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欧洲大歌剧是在16世纪末形成于意大利,从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我们中国的歌剧,却是到20世纪20年代才处于萌芽状态,并且是从一种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
20世纪初,在中国也曾有过欧洲大歌剧的演出,后来也有中国的艺术家试着创作过欧洲模式的大歌剧。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不具备发展欧洲大歌剧的土壤,更缺乏观众基础。所以当时欧洲模式的大歌剧,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中国歌剧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初,为了宣传白话文,音乐家黎锦晖创作演出了一种儿童歌舞剧,这就是中国歌剧的萌芽。到
三、四十年代,那时为了宣传抗战,中国的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演出,例如秧歌剧的盛行。一直到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问世,才开始被称为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
实际上,“民族新歌剧”是在群众运动中诞生的,更确切的说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不适合现实内容的表达,而中国观众又最喜爱并习惯于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艺术家们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形式“民族新歌剧”。“民族新歌剧”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的延续。
“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其次是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它的演唱是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继承民族艺术传统,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剧的创作技法,来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所以称它为“民族新歌剧”,又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旧戏曲”。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特别是由于它的大众性,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它的演出效果在当时恐怕是任何音乐戏剧所难以比拟的。其演出场次和观众不计其数。 以上就是“民族新歌剧”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歌剧曾有过一个繁荣的时代
歌剧《白毛女》一问世,“民族新歌剧”便如雨后春笋,接连涌现出大量新剧目,诸如《血泪仇》、《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长征》、《打击侵略者》等等。从而《白毛女》便成了民族新歌剧的代表作品,不但在中国广泛演出,还到东欧和前苏联巡回演出,也曾被蒙古国家音乐剧话剧院翻译演出,后来又被日本改编为芭蕾舞剧,成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舞台剧目之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
然而,中国的艺术家是清醒的,深知“民族新歌剧”的产生,仅仅是中国歌剧道路的起步,所以在1953年,成立新中国第一个最大的歌剧院时,就取名“中央实验歌剧院”。这“实验”两个字意味着,歌剧《白毛女》模式不应该是中国歌剧唯一的模式,中国歌剧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
建国后许多从国外归来的音乐家参加了歌剧队伍,艺术家们对中国歌剧发展的方
向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歌剧,中央实验歌剧院于1956年分为两个歌剧团,歌剧一团是坚持“民族新歌剧”的道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二团是更多地以学习西方传统歌剧的模式和演唱方法为主,来创演中国歌剧,也就是现在的中央歌剧院。
当时的中央实验歌剧院虽然基本是沿着“民族新歌剧”的道路发展的,但创作题材开始大大的拓宽,不但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特别是音乐创作和声乐训练,也越来越多地吸取西方传统歌剧的技巧和方法。 中央实验歌剧院除多次加工演出歌剧《白毛女》外,还曾经创作演出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槐荫记》、《窦娥冤》、《春雷》、《红霞》、《红云崖》、《嘎达梅林》、《望夫云》、《阿伊古丽》等一大批歌剧新作,还引进了《茶花女》、《奥涅金》、《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使50年代的中国的歌剧舞台十分繁荣。
1958年,中央实验歌剧院带着《刘胡兰》、《草原之歌》、《槐荫记》三部中国大歌剧,赴前苏联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斯克等城市访问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
1964年,中国文化部领导认识到,中国歌剧需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决定把中央实验歌剧院的两个歌剧团彻底分成两个大歌剧院,即现在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央歌剧院。并希望两个歌剧院“分别发展,殊途同归”。
现在看来,这种分头以实践和发展为指导思想的决定是有道理的。即使是西方模式的歌剧,也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当时,其他各省市和部队歌剧院团也推出了一大批非常受欢迎的大歌剧,诸如影响较大的《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等,所以那时中国歌剧的发展非常之快。
那时候我院有自己的剧场,每当剧院有新的歌剧上演,观众便在剧场前排起长队争先购票,为能观赏歌剧,人们无论严冬还是酷夏,彻夜排队守侯在售票处前,剧场经常出现爆满现象。据有人统计,当时的歌剧是北京上座率最高的舞台演出剧种。不只是在北京,剧院每年到其他省市的巡回演出,无不场场爆满。建国后十七年,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还到了边疆和农村,引起各地观众的极大关注。那时候不只是各省市的歌舞剧院上演歌剧,连许多县城也有自己的歌剧团。可以这样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个空前繁荣的歌剧时代。
三、中国歌剧的断层与复苏
文化大革命经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中国歌剧的发展完全中断了。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文艺才得以复苏。但是歌剧人才已经严重流失,歌剧队伍也逐显老化。歌剧工作者们毫不气馁,重整旗鼓。
剧院先是恢复过去的一些保留歌剧剧目,接着便启动歌剧新作品的创作工作。特别是80年代接连不断的全国歌剧汇演,催生了歌剧新作品的涌现。仅我们中国歌剧舞剧院,便接连推出了一大批歌剧新作品。诸如《星光啊星光》、《韦拔群》、《救救她》、《贺龙之死》、《月娘歌》、《古兰丹姆》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歌剧《伤逝》和《原野》的问世,开始突破了民族新歌剧原有的模式,翻开了中国歌剧新的一页。
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敞开了久久封闭的国门,港台文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开,使歌剧艺术家们打开了眼界。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以及审美取向,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轻歌剧和音乐剧的引进,使新创演的剧目均在原有的
艺术模式上迅速突破,这就自然地使“民族新歌剧”的称谓不再被沿用。当时所创演的歌剧新作,无论是《白毛女》模式,或西方歌剧模式,或轻歌剧模式,以及音乐剧或歌舞剧模式的作品,统统被称之为中国歌剧。当然,这种“中国歌剧”的概念,还只是一种相对的统称。不过这种发展,已经是十分可喜的了。
如大型歌剧《原野》,就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原创歌剧。《原野》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民族新歌剧”。作曲家以宏观全剧的庞大气魄和完整的音乐结构,使戏剧冲突一层层展现。如序幕坟场的“原野大合唱”,是管弦乐与人声的交响组合,合唱没有剧诗,甚至没有明显的旋律,却是痛苦、悲愤的呼号与狞笑的交响。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毛骨悚然的震撼,把人吃人的黑暗时代表现得入骨三分。特别是“阎王殿”一场戏前的大段独立乐章,为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巨变作了生动的描述。剧中无论是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道白,都严密而有机地组合在戏剧矛盾发展的完整交响结构中,整个歌剧一气呵成。因此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一大收获。该剧主要演员赴美国参加奥尼尔戏剧中心“歌剧、音乐剧年会”,进行了三场“舞台阅读”演唱,引起那里艺术家们的瞩目。歌剧《原野》还获得慕尼黑第三届国际研究会“特别荣誉证书奖”。1991至1992年由美国肯尼迪中心华盛顿歌剧院完整地上演歌剧《原野》共11场。1993年在台北由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排练上演10场。1997年歌剧《原野》首演于欧洲。 《原野》在国外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德国评论界称“作曲家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美国《今日美国》称“《原野》是20世纪以来,世界歌剧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原野》将成为在国际保留剧目占有一席之地的第一部中国歌剧”、美国《纽约时报》称“金湘先生曲折的创作道路,使他正好立足于当今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新浪漫主义的主流中”、瑞士古典音乐节主席阿兰奇称“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原野》的音乐让我们的心灵相通。《原野》征服了瑞士”等等。此后,《原野》便成为我们剧院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并被誉为“世纪经典歌剧”。1999年,歌剧《原野》在国庆50周年展演中获优秀演出奖。2000年,歌剧《原野》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第2篇
自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问世到现在,中国电影默默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如今中国电影早已走出国门,搬到世界的舞台。然而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却汇聚了百年的沧桑和辉煌。
二、中国电影的三个时期 民俗电影时期
这一阶段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以及《霸王别姬》、《活着》为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取得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威尼斯等一系列大奖。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封建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罪与罚的悲剧故事。这些题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但却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如巩俐、葛优、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成长为世界电影人。 独立电影时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国电影业最低潮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过为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在这种艰难的历史背景下,第6代中国电影人从边缘文化姿态、下层民众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发制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头发乱了》等。 跨国电影时期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使得电影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仅去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通过电影这一巨大的广告载体,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为海外所知悉。
三、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简介
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中国以文化部的名义对于优秀影片颁发的电影奖。1957年对1949年以后的优秀影片颁发过一次。从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组成的评奖委员会,对各制片厂提名的前一年创作生产的优秀影片进行评选,授予选定影片以“文化部优秀影片”的荣誉称号,并发给有关影片摄制组奖品、奖状和奖金。评奖的宗旨是:鼓励创作,表彰先进,总结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电影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
华表奖全称中国电影华表奖 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政府奖, 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金鸡奖是专家奖 百
花奖是观众奖 华表奖是政府奖.这三个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 华表奖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华表奖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 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每年评选一次。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举办,1994年该称华表奖。2005年后经文化部正式改革后.两年举办一次.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现今,中国电影华表奖共设立17个奖项: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戏曲片奖、优秀纪录片奖、优秀科教片奖、优秀美术片奖、优秀对外合拍片奖、优秀电视电影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数字电影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优秀电影歌曲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女演员奖、电影新人奖、优秀出品人奖和市场开拓奖。
四、中国经典电影100部 (时间顺序)
001.1923:《孤儿救主记》 张石川 002.1933:《姊妹花》 郑正秋
003.1934:《神女》 吴永刚 这部影片代表了中国无声电影的思想艺术成就 004.1934:《大路》 孙瑜 诗意电影,左翼电影的经典作品
005.1934:《渔光曲》 蔡楚生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006.1934:《桃李劫》 应云卫 中国有声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007.1937:《马路天使》 袁牧之 风格极为独特,典型的中国式影片 008.1947:《八千里路云和月》 史东山 最优秀的进步电影之一
009.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郑君里 中国传统电影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
010.1947:《假凤虚凰》 佐临 早期经典喜剧作品 011.1948:《万家灯火》 沈浮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杰作
012.1948:《小城之春》 费穆 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经典佳作 013.1950:《我这一辈子》 石挥 具有深度人文关怀的电影
014.1951:《误佳期》 朱石麟、白沉(香港) 香港经典喜剧作品 015.1956:《祝福》 桑弧 1957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016.1959:《林则徐》 郑君里、岑范 具有民族化风格的历史传记片
017.1959:《林家铺子》 水华 1983年12届葡萄牙菲格拉福滋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018.1962:《李双双》 鲁韧
019.1963:《农奴》 李骏 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大奖 020.1963:《早春二月》 谢铁骊 中国具有争议的禁片
021.1963:《梁山伯与祝英台》 李翰祥(台湾) 1963年第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
022.1964:《养鸭人家》 李行(台湾) 台湾“健康写实”电影代表作 023.1971:《秋决》 李行(台湾) 反思文化电影作品 024.1972:《精武门》 罗维(香港) 中国经典功夫片
025.1973:《侠女》 胡金铨(香港) 新派武侠片经典作品,1975年第28届法国戛纳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
026.1979:《蝶变》 徐克(香港) 香港新电影的开山之作 027.1979:《疯劫》 许鞍华(香港)
028.1980。:《天云山传奇》 谢晋 1981年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
029.1982:《城南旧事》 吴怡弓 1983年第2届马尼拉电影节金鹰奖最佳故事片
030.1983:《风柜来的人》 侯孝贤(台湾) 台湾新电影里程碑作品 031.1984:《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 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 032.1984:《黄土地》 陈凯歌 第五代发标之作 033.1984:《玉卿嫂》 张毅(台湾)
034.1985:《黑炮事件》 黄建新 黑色幽默经典佳作
035.1985:《警察故事》 成龙(香港) 中国功夫片和西方警匪片的有机融合
036.1986:《盗马贼》 田壮壮
037.1987:《晚钟》 吴子牛 1989年第39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038.1987:《芙蓉镇》 谢晋 “伤痕电影”的重要作品,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039.1987:《老井》 吴天明 1987年第2届日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 040.1987:《人鬼情》 黄蜀芹 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
041.1987:《红高粱》 张艺谋 1988年第38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042.1988:《天安门》 时间(曹节)(纪录片)
043.1988:《顽主》 米家山 著名的王朔“痞子电影”
044.1989:《悲情城市》 侯孝贤(台湾) 1989年第46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45.1989:《本命年》 谢飞 1990年第40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046.1990:《流浪北京》 吴文光 新纪录电影的开篇之作
047.1991.《阮玲玉》 关锦鹏(香港) 1993年第4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048.1991:《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台湾) 台湾电影里程碑式作品
049.1991:《双旗镇刀客》 何平 050.1992:《杂嘴子》 刘苗苗 051.1992:《北京杂种》 张元
052.1992:《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 1992年第49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53.1992:《霸王别姬》 陈凯歌 1993年第4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054.1992:《无言的山丘》 王童(台湾) 1993年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055.1993:《冬春的日子》 王小帅 056.1993:《头发乱了》 管虎
057.1993:《活着》 张艺谋 1994年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058.1993:《喜宴》 李安(台湾) 1993年第4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059.1994:《爱情万岁》 蔡明亮(台湾) 1994年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60.1994:《背靠背 脸对脸》 黄建新、杨亚洲
061.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 1994年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062.1994:《感光年代》 阿年
063.1994:《被告山杠爷》 范元 比《秋菊打官司》内容更深刻的新农村电影
064.1994:《东邪西毒》 王家卫(香港) 后现代武侠电影 065.1995:《民警故事》 宁赢
066.1995:《女人四十》 许鞍华(香港) 1995年第4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067.1995:《大话西游上下集》刘镇伟(香港) 周星驰“后现代主义解构”作品
068.1996:《巫山云雨》 章明 1996年第15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龙虎奖
069.1996:《太阳有耳》 严浩(香港)1996年第46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070.1996:《爸爸》 王朔、冯小刚 灰色电影 071.1996:《食神》 周星驰、李力持(香港)
072.1996:《八廓南街16号》 段锦川 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073.1997:《长大成人》 路学长 074.1997:《小武》 贾樟柯
075.1997:《爱情麻辣烫》 张杨 076.1998:《那山那人那狗》 霍建起 077.1998:《荆轲刺秦王》 陈凯歌 078.1998:《赵先生》 吕乐 079.1998:《天浴》 陈冲
080.1999:《非常夏日》 路学长
081.1999:《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 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82.1999:《过年回家》 张元 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083.1999:《月蚀》 王全安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084.1999:《一声叹息》 冯小刚
085.1999:《鬼子来了》 姜文 2000年第53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086.1999:《男男女女》 刘冰鉴 同志电影一朵奇芭 087.2000:《苏州河》 娄烨
088.2000:《卧虎藏龙》 李安(台湾) 2000年第73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089.2000:《一一》 杨德昌(台湾) 2000年第53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090.2000:《站台》 贾樟柯
091.2000:《十七岁的单车》 王小帅 2001年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092.2000:《那时花开》 高晓松 具有视觉探索的电影 093.2001:《海鲜》 朱文
094.2001:《爱你爱我》 林正盛(台湾)2001年第51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
095.2001:《谁说我不在乎》 黄建新 096.2002:《蓝宇》 关锦鹏
097.2002:《盲井》 李杨 2003年第5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
098.2002:《我最中意的雪天》 孟奇 099.2003:《手机》 冯小刚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第3篇
十八大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PPP(即公商合作)模式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财政部楼部长指出:“在当前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着力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推广使用PPP模式,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
当前PPP成为了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重要的历史时刻,回顾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将能对吸收PPP适于中国国情的知识积累并推动PPP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引入中国,PPP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现在进入了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1993年是我国PPP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的出现有两个背景:第一,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很多境外资金进入我国,其中有一部分资金尝试性的进入了基础设施领域。第二,80年代中期中等发达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为了推动经济继续发展,土耳其首先出现了BOT模式,然后被其它发展中国家效仿,香港商人也把这个概念带入了我国。
此阶段,我国没有与BOT直接相关的法规,也没有规范的审批程序,地方往往向中央主要领导汇报并获得首肯后执行。
探索阶段的代表项目有深圳沙角B电厂BOT项目、广州白天鹅饭店和北京国际饭店等。沙角B项目作为BOT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并已在15年特许经营期满后于2000年成功移交给当地政府。由于项目时间较早,文件较简单只有几页纸。项目的外商是广东华侨,其在商业因素外还有回报家乡的意思,这也是在合同简单条件下项目能顺利执行的原因。当然,项目也留下了一些教训。比如,投资商是按照特许经营期限进行项目设计的,很多设施在移交给政府后需要重新建设,这个经验在1994年北京做BOT研究时被写进了报告,后期大岳咨询公司做的BOT项目中对移交时项目设施的状态都做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
探索阶段的项目都是投资人发起、通过谈判和政府达成一致的,没有招标过程。这些项目也是地方政府自发进行的,没有中央政府的关注、总结和大规模推广。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
1994年到2002年是我国PPP发展的第二阶段试点阶段。本人是在这个阶段开始研究和从事PPP工作的,迄今20年。国内学术界较早研究PPP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试点阶段的工作是国家计委有组织地推动的,这点与探索阶段不同。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以及当年底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融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99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家计委开始研究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BOT可行性问题。1993年底国家计委官员下海成立了博拓投资公司,其英文就是BOT。博拓公司成立后开始运作北京的京通快速路BOT项目,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成功,最后首创公司代表政府投资建设。1994年国家计委选择了五个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B电厂项目、成都第六水厂项目、广东电白高速公路项目、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项目和长沙望城电厂项目。当年底又有一批国家计委官员下海成立了大地桥基础设施投资咨询公司,其英文名Bridge Of Trust的缩写也是BOT。大地桥成立后开始为来宾B电厂项目做准备,1995年5月来宾B获得了国家计委的批准。由此可以确定1994年是BOT试点项目的起点,可以称为中国PPP元年。
1995年8月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试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个通知是试点项目启动之后颁布的,从通知中可以看出,第一,试点的重点是电力和交通项目;第二,以外资为主。后来地方政府推出自己的BOT项目时,无论水务、燃气和区域开发等领域的项目,还是内资参与的项目,也是以这个《通知》为法律依据。在试点期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曾帮助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法制办准备了一份《BOT法》草案,但最终不了了之。
1994年北京市计委立了一个课题研究BOT,本人有幸担任这个课题组的组长。当时经费有限、专家缺乏、资料少,但研究还是取得了较好成果,出版了《BOT项目指南》一书。应该说,当时取得的认识非常重要,对北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启发和参考作用。1996年本人到大地桥公司担任了半年时间的顾问,当时正值来宾B电厂BOT项目的谈判,我全程参与了谈判,在和项目国际顾问及国际投资人的接触中,做课题研究期间的很多谜团逐步解开了。
除了国家的试点项目外,各地政府也推出了一些PPP项目,比较典型的有上海黄浦江大桥BOT项目、北京第十水厂BOT项目、北京西红门经济适用房PPP项目、北京肖家河污水项目等。大岳咨询公司1996年底成立后,作为英国泰晤士水务和日本三井物产联合体的投标顾问参加了成都第六水厂BOT项目的竞标,后来较多参与了地方BOT项目的咨询。严格讲,这期间的地方BOT项目也是试点性质的,BOT没有成为地方常规的投融资方式。1997年大岳咨询联合国家计委投资司副司长戴公兴,结合北京BOT课题研究成果和国家计委BOT试点项目经验编写出版了《BOT项目运作手册》,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郭树言担任名誉主编并题词,这本书成为了后期各地运作BOT项目的指南。
国家和地方的BOT试点项目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电力、自来水、污水、燃气、大桥、区域开发等。这些试点项目有的成功执行了,有的在运作或执行时失败了。无论成败,都为后来的BOT项目运作积累了重要的知识。我国PPP文件形成的脉络基本是:来宾B电厂成都第六水厂北京第十水厂肖家河污水处理厂西红门经济适用房。其中前两个项目侧重的是国际经验的引进,后三个项目的重点是国际经验的消化和本土化,其中第十水厂项目相当于从引进向消化的过渡,这些本土化项目的合同文本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参考,起到了准标准文本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第十水厂BOT项目。尽管它后来经历了工业企业外迁、密云水库没水、申奥成功引起引水管道改线、南水北调上马、欧盟成立导致英国企业回防、法律变更等历史事件,但在我国BOT发展史上这是改变历史的支点项目。该项目是汪光焘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时主持的,前期非常规范顺利,招标效果非常好,水价只有预测水价的三分之一,这个结果使汪市长强烈意识到公用事业改革势在必行。在第十水厂草签协议后,汪市长主张对第九水厂进行市场化改革,大岳继续担任项目顾问。在第九水厂项目方案完成但没有实施时,汪市长调任建设部部长并很快启动了市政公用市场化改革工作,我们协助建设部城建司于2002年底完成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该文件的发布使BOT从2003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
2003年到2008年是PPP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推广阶段。
2002年十六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PPP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十六大精神是建设部2002年底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的大背景,汪部长个人因素是这个文件由建设部而不是其它部委出台的原因。随着PPP项目的推进,建设部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包括2004年出台的126号文《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该办法及各地出台的特许经营条例是这一时期开展PPP项目的基本法律依据。
借指导意见的东风,2003年全国各主要城市掀起了PPP的高潮。2003年春天发生了SARS,为了完成当年的经济指标各地又临时推出了一批PPP项目。从大岳咨询公司提供PPP咨询业务的发展情况能够感受到当时市场的火热程度。2003年大岳进入了七八个省会或者副省级城市,同时进行的PPP项目从以前每年3个左右直接超过了10个,项目经理出现短缺,大岳现在的总监有一半是从03年开始担任PPP项目经理并成为中国PPP咨询领域领军人物的。此后大岳的客户范围每年都会增加三四个中心城市,到2008年同时进行的PPP项目在30个左右。推广阶段PPP项目最多的是污水,当时正赶上全国各地建设污水处理厂的高峰,自来水、地铁、新城、开发区、燃气、路桥项目也都有。比较著名的PPP项目有合肥王小郢污水TOT项目、兰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北京亦庄燃气BOT项目、北京房山长阳新城项目等。用目前PPP的概念来看,当时PPP项目很多,但第一个官方称PPP的是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
在此阶段,市场经济特征非常明显:第一,外企、民企、国企同台竞争;第二,项目竞标过程公开透明,竞争达到白热化;第三,溢价频出,效率提高的改革效果开始显现;第四,传统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主动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尽管多数项目是成功的,但由于PPP项目数量增加很快,有些地区思想不够开放、项目运作方法不够科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败案例。
2007年开始国内出现了一股思潮对改革进行反思,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很大争论。由于PPP领域的失败项目,市政公用行业的个别老同志也开始反思市政公用的市场化改革并提出了质疑,在“铁证”面前主管部门也开始犹豫,市政公用市场化改革开始降温,甚至“市场化”这个词汇变得非常敏感,西安自来水市场化改革终止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受兰州自来水改制成功的影响,2007年西安自来水公司管理层开始积极谋划市场化改革,大岳咨询被聘为顾问。业内个别同志认为应该阻止西安自来水的市场化改革,否则整个自来水行业的国有体制将会受到冲击。他们一方面指责威立雅等国际水务公司,另一方面以供水安全为由影响当地主要领导,最后西安自来水改革终止。尽管没有威立雅等国际公司在中国严重违约的记录,而且兰州、深圳等自来水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很显著,但西安自来水终止改革以后,市场化在水务行业被认为是行不通的,甚至有一次在国家发改委开会时一位行业人士提出如果威立雅投毒谁负责。
应该说,在PPP推广阶段市场经济取得了胜利,大规模的改革出现几个失败项目是正常的,业内人士反思改革也是可以理解的。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进行比较,市政公用行业这个期间的改革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比任何其它行业的改革都规范。业内的研讨会层出不穷,媒体高度关注,大部分中心城市的PPP项目在运作时都会聘请咨询公司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竞争公开透明。曾经一度人们对高溢价出现过担忧,回头看在市场启动初期出现一定过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定位市场不可缺少的阶段,从结果看王小郢等项目的溢价并没有影响投资人的回报水平,兰州自来水的溢价虽然没有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回报,但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改革滞后。只要兰州自来水价调至省会城市中等偏下的水平,投资回报就能满足要求,溢价完全是效率提高的体现。后来国内一直提“转换发展方式”,让我看,市政公用行业转换发展方式就是应该回归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方式上来。 第四阶段反复阶段
2009年到2012年是我国PPP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反复阶段。这段时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几年,鬼城、市政不配套等问题也是在这个阶段暴露出来的。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年底我国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成为PPP受冲击最严重的一年,大岳提供咨询的很多PPP项目都停止了。比如中部一个省会城市的地铁项目完成了PPP方案,本来需要100亿资金,后来国内三家国有银行自担风险给项目贷款100亿元;沿海一个计划单列市的引水项目当时正在准备PPP方案,忽然我们项目组找不到客户了,他们全都到北京来等大馅饼了,资金轻松解决。银行无条件提供贷款,有的为了放贷甚至送礼,像一场洪水淹死了所有农作物一样,社会投资主体彻底失去了讲条件的资本,PPP生态遭到了破坏,有些执行中的PPP项目被政府提前终止了。
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政府再次开始重视民间投资,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国36条。而2009年以来外资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能力减弱,银行担心私人老板跑路等原因导致私人资本也很难得到银行授信,私人资本和外资犹犹豫豫,新36条的效果不明显。
这个时期,国企尤其是央企拿到了银行大量授信,据说有些企业的授信额度超过了1000亿,其中一部分用于向私企放贷。渐渐的地方与央企对接开始流行,央企成为了如火如荼城市化运动的重要角色,央企参与的很多项目都是以PPP方式进行的。央企成为主角改变了PPP的规则,既然是对接,那么地方书记、市长和央企董事长、总经理吃饭时定的调子就是PPP的准则,竞争、透明等市场规则退居二线。以前做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个阶段开发一个新城或一个新区写几页纸说明就行了。
当然,这个阶段有些地区还是比较规范的,继续推出了一些竞争性PPP项目,私人资本、外资和国资同台竞争。如大连垃圾处理PPP项目经过充分竞争,垃圾处理费每吨只有50多元。央企的新做法对私人资本和外资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一方面向央企学习寻求规避竞争,另一方面也寻求与国有资本的合作以利用其优势。这个时期的PPP市场没有出现充分竞争、溢价频发的火爆场面。
尽管没有政策禁止私人资本和外资的进入,但由于国企特别是央企在强大政府资源支持下的做法,使私人资本和外资无法参与竞争,社会上出现了玻璃门、弹簧门和国进民退等说法。为了促进民间投资,2012年国务院各部委出台了20多个落实新国36条的细则,客观评价这些细则没有太多新意,PPP市场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这个阶段PPP项目是很多的,前提是把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也视同为社会投资人(Private一方)。我们粗略估计到2013年全国PPP项目有7000到8000个,其中很多项目没有公开招标,不被外界了解。大岳的业务也随着市场进行了调整,这段时间我们和所有参与城市投资建设的央企、很多地方融资平台都有过交集。大岳累计完成的PPP项目超过了400个,进行中的项目超过了100个,服务地域达到120个城市,包括30多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
反复阶段的后期PPP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不少并购整合的案例,这完全符合市场规律,并购整合在下阶段应该还会有较大的发展。 第五阶段普及阶段
2013年开始我国PPP发展进入了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故事正在发生。很多人对这个阶段都有很高的期待,我们暂且把这个阶段叫作普及阶段,希望PPP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常态模式。
十八大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为PPP的普及提供了理论基础。据传,2013年财政工作会议结束后,楼继伟部长做了关于PPP的专题报告,对PPP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财政体制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期待。进入2014年财政系统组织了多次官方PPP培训,地方财政厅局的PPP培训也接连不断。住建部和财政部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开始准备有关指导意见,同时地方政府积极上报PPP试点项目。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特许经营立法工作,学术界、咨询界也热闹起来,各种研讨、沙龙层出不穷,各种文章著作不断问世,最近财政部还专门成立了PPP中心。
实际上,这次推动PPP有着很强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国城市化经过十年高速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大量问题。房价见顶,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债超过20万亿,还在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需要大量资金。国有体制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但浪费惊人,投资效率越来越低。参与城市建设的央企负债率快速攀升,融资和抗风险能力快速减弱。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少走弯路一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PPP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可以带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带来解决当前问题的有益帮助。
咨询公司处于PPP产业链的上游,可以比较早的感受到行业的发展变化。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岳咨询的PPP咨询业务量明显增加,从平均每个月签四五个合同增加到差不多八个。本人作为PPP咨询专家,参加的各种研讨会、审查会明显增多。各地政府、各种机构委托大岳咨询起草政策文件、合同范本的情况也在增加。接下来,投资机构、设计建设机构、材料设备供应机构、运营机构都会逐步感受到PPP热潮的影响。我相信,PPP在很多行业会越来越普及。 在普及阶段,PPP会出现新特点。第一,并购机会增多。国家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并购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第二,多个PPP项目同时推进会增加。多个相关项目综合考虑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第三,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做PPP的情况会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走出去做自己熟悉的,传播中国经验对己对人都有好处。第四,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推广会受到新一届领导的重视,只有傻子才会允许同一种错误重复发生。
站在普及阶段的起点上,我们对PPP的大发展有所期待,比如:中国会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公用事业企业、PPP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使我国不仅没有掉进中等发达陷阱反而还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第4篇
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过一代代舞蹈人的努力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戏曲舞蹈就是当代中国舞蹈的母体。它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部分动态、动势, 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 用教学的方式创作并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并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中, 具有开放和多元结构的舞种体系, 但我们当代常说的“中国古典舞”并不是泛指所有中国古典的舞蹈, 而是说在继承了传统舞蹈的基础上, 体现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舞蹈。它强调并注重在舞蹈过程中的眼神、呼吸, 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美。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技巧, 三个方面, 身韵是我们常说的跳舞时的韵味, 每个人自身所带的那种舞感, 身法就是指优美的舞姿, 技巧便是翻腾, 旋转之类的动力性的动作。
二、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最早的发展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到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人们对舞蹈的创作大都来源于生活中, 如劳动、祭祀、仪式、情感、和对事物的模仿, 而音乐则是从击打石器, 瓦罐等开始。秦汉时期汉代的俗乐舞达到了一种巅峰造极的地步, 加上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四夷乐”、“胡乐”、“胡舞”, 风靡汉代, 汉代可以说是俗乐舞的时代, 其形式丰富多样, 如《长袖舞》、《巾舞》、《对舞》。汉代舞蹈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为“角抵”, 于秦代就已经产生的一种竞技比赛, 经过流传和发展, 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一种由竞技、武术、杂耍、歌舞等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 因为名目繁多又被称为“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大动乱出现乱, 出现了各名族大迁徙和大融合, 让各名族乐舞文化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传播和交流, 对后世的舞蹈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隋唐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唐代由于它的社会背景, 文化观念, 乐舞传承, 乐舞创作, 乐舞传入等, 舞蹈种类丰富风格多样,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高潮。唐代舞蹈的盛况集中反映在唐代的宫廷乐舞, 《燕乐》、《西凉月》、《高昌乐》、天竺乐》、《高丽乐》, 另一类是“健舞”“软舞”代表作有《剑器舞》, 《绿腰》, 《胡旋舞》等还有新创作的乐舞《霓裳羽衣舞》、《凌波曲》、《菩萨蛮》、《破阵曲》, 反应了唐代文艺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宋辽金的舞蹈发展开始作为独立表演而被人们大为喜爱, 而宫廷舞开始逐渐退化并走向程式化, 舞蹈与戏曲艺术融合成独特的戏曲舞蹈表演形式。元代的宫廷雅乐宴乐, 还在继续存在着, 民族民间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戏曲舞蹈也已经走向成熟, 乐舞与舞谱研究成就显著。元代, 以元杂剧为代表的戏曲在这一时期的长足发展, 对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白细沙》。清代,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 宫廷宴乐舞蹈带有浓厚的满族色彩, 并随着戏曲舞蹈的成熟发展, 舞蹈在戏曲中的作用与地位都发生了改变, 更加突出和稳固了, 也与其他戏曲变得水乳交融。明国时期, 由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国的文化艺术开始为先进的无产阶级领导, 舞蹈发挥了鼓舞革命斗志, 宣传革命思想, 描绘美好未来的功效, 这个时期的伟大的斗争历程为中国舞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生, 许多发展至今的中国舞蹈的优良思想和传统都在这一时期萌生扎根。新中国成立后, 五十年代初期舞蹈成为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表现, 舞蹈工作者借鉴了中华武术, 参考了西方芭蕾, 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同时还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更有人从古代石窟壁画等文物中提取选材, 创建了更加新颖的古典舞《铜雀台》、《丝路花雨》等作品。新时期的中国古典舞是“文革”中复苏的, 是古风重温之际, 由于表现内容的巨大, 新的艺术要求出现了, 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素材去表现更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于是“新古典主义”开始潜行。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教授在谈古典舞时提到“拧、倾、曲、圆、含、腆、收、放”等动律因素, 并从“水袖技法”中提炼“出、收、扬、搭、绕、冲、背”七个元素, 使古典舞女子摆脱戏曲“青衣”行当, 同年郜大琨也发文提到中国古典舞的“三圆”运动规律, 和以腰为轴的“含、腆、冲、靠、拧、转、涮腰”等元素和能力练习的重要性, 。唐满城教授把“身段”课改为“身韵”课, 从形、神、劲、律几个方面高度概括了身韵课程及其动作规律, 提出身韵课程是舞蹈特性的发展, “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训练是新一代教学方法的结晶, 是新一代的古典舞。九十年代后的中国古典舞脱离于戏曲舞蹈, 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随意展现发挥, 表现思想和情感刚柔并济。之后《黄河》舞剧的成功, 以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形式身韵为基础, 动作独特个性, 舞蹈的整体氛围内外一致, 标志着中国古典舞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总结
舞蹈语言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在经历着审美现代化的转变, 我们要用扬弃的眼光来看待和转变, 并不断兼容汲取, 在历史进程中依靠丰富文化底蕴与内涵将它丰富完善, 确定中国古典舞自身的艺术形象。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古代的舞蹈资料并没有完整的流传下来形成自己的体系, 中国古典舞更是在解放后建立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 以当代审美和舞蹈特性的需要加以扬弃、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 本文就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炜, 任芳《舞蹈文化》2010
[2] 胡伟, 朱兮《古舞探径》2013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第5篇
自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问世到现在,中国电影默默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如今中国电影早已走出国门,搬到世界的舞台。然而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却汇聚了百年的沧桑和辉煌。
二、中国电影的三个时期 民俗电影时期
这一阶段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以及《霸王别姬》、《活着》为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取得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威尼斯等一系列大奖。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封建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罪与罚的悲剧故事。这些题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但却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如巩俐、葛优、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成长为世界电影人。 独立电影时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国电影业最低潮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过为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在这种艰难的历史背景下,第6代中国电影人从边缘文化姿态、下层民众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发制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头发乱了》等。 跨国电影时期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使得电影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仅去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通过电影这一巨大的广告载体,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为海外所知悉。
三、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简介
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中国以文化部的名义对于优秀影片颁发的电影奖。1957年对1949年以后的优秀影片颁发过一次。从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组成的评奖委员会,对各制片厂提名的前一年创作生产的优秀影片进行评选,授予选定影片以“文化部优秀影片”的荣誉称号,并发给有关影片摄制组奖品、奖状和奖金。评奖的宗旨是:鼓励创作,表彰先进,总结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电影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
华表奖全称中国电影华表奖 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政府奖, 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金鸡奖是专家奖 百
花奖是观众奖 华表奖是政府奖.这三个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 华表奖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华表奖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 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每年评选一次。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举办,1994年该称华表奖。2005年后经文化部正式改革后.两年举办一次.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现今,中国电影华表奖共设立17个奖项: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戏曲片奖、优秀纪录片奖、优秀科教片奖、优秀美术片奖、优秀对外合拍片奖、优秀电视电影奖、优秀电影技术奖、优秀数字电影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优秀电影歌曲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女演员奖、电影新人奖、优秀出品人奖和市场开拓奖。
四、中国经典电影100部 (时间顺序)
001.1923:《孤儿救主记》 张石川 002.1933:《姊妹花》 郑正秋
003.1934:《神女》 吴永刚 这部影片代表了中国无声电影的思想艺术成就 004.1934:《大路》 孙瑜 诗意电影,左翼电影的经典作品
005.1934:《渔光曲》 蔡楚生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006.1934:《桃李劫》 应云卫 中国有声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007.1937:《马路天使》 袁牧之 风格极为独特,典型的中国式影片 008.1947:《八千里路云和月》 史东山 最优秀的进步电影之一
009.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郑君里 中国传统电影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
010.1947:《假凤虚凰》 佐临 早期经典喜剧作品 011.1948:《万家灯火》 沈浮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杰作
012.1948:《小城之春》 费穆 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经典佳作 013.1950:《我这一辈子》 石挥 具有深度人文关怀的电影
014.1951:《误佳期》 朱石麟、白沉(香港) 香港经典喜剧作品 015.1956:《祝福》 桑弧 1957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016.1959:《林则徐》 郑君里、岑范 具有民族化风格的历史传记片
017.1959:《林家铺子》 水华 1983年12届葡萄牙菲格拉福滋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018.1962:《李双双》 鲁韧
019.1963:《农奴》 李骏 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大奖 020.1963:《早春二月》 谢铁骊 中国具有争议的禁片
021.1963:《梁山伯与祝英台》 李翰祥(台湾) 1963年第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
022.1964:《养鸭人家》 李行(台湾) 台湾“健康写实”电影代表作 023.1971:《秋决》 李行(台湾) 反思文化电影作品 024.1972:《精武门》 罗维(香港) 中国经典功夫片
025.1973:《侠女》 胡金铨(香港) 新派武侠片经典作品,1975年第28届法国戛纳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
026.1979:《蝶变》 徐克(香港) 香港新电影的开山之作 027.1979:《疯劫》 许鞍华(香港)
028.1980。:《天云山传奇》 谢晋 1981年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
029.1982:《城南旧事》 吴怡弓 1983年第2届马尼拉电影节金鹰奖最佳故事片
030.1983:《风柜来的人》 侯孝贤(台湾) 台湾新电影里程碑作品 031.1984:《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 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 032.1984:《黄土地》 陈凯歌 第五代发标之作 033.1984:《玉卿嫂》 张毅(台湾)
034.1985:《黑炮事件》 黄建新 黑色幽默经典佳作
035.1985:《警察故事》 成龙(香港) 中国功夫片和西方警匪片的有机融合
036.1986:《盗马贼》 田壮壮
037.1987:《晚钟》 吴子牛 1989年第39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038.1987:《芙蓉镇》 谢晋 “伤痕电影”的重要作品,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039.1987:《老井》 吴天明 1987年第2届日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 040.1987:《人鬼情》 黄蜀芹 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
041.1987:《红高粱》 张艺谋 1988年第38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042.1988:《天安门》 时间(曹节)(纪录片)
043.1988:《顽主》 米家山 著名的王朔“痞子电影”
044.1989:《悲情城市》 侯孝贤(台湾) 1989年第46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45.1989:《本命年》 谢飞 1990年第40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046.1990:《流浪北京》 吴文光 新纪录电影的开篇之作
047.1991.《阮玲玉》 关锦鹏(香港) 1993年第4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048.1991:《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台湾) 台湾电影里程碑式作品
049.1991:《双旗镇刀客》 何平 050.1992:《杂嘴子》 刘苗苗 051.1992:《北京杂种》 张元
052.1992:《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 1992年第49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53.1992:《霸王别姬》 陈凯歌 1993年第4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054.1992:《无言的山丘》 王童(台湾) 1993年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055.1993:《冬春的日子》 王小帅 056.1993:《头发乱了》 管虎
057.1993:《活着》 张艺谋 1994年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058.1993:《喜宴》 李安(台湾) 1993年第4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059.1994:《爱情万岁》 蔡明亮(台湾) 1994年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60.1994:《背靠背 脸对脸》 黄建新、杨亚洲
061.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 1994年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062.1994:《感光年代》 阿年
063.1994:《被告山杠爷》 范元 比《秋菊打官司》内容更深刻的新农村电影
064.1994:《东邪西毒》 王家卫(香港) 后现代武侠电影 065.1995:《民警故事》 宁赢
066.1995:《女人四十》 许鞍华(香港) 1995年第4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067.1995:《大话西游上下集》刘镇伟(香港) 周星驰“后现代主义解构”作品
068.1996:《巫山云雨》 章明 1996年第15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龙虎奖
069.1996:《太阳有耳》 严浩(香港)1996年第46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070.1996:《爸爸》 王朔、冯小刚 灰色电影 071.1996:《食神》 周星驰、李力持(香港)
072.1996:《八廓南街16号》 段锦川 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073.1997:《长大成人》 路学长 074.1997:《小武》 贾樟柯
075.1997:《爱情麻辣烫》 张杨 076.1998:《那山那人那狗》 霍建起 077.1998:《荆轲刺秦王》 陈凯歌 078.1998:《赵先生》 吕乐 079.1998:《天浴》 陈冲
080.1999:《非常夏日》 路学长
081.1999:《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 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082.1999:《过年回家》 张元 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083.1999:《月蚀》 王全安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084.1999:《一声叹息》 冯小刚
085.1999:《鬼子来了》 姜文 2000年第53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086.1999:《男男女女》 刘冰鉴 同志电影一朵奇芭 087.2000:《苏州河》 娄烨
088.2000:《卧虎藏龙》 李安(台湾) 2000年第73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089.2000:《一一》 杨德昌(台湾) 2000年第53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090.2000:《站台》 贾樟柯
091.2000:《十七岁的单车》 王小帅 2001年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092.2000:《那时花开》 高晓松 具有视觉探索的电影 093.2001:《海鲜》 朱文
094.2001:《爱你爱我》 林正盛(台湾)2001年第51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
095.2001:《谁说我不在乎》 黄建新 096.2002:《蓝宇》 关锦鹏
097.2002:《盲井》 李杨 2003年第5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
098.2002:《我最中意的雪天》 孟奇 099.2003:《手机》 冯小刚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第6篇
( 一) 以工业化建设为指导的城镇化 ( 1949 年1978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时间, 国家“一五计划”所确定的总体战略是要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目标, 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批重工业城市。到文革结束时, 我国的城镇化有了小幅的提升, 这主要归功于数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等政策性因素的推动。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就重建了一批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城镇, 如攀枝花、酒泉等。总的来说, 这段时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 计划经济色彩非常的浓重, 国家只单纯的重视重工业城市的发展, 而没有对城市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规划。
( 二) 以改革推动为动力的城镇化 ( 1978 年2000 年)
从1978 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再到上个世纪末,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持续不断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城市化发展的水平也随着国家体制变革而进入了全面的复苏期。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刺激之下, 资本因素成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手, 无论是外国资本还是不断壮大的私人企业再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兴起都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过程。这一现象在具备地理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表现的尤其突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都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从此我国的城镇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 三) 以城乡统筹为主导的城镇化 ( 2000 年至今)
伴随着21 世纪的到来, 城镇化的发展进入了整合阶段, 城乡统筹发展格局日益明朗,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特征突出表现为: 诸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特大城市群出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城市的各种硬软环境都得到了改善, 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优化。当然在各个方面快速发展的背后问题也相当严重, 城镇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日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经营的现状和人力要素的配置都大不如从前了,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谋生, 农村出现发展缓慢和停滞的怪相。各种先天的和后天的弊端相互叠加导致各种城市病不断涌现。
二、中国城镇化导致的负外部性问题
在看到中国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和文明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提高的同时, 也要看到由此带来的各种负外部性问题。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者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 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 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以下几种比较突出的负外部性问题。
( 一) 生态环境问题
一方面, 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因人口的大量集聚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导致我国城市污染日趋严峻, 生态灾难不断涌现。另一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强大利益的推动下为了维持经济的发展, 他们在本国范围内较好地保护资源和环境, 却通过将重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以过度开发和牺牲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等方式来减小对本国环境的破坏。
( 二) 资源问题
城镇化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但这一切都需建立在社会资源不断供给的前提下。因此物质资源得到满足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目前我国资源稀少的瓶颈成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阻碍。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 但存在人均占有量短缺、占有结构化短缺、资源浪费型短缺等问题。比如: 我国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同时, 我国还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很多城市都存在供水不足的现象, 因此国家不得大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另外虽然城市建设用地呈现紧张的态势, 但土地浪费现象却很普遍。以上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三) 城市发展均衡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且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整体看, 虽然我国已经在走城市群的发展道路, 但城市之间城际关系却不紧密, 城市群内部也存在统筹规划缺乏和协调机制有限等问题。另外占主导地位的城乡二元体制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而且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的被拉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 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 474。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乡、城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 一直以来城镇人口远远低于农村人口。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扩张, 大量的城市不断兴起, 庞大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 即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 也提升了城镇化水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沿海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厂大量建立起来, 促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并在城市扎根。到2015年,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但在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城市发展均衡等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历程,负外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辰利.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基于1978-2012年数据的推断和检验[J].经济论坛, 2016 (01) .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