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范文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范文第1篇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定义及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特点
( 一) 偏执型人格障碍定义
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 罗大华教授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应是“主观而固执;敏感而报复性强; 对周围的人缺乏基本的信赖; 心胸狭隘等 (1) ”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而非定义, 所以本文采用心理学定义, 即“偏个体习惯性地使用否认和投射的防御方式将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 而且这种投射过程伴随有意识的狂妄自大 (2) 。”
( 二) 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特点
结合以上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感特点与行为特点, 笔者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与情绪型犯罪在犯罪特点上略有相似, 均是以情绪为主导进行犯罪。所以, 笔者将结合情绪型犯罪特点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特点进行分析。
犯罪多以冲动性的暴力攻击类为主, 鉴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身心理特点多以感受为主, 笔者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最常见的特点是作案的冲动性, 多表现为情绪型动机犯罪, 所以常为冲动性犯罪。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对于自尊异常看重, 当有人“试图挑战”他的权威时, 必然会引起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强烈情绪, 导致患者暴力攻击。
二、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原因分析
根据罗大华教授曾提出的“犯罪动因论”这一概念分析成因, 所以笔者将从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来分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的原因。
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同样会导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这种不良因素包括个性倾向和性格结构中的不良因素。犯罪人通过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往往就会内化为犯罪心理。
体外原因与环境有关。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多于幼年时期缺乏相应的安全感从而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而在青少年时期, 学校是人格发展并逐渐完善定型的重要时期, 如果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压制其个性发展也会导致个性的畸形发展或人格变态 (3) 。最直接触动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犯罪的爆发点与社会阶层息息相关。阶层差异会带来较低阶层人士对于较高阶层人士的不满与愤恨, 这种由较低阶层的外在形容词, 如贫穷、蔑视等都会成为偏执型障碍患者犯罪的导火线。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防治建议
笔者认为现阶段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难以预防一大重要原因, 是在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难以相信他人或者难以承认自己的心里或生理出现了问题。所以要想防治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 应针对上述原因作出相关的防治建议。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内心都往往缺乏着相应的安全感, 所以这种安全感只能已经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家庭方面予以帮助。所以, 家庭关注是防治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犯罪的重中之重。
净化校园风气, 杜绝校园暴力, 攀比成风、群体排斥、师生歧视等不良风气都会成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的导火线。所以, 从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源头入手, 可以有效预防这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产生。
对于已经成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 社会才是最终诱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场所。笔者认为社会检察职能应体现在对主流信息的引导上, 减少社会不良信息。对已经成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给予有效地帮助, 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才是社会检察的职责所在。
现代社会在走上信息公开化道路的同时也在让杂乱的信息侵扰着人们的生活。从家庭的构成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从社会的两极化到负面消息的干扰, 使得现代社会人们的心里承受能力在日益下降,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数量在逐步增长。只有一步一步加强个人心理健康教育, 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入手只有从预防到治理都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才能真正达到防治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的原因, 并且根据原因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结合犯罪综合动因论来看, 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原因包括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两个方面。本文根据这两个方面给出了有关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的防治建议, 从分析入手预防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的产生。
关键词: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原因,犯罪防治
参考文献
[1] 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诊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2]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范文第2篇
1 发病率研究
精神科临床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很高,多篇研究均提示明显高于正常发病率。Dixon[1]等利用美国国内的数据库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糖尿病患病率为15%。Cohen[2]等对欧洲的一组精神裂症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4.5%,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有报道是普通人群的1.5~2倍[3]。国内王智民等[4]对50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发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2.9%,也高于一般人群,而我国20岁以上人群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5]。郑永泉等[6]报道,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4.8%。闫芳[7]等对北京社区的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5.7%,高于正常人群,原因与发病形式、发病年龄和病程有关。夏旭兰[8]等研究发现,慢性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代谢异常者发生率为36.4%,临床上应予以关注。
2 共病可能的原因
国外报道[9],关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有饮食、抗精神病药物、内分泌及生物遗传等多种因素。也有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在神经内分泌方面可能存在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10]。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道[11,12],基因区1q21-25既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区域也是糖尿病的易感区域。李晓娟等[13]报道,精神分裂症与糖耐量异常有明显相关性。临床有报道[6],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应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是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刘燕等[14]研究发现,在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中存在较多的肥胖与代谢障碍;而肥胖又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也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子[15]。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分析研究显示[8],高年龄、长病程、高TG、肥胖是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李再忠等[16]临床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及血清TG、FSH、Ur增高、LDL-C降低及FT4、TC值相对减低可能是并发糖尿病的生物风险因素,临床医师宜及早监测各种主要的危险因素。多篇报道糖尿病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关;Henderson等[17]报道,使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访5年后发现,36.6%的患者发生糖尿病。Nielsen等[18]报告,奥氮平、氯氮平、中等或低等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与年龄、高血压、血脂障碍等一样,都是能引起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Dixon等[1]认为贫穷、不稳定的生活状况、低水平的教育程度会增加肥胖以及其他医疗危险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糖尿病有关;不良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能导致2种疾病在同一患者身上发生。
3 治疗方法与效果
合并2型糖尿病会给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带来负面影响,增加了治疗难度;方泽忠[19]研究报道,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重,治疗难度大。穆荣花报道[20],伴发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生活质量损害更为严重。俞锴[21]报道,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重,临床应充分重视,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疾病康复。陆晓星[22]的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史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服用氯氮平和奥氮平的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最高[23]、奎硫平和利培酮[24]的风险次之,齐拉西酮、阿立哌唑[25]和氨磺必利的风险相对较少。有研究显示,药物剂量较药物种类对代谢综合征罹患影响更为突出[26],剂量越大患病率越高。王春江等[27]的研究结论为:齐拉西酮及奥氮平对伴发2型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没有差异,但齐拉西酮能有效改善奥氮平引起的代谢异常。焦玉梅[28]等研究结果显示,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长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一定糖脂代谢紊乱,并且三者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氯氮平影响更明显,值得临床重视。王永良[29]报道,阿立哌唑对于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精神病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对于血糖浓度变化不存在直接影响,治疗过程中有出现血糖升高情况,但在可控制范围内,且临床观察过程中并未发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及糖尿病症状加重情况,所以阿立哌唑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具有效用价值。周艳兰等[30]研究显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加用阿卡波糖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好。
4 康复管理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显示[6],对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中的高危患者,应采取综合措施,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空腹血糖、血脂、体重等与糖代谢关系密切的指标。刘淑欣报道[31],通过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效能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认知能力及保健能力,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改善了治疗的临床效果。黄蕊报道[32],对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加强饮食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饮食护理尤为重要。李秀美等[33]报道,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物治疗效果;尚慧丽等[34]对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调查结论为:(1)患者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3)患者的健康知识、治疗态度、自我管理行为具有相关性。结论提示:目前这类特殊群体,自我管理水平低,自我管理尚不足于起到很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专业人员的帮助与指导,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5 结语
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两大慢性疾病,两种疾病合并发生率偏高,疾病之间相互影响,导致后果更为严重。研究表明两种疾病可能存在共病性的联系,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代谢因素、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及环境因素等方面,但对这种共病现象的研究都还刚刚起步,确切的联系还不明确。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临床上一般会选择对糖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等;降糖治疗,则根据内分泌科的治疗原则,常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等药物。在康复管理上,对护理的依赖偏重,在健康教育、饮食控制、体重管理等方面,已经引起精神科护理人员的重视。融入健康教育的综合管理及能激发患者主动性的自我效能管理,可以取得相对满意的管理效果。对这一特殊群体,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与管理的方式效果较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共病现象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真正的发生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由于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增加了治疗的困难。为了能够对这一共病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治疗效果上取得较好的进展,临床上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了一些很实用的经验。该文主要从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共病可能的原因、治疗方法与效果、康复管理等方面对近年来临床上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发病率,共病,治疗,管理
参考文献
[1] Dixon L,Weiden P,Delahanty J,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iabetes in nationl schizophrenia samples[J].Schizophr Bull,2000,26(4):903-912.
[2] Cohen D,Stolk RP,Grobbee DE,et al.Hyperglycemia and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s[J].Diabetes Care,2006,29:786-791.
[3] Rouillon F,Sorbara F.Schizophrenia and diabetes:epidemiological data[J].Eur Psychiatry,2005,20(Suppl 4):S345-S348.
[4] 王智民,蔡焯基,汤宜朗,等.50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糖尿病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88-90.
[5] Yang W,Lu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6] 郑永泉,张培芳.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21-22.
[7] 闫芳,任艳萍,侯也之,等.北京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2型糖尿病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5):321-325.
[8] 夏旭兰,张晓斌,叶兴荣,等.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6):329-331.
[9] Subramaniam M,Chong SA,Pek E.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 with schizophrenia[J].Can J Psychiat,2003,48:345-347.
[10] 戢秋明,谢良平.精神疾病与糖尿病共病分析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5):272-274.
[11] Craddock N,Donovan MC,Owen MJ,et al.The genetics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dissecting psychosis[J].J Med Genet,2005,42:193-204.
[12] Zhao JY,Wang H,Xiong MM,et al.The localization of type2 diabetes susceptibility gene loci in northen Chinese Han families[J].Chin Sci Bull,2000,45:1792-1795.
[13] 李晓娟,陈琼妮.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耐量异常临床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81-182.
[14] 刘燕,易正辉,陆燕华,等.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肥胖与代谢相关障碍[J].精神医学杂志,2008,12:241-243.
[15] 侯为开,王芬.体重管理与2型糖尿病[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8):517-518.
[16] 李再忠,杨红英,崔燕,等.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的生化指标临床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14-17.
[17] Henderson DC,Cagliero E,Gray C,et al.Clozapine,diabetes mellitus,weight gain,and lipid abnormalities:a five-year naturalistic study[J].Am J Psychiahv,2000,157:957-981.
[18] Nielsen J,Skadhede S,Correll CU.Antipsycho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antipsychoticnaive schizop-hrenia patients[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0,35:1997-2004.
[19] 方泽忠,丁士炬.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3):159-160.
[20] 穆荣花.伴与不伴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对比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99.
[21] 俞锴.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12):41-42.
[22] 陆晓星.影响精神分裂症患抗精神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3(21):2473-2475.
[23] Mitchell AJ,Vancampfort D,Sweers K,et a1.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schizophrenia and related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chizophr Bull,2013,39:306-318.
[24] 何妙珍,陈起江,于建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l(20):1104-1106.
[25] 程群,朱怀轩.换用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120-122.
[26] Heiskanen T.Niskanen L,Lyytikainen R,et a1.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J Clin Psychiatry,2003,64:575-579.
[27] 王春江,钟华清,郁俊昌.伴发2型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互换服用奥氮平及齐拉西酮前后代谢异常的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2013(14):244-245.
[28] 焦玉梅,章连生,王立伟,等.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长期治疗对糖脂代谢的影响[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4):217-221.
[29] 王永良.使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病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23-25.
[30] 周艳兰,陈新河,刘艳萍,等.阿卡波糖或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对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7):4-6.
[31] 刘淑欣.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效能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4):137.
[32] 黄蕊.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266-267.
[33] 李秀美,覃远丽,邹远珍,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0):66.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