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与人生的感悟
练字与人生的感悟(精选5篇)
练字与人生的感悟 第1篇
从练字中感悟人生
相比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书法作品,父亲的字逊弱许多,上不了台桌,但却不仅仅是欣赏与赞美,更加让人敬佩。因为父亲写出来的何止是字,练出来的更是人。
自打笔写开始,父亲就教我要写得方方正正,米字线田字格的本子,一点一划不偏不倚,一撇一捺刚劲有力,一勾一弯不要去谄媚,横七竖八像什么样子。小学课文上的生字抄了一遍又一遍,满满得不知道铺了多少本本子。页页眉清目秀,行行整整齐齐,不懂什么是审美,不能不懂什么是情义。
到了小学三年级,父亲却教我改了字体,仅仅有条突变成大大咧咧。头几次写得歪头歪脑,老师说怎么笔走龙蛇,评语从优变成了不及格。回到家本子给爸爸看,都怪你,教我笔画连带,老师说这是拖泥带水,辨认云里雾里。爸爸没有理会,依然要我带笔,但却要断字断词,标点也要栩栩如生,不可硬邦邦的缺乏盎然,字字独立字字自由,字内笔画和谐有趣。
一不小心写了错别字,不是缺胳膊就是短腿,偶尔偷梁换柱。为了掩饰,我和大部分小学生一样买了涂改液,只要没有书写正确,挤牙膏涂鸦了事。爸爸见状想都不想就把涂改液扔掉,扔掉一瓶买一瓶,买来一瓶扔一瓶。买个涂改液价格不菲至少一个月的零花钱要省,扔掉两次扔得我心碎,修改后的字却被爸爸说成借尸还魂,没有筋骨。买不起涂改液只好买透明胶,写错了把胶布往上一贴,旧貌换新颜,再在原来的位置上写一遍。爸爸看后批阅,坑坑洼洼,薄脸皮。我反驳,最少没有涂改液那样把本子涂成厚脸皮。本子听了甚是无奈,无论是涂改液添足了一层漆还是胶布粘走了一层皮,都被你迫害,迫害得长疤长痘,迫害得脸上生浅面子无光。为了不惹本子生气,我就没有用胶布封口,而是与之接吻。写错了用食指沾点口水,然后往本子上一抹,本子吃着我的`唾液,开始吐血,不但染过了背而且染到了下一页。我在本子上擦来擦去,本子唇薄咬到了舌头嘴上起了泡,本子皮弱经不住打击凿穿出了洞。爸爸谴责我搞液抹本穿,人家水滴石穿持之以恒,你玩出了新花样,但却走了样。对我看起来说得轻松,可惜却对本子动手动脚,纸张撕了一页页,本子本本被开除,要我重写得手指酸酸麻麻,岂能比得上本子受尽的折磨与痛苦。折磨与痛苦并没有因为我没有用涂改液、胶布、唾液就止步,相反还在继续,继续忍受我使劲用笔圈圈涂涂。圆珠墨没有给本子按摩也就算了,却变本加厉在本子上镌刻,这下子不是长疤长痘,也不是生浅生洞,冒出来一个个比豆还大的黑痣。爸爸说这是马革裹尸,你怎么可以为了自己把屁股往别人脸上贴,在错别字上打个叉承认错误又不要紧,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重新更正,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改来改去,写字写得连本子与笔都改了。上学到初中,爸爸既不让我用田字格也不让我用带下划线的本子,没有米字线的规划,没有水平线作对齐参照,完全空白的纸张,爸爸说只有这样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不限于规矩才能发挥得酣畅淋漓。大学我才明白,小学之所以用那样的本子,是在传道不要出格不要跨越,不能改变本子上的逻辑就要改变自己。起初用铅笔,就是要表明,要容许自己犯错也容许别人犯错,不要要求苛刻,写错了用橡皮擦擦掉重来,擦掉自己的过错东山再起,擦掉别人的过错给予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后来用圆珠笔,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要故意写错,人生需要谨慎书写,涂涂改改浪费笔墨损害别人辜负期望。再到高中用钢笔碳水笔,所要表达的涵义,人应该胸中有墨,没有墨水的钢笔碳水笔写不出千言万语。大学时候学毛笔练书法,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告之,人应该探索艺术追求审美,懂得欣赏懂得情趣,书写篆隶真行草的人生,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还没有步入社会,爸爸就问我有没有看到人家用扫帚写字。我说是指马路上的清洁工楼道的阿姨家里的主妇么,扫帚与拖把就是他们的笔,不管是路面还是阶梯抑或地板,都是他们的本子,清洁度就是他们写字的分数。爸爸说我明白了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你没看到那些为了练好书法的人用毛帚在广阔的地面上沾水写字么,你没看到从古至今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没钱读书在泥巴上练字么,你没看到那些美术生艺术家用五颜六色的彩笔在描绘世界与人生么,你没看到很多行业的人用他们的肢体不限于手弹脚行作为笔么,这些人或用自己的体能或用自己的脑力当墨水,活用勤奋与努力字出骄傲的人生。剩下的三分之一,爸爸对我说,你自己去想。
练字与人生的感悟 第2篇
三十多年前, 自己从部队转业到铁岭市银州区艺术馆从事摄影工作。那是1979年七一前夕, 接到领导的指示:为铁岭市优秀共产党员张成仁同志拍摄一些纪实照片, 给上级组织提供宣传素材。我便背上相机前往目的地。对于张成仁这个名字自己并不陌生, 同志们说他是铁岭市市场百货商店的一个著名人物, 自己暗中庆幸能结识个“大人物”。
当我急匆匆地赶到铁岭市市埸百货商店时, 他却并没在商店。他的同事说他去百货公司提货去了。我只好在百货商店耐心地等待。过了不久, 远远地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头”:身穿黑灰色的布衣和深蓝色的裤子, 一双沾满泥巴的黄胶鞋, 脖子上搭着一条白毛巾, 满头冒着热气, 非常吃力拉着一辆手推车, 气喘吁吁地朝商店走来, 车上的货物堆成了一座小山似的这时候, 商店的售货员告诉我:他就是我要找的张成仁同志市场百货商店的张主任。自己顿时睁大了双眼, 诧异地望着眼前的这个“主任”, 满脑子的疑惑和震撼:主任能是这样的人吗?!不应该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别人的人吗?!但仅一瞬间我便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凭着自己多年职业摄影的直觉, 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自己要拍摄的:勤劳勇敢、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伟大形象吗?!我迅速地从包里取出照相机, 拍下了张成仁同志拉车取货的劳动埸面。
后来, 张成仁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先后向我约稿, 这些照片随后被全国多家新闻媒体竞相采用, 张成仁这个名字当时在全国家喻户晓。每每看到自己拍摄的作品见报, 在倍感欣慰的同时, 既庆幸自己为宣传家乡先进典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更庆幸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从此我们相识并相知。
从一九六六年担任市百货商店出库员起, 张成仁同志就和一台推车, 两根绳结下了深缘。每年, 他都要用这台车给商店拉进上百吨的商品, 每天身上汗水不干, 脚上泥巴不断, 拉车十五年, 行程十六万里, 运货一千五百多吨;为商店节约开支三万余元。人们赞扬张成仁是铁岭的老黄牛, 拉车十多年汗洒铁岭城!他也因此被任命为铁岭市市场百货商店副主任, 并多次荣获铁岭地区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每年七月一日前夕, 我们都要给市里的优秀共产党员拍照片, 出画廊, 登报纸, 怀着对他的崇敬和钦佩, 自己多次为张成仁同志拍摄了一些珍贵的纪实照片。
相识五年, 视其为亲密的战友, 我给张成仁同志拍了五年的照片, 直到他去世。这些照片浓缩了张成仁同志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生动场景, 记录了一段历史, 见证了永恒的“瞬间”。
如今, 张成仁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 但他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情操;对党和人民矢志不移的忠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境界, 不正是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鲜明写照吗?
每当我想起三十年前的那段经历, 便感到心灵的震撼, 精神的洗礼。张成仁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始终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 不敢停留。谁说我们摄影工作者只是为人做嫁衣?在宣传先进典型的同时, 我们不是也收获了更多吗
练字与人生的感悟 第3篇
问题一:练字目标随心化
练到什么程度才叫“好”,并非每一位教师都心知肚明。经常发现一些家常课,甚至有些公开课,教师把“美观”作为低段写字评价的标准,高段却还在纠缠于字的“端正”。笔者曾向有些执教者了解情况,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我认为就该达到这样的标准。这种没有理论依据,随心所欲确定练字目标的现象,在“随堂练字”中似乎已成了家常便饭。
目标过高,学生因难以企及而望而生畏,就会逐渐失去练字的兴趣与自信;目标过低,学生写字水平总是“原地踏步”,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那么“好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其实,《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一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第三学段)。由此可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是第一学段练字目标;第二学段应做好承上启下的过渡工作,除了在“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熟练地书写”外,还应适度要求“美观”;第三学段还要努力达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教师只有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写字教学目标,随堂练字才能有的放矢。
问题二:练字内容随意化
要问“练字练什么”,相信多数教师都会脱口而出是练写生字。实际教学中,许多课堂也都是在书写生字时教师才进行写字指导,才真正算得上是在“练字”,而其他教学环节几乎不见练字的影子。所以在第二课时我们见不到“随堂练字”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不假思索,随意窄化、甚至固化“随堂练字”内容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到底哪些内容可以作为随堂练字的凭借呢?显然,生字必然是各学段的练字内容。如果属于《课程标准》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列出的300个基本字之一,更应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写好这些字,有利于“打好写字的基础,发展写字能力”。除了生字,还有哪些可以作为练字内容呢?本着“提笔即是练字时”,笔者认为中高年级还应当把课堂听写、阅读批注、随文练笔和记笔记等一并归入其中。当然,不同学段应有所侧重。低段主要是练写生字,且个个生字都要练扎实,尤其注意练好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部件,这是在为以后的写字奠基。中高段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书写规律,努力做到“练一字而能练好一类字”,使随堂练字事半功倍。值得一提的是,高段要把练字的重点转移到句、段上,重在练习行款布局,并适度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以便顺利地向第四学段过渡。
究竟练多少才适量呢?定量当以《课程标准》规定的“10分钟”为据。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对待,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应当有所差异。低段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每课的生字量大(一般10个左右),而学生又处于写字的起步阶段,年龄小,手指肌肉不发达,写字技能不熟练,写字速度慢,所以,为了保障练字的质量,每节课的练字量不能过多,且不宜过于集中。如果以两节课完成教学内容来计算,一般每节课的练字量为生字总量的一半左右,且每个字以练写不超过三遍为宜。中高年级每课的生字少了一些,且学生书写的熟练程度也应有所加强,所以第一课时可以采取分清主次、抓住重难点的方法练写完所有生字,第二课时就可以将听写字词句、阅读批注、随文练笔等作为练字内容,以保证适当的练字量。
问题三:练字形式随便化
就拿练写生字来说,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有的教师打着“识写同步”的旗号,把生字随便分散于课文中“就字练字”。此做法貌似重视练字,实则耗费时间,影响练字效率,也容易割裂课堂教学的进程。二是大多教师都习惯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集中练字。这种做法指导起来简便易行,但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写字时间过于集中,不易凸显练字的重难点,可能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如此集中时间练字,很容易疲劳,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也不利于保证练字的质量。其次,指导模式单一,基本上按“出示例字—提示要点—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评价改进”展开,学生自主练字的时间十分有限。第三,将“写字”置于课末作统一处理,表面上看好像凸显了练字,实际上是教师为了方便自己的教———剩下的时间多则多练,少则少练。正因为如此的“机动”,“随堂练字”很容易变成“随意练字”,“10分钟随堂练字”的效果难以保证。
练字与人生的感悟 第4篇
问题一:练字目标随心化
练到什么程度才叫“好”,并非每一位教师都心知肚明。家常课,甚至有些公开课,教师把“美观”作为低段写字评价的标准,而高段写字却还只停留于把字写“端正”。笔者曾向有些执教者了解情况,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我认为就该达到这样的标准”,这种没有理论依据而随心所欲确定练字目标的现象,在“随堂练字”中似乎已成了家常便饭。
思考与对策:明确目标针对练
目标过高,学生因难以企及而望而生畏,就会逐渐失去练字的兴趣与自信;目标过低,学生写字水平总是“原地踏步”,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那么“好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其实,《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一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第三学段)由此可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是第一学段的练字目标;第二学段应做好承上启下的过渡工作,除了在“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熟练地书写”外,还应适度要求“美观”(《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也是这么要求的);第三学段还要努力达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教师只有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写字教学目标,随堂练字才能有的放矢。
问题二:练字内容随意化
要问“练字练什么”,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会脱口而出是练写生字。实际教学中,许多课堂也都是在书写生字时教师才进行写字指导,其他教学环节几乎不见练字的影子。所以第二课时,我们见不到“随堂练字”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不假思索,随意窄化,甚至固化“随堂练字”内容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思考与对策:精选内容适量练
到底哪些内容可以作为随堂练字的凭借呢?“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显然,生字必然是各学段的练字内容。如果属于《课程标准》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列出的300个基本字之一,更应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写好这些字,有利于“打好写字的基础,发展写字能力”。除了生字,还有哪些可以作为练字内容呢?本着“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宗旨,笔者认为中高年级还应当把课堂听写、阅读批注、随文练笔和记笔记等一切“动笔”一并归入其中。当然,不同学段应有所侧重。低段主要是练写生字,且个个生字都要练扎实,尤其注意练好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部件,这是在为以后的写字奠基。中高段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书写规律,努力做到“练一字而能练好一类字”,所以并非每一个生字都要细细指导,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提领而顿”的生字,如结构相同的字,通过指导练写一个字来把握这一类字的书写要领,使随堂练字事半功倍。值得一提的是,高段要把练字的重点转移到句、段上,重在练习行款布局,并适度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以便顺利地向第四学段过渡。
究竟练多少时间才适量呢?这是一直困扰着教师的有关练字量的问题。定量当以《课程标准》规定的“10分钟”为据。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对待,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应当有所差异。低段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每课的生字量大(一般10个左右),而学生又处于写字的起步阶段,年龄小,手指肌肉不发达,写字技能不熟练,写字速度慢。所以,为了保证练字的质量,每节课的练字量不能过多,且练字时间不宜过于集中。如果以两节课完成教学内容来计算,一般每节课的练字量为生字总量的一半左右,且每个字以练写不超过三遍为宜。这样可以让学生课课有字练,避免第一课时因练不完而放到课后,第二课时又无字练的现象。中高年级每课的生字要少一些,且学生书写的熟练程度也有所加强,所以第一课时可以采取分清主次、抓住重难点的方法练写完所有生字,第二课时就可以将听写字词句、阅读批注、随文练笔等作为练字内容,以保证“10分钟”的练字量。
问题三:练字形式随便化
就拿练写生字来说吧,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有的教师打着“识写同步”的旗号,把生字随便分散于课文中“就字练字”。此做法貌似重视练字,实则是在做没有体系的“零打碎敲”工作,不仅耗费时间,影响练字效率,也容易割裂课堂教学的进程。二是大多教师都习惯于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进行集中练字。这种做法指导起来简便易行,但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写字时间过于集中,不易凸显练字的重难点,可能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此集中时间练字,很容易疲劳,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也不利于保证练字的质量。其次,指导模式单一,基本上按“出示例字—提示要点—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评价改进”的模式展开,学生自主练字的时间十分有限。第三,将“写字”置于课末作统一处理,表面上看好像凸显了练字,实际上也只是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剩下的时间,多则多练,少则少练。正因为如此的“机动”,“随堂练字”很容易变成“随意练字”,“10分钟随堂练字”的效果难以保证。
思考与对策:依据特点随机练
究竟是集中练,还是分散练,应当根据学段及教材生字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来安排。一般来说,共性比较明显的生字,适宜集中在一起归类指导,其他生字可以随文分散至课始、课中、课尾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随机而练。值得注意的是,每篇课文、每个课时的练字都应有主次之分,切忌贪多求全、平均用力。如《欢乐的泼水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共有“泼、桶、互、吉、祥、如、味、幸、肯、离”10个生字。笔者分两课时指导学生练写所有生字。仅以第一课时为例,选择了“泼、桶、祥、吉、如、味”6个生字。“泼”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的字,学生写这种结构和部首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始板书课题时就顺势作简单的书写指导。其余5个字都同时出现于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否就能集中在一起指导呢?“桶、祥”与“泼”的结构相同,且都是左窄右宽,所以在随文认读时,便相机让学生通过将“桶、祥”与“泼”比较后进行迁移性自主练习。“吉、如、味”都含有相同部件“口”,且“口”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各有不同,若不作引导,学生很难发现其变化规律。而常用部件又是第一学段练字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像这样一个部件在一篇课文的生字中同时出现三种位置的情况实属罕见,机会难得,于是,笔者就把这三个字集中于课尾作重点指导。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了部件“口”居于不同位置的变化规律:“口”在下,身子宽又扁;“口”在左,个小站得高;“口”在右,个大中间靠。
摘要:新一轮课改五年来,教师让学生“随堂练字”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随之显现,“随堂练字”异化为“随意练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了练字“目标随心化”“内容随意化”“形式随便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随堂练字”的实效,必须做到:明确目标针对练,精选内容适量练,依据特点随机练。
折出人生的感悟 第5篇
铃声响起,当我怀里揣着一大叠漂亮的彩纸走进教室时,学生集体用惊愕的表情看着我,有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这节不是数学课吗?”我微微一笑开始了我的开场白:“同学们小时候都有折纸的经历吧,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一起来折纸,好吗?”“哗”的一声,课堂马上沸腾起来,学生的眼睛开始亮起来,一些活跃的学生马上提问:“老师我们折什么啊?我会折船”看着这些可爱的学生,我边演示边说:“我们折纸的基本方法就是对折,现在我们依次对折,看看谁折的次数最多。”学生跃跃欲试,可是不一会,有学生表情狰狞地用双手使劲;有些学生的桌上放着由那张纸变成的立体大疙瘩,开始休息了。
学生们的反应在我预料之中,“同学们,最多折了几次?”
“5次”“6次”“7次”,接下来学生没有声音了。
“一张薄薄的纸片经7次折叠后是这么厚。如果可能的话折叠40次,那会有多厚呢?”我拿着学生的作品,说道。
学生开始猜想了,但没有概念,我提示学生可以先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每对折一次厚度变为原来的2倍,对折40次以后有多少张纸乘上一张纸的厚度即可。学生操作后,算出结果为:6.5971010mm。有些学生发出了惊叹声:“好大的数字啊!”有些学生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的样子。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认识这个大的数字,我在黑板上写上学生在科学中学过的赤道的周长4104km,我板演:6.5971010mm= 6.597107m=6.597104km。学生发现是地球赤道周长的1.65倍,学生用惊讶的表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惊讶不已。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一个简单的对折,在40次以后可以得到这么大数字,那如果N次对折呢,结果将更惊人。这说明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奇迹。如果我们每天学习,知识和智慧却可以不断地叠加、积累,再叠加,再积累,坚持下来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
这个时候,我发现,好几个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几个学生的嘴角露出了会心地一笑。我在心里暗暗窃喜我的目标达成了。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拿出红色的彩纸(每位学生有红、黄两张彩纸),设它的面积为1,①对折纸片,沿折痕将其一分为二,两部分面积都等于1/2,用1/2作为标签写在其中一块的中间,并把它扔在一边;②在余下的纸片上重复上述操作,则被扔掉的第二块纸片上的标签为(1/22,余下的纸片面积为(1/2)4,依次操作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方法操作,提问:“能否在某一次操作后,将纸片全部扔光?”学生操作大约2分钟后,有人开始发牢骚:“这么小不好剪了。”有个别学生嘀咕这:“肯定不可能全部扔光。”结果学生发现不可能全部扔光,总会留下一小块, 让学生体验操作过程,发现规律,寻找数学的公式。2 2 1 2 1 2
课后学生的一篇随笔中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对折一分为二,再对折一分为四,快乐也需要一分为二,再分为四的进行分享;而不快乐可以一分为二后,扔掉一半,只留下了一半的不开心,再一分为二,只留下原来的四分之一的不快乐这些真切的感悟让我更加坚信,我们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才能体现它巨大的魅力。
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把扔掉的纸片按原图位置放回,发现新的数学公式。学生重新拼图,我巡视中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找到扔掉那块纸片原来的位置,我在此时适时介入:“好多同学都找不到纸片的位置,其实我们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为此付出努力,要不就会出现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定位不准,无法拼好图形。同学们可以关注每张纸片的标签。”学生若有所思地继续尝试着,终于试验成功了,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练字与人生的感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