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
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医院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个日益关注的卫生问题。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组成,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推迟伤口愈合,同时也会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骨科手术较为特殊,一般在术中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接触到外界材料的机会增大,容易引发切口感染,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引言
目前临床上对骨科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仍属骨科无菌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防治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资料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年龄在(42.1±3.5)岁,所有患者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经过临床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对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有脓性分泌物。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③切口裂开,有弄下分泌物流出,切口深处穿刺有脓液。④切口抽出的分泌物实验室细菌培养为阳性。满足①③④中的任意一项则诊断为切口感染,单独符合②不可进行诊断。
3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切口感染原因有以下几点:(1)手术环境的影响。对于急诊手术与手术地点,都可以归因于手术环境一类,由于急诊的时间仓促与手术室的功能性较为综合,术前准备往往不充分,会产生感染情况;(2)手术环境中,除菌的低标准,使得空气污染中外源性细菌易于繁殖并在切口处容易种植。手术前与手术后加强人为的除菌隔离,也能有效的控制空气污染;(3)手术部位因素。由于腰髋部以下手术的切口深、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切口感染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4)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时间的手术,切口暴露的实践越长,对于感染的概率就越高;(5)接台手术因素。由于医院手术室资源较为紧缺,连台手术较为常见,因此对于接台手术,中间对于细菌的消毒与空气的更换,就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对于细菌的杀除也很难达标。
4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4.1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术前病情评估在减少切口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手术前有必要对患者的手术局部或是全身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对及时有效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详细的手术部位及区域,对患者的皮肤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避免皮肤损伤发生术后感染。
4.2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一次性手术用品的管理和放置要严格,注意要避免手术时污染。
4.3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维护
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手术护士需要在术前把术中所需所有物品备好,动作需轻柔,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要尽可能清理掉衣外的细菌,使手术室内尽可能达到在手术过程中无菌的程度,尽量杜绝参观,即使是参观者也要与手术医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离。让参观者尽可能避免在室内来回走动,禁止参观者或其他人员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4.4努力减短手术时间
医护人员们有必要在患者手术之前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交代好患者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得到患者的信任并给予他们信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从而得到患者的配合,缩短手术时间。主治医师和护士要配合默契,从而高效且快速的完成手术任务;手术物品准备要充分,要对手术相关仪器进行全面了解,可独立解决术中出现的小故障;专人管理手术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以免术中发生故障。
5结果
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对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病原菌株15例,其中包括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顺利出院。
6讨论
骨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会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若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复发率与死亡率等的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骨科无菌手术过程中,因为手术类型的不同,手术过程就会存在差异,引发手术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患者病情程度、手术方法与手术准备等因素都会对手术切口感染造成影响,而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护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手术各个环节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多种因素均能影响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术前皮肤准备、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及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等,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只有细致有效的全面护理,才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从而提高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 年以来在该院进行腹部手术的110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
患者中, 男患61 例, 女患49 例;年龄范围在25~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5±6.4) 岁;108 例患者于术前确认有2 型糖尿病病史, 2 例于术前行空腹血糖检验时确诊。 从疾病类型看, 阑尾炎患者82 例, 肠穿孔患者11例, 胃部分切除术患者5 例, 骨盆骨折患者10 例, 十二指肠损伤2 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基础护理注意床单及被套的清洁、干燥, 避免床上有杂物或碎屑, 定时为患身翻身, 避免压疮的形成, 在护理时注意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保证敷料的清洁, 同进也应注意做好患者全身及口腔的卫生清洁工作。
1.2.2 血糖监测术后随着患者应激反应的消除, 身体逐渐的恢复, 饮食量也随之增加, 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加强术后的血糖监测措施, 根据患者自身血糖情况, 对胰岛素及降糖药物进行及时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胰岛素时, 要控制使血糖水平波动的影响因素, 如机体应激反应、胰岛素的吸收速率、个体引发的胰岛素敏感度、食物吸收速度、运动量及激素水平等。
1.2.3 病情观察术后给予患者严密的生命体征观察, 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 同时注意检查伤口情况。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并保证引流管的畅通, 定时给予患者尿糖及血糖检测。
1.2.4 预防感染因糖尿病患者免疫能力相较于普通患者更为低下,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术后应给予患者足够的抗生素支持, 并及时换药, 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2]。
1.2.5 合理用药的护理合理用药体现于抗菌药物的有效、合理应用。 根据临床相关经验可以给予抗肠道细菌药物进行治疗, 若伤口出现感染时, 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选择最为有效、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1.2.6 营养和饮食护理术后患者因营养缺失, 血糖水平控制差, 易出现并发症。 术后可给予患者合理饮食, 注意对血糖的掌控, 适当的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 以满足患者身体的需要。
2 结果
110 例手术患者中, 有2 例出现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1.82%, 经换药治疗与积极的护理12 d后痊愈。 其余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现象, 94 例患者7 d拆线, 14 例患者9 d拆线, 且均属于甲级愈合。
3 讨论
因糖尿病患者免疫能力和抵抗力差, 伤口组织生长较慢, 易出现愈合不佳、伤口感染、褥疮等不良并发症。 同时, 伤口可以导致血糖出现应激性升高反应, 加重糖尿病病情, 给患者心理及生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 给予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护理尤为重要。 护理期间要注意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防止感染, 掌握血糖及伤口愈合影响因素, 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提高患者就医质量[3]。 但在护理过程中,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分析可能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4], 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临床护理措施。
3.1 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 患者在住院期间, 医院会使用大量的抗生素, 而且对切口的清洗也比较频繁, 手术切口不会感染, 也不会恶化, 但愈合是相对较慢的。 出院后, 没有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伤口很容易感染, 尤其是天气比较炎热时做手术, 更易引起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做完手术后身体比较虚弱, 身体的免疫功能和修复能力下降, 也很容易引起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缺乏护理知识。 在手术后不懂得如何做好伤口的清洁卫生, 有时候也因为懒惰, 不经常清洗伤口, 发生一些细菌感染。
手术因素。 第一是备皮的方式和时间的确定。 按照传统的手术方法, 首先医生会选择在手术前一天剃毛。但这样做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因为剃刀很易划伤皮肤, 破坏皮肤保护组织, 会让皮肤组织的深层产生细菌。 在做手术时, 没有做好清洁工作, 自然在手术后容易引起感染。 第二, 手术室环境也会引起手术切口的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是空气污染。 因为空气污染会为外源性的细菌的生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 手术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细菌, 很容易引起手术切口的感染, 这种感染的比例和空气细菌量形成了正比。 除此之外, 手术室的温度和患者的温度发生大的差异的时候, 手术切口很容易感染。第三, 手术的时间过长也会为手术切口的感染带来安全隐患。 根据研究显示, 如果手术的时间延长1 h, 那么手术切口感染的机率就会增加4.5 倍, 时间越长, 手术室内的细菌繁殖越多, 细菌落入切口的概率也会增加, 相对应的手术后切口感染率就会变高。 第四, 没有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灭菌的工作做不好, 会严重的影响伤口的愈合。 手术的器械和物品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清洗, 而且要控制好时间, 在器械和物品的有效期内使用。 如有的器械或者物品虽然没有超过有效期, 但是已经被污染, 细菌进入切口处, 使切口感染。
3.2 护理人员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基本要求
做好手术患者管理工作[5]。 首先要把握和控制好时间。 在手术前, 要全面的了解和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尽可能地使患者住院的时间缩短。 其次, 护士要及时的检查要做手术的皮肤区域, 在快要做手术的时候再开始清洁皮肤、备皮。
做好手术期间的管理, 这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护理的必要条件。 那么, 做好手术期间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护士要严格遵守手术室的规章制度。护士在进入手术室之前要穿戴好手术室专用的衣服和帽子以及口罩, 还要尽量少讲话, 避免咳嗽和打喷嚏。第二, 良好的手术环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 要创造干净整洁的手术环境, 做好物体的清洁卫生, 还要划分区域, 高效控制人员走动, 物品的放置要井然有序, 减少空气的污染。 此外还要调节手术室内的温度, 合理的控制室内温度和患者的温度, 从而避免手术时低温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 第三, 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 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广泛的了解和掌握药物知识, 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严格把关, 按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规定, 控制好药品的剂量、浓度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第四, 做好卫生管理,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人员的手的干净程度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做好洗手工作, 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这也是最方便, 最经济的一种方法。医护人员要本着为自己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刷手洗手的步骤规范洗手。 但仅做好洗手工作是不够的, 还要定期的对手术人员做好细菌监测工作。 只有在严格的管理下才能做好预防切口感染的估计工作。
护患合作做好护理工作。 护士要多和患者交流, 经常检查患者伤口处, 做好切口处的清洗工作。 还要多和患者交流沟通, 告诉患者注意事项和护理方法, 提醒患者按照一定的护理步骤, 做好伤口的保养。 此外, 术后要让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切口处。 患者要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和建议, 按医生的嘱咐做好护理, 如果发生病变, 要及时到医院去治疗。 患者要注重卫生, 做好切口的清洗和消毒工作。 尤其是夏天由于天气比较热, 伤口很容易发炎或者感染, 患者应好好学习护理知识, 要勤洗勤换, 勤消毒。 另外, 患者还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 在伤口愈合之前尽量的控制影响切口愈合的食物。只有医生和患者都做好护理工作, 才能有效的避免手术切口的感。
该研究显示, 11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给予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后, 有2 例出现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1.82%, 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并属于甲级愈合。 由此可见, 糖尿病患者术后给予有效、细致的伤口愈合护理干预, 可以预防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机会, 促进伤口愈合, 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手术切口感染护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6]。 细节决定成败, 围术期的任何疏漏都有可能造成手术切口感染, 应引起护士和患者的注意。 护士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 要为患者负责, 一切为患者着想。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女里学习和掌握前瞻性护理知识, 关心和爱护患者, 与患者做好交流和沟通工作[7]。 患者也要重视手术切口护理工作, 为避免手术切口的感染, 按照医嘱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士和患者的完美合作, 才能避免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的护理措施, 通过分析影响因素, 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以来在该院进行腹部手术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针对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特征, 在术后给予基础护理、血糖监测、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合理用药、加强营养等护理干预, 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110例手术患者中, 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1.82%, 经换药治疗与积极的护理12 d后痊愈。其余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现象, 94例患者7 d拆线, 14例患者9 d拆线, 且均属于甲级愈合。结论 给予糖尿病患者术后积极有效的切口感染临床和预防护理干预, 可以避免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机会, 促进伤口愈合, 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切口感染,临床护理,预防性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焕章.老年阑尾炎伴糖尿病30例手术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4) :88-89.
[2] 陆益敏.促进糖尿病患者腹部伤口愈合的护理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22 (2) :118-119.
[3] 王威, 李进, 韩春茂, 等.伤口治疗与护理的常见误区及处理方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25 (24) :521-523.
[4] 袁景馨, 魏艳丽, 尤丽娜.护理风险评估与护理管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8 (5) :38-39.
[5]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7.
[6] 何春燕.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 2011, 19 (2) :119-120.
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ICU住院患者1868例, 年龄23~76岁, 发生医院感染例, 其中60岁以上1021例, 占54.7%。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发生医院感染明显降低。
2 ICU病房发生感染的原因
2.1 患者因素与环境因素
ICU病房患者多是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 经过了较大的手术和创伤, 有些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和感染症状, 加重了患者感染的机率, 再加上ICU所处的位置相对闭塞, 通风不足使空气中的病原菌数量增多引发交叉感染, 出入通道的混用等机率大大增强。
2.2 外界因素
由于ICU病房的人群来自不同的科室, 病变的种类、部位、感染程度也不相同, 集中在同一科室中, 成为发生感染的重要因素, 加之危重病人在转至ICU之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 转入后在病室产生的耐药菌株和其他细菌混在一起, 增加了对污染细菌分析的复杂性[2]。另外ICU中进行有创性操作较多, 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各种人工气道的建立和呼吸机使用, 都增加了患者伤口细菌感染的机会, 诱发了菌血症发生的可能。
2.3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减少院内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ICU病房中由于护理人员少, 护理工作比较繁忙, 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不重视无菌技术原则, 不及时更换清洁, 接触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不洗手, 将致病菌带入患者体内引发患者感染的机会, 护理人员对转出、进入ICU的患者松懈护理, 导致病房空气中病原菌的增多。
3 进行护理干预和管理, 减少感染发生
3.1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消毒和无菌操作
加强对护理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 充分认识到控制院感工作的重要性, 保护患者也保护自己不受感染, 加强环境卫生监测, 每月做1次空气培养, 做到每次操作前后正确有效地洗手, 正确有效地洗手可祛除手上98%的暂住菌;每日对病房进行消毒1次, 为危重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对各种侵入性仪器导管进行浸泡、更换, 对一次性用品毁形、浸泡并进行检查、记录;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物品表面、桌面等, 减少空气和物品上的病原菌。医务人员在进入病房对患者做各项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执行无菌技术, 做好对患者各部位的护理。ICU病房属于医院的重要科室, 家属和其他科室护理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其他人员在经过同意后方可进入, 进入时应穿隔离衣, 以免将细菌带入病房内, 引起感染, 隔离衣每周打包进行高压灭菌2次, 特殊感染每日灭菌1次。
3.2 心理干预
患者进入ICU病房后, 对环境的陌生, 家属不陪伴在身边, 各种仪器在身边的操作, 使患者产生恐慌、害怕、悲观的心理,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频死感, 感觉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消极的对待各种治疗, 加重感染的程度。我们护士应耐心的向患者解释,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让患者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恢复体力, 改变免疫力低下症状, 预防感染。
3.3 加强对患者的一般护理
加强对患者各方面的护理, 如口腔、皮肤、饮食、泌尿等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止耐药株菌的产生和二重感染的发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感染, 每日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气管插管患者应两人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并及时更换固定带;保持皮肤的清洁, 对重症患者每2小时为患者更换1次体位, 防止褥疮的发生;留置尿管患者每日用洗必泰清洁尿道口, 对侵袭性操作技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减少感染机会;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耐药株菌感染的原因, 所以要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正确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 并及时停药, 减少感染的发生。
4 体会
ICU病房是医院危重病人的集中地, 病室内的大量细菌是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是减少院内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有效提高治愈率。
摘要:ICU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 是危重病人的集中地, 近年来, ICU病房的感染率远远超过了普通病房, 使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升高。针对医院ICU病房发生感染的原因, 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加强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的重视, 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ICU病房,护理干预,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琴.对ICU患者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干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8:48~50.
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该院从20112014年收治的12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法对切口感染进行防治,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性患67例,女性53例,年龄在25~65岁。 所有患者中有27例肝癌患者,22例胰腺炎患者和22例肺癌患者, 所有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不同两组,便于观察手术室护理效果,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工作人员患者的血压,体温和心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并且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心理进行进行必要了解和疏导;指导患者翻身和饮食等。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创口的护理,包括换药、创口护理等, 预防创口感染导致并发症。
1.2.2观察组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法,护理工作人员在患者手术之前进行术前的准备工作,并对将要手术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布置,与此同时进行严格的消毒, 降低患者的感染。 在此环节还需要对护理工作人员无菌观念进行强化,使手术室按照手术流程进行各环节的消毒,降低交叉感染几率;在对患者手术的过程中还应当对手术室内的人数进行限定;对无菌物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不能私自进行是使用;对于一些特殊患者需要采取的一些特殊手术于特殊手术在手术室手术环节需要进行特殊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血糖,对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胰岛素的注射。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降低患者切口感染最为有效的护理方法,主要护理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术前评估。 对手术前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和手术风险评估,对之前感染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并询问就诊情况。护理工作人员检查患者是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应当采取必要的非肠道途径。 对于抵抗力下降患者,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手术前最为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患处的皮肤,严格根据医生的要求。
2手术室内的准备。 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手术室的准备时需要对室内的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器具和物品等都需要进行消毒,手术整个流程需要严格根据手术无菌操作制度进行,各种手术器具首先需要经过清洗、消毒、灭菌等步骤,器具必须要严格管理预防交叉感染,在使用时应当有针对性,并且对一些物品需要保持一次性使用原则。 手术台和器械台必须要保持整洁和干燥,如果手术台和器械台有污染,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更换,保证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器械不能随意乱放,必须要放在器械台上,如果手术需要很长的时间, 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将使用频率比较低的器具进行消毒并且用敷料覆盖,避免灰尘对其的污染。 手术室手术的顺利进行,消毒最为关键,这是手术安全的最为重要的保证, 对于一些手术时间较长应当根据需要安排在第一台上面,以此来减少接台次数,如果患者需要接台,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将接台手术间隙除地面等进行系统的消毒25 min左右,以此降低手术室内的灰尘和细菌。
3手术中护理。 手术室内的器械和物品经过严格的消毒,手术区域需要进行消毒和无菌薄膜铺巾的使用, 这种无菌薄膜能够有效阻止细菌进入到患者伤口中。 手术参与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手术流程规范自身,采用正规的手术方法,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手术视野狭隘,手术技巧应当熟练。手术医生需要对患者病变部位的组织血管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手术中对伤口应当进行充分的冲洗和消毒,一般情况下采用变压冲洗,对于一些特殊伤口可以使用聚维酮碘进行针对性冲洗。 手术过程中对异体输血需要采取明确的规定和限制, 提倡自体输血,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自体输血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身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4 h,手术过程中需要更换手术中使用的手套,并进行消毒。
4控制手术室人员流动。 需要提高手术室内的环境,保持空气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控制手术参与人员的流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度,避免空气流动加快使切口部位的细菌增加。严格控制手术室手术参与人数,最大程度上降低人数和人员的走动,保证手术过程中的手术人数最低限度。 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在手术期间需要进行护理的安排,减少走动次数,在操作的过程中要稳,轻并且有计划地进行。手术期间参与人员不能走出手术室,更不能从一个手术室到另一个手术室。 手术室内应当保持安静。
5接台手术护理。据有关报道称,连台手术室中的细菌数量呈线型,所以,在此基础上在接台的过程中需要对手术间进行严格的消毒[2,3,4,5]。 手术过程中进行静电吸附空气消毒机的开放,采用此种消毒方法对手术室内的细菌进行动态消毒,这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室内人员进行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需要低于10人,特别是在手术开始以后,不能有人员进行大量的走动,降低切口感染几率。 接台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温度应当进行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是在25℃ 左右,湿度在70%左右,手术室打扫卫生之后需要使用过氧乙酸喷雾进行全方位消毒。 没有手术的手术室需要进行开窗通风,并且对室内空气进行检测,限制室内细菌量。
6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行手术过程中的事项讲解, 降低其自身的紧张心理,并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通过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来最大程度上配合手术治疗,降低手术时间。 医护之间也需要良好的配合,这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缩短手术时间最为关键的环节,提高医生手术熟练程度,根据自身手术习惯进行档案的建立,以便进行手术。 避免手术过程中手术物品准备不当,这不但延长了手术时间,而且会给患者带来并发症的风险。 所以,手术人员和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过程中各个流程和护理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从根本上消除手术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减少术中可能发生的故障。
1.3统计方法
在统计分析方面,该院采取了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的比较
由两组护理数据显示,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护理,切口感染均得到有效的改善,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证明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后的感染率,具体情况见表1 。
2.2两组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由两组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后并发症率为3.3%, 对照组并发症率为18.3%。 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多发于来年人群中,是一种代谢疾病,对需要手术的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切口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血糖含量出现浮动,并且有升高的可能性,形成多种并发症和切口感染等[6,7,8]。 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注重多方位护理,但是忽略了手术室护理这一环节。 手术室是患者康复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其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疾病的康复,大大降低预后切口感染和并发症。 对于手术室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手术前室内环境的消毒护理,这就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在了解消毒护理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自身责任感,将每一个角落进行彻底的消毒,为患者创造一个好的手术环境。 根据统计显示,手术室内的灰尘绝大部分是由人带入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应当对人员是数量进行严格的的控制,手术室内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定期进行熏蒸消毒。 还需要对无菌物品进行管理,把非无菌物品单独放置,通过将手术室内的环境质量提高来取得手术成功,降低切口感染率。 由对比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以看出,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感染率,大大提高患者治愈率。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9,10],胰岛素的研制成功有效解决了糖尿病治疗难题,通过对患者采用胰岛素和抗生素药物治疗,手术后切口感染率和并发症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对于感染患者来说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有较大的伤害,延长住院时间。 所以,对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期护理对手术的治疗和预防都有较大满意的结果。 手术室护理是近年来最新的一种护理方法, 在传统护理理念的基础上更新出一种新的护理理念。 这种新的护理理念和传统护理理念最大的差异就是以最好的研究指导和实际相结合,使手术流程更加规范和科学,以此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手术护理服务。 手术室护理关键在于手术室,这对以后手术室流程规范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所以,为了使手术室护理干预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一些医院专门设置了手术是护理小组,对在手术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科学的论证,对这种论证中的可行性制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计划和流程,对计划是实施进行评估,由此可以看出, 手术室护理是合并糖尿患者手术后降低切口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
由两组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后并发症率为3.3%, 对照组并发症率为18.3%。 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两组护理数据显示,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护理,切口感染均得到有效的改善,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以证明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后的感染率, 由两组对比数据显示,通过对患者术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感染情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是1.67%, 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是21.67%,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对比可以看出,手术过程中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缺口感染率, 提高医院手术成功率和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不但能够提高医院的形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为手术后护理打下了好的基础, 提高患者未来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究手术室内护理对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方法 对该院从2011—2014年收治的12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法对切口感染进行防治,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每组患者平均分为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采用手术室内护理干预,通过不同护理方法效果对比对患者手术后伤口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由两组对比数据显示,通过对患者术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感染情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是1.67%,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是21.67%,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对比可以看出,手术过程中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缺口感染率,提高医院手术成功率和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不但能够提高医院的形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为手术后护理打下了好的基础,提高患者未来生活质量。
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1 月2015 年11 月来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2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62例, 女性患者50 例, 年龄在30~65 岁, 平均年龄45.1岁, 空腹血糖7.7~9.4 mmol/L。112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包括42 例阑尾炎患者、24 例结肠炎患者、30 例肝癌患者、16 例肺癌患者, 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 (56 例) 和观察组 (56 例) , 每组男性患者31 例, 女性患者25 例;21 例阑尾炎患者、12 例结肠炎患者、15 例肝癌患者、8例肺癌患者。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空腹血糖等自然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后护理方法:护理人员严密监视术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体温、心率等, 并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进行心理压力缓解和疏导。 此外, 护理人员也要对术后患者进行切口的护理, 包括切口换药、正确翻身、健康饮食指导, 同时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护理, 预防切口感染导致并发症。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内护理:1患者手术前检查:对于即将进行手术的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身体各项指标检查和手术风险的评估。 护理人员应询问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 并采取适当且有效的途径给予患者抗生素使用。 同时, 护理人员也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对患者的手术处皮肤进行检查和前期处理。 2手术室及手术用品消毒:为防止患者术后感染, 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对手术室内的环境、 手术器具和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 且一些物品要保持一次性使用原则。 同时, 手术台和器械台要保持整洁, 手术器械在使用前用敷料覆盖, 避免灰尘及其他污染, 使用时及时更换,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在进行接台手术时, 护理人员应将室内温度严控在25 ℃左右, 湿度保持在70%左右。 3手术中的护理措施: 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手术流程操作, 采用正规且熟练的手术护理技术, 避免手术过程中因手术视野狭隘而造成的患者感染。 首先, 护理人员应将无菌薄膜铺巾铺在手术区上, 并确定手术室内温度适宜。 其次,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切口进行充分的清洗和消毒, 如变压冲洗和使用聚维酮碘冲洗。再次, 护理人员要及时擦拭手术医生的额头, 防止汗液流下影响医生手术操作和污染患者创口。 同时, 护理人员要及时且正确的配合手术医生的操作,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4 h, 需要更换手术手套, 并再次进行消毒。 4缩短手术时间: 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对其讲解手术的过程及相关事项, 降低患者的紧张心理, 并使其最大程度上配合手术的快速进行, 降低患者并发症及术后感染风险。 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避免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用品的准备不当, 减少术中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失误,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5手术室人员流动控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手术室内80%灰尘来自于室内人员, 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的流动, 避免空气流动加快使手术室内的空气污染而增加的患者切口部位细菌感染几率。 在手术期间, 需要确保手术室内环境和空气的无菌程度, 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走动次数, 更不允许走出手术室, 且要保持室内安静。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的病史、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作为医院感染诊断依据[17,18,19,20,21], 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2 周内出现的感染例数, 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计算感染率。 此外, 记录患者对护理环境、服务态度、责任感、治疗舒适度4个方面的评分, 共计40 分 (每项10 分) 。其中得分≥36分为十分满意;35~32 分为比较满意;31~28 分为一般满意;<28 分为不满意, 满意度=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和手术室内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两组患者感染率
经不同护理的两组合并糖尿病患者, 术后切口感染均得到有效改善。 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3.57%)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25.00%)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证明, 手术室内护理能更为有效地降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详见表1。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数据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仅发生2 例感染 (感染率为5.36%)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13 例感染 (感染率23.21%)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证明, 经手术室内护理的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后不易发生感染合并症, 详见表2。
2.2 术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患者分别对护理水平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96.4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83.93%)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就是说, 术后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满意采用手术室护理措施, 详见表3。
3 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代谢性疾病, 在进行手术时切口往往会使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出现浮动, 甚至血糖含量进一步升高, 从而导致切口感染和多种并发症等[22,23,24,25]。 对术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多方位的护理, 其中手术室内护理是患者术后及时恢健康最重要的环节, 可在满足患者对护理需求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切口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随着医学的持续发展, 糖尿病已经可以通过胰岛素等药物的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再加上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和合并症发生的几率, 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术后切口感染风险, 对感染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均造成伤害, 因此该院主要采用患者手术前检查、手术室及手术用品消毒、手术中的护理措施、 缩短手术时间和手术室人员流动控制五方面进行手术室内护理, 从根本上最大程度的降低术后合并糖尿病患者切口的感染率。 研究结果显示, 与常规术后护理比较, 手术室内护理更效地降低了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率 (仅为3.57%) 和术后感染合并症发生率 (仅为5.36%) , 且术后患者对手术室内护理十分满意, 满意度高达96.43%。 也就是说, 手术室内护理可有效预防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 提升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 手术室内护理不仅显著降低了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也大大地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同时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手术治疗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 明显地提高了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内护理对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1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内护理。术后分别观察切口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两组不同护理的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3.57%)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25.00%)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合并症发生率仅为5.3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合并症发生率23.21%;此外,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96.43%)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83.93%)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术室内护理显著降低了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同时大大地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手术治疗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 明显地提高了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内护理,合并糖尿病,术后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 2013 (3) :137-139.
[2] 徐胜男, 李明.手术室内护理对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 :76.
[3] 刘梨, 黄志欢.手术室护理人员强化管理加强后对降低医院内感染率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 :120-122.
[4] 刘雅倩, 胡静, 赵娟.循证护理结合临床路径在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 2013, 25 (26) :1178-179.
[5] 王斌飞.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基层卫生院感染控制中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J].医学信息, 2015 (16) :192-193.
[6] 徐海娣, 张兴, 张玉琼, 等.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重症胆管炎病人术后感染控制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 2014 (19) :125-126.
[7] 黄洁婷, 李卫伶.循证护理在合并糖尿病病人术后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5, 13 (13) :1216-1217.
[8] 范玉玲.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7) :144-145.
[9] 王立新, 张静涛.循证护理用于消化内镜中心感染控制流程优化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 (23) :162-153.
[10] 阙海丹.38例妇科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162-163.
[11] 王玉红, 刘卫华.糖尿病手术患者感染控制中循证护理模式应用的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21) :157-158.
[12] 张玉春.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9) :102-103.
[13] 杨芳.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 2013 (24) :132-133.
[14] 胡承菊, 张昌碧.手术室护理管理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35 (9) :155-156.
[15] 张毅.探讨普通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18) :172-173.
[16] 李宁.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 (3) :191-192.
[17] 孙恩华, 李荣国, 李燕.齐鲁医院1232株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监测[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42 (2) :103-105.
[18] 王丽萍.探讨普通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J].医学美学美容, 2014 (12中旬刊) :107-108.
[19] 朱幼枝, 张明通.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2) :117-118.
[20] 卓新英.降低院内感染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188-189.
[21] 刘钊.院内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0) :155-156.
[22] 苗翠平.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观察[J].医药前沿, 2015 (13) :201-202.
[23] 韩素莲.整形美容门诊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0) :168-169.
[24] 王美.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手术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 2014 (36) :106-107.
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75例病人, 均为我院肿瘤科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病人, 均经检查确诊为肿瘤病人。男89例, 女86例, 年龄30~78岁, 平均56岁。其中肺癌88例, 乳腺癌24例, 胃癌19例, 肠癌16例, 肝癌15例, 食管癌8例, 其他5例。115例接受化疗。其对照组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的住院病人, 均是经检查确诊的肿瘤患者共175例, 男96例, 女79例, 年龄31~79岁, 平均57岁, 其中肺癌92例, 乳腺癌21例, 胃癌18例, 肠癌17例, 肝癌15例, 食管癌8例, 其他4例, 接受化疗的126例。观察组在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病人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当WBC1.5109/L、PLT20109/L时, 及时对病人采取保护性隔离, 给予护理干预, 同时应用抗生素、粒细胞刺激因子, 输注血小板等治疗。一般抑制期需要14~20d恢复正常。其中2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性发热, 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 经积极对症处理、护理干预, 感染得到控制, 外周血常规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的患者发生的院内感染率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 (P<0.01) 如表1所示。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自确诊之日起始终处于一种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情绪中, 任何的病情变化或并发症都会引起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对处于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心理护理不容忽视。在化疗前就应告诉患者做好自身卫生护理对于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同时还应向其说明严重骨髓抑制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所需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 以取得病人理解和配合。
2.2 加强病区管理
注意空气流通, 室内禁止吸烟;每天早晚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 有助于患者心情舒畅;注意常规的日常消毒工作:每天对房间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 30min/次, 地面、门窗及桌椅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2次, 减少患者外源性感染机会;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要着装整洁, 戴口罩、帽子。进行操作前, 要用六步洗手法彻底洗手, 有报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卫生性洗手可清除皮肤表面80%的一过性细菌[2], 因此要注意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 做好保护性隔离。严格控制探视人员, 以减少病人发生感染的机会。
2.3 皮肤、黏膜护理
肿瘤患者在强烈化疗后, 免疫功能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当出现严重的粒细胞减少时, 极容易伴发皮肤感染。坚持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 以预防肛周感染。大剂量化疗药物应用时常引起严重的口腔炎、口腔糜烂、坏死。因此要保持口腔清洁, 淡盐水漱口, 口腔护理, 雾化吸入, 并给予西瓜霜等局部治疗。嘱病人不要使用牙刷, 而用棉签轻轻擦洗口腔牙齿。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小板变化, 静脉穿刺时慎用止血带, 注射完毕时压迫针眼5min。观察病人所有部位有无出血倾向, 如牙龈、鼻子出血, 皮肤瘀斑、血尿及便血等。高热时要鼓励进食一些清洁且易消化的新鲜食品, 注意卧床休息, 持续高热患者给予冰帽, 以物理降温为主,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骨髓有抑制作用, 所以应遵医嘱使用退热剂。
2.4 合理使用静脉
静脉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化疗药对血管有一定损伤但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是可以避免的。穿刺时要有计划地使用血管, 由四肢远端开始, 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 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推注,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否则易使血管受损。如注射部位出现疼痛和烧灼感等, 立即停止输液, 及时更换注射部位, 局部可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 并用25%硫酸镁冷敷及涂湿润烫伤膏等。在平时用药结束后, 要经常热敷、按摩手足, 以增加血液循环和血管弹性, 减低脆性, 减少粘连和瘢痕的形成[3]。做深静脉置管的病人, 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 敷料隔日更换, 肝素帽每周换1次, 严格无菌操作。有文献报道, 美国中心静脉置管[4]感染发生率为2.0%~10.0%, 化疗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为9.0%~14.6%。
2.5 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在化疗过程中多饮水, 碱化尿液, 促进化疗药物的排泄, 减轻其对机体的毒性损害。补充多种维生素、复合氨基酸、脂肪乳, 及时纠正贫血,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和对感染的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选用以抗革兰阴性菌为主, 兼顾抗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治疗, 应保证用量和疗程, 防止耐药菌产生。
2.6 饮食护理
详细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及饮食需要, 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为其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刺激性食物。防止胃肠道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 不能进食生的食物, 同时避免过热、过冷或刺激性食物, 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加重溃疡所致的疼痛。如有腹泻或排尿不正常, 无论何时均应首先留大、小便标本, 再报告医生送检, 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根据病人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进餐方式和时间, 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进食, 可选用肠外营养。同时要求对正在化疗的病人尽量减少家属的探视时间以及次数。避免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 结语
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机体抵抗力低下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相关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基层医院。本组患者5例因肺部感染停止化疗, 其余感染病例通过积极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未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 因此, 做好骨髓抑制期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肿瘤化疗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保证化疗方案有效地执行,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由于抵抗力低下, 易诱发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降低院感率。方法 以心理, 饮食, 皮肤粘膜护理为主。同时加强病区管理, 采取保护性隔离。结果 对1年收治的175例恶性肿瘤患者与上一年收治的175例肿瘤患者发生的院内感染做了作了回顾性分析和对比, 医院感染率由原来的25%下降到13.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必须采取周到的护理干预措施, 才能保证对化疗方案有效地执行, 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化疗,院内感染,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牛秀成, 张树德, 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8, 8 (2) :88.
[2] 叶爱群, 叶晓春.洗手防止医院感染的临床实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6, 6 (1) :41.
[3] 陈君华.如何保护静脉化疗患者的血管[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65 (2) :901.
切口感染护理干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