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
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1、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本课例中,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何做实验,实验会得到什么结果事先完全是未知数,主要*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创造出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象或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2、在课题探究中,学生从自己承担责任,到对整个小组的素质,增加了责任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真实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也转化成无穷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不要把探究结论水平高低作为唯一目标,重视情感、兴趣、意志、毅力、科学精神等情感因素的深化,要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究中科学的精彩与丰富,生命的领悟与感动。
3、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力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首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探究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引导参与,教师首先要通过亲身参与体验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且在师生关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勇于发挥想象,勇于走向社会实践。
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就是老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通过营造和构建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阅读心理情境,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
“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是一个有序,可探,实践,开放的教学体系.
一: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问题性.学习者总是从问题出发,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研究活动,并最终解决问题。
2.尝试性。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只有敢于尝试、善于尝试,才会有所发现。
3.合作性。学习者在进行尝试探究中,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指导性。教师在学生尝试探究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探究成功。
5.反馈性。教师不能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价。 二:六模块十环节
六模块:
1.课前引导自主预习
2.创境导入,激情诱趣
3.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4.细读批注,问题质疑
5.合作探究,释疑品读
6.美读体验升华,拓展延伸运用
十环节: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模块设计两大环节: 1.先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自主解决绳子新词,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2.全班交流整体感知的情况,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生字新词,把握了文章大意. 细读批注,问题质疑模块两个环节: 1.方法引导:关注文章细节,感受语言.细细品读课文,注意”读悟结合,批画批注”
2.引导质疑或教师提出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合作探究,释疑品读模块的几个环节: 1.自主默读,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释疑品读. 美读体验升华,拓展延伸运用模块: 1.体会出情感之后,重点引导读好重点内容,读出感情. 2.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3.体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4.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体现学习的生活化原则.拓展阅读,拓展习作,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童话的分类
童话分为科学童话和文学童话. 文学童话概括为4类: 认知类:如《世界多美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秋姑娘的信》、《小松鼠找花生果》等涵盖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获取自然常识的 。
交往类:如《这儿真好》、《小河与青草》、《会走路的树》、《三个小伙伴》等与自然相处、与朋友相交、团结互助、塑造人精神品格的。
励志类:如《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等鼓励人不断攀登、勇于挑战、敢于超越的。
警思类:如《蚂蚁和蝈蝈》、《蜗牛的奖杯》、《猴子种果树》、《谁的本领大》等启蒙儿童用正确的评价标准、道德观念端正自己言行的的。
童话的文体特征
一:幻想是童话的”灵魂” 二:思想是童话的”脊梁” 三:形象是童话的”骨肉” 四:语言是童话的”血脉”
童话赏析需把握的要点 一:把握童话的艺术特点 1.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
2.理解童话中的夸张,象征,拟人等特征. 二: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三:重视语言的品味 四:重视情感的体验
童话类文章探究体验教学策略
一:读懂故事,把握内容 1.点面结合法 2.看头望尾法 3.情境连缀法 二:品评人物,领悟中心 三:朗读体验,入情入境
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主编:宋心琦)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
本节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电解原理;第二部分:电解原理的应用;本教学设计着重讲解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能判断装置是否为电解池。
2.能握电解的原理 , 正确书写电极方程式 , 能运用电解的原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 ,在活动和实验中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展示 、点评 ,深入理解电解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原理的应用,感受化学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体验化学反应原理之美,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电解的原理。教学难点:电解过程的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实验分组讨论 自主学习
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美的学科,化学之美在于物质、在于变化、在于生活。化学给世界带来变化,而人类则利用化学变化为人类生活服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探究,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的实验之美,体验化学原理之美,力求使学生在心里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情境导入】今天我先给大家变个魔术 ,这是一只普通的铅笔,大家可以检验一下,我能用它写出红色的字来,请看(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电源,表面皿,饱和加入少量酚酞的食盐水,一只石墨电极,一只铅笔芯,用食盐水润湿的滤纸平铺在表面皿上):教师将石墨电极连接电源正极,笔芯连接电源负极,用笔芯在滤纸上书写:化学之美。在这个奇特的化学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电解池。
感悟: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在最佳的心态下被激发,预设生成的情境,恰恰能够酝酿这种最佳的心态。根据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内在需要,有了迫切的内在需要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和积极且强有力的行动。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将有趣的化学现象,化学故事、名人轶事,新闻等问题化为 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预习成果检测
分别由学生口述本节课的预习案内容,包括三部分:一、预备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所需的氧化还原基本理论,常见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大小比较;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二、教材助读,教材上出现的关于电解池的基本概念,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部分:电解,电解池,放电等概念。三,预习检测题,检验学生预习的程度,看能否区分电解池及原电池装置。
感悟: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制定教学设计前必须充分了解学情。预习案的科学构成不仅能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也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自学,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探究与实践
【ppt】实验用品 :
仪器 :铁钉 (1根 )、碳棒 (2个 )、电解槽、烧 杯 (大、小各1个),胶头滴管、导线、直流电源、淀粉碘化钾试纸。
药品:25%Cu Cl2溶液、酚酞试液、蒸馏水、自来水、
(1)探究活动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 Cl2溶液:
【学生活动】电解槽 (或用烧杯替代 )中装有氯化铜溶液 , 插入两根石墨棒作为电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通直流电源,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阳极附近,观察实验的现象和试纸颜色的变化。看到明显现象后, 将实验1的两个电极反接,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
【实验结果】
问题1:氯化铜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2: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试写出通电时在阳极和阴极各会发生什么电极反应?
问题3:在通电时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是什么?
问题4:什么叫做电解? 该装置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化? 该装置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问题5:电极材料本身参与反应么? 尝试总结离子放电的规律?
【小组展示汇报】
【师】在座的同学可以挑错也可以补充 ,有什么疑问可以像发言人提出质疑。
【学生板演】
1.离子移动
通电前:Cu Cl2=Cu2++2Cl-,H2O=H++OH-; Cu2+、Cl-H+、OH-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后:Cu2+、H+移向阴极,Cl-、OH-移向阳极;
2.现象 :
阳极:有刺激性气味产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阴极:析出红色物质
电极反应: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
总反应:Cu Cl2=Cl2↑+Cu
反接后现象:阳极:电极上的红色物质溶解,消失,后有气体产生
阴极:有红色物质析出
电极反应:阳极:Cu - 2e-= Cu2+
2Cl- -2e-=Cl2↑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
3.电解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4.电解池 :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电解池 )。
5.阴极材料不参与电极反应 ,溶液中氧化性强的离子 ,先得电子。
【学生点评】纠正和补充学生板演内容。
【教师点拨】问题1,强调Cu Cl2强电解质电离出大量的Cu2+和Cl-,水是弱电解质 ,溶液中只有少量的H+和OH-;问题2,教师把握住学生给出现象和结论, 指出Cu Cl2溶液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实现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为问题4的概念总结打下伏笔;问题3,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电子和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闭合回路; 问题4和5总结了概念、构成条件和放电规律。
【ppt】用微观图解释 : 通电前溶液中存在通过Cu Cl2和H2O电离出的Cu2+和H+及OH-和Cl-,通电后 ,电子经由负极流向阴极,使阴极富含电子,由于异性相吸,使得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阴极区,氧化性强的Cu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单质Cu附着在电极上,而阴离子则移向呈正电性的阳极,还原性强的Cl-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l2,微观的量变引起质变 , 我们看到了相应的实验现象,阳极有气体产生,阴极析出了红色物质Cu。电解是一种强有力的氧化还原反应手段 ,促使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感悟:学生亲自实验,看到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在通过探究问题将理论进一步深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激情飞扬,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互相补充共同解决这一难题,这一环节的优点在于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热情,人人参与,共同学习,实现了“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 + 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 +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的全面提升,不会再有“身在曹营心在汉”溜号的学生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提高了学生的抱负水平,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能激发学生更高的理想抱负,更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化学之美在于改变生活,服务于人类,而有些商人却偏偏利用知识欺骗消费者谋取暴利, 接下来看看大家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揭开那些伪科学的面纱请完成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资料 :近年来 ,市面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牌子的净水器,一些推销员为了推销出更多的产品,利用一种仪器让自来水变得又浑又绿,误导消费者以为自来水有问题。推销员将仪器的两端插入自来水中, 几分钟后自来水则出现灰绿色或红棕色絮状物。于是他们说:“自来水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利。”
1.大家利用手中仪器 (选择合适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模拟推销员使用的仪器进行实验, 试分析以上现象真的能说明自来水有毒吗?
2.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探究仪器工作原理 ,观察现象 ,利用电解原理揭开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学生】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并动手实验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师】点评
感悟:通过给现象以科学的解释来巩固利用新知识,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用所学知识揭示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价值,体验科学卫士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应用化学的热情
【PPT】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处理电化学问题的思路。
4.小结 :通过大家的探究与实践我们共同掌握了电解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并学会了处理电解问题的步骤:首先根据构成有电源的为电解池, 无电源的为原电池, 接下来分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 根据异性相吸确定离子移动方向, 根据放电顺序确定得失电子的离子,书写电极反应式。
【师】下面大家施展自己的机会来了,看哪一组同学能既快又准的分析出正确选项。
5.当堂检测
右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和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
A.逸出气体的体积 ,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 ,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 ,b电极附近呈蓝色
D.a电极附近呈蓝色 ,b电极附近呈红色
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形势,使平面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有足够的优势,就需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注重对色彩语义的合理运用,能够创造出更优秀的平面广告作品,也突出色彩语义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主要是结合实际的设计理论知识,确保色彩语义的合理应用,为平面广告设计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色彩语义;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实践运用
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主要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合理地设计广告内容,对企业的发展及主营进行宣传的一种形式,对于平面广告的设计,其质量会对企业的宣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平面广告设计中,采用色彩语义的表达,对设计的成果与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就需要对设计理念与模式合理地优化与创新,才能够发挥出色彩语义的更大价值,为企业的宣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一)色相对比
对于平面广告的设计,一方面,是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对内容进行合理地设计;另一方面,是能够采用色彩的差异感,在设计中能够重点地突出企业的实际内容,合理地应用色相对比的原理,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色相对比的角度分析,在色相差异的影响下,能够对受众者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再结合企业所需要宣传的产品,对产品的种类、特点、性质等重点地突出,使平面广告设计更加完善。
(二)明度对比
明度的对比,主要是通过对色彩的使用,注重明度与亮度的结合。通常情况下,色彩明度比较低的,会给人产生一种厚重、沉稳的视觉感受,而色彩明度比较高的,则会让人产生清爽、活泼的视觉感受[1]。例如:在可口可乐的设计中,就采用红、白色的搭配,提高了整体的明度,让人产生激情与畅快的感觉。同样是饮品的设计,对于汇源果汁的设计,是以暖黄色为主,整体的明度都比较低,使人产生了温暖、平静的感觉。但是明度对比的设计,都完全符合两种饮料自身的特点,也重点地强调了色彩明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具有的重要性。
(三)纯度对比
色彩对比,主要的设计原理,是根据人类的生理特征为基础,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效果,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对色彩进行感知,再加上设计内容的特出,营造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也是最常见的设计方式之一。纯度,是由色彩的深浅而产生的[2]。通常情况下,高纯度的色彩是具有明显的标志,而低纯度的色彩,所表达的色彩语义比较平淡。那么在设计进行色彩纯度的对比,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出设计作品的设计观点,增强整体的设计效果。
二、对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影响
(一)兴奋感
在现代平面广告的设计中,应用色彩语义的搭配,能够激起观看者着的兴奋感,使观看者对设计的广告产生一定的兴趣。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兴奋感,主要有两各方面,一方面,是能够对色彩进行强烈地对比,例如把红、黄、橙等色彩进行搭配组合,对色彩语义合理地设计;另一方面,把明度低的色彩与冷色进行结合设计,虽然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冲击效果比较弱,但是却营造出了稳定的感觉。
(二)活泼感
有些企业的商品平面广告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商品具有的活泼感,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以活泼为设计的要求,采用色彩语义,主要是利用色彩偏暖、对比度强等色彩,体现出感情设计的主要特点[3]。能够对人们产生吸引力,能够不自主地就对平面广告进行观看,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自主地接受了广告设计的主要宣传。
(三)层次感
对于平面广告的设计,需要明确设计的主要目的,了解到商品的具体特征,确保设计中使用的主色及辅助色[4]。主色,在整个设计作品中,是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也就是中心,主要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對于雪碧广告的设计,其主色是蓝绿色,在瓶身中贯穿了主要色素,能够通过绿色让观看者感受到冰水的清澈。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广告设计中的主色为绿色,突出设计的主题,也紧扣主题“透心凉、心飞扬”。虽然观看者未能够直接饮用饮品,但是由于平面广告设计中突出主色彩,能够给观看者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加深观看者对饮品的印象,也是间接性习对观看者进行引导,为观看者营造了特殊的情景,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平面广告的实际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地运用色彩语义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能够发挥出其自身的重要作用,为广告设计的整体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色彩语义是重要的组成元素,注重色彩颜色、明度、对比等设计,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的冲击力,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莹.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60-61.
[2]张洁敏.对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5):87-88.
[3]程思远.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55.
[4]薛文峰.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6,37(04):164-167.
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指导教师:杨晓东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学生最熟悉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学生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不供给呼吸。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所以教学安排加以调整但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发生改变.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如何帮助上困惑的小刚和调皮的李明如何接受处罚和完成处罚小故事,结合学生在生物课及物理课中学到的知识,展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演示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CO2在自然界的循环。
2、认识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的多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体健康的情感以及养成如何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知道CO2的物理性质,掌握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CO2的化学性质。
关键: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发现并理解CO2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步骤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总体积的0.03%,比起氧气微不足道,我们可否把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去?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根据上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同学们能否依据对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观察及收集方法尝试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提问]:很多同学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同学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这一性质? [引导]:提示学生用一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结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背景一: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课上,聪明调皮的李明把小刚制好的一瓶二氧化碳与一盖有玻璃片的空集气瓶混放,,聪明的小刚能够仅用一盒火柴找到二氧化碳吗?
[提问]:利用这一性质,二氧化碳有何用途?
故事背景二:化学教师知道李明的恶作剧后处罚了他. [ 处罚题目]:如何将混放在一起的空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鉴别开来?(不许用火柴)如果你是李明能完成吗?
学生活动
学生运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学到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进行丰富的想象,能够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的重要性。
学生能回答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从用向上排空气制氧气了解密度比空气大。从生活中常喝的雪碧和可口可乐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并上讲台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
水瓶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用两根燃着的火柴梗分别插入两气体的瓶中,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
原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学生能够回答出灭火,并完成书114页图6-12灭火实验
学生实验:分别往两集气瓶中倾倒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 原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意图
对学生而言倍感亲切,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到新鲜有趣,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气体压强知识);设计实验及实验操作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学
习的自信。
以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学做合一”[指导] 学生不知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指导学生阅读P115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提问]:除此以外还有别的方案吗?如果不能现场实验,只说原理也可以.
实验探究:李明鉴别空气与二氧化碳的方法(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产碳酸)
[补充实验]向两朵用石蕊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上分别喷稀醋酸和稀盐酸
(实验提示: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操作]:向两朵用石蕊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上分别喷水观察,再放入两集气瓶片刻观察(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的原理,事先告诉学生两集气瓶A充满二氧化碳B中是空气)
[提问]:是谁使紫色小花变红的呢?
[提问]:哪个结论对呢?请设计实验证明.
[提问]调皮的李明通过实验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为什么又变回紫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CO2+Ca(OH)2=CaCO3 ↓ +H2O。
学生方案:把两只活的小虫分别放入两集气瓶中,观察。
原理: 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并完成P116讨论题
认真观察,仔细倾听,理解紫色石蕊遇酸变红
[学生观察]:在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小花变红
学生结论:
二氧化碳使紫色小花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紫色小花变红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把紫色小花放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紫色小花不变色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H2O+CO2= H2CO3
学生观察李明鉴别实验时用的两朵小花,感到非常疑惑)
(引导学生参考P115的有关知识。) 得出正确结论
中尝试到由探索自然奥秘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师演示并讲解实验, 学生领悟教师所提鉴别方法, 体验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这是一次在学生探索验证之后的总结能力培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根据所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归纳与整理:今天同学们经过动手动脑结合生物和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及阅读课本得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就结合P119页写一小论文"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板书设计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
一般情况学生描述比较全面
使学生了解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
二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 ↓ +H2O 3 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H2O+CO2= 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自我小结
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生物试卷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又以实验设计题居多。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搜集和处理相关的科学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是当前素质教育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地根据实验方案来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近年高考的生物实验题将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实验设计方式,学会科学的实验设计。
1 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培养
学生科学的设计方法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允许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过程,但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主体性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方式。实验设计关注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
1.2 科学性原则
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不能违背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其他科学原理。
1.3 指导性原则
实验设计是一个构思、磨合、实现的过程,思路应该以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作指导,教师不能指挥学生去做,更不能代替学生做,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进行实验设计。
2 拓展实验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是“有想法、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其次,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思考问题。
2.1 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而开放实验室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活动。开放实验室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按自己的要求,自己的实验课题,自己的实验设计提出申请,由实验室提供仪器材料,实验教师协助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在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这一节内容,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外,笔者还让学生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自己的头发、随手可捉的小虫和随处可见的叶片等,他们兴致盎然地在显微镜下“乱”做一通,有学生惊奇地发现:“哎呀,我的头发这么粗?”“哇,怎么我的头发一端开叉了,好像一条叉路似的?”“小虫身上有这么多毛!”另一个同学很气恼地说:“蚊子在显微镜下是这么大的,原来是用这根‘针’来吸我们的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把部分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
实验课中仅仅根据课本实验中的材料、要求、步骤进行实验,难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想法,有的想法也有一定的价值;有时也会提出种种问题,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教师不能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应该肯定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因此,除了完成课本实验外,更应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教材中用0.3g/ml的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完成实验后,有部分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用0.3g/ml的蔗糖溶液呢?如果用浓度小于0.3g/ml或者大于0.3g/ml的蔗糖溶液来做实验,实验现象是否一样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同的探究: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分离情况如何,复原状况又如何?表1是学生记录的数据。
从两组实验中看到:用0.1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滴加清水复原较慢;用0.6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很明显,滴加清水但不能复原;而用0.3g/ml蔗糖溶液时,分离较明显,而且分离速度快,有一部分细胞原生质层已经脱离细胞壁,滴加清水,复原较快,现象明显。通过实验对比得出:蔗糖溶液浓度过小,不容易发生质壁分离而且分离速度慢;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复原。因此,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最适合做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
3 巧挖课本 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
实验设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巧挖课本,从不同角度,增加一些相关的实验设计内容,进行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1 从实验过程出发进行实验设计
在教材的实验中,大多数实验都已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步骤设计中隐含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思维过程,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其次根据实验可能的各种条件,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并做认真记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由结果推导出结论。如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在简要介绍DNA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的具体程序如下。
(1)讨论确定本组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大小,设计方案,制作方案,确定使用的各种材料;
(2)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具体分工,逐步完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3)对所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必要的修补;
(4)回顾制作过程,复述DNA分子的结构,重点是双螺旋结构的构成方式;
(5)展示各组成果,开展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并小结。
在DNA分子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一位同学都会在主动的参与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学会分析,学会研究,学会合作与分享共同的成果。最终使学生形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得出结果→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方法。
3.2 利用实验习题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题都是以课本中的知识点为依据的,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至于无从下手。例如有一道习题:“被子植物花粉管的萌发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为了探索微量元素硼对花粉的萌发有无影响,笔者向学生提供了如下的实验材料和用品:新鲜葱、兰花、葡萄糖溶液、琼脂、硼酸溶液、稀盐酸、蒸馏水、滴管、镊子、载玻片、显微镜等,让学生自行选择,自主探索,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4 体会与反思
探究式实验设计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勤于“动脑想”,不要局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勤动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做”,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知识。
(3)注重学生“动口说”,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
提供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的机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平面设计教学探究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