费者不断地进行购买商品,然后不知不觉地走向物质崇拜,因为它给予了消费者“幸福的承诺”。感性的认知和不真实的“真实性”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多少实际的意义,反而会实现对受众消费心理的导向功能,并促进消费主义的发展,而消费者会陷于这样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正如刘泓教授所言,“在消费社会里,广告公开地鼓励人们大胆消费,不断消费,甚至超前消费。由于广告不遗余力地鼓吹这样的文化价值观,不消费就不是个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这必然在无形之中助长整个社会的消费风气,成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驱动机制,也就是所谓的消费主义”

(二)影视广告娱乐化对文化的影响

影视广告娱乐化是大众文化最本质的体现之一,因为与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种赤裸裸的功利性。大众文化下的影视广告娱乐化也被深深的烙上了商业的痕迹,通过满足市场需要赚取利润是大众文化的唯一准则和终极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广告对文化的影响正是通过广告文化来完成的。所谓广告文化,按照陈先红的认识就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这种隐藏在广告表面下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消费者。由于遵循商业法则,因此影视广告当中所承载的是世俗的消费文化以及快餐文化即大众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忽视。但我们不难发现影视广告娱乐化已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和破坏。以百度“唐伯虎”篇为例来说明消费者如何与影视广告参与互动的。这是一部古装喜剧。面对城墙上的一张悬赏文字告示,一个老外自以为知道,随后风流才子唐伯虎出现,连续三次通过精妙的文字断句,将老外身边的众多女子从师奶到尼姑悉数吸引过来,最后一次甚至将老外的女友也一并夺去,还当众亲热,直至将老外气至吐血。最后众人齐声欢呼:“百度更懂中文”。这里的唐伯虎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构建出来专门娱乐大众的。这个影视广告创意本身的娱乐效果很突出,因为它已经不是简单地在传播商品信息,其广告本身也成为娱乐表现的一分子。同时互联网提供了广告病毒营销的技术支撑。因为大家很喜欢这样的无厘头式的广告。并能从中读解出乐趣。所以本身的传播性值得肯定并提供给大家在线观看或下载,从而带动了受众参与广告传播和形成与广告作品的互动。正如有文章所说,“据调查,现在几乎所有网络搞笑交流中心、视频中心及不计其数的个人博客和几乎所有BBS论坛都出现了这条广告片的观赏下载,至2005年12月,已经有近2000万人观看并传播了此片(还不包括邮件及QQ、MSN的传播),而且,这种沟通不像传统的电视广告投放那样是夹杂在众多的广告片中的,所有的观看者都是在不受任何其他广告的干扰下观看的,观看次数不受限制,其深度传播程度亦远非传统电视广告可比。”

总之,以娱乐因素为特征的影视广告经常对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内容进行后现代式的篡改,导致在广告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而是被经过有意识破坏之后的组装与拼接,加入了现代人对审美的要求,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消解可能会不断加大,最终也许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亡。更为严重的是影视广告娱乐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可能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他所接受的已经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这种对传统的文化的片面认识是对历史等方面的不理性不客观看待,也可能会产生我们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张金海教授认为。“理解和把握广告的意识形态性或观念形态性的实质,应该成为我们分析广告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广告的文化属性的基点和出发点”。对于影视广告娱乐化对文化的影响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尤其是结合西方批判理论当中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和视觉文化等理论观点进行研究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焦点问题。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消费—生态”悖论是导致生态时代的消费问题的逻辑前提。从思维层面看,它是人类工具理性的高扬;从社会层面看,它是经济发展目标单一化的后果;从个人层面看,它是人的需要异化的特征。“消费—生态”悖论反映了消费自由与消费公正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消费自由与消费公正之间的失衡造成了“消费—生态”悖论,造成了深重的意义危机、人性危机、生态危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消费的无限性与生态的有限性的矛盾关系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学视野破解这个悖论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消费—生态”悖论;消费自由;消费公正;伦理意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仅是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变革,更是消费目的与消费本真的回归,体现了消费的生态化走向。消费是确保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人类的消费是以一定的生态损耗为基础的,是自然过程。因此,消费与生态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生态损耗为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则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为前提。消费与生态之间以各自的张力构成了“消费—生态”悖论(consumption-ecology′s paradox)。正如学者指出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似乎只要从事现代化建设,就必然导致物质主义的生发和张扬,并进而会导致伦理道德的沦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要保护和维持已有的伦理道德和生态环境,就只能牺牲发展和忍受贫穷。消费社会更把这个悖论深化了”①。这个悖论是导致生态时代的消费问题的逻辑前提。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消费的无限性与生态的有限性的矛盾关系,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学视野破解这个悖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影响,探究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实践途径和具体方式。

一、消费悖论与生态悖论

悖论原本是一个逻辑学的范畴。自古希腊说谎者悖论诞生以来,悖论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渐从逻辑学范畴扩展到其他的领域。悖论的英文是Paradox或Antinomy。“Paradox”的原意是指“同人们通常的见解相抵触的理论、观点或说法”,它既用来表示超脱世俗、似是而非的科学论断(即所谓“佯谬”),也用来指称越规违理、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即所谓“谬论”、“两难论”);而“Antinomy”则是指“自相矛盾的语句”。在历史上,悖论包括了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结论。它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为逻辑悖论。它指的是,有命题P,如果断定它是真的,那就可以由它推出命题P是假的;如果断定命题P是假的,又可以由它推出命题P是真的。第二种为佯谬。某些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错误的,但实际上却是对的。如“白马非马”、“鸡三足”等。第三种为谬论、两难论。某些论断看起来是对的,理论似乎非常充分,似乎非常符合逻辑,但实际上却是错的。②

消费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通过消费活动,获得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越多的商品就越能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类更幸福呢?答案并非如此。在消费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超出了基本生存需要的范畴,消费的真实目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的内容由单纯对物的需求演变成对物的符号价值的追求。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驱使人们在幻想与实际中成为消费者,消费者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背离了消费的真实目的,出现了消费悖论。

生态悖论最先是在1997年由西南农业大学88岁高龄的叶谦吉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悖论是指一切有悖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发展的错误理念。可见,生态悖论是相对于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而言的,要求它统一整体协调发展。③生态悖论现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矛盾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然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改造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是矛盾的两面。如果只一味地开发与利用自然,必然导致生态悖论现象。二是不协调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悖论现象的出现表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三是急功近利性。人类为了追逐眼前利益,不惜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

生态悖论现象的产生是人与自然矛盾作用的结果。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斗争的实践,表明了其产生的客观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从主观上讲,生态悖论属于人类认识论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得出与事物本质、客观规律相悖的认识。

消费悖论是人类消费行为超过自然生态容纳、承载限度所导致的,并由此必然带来生态悖论。而消费在一定意义上是延续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生态则是人类延续文明的重要基础,二者缺一不可。消费与生态关系的失衡,必然导致“消费—生态”悖论。

二、“消费—生态”悖论的深层逻辑

“消费—生态”悖论所赖以存在的前提是:消费是无限的而生态是有限的。其意涵是: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如若没有道德对其制约,欲望性的无穷消费必然导致物质主义的生发和消费主义的张扬,进而导致伦理道德的沦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保护生态环境,也需要道德的审慎力量,否则就只能妨碍消费、忍受贫穷和牺牲发展。

“消费—生态”悖论表面上看是生态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实际上,它的背后隐藏着深层逻辑。从思维层面看,它是人类工具理性的高扬;从社会层面看,它是经济发展目标单一化的后果;从个人层面看,它是人的需要异化的特征。具体来说,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从思维层面看,“消费—生态”悖论是人类工具理性的高扬

“消费—生态”悖论在表面上是消费、生态矛盾作用的结果,在更深层次上,它是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消费—生态”悖论的产生与近代以来人类理性复兴及其工具理性的高扬密不可分。工具理性是一种以手段有效性而不是目的合理性为宗旨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工具理性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它有效地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与范围,推动了人类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然而,由于过度张扬工具理性,导致了工具理性霸权,工具理性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霍克海默明确指出:“当理性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权,即不能就人的生存问题说出什么来,不能从内容上对这些问题表示什么态度,不能从关心人类解放、指导人类认识的意义上来说明行动的目标,而只关注于用何种工具和方式对自然界进行最有效的征服时,理性就成了一种工具……它的行动的价值,即它在控制人和自然方面的作用膨胀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④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消费不再是维持人类满足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方式,而是成为了人类满足过度欲望的工具。在工具理性过度高扬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态耗竭的时代。

2.从社会层面看,“消费—生态”悖论是经济发展目标单一化的后果

传统的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增长和数量扩张为单一目标,弘扬经济理性,打破了经济发展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经济理性是近代经济学鼻祖英国人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从主体角度讲,经济理性主张以人的本能为尺度进行社会活动,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第二,从价值的角度讲,经济理性注重商品交换中的经济价值,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第三,从目的合理性角度讲,经济理性是一种支配目的合理性的工具理性,它仅仅关注以有效的手段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第四,从理念上讲,经济理性坚持以经济效应最大化为指向。在经济理性的刺激下,人们在消费领域逐渐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更多意味着更好。在经济理性主导的传统发展观中,消费不再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正常活动方式,而是成为了实现资本继续增值、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生产力,“不消费就衰退”逐渐成为共识。从此,消费与生产、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单一化必然会破坏生产、人的需要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导致“消费—生态”悖论。

3.从个人层面看,“消费—生态”悖论是人的需要异化的特征

人的需要原本来自于人的内心的真实意愿和兴趣,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活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原本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自我实现的必由途径。但在异化社会,劳动的异化蕴含着人的需要的异化,意味着人需要劳动不再是出于对劳动本身的需要,而是为了劳动之外的生存需要。这是一种出于人的本能的动物性的需要。需要关注的是产品,而不再是活动过程本身。对生存的关注必然体现在对产品的占有上。在商品社会,产品被它的符号——货币所取代,对产品的占有转化成了对货币的追求。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产品,其享用应以享用者具备相应的本质力量为前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享有产品的人并非具有相应的本质力量,在原本无力享用却人为强制占有的情况下,享用者必然会采取与对象本身不符的方式或手段,造成了对消费对象和人的身心的破坏。如果人的需要完全脱离了对劳动本身的需要,而是以对物质产品的不断占有为中心,那么人的需要就沦落为动物性的需要或异化的需要。异化的需要试图通过对物质产品或商品的高度控制与占有来获取所谓的“地位”。由此必然形成“消费—生态”悖论。

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交换结构,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基础之上的。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不再是停留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上,而是更加关注消费品所象征的身份地位、流行时尚等符号价值。消费的符号化使得对物品使用价值的需要演变为对物品符号价值的追逐,对物品实际价值的渴望演化为用虚拟价值堆积起来的符号的热捧。财富和物品“构成了一个全面、任意、缜密的符号系统,一个文化系统,它用需求及享乐取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种分类及价值的社会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⑤,而符号消费需要大量的物品来不断地更新、维持符号价值的存在,必然有许多新的流行产品取代一些“落伍”的产品,以此来保证符号的意义层出不穷,不断满足人们的符号消费欲求。然而,每一次符号消费的过程,都是来自自然生态的原料的不断攫取,消费废物的不断丢弃的过程。由于符号消费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忽视,必然导致对自然的藐视和忽略,自然生态不过是不断炮制符号价值的工具而已。消费的“符号化”,一方面导致人们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对人生幸福的思考,颠倒了人生目的和手段的位置,人们在享受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陷入了难以挣脱的精神上的空虚和迷惘;另一方面,由于消费欲望的无止境和符号消费的无限性,严重违背了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人们自己也忘记了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一份子应有的伦理精神,也迷失了自身在宇宙世界中的价值坐标,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态生存,陷入了海德格尔所称的“被抛入世界”的无根状态,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恶心”。

三、道德制约消费的可能性

面对越来越难以成为人类依靠的生存环境,人类除了有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未来生存境遇忧虑的本能反应外,是否还应该增加些对自身消费行为、消费逻辑的理性自觉与伦理审视?消费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不仅受个人消费能力的限制,而且受消费伦理观念的影响。即人们消费多少、怎样消费也是道德伦理问题。“消费—生态”悖论的产生,充分暴露了道德约束、监管的乏力。

市场社会遵循的原则是资本的运行逻辑。从现实看,拉动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社会以禁欲和节俭为美德的传统消费伦理观。在市场社会里,资本的运行逻辑造成了需求世界和供给世界的分离。生产与消费绝不仅仅为满足人的实际需要了。市场经济造成了庞大的商品堆积和被物包围的世界。当供给与需求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时候,生产与消费之间就不存在相互构造的问题。即有什么样的生产,也就有相对应的消费。然而,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世界与需求世界保持了相当的张力,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构造奠定了现实基础。一方面,欲求世界对供给世界的构造是虚拟的、可能的。虽然人存在占有和表现的欲望,但是它同样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供给世界对欲求世界构造是现实的。欲求世界对供给世界的构造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如果没有占有和表现欲望,即使有庞大的商品堆积,也不可能开启全面的消费运动。

市场社会是物质丰裕的社会,物质丰裕总比匮乏要好。因为人们始终想往:创造财富就是创造幸福,占有财富就是享受幸福。而正如波德里亚所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环境史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⑥不断增长的物质世界等待着人们去消费。令人费解的是,市场社会里的消费创造了使人幸福的前提,为何却并没有创造幸福本身?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反思和追问并没有成为人们集体行动的逻辑。

在消费社会,消费欲望的总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自身和自然生态的承载限度。大量的消费实践表明,消费欲望的膨胀和满足并没有带来人们向往的和谐和幸福。试图通过消费数量的几何增长以全面提升幸福指数的努力是徒劳的。人们的占有和表达欲望连同实现这些欲望的社会设置暴露了诸多的危机。重思消费合理限度和合理消费边界的社会运动成为了消费发展的必然要求。

消费自由是消费主体自觉、自主和自愿的消费行为。消费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选择不选择、接受不接受商品和服务,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而所谓消费公正是指消费权利与消费对应的一种均衡关系。自由和公正都是人们的永恒追求。但是在自由和公正的紧张关系中,自由往往具有优越性。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崇尚的经济自由往往容易走向经济自由主义,从而带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层严重等现象,而经济公正正是对经济自由主义所带来后果的反思和修正。在消费领域也同样是如此。消费自由也具有相对于消费公正的优越地位。消费自由的张扬导致了代内和代际的不公正。

正是消费自由与消费公正之间的失衡造成了“消费—生态”悖论,造成了深重的意义危机、人性危机、生态危机。消费自由与消费公正之间的失衡,往往容易使人们高举消费自由的口号,肆意地放纵着无止境的欲望,并以物态的形式迅速地膨胀,造成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状态的空前紧张。人的消费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享受幸福,然而,“我们现在的消费欲望已经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对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迫使我们不断去购买,从而使我们依赖于这种膨胀的消费需求,依赖于那些可以满足我们需要的人和机构”⑦。消费在本质上已成为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幸福就是消费更多、更新、更好、更贵的商品。在这种消费目的与消费手段的颠倒关系中,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正常行为,而是已经成为了难以控制的病态行为。

伴随着消费意义迷失的是人类自我的迷失。在消费社会,人不再是消费的主人,而是消费的“奴隶”,人的价值只存在于消费与享受中,不再具有主体价值,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彻底丧失了。“在那里,消费不是为了满足正常需要,而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和尊严,而是为了纵欲和享乐;个体不是把群体和社会当作家园,而是看作牢笼和地狱。人们普遍地感到空虚无聊、生活的无意义,浮华的外表下掩盖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⑧过度追逐物质消费的人类,逐渐失去了精神追求,丧失了基本的评价、反馈能力,在消费上只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几千年与自然交往中形成的朴素、和谐道德被抛弃,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等生态理念也早已经被消费“占领”了。

与此同时,消费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也走向了失衡。在正常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消费与生态之间应该保持着良性循环、适度平衡。人类的美好生活不仅需要一定的消费,更需要良好生态。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消费者生活方式供应的像汽车、一次性物品和包装、高脂肪饮食以及空调等东西——只有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才能被供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依赖的正是巨大和源源不断的商品输入。这些商品——能源、化学制品、金属和纸的生产对地球将造成严重的伤害”⑨。高扬的消费自由催生了过度的消费行为,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环境退化,生态平衡被打破。

“消费—生态”悖论反映了消费自由与消费公正之间的复杂关系。表面上,消费自由崇尚消费主体的不受强制性,似乎与消费公正无关。与动物的消费活动不同,人的消费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消费目的和意义在感官满足和生命维持的基础上,朝向人性的丰富和完善、人的自由和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消费是具有意义和价值维度的行为。而公正作为处理公共关系的伦理,凸显的是社会成员交往中的恰当关系。消费中的消费产品、消费方式、消费过程等都与社会和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消费也是公共关系的一部分,难以免于公正与否的道德评价。

虽然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消费自由的权利,但是每一个人的消费自由又是与平等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了平等,消费自由就失去了普遍性特征,也就没有了消费公正。因为平等是最重要的公正,人与人之间的消费自由是否平等,成为消费公正的重要内容。因此,消费公正注重的是建立在每个消费主体消费自由基础上的内在平等。消费自由作为一项权利具有相对性。人们在享受消费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对应性要求正好说明消费自由是受到消费公正的制约的自由,消费自由不能以损害消费公正为前提。

注释

①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②余式厚、汤军:《悖论·谬误·诡辩》,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③叶谦吉、于法稳:《人·自然·社会—生态悖论思考之一》,《生态经济》1997年第1期。

④[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⑤⑨[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0页。

⑥[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⑦[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第135页。

⑧陈芬:《消费主义的困境》,《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思齐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

企业与消费者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发展可以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对于物流运输的实际需求,因为连锁经营有助于市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