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爬山虎的脚名师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爬山虎的脚名师教案范文第1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精讲课文。作者叶圣陶老先生用细致的观察和形象的描绘让静态植物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趣。那么,怎么设计才能讲好这节课呢?

我首先看了阅读提示中布置的自学任务,也仔细地看了本课书后面的思考练习。阅读提示中的自学任务要求学生能够找到文中写“爬山虎脚的段落”,后面的思考练习要求学生将“2-4自然段背诵下来”。我意识到课文的学习重点在“爬山虎脚的分析”和“第二自然段叶子特点的分析”两个方面。于是,我逐步确定了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研究“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如何爬的内容。

教学重点确定后,我又阅读了几遍课文,思考如何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了叶老先生写“爬山虎的脚”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比喻手法上。

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点都确定后,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名作《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里都冒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呀? 生: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生:我想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小老虎吗? 生: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不仅提得好,而且体现出你们会思考。那么下面你们就打开

书,找找答案吧。如果找到了就在书上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一会请你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开始自由读书,老师游走学生之间,看学生勾勒的语句并简单问问为什么勾勒下来的原因。)

学生谈收获开始,老师提醒学生说话要有理有据,让文中的句子帮你说话: 生A:老师我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文中说到“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师:对。这句话肯定的告诉我们爬山虎有脚。

生B:老师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文中说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对。这句话点明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什么? 生:位置。

生C:老师我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书中写到“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见爬山虎是植物不是动物。

师:对,你的分析很正确。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读书收获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也出一个思考题:请你们再读读书,看看文中的哪个段落会引起你新的发现和思考?

(学生再次读书,寻找新的问题。)

生:老师,为什么作者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它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二自然段,你们把这段读一读,看看写了叶子的什么特点?

【以上这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提问的第二个层次:深入读书,挖掘深层问题。从第一个层次:看题目提问,继而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探究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从揭题开始,教

师始终都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读书、学习、思考。实现了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文、质疑、解惑都从学生的需要入手,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人文教育思想。】

生:我觉得这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是嫩红的。文中这样说到“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老师板书:刚长出来 嫩红

师:这是叶子刚长出来的特点,不过作者更加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你们看颜色有变化吗?

生:长大了的叶子很绿。文中写到“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老师板书:长大了 绿得新鲜

师:绿得新鲜是怎样的绿?你能用自己积累的词汇描绘一下吗? 生:油绿油绿的。 生:嫩绿嫩绿的。 生:碧绿碧绿的。

师:“新鲜”这个词还说明叶子的生命力怎样? 生:非常旺盛。 生:非常强。

师:对,爬山虎的叶子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绿得耀眼,所以,作者看着有什么感受?

生:非常舒服。

师:那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舒服”的感觉呢?你们试着读读看。(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指导学生重读“那么”“非常”两个词,并要求学生将“舒服”的感受通过阅读表达出来。)

师:除了绿这个特点,叶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爬山虎的叶子都是朝下生长的。文中写到“叶子一顺儿朝下”。 师:“一顺儿”是什么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老师让学生将这个解释带入句子中,“叶子都朝下”,让学生体会这个解释比较正确)

生:是“全部”的意思。(学生自己把这个解释带入了句中,体会到这个解释也比较准确。这就是指点学生解词的方法和检验是否正确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法。)

师:叶子还有特点吗?

生A:叶子没有重叠起来的,书中写到“没有重叠起来的”。 生B:叶子之间不留一点儿空隙,书中写到“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生C:叶子在墙上铺得很均匀。书中写到“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老师板书:铺得均匀

师:你怎么理解“铺得均匀”这个词,你可以看看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结合图来说。

生A:“均匀”就是叶子之间没有重叠。 生B:“均匀”就是叶子之间不留一点空隙。

师:对。这是作者对叶子静态的描写,那么动态的叶子是怎样的?你们读读书想象一番。

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作者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一幅美丽的景象,否则怎会说“好看得很”呢?你们能通过句子想象的更丰富些吗?

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绿绿的叶子就象海上的波浪荡漾起一层层的波纹,好看得很!

师:说的真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怎么读才能把这样的美景表现出来呢?大家试着读一读。(学生练习朗读,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话读出来。)

【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时,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起来。特别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开去这个环节,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构建能力、再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不仅符合语文姓“语”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感悟、审美融入文字之中,融入作者的情境之中,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师:同学们,你们说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的语言启发下,学生展开了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和叶子关系非常大。没有爬山虎的脚向上爬,就没有一墙的叶子。

生:老师我认为爬山虎的脚与叶子有联系。一墙的叶子铺得那么均匀,吹动起来那么好看,就是因为脚不停的爬。要是脚不爬了,叶子就铺不了那么均匀,动起来就没那么好看了。

生:我认为爬山虎的脚就是个默默无闻的英雄,是它使叶子那么美丽。 师:哟!大家说的真好。看来,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是为了给下文写脚做个铺垫。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写文章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

【学习叶子这部分内容,教师从学生的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对叶子这部分内容产生阅读兴趣。然后,再通过阅读进行理解。接着让学生带着理解进行二次阅读,并且使用从文字中想开去的方法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力。最后,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将好的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同学们,课文的

三、

四、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的重点,你们现在认真的读几遍,看看每个段都写了关于脚的什么内容?如果有了认识就在书的空白处做出旁注。

【上课时,教师将学习重点交代给学生,使学生有的放矢,知道重点,学起来方向感强。这也是教师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理念的表现。】

生:在课文的第三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文中写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教师板书:脚 茎上

生:我补充一下,我认为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教师补充板书:茎上长叶柄的

教师质疑: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长的是叶柄啊?你们的答案还能更准确吗? 生:读书“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我认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教师接着补充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师:第三段还写了脚的什么内容?

生:还写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文中写到“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教师板书:嫩红

生:还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书中写到“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像蜗牛的触角”是脚的形状吗?你们再仔细地读书,思考一下。(引导学生读书理解要准确)

生: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是枝状的。文中写到“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对,你读得很仔细,理解非常准确。(板书:枝状)刚才那个同学说“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你们能理解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

生:这是打比方的说法。

师:打比方的时候,两个被比方的事物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么你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相比喻,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样子很像,所以作者这样比喻。 师:这是形状上的相似。还有其他方面的相似吗?比如作用、硬度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将相似点说得更丰富。)

生:我觉得它们的作用很相似。蜗牛的触角是用来寻找方向的。爬山虎的脚也是寻找方向的,寻找落脚点,以便向上爬。

生:我觉得它们的硬度很相似。蜗牛的触角非常软,用手碰碰就缩回去了。而爬山虎的脚也非常的软,书中写到“六七根细丝”肯定摸起来很软。

师:大家说的非常有道理。看来叶老先生打比方也不是信手拈来,随便作比,而是找到了最恰当的对象来说,比喻的贴切、形象。那么,我们弄清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你们能把它画下来吗?

生齐答:能!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白纸,一边读书一边想象一边绘画,老师随机指导。)

师:我想请画好的同学拿着作品到前面来讲解一下爬山虎的脚。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讲解能力,并引导学生能背诵本段的文字。学生会说了其实就容易记忆这段了。学生的讲解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叶圣陶先生的描写就很形象地画出了爬山虎的脚,可见叶老先生写文章时观察认真,描写细致,使我们有“物在眼前”的感觉,你想对叶老先生说些什么吗?

生:我觉得叶老先生观察真认真,我要向他学习。

生:我觉得叶老先生描写非常细致,尤其是写脚时用的比喻句,非常生动。 生:我觉得我写文章时也要认真观察,写出像叶老先生这么好的文章来。 【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是一处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点。通过学文、感悟,学生不难体会到作者严谨务实的写作态度,体会到认真观察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就不显得说教、生硬了。】

师:课文的第四段你们认为写了脚的什么内容?

生: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向上爬的。书中写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教师将学生阅读的这三句话投影在大屏幕上)

师:下面请你们将这三句话多读几遍,谈谈你都理解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的阅读这几句话,并和同桌进行交流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在爬的时候非常用力,句中的“巴、拉、紧贴”就体现出来了。

生:我发现爬山虎的脚在爬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由直的变成了弯的,细丝的头上变成了小圆片。

师:你们的理解非常重要,可见你们都是会读书爱动脑的学生。不过,爬山虎的脚会发生变化以及爬的这么用力得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

学生共同解答:脚触着墙的时候

教师板书:爬 触着墙巴、拉、贴

变、弯

师:好了,作者的描写同样这么细致入微,你们试着画一画吧。注意表现出爬

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学生动笔绘画)

师:谁愿意到前面给大家讲解一番?

【讲解的目的一是为背诵做铺垫。二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理解脚向上爬的时候是巴住贴紧,再长出新的细丝再次巴住贴紧,打消学生的头脑误解爬山虎的脚跟人的脚一样替换着向上爬。这是学文理解的难点,不过学生绘画出了样子讲解就通俗易懂了。生的讲解略。】

师:在这段叶老先生把爬山虎的脚说成了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作者的比喻为什么发生了变化?你们怎么理解的?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第一次作者把脚说成蜗牛的触角是因为那时的脚很软,没有爬呢。可是第二次把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是因为这时的脚起到了脚的作用,而且爬的很有力,跟蛟龙的爪子相似。

生:我觉得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了发生了变化,头上变成了小圆片,爬得那么用力,跟蛟龙的脚样子像,作用也像。(你看,这里学生就理解了打比方要找到相似点的方法,从写作手法上认识并领悟了作者的用意。)

师:那么有的人说爬山虎的脚既可以比作蛟龙的爪子,还可以比作壁虎的脚。你们怎么看?

学生不置可否,有说可以的,有说不可以的。这时候,老师拿出了提前采摘的标本:由于讲课时间临近深秋,爬山虎的叶子已经凋零,爬山虎的脚也僵硬了,但是从墙上将这些脚取下来非常费力,每个脚上都黏附下了白色的墙皮,足见爬山虎的脚抓墙多么用力!给学生观看的时候,学生非常好奇,看完后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感受。

老师适时启发学生:你们通过看这些标本,想对爬山虎的脚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说“爬山虎的脚,你可真有力量啊!你就像蛟龙的爪子一样厉害!” 生:我想说爬山虎的脚可真劲大!

生:我觉得爬山虎的脚是脚中之王,抓的真紧,老师你说为什么它那么紧的抓住墙呢?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联系夏天的生活想想,今年大雨大风的日子很多,有些树木一夜之间就被风雨连根拔起来了,可是你们回忆一下咱们校园西墙的爬山虎爬了三层楼那么高被风雨打下来了吗?

生:没有。

师:如果说好看的叶子给我们带来视觉的美感的话,那么给予叶子这一墙的美的爬山虎的脚就是叶子美丽背后的(师生共同说出)英雄!同学们,请你们带着你们对爬山虎的脚的理解读读这段吧。

【这个教学环节可谓是课堂上的一个高潮。教师抓住文中对爬山虎的脚做了两次喻,分别是“像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来使学生探究同样的“脚”为何做不同的比喻,这样写说明了什么。通过读书、思考、感悟、交流,然后再阅读、再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运用比喻的精到,写文章时的斟词酌句,体会到名家运用语言文字时的精度和深度,让学生吸取到其中的文化精髓。教师的人文教学理念在这里达到极致,学生受到的人文精神陶冶在这里获得升华。】

师:同学们最后一段写了脚与墙的关系,触着墙的脚相当的“牢固”,没触着墙的脚就“萎了”。好了,《爬山虎的脚》学到这里就学完了,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自己说说吧。

生:我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写文章非常认真、细致。我今后要学习他的这样精神。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并且是个英雄。我非常佩服爬山虎的脚,要学习它的精神。

生:我知道了打比方的方法,要找相似点,这样才生动。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是怎么向上爬的。有机会我也要亲自观察一下。

第二课时结束。

爬山虎的脚名师教案范文第2篇

娄底吉星小学 刘似惠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

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 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馈检查

(1)开火车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相机理解“重叠 、叶柄”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学生独自读文,提出问题

预设:

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

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1)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动态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指导朗读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写感受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新鲜一般指什么?

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水分很充足的;没有灰尘,很干净的;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六、书写练习:抄写词语,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

嫩 红 嫩

绿

新 鲜、朝下、 均 匀、

无叠、无隙

漾 起

好看

( 形象、生动)

( 留心观察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二、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

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观察爬山虎的实物

4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小结: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找出爬山虎爬的动作词;(触、巴、拉、贴)

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3、“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3、了解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六、拓展练习

小练笔: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6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触巴拉、贴(牢固)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如何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抓住了“漾起波纹”的“漾起”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词义,并与“荡起”比较,然后通过动作演示来体会爬山虎的动态美。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新鲜”、“舒服”这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静态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点:“新鲜一般指什么?”在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后,我接着追问:“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水分很充足的;没有灰尘,很干净的;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随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学生答:想用手摸一摸;想照张相;回家自己也想栽种)。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在教学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分了以下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找到几个表

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很快他们发现“触”是轻轻地碰,“巴”就是拼命用力了,更接近于吸;“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再加上课件动画演示,学生从中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

爬山虎的脚名师教案范文

爬山虎的脚名师教案范文第1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精讲课文。作者叶圣陶老先生用细致的观察和形象的描绘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